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舌尖上的酸甜苦辣400字
有人问我:“人生是什么?”我答:“生活就是多味瓶.酸、甜、苦、辣.样样了.”如果你不信,就请您听我说几个小故事.
酸.一天,我的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得了97分,是班上的第一名.我十分高兴.可是回到家,我把喜讯告诉妈妈,弟弟却插嘴说道:“有什么了不起,我100分都没有报喜哩.你就抢先报第一.”我分辩说:“你是小学二年级,和我初中二年级距离这第大.你100分算什么呀!”谁知妈妈却说弟弟胜过我,就赞扬弟弟起来,而对我却一句鼓励话也没有.哼,妈妈就是偏心!看见弟弟得意地扬起脸,我心中酸溜溜的.
甜.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非常高兴.放学后,我立刻回家,看见妈妈正在厨房紧张地忙着,丰盛的菜料摆满了厨房的案板.我故间地问:“妈妈,为什么今天做这么多菜?”妈妈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呀!”“谢谢您,妈妈!”我边说边跑到客厅.我爸正在那儿看报,见我来了,和悦地问我:“小婷,你猜我今天会送什么礼物给你?”我作了个鬼脸说:“该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吧.”馋丫头!”爸爸说着站身来,递给了我一本包装精美的新书,我接过一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啊,太好了!我高兴地跳起来,这是我上个学期就想得到的那本名着啊.一会儿饭菜上桌了,厅里亮起了彩灯,响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全家嘻嘻地围了一桌.“今天太美了!”我心里甜滋滋的.
苦.那天早晨,我心爱的小花猫——豆豆没精打采的,上气不接下气.小花猫是我的好伙伴,它那迷离的眼睛,多么温顺.它很通人性,只要我唤声“豆豆”,它就会出现在我面前,那个乖 模样真令人心疼.现在,看着它病奄奄的样子,我心如刀割.但时间连我看多它一眼也不允许,我就要去上学了.等我傍晚回到家,小花猫却已没气了.哇!我哭了好久、好久,我十分难过,那时我真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了.
辣.一天晚上吃完饭后,弟弟收拾碗筷时不心打破了一只碗,碗的碎片散了一地.要想:如果不快点扫了它,既弄脏了地,又可能会伤人的脚.于是我抄起扫把就扫了起来.这时妈妈走来了,还不等我解释,就劈头盖脑地数落了我一顿.真是够 辣的,辣得我的眼泪都流了出来了.当然,事后,妈妈弄清了真相,向我道了歉.我又破哭为笑,转辣为甜了.
② 有个故事是两夫妻一个不吃辣椒一个要吃辣椒
2011-10-19 14:15阅读:3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南方姑娘和一个北方大汉成了家,姑娘的口味清淡,大汉无辣不欢。为此,两人常有发生分歧。一天,姑娘去娘家吃饭。父亲做的菜咸了些,母亲一声不响倒了一碗热水,夹了一筷子菜,将菜在清水里荡一下后再入口。忽然,姑娘从母亲细微的动作里领悟到了什么。第二天,姑娘在家做了丈夫爱吃的菜。每一个菜里都放辣椒。只是,她的面前多了一碗清水。大汉看着她津津有味地吃着从清水里荡过的菜,眼睛湿润了。之后,大汉也争着做菜。但是菜里面已经找不到辣椒。只是他的面前多了一碟辣酱。菜在辣酱里蘸一下。每一口,他都吃的津津有味。就这样,他们幸福地生活中。
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爱,一个坚守着一碟辣酱,一个坚守着一碗清水。他们懂得怎样坚守一份细水长流,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长地久。看了这个故事,我沉默无语。
生活中有多少恋人、夫妻,只因各自坚守自己的习惯、爱好,而不能谦让对方,不能互相包容,最终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婚姻家庭中,如果双方都能为对方去考虑,生活就不会存在那么多误解,纷争。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都说相逢是缘,何必因一些小事而伤了和气伤了情感而最终缘尽缘散?
彼此理解是爱的粘合剂,它让双方的心贴得更紧更牢。彼此体凉是爱的润滑剂,它让双方的情更深更浓。
如果还有什么放不下,不妨在餐桌上放一碗清水加一碟辣酱,让那荡过水的菜味更浓,让蘸了辣酱的饭更醇香。
生活,或许就是那碗水,那碟酱。
③ 中国古代关于吃辣椒的故事
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一生生活俭朴,他最爱吃的主食是“八宝饭”,最爱吃的菜有“红烧肉”、豆豉炒辣椒和“长征鸡”。
毛泽东吃的“八宝饭”,不是由什锦、果脯、红枣、花生米、莲子、糯米、白糖和猪油组成的高级正宗八宝饭,而是长征路上常吃的把大米、小米、玉米、豆渣、绿豆、红豆、黄豆、饭豆合在一起煮熟就行的“八宝饭”。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吃这种“八宝饭”吃出了感情,并和“长征鸡”一起,从井冈山、长征路上带到了延安、西北坡,带进了中南海。
何为“长征鸡”?红军长征时,生活非常艰苦,油、盐、酱、醋供应不上,鸡、鸭、鱼、肉更是难得一见。偶尔改善一次生活,不是缺油就是少盐,炖鸡找不到合适的配菜,常常是薯仔、萝卜、茄子一起下锅。毛泽东风趣地给这道菜取了个名字——“长征鸡”。毛泽东是湖南人,爱吃辣椒,而且最爱吃豆豉炒辣椒,几乎是天天吃、顿顿吃,离了辣椒吃不下饭。
毛泽东膳食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爱吃红烧肉,而且要吃肥的,他说“肥肉能补脑”。1929年春,红四军转战瑞金,买了几头猪杀了过年,每一位干部战士都分到一碗。当时红军中官兵一致,有的士兵一看见碗里尽是肥肉,马上向司务长提意见,说分配不公。司务长解释说:“干部白天一起行军打仗,晚上要工作,让他们吃点瘦肉补脑子。”恰在这时,毛泽东来了,他把瘦肉倒进锅里,盛了一碗肥肉,笑着说:“同志们,肥肉才补脑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仍然爱吃红烧肉。他回韶山时,曾出钱买猪,请全村人“大吃”一顿红烧肉,全村人像过年一样欢喜。
④ 鲁迅嚼辣椒小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当晚上寒冷是,夜读难熬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辣得直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通过《鲁迅嚼辣椒驱寒》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喜爱读书,我们要学习鲁迅那种为了读好书克服种种困难、又不放弃的精神。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拿我来说吧!记得有一次:我和我妈妈一起去书城买书。一进书城,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书籍 。我一眼就挑中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我们班的狗仔队》。妈妈就立即把书放回原位。妈妈对我和颜悦色地说:“不要总看这些书,虽然这些书对我们没有害处,但是也不要总是看。要多看《鲁宾逊漂流记》、《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类对我们有益处的书啊!”我笑着说:哦,我知道了。”鲁迅从小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了我国着名的文学家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一个人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享受在知识的海洋吧!
⑤ 一碗麻辣烫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麻辣烫起源于岷江之滨四川省乐山市牛华镇。最初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这种简便易行而又独特的吃法。从成都到三峡的川江流域,由于水流湍急,纤夫成了必不可少的风景,他们在拉纤之余,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捡拾一些树枝作干柴生火,舀几瓢江水,一切都就地取材,有菜放菜,没菜就拔些野菜充数,再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而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驱寒、袪湿。
这种吃法因其简便易行很快便在江边流传开来。后来,码头上的小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百姓便围着担子成了常客。如今,麻辣烫也渐渐从江边走到了岸上。
制作工艺
麻辣烫的精髓不在于煮,而在于汤料。它是用七日以上之陈汤,当日先做调料,用布襄包裹,浸入其间,致之于釜,待沸腾,依蛋、丸及各种食材下锅烫熟之快慢,依次放入,作七八成熟即捞起,再取调羹将蒜泥姜末佐之,在上面撒少许熟芝麻,一碗色香味俱佳的上等美味就做成了,令人食指大动。麻辣烫看起来娇嫩欲滴,闻起来浓香四溢,尝起来辣气却是愈演愈烈,直至意犹未尽,不得不望辣兴叹矣,不得已而弃之。
⑥ 河南人把辣椒说成秦椒,有什么故事吗
南阳当地人叫“秦椒”。这种叫法源于何时?我和老魏都没有发现相关的学者考证,只知道是老辈人代代传下来的。尽管老南阳人凭借的只是小时候记忆的碎片,但我们相信,方言的传承最能映射地方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因为历史深处,传承下来的东西,自有它深厚的文化根源,而不管人们关注与否。
再说“秦椒”一词的来历。网络一下, 《山海经》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齐民要术》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1500年前,甘肃天水一带的“秦椒”就已经盛名天下了。而网上更普遍的说法是,秦椒是八百里秦川的特产,分为青、干两种,有“辣椒之王”美誉。尽管证据链不足,更谈不上考证,但至少说明,1500年前就有“秦椒”这一称谓了。而秦椒的“秦”,到底是秦国的“秦”、还是秦川的“秦”还语焉不详,但与两者似乎都有关联。
当然,南阳作为南北气候和饮食文化过渡带,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自然兼收并蓄,慢慢“秦椒”土语淡出、逐渐以官话“辣椒”为主流称谓。但街头巷尾、市井深处,偶尔听到“秦椒”一词,自不必大惊小怪。而老魏千方百计寻找的淅川辣椒,终归是正宗的“秦椒”嫡传,厚重的地理标志,使老魏易佰福辣椒酱独特的“中原口感”得以成全。
⑦ 四川人吃辣椒的寓言故事
俗话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四川地处山区,山高路险,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缺油少盐,劳动人民生活极为困苦,饭菜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以解决油盐不足的难题.酸就是酸汤,辣就是辣椒,长此以往,经常食用辣椒,能吃辣椒,爱吃辣椒也就成其为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四川人日常生活中的“油盐柴米酱醋茶”也就多出了两样东西那就是辣椒和酸汤。
⑧ 关于辣椒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或故事吗
辣椒的原产国是墨西哥,最早驯化辣椒的,就是墨西哥的印第安人。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之后于明代传入中国。四川人把辣椒叫做“海椒”,正如明朝人称之“番椒”一样,道出了辣椒是来自外国。在辣椒传入中国前,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是花椒、姜和茱萸(是的,茱萸是辣的)。
由于叶绿果红,非常美观,所以辣椒在传入我国之初是被当作观赏植物的。到了干隆年间,贵州地区才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也已开始 “种(辣椒)以为蔬”了。再往后,辣椒便成为这些地区主要的做菜作料之一,也难怪今天食辣成为这几个省饮食的重要特色。
关于辣椒的历史,金庸还闹过个小笑话:
《天龙八部》第11回:“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
显然金庸认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一带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却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烟草等一样,是美洲农产品,明末才传入中国。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干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
《天龙八部》小说写的是宋哲宗时代的事,所以段誉在一路东下时,不是菜肴里“也没了辣椒”,而是当地人从来就没见过辣椒,当然更没吃到过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