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陕西人最爱吃的十道菜
陕西人最爱吃的十道菜
陕西人最爱吃的十道菜,食物的种类有很多种,很多时候大家也都愿意尝试自己制作美食,其实生活中很多食物的制作都是很简单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下分享陕西人最爱吃的十道菜。
陕西人最爱吃的十道菜1
1、葫芦鸡
要问陕西有什么菜出名,葫芦鸡一定是榜上有名的,葫芦鸡不仅是陕西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也是西安饭庄四大名菜之一,这道菜是以净嫩母鸡为原料,经过清煮、蒸笼、油炸三道工序制作而成的,成菜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味道也十分香酥可口。
2、奶汤锅子鱼
奶汤锅子鱼是陕西一道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名菜,约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这道菜是以黄河鲤鱼为主料,搭配各种辅料煨制而成的,因煨出汤色泽和牛奶十分相似而得名,味道也十分鲜美。
3、温拌腰丝
温拌腰丝是以猪腰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道陕西特色菜,这道菜不仅刀工细致,而且烹饪方法也十分讲究,制成后的温拌腰丝口感脆嫩,十分鲜香爽口,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4、酿金钱发菜
酿金钱发菜也是陕西人最爱吃的菜之一,这道菜是以鸡酿子、干发菜、鸡蛋等主要食材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成菜造型别致,味道软绵爽口,而且还有着“发财致富”的寓意,深受人们喜爱。
5、海参烀蹄子
海参烀蹄子是以水发海参和猪蹄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道陕西经典名菜,这道菜不仅选料讲究,而且做法也十分精细,是冬季的时令佳肴,成菜色泽红亮,味道咸鲜适口,风味十分独特。
6、紫阳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是源自陕西省紫阳县汉王镇的一道名菜,其历史十分悠久,据说起源于汉刘邦时期,这道菜选料讲究,食材丰富,成菜色香味俱佳,是当地人除夕团圆饭上的必备的压轴大菜。
7、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是以猪肘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道陕西地方传统名菜,这道的菜的做法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道细致的工序才能做好,做好后的带把肘子不仅色泽红亮,而且肉质酥烂,肥而不腻。
8、烧三鲜
烧三鲜是陕西人爱吃的家常菜之一,这道菜的选料十分广泛,既可以使用鱿鱼、海参、鱼肚等做成海鲜式三鲜,也可以用猪皮、烧肉、丸子等做成家常烧三鲜,虽然没有很大的特色,但在当地却是男女老少都爱吃的。
9、煨鱿鱼丝
煨鱿鱼丝是陕西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道菜,这道菜是以鱿鱼干、猪后臀尖、鸡腿和火腿等食材为原料经小火煨制而成的,味道咸鲜可口,滋味醇厚,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10、陕西烩菜
陕西烩菜也是陕西人非常喜欢的一道菜,是以木耳、胡萝卜、肉丸、白菜等主要原料制作的,这道菜的食材比较普通,做法也很简单,成菜汤浓味鲜,非常美味可口。
陕西人最爱吃的十道菜2
陕西十大名菜
1、葫芦鸡
推荐:西安饭庄、郭杜竹间葫芦鸡、老碗
葫芦鸡是陕西西安市汉族传统名菜,始于唐代。葫芦鸡的制作分清煮、蒸笼、油炸三道工序。制作时先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净血污,煮时用麻丝将鸡捆好,以保持鸡的整形,待锅内凉水烧沸,投入鸡,煮半小时取出,盛-盆内,添肉汤、料酒、精盐、酱油、葱、姜、八角、桂皮,入笼蒸透。
油炸时,将菜籽油烧八成热投入蒸好的整鸡,用手勺拨动,至鸡是金黄色时,用漏勺捞出,沥油,随即盛盘中,上桌时另带小蝶花椒盐佐食。 色泽金红,皮酥肉嫩,香烂味醇,筷到骨脱。
2、烧三鲜
推荐:长安大排档、大厨小馆
烧三鲜是一道很有陕西特色的招牌菜,也是一道适合冬季食用的家常菜。主要原料有:肉丸、鱼肚、烧肉、小青菜、花菇等,荤素搭配,入口滑嫩,老少皆宜。
3、紫阳蒸盆子
推荐:莲花餐饮、香悦楼、乡野富绅
紫阳蒸盆子是最早发源于陕西省紫阳县汉王镇的着名汉族小吃,传说始创于汉刘邦时期,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荟菜,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这道菜原汁原味,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紫阳蒸盆子,用料之糜费,时间之冗长,程序之繁琐,做工之讲究,稍有差迟则口味大逮,非一般地域所能为,它当之不愧地成为最具特色的紫阳传统大菜。
4、带把肘子
推荐:美华食府、风雅阁、颜胖烤肉关中私房菜
带把肘子是一道独具陕西大荔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秦菜系。用猪的前腿做成的菜,做工考究,文火烧蒸,色呈枣红,形如蒲团,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品嚼味长,别有风味。据说在陕西大荔一带,逢年过节请客如果没有带把肘子这一道菜,就不能算全席。
5、海参烀蹄子
推荐:大唐博相府
海参烀蹄子是陕西有名的风味菜肴。选料讲究,加上采用陕西独特烀的烹制方法,就更别具一格,是冬令食补佳肴。海参绵润,猪蹄红亮黏烂,汤汁浓醇,咸鲜适口。
6、糟肉
推荐:西安桃李春饭店、大唐博相府
糟肉是陕西传统风味菜品,又名蒸糟肉、红枣糟肉,用猪五花肉、大红枣、醪糟醅等蒸制而成。其外观玲珑如水晶,色泽棕红,油润光亮,馨香诱人,吃起来肥而不腻,甜香软糯,入口即化,营养丰富,老幼咸宜。
7、温拌腰丝
推荐:西安饭庄
温拌腰丝是由唐代羊皮花丝演变而来,陕西西安着名的汉族小吃。因为用猪腰子和其他辅料、调料、以及温拌的方法制成而得名。它是一款用低档料烹制成高档菜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刀工细致,烹调方法考究,制作出的菜肴腰丝脆嫩,姜香、蒜香以及花椒的香味相得益彰,味道浓醇,清爽利口。
8、金钱酿发菜
推荐:西安饭庄
金钱酿发菜是陕西省汉族名菜,源于唐代。相传,唐代京都长安商户王元宝嗜爱发菜,每餐必备。后来王元宝成为长安富豪,加之发菜与发财同音,旧时富商大贾举办酒宴,多以此道菜作为头菜,象征着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酿金钱发菜形似古金钱铜币,吃到口中软滑爽口,奇香扑鼻,历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国内外来宾来到这里,无不点名要求品尝;品尝后,无不啧啧连声、交口称赞。
9、生煨鱿鱼丝
推荐:三原老黄家(文艺路)
生煨鱿鱼丝是陕西菜的代表菜之一,也是西安十大名菜之一。又叫白煨鱿鱼丝,原是陕西省三原县着名的汉族风味菜,它是为纪念明代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温纯而创制的,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这道菜后来进入古都西安,成为三秦名馔代表作之一,扬名中外。本菜为西安菜系,口感鲜香。
10、奶汤锅子鱼
推荐:西安饭庄
奶汤锅子鱼是一道陕西长安历史悠久的汉族古菜,奶汤咸鲜、味道独特。此菜盛具为紫铜火锅,有1300余年历史。自唐中宗李显,大臣拜官,例要献食天子,名曰:“烧尾宴。取意鱼跃龙门,前程远大。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时,进献的食单中有乳酿鱼。奶汤锅子鱼即由乳酿鱼发展演变而来
陕西人最爱吃的十道菜3
陕西最出名的9道名菜,你吃过几种?
1、葫芦鸡
葫芦鸡在山西人心中地位只高不低,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经有了这道菜的身影。制作葫芦鸡有三道工序,分别是清煮、蒸笼和油炸。先将鸡捆好放入开水中煮半个小时捞出,再配上各种调料入蒸笼蒸熟,最后将蒸好的'鸡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即可,做好的葫芦鸡皮酥肉嫩,香烂味醇。
2、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是陕西的一道经典名菜,起源于陕西大荔,属于蒸菜类,以色香味俱全而盛名。这道菜是由猪的前腿制成,经过长时间的烧蒸,让猪肘子看起来丰满别致,肘肉吃起来软烂至极,插上一根筷子,筷子倒下便可将肘肉切开。
3、奶汤锅子鱼
奶汤锅子鱼是陕西着名的宴席风味名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道菜的主要原料为黄河鲤鱼,将鲤鱼和各种配菜放入紫铜火锅内,进行长时间的炖煮而成。出锅后的奶汤锅子鱼最大的特点就是鱼汤呈奶白色,吃起来味浓鲜香,非常可口。
4、陕西糟肉
陕西糟肉又称糟肉,是陕西人请客吃饭的必备菜肴。其原料是猪五花肉、大红枣和醪糟醅,先将五花肉下锅煮熟捞出,切成大块并在肉皮上划出菱形花纹,在中间加入醪糟原胚,放上蒸笼用小火蒸半个小时即可。出锅后的陕西糟肉外表色泽棕红,吃起来甜香软糯,别看肥肉多,其实吃起来一点都不腻。
5、商芝肉
商芝肉被评为“中国陕西十大经典名菜”,在陕西人和朋友聚餐的餐桌上时常出现。制作方法也极为简单,先将商芝泡发好,切成小段铺在切好的猪里脊肉上,放入蒸笼蒸半个小时左右,蒸好的肉拿出翻在盘中,一份香喷喷的商芝肉就做好了。红白相间的红烧肉配上一口商芝菜,韧中带脆,让人忍不住嘬筷。
6、烧三鲜
烧三鲜是陕西的特色代表菜,一般只出现在陕西的高档酒楼。所谓“三鲜”在这里指的是这道菜制作出来的味道极其鲜美。烧三鲜的主料为丸子、油豆腐、响皮、肉片和腐竹。制作烧三鲜最忌讳的就是干,所以一道好的烧三鲜,汤汁非常浓郁,大人小孩都爱吃。
7、温拌腰丝
温拌腰丝是陕西着名的传统特色菜,由唐代“羊皮花丝”演变而来。温拌腰丝的主要原料是猪腰子,处理猪腰子对于一个厨师的刀功水平极其严格,必须要切成薄薄的细丝才最好。做好的腰丝配上葱姜蒜等多种调料温拌而成,吃起来清爽利口,温馨暖齿。
8、海参烀蹄子
海参烀蹄子是陕西有名的风味菜肴,因为这道菜极其滋补养身,所以非常适合在秋冬食用。海参烀蹄子主料为海参和猪蹄,加入葱姜蒜和各种调料炖煮而成。吃起来肉烂可口,蹄子富含满满的胶原蛋白,特别适合爱美的女士吃。
9、生煨鱿鱼丝
生煨鱿鱼丝又称煨鱿鱼丝,是陕西西安的一道名菜。这道菜重在保持菜的新鲜滋味,并且做法极其耗时耗力,须先将鱿鱼丝泡发,热油锅炒猪肉,加入调料和适量鸡汤烧开,砂锅内放入猪肉和猪肘小火煨至一个小时,再投入泡发好的鱿鱼丝,煨制半个小时即可。做好的生煨鱿鱼丝色泽金黄,滋味鲜咸。
⑵ 去陕西必点哪些菜,酸辣结合,美味至极呢
去陕西必点哪些菜,酸辣结合,美味至极呢?
1、葫芦鸡
葫芦鸡要以鸡为主料以其形近胡芦而出名的美食,陕西十大经典名菜之一,起源于唐朝,距今一千多年历史时间,居“西安十大名菜”居首。葫芦鸡的制作要经过三道基本工序,先煮,再笼屉,最终煎炸,炸好还需要维持鸡的整形美容,皮小酥肉嫩,香烂醇美,拿筷子一拨就软烂了,称为“长安第一味”,因此吃陕西菜自然也是关键点上一份的。
4、温拌腰丝
温拌腰丝这道菜,来源于唐朝的绵羊皮花丝。这道菜的做法十分注重,主厨需在绵软的羊腰子片得超薄,再把这些片状切成细丝,腰丝不可以连刀、刀断,再进开水中快速烫过绰水,温拌时加上调味品,泼入麻椒油激发起猪肚和调味品的香气,姜香、蒜香及其麻椒的香气相辅相成,鲜美可口。
5、奶汤大锅鱼
大锅鱼是陕西的传统名菜,由1000年前唐朝的皇宫菜式“乳酿鱼”进步演化而成,取其“风声水起”的吉祥寓意,茶汤颜色乳白,味儿醇鲜,意犹未尽。这里所说的“奶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奶汤”,而是他们用鱼、鸡、肘、骨骼、香肠、虾皮、瑶柱等煨出的高汤是白色的,看起来像鲜牛奶,于是就把它称作“奶汤”。
6、带把猪肘子
带把猪肘子是一道陕西地区传统式名菜,流传早就在明朝的弘治年间,这道美食就已经出现了。说白了,这道菜就是以带上骨头的猪肘为主导食物,配上黄豆酱,生抽和盐等调味品腌渍随后佐以姜蒜煮制而成,口味特性主要包括:色如棕红,肘肉软烂而不腻、肘皮粘胶、醇香味美。因此过年或过节,红白事,酒宴嘉宾都离不开这道大菜。
⑶ 陕西有啥好吃的东西
陕西有啥好吃的东西
陕西有啥好吃的东西,说到陕西,大家都会想到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安,西安是古时候很多的朝代的都城,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当地有许多的特色美食,那么陕西有啥好吃的东西呢?
陕西有啥好吃的东西1
1、肉夹馍
肉夹馍是陕西省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不同的地区品种也有所不同,有腊汁肉夹馍、肉臊子夹馍等,肉夹馍不仅在陕西非常有名,而且闻名全国,扬名海外,深受人们喜爱。
2、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起源于陕西省渭南市,其历史十分悠久,是从古代的羊肉羹演变而来的,是将馍掰成块后加入熬好的羊肉汤即可,吃起来肉烂汤浓,肥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3、陕西凉皮
陕西凉皮也是陕西省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凉皮是用小麦粉、米粉或淀粉制作的,品种非常多样,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调拌也各具特色,有麻酱凉皮、面筋凉皮等。
4、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省的一道的传统特色面食,其历史十分悠久,约起源于商周时期,臊子就是肉丁,除了肉丁外,,面中还配有鸡蛋、木耳、胡萝卜、豆腐等,味道十分酸辣可口。
5、岐山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是源自陕西省岐山县的传统特色小吃,起源于唐朝,是由冷淘面演变而来的,其面皮选料精良,制作工艺严谨,吃的时候加上油辣椒、香醋等各种调料调拌,口感极佳。
6、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源自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特色面食,是使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纯手工制作的,面条柔韧,吃起来口感极佳,深受当地人和各地游客们的喜爱。
7、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是源自陕西三原地区的传统名小吃,创始于唐朝,是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制作的塔状面食,吃的时候放在锅中蒸熟,拌上葱节、甜面酱等,别有一番风味。
8、葫芦头
葫芦头是源自陕西西安的传统特色小吃,起源于北宋时期,是以猪大肠和猪肚等主要原料制作的,和羊肉泡馍的吃法很像,都是将馍掰成块后倒入熬好的汤一起吃。
9、饸饹
饸饹也是一种面食,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非常流行,面条是使用豌豆面、莜麦面、荞麦面等制作的,比一般的.面条更粗,煮熟后配上豆腐、肉、萝卜等做成的臊子,非常美味。
10、甑糕
甑糕是陕西西安、关中、晋南地区都非常流行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不能错过的十大西安美食之一,是用糯米、葡萄干、红枣或蜜枣等制作而成的,味道十分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陕西有啥好吃的东西2
1、腊汁肉夹馍
时代在发展,民族在融合,现在在我们身边也是随处可见肉夹馍小吃的身影。但是你知道最正宗的肉夹馍在哪里吗?就是在西安!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三十多种调料配制而成,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制作出的腊汁【肉】具有色泽红润,糜而不烂。
2、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的一种特色美食,对于它的做法,相对来说比较繁琐,我们自己在家里很难做出店里的味道。所以要吃正宗的泡馍,必须到店里吃,店里的泡馍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让人食后回味无穷。
3、陕西凉皮
陕西凉皮为汉族特色小吃之一,种类繁多,一般凉拌食用,制作方法各异,调拌也各具特色,口味不同。凉皮历史久远,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所以到西安游玩的小伙伴,陕西凉皮也是一定要品尝的一道美食啊!
4、葫芦头泡馍
葫芦头是西安的特色小吃之一,这道美味是重口味的小伙伴的福音。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煮好的葫芦头,吃时佐以糖蒜、辣酱等,鲜香滑嫩,肥而不腻。
5、葫芦鸡
说起吃鸭,西安人可能比不上帝都北京人,也比不上南京人,但说起吃鸡,西安人绝对是当仁不让,在陕菜中有一道叫葫芦鸡的传统菜是西安的名菜,被誉为“长安第一味”。其实啊,这葫芦鸡就是将鸡经过清煮、蒸、油炸之后,盛放在葫芦瓢里面,葫芦鸡皮酥肉嫩闻名陕菜届。
6、油泼面
我认为世界上最简单也最难做好的两个食物一是蛋炒饭、二是油泼面。这两年西安火了,油泼面也是跟着很“火”了。油泼面是陕西传统的特色面食之一,起源于明代,有鲜香味、酸辣味、香辣味。到西安旅游的朋友,吃上一碗油泼面,经济又实惠,品尝当地特色,让你不枉此行!
陕西有啥好吃的东西3
1、炕炕馍
炕炕馍又叫芝麻饼,是一种圆形或长方形的烙饼,因采用天然木炭置于特制瓦片上焙炕而成,是陕西安康汉阴民间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安康汉阴代表性美食。
炕炕馍原是炕熟后为远行而准备的一种即食食品,采用生长在汉江边小麦面粉、菜籽油和芝麻烙制出粘满芝麻的圆圆大饼,供途中食用。
汉阴炕炕馍有咸有甜,有长有圆,风味独特,脆酥喷香,老少皆宜,易于携带,在陕南久享盛誉,流传至今。汉阴炕炕馍入选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陕西榜的“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
2、石泉鼓气馍
石泉鼓气馍,即鼓气饼,是一种烤熟的圆形面食,是安康石泉的一大特色美食小吃,是石泉县代表美食之一。制作鼓气馍时,需要上下双层的火来烤。
面心用香油、五香面、精盐等扮成,放进生面中后,由于馍两面受热,面心膨胀,馍就向上鼓起。烤熟的鼓气馍黄亮亮,吃起来又香又脆,一定要趁热吃,加上红豆腐那更是一绝。
如今,鼓气馍的吃法也很多,夹油条、夹肉、甚至吃水盆、羊肉泡等都可以。石泉鼓气馍更是被评为“陕西金牌旅游小吃”,Maigoo我推荐安康石泉其他特色小吃:石泉五香豆腐干、石泉豌豆凉粉、石泉腊肉饼、石泉辣子鸡等。
3、汉阴豆腐干
汉阴豆腐干是陕西安康汉阴特色小吃之一,是汉阴县人民的传统食品之一,色香味别具一格,制作独特。豆腐干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食盐、茴香、花椒、大料、干姜等调料,既香又鲜,久吃不厌,被誉为“素火腿”。汉阴的豆腐干,吃法多样。
可直接用来下酒,细嚼慢咽,香韧可口;用油炸酥,味似响皮而更加酥脆;
如用水发胀切成细丝炒肉,则形似墨鱼丝而别有风味。这种小吃豆腐干,不用蒸煮炒炖,用盘盛碟装,是一种用手拈拿品尝的零食,一直是汉阴人民喜爱和馈赠亲友的特产小吃之一。
汉阴豆腐干先后被评为“陕西金牌旅游小吃”、“安康十大特色小吃”等,汉阴炕炕馍、汉阴涧池烩面片、镇坪洋芋红糖锅盔、镇坪浆粑饼等也被评为陕西金牌旅游小吃。
4、安康蒸面
蒸面是陕西安康的特色代表小吃,是以面粉为主料蒸制而成的一种面食,是陕南人早点之首选,也是外地游客颇具口碑的风味小吃,被誉为安康风味一绝。
蒸面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选用优质面粉为主要原料,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涂擦食油的铁制或铝制圆蒸面锣里,放入大口铁锅水里蒸,数分钟后,一圆形、清黄、柔软的蒸面即成。
食用的时候再加上各种调料,吃起来简直美味无比,醇香,劲道爽口。
5、安康窝窝面
安康窝窝面,是陕西省安康市特色小吃之一,也是陕西省着名的汉族面食小吃。安康窝窝面是以面粉为主料
辅以海参、鱿鱼、猪肚、猪肉、鸡肉、香菇、玉兰片、鸡蛋、菠菜、韭黄、淀粉以及酱油、芝麻油、味精、生姜、大葱、精盐、胡椒粉、猪油等调味品制成。成品面形浑圆,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受到人们的喜爱。
6、平利绞股蓝茶香饺
绞股蓝茶香饺是陕西安康平利特色小吃之一,此小吃是将鲜绞股蓝、五花肉、葱姜调制成饺馅,包成饺子煮熟装盘即可。绞股蓝茶香饺特点是有绞股蓝的清香,也有肉和鸡蛋的味道,但不油腻,口感甚好,有降血压,开胃,解油腻的保健功效。
绞股蓝茶香饺被安康市评选为“安康十大特色小吃”,其他入选的名单还有平利五彩茶香包、汉阴豆腐干、平利洋芋点心、汉阴面鱼、镇坪洋芋虾球、宁陕浆巴馍、旬阳五彩水晶烧麦、白河豆渣饼、汉滨莲花萝卜包子等。
7、白河豆渣饼
白河豆渣饼是白河广为流传的民间美食,也是安康着名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主要是用磨完黄豆后剩下的渣底,混合面粉、鸡蛋、芝麻等原料做成的饼状食品。
白河豆渣饼做法简单,将豆渣中加入鸡蛋、适量盐和葱末等炒拌;取面粉摊成饼状,将炒拌好的豆渣等做馅均匀加入;放至锅中两面翻炕至金镶玉色,盛出切块即可食用。
白河豆渣饼还被安康市评选为“安康十大特色小吃”,MAIGOO美食我推荐安康白河其他特色小吃:白河肉糕、黄金脆、白河洋糖饺子等,其中黄金脆是安康白河乃至陕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一种特色小吃,色泽金黄,入口酥脆,皮儿薄如翼,馅儿美如诗,外酥里嫩,酥脆可口。
8、酸菜两掺面
酸菜两掺面是安康旬阳县代表性美食,之所以称作两掺面,是因为以豌豆和麦子的面粉和在一起擀面,麦香味和豆香味互相融合,煮在锅里,面劲道、味浓郁,面条呈淡黄色,入口后香味一下子窜满整个鼻喉,摄魂一样的享受。
吃两掺面离不开包谷珍、铡辣子、浆水菜,这三样缺一不可。包谷珍煮成糊状,包裹着面条,锁住面的清香,浆水菜不可过酸,切成小段,最好猪油烹炒,这样口感软和腻滑,辣椒一定要辣。
如今,酸菜浆水两掺面历经千年却依然弥久历新,成为旬阳人餐桌上的主食,以其独有风味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MAIGOO我推荐安康旬阳其他美食小吃:旬阳姜丝拌汤、旬阳揽饭等。
9、岚皋苦荞饼
岚皋苦荞饼是陕西安康岚皋特色小吃之一,是用高山苦荞磨成粉做成的,具有清肝明目、降血脂、降血压之功效,可以蘸蜂蜜食用,被称为“苦尽甘来”,味道极好。
岚皋苦荞饼成品成黄色,切成数块三角形,装盘上桌,香气扑鼻,如今已是岚皋为招待客人而贴心准备的健康风味小吃。
岚皋苦荞饼在2016年被安康市评选为“安康十大名小吃”,其他入选的名单有汉阴炕炕馍、岚皋洋芋丝饼、白河王记黄金脆、汉阴涧池烩面片、平利苦荞核桃包、紫阳茶香黑米煎饺、石泉鼓气馍、汉滨烧饼肉夹馍、汉滨莲花蒸面等。
10、浆巴馍
浆巴馍是陕西安康紫阳县特色美食小吃,是桐叶包裹包谷浆和新麦面蒸就而成,其味微酥带甜又有桐叶的清香。
浆巴是安康农村的一种传统饭食,尤其在夏季很盛行,是用嫩包谷(玉米)经过初步的发酵做成的一种食品,包谷经过发酵后,口味微酸,更易消化,且口感甚佳。在安康,常见的浆巴饭有浆巴糊得儿、浆巴馍、浆粑饼三种吃法。
安康浆巴以宁陕浆巴馍、紫阳浆巴馍比较有名,其中宁陕浆巴馍被安康市评选为“安康十大特色小吃”。
MAIgoo美食我推荐安康其他美食小吃:安康浆水面、安康酸水凉粉、汉阴面鱼、红薯凉粉、安康米饭锅巴、安康羊肉泡、汉阴油炸米饺、镇坪鸡蛋皮子、平利卷菜饼、平利腊肉烩鸡蛋皮等。
⑷ 紫阳蒸面哪家好吃
紫阳蒸面安康蒸面好吃。根据相关信息查询,位于毛坝中学东南侧约100米的安康蒸面店铺卫生干净整洁,产品口味鲜美,口碑很好。
⑸ 紫阳县洄水镇百吃不厌火锅店地址
岚紫路。据网络地图查询紫阳县洄水镇百吃不厌火锅店地址位于岚紫路。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为汉滨区、岚皋县,西为镇巴县,南为城口县、万源市,北为汉阴县。
⑹ 紫阳街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蛋清羊尾。
它看起来像“面团子”,但当我看过它的制作过程之后,万万想不到,它竟然是用纯纯的蛋清打成泡沫,再接着打,直到蛋清形成一种固体的“面粉”形状,之后包进豆沙馅,然后在油里炸制而成。
这样做成的这个小糕点,吃进嘴里满满都是蛋清的味道,毫无油腻感。再配上豆沙浆的入口即化,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享受。
我时常会觉得,在我们吃一种美味的时候,它看起来很简单,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想象在一个小小的团子背后,是怎样的颇费时费力。
蛋清羊尾,是临海人街头巷尾的零食小吃,上班路上、放学回家、情侣约会、闺蜜逛街……它炸出来的形状有一点点像绵羊的尾巴,于是得了这个名字。
麦饼。
这是一种酥酥脆脆的饼子,里面的肉馅是猪肉,这饼看起来就和普通的饼不一样,它是“开口”的饼,模样一看就是那种脆脆的样子。
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很特别,就是在猪肉已经变色、饼子快要熟的时候,在边边上开一个小口,把鸡蛋液倒进去,然后再用小火慢慢地把它煎制成更酥更脆的样子。
做好之后的麦饼,整个饼子的味道和颜色都是非常诱人的,就算是不饿的人,都想要吃上几口。
麦饼是临海、乃至整个台州、乃至附近的几个城市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吃的一种传统美食。
⑺ 嬴政、刘邦、李世民、忽必烈、朱元璋,他们都喜欢吃什么
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承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 历史 人文、烹饪特色、味蕾喜好和乡愁记忆……那些被老百姓以 美食 的方式纪念颂扬的圣皇名臣,流芳百世,家喻户晓;那些被帝王亲自品尝、称赞推荐的佳肴,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具有千年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广受民众欢迎。
秦始皇与凉皮
凉皮很多地方都有,但为什么陕西凉皮这么出名的好吃呢?因为那里是凉皮的发源地,由于秦始皇的青睐而成为皇家贡品,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花样多而精,风靡三秦,继而飘香中原、大江南北两千多年。
秦镇,又名秦渡镇,位于西安鄠邑区(户县),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相传,有一年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收割后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无法纳贡。有个叫李十二的农民把这种米碾磨成米浆,上笼蒸制出米皮,切细条加调料,进献朝廷。秦始皇尝后龙颜大悦,免去了当地的年赋税,指定秦镇凉皮为贡品,日久天长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长安县志》和《留坝县志》描述(陕南)汉中米皮的起源也有类似与秦始皇相关的故事。
凉皮分为米皮和面皮两大类,米皮是用大米磨浆蒸成,面皮是用麦面洗浆蒸成。凉皮开胃除腻,去湿消暑,降火解乏。《本草纲目》上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脾好了,人健朗;心好则人实诚,自古秦人就得天独厚。
白如玉的皮子浇上红亮的油泼辣子,再佐以脆嫩的豆芽、黄瓜丝或芹菜,色香味俱全。柔滑爽口的秦镇米皮用当地出产的籼米制成,汉中热米皮则软糯香辣。沃野千里的关中多是小麦做的面皮,弹牙耐嚼,有的还混搭蜂窝状吸满了汤汁的面筋(呱呱),酸辣鲜香。韧性十足的宝鸡岐山擀面皮,真可谓够味带劲儿!还有烙面皮、麻酱凉皮、魔芋凉皮、黑米凉皮、绿豆凉皮……在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这种用面粉浆汁蒸出来的面皮,称为酿皮,是颇受喜爱的特色 美食 。
凉皮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可凉拌,也可热炒,四季可食。婚丧嫁娶,或是各种喜庆节日,凉皮是当地宴席中必不可少的。凉皮投资小、利润大、回报快,成为小吃经营的主项之一。祖传秘方,民间高手,调味因地因人而异,各有千秋。
刘邦与紫阳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是最早发源于陕西省紫阳县汉王镇的着名传统小吃。流传甚广的是其始创于汉刘邦时期的传说。当年刘邦带军夜行至汉王城,乡民们准备大摆宴席款待,可是军队第二天就要出发,按部就班地烹饪已来不及了。聪明的厨师将猪蹄、母鸡、鱿鱼和黑木耳、莲菜等加入调料,一起放入大乌盆,用大火蒸制一夜。清晨,士兵们闻香而醒,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吃了个底朝天,个个精神焕发。刘邦大为赞赏,问此菜为何名。厨师以前也从未这样做过,正为难时,看见桌上的大乌盆,灵机一动说菜名叫“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烩菜,后来发展成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选材讲究,做工精细,程序复杂。主要用料全部来自当地土产,全鸡(土鸡)、猪蹄、莲藕、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蛋饺、水发墨鱼及其它干菜,主要用具为当地产的大乌盆,蒸煮时必须用土灶、竹柴火,蒸煮时间必须达到8小时以上。
万种滋味汇于一盆,醇厚鲜美。元宝形的蛋饺,寓意“四季发财”,做成“金鱼”型,寓意“连年有余”,蒸盆子象征团圆吉祥、富裕兴旺。招待贵宾、操办红白喜事,宴席上才有这独占鳌头的贵重菜。为至亲好友归来接风,或出远门壮行,也做蒸盆子表达盛情厚意。
唐太宗的笋宴、美酒和汤面
“尝鲜无不道春笋”,自古被视为“菜中珍品”的它,肥嫩鲜脆,营养可口。唐太宗很喜欢吃笋,每逢春笋上市,总要召集群臣吃笋,谓之“笋宴”。他还用笋来象征国事兴旺、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贞观一朝,猛将谋士,人才济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皆为其中的佼佼者,史称中国最清明王朝的宰辅将相群英会。唐太宗“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纳谏如流,唯才是举,君臣关系极为融洽。柳宗元的《龙城录》载,太宗在宴席上特赐“醋芹”给魏征,因为那是他最爱的小菜。平素不苟言笑、直言进谏的魏征大喜,饭还没吃,就把醋芹吃个精光,眉飞色舞,谈笑风生。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从高昌国(吐鲁番)获得马乳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种葡萄,还亲自参与酿制,酿出了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宋《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葡萄酒的酿造从宫廷走向民间,葡萄的栽种随之普及。大唐是中国葡萄酒酿造史上的辉煌时期,之前常喝米酒的唐人都爱上了这保健养颜的葡萄美酒。
陕西周至县翠峰山下为秦王李世民遇仙之地,“索姑青茶恭迎唐王”的传说就源自这里。太宗登基后赦封索姑为“全贞娘娘”,而索姑为他做的翠峰饦饦(面片汤),也成为宫廷的御宴之品,在西北地区广受欢迎。这位修道成仙的索姑,在《关中胜迹图志》、《陕西通志》、清代周至县令邹儒的《恒州偶纪》中都有记载。索姑坐化古崖的蜕骨洞遗址尚存,翠峰山顶的索圣母祠从唐至今香火不断,民间称仙姑为“送子娘娘”。
太宗对“少林八宝酥”情有独钟,赞其为“稀世奇味”,可惜八宝酥的精髓秘方在唐以后就失传了。
唐太宗到麟游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很爱吃细劲滑润的血条面。此面因选取新鲜猪血(或羊血)和面制成,上笼蒸熟后晾干保存,故风味独特。也因制作过程复杂麻烦,其它地方没人能做。由于皇上喜欢,当地百姓更珍惜。千百年来,麟游县人把血条面的手艺代代传承了下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宋太祖与羊肉泡馍
最具关中风味的美馔,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浓香扑鼻,肉嫩汤醇,馍韧入味,暖胃耐饥,补气强身。豪爽的西北汉子端着大海碗,一个个吸溜着埋头苦干,酣畅淋漓的吃相羡煞旁人。
西周时曾将牛羊肉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古称“羊羹”。牛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唐肃宗(757年)借来大食(阿拉伯)军队与唐军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乱”。长安人看到大食兵常以羊肉汤拌“饦尔木”(Turml)饼吃,这大概是(羊肉泡馍)“饦饦馍”的前身吧?但最为人津津乐道且影响广泛的是宋朝皇帝赵匡胤无意中发明羊肉汤泡馍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未得志时曾有一段艰难岁月。相传在某个冬天,他流落到长安,身无分文,只剩下两块干馍,硬得咯牙、难以下咽。恰巧,街边有家小店正在煮羊肉,他向店主讨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把馍掰碎泡软,这鲜美的“汤泡馍”,让赵匡胤浑身发热,饥寒全无,精神大振。
十年后,赵匡胤当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尝遍世间美味,却唯独忘不了那碗香到心里、暖透全身的羊肉汤泡馍,他让御厨做了几次,总觉得不是当年的那个味儿。
赵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长安,又来到曾流浪的那条街,他下御辇直奔店铺,吩咐来一碗羊肉汤泡馍。皇上驾到,惊喜慌张了小民。店主把妻子匆忙中烙的死(未发酵)面饼掰碎,浇上羊肉汤又煮了煮,放入菠菜、粉丝,又加上几片羊肉,配好调料,端给皇上香气四溢的满满一大碗。赵匡胤尝了一下,久违的味道找回来了,立刻大快朵颐。吃完后全身舒畅,心满意足的皇上当即重赏了店家。
很快,皇帝来吃羊肉泡馍的事传遍了长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尝美味。很多饭店也如法炮制,生意火爆。尤其寒冬之际,人们都想象赵匡胤那样暖和暖和身子,提一提精气神,再加上流传的故事颇为励志,羊肉泡馍成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 美食 。看上去简单粗犷,实则从高汤的调制、煮肉的工艺到干馍的制作都特别讲究,被誉为“天下第一碗”。连大文豪、 美食 家苏东坡都夸赞:“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和子由除日见寄》)。
忽必烈与涮羊肉
凛冬寒夜,罡风飞雪,屋内热气氤氲,鲜香扑鼻。亲朋好友围坐着吃火锅涮羊肉,喝酒话家常,既暖身滋补又温馨惬意。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最早的雏形。三国魏文帝曹丕的“五熟釜”,即分五格同时煮不同食材的锅,堪称“鸳鸯锅”始祖。至唐朝已有了铜制的“暖锅”。之后千百年遍及大江南北,四川的麻辣,闽粤的海鲜,湖北的野味,北京的涮锅……火锅融合着千家万户团圆的年节气氛,被誉为寒冬里的“席上春风”。
羊肉暖心胃,壮元阳,补气血,祛寒健身,是冬令进补的好食材。“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乃北方游牧遗风……”(《旧都百话》)。据考证,内蒙赤峰出土的古人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画的正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澶渊之盟后宋辽百年无战事,经贸往来频繁,北宋出口茶叶丝绸,肥美的辽羊颇受大宋官民喜爱,东京开封城的酒馆冬天就有火锅应市。南宋文人林洪的《山家清供》详细写了涮兔肉的过程,并强调涮猪羊肉的方法亦同。蒙元入主中原后,带来了中国食用羊肉的高峰,羊肉的做法也多样化,其中的“生爨(音cuàn)羊”即是现今涮羊肉的前身。清朝干隆皇帝每到冬至,都要吃鸡、羊肉和口蘑的火锅,这位长寿帝办的“千叟宴”就有1550多个火锅。羊肉火锅也是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平民化饮食,《清稗类钞》载:“京师冬日……均以涮羊肉为快。”
流传最广的还是元世祖忽必烈与涮羊肉的传说。当年忽必烈率军南下,正安营扎寨、准备晚餐之际,前线传来战报,来不及炖羊肉了,但也总不能饿着肚子打仗啊!在忽必烈催促下,厨师飞刀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沸水里一涮,捞出来撒上盐。将士们飞快吃完,匆匆上马迎敌。忽必烈对此做法大为赞赏,不仅快熟不延误战机,而且格外鲜嫩好吃,从此军中常做涮羊肉。
忽必烈定都北京,他喜爱的涮羊肉上了豪华的宫宴。涮羊肉的铜锅,盖上盖儿如蒙古包,打开盖儿又如蒙古骑兵的军盔。据说马可‧波罗在元朝皇宫里吃过这种蒙古火锅,所以英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n(Hot Pot),而日本人、韩国人则干脆把火锅叫做“忽必烈”。
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又译为《东方见闻录》),提到宴饮器具非常之多又“极其精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还有“面条”,可惜查无火锅的记载,也可能不同版本有删节,这部奇书尚存争议,但民间传说的强劲力量也不可小觑,具有补充参考的史学价值。
涮羊肉不是乱炖慢煮,肉片切得薄如纸又匀溜,烫熟变色,即可夹出蘸芝麻酱等调料吃。正宗的涮羊肉讲究铜锅清汤,底汤里就放点葱、姜、枸杞、海米而已,吃的是羊肉的鲜,大自然的味道。最后再涮点白菜、豆腐、粉丝清口。所以涮羊肉对肉质要求非常高,早年间老北京好的羊肉馆选的都是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羊,醇香不膻,细嫩鲜美。
朱元璋与白银如意
他是穷苦的放牛娃,家破人亡的孤儿,四处讨饭的小和尚,一次竟饿晕在路边,幸亏一位好心老婆婆救了他,这碗用烂菜叶、馊豆腐和剩饭粒儿做的食物,成了他心中的美味——珍珠翡翠白玉汤。
这位风餐露宿的云游和尚,后来成了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南征北伐,收复了中原汉人丢失四百年之久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1398年6月)。
这一切是在他40岁生日前夕(1368年秋)实现的。在犒劳群臣的庆功宴上,朱元璋点名要吃“白银如意”。御厨一下子懵了,从没听说过,也不知怎么做,只有熟知皇上生活习惯与饮食爱好的皇后马娘娘明白,便把具体做法告诉了御厨。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义军,因其面相奇异、作战勇猛又粗通文墨,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元帅的亲兵九夫长。派他带兵打仗则每战必胜,有勇有谋,能力非凡,乃奇才福将也!于是,郭子兴将养女马大小姐(马秀英,即后来的马皇后)许配给他,25岁的朱元璋成了元帅的上门女婿。
帅府的家厨做得一手好面食,其中有一款就叫“白银如意”,是用发酵的面粉和碱水揉匀揉透,去掉酸味再掺上白糖急火蒸熟的。雪白如银,形似棉桃,柔润丰盈,顶部“开口笑”,如花蕾绽放,又名“开花馍”、“开花馒头”。
饱受饥寒之苦的朱元璋从没吃过这么好的蒸食,暄软细腻又柔韧筋道,越嚼越爱,有浓郁的麦香,淡淡的清甜。搭配菜和稀粥来吃,也是有滋有味。这寓意吉祥美好的“白银如意”就像他面如满月的新娘,颠沛流离、一无所有的他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从此有了温暖的家。
实诚贤明的妻子始终竭力辅助支持他,不仅体贴入微、婉言规劝,还一心为他排忧解难。马秀英“怀饼救夫”传为佳话,马大脚(没缠足)背着受伤的丈夫逃离险境更是感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夫妻恩爱,情深义重。登上帝位,朱元璋多次向群臣称道皇后的淑德,将之比作“芜蒌豆粥”、“滹沱麦饭”(《后汉书·冯异传》)。虽已是九五之尊,但仍是家常的平民饭菜吃了更舒服,踏实自在。
庆功宴将近尾声时,皇上爱的“白银如意开花馍”端出来了。大臣们品尝,连连夸好。朱元璋望着马秀英,点这款面食也是对旺夫的贤内助的敬意,心领神会的发妻向夫君含笑点头……
传说馒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晋书·何曾传》中就有“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的记载,意思就是蒸饼上不蒸出十字裂纹就不吃。这种发酵后蒸开裂纹的“开花馍”,其实更像开心果。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饮食卷二》中提到了,唐代武则天令宫女采百花和米蒸糕,以赐重臣。 清末慈禧太后每日的早点还离不开“白银如意”呢!开花馒头是开封人节日和宴席点心,是陕西村民馈赠亲朋的礼品,山西的一些村县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开花馍。
开花馒头的制作工艺相当严格。要做出蒸制中自然开瓣的正宗花馍,讲究的是一个“发”字,发酵充分是关键(面发到原来的两倍大),面和好后还需经过两次发酵。和面的手艺、揉面的力道也很重要。不用酵母、不用泡打粉,采用古法的老肥(面引子)发面,传统的风味天然香醇,更有嚼劲儿。越是看似简朴、无花哨的面食,越能考验功夫是否到家。
⑻ 安康有什么好吃、好玩的
好玩的 :室内就是滨江大道和香溪洞 前者夜景非常漂亮 后者自然生态很不错
稍微远一点就是县河 主要就是玩农家乐 与三五好友一起享受悠闲时光
跑远一点就是瀛湖 西北最大的人工水库 可坐船游小岛
再远一点就是岚皋县的南宫山 很灵秀的一座陕南名山 山上有五奇一绝之说
好吃的有:羊肉泡,葫芦头,蒸面,烧饼,羊肉饼,肉夹馍等还有很多你来就知道。好玩的有香溪洞传说是吕洞宾成仙的地方,还有瀛湖是西北最大的人工湖......女孩子各有各的口味吧!!菜豆腐、热面皮,至于酸菜面的确是很多安康人所喜欢的,有句话叫,3天不吃酸,走路走不稳!!!
⑼ 你都吃过哪些陕西美食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陕南位于秦岭南麓,汉江自西向东流淌过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气候湿润,一派江南风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饮食文化上,陕南的饮食如其地理特色,偏南方色彩但又有变化。比如紧靠四川,口味喜辣却不重麻;北接关中,同食馍面却有特色。陕南菜偏酸辣,多时通过酸菜调味,这和关中的酸有很大的不同。如此说来,秦岭以南的陕南,不仅丰富了三秦的饮食文化,还为关中地区乃至整个陕西提供了更多的饮食选择。因此,有人编出了顺口溜:陕南人,有特点,不讲住来不讲穿。有钱没钱先顾嘴,小吃多成一河滩。一个陕南地区,到底孕育了多少舌尖上的美味,不妨跟着陕西美食顺口溜之陕南篇,看看你都吃过哪些?
汉中风味香辣酸,米面皮子随处见。菜豆腐,浆水面,还有略阳灰搅团。
位于秦岭之南,汉水之滨的汉中有一桩美食,名曰:面皮。这种小吃究竟始于何时何事,从来没有人去考证,只知道汉中人是离不了它的。一旦长时间没了它,就会像小孩子没了娘一样,心心念念的,总觉得生活里缺少了什么,想得慌!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是汉中的名小吃。菜豆腐营养价值高,既经济又实惠。初来汉中,一碗面皮就着一碗采豆腐,那真是----山珍海味油腻腻,不如汉中菜豆腐。
陕南菜偏酸辣,俗话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站立不稳)。陕南菜的酸,不同于醋酸,而是浆水菜的酸、泡菜的酸、腌菜的酸,是一种自然发酵的酸。汉中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
灰搅团是是陕西略阳独有传统风味小吃,略阳人待客的常用食品,灰搅团切成细条凉拌,有嚼头,烩上吃,滑口鲜嫩,若切成薄片,同肉混炒,去腻爽口。
核桃馍,散面饭,最嘹黎坪八大碗。山珍海味油腻腻,不如王婆麻辣鸡。
核桃饼是汉族特色小吃,选用上等核桃仁,再加适量的芝麻磨成浆状,在发酵面上涂上辣椒、食盐,做成圆饼,放入炉中烤熟即成核桃饼。若擀成薄片烘烤,称为"薄脆"。特点:"核桃饼"松脆酥香、色泽金黄、十分可口。
散面饭是陕西略阳的一道小吃,把玉米面放入煮沸的水中,用擀面杖搅制成的一种糊状饭食,就是陕西小吃散面饭了。散面饭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面。散面饭根据加不加酸菜可以把散面饭分为“甜散面饭”和“酸散面饭”。
黎坪八大碗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黎坪镇的特色美食。黎坪八大碗,注重营养与口味,更注重荤素的合理搭配。形成了咸鲜、酸辣、鲜香的口味特点,以脆嫩、清爽、酥烂、软糯适口、质感鲜明为特点。通常一桌八大碗要用掉六斤多肉,每个碗放八片或八块肉。如:条子肉、方块肉、米粉肉、蒸腊肠、蒸血丸子、蒸土鸡、蒸酥肉、腊瓤肠、蒸腊肉排骨、排骨炖莲藕、蒸焖野味等。体现出的是宴请者家底之殷实,待人之厚道。讲究的是实惠、解馋。吃席时再配以大碗喝酒,那种豪爽、那种酣畅淋漓的场景,往往会给吃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没吃过的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宁强,陕西南部、汉中西部的一个小县城,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四川,宁强居民的饮食口味基本与四川相同,略有南北之分,酸甜苦辣诸味,唯有麻辣不可或缺。在这样一个同川人有着共同饮食喜好的县城内,麻辣鸡无不占有一席之地。
梆梆面,粉皮子,加上西乡酸辣子。石门麻辣豆瓣?,麻里透香满嘴溢。
汉中梆梆面是陕西省汉中地区汉族传统小吃。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又含有一定脂肪、维生素B和钙、磷、铁的当今面食小吃。正宗的梆梆面,条宽,极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葱、醋为主做成汤料,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大部分西乡人都有吃酸辣子的嗜好,而且不论是城里乡下,几乎家家都有一坛坛自制的酸辣子。酸辣子看上去水灵灵、黄亮亮,吃起来香辣清脆。生吃越嚼越香,是一道很好的下酒菜。熟吃时,炒肥肉瘦肉、鱼虾。魔芋豆腐、青菜、洋芋等也放进酸辣子,别有风味。
石门麻辣豆瓣鱼是陕西省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因食材取自石门国家水利风景区而得名。被誉为陕南一绝的石门麻辣豆瓣鱼,见长于活鱼快做,鱼鲜肉嫩入味爽口,红油漫浸柔辣不腻,麻中透香回味悠长。,"去石门旅游,到褒河吃鱼"已成为汉中人饱眼福、享口福的一道风景线。
安康蒸面最出名,紫阳蒸盆美味浓。玫瑰包子香菇丸,吃了舒坦福寿全。
这个是安康蒸面,口味和做法和凉皮很像,只不过是面,不是米。诱人吧?安康蒸面是安康地方小吃中的代表。只要是安康人或者在安康生活过或者跟安康有过关联的人,大多数人都喜欢食用安康蒸面,及至定居他乡后回安康探亲访友或出差归来,通常想品尝享用的第一食物就是蒸面。
紫阳蒸盆子,最早发源于秦巴山区的紫阳县汉王镇,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荟菜,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紫阳蒸盆子制作颇为讲究,原料须有全鸡(土鸡)、猪蹄、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香菇、鸡蛋饺子、水发墨鱼及其它干菜,调料油有大茴、草果、桂皮、花椒、干辣椒、食盐等,用盆具盛之,用大锅隔火而蒸,原料和调料分步入盆,时间最少不能低于4小时。这道菜原汁原味,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紫阳蒸盆子上席与小菜搭配,最具地方特色。
玫瑰包子是最早产自于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的传统名小吃,色白松泡,香甜油润。最早盛行于民国年间,白河县人都极其爱吃这种包子,对说随着年代推移,配方有所改变,但其根本的味道还是流传了下来。据传玫瑰包子皮薄馅多,其馅按比例肥、瘦搭配,加自制香料,只作铜元大小,油而不腻,其味妙不可言,独具玫瑰香味,令人“闻香驻足”,故有玫瑰包子这个美称。而且玫瑰包子的制作过程也与众不同,因此才成为白河县的特色,大家都很喜爱的食物。
香菇丸子是将当地特产的香菇与鸡肉混合制成,醇香滑嫩,口感颇佳。
商洛独有商芝肉,百步留香吃不够。有朋远自他乡来,漫川八件尽享受。
商芝肉色泽红润,质地软糯,肥而不腻,入口可化,有浓郁的商芝香味,是陕西商洛特有的风味菜肴。款待佳宾的山珍美味中,必有商芝肉在。商芝肉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商芝肉之驰名,大多归功于其主料商芝草,它盛产于商洛秦岭山麓。关于它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与四皓公有关的传说。秦末汉初,天下战乱不息,有周、吴、崔、唐四位贤人,在商洛山中商镇之南丹水之阴的商山隐居,以避秦乱,后拒绝了汉王的入仕之请,老死山中,商洛人尊其为"商山四皓",四皓墓如今犹在商镇,是商洛一景。据说,四皓公在山中断炊绝粮之时,常以一种紫芝草为食。心实爱之,并写下了着名的《采芝歌》,便取名为"商芝"。
漫川八大件是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的特色美食。“八大件”是山阳县漫川一带招待贵客,或者庆贺重大节日的八道传统大菜,菜名讲究,佐料繁多,做工精细,色香味俱佳。所谓“八大件”,就是四个蒸碗、四个盘子的统称。漫川人凡事讲究,图的就是个吉利。“八大件”未上桌前,先上四个压桌碟,从头到尾都不撤换,象征四季发财,四季有余。如果是给上了年纪的人祝寿,当中还要加一道菜,是卤水拼盘,叫顶头盘子,或叫“五福庆寿,五福临门”,表明晚辈们对老人崇敬和孝顺,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天伦之乐。四个压桌碟依次为豌豆凉粉、鱼花茄子、干炸野鱼、青菜豆油。此四道菜均是用地产原料做成。豌豆凉粉,洁白如玉、晶莹剔透,顽劲不断,夹在筷子上尽管忽悠而不使食客尴尬和惋惜。鱼花茄子是将茄子去皮刀刻成鱼状斑块,蒸熟后配佐料汁,清香爽口。干炸鱼来自靳家河无任何污染而土生土长的野鱼,味道非常鲜美。漫川温暖而潮湿,四季有青菜,凉拌豆油是地道的素菜,常食有益。
⑽ 陕西特色热菜
陕西特色热菜
陕西特色热菜,众所周知,陕西人主食是吃面食的,但也有不少美味特色家常菜肴。其实陕菜的历史非常久远,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菜系之一,对其他菜系多少都有一些影响。以下是关于陕西特色热菜内容分享。
陕西特色热菜1
一:葫芦鸡
说到陕西名菜,葫芦鸡当居榜首,凭着皮酥肉嫩、香烂味醇的特点号称“长安第一味”。葫芦鸡的制作要经过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对技法要求都很高。另外,葫芦鸡对选材也是非常讲究的,传统的葫芦鸡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鸡”,不过现在正宗的倭倭鸡很少了,都是用的三黄仔鸡代替了。
二:奶汤锅子鱼
奶汤锅子鱼是陕西西安的特色名菜,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古菜,是从唐朝传下来的名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道菜是用黄河鲤鱼为主料,先煎后煮,煮好后装在大的铜锅里,上桌后下面点上酒精边吃边煮,鱼汤呈奶白色,喝起来非常鲜美,鱼肉也很嫩。
三:温拌腰丝
温拌腰丝也是一道很有历史的名菜,是由唐代的羊皮花丝演变而来的。这道菜的食材看起来很简单,主料就是猪腰和粉丝,但是制作起来却非常考验厨师的技术,特别是刀工上的`要求很高,需要把猪腰去膜然后切成细丝,然后用温拌的技法制作而成,吃起来脆嫩爽口,闻起来香味扑鼻。
四:糟肉
糟肉是陕西的十大代表菜之一,看起来和粉蒸肉有点像,但是制作起来却要复杂多了。做糟肉最重要的就是制作糟卤,一锅好的糟卤决定了糟肉的口味。因为里面加了醪糟,闻起来有一种浓烈的香味,吃起来甜香软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
五:酿金钱发菜
发菜是一种野生植物,又叫龙须菜,因为颜色黑,细长像丝发,所以取名叫发菜。加上发菜和发财同音,所以厨师就把发菜酿制成金钱的形状,寓意发财致富,所以这道菜很受欢迎。
陕西特色热菜2
1:海参烀蹄子
烀是一种烹饪方法,是把食材放在锅里,加上水,盖上盖子,加热使其变熟。海参烀蹄子是把猪蹄先煮后炸,再和海参等香料一起在锅里烀制而成。吃起来海参软嫩,猪蹄红亮黏烂,汤汁更是鲜美香醇。
2:紫阳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创始于汉刘邦时期,是陕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选用土鸡、猪蹄、红白萝卜、香菇、木耳等多种干菜为主料,加上桂皮、花椒、干辣椒、草果等调料,用盆装起来,蒸制而成。这道菜真正吃过的人不多,而且很多小的饭店里也吃不到,因为这道菜制作起来很耗时。
4: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是陕西的传统名菜,制作起来比较复杂,需要先煮至七成熟,然后再上笼蒸三个小时,吃的时候再配上葱段和甜面酱等。带把肘子具有色、香、味、形四大特点,吃起来不膻不腻、馍筋光棉,其名气比东坡肘子还大。
5:烧三鲜
烧三鲜是一道陕西的家常菜,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的食材和做法不是固定的,可以用海鲜,比如海参、鱿鱼、鱼肚等,也可以用猪皮、烧肉、丸子等,可以烧可以烩。这道菜虽然说没有什么太大特色,但是在陕西却是非常有名气的,男女老少都爱吃。
6:煨鱿鱼丝
煨鱿鱼丝是西安饭庄的招牌菜,好吃是好吃,做起来也是很复杂的。需要把鱿鱼切丝,先煮至微卷,然后捞出来腌制,再炒,最后再用小火煨制而成。吃起来鱿鱼有嚼劲,味道咸鲜,很是美味。
陕西特色热菜3
一、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算是陕菜的灵魂,几乎在各大宴席中都会出现,算是一道接地气的“压轴菜”,也是陕西人最为喜爱的一道名菜。选用猪的前腿做成的菜,做工考究,文火烧蒸,色呈枣红,形如蒲团,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是老少皆宜的美味。
二、葫芦鸡
葫芦鸡起源于盛唐,距今也有千年历史,由于烹饪出的鸡相似葫芦,所以取名叫作“葫芦鸡”,葫芦鸡的制作需要清煮、笼蒸、炸制,做好的成品色泽金黄、入口酥烂,就连骨头都有一股透骨香味,由于美味好吃,它也被称为“长安第一味”。
三、海参龙蹄子
2018年海参猪蹄子被评为陕西十大名菜,这道菜最早属于官府菜,海参绵润,猪蹄红亮黏烂,汤汁浓醇。这是一种烹调方法,指食物放在锅里,加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半蒸半煮,加热使其变熟。
四、糟肉
糟肉看起来和扣肉差不多,但是风味上却完全不同,它的外观玲珑如水晶,色泽棕红,油润光亮,馨香诱人,吃起来肥而不腻,由于在蒸制的时候加入了红枣和醪糟,所以吃起来有种香甜味道,还带有一丝酒香味。
五、酿金钱发菜
酿金钱发菜起源于盛唐时期,易于发菜和发财同音,所以在当时举办宴席,它总会作为第一道压轴菜,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酿金钱发菜形似古金钱铜币,吃到口中软滑爽口,奇香扑鼻,历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欢。
六、紫阳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是陕西紫阳县的传统美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是选用土鸡、猪蹄、莲菜、红白萝卜、黄花、木耳等十几种食材,加上各种秘制香料、调料,经过大火蒸制8个小时以上制作而成,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七、温拌腰丝
温拌腰丝和温拌腰花做法一致,只是形状上有区别,“温拌”的手法是陕菜的独特手法,它改变了拌菜必“凉”的成规,用这种方式作出来的腰丝,没有丝毫的腥臊味道,入口脆爽,鲜香爽口,是下酒必备的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