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故事而得名的六尺巷位于什么地方啊
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来自于清朝宰相张廷玉的历史典故。张廷玉身在朝廷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为道路的问题和邻居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廷玉妻子就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说了此番事情。
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廷玉妻子就不再追究了,让出了三尺地方,邻居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方,于是,六尺巷就这样成名了。
(1)六尺巷在哪里扩展阅读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修复恢复是根据原来的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处的恢复面貌修旧如旧。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⑵ 六尺巷在什么地方啊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2)六尺巷在哪里扩展阅读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⑶ 六尺巷位于哪儿
六尺巷位于“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国家3A级旅游景区。
⑷ 哪里有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关于它有一个典故,其中的诗写的很好,广为流传!是我最喜欢的!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
⑸ 着名景点六尺巷在哪里
在安徽省桐城市(隶属于安庆市代管的县级市)文城西路68号,2007年4月成为国家级3A旅游风景区。六尺巷南原为张英宰相府,巷北原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六尺巷内的主要景点有懿德流芳牌坊、太湖石照壁、礼让牌坊等景点。巷内多种元素提现的均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美德。
(5)六尺巷在哪里扩展阅读:
一、六尺巷的传说故事:
清朝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得知后立即批诗寄回,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千里写一封信回家只是为了墙的事情,就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吴家人得知后身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二、六尺巷的社会评价:
1、1956年毛泽东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说过一句诗:“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这首诗的来源,就和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关。
2、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3、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⑹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何典故哪首诗可以表达
典故:
出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桐城人张英,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英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
张英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英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诗:
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白话译文:千里传书说的就是墙的事啊,让给他们三尺又能怎么样。万里长城现在还在,但当年修万里长城的秦始皇已不在了。
(6)六尺巷在哪里扩展阅读: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
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⑺ 六尺巷在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7)六尺巷在哪里扩展阅读: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⑻ “六尺巷”是什么意思是历史典故吗出自哪里
“六尺巷”是指一条巷子,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老家与老家邻居的一个小故事,史料上有真实的记载,是真实的历史典故,不是人们胡编乱造的。“六尺巷”的典故,就是告诉人们要学会谦让,学会礼让,和平相处。
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听过这个故事,更多的是让人们学会做人要会礼让,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休,这世间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没有必要为了这些带不走的东西,影响了自己跟他人的感情,这是非常没有必要的。通过这个故事,同时也凸显了官府对民众态度,以及官府面对利益时的立场。
⑼ 六尺巷位于现在什么地方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六尺巷位于“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