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做法 » 黄州歧亭最好吃的做法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黄州歧亭最好吃的做法

发布时间: 2023-04-29 04:31:08

Ⅰ 中国最出名的米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出自着名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诗句,想必大家都听过了链蚂,而实际上酒不一定就仅仅拿来消解忧愁的,它的养生的效果也非常不错的,其中米酒便是最值得去品尝的了。我们都知道,米酒因为其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低以及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功能而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换句话说,米酒是属于营养酒,诸如补气养血、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温寒补虚、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环、润肤等庆帆等功效都不在话下,也是厨房烹饪常见材料。那么,对于想品尝米酒的朋友,小编今天就在这里列举出一些较好的米酒品牌,以下便是中国米酒十大品牌:

巨龙生物

成都巨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大型超市调味品供应商,专业从事料酒系列、农之味方便川菜等的生产、销售的企业,其醪糟、料酒系列产品深得消费者青睐。

西棚差埋塘老酒

始于1618年,浙江省着名商标,中国米酒十大品牌,主要从事黄酒、白酒等系列产品的研发、酿造、销售的大型企业,其黄酒在业界享有盛名。

朱鹮

浙江新友控股有限公司,朱鹮,公司于2006年底收购重组了陕西朱鹮黑米酒业有限公司,并生产出谷物类酿造有机酒——朱鹮黑谷有机酒,扛起了打造“中国人餐桌上第5瓶酒”的行业大旗。

生龙

湖北生龙清米酒股份有限公司,始于1998年,知名米酒品牌,主要从事孝感米酒传统饮食文化研究和健康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白蒲黄酒

南通白蒲黄酒有限公司,白蒲黄酒,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的如皋市白蒲镇,中华老字号,江苏省着名商标,以健康养生为宗旨集吸米、浸米、蒸饭、榨酒、灌装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谢村桥

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是集白酒、黄酒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陕西省酒类骨干企业之一。其前身为始建于一九五六年的国营洋县酒厂和洋县黄酒厂。

桂林三花酒

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着名米酒品牌,中华老字号,“桂林三宝”第一宝,拥有白酒、果露酒两大类近百多个产品的现代化白酒生产基地。

神霖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神霖,中国十大米酒品牌,始于1954年,湖北省着

Ⅱ 湖北麻城好吃的东西有哪些

特色饮食
★肉糕
麻城肉糕为麻城传统名菜。
肉糕
将鲜鱼去刺去皮,猪肉去骨剔皮,均剁成肉浆,将苕粉(即红薯粉)、清水、食盐按比例放入盆内与肉浆搅拌,依各人口味还可以加入少量姜末、葱花等佐料,在蒸笼垫上隔离纸,将搅拌好的肉浆舀入蒸笼,猛火蒸半个钟左右。出笼后可切成小块即食“热肉糕”;一般摊冷后切成长条,宴席上摆齐装盘再次蒸热,平时食用切成小块可水煮、可下面、可油炸、可煎作菜。保存方法可冷藏或食用油浸封。
★油面
麻城油面,采用上白面粉加适量芝麻油和盐,由人工拉成。形成银丝,纤细美观。瘦肉油面已列入《湖北风味小吃》。
★鱼面
麻城鱼面(俗称垂鱼),是麻城市传统食品。采用鲜鱼、红薯粉、鸡蛋清、食盐等锤炼精制而成。是一种低胆固醇、纯天然绿色食品,广泛适用于家庭、宾馆宴席食用。
★老米酒
麻城老米酒已有千年酿造历史。自唐朝黄州刺史杜牧过麻城歧亭,留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至北宋大诗人苏东坡高歌“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历代文人墨客盛赞麻城老米酒。
★麻城糍粑
糍粑
打糍粑,在麻城,过去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只有过大年、立夏、中秋几个大的节日才能吃到,左邻右舍围在一起捣糍粑,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糍粑是麻城很多地方必备的年货,采用特产糯米经过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糍粑吃法多种多样,可烤、可煮、可炸。味道鲜美,可口。

Ⅲ 从麻城怎样坐汽车到黄州,请详细说明下路线

如果是在市区,直接到新车站森敬(将军路)买到黄州的车票,一个袜春清小时一班,如果是在宋端口,中一,歧亭等乡镇,可以直接在路边等车告前,不用到麻城市区去。
麻城到黄州路线:
麻城-宋端口-凤凰-三店-新州-淋山河-方高坪-团风-黄州

Ⅳ 江南歧亭叙事散文

【有凤来栖】

“歧亭”,又说拆辩“岐亭”。在古汉语里,“岐”又同“歧”。“岐”《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或作山。支声。因岐山名之也。”又说:“邑可作歧。”歧亭没有岐山,岐山在长安西,今岐山县,为宝鸡境内。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黄帝内经》《周易》诞生处。也算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以“歧”字之理解,为多道,为岔路。“物两为歧”,这是《尔雅·释名》上的记载,望文生义因“歧路筑亭”是最容易接受的解释。

有人认为,“歧亭”地名的得来,由“赤亭”始,但赤亭与歧亭相隔至少六十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6记载:“赤亭城在县东南十里。有赤亭河。宋元嘉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置十八县,赤亭其一也。亦为赤亭蛮,西阳五水蛮之一。”又说:“岐亭城,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岐亭县,亦蛮县之一也。今为岐亭镇,旧与黄冈、黄陂连界。”赤亭河,郦道元在《水经注》说:“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谓之赤亭水。”可见,赤亭和岐亭,一个在县东南的举水边,一个在县西南的举水边,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由于现存史料有限,要考证“歧亭”名称的变化由来,目前非常困难。竖御答

有一段影响深远的网传文字说:“歧亭所在地有山名‘岐山’,后有人在岐山建亭做生意,而得名‘歧亭’”。这大概是把“歧”、“岐”两个字进行了一次亲密结合,但我对这种传言还是存疑。因为歧亭根本没有所谓的“岐山”,自古以来都没有资料记载。还有,先师李学祥先生对歧亭由来曾作了另一种说法。

先师在世时曾闲聊说:“歧亭城是凤凰地,因凤栖高岗而名。”先师是歧亭名宿,行医六十余年,在歧亭可谓家喻户晓。他从稚童到耄耋,一生足迹未离开歧亭半步,余慧而且也喜欢搜集歧亭的佚闻掌故,我对歧亭的基本认识就是从先生始。

歧亭在齐、梁时曾设“岐亭县”,那个时候不知修建了城池没有。但到了明嘉靖年间,由于盗匪猖狂,歧亭就设了郡丞(通判)。郡丞为防御寇盗,带领乡民伐石瓮城,清道光和同治时还大修。建好的城池,城墙厚而高大,城围有6里长,城下是壕沟,设有5门(东门、西门、南门、小南门、北门)28楼驻守,城池正好位于高岗上。一座高岗,在举水未改道之前,东门城墙下是汤汤举水,可供大船游弋。苏东坡由黄州到歧亭来看隐居的陈季常就是行舟于此登岸。在今天歧亭东门的古城墙遗址上,还可看到举水浸泡的水渍。镇北是杏花村和砚池畈,镇南是余家寨,都是一望无边的平地,只有镇西背靠九骡山。整个地形,前面临河,后面依山,两边是开阔平地,观城大势,正像凤凰展翅欲飞。据说,歧亭城的凤眼在西门,所以西门人们又叫“凤栖门”,其石刻的“凤”字至今还在。

《诗经·大雅·卷阿》中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是一种灵鸟,相传非梧桐不栖,非宝地不落。从历史发展来看,歧亭的确是块风水宝地,杜牧之、陈季常、苏东坡、于成龙、张之洞等都与歧亭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不怪明山秀水的杏花村就依傍在它身边。

所以,按照先师的意思,歧亭最早的名称是叫“栖亭”,取“凤栖”之意。我想:在历史的演变中,由“栖”到“歧(岐)”,发生了好多已经湮没的故事。

这种猜测,未必一定不可能。

【歧亭有座三贤祠】

歧亭杏花村有陈季常、张憨子、甘望鲁三名士墓,还有宋贤祠、清端祠、忠节祠三贤祠。

宋贤祠建于康熙癸丑年(公元1673年),由于成龙所建;清端祠建于干隆乙亥年(公元1755年),由邱赐书所立;忠节祠建于咸丰己未年(公元1859年),由黄州同知王省三动议,前后两百年。其中宋贤祠影响最深远。

于成龙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迁黄州同知,驻守歧亭。彼时的歧亭,民风彪悍,盗窃盛行,治安混乱。于成龙到了歧亭以后,一方面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另一方面采取宽严并用政策,对首恶绝不留情,对那些因生活所迫走上盗窃的普通民众以教育感化为主。于成龙认为:“凡人之为盗贼者,原非天性使然也。或为贪婪官司所迫,或遭势豪大户侵凌。与夫饥寒逼身,一念之错,坠身苦海,抱头鼠伏,静夜自想,岂无一点迁善改过之心?”(《弥盗安民条约》)在于成龙的眼中,?大部分盗匪沦落至此,一定有其原因。要破除盗匪之风,除了让生民安居乐业以外,还应该推行德教,端正社会风气,崇尚古之仁爱,从根子上改变民风。

公元1673年春,于成龙组织歧亭士子到杏花村拜谒陈季常墓,见陈季常所留故迹全然而失,内心惘然。于是与诸乡绅相谋,在杏花村陈季常故址修建房屋数间。其一建宋贤祠,供奉陈季常、苏东坡,以他们的道德情操教化世人;再就是成立士子书院,亲选一方名师,让歧亭的童子有个读书的地方,并四时八节祭祀先贤,从祭祀中感悟前辈的精神风范。于成龙还经常讲学其中。在康熙初年天下未定的年代,这或许是一个地方当政者最实在的理想:以宋贤的精神激励人们心怀良善,耕读为本,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到了干隆年间,宋贤祠因刁僧盘踞,残败不堪。为了纪念于成龙在歧亭的历史功勋,黄州府镇歧亭侍郎丘赐书除重修宋贤祠外,还于宋贤祠边,另修“清端祠”。“清端”是于成龙逝后康熙皇帝赐的谥号,意为“清官第一”。

公元1859年,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开始落幕,由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收复了湖北、江西,逼近天京(南京)。为了纪念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牺牲的将士,特别是为了纪念湘军将领李续宾将军,黄州司马王省三在宋贤祠另一侧建了忠节祠。

李续宾,宇迪庵,湖南湘乡人。《清史稿》称他为"湘军之杰"。李续宾在与太平天国征战中屡次大败太平军,“七年之间,先后克复四十余城,大小六百余战”,在湘军中赫赫有名。公元1858年11月,在安徽庐州(今合肥肥西)三河镇,以六千兵士对抗陈玉成十万大军,所部5000精锐全被歼灭。李在临危时对众部属说:“军兴十年,皆以退走损国威。吾前后数百战,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必死,不愿从者自为计!”李死讯传到京城后,咸丰帝“流涕,手敕曰:惜我良将,不克令终!”。史称其时湘乡“家家举丧,户户哀声”。

李续宾殁于庐州,为什么于杏花村专立祭祠?一者是1858年3、4月间,李在此收复麻城、黄安失地,深受麻黄民众爱戴;再则是杏花村为荆楚名胜之地,“瑰琦隐见,聚千载之明;志节炳煌,扬一方之茂烈”,于杏花村立祠,是对他们最好的传扬和褒奖。

忠节祠于咸丰乙未年(公元1859年)九月建成,距李续宾死不到一年。宗稷辰在《歧亭重修宋贤祠并建忠节祠记》中说:“后之人绍清端之迹,而崇宋贤;推清端之意,而励忠节;常则效而修明之用,以示响方善风俗,则今日之举,其有裨于世道人心者岂浅鲜哉?”一语中的,这就是当时修祠建碑的意义所在。

由宋贤祠到清端祠,再到忠节祠,其实表达的是普通百姓对安稳幸福生活的向往。现在虽然三祠罔在,但精神长存。相信总有一天,在杏花村中,它的真容还会再现。

【府门街觅踪】

歧亭镇西门有一条街叫“府门街”,确切地说叫“二府衙门街”。在中国历史上,于一个州都之外,还设一个二府,并且二府设在一个弹丸小镇,恐怕歧亭是绝无仅有的。

清人王士元在《歧亭古迹考》中说歧亭为“楚黄之扃钥”。“扃”是门户,“钥”是开关,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历史上,歧亭除了是光黄古道外,还因为镇前有举水的滔滔激流,镇后又背靠西山,交通方便,为盗匪青睐。在明朝中叶以前,由于府治设在麻城,盗匪抢劫后等县城的捕快来时,早就顺着举水或钻入镇后的西山逃跑了,因此民愤极大。为了歧亭社会治安,在明嘉靖年间,歧亭就有了第一位驻地通判。第一位通判叫罗瑞登,上任后带领歧亭民众修筑城垣,尔后,万历年间的通判韩焕又进行了增修,但当时还不是二府。歧亭真正设立二府是在顺治时期,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政府裁通判,改歧亭为黄州二府,设同知,总理地方事务。到了康熙初年,由于吴三桂造反,社会动荡,歧亭街更是蛇虫混杂,山贼、土匪盗抢成风,害得老百姓人心惶恐,民不聊生。黄州知府就派了同知于成龙镇守歧亭,保境安民。

《清史稿·于成龙传》说:“歧亭故多盗,白昼行窃,莫敢谁何。”一个地方,连白昼都敢行窃,还莫敢奈何,那是一种什么状况?所以,于成龙到歧亭以后励精图治,想了很多治盗办法。其息盗的故事,至今民间还娓娓在谈。

志书上载:当时的二府衙门前壁,书有“威震三界、统辖八城”八个大字,衙门大堂头道仪门三门并列,里有忠官祠,两侧是监狱和三班六房,过道直通三堂,头、二、三堂之间各相距两丈,两侧还有东花园、西花园,周围有水浮亭、望风台等,看起来这二府衙门规模不小,并且肃穆威严。

现在二府衙门早在荒烟蔓草中毁掉了,只有一条窄窄的青石巷和巷道两旁有些破敝的房屋。青石路凸凹不平,路侧泄水沟长满淡淡的青苔。房屋都是极普通的民房,建筑式样高矮宽窄,各有千秋。这些建筑大致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建造特色。曾经恢宏的衙门被那些民房遮覆,再也没有一点屐痕了。只有出街口北的一口古井还有幽凉清水可汲,供老百姓浣洗。府门街变得寻常又寻常了,不经人点破,谁也不会认为这里曾是歧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无异是一部盎然的书。今天,府门街虽然清冷,但那铺陈的往事犹如风雨中一曲老歌,一些有血有肉的故事,在传唱中常常被记忆唤醒。抬起头,总有几分落寂江山衰盛无常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