1. 你的家乡是哪有什么好吃的童年小吃吗
我是吃牛肉面、浆水面、臊子面、炸酱面、羊羔肉、酿皮子、灰豆子、热冬果、甜胚子……长大的。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的老家是泸州的,在我记事起好象没有多少小吃呢,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那的黄粑和猪儿粑好像比较出名吧!
我家乡在广东廉江,童年小吃还是有不少的。
一、火筒。是用玉米或者大米成膨胀中间空空的食品,有五颜六色,拿在手中当金箍棒挥舞,然后学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台词“俺老孙来也!”,“妖怪哪里跑”或者是拿着一根放在眼前,闭着一只眼,当望远镜望着远方等等,味道是入口即化、酥脆。
二、豆腐花。放学后校门口都会有一位担着豆腐花桶的阿姨,她用蚌壳捞起白嫩的豆腐花,放在碗里,加入糖水,吃起来软滑甜润,特别夏天最受欢迎,一桶很快卖光。
三、凉草粉。这是用凉草熬制而成的,一大块看上去晶莹剔透,绿得像翡翠,要老板用镰刀割一块块,放在碗里搅拌成碎块,再加入薄荷水,吃起来有股特殊的草香,清凉沁心,特别好喝。这图是改名前的帐号图。
当然还有雪条、煎堆等等这些东西,谢谢你的问题让我想起快乐的童年。
我家在武汉。
童年的时候有黄陂三鲜,就是鱼糕,肉糕,肉丸。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宴席,这道菜绝对不能少。现在外面虽然能买到,但总是跟小时候的味道不太一样。
宝宝:“妈妈,我想吃糖糕”。
妈妈:“好,妈妈这就给你炸”。
和女儿的对话把我的思绪仿佛拉回到了童年,小时候我也经常给妈妈要糖糕吃。我家在皖北太和普通的村庄,在我小的时候物资还没有那么丰富,村里人基本上都是靠土地生活,土地生产的物资只能解决温饱。在我的童年,有时候连白面都不经常吃,但是妈妈还是想方设法给我们做好吃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妈妈做的炸糖糕。
糖糕不仅味道好,样子也好看。被炸成金黄色的面团裹着已经化成糖水的糖,就像是一个母亲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把它掰成两半,黄色的面团和白色的糖水混在一起,着实令人垂涎三尺呀!
小时候只要妈妈说要炸糖糕,我们兄妹四人就会围着妈妈看,久而久之也学会了炸糖糕。每次炸糖糕,妈妈都是先在锅里烧好开水,然后在稍微大一点的盆里加入面粉,边倒开水边用筷子搅拌,搅拌至没有干面粉就可以了,把搅拌好的面粉放凉。在面粉冷却的时候,妈妈会准备半碗白糖,加入一勺面粉搅拌均匀,这就是糖馅了。面凉了之后妈妈手上摸油把烫面揉成光滑的面团,就开始制作糖糕了。只见一小团面在妈妈手里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圆形的糖糕。
等所有的面都变成糖糕之后,就开始下锅炸了。小时候家里烧的是地锅,往往到这个时候,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帮妈妈烧锅,为了快点吃到糖糕,使劲的往锅底填柴火。妈妈一个一个把糖糕放今进锅里,还说一定要中火,小火大火都不行。妈妈炸的糖糕金灿灿的,圆鼓鼓的。有时候我们心急,刚刚出锅就伸手去拿,结果手都烫红了,妈妈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糖糕”。糖糕炸好之后,我们一遍一遍的问妈妈能不能吃了,等妈妈说能吃了,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拿着吃,有时候太烫,边吃边吸溜嘴。我们让妈妈吃,妈妈总说她不喜欢吃甜的,一大碗糖糕很快就被我们吃完了。
现在妈妈年纪大了,手脚不那么灵活了,做糖糕的次数少了。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因为经常看妈妈做糖糕,我也学会了,我的孩子也喜欢吃糖糕。每次做糖糕的时候儿女也都围在身边,糖糕炸好的时候,儿子和女儿也总是迫不及待的问能不能吃,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真的是一种幸福。现在也明白了小时候妈妈虽然没有吃糖糕,但心里面是甜的。
我的家乡在贵州,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吃就是糍粑,因为没有零食每次看见妈妈打糍粑马上围上去,做的方法很简单但是需要很大的力气去打。先把糯米放在水里泡一晚上,让糯米泡发一下,第二天把糯米放在蒸锅里蒸一小时,在蒸的时间去准备一个木槽木锤,还有白糖。蒸好的糯米放在木槽里面开始捶打,刚开始打的时候感觉比较轻松,过一会就会比较吃力了,因为糯米越来越粘稠,速度也要加快,要趁着糯米还是热乎乎的打是最好的,糯米一冷就打不动了,打成像拉面一样可以拉出很长的丝就可以开始包糍粑了,包的时候里面可以放些白糖,芝麻,豆子粉,吃起来更加的香,那包这么多吃不完怎么办?可以放在冰箱储存起来,夏天比较热很容易发霉,就像米饭一样,如果没吃完第二天吃就会有味道了,打完的糍粑可以现场吃,放冰箱之后每次拿出来怎么吃?可以用油煎一下,煎的糍粑两面金黄,煎的时候不要翻来翻去,糍粑很容易粘锅,好啦这就是我的家乡,我最喜欢的 美食 小吃,希望分享给大家,能带来一些经验!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陈江镇爆米花
我的家乡在福建福安,小时候经常花五毛钱到学校门口吃麦芽糖,老板一边用铁片敲击一边吆喝,特别是看着老板拿着木棒搅动着麦芽糖的样子,心里默念“多来点、多来点”
长大了很少看到街上有卖麦芽糖,就算有,兴许味道变了;可能变得不是味道,是我们现在吃过的 美食 太多了,嘴巴挑了,但其实这种最纯粹的食物才是最真实的味道,呐!做人嘛,知足常乐最重要~
我的家乡是粤北山区,童年的好吃的小吃多了。因为我是70后,经历过挨饥抵饿的年代。木薯饼,玉米粒饼,麦芽糖,黄豆腐,炸米糍……
但最好吃还是肉扎啊,因为那年代缺油水,吃肉是件奢侈的事。每年的端午节必做一顿打肉扎。
我的家乡是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 。
很高兴生为一个南方人,而且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的家乡风景真的很美,我们这边的特色是:笋干、茶叶、山核桃,这是最有识别标志的。
要说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吃的最多的就是梅干菜火烧饼,里面是梅干菜和肉,然后擀成薄冰,贴在火桶里面,两三分钟就可以吃了,刚出锅的时候真的是嘎嘣脆啊,想想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