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浙江菜式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着名的地方菜种。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时期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浙江菜的基本风格已经形成。
浙菜中许多菜肴都富有美丽的传说,文化色彩浓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
其中的“西湖醋鱼”是杭州传统名菜,相传宋朝时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鱼为生。有次生病时,他嫂嫂亲自到湖里打鱼,用醋加糖烧成菜给他吃,吃后病就好了。后来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鱼”,杭州地区各家菜馆均有供应。过去孤山楼外楼墙壁上曾留有“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的诗句,慕名而来品尝的日益见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时,也指明要品尝西湖醋鱼,可见此菜在清朝初期即名扬全国。
“新风鳗鲞”是浙江宁波地区的风味名菜,鱼鲞是东南沿海渔民最喜欢食用的佳品,用黄鱼制作的叫“黄鱼鲞”,用鳗鱼制作的“鳗鲞”。相传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与越国交战,带兵攻陷越地鄞邑,即现在的宁波地区,御厨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猪肉外,取当地的鳗鲞,代替鲜鱼作菜。吴王食后,觉得此鱼香浓味美,与往日宫中所吃的鲤鱼、鲫鱼不同。待到回宫,虽餐有鱼肴,但总觉其味不如鄞邑的可口。后来他差人到鄞县海边抓来一位老渔民,专为他制作鱼肴。用鳗鲞加调味品后蒸熟,夫差吃后赞不绝口,鳗鲞从此身价百倍。清代鳗鲞也在民间流行,当时浙江台州温岭县松门地区出产的“台鲞”,闻名全国。袁枚在《随园食单》上曾提到“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生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鲜肉同煨,须肉烂时放鲞,否则鲞消化不见矣。冻之则为鲞冻。绍兴人法也。”宁波当地每当冬令及过春节时制作的“新风鳗鲞”,略微风干,即可食用。“干菜焖肉”是绍兴名肴,是用绍兴特有的霉干菜和五花肉同煮,焖至酥烂时为佳。同时,肉油渗入霉干菜,霉干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软,鲜美可口。
浙菜体系,具有悠久历史的浙江菜品种丰富,菜式小巧玲珑,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在中国众多的地方风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所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浙菜系与众不同的是因时因地而异。如杭州是全国着名风景区,宋室南渡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游览杭州风景者日益增多,饮食业应运而生。其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宁波地处沿海,特点是“咸鲜合一”,口味“咸、鲜、臭”,以蒸、红烧、炖制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滑,注重大汤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赛蟹羹”、“家乡南肉”、“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虎跑素火煺”、“干菜焖肉”、“蛤蜊黄鱼羹”等数百种。
浙菜基于以上四大流派,就整体而言,有比较明显的特色风格,又具有共同的四个特点:选料讲究,烹饪独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细。
Ⅱ 东坡宴的菜的典故
东坡会群仙
天下十大名山,惠州有其一,名叫罗浮山。苏东坡被贬惠州后郁郁寡欢,一日,面对西湖水色山光,突然豁然开朗,悟出人于天地之间当淡泊清雅,洒脱自由,便常喜与罗浮山道士切磋养生和美食之道,自创了这道以鱼翅、虾、蟹为主料的海鲜羹,常与道士分享,名曰“会群仙”。
东江盐焗鸡(古法)
东江菜系最富盛名的佳肴,源于东江惠阳盐场。当时人们用盐储存煮熟的鸡,为的是其不变味,能保存较长时间,家有客至,随时用来款待客人,食用方便。有一次,惠州盐商设宴请客,厨师以盐焗鸡取代了习惯的腌食方法,其味绝佳,客人大加赞赏,遂流传开来,成了一道名菜。制作采用300年前的古法,皮脆、肉滑、骨香、味浓。
东江酿豆腐
源于中原包饺子的习惯。当时中原人迁徙到东江流域,尽管生活上已融入岭南习俗,但常有思乡之情。中原人喜欢吃饺子,可当时南方少见麦面,于是将豆腐酿以肉馅,权当作饺子以解思乡之情,后来成为东江人喜庆日子的必备菜肴。
东江龙蚬
东江过去是粤东地区的主要航运河道和交通要道,航船如梭。东江水质清纯,水流平缓,因而盛产河蚬,船工常下河捞蚬,腌后食用,后来东江船工配以青绿蒜薹,发明了清炒河蚬的吃法,成为东江菜系最知名的小鲜。以后东江厨师在新创菜。
西湖听韵
苏东坡被贬惠州后,妻妾大多散去,惟侍妾王朝云紧紧相随。王朝云善歌舞、音乐,常在惠州西湖泗洲塔下为东坡奏琵琶,读乐填诗。东坡常感怀于此,遂以虾为原料,自创了这道“琵琶虾”,以示知音、佳肴、美景与雅乐同韵。
东江酥丸
苏东坡性情豪放,诗词常得罪权贵,几度遭贬。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腹部问妻妾:“我这里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王朝云却笑道:“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赞道:“知我者,惟朝云也!”苏东坡后将杭州酥肉改良为肉丸,取名为“不合时宜”,后人称为“东江酥丸”,也称作“东江苏丸”。
梅菜东坡肉
苏东坡居惠州时,专门选派两名厨赴杭州西湖学艺,学成后苏东坡请他们仿杭州东坡扣肉,用惠州传统特产梅菜烹制成“梅菜东坡肉”,爽而不腻,果然美味可口,一时成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东坡西湖莲
王朝云善解人意,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是苏东坡的患难之交,两人感情至深。苏东坡携王朝云来惠州时已是年近花甲,朝云也已憔悴不堪,苏东坡常希望王朝云美貌常驻,于是用芦荟、西湖莲子等颇有养颜功效的原料,独创成了这道名菜,常亲自下橱烹与朝云享。
西湖醋鱼
与杭州的.“西湖醋鱼”来历不同,相传苏东坡有意改良东江菜的“肥、咸、热、香”,下厨烹鱼时,特意滴了几滴惠州陈醋,以解油腻,成就了这道与杭州“西湖醋鱼”齐名的佳肴。
名菜典故--鱼头豆腐
苏菜中有一道名菜叫做“鱼头豆腐”,它的来历据传也是来自那位干隆下江南的趣话:
干隆微服出访到吴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汤鸡。他饥饿交加,便走进一独居人家找一些食品充饥。屋主王润兴是一个经营小吃的小贩,见来人如此模样,顿生同情心,可是家穷四壁,便把没卖出去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加一些味料放进一个破砂锅中炖好给干隆吃。这时的干隆便觉得这菜比宫殿中的山珍海味还好吃。
干隆再次到吴山,他没忘记这位王小贩,又去这间破屋子,对王说:你手艺这么好怎不开一个饭铺,王说:我自个都吃不饱那有钱开店。干隆就赏赐他五百两银子,还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落笔竟是“乾卤二字。王润兴这才知道他遇上了当今皇帝,惊得长跪不起。这是一个好心有好报的动人故事。
从此,王润兴便把干隆御笔“皇饭儿”挂在中堂,专营鱼头炖豆腐。
“鱼头炖豆腐”在几代人的不断改进下,如今已是很有名气的菜肴了。
名菜典故--叫化鸡
叫化鸡的来历颇有传奇色彩。据传清代,在虞山之麓有一叫化子乞得鸡一只,既无炊具又无调料,无法煮食,遂以土法烤食。先将鸡宰杀,去其内脏带毛涂泥,拾得败枝残叶堆成火垛,随意将鸡烘烤后睡去。一觉醒来拨开火灰,见余烬未灭,泥团表面有裂缝,便往地上一掼,鸡毛随泥壳而脱,却香气四溢,令人馋涎欲滴,便顾不得烫手就美美地饱餐一顿。
20世纪初,山景园朱阿二根据传说尝试做宾客桌上的特色菜肴。他对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进,除去内脏后,涂上佐料,并将鲜肉、生虾仁、鸡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锦配料塞入鸡肚,用荷叶、高温纸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鸡。这样煨出来的鸡,鸡肉酥烂异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脱离,原汁原味,风味独特,此后山景园靠叫化鸡等名菜声誉鹊起,名满江南。
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
名菜典故--红烧狮子头,松鼠桂鱼
“狮子头”,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杨广看了琼花,特别对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
回到行宫后,杨广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有一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不料点睛之菜,竟是一只栩栩如生的“松鼠”活跃盘中,无人能识。只好请主人揭秘:“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原来是用特殊的刀工塑型变幻的一尾鳜鱼。全体认罚喝酒。此种游戏,雅趣和热闹并彰,历久难忘。内陆人也有谓鱼为“哑口菜”者,惧其有刺,易伤喉,相戒临食不语,专心细品美味,也备一格,松鼠鳜鱼因此得名。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地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一呼百诺,从此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Ⅲ 浙江有什么特产好吃的
1:酥油饼;2:宁波汤圆;3:金华汤包;4:绍兴臭豆腐等。
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构成。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较优越。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1个地级市(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城市),20个县级市,32个县,1个自治县,37个市辖区。
Ⅳ 鱼头豆腐历史
我们常吃的“鱼头炖豆腐”,据传源自干隆下江南的趣话:干隆微服私访到吴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汤鸡。他饥寒交加,便走进一独居人家找一些食物充饥。屋主王润兴是一个经营小吃的小贩,见来人如此模样,顿生同情心,可是家徒四壁,便把没卖出去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加一些佐料放进一个破砂锅中炖好给干隆吃。这时的干隆,觉得这菜比宫殿中的山珍海味还好吃。
干隆再次到吴山,没忘记这位王小贩,又去这间破屋子,对王说:“你手艺这么好,怎么不开一个饭铺?”王说:“我自个儿都吃不饱,哪有钱开店?”干隆就赏赐他500两银子,还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落笔竟是“干隆”二字。王润兴这才知道他遇上了当今皇帝,惊得长跪不起。这是一个好心有好报的动人故事。
从此,王润兴便把干隆御笔“皇饭儿”挂在中堂,专营鱼头炖豆腐。“鱼头炖豆腐”在几代人的不断改进下,如今已是很有名气的菜肴了。
Ⅳ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清朝光绪年间,南京城南门西一带有一个卖豆腐的王年顺家出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王举。
王举在家是老二,上头一个哥哥开老虎灶热水妒,两个姐妹均未读书,后来也先后出嫁在市民闾巷中。别的人家见这王小二读起书来废寝忘食,都认为他前途无量,十分的有出息。可是,人们过高地估计了王举,他只是考中了一名秀才后便从—此停步不前。
王举的老父亲自叹无能耐帮助二儿一把,只是把家中惟一一间七架梁房子让出给他娶了房媳妇,自己便随开老虎灶的大儿子过日子。王秀才娶了老婆又生了一儿一女,单靠给人写字作画维持不了全家数口人生活,便只好放下架子又干起卖豆腐的祖业。
由于好面子,他于买卖也不专心,所以逢到过年总是叹息:这一年怎么不如一年?王秀才这句口头禅渐渐被人熟知,加上他乳名又叫小二,人们便创造出一句老南京的歇后语: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王小二的“鱼头豆腐”
相传清朝干隆皇帝巡游杭州时,一日微服私访至吴山,因天公不作美,被淋为落汤鸡,无奈之下求助山民王小二家。王小二家中虽贫困,但还是慷慨用家中仅有的豆腐、鱼头和菠菜,做出了菠菜豆腐和鱼头豆腐款待不速之客。
干隆吃后感到鲜美异常,回到京城,让御膳房去做,却怎么也觉得不是那味。当干隆再度造访杭州时,便派人找来王小二,穷困潦倒的王小二如实说出了自己的困境是“一年不如一年”。干隆为报答王小二的一餐之赠,赏赐金银,供王小二开店,并御笔为店题字“皇饭儿”。
凭着干隆皇帝钟爱的“鱼头豆腐”,小店生意兴隆,“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窘境也成为历史。
Ⅵ 干隆多次下杭州,为何竟然对豆腐青睐有加,竟还亲赐”皇饭儿“
当时干隆被雨淋湿了,全身又冷又饿,得到小贩的帮助,鱼头豆腐吃起又鲜又嫩,多年之后,干隆对这个味道很怀念,再遇到他的时候感念他当时的帮助,就赐了他“皇饭儿”三个字。
之后的故事就简单了,王润兴靠着干隆的赏赐和三个大字,把鱼头豆腐汤这道菜作为主菜做起了饭馆。不排除干隆当时是因饥饿才对道鱼汤的味道念念不忘,而王润兴却是因为自己的善良而得到了好的回报,不知这道鱼头豆腐你们吃过没呢?
Ⅶ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是什么意思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意思是形容生活越来越艰难。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是一句谚语,而且在过去王小二是地位低下人物的代称。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糟。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典故:
民间相传清朝干隆皇帝微服私访到杭州,突然下起大雨,无奈之举求助山民王小二。王小二家中贫困,用家中仅有的鱼头、菠菜、豆腐,做出一道美味的鱼头豆腐款待干隆。干隆再次来到杭州时,派人去找来王小二,王小二说出自己穷困潦倒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干隆听后,为报答王小二的恩情,给他金银,供他开店。王小二凭着干隆喜爱的“鱼头豆腐”,走出困境。随后“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窘迫之境也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