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附子汤的介绍
附子汤指以附子为主药的中药汤剂,主治功效与附子用量及配药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异(剂量有别,主治各异)。附子汤有加味附子汤、人参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等。
B. 痛风早期痛风的症状是什么,痛风溶酸肽能治好吗求大神帮助
我建议还是采用中医疗法: 痛风本身就是寒湿所引起的,其一般为脾肾的问题。现在的治疗只有是喝中药,因为目前西医尚未有一例病愈的病人,而中医治疗好的很多。在未服中药之前,你可以每日喝由生姜、大枣、枸杞子熬的汤一小碗,熬一次,大概可以喝好几天,其余的就是饮食忌寒性食物(如海鲜等)和冰冷饮品,做菜时可以在里面放多些生姜。 《金匮要略》云:“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危肿者’。 之后的古籍另有历节、白虎历节、白虎风等名,或认为痛风属痹证范畴,与痛痹、风痹关系密切。关于此病病因。《明医指掌》卷六:“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则污浊凝泣,不得运行,所以作痛。”或因内伤、气血亏损、外感风寒或湿痰阴火流滞经络。症见四肢,或腰背剧痛,又以指趾关节肿痛、畸形为多见。 治疗的原则无非因湿祛湿,因寒祛寒,因风祛风,甚至多因多去,治疗的方剂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后世的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红花;湿热加苍术、黄柏;气虚加人参、黄芪;血虚加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板;阳虚加虎骨、鹿茸。”寒甚者,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
C. 桂枝的中药功效 最好附带特殊功效
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l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3.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着,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D. 桂枝附子汤和乌头汤能一块服用吗
这两个方剂都是可以用来治疗寒弊,但是桂枝附子汤的寒同乌头汤相比要轻些,也就是说乌头汤驱寒的力量更大。所以理论上可一起吃,但是临床上一般不会一起用因为是不同的两个阶段。另外乌头其实应该用生品,并不好买。
E. 湿热可以吃桂枝附子汤吗
不要吃。
不要随意吃药,有风险。为什么不去医院呢?医生当面诊断,当面开方子,对症用药,不好吗?
F. 桂枝附子汤的介绍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G.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异同点如何
意见建议: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相同点:①在病机上同属风湿袭表,表阳已虚;②在症状方面,都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等症;治疗时皆以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为法。三者不同之处在于:①在病机方面,桂枝附子汤证为风湿俱盛,表阳已虚;白术附子汤证虽表阳已虚,但风邪已去,湿邪独盛;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俱盛而表里阳气皆虚。②在症状方面,桂枝附子汤证多见风邪偏盛之症状;白术附子汤证则多见湿邪偏盛之症状;甘草附子汤证不但身体疼痛剧烈,又有汗出恶风,短气浮肿,小便不利等里阳已虚的表现。③在治则方面,三者虽然都能温经助阳,但桂枝附子汤意在温助表阳,祛风除湿;白术附子汤旨在祛除湿邪,扶助表阳;甘草附子汤在祛风除湿之外,又能温助表里之阳。④在用药方面,三方明显不同。桂枝附子汤以桂、附相伍,助表阳而散风湿;白术附子汤中术、附相合,走皮中而逐水湿;甘草附子汤以术、桂、草并用,祛风除湿之中,又能扶助表里之阳气。
H. 桂枝加附子汤如何煎服
桂枝附子汤
【处方】 桂枝12克(去皮)附子15克(炮,去皮)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甘草6克(炙)
【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用法用量】 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 方中[[桂枝散]][[风寒]],[[通经]]络,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补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风除湿,媪经散寒之功。
I. 熟附子怎么外用,主要是驱寒
多与桂枝等配伍,例:桂枝附子汤、附子汤等,均取其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是对《神农本草经》中附子疗“寒湿痿襞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的具体运用。但对于风湿热痹患者,多用清热化湿,疏风通络治则,药用越婢汤、桂芍知母汤之类加减治疗,但往往效果不佳或起效缓慢。然在辨证用药基础上,特别是痛甚者,加熟附片3~6g,效果显着;且痹症多挟湿,日久化热,湿邪粘滞,易阻遏阳气,气血运行不畅,则痹痛不除。附子与清热祛湿类配伍,通痹而不燥热,清热而不遏邪,阳气得复,气血畅通,一通一清,相辅相成。
但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作煎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毒
J. 《伤寒论》一方二法是怎么回事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经归属,故在临床中常思考这一问题。再次读到此四字,有所感悟。
一方二法之原意
“一方二法”四字,仅见于《伤寒论》第174条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后注:“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原文的大意是,治风湿相搏本应用桂枝附子汤,因大便硬,小便频利而去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不频利,还应用桂枝。
方后注其原意,是对桂枝附子汤方证、对第174条原文做进一步注释。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是说平时多湿患太阳伤寒证,则呈现为风湿相搏证。身体疼烦,谓身体尽疼痛,以至烦躁不宁。不能自转侧,谓动则痛益剧,以是不能自力转动。不呕,为病未传少阳;不渴,为病未传阳明;脉浮,为病在表,但虚而涩,故此辨六经为少阴病,辨方证为桂枝附子汤证,即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治属少阴。
如果临床上见到以上的症状,但同时伴见小便频数、大便干硬者,是因小便过多而致大便硬,则证由表传里,呈现少阴太阴合病,虽有少阴表证,但此为津液亡失于里,不可大发汗,应重在温中生津液,治在太阴,因此治疗用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金匮要略》名为白术附子汤)。
后来的经方传承者(《伤寒论》作者),反复研究认识,感悟到这一方二法的变化蕴涵理论的升华,把这一认识记载于方后注。即认为桂枝附子汤一方,原是治疗风湿相搏的少阴病之剂,因又见小便频数、大便硬,故去桂枝加白术,变为治少阴太阴合病之法剂,这样一个方既可以用于解表法,又可用于温里法,因称一方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