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推荐 » 如何写好吃的书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如何写好吃的书

发布时间: 2023-01-20 16:03:21

① 美食书的序言怎么写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食文化。
从着名的满汉全席,有名的大宴;到知名度小的市井小吃;从上海的甜点,到青藏的酥油茶;从北京的烤鸭,到云南河口的小卷粉;从牛排到馅饼,无不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游遍天下,欣赏不同的风俗,但我更中意的是不同的美食。从一个地方的食物中,我们能领略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人文信仰,生活习俗,了解地理状况,植被特点。味蕾的绽放,吸收到的香气,充斥着大脑,让人心里开出花来。就象电影《美食总动员》里描述的那样,美味的东西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像置身于温柔的梦;也可以让我们找回从前美好的记忆,找回那些丢失的东西。
心灵的绽放从味蕾起舞开始。(原创的)

②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美食书籍

唯有爱跟没事不可辜负,闲暇之余我特别研究一两道菜肴,供家人享用,看到他们吃的开心,特别有成就感,当然爱美食的我的确看过很多资料,以及各种手机应用,下面就来推荐下!


下厨房

下厨房是中文互联网上的第一家庭美食入口,一个提供了食材食品、厨房用品购买与菜谱查询、分享的移动应用。

美食一定是和生活的态度有关.而且要符合自己的口味,书中的知识只是一部分,关键是自己的实践,你做的多了,了解了食材特性,才能把他们运用得当,做出好吃的菜!

③ 16本好吃的书,吃货也要有文化啊!

最近追一部美食剧《侠饭》,黑帮老大带小弟火拼被追杀,于是躲进大学生良太家,老大是个料理高手,随随便便就把罐头食品化腐朽为神奇,一直演搞笑剧的生濑胜久在这剧里帅的一塌糊涂,转型指日可待。

按照日剧套路,每集一治愈,比如这一集:找不到工作的良太,看到房东太太送来的打折牛肉提不起吃的欲望,老大一番激情料理后,说着只要用心,打折肉也能变成顶级料理,良太瞬间就被治愈了。

大家都爱看美食剧,但是好的美食剧都是来自好剧本啊,书中的美食经过我们肆意想象,变得更加难以抵抗。于是看完半夜爬起来整理书柜,竟然翻出这么多。

/1/ 殳俏

《吃,吃的笑》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煮妇日记》《贪食纪》

我是她的迷妹,她从专栏作家到出书,到做悦食杂志,悦食家APP,拍悦食中国系列视频,前几天看到36氪对她的采访,问到如何用食物链接世界,把公司做大?她回答:“吃是一种最简单的获得快乐的方式。你的这些问题,让我觉得好紧张,特别怕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喜欢这种一点也不高大上的回答,一个美食工作者没有考虑那么多,她一直以来只是想着怎么写好美食,呈现美食,分享美食,一步一步就走到了今天,这是不忘初心的胜利。

来看一段她的文字,在《假装高潮》一篇里写到:从法国美食节目中千篇一律的闭目凝神吸取香味的做作表情,到日本美食节目里男女老少只要嘴巴碰到吃的就大呼“oishi”的夸张动作,我们大家也都开始投身于假装高潮的活动中。因为这个世界,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而虚幻的快乐越来越多。

最喜欢《三联生活周刊》对她的评价:“作者一肚子时尚的杂学,食物、风俗、时装、八卦、文学、历史、电影、电视、地理、各国的美食,一切没用的知识她似乎都知道。懂那么多想干什么?当然懂那么多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写出那么多跨界的文字?因为她看到什么脑中想到的都是美食君啊!

/2/ 庄祖宜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其实,大家都想做菜》

一个放弃人类学博士头衔,两周内决定我要做厨师的励志故事,就像当年很多人放弃金领工作到丽江开客栈一样,总有一些人替我们完成了梦想,而我们还在抱怨着:这份工作不是我喜欢的。

看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前半部分,会有很多人想转行做厨师,看完后半部分,很多人又会放弃这个想法,因为每一行都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专业厨师更是和我们说的爱好做美食天差地别。

她到五星级酒店实习:“在冷厨里每天有成箱的色拉叶苗,我必须一片一片拔除嫩茎,稍有压痕或缺角即丢除;小黄瓜绝不用到中间有籽的部位;青椒红椒不只去籽去茎,还要去皮去弯勾,因为这样切出来的细条才会长短厚薄一致;就连剥好壳的虾仁都要首位切齐以求平整。”

出第二本书时,她已经有了两个宝宝,我就像看人生连续剧一样,追着她,急于看到大结局,从书中又追到视频里,看她不疾不徐的做菜,烤焦了也无所谓的放出来,最喜欢这份真真切切。

她的优势就是融贯中西,全凭她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对美食的狂热。 放在成功学里会变成不怕你优秀,就怕你优秀起来随便跨行,而我看到的是她的坚持。 热情过去,也许熬几年才会有收获,坚持下来的人太少,更加显得她的可贵。

只是我照着她写的五分钟欧式面包做了一下,完全是个面疙瘩,谁来教教我?

/3/ 蔡澜

《蔡澜食单》《蔡澜日本四书:日本美食地图》

他的书太多,各地小餐馆喜欢挂着他的画像,写着蔡澜推荐。他的书易读,篇篇短小精悍,嬉笑怒骂着,东拉西扯着就把美食给科普了,比如写三文鱼,说日本人其实吃金枪鱼比较多,因为一般小店的三文鱼生都容易不新鲜,结果现在每次吃三文鱼,看到疑似软趴趴的就心有戚戚焉。

只是有时候他的胃并不太中国,大多数四川人的胃都是喜辣的,潮汕人也常常念着还是家乡最好吃,所以美食也分地域,庄祖宜推荐的那些欧美美食书,中国胃的我也看不进去,我可以感受到蔡澜最喜欢的还是日式料理,而他的年纪也注定了和我有着不同的对食物的回忆,他那么爱猪油,我却只能想到卡路里。

/ 4/ 美食漫画

《深夜食堂》《幸福的料理箱》《跟老妈学做好吃料理》

很多人先看了《深夜食堂》这部深夜剧,我是先看的漫画书,结果不想再看剧,因为很多故事都有着淡淡的忧伤,我还是看看美食就退散吧,哎。其实这类漫画很多,我比较喜欢的还有《日式面包王》。

李冰的漫画书我买全了,只有这一本跟美食有关,这个是她早期的作品,画风还很“简约”,但是看完的那种温馨,感动,让我想起小时候。

《跟老妈学做好吃料理》画了25道创意菜,我贴两张上来,保证你跃跃欲试。

上边这些都是让你流着口水,夜里翻出零食海吃起来的秘籍,其功效和《孤独的美食家》类似,但是还有一类既让你流了口水,还会负责任的让你咽下去,一起来看看这些能吃的“菜谱书”:

/5/《一个人也要下厨房》

林欣浩写的文章就像用显微镜把每个菜放大,生怕新手学不会,一个黄瓜从买,到洗到去皮到如何拍都细细道来,跟你聊着天儿就把饭给做了。

一道凉拌黄瓜能“啰嗦”出几千字:“你不会配味道是吧,没关系,只要盐放的差不多就行。偏咸了可以说是北方口味,甜了是南方口味,辣了是四川口味。实在不敢放调料的,还可以开一袋面酱或者各种韩国酱沾着吃。您瞧,做这道菜实在没有什么难度,除非是直接把它扣地上。”

啰嗦得这么有趣的作者,看完立马找其他书结果发现人家又聊着天儿在写《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6/《吃早餐彻底改变了我》

这本书介绍了60种早餐和4种果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漫画步骤,这与豆瓣上晒的相册相比就用心不少,绘本作者卤猫在《一人食:番茄瓢虫的棉花糖咖啡》视频里也有出境,食物和人都是走萌系。

/7/《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其实她不算美食圈作者,她更多的身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是这二十年的亲自料理,加上泰国生活的经历,让她的妈妈味道很是独特。

她的文字散发着古味,用着上一辈人的文雅词汇,她与女儿一起读诗,与母亲一起讨论新书,经营餐厅,自己装修出舒适的家,对着窗外绿色植物悠闲的看书,每一件都让人向往。

她的书美好,平和,细腻,她在《亲手照顾的生活,有一种平实稳固的味道》里写:“把一堆脏乱的碗盘清洗干净,让人有一种天地还很宽的感觉。你会相信,生活是可以每天重新创造、赏心悦目的。”天地还很宽,好妙,我也想慢慢长成这样精致、优雅的人啊。

/8/《耀扬的厨房》

文字很少,但是图片够大,就像视频的分镜,特别适合给老人看,比如:妈,做这个给我吃吧,妥妥的。

/9/《初学者的料理教科书》

这本是台版,同时我还买了一本《料理图鉴》,都是漫画,书太小,还是这本教科书最棒,A4大小,200多页,从工具到食材处理,甚至怎么切都手把手教你,看了那么多美食,是不是自己也要做一做呢?

最近天天刷着各种美食视频,先是补完电影《月代头布丁》,然后看《孤独的美食家》SP,接着看各种美食博主的短视频,每天手机都会跳出“您已观看视频超过4小时,注意视力”的提示,可是我还收藏了好多美食视频没有看呐,怎么办怎么办?

为了变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我打算每周末开个火,什么?写了这么多,才发现我是个不下厨的人!

想起大学时,班主任请大家看电影,只有我带了一堆零食进去,不停的吃,老师笑着说:你真是个香香嘴啊(请用重庆话读一遍)。吃了这么多年,是时候回馈家庭啦,这周先做什么好呢?

④ 9本关于美食的书籍

关于美食的书籍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9本关于美食的书籍,希望您喜欢!

9本关于美食的书籍

1、《雅舍谈吃》

梁实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02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

2、《美食家》

陆文夫/古吴轩出版社/2005-6-1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

3、《吃主儿》

王敦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2

介绍“吃主儿”,就不能不讲他们怎么采购、怎么做、怎么吃的种种讲究。本书介绍的这些菜肴大多没用什么名贵原料,有些是老北京的家常菜而今天难得一见的,有些是经“吃主儿”改良而与众不同的,更有令有缘品尝者念念不忘、报刊文字屡屡推介却是偌大京城只此一家的。可喜的是,对这些菜的制作精要,作者可谓倾囊相授。如果您跟着实践,您也可以成为“吃主儿”。

4、《知堂谈吃》

周作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02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同是一样的饭食、米粥、酒水,不同的人就能品到不同的味道,想到不同的事情。周作人的吃食文章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周作人:俏皮,欢快,眷恋,沉默的心,随性的文字。而这正是他对故乡割舍不下的情分,以及对生活宁静致远的态度所致。他从繁华影像的都市中从容突围,然后转身走进市井生活的小巷里来。

5、《汪曾祺谈吃》

汪曾祺/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10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6、《老饕漫笔》

赵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老饕漫笔》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颇有“粤菜”之风。书中记录的,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

7、《唐鲁孙谈吃》

唐鲁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作者不但嗜吃会吃,也能吃,无论是大餐厅的华筵残炙,或是夜市路旁摊的小吃,他都能品其精华食其精髓。本书所撰除了内地各省佳肴,更有台湾本土的风味,让人看了垂涎欲滴。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传统的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8、《肚大能容》

逯耀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

逯耀东曾在台湾教历史,开了“饮食与文化”课大受学生欢迎,总想着“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琐琐细事,由掌故与资料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书,很好看,说的是“食谱”,满纸却透着历史、诗词、民俗与名人典故,读着轻松,像随口在喝一杯绿茶。

9、《味道·第一宗罪》

梁文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2013-1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随之而来。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远去,喧嚣升起,品味变成炫耀的资本,饕餮之徒化身为美食家——人类因贪吃被驱除出伊甸园,背负起原罪,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座天堂。

⑤ 如何写出一本好书

怎样才能写出一本好书?

只有三点:故事!故事!故事!

只有故事才是书的主旨,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哪怕你有再好的文笔也没有意义。

就好像一块烂月饼包装紫檀木的盒子有意义吗?

如果你非要说那个盒子有意义,那么人家去看散文去看现代诗,或者干脆去学哲学了。何必看你的东西?

虽然三个故事,但我认为还是有区别的。

故事一: 应该是偶然性。 没有偶然性的存在就没有故事。也正是一些偶然因素的存在才造成故事的不可预知性和可期待性。这就要充分发挥想象了,所谓脑洞大开,不单考验的是作者的脑洞同是也考验读者的。

不要写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这样话你这个外行人些出来认为是脑洞大开的东西,在老书虫和内行眼中就是幼儿园的咿呀学语。

非要涉及到一些专业的东西而自己又不懂怎么?可以去问度娘,找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将它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这样虽然写不出很高深的东西,但绝对是合情合理的。

还有一点偶然当中要存在必然,那么就要涉及到下一个故事。

故事二:逻辑性。没有逻辑性那就是一场疯狂的舞蹈,本以为会吸引全场姑娘的注意,却不小心变成众人眼里的白痴。

什么是逻辑性,简单来说就是A=B B=C A=C 这样的一些关联的逻辑关系的阐述。

那么在小说当中呢? 就要涉及到人物和事件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主角是个好人。 但突然你写他为了一个什么法宝或者利益去伤害无辜的人,那么这就出现了逻辑错误。这个错误导致你对人物设定出现偏差。或者让读者认为你笔下的主角就是一个打着好人旗号的无耻败类,那么你不如干脆就将他设定为反派,也许更成功一点。

还有一点在这里说一下。越贴近现实的东西越容易引起共鸣。比如恐怖小说中的黑暗。大家都有过相似的童年,在一个暗室或者黑夜当中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应该都体会过。所以说黑暗永远是恐怖小说的主旋律。

再比如,糖会给人美好的感觉,让人的幸福感增加。那么在一个人愉悦的时候会怎么样?吃甜点,形容她吃了蜜一样。那么在痛苦的时候呢?内心如同一杯苦咖啡。 我只是简单说一下,并非一定如此,这个还要看个人的喜好,有人喜欢将悲痛化为食量,那是上帝也没有办法的事。

故事三:连贯性。故事必须保持它的连贯性,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如果跟全文无法融合到一起,那么再好的桥段也要舍弃。

有些作者思维跳跃,突然想起一个好的桥段便毫不犹豫的用在书里面。自己写的时候就感觉很别扭,读起来就更觉得别扭。因为你打破了全书的连贯性。就等于是将读者从以前的代入感中生生的拉出来,然后还期望他们迅速的适应再度进入。

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不说写书的比看书的多起码比例不超过一百。你还能期望有人会有那种耐心等待从你的书中再度发掘出兴趣吗?恐怕没有。

所以遇到这样的桥段可以积攒起来,也许不适合你这本书却适合你的下一本书。或者只是适合你书的后半创作,但你将它提前了便显得突兀。

写作除了天分没有其他必然成功的技巧。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勤奋。

同样是那些中国字,也同样是相同的意思,有人写出来就精彩纷呈,有些人写得却干巴巴读起来味同嚼蜡。

能力除了天生都是后天锻炼所得。这就是拉马克的进化论。用进废退。(感谢落叶归根的纠正,不然我还以为用进废退是达尔文爷爷的。)

有人也许不服气,说我都已经写了多少多少字,怎么还能说我没有锻炼。

说的不客气一点,你那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工作,而并非创作。因为你码完字以后恐怕自己都没完整的读过一遍,句子有很多根本不通顺,或者前后语句颠倒混乱,读起来感觉驴唇不对马嘴。这样的经历算创作吗?只能说你是在锻炼自己的打字能力。

自己的一点浅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关于开篇。

开篇通常都被人格外重视,因为前几章不单关系到读者是否能够跟读下去,也关系到编辑对你作品的印象。

很多人都容易在开篇当中急于描述整个世界的设定、架构和故事人物背景、优势等等等等,恨不得能将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脑的塞给读者。

还有一种开篇,描写了大堆的景色,堆砌了无数的辞藻,生怕读者因为开篇认为自己小白,恨不得在每一个字都夹住文青的标签。

但越是这样读者却越不买单,很多评论都说开篇不之所云,开篇长篇累牍等等。

有人会说某某一些成功的大神的书有时候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开篇,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但人家是大神,人家的笔名就是订阅保证了,你能做到吗?

所以还是仔细研究一下读者的习惯吧,弄一个好的精彩的吸引人的开篇,让自己的书成绩更好,难道这不好吗?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怎么才能写出一个好的开篇呢?开篇就如同一本书的一张脸。是否能在相亲的第一眼让人怦然心动就看这几页了。

当然要将最好的东西展现出来。不过却不是浓妆艳抹让人看了就不知所云的辞藻。

也不是故弄玄虚生搬硬套的一些样板。那些装逼流上来就打神仙的脸,更是让人看了生厌。

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度。——适度。

什么都应该适度。

第一:适度的悬念是必须的。只有有悬念才能让人看下去。

第二:适度的简洁。 简单明快的节奏总是让人愉悦的。所以干嘛不在开篇当中给人这样的印象呢?

第三:适度的修饰。建议放在章节末尾。为什么呢?因为阅读习惯,不管多长的一章,开篇几个字总是最让人期待,希望上一章节的悬念能够得到答案。所以便迫不及待的读。如果你这个时候写点文艺的东西读者会很不耐烦的跳行,再跳,当发现没什么实质东西通篇都是这个,那就会骂大街说你灌水了。但你写在章节末就不同了,首先他的心愿已经满足,而新的悬念也许又勾起了他的兴趣,这时候看一点舒缓的文艺范,……不用再解释了吧。

当然这只是通常现象,总有一些人,你不管怎么写都不能如他的愿,其实他不过是发发牢骚刷一下存在感。那么你还理会他的看法干什么呢?

⑥ 有什么关于吃货的书

‍‍‍‍

作为一个吃货还爱看书,那就不得了了!他会更加好吃!因为书籍里面的精彩描写和诱人图片直接刺激了食欲啊。

4、[日]村上龙的《孤独美食家》

这里面主要是讲和美食相关的故事,不算专业书籍,但是故事总是让人感兴趣。然后文笔也不错。给你们看个句子。

“我们年纪越大,越害怕感伤。

因为,无可挽回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然而,也会遇到令我们远离感伤的东西。

比如说,普罗旺斯鱼汤。

普罗旺斯鱼汤中凝聚了海洋的芳香和勇气。”

5、蔡澜的《美食地图》

主要是写一些有名的菜馆。比如广州酒庄、澳门陈胜记等。确实有种查找地图的感觉。

6、[美]林留清怡的《寻味中国》

这本书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故事,里面也包含了菜的做法味道之类。相比于村上龙的《孤独美食家》会更加侧重饮食文化了。

‍‍我是小鹿觅食,微信公众号小鹿觅食(IDxiaolu3515),身体和灵魂都要滋养。欢迎同频的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