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綦江有什么好吃的
滨江路水晶烧烤
B. 綦江:两种北渡鱼,不同的文化内涵
齐帆齐微课
01 北渡场
綦江城西5公里是北渡场,以前称北渡乡,属于城郊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撤区并乡时,将北渡乡撤销并入古南镇,但仍保留北渡场镇,每逢一四七赶场。
北渡场位于綦江河左岸。綦江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由东向西从北渡场北侧经过。北渡场设有过河渡口,河对面虽然是江津区的插花地,总体仍叫北渡。210国道从河对岸经过。
綦江城区到永新镇、中峰镇,以及到江津四面山的公路,从北渡场穿场而过。
02 北渡鱼美食
很久以前,綦江河北渡段,有一些渔民,出于饮食方便,将现捕的野生鱼切块放入船上锅中,撒上大把辣椒、花椒、大蒜等调料一起煮,就成了美味可口的麻辣鱼。
那时的210国道,是繁忙的川黔交通要道。国道两旁的路边店,将渔民煮鱼的方法加以推广利用,深得过路司机的喜爱。
后来,有餐馆厨师在麻辣鱼的基础上,开发出酸菜(番茄)鱼,和鱼头抄手。最后演变定型为一鱼三吃的北渡鱼,分别是麻辣鱼、酸菜(番茄)鱼、鱼头抄手。
一鱼三吃的大致做法是,一条3斤左右的草鱼或花鲢,去甲除鳃洗净后,切下鱼头熬汤,鱼身肥美的部分切成薄薄的鱼片,剩下的鱼排、鱼尾等切成鱼块。最后将鱼块做成麻辣鱼,将鱼片做成酸菜(番茄)鱼,在鱼头汤里煮抄手,就成了鱼头抄手。
吃北渡鱼,还须有花生米、盐蛋、猪耳朵、凉藕丁、时鲜凉菜等配菜,不单独收费。
一鱼三吃的北渡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为綦江的美食名片。很多外地客人来綦江,点名要品尝北渡鱼。而綦江人接待外地客人,也首选北渡鱼。
如今綦江城区已经有多家北渡鱼酒楼。2006年7月,我去西藏旅游,在拉萨市也见到了“綦江北渡鱼店”。
北渡鱼化石
2006年,扩建北(渡)中(峰)公路时,在北渡中学河边侏罗纪遂宁组地层中,挖出一条鱼化石,长70cm,宽43cm,鱼鳞、鱼尾、鱼鳍清晰,栩栩如生,有人将此称为正宗的北渡鱼。
2011年,邢立达(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古生物专家)等人对綦江北渡鱼进行了研究,确定为新属种。北渡鱼化石是一种全新的古鱼类化石,为淡水鱼类,属于全骨鱼类中的鳞齿鱼类。
鳞齿鱼类现已全部灭绝,像北渡鱼这样保存较完好的化石并不多见。北渡鱼化石的发现,对重建重庆地区侏罗纪古生物动物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北渡鱼化石展陈在綦江博物馆中,是綦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3 期待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
两种北渡鱼,不同的文化内涵。一种作为江湖菜,传递的是美食文化。一种是古生物化石,传递的是地质文化。
我一直期盼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比如,在博物馆北渡鱼展位旁边,介绍綦江的北渡鱼美食;在綦江城区选几家声誉较好的北渡鱼店,张贴北渡鱼化石的宣传画,宣传鱼化石的科学价值。
2015年夏天,台湾一家民营电视台来綦江,拍摄綦江的地方特色。区委宣传部推荐拍摄北渡鱼美食和地质公园,我应邀作为陪同人员全程参与。
中午在城区一家北渡鱼店拍摄北渡鱼一鱼三吃的做法,拍完之后就围桌品尝北渡鱼的美味。下午摄制组到博物馆和莲花保寨,分别拍摄北渡鱼化石、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等。
我非常希望宣传片在后期制作时,能将北渡鱼美食和北渡鱼化石有机的结合,产生綦江北渡鱼新的文化效应。我遗憾的是后来没有收到宣传片播出的消息。
C. 綦江牛排火锅哪家好吃
好嗨牛。綦江牛排火锅中好嗨牛涮烤一体牛排火锅铜锣湾店的好吃。綦江区隶属于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綦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区、重庆市烟叶生产和蚕桑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有綦江木瓜、东溪辣椒等。綦江区地域内矿种多,分布广。
D. 綦江白肚鱼哪里好吃
不是白肚鱼,是北渡鱼。綦江高速路口对面的春兰北渡鱼好吃一些。从春兰向前大约100米左右的吴记老字号也不错,但是吴记老字号的厨师发挥不稳定,有时会有点糊味。
E. 重庆綦江有什么好玩和好吃的
好吃的特产,老四川牌的牛肉干,东溪牌的豆腐乳,赶水牌的萝卜干,北渡鱼等等
F. 綦江有什么好吃的
綦江最出名的当然是北渡鱼了!其他的还有小吃,如铁石娅米粉,扶欢米粉,安稳羊肉等。
G. 綦江哪家好吃
一、【茅草房土碗菜】
地址:文龙街道秋实又一城
电话:023-85881828
推荐菜:特色双口黑木耳、 特色开味猪肚 、尖椒蹄花、 白砍鸡 、清香小滑肉、 特色泡椒鳝鱼、 尖椒鸡 、泡椒土鲫鱼 、鲜猪血 、火爆鸭、 蒜泥黄瓜、 火爆黄喉。
H. 綦江特产有什么
你上的图是万州的羊肉格格,綦江的扶欢米粉很好吃的。
I. 一碗米粉,浓缩了綦江人温暖的乡情
米粉是綦江独特的 美食 。
綦江米粉,顾名思义就是綦江的米粉。綦江米粉色白质柔,绵嫩细滑,除了米皮为条状外,不同的街镇就有不同的煮法,不同的佐料,甚至不同的做法。
綦江米粉,是綦江人舌尖上的美味儿,寄托了远方游子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綦江米粉色白质柔,绵嫩细滑
綦江米粉中,扶欢米粉是老字号。
据《綦江街镇 历史 文化丛书之人文扶欢》一书介绍,扶欢米粉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1年前后)。当时,扶欢富商刘庆峰,拥有田园千亩,佣人数十,生活富足,在云贵两地开设有商铺,生意兴隆。一次刘庆峰回扶欢,和家人谈起在云南吃米皮的事,家人羡慕之余,自己也动手做米粑皮。他们将大米浸泡,用石磨细磨成浆,然后用粑垫铺上棉布,舀上米浆蒸之,蒸熟后用刀切成大小不等的方块,用沸水烫好,放上佐料食之,细腻柔滑,鲜嫩可口。刘庆峰把米皮作为上乘佳肴宴请客人。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制作米粑皮的技艺有了改进,方块变成了条状。扶欢米粉成了扶欢的 美食 招牌,米粉餐馆天天都是食客满棚。民国时期,扶欢米粉餐馆如雨后春笋,街上新增加了五六家米粉餐馆。
扶欢镇一米粉加工坊正在凉晒米皮
改革开放后,扶欢镇会蒸制米粉的人越来越多,纷纷开起了米粉馆,出现了“巷子米粉”“古家米粉”“犹氏米粉”等餐馆。为了赢得消费者,米粉餐馆便在佐料上下功夫,为此,米粉又有了不同的味道。
再后来,扶欢米粉餐馆开到了万盛、南坪、桐梓、遵义等地。綦江各街镇的扶欢米粉就多得数不过来了。
“走,到铁石垭吃米粉!”到铁石垭吃米粉这是赶水人,包括大多数綦江人挂在嘴边的话。今年46岁的张先生,家住打通镇,工作在綦江城区,每次回打通路过铁石垭时,他都要停下来吃一碗米粉。张先生说,铁石垭米粉是他无法忘记的美味儿,更是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早年在赶水镇中心小学做教师的孙女士对铁石垭米粉记忆深刻。赶水镇中心小学距铁石垭约3公里路,当年她和同事们常常步行或坐三轮车到铁石垭吃米粉。对孙女士来说,铁石垭米粉就是她的青春记忆和人生烙印。
赶水镇铁石垭有几家米粉餐馆,而且赶水镇铁石垭米粉已成为一个响响当当的 美食 代名词,更是綦江人喜爱的民间 美食 之一。綦江城区,包括重庆主城、贵州省桐梓、习水、遵义等地都能看到赶水镇铁石垭米粉的招牌。
赶水余家米粉品牌创立于30多年前。店主余光书回忆,1986年5月,她在赶水镇铁石垭创办了赶水余家米粉馆,米皮是她家自己生产的。当时,她对綦江的米粉餐馆做过全面考察,发现米皮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质量上都能过关。要想办出米粉馆的特色就只能在潲子上下功夫。因此她多方考察实验,研制出自己独有的潲子配方。
清汤米粉
1991年春节,在赶水工商所推荐下,余光书带上工具和做好的米粉、佐料、潲子赶到县城,代表赶水饮食行业,参加了首届綦江个体名特小吃展销会。余家米粉的鲜美味道和独特厨艺,在展会上吸引了众多市民品尝。
赶水余家米粉最终获得“綦江县名优小吃”的称号。由此,“赶水余家米粉”声名鹊起,深受消费者青睐。
30多年来,“赶水余家米粉”从未离开过赶水铁石垭这个地方。余家米粉已融入到了“赶水镇铁石垭米粉”这个大品牌中。
“我差不多每周都要吃一回扶欢米粉,虽然生活在遵义,但一见到扶欢米粉的招牌,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在贵州省遵义市开商店的刘铭说,她是吃着扶欢米粉长大的,年少时在外地读书,每次回家的第一顿饭就是米粉,如今在遵义工作了,还是忘不了米粉的味道。
据刘铭介绍,在遵义就有几家米粉店,扶欢人开的叫扶欢米粉,赶水人开的叫铁石垭米粉。她常去的扶欢米粉馆,也许是因为店主是老乡的缘故,坐在店里就有一种亲切感。“我发现,凡是綦江人多的地方都有扶欢米粉和铁石垭米粉餐馆,有时候还真要感谢这些开米粉馆的綦江人,因为他把家乡味儿搬到了我身边。”
“我最爱吃的是酸菜米粉,米粉软绵、细腻,酸菜增加口感……”王永民说,酸菜米粉算是綦江米粉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口味儿。去年春节回綦江,他在沙溪路一家“铁石垭米粉”餐馆吃到过这种味道,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不论是铁石垭米粉还是扶欢米粉,大都以猪肉潲子、麻辣佐料为主,这种酸菜米粉应该是又一种创新。“今年五一节妈来成都看我,还专门带了两斤米粉过来煮给我吃,但是总觉得我妈煮的米粉差了什么味道。”
红烧肉潲子米粉
王永明目前在成都一家企业上班。他说今年春节回綦江,一定要去沙溪路吃一碗酸菜米粉。也许真的是要回到了綦江,坐在綦江的米粉馆里才能品尝出它独特的味道。
“每一种地方 美食 都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而这些 美食 又最能勾起人们心灵深处的记忆。”王永明说,其实,这就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家乡情结,家乡是一个概念, 美食 就是这个概念中最温暖的符号。
米粉是綦江最爱的 美食 ,米粉餐馆遍布綦江各地。不管是扶欢米粉、赶水铁石垭米粉,还是安稳米粉、打通米粉,它们都共同拥有一个名字:綦江米粉。一碗米粉,浓缩了綦江人最温暖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