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为紧挨西安的陕西城市,渭南有什么地方美食可以推荐的
渭南的美食还是不少的,不相信的话听我给你一一数来。
1、渭南水晶饼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外形美观,配料制作讲究,操作工艺严密。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油多而不腻,糖重而渗甜,具有浓郁的玫瑰芳香。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渭南的12道地方美食,味道都很不错,到渭南的朋友可以找找尝尝,当然渭南的美食还有很多,欢迎渭南的朋友给留言进行补充。
我是孤尘一粒沙,致力于给大家推荐各地美食,喜欢我就关注我,你的关注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㈡ 合阳的特色小吃是什么
踅面是陕西合阳的特色小吃。
在合阳当地流传的这句“没吃踅面没看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就更加说明了踅面在合阳人生活中的重要。
踅面的来历
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汉朝初年,魏王豹反汉,韩信奉命出兵平叛,准备在洽川的夏阳渡军。假如埋锅造饭,敌兵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原料,烙成大饼,发给士兵,吃时用开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个会意字,在关中方言中是“转来转去”的意思。因为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甚至放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因而得名。
据说踅面的名子就是由那个半月形的木踅子而得的。但街上也有把“踅面”写作“旋面”的,想必也与一圈一圈地旋着刮摊有关。烙熟后一张张搭在外面凉冷,再切成宽窄与薄厚相当的条形,码得整整齐齐,这样能保质三、五天,吃时只需在开水锅里滚一下即可。相对于其他饭食,踅面的三个特点都更有利于行军打仗,汉高祖能稳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劳。
“踅”字的读音
说起来,这个“踅”字也是有一段故事的,“踅”字本身是个冷僻字,清代合阳有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出于好心,找了一个古音又读“xué”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不想知知道这个古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读“yè”,而没有人读“踅xué”,外地人到合阳更是按字读音,这样一来,便把“踅面”弄成“页面”了,实在是一大误会。
踅面的做法
合阳踅面是用七成荞麦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食用虽然方便, 制作过程却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严格。须选上等荞麦与上等小麦,磨成上等 面粉。和面叫做盘面,要用扁担或木棒搅和,小伙子干这活也会出汗。将面盘硬后加水,逐步搅成稀糊状。备两个平底鏊锅,其形状中间略高而四周缓慢变 低。将面糊倒入鏊锅,迅速用刮板由中间向四周摊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摊刮, 使其成为大约一个铜元厚的圆饼。见圆饼将干时尽快移至另一个鏊锅烤烙,要烙熟,却不要焦黄。这需要有相当经验,能够掌握好火候。面饼的直径在一尺八 到二尺一之间。烙好后先要一张张垒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 保持柔软状态。然后再一张张摊开,在木椽上晾凉。然后折三折,切成不足一 厘米宽的面条,整齐地放在一种特制木箱里,盖上干湿布,准备食用。这样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
田茂林老人在做踅面
踅面的吃法
制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面。吃时在开水锅浸泡两分钟,捞出,放进碗里,加少许粉鱼,调盐、醋、葱花、花椒面,再淋上辣椒油及熟猪油即成。粉鱼讲究用绿豆粉制作,这是最好的。用小麦面、玉米面也行。但通常多用红薯面制作粉鱼。合阳盛产优质红薯,干甜适口,制作粉鱼也不错。合阳人吃踅面,喜欢多放辣椒油和猪油,这样,吃起来,又绵,又润,又辣,香味浓烈,颇觉过瘾。也可以伴着喝一碗粉鱼汤。有干有稀,符合卫生营养要求。而且荞麦又有清热利尿之功效,当地群众在原来简单食用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进,把大饼切成细条,吃时在锅里稍煮,捞出来加上调料,更加好吃。
“踅面状元” 田茂林
踅面在合阳各地都可吃到,但是数合阳县东二十里的坊镇田茂林踅面被奉为正宗。田茂林踅面以选料严格、制作精良、操作认真、服务热情声名远播,去洽川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路过坊镇,都少不了进店品尝一碗踅面,有的还要带上一些让亲朋品尝。田茂林踅面已经被带到首都北京和全国许多地方,人们称赞他为“踅面状元”。
㈢ 渭南小吃有什么好吃的
渭南特色小吃荟翠
羊肉餬饽:合阳黑池镇的羊肉餬饽曾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餬饽有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过去曾有“宁吃一盘餬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可见其受群众欢迎的程度。
麦子泡:陕西澄城县的本地小吃,仅限与澄城本地,不为外人所知。麦子泡是以大麦籽入锅熬汤,里面放上豆腐,凉粉,大肉,木耳等,上面一层红油辣子,最不可缺者得有一些猪下水,撒上香菜。大肉鲜美,豆腐香辣,麦子汤醇厚,极美味。
水盆羊肉:看到这个,千万别把它跟羊肉泡馍混淆了,此羊肉非彼羊肉。水盆羊肉由商朝的“羊羹”发展而来的,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宋时又叫“山煮羊”,不仅味道刺激,还有祛暑的功效。水盆羊肉肉烂汤清,鲜嫩爽适,味美可口,如与烧饼同吃,并佐以青蒜、芫荽、泡菜,则风味尤美。
羊肉糊卜:是韩城一大特色饮食,操作工序非常麻烦。上等的农家自磨面和的不软不硬,手擀成圆形的面片后,再切成鼠标垫那么大小,放到油 光的铁烙饼锅上,缓缓的火候,烙到六七分熟的时候取下来,然后,象切面条一样,切成韭叶那么宽,糊卜的手工制作就算完成了。其味道香辣,深受陕西人民的喜爱。
三池削面:与山西刀削面在原料和工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三池削面原料选用荞面而不是麦面;削面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条长、薄厚均匀,而不是那种中间大、两头尖的面鱼鱼;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盘。
太后饼:是陕西省富平县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创制于汉代,系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御厨所擅长,太后喜食,故而得名。由面粉和猪油等制成。特点是油而不腻。
月牙烧饼:因外形酷似月牙而得名,其表皮黄亮,外脆内软。大荔人吃月牙烧饼,一般是跟清汤羊肉一起吃的,也就是要夹了羊肉来吃。半个烧饼,又是有着层层的半个烧饼,中间是空的,倒是非常适宜于夹了肉吃。
踅面:是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其历史非茶馆悠久,相传西汉高祖3年(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10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合阳踅面:是陕西关中地区合阳人的传统食品,是以荞麦面、面粉为原料制成的一种面食小吃。其特点是:以荞麦面、面粉混匀后烙成的大饼,切成面条状过水后加红薯粉鱼鱼,加入各种佐料,闻其味香、面条劲道、鱼鱼爽滑。其结合了多种粗纤维、高蛋白原料在其中。
带把肘子:大荔带把肘子源远流长。传说,明朝弘治年间,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城里有个厨师叫李玉山,技艺精湛,做得一手好菜。
渭南南七荞麦饸饹:饸饹,分为小麦面饸饹和荞麦面饸饹,而荞麦面饸饹比小麦面饸饹更美味,陕西大多数县市的老百姓都会做,各地的制作工艺也大同小异,口味自然有所不同,至于起源于那朝那代已无从考究。
八宝辣子:辣子是百吃不厌的一道菜,虽然它不一定出席在大型宴会上,但却成为渭北地带广为流传的名食,也有人称其为什锦辣子或酱辣子。它的色泽红中带黑,肉厚油大,入水不沉,辣香纯正,质地优良,素有“辣中之王”之美称,这为它成为八宝辣子的重要材料起到了决定作用。今以八种原料(干辣椒和胡萝卜、蒜苗、薯仔丁、油炸花生米、玫瑰咸菜、炸豆腐、肉末),佐以秦椒配制而成的八宝肉辣子经不断改良,已不仅是蒲城人的绝活,更是陕西乃至全国人民向往的美味。
㈣ 谁知道合阳有什么好吃的
最有名的是合阳的页面,其他也有很多好吃的。
㈤ 合阳特色美食有哪些
一、踅面
同义词 合阳踅面一般指踅面
踅面[xué miàn],是陕西合阳独有的传统特色面食。有的人写成“旋面”,是因为“旋”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
踅面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踅面历史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10 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合阳踅面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羊肉煳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合阳辣子豆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同家庄水鲜饸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合阳九眼莲
㈥ 合阳县哪家踅面比较好吃,有名求推荐,超想吃~
给你个建议,车站旁边有个宁记踅面店的味道还不错,还有就是合阳的茂林踅面,坊镇踅面都是比较靠谱的,都比较正宗。建议去看看~尝一下
㈦ 合阳县的饮食
合阳踅面
踅面因食用方便,味美价廉,已成为合阳“第一小吃”,是陕西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食品。合阳踅面是用七成荞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食用虽然方便,制作过程却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严格。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通常用红薯粉面作鱼粉。因为合阳盛产优质红薯,干甜适口,是制作粉鱼的最佳原料。
羊肉煳饽
合阳黑池镇的羊肉糊饽,据民间传说是在元代由蒙族传入而遗留下来的,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过去曾有“宁吃一盘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黑池羊肉糊饽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煮羊肉要用大茴 、肉桂、荜拨、良姜、胡椒、茴香、表盐、草蔻、丁香等“十大调料”,还要掌握好火候。烙饼用烫面,加上青盐和碱水,揉匀,擀成一尺左右直径的圆形,然后上鏊烙到脆黄却无焦点为止。面饼虽薄却筋道,折叠起来,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长、宽窄均匀的细条,备用。吃时不能用大锅统煮,常用炒瓢或小铁锅分煮,每次一盘或两盘。用原汁羊汤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葱花,盛入平盘,红艳艳、油汪汪、逗人食欲。
辣子豆腐
辣子豆腐流行于县西南的路井、独店、孟庄一带。先把豆腐切块放入带调料的汤中煮20分钟;再煎好哨子。内容有油炸豆腐、萝卜丁、莲菜丁、肥肠等;再烧好猪油、清油相搀合的油泼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备用。吃时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后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有宁吃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说。
三池刀削面
徐水之阳的三池村因削面而出名。三池削面与山西削面不同,原料选用荞面而不是麦面;削面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条长、薄厚均匀,而不是那种中间大、两头尖的面鱼鱼;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盘。三池削面可按食者的不同要求削出宽窄薄厚各有差异的不同品种。入锅煮熟装盘,调上油辣子酸醋,撒一撮葱花。入口光滑筋道,口感极佳。
㈧ 陕西合阳特色踅面你吃过吗
合阳特色风味小吃—踅面
踅面颇有出处。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河东魏王豹造反,汉高祖令韩信领兵征剿。大军进驻合阳西塬,时值盛夏,军情紧急。为了解决众多士兵的吃饭问题,韩信号令沿河农妇,用当地盛产的荞麦、小麦面粉烙成大饼,切成条状,发给士兵,开饭时,用开水稍煮即食。方便快捷。有一种说法,中国有历史可考的最早的方便面应该是踅面了。荞面能消暑利尿,有解乏除湿的药效,深受将士们的欢迎,韩信在洽川夏阳率军用木罂东渡黄河成功,一举歼灭了魏王叛军。后来,韩信首创的这一面食做法,在洽川西塬、坊镇一带保留下来,逐步成了今日合阳地方独具特色的小吃。
踅面用荞面做成,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
卖踅面的人讲究自已动手,把荞麦拣净淘好,磨成细面。
和面时要用能装四五十斤的大瓷盆,在面粉里添上水,用一根粗木棒顺同一方向搅拌,这是关键的一环,必须稀稠得当,搅拌均匀。面糊和得好,摊出的面更好。
摊面用的是物制的铁鏊,重达40余斤,直径二尺多。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划开摊平,据说“踅面”即由此得名。
稍顷,待一面受火变硬翻过来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叠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细丝,讲究切成的宽窄和面饼薄厚一样,四棱见线,才显功夫。切好的面码在木箱在里备用。
吃时把水烧开,再放少许盐,以防面入锅中变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锅中,用筷子须锅一搅,便可捞起。外地人见状总怀疑这面是否变熟,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在鏊上已烙至 七八成,再在沸汤中一烫,便完全熟了。或干捞,或带汤,悉听尊便,须手再用笊篱捞一些鱼儿粉,然后调上大油(白油)、大油辣椒(红油)、清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踅面时大油必不可少,荞面调上大油,才软和好吃。外地人一是嫌荞面看起来黑,其貌不扬;二是怕不熟;三是对红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便觉味美可口,咬到嘴里筋,吃到肚里香,方知合阳人为什么对踅面感情极深。合阳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踅面,上会赶集,少不了两碗踅面,一个个吃得满嘴红油,即使是穿着入时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丝毫不觉难为情,反而却觉得这才吃出味儿来了。逢到过春节,许多家都是专门订做几十斤,准备好红油辣椒,以便招待亲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来客,踅面更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在合阳各地都可以吃到踅面,坊镇踅面被称为正宗,高手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