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小吃 »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发布时间: 2022-01-27 07:32:47

A.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成几个国家

苏联解体主要分为内忧和外患,内忧就是15个加盟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外患就是与美国冷战和西方各国的围堵。再加上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整个苏联崩塌。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作用,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冷战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苏美在经济,军事,科技,政治,世界观等各个方面的全面争霸使得刚刚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良性的恢复,而是进入了军备竞赛的深渊。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政策失灵,民主丧失。说白了就是经济政策导致人民贫困,政治腐败。这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根本原因。

B.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

01 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瓦解的事件。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代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主权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真正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长达69年的(前)苏联(1922年--1991年)划上句号。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着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C.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1988年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苏共内部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
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以俄罗斯为首的许多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法律高于全苏法律。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进行全民公决,大部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苏联。此后,戈尔巴乔夫与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就签定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于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将该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联邦。此举引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于是爆发了8.19事件。
8月19日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因健康原因,即日起停止履行总统职责。不久,又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全部国家权利。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后军队开进莫斯科。而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的反对。于是形成了军队与叶利钦支持者对峙局面。美国总统布什声明,要求恢复戈氏的权力。各共和国领导人也声明支持叶利钦。尔后,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21日夜,戈氏称“完全控制了局势。
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D.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1、严重的经济危机。

2、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3、西方势力的影响。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1939年发动苏芬战争。

1941年,爆发卫国战争,于1945年4月30日占领柏林,于同年5月8日消灭纳粹德国。斯大林实行的重工业化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苏联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冷战格局完全角成。

国土面积与地理位置: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中亚、北亚。东西最远距离达1万多公里,南北约五千公里,总国土面积达到2240.22万平方千米,与北美洲面积相当。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

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岛(南千岛群岛为苏联实际控制的日苏争议领土)相望。陆上分别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以及朝鲜相邻,其中同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有7300多公里的边界线。

E. 苏联为何要解体

1、严重的经济危机。

2、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3、西方势力的影响。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1939年发动苏芬战争。1941年,爆发卫国战争,于1945年4月30日占领柏林,于同年5月8日消灭纳粹德国。斯大林实行的重工业化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苏联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冷战格局完全角成。

国土面积与地理位置: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中亚、北亚。东西最远距离达1万多公里,南北约五千公里,总国土面积达到2240.22万平方千米,与北美洲面积相当。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岛(南千岛群岛为苏联实际控制的日苏争议领土)相望。陆上分别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以及朝鲜相邻,其中同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有7300多公里的边界线。

苏联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沿海边界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海岸线在北极圈上。摩尔曼斯克,因为有温暖的洋流湾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极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冻结时间为每一年中的十个月。

F. 前苏联为什么解体

苏联为什么解体的原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

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开始争霸。沉重的军备负担及经济体制上的种种弊病,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从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都曾对旧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见效甚微。

进入80年代,长期积累的经济恶果导致苏联经济急剧恶化。到1991年2月,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0%,财政赤字达3000亿卢布,通贷膨胀率高达300%,经济已全面萎缩。

第二,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苏联否定历史的思潮可上溯到50年代赫鲁晓夫执政期间。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进而引发了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暗流”。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掀起第二次重评斯大林的浪潮,使“暗流”发展成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并进一步蔓延。戈尔巴乔夫极力主张的以“多元化”、“公开性”、“民主化”为核心的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的泛滥,进一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严重动摇。同时,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第三,西方势力的影响。

西方国家一直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软化、肢解的手法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如为了鼓励实施“新思维”的内部演变政策,西方给予苏联某些好处,以达到稳住苏联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又继续鼓励苏联民族主义分子闹独立搞分裂,以达到最终肢解苏联的目的。

(6)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扩展阅读: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创始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G. 苏联为什么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政.治

体.制僵化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国.家带头开创的个人集.权制、任期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斯.大.林模式)全面背离了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

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退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

3、党.内民.主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官僚腐.败

由于苏联的集.权体.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使得苏共的官.员和干.部中.饱私.囊与贪.污腐.败严重。以权谋私在各行各业及各个领域泛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勃列日涅夫等中.央执.政者的年老体衰,思想愈加保守僵化,不思改.革进取,使苏联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在国.家中诞生了一批特.权阶层,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 300 万之多, 约占全国人口的1.5%。

在苏联强大的官僚体.制下,还形成了以苏共官.员和干.部为首的庞大特.权.利益集.团,从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一利益集.团也成为了苏联进行改.革最大的阻碍。俄罗斯副总.理曾指出苏联权力过.度集中的集.权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领.导失职

1⑨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领.导人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红场主.席台。

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梅杰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美国向苏联承诺德国统.一后加入北约,美国将停止北约东进的步伐,结果轻易相信了美国的戈尔巴乔夫眼看着继德国之后,波兰、捷克、匈牙利也纷纷蠢.蠢.欲.动计划加入北约。

第28届共.产党大.会上,保.守.派受到少数派沉重打击,叶利钦宣布退出共.产党。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向由于废除一.党治而已经成为敌人的苏联共.产党妥协,任命了亚佐夫等大批保守强.硬派为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导致自己的亲信盟友,已经通.过KGB(苏联情报机.构)嗅到政.变危险的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愤怒离开政坛,并在辞职时痛斥戈尔巴乔夫和整个苏联政.府。

经济

经济崩溃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苏联领.导层竭力回避改.革,经济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废,致使经济发展迟滞,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战略均衡的态势逐渐被打破,并且苏联的实际军费开支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这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粮食不如进口粮食便宜,农产品的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战后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呈逐年递减态势,苏联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出现速度递减规律。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50年代平均增长10.3%,60年代平均增长6.8%,70年代平均增长4.9%,80年代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跌,到90年代则出现负增长。

苏联政.府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老百.姓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了。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政.府已经无力管控。

同时从1990年开始,苏联政.府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五年规划”。

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⑨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欧佩克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1⑨85年8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年间的彻底崩溃。

货币改.革失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帕夫洛夫政.府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卢布的流通而发行和使用新卢布。要求民众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然而这却并不是按照等额原则进行兑换的,而是政.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众进行兑换。

这样的改.革是以民众遭受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急剧上涨,苏联爆发物资匮乏,民众在超市外排起长龙争相疯狂的抢购生活必需品与食物,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

货币改.革最终不仅彻底摧毁了苏联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破.坏了还处于雏形状态的市场经济,搞乱.了经济发展的秩序,让苏联政.府的金融储备金消耗殆尽,而且更使得民.怨沸腾增加了苏联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社.会

丧失民心

苏共(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后,由于自身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及缺乏一个公开、透.明和有效的监.督竞争机制,使得苏共长期高度垄断了一切的资源和国.家的权力而变成了一个新的贵.族阶.级,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时因为没有一个对人.民负责的体.制,工.农阶.级的劳动人.民只是沦为了一个旗号。权力与资源最终只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官.员干.部为.所.欲.为欺.压百.姓假公济私,越是基层则越是腐.败。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人.民更加认识到苏共的本质而加剧了对政.府的不满。苏共官.员干.部大搞裙带关系,官.商.勾.结与权.贵资本严重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苏联体.制制.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层根本接.触不到底层的民众,不了解人.民的疾苦,在粉.饰下其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和让其看到的东西。官.员干.部并不关心人.民艰难的生存现状,政.府对于人.民的态度只是任其自生自灭,面对苏联大量老百.姓的贫穷和饥寒交迫苏共则视而不见。最终苏共致使自己完全丧失了民心。到最后苏联解.体之时没有一个苏联公.民站出来维护苏共.和苏联的体.制,而叶利钦等反.对.派却一呼百应得到了人们激烈的支持。

军事

军备竞赛

从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开始,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都各自在国际上拉拢自己的盟国组成各自的阵营,美苏两国在军事、科技、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的对抗。

美国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一旦“星球大战”计划完成,苏联对美国最具威慑的战略核力量优势就会被抵消,面对战略盾牌在手的美国,苏联就更加难以对抗,因此和美国一样开展战略防御计划,也是苏联最自然也是最无奈的应对之举了。在这些高技术领域,苏联向来处在劣势,为了能够和美国竞争,国力不如美国的苏联不得不投入比美国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研制。

1993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放弃“星球大战”计划,不少人认为美国当初高调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战略欺.骗,目的就是要将苏联拖入过.度军事竞备,从而拖垮其经济。

尽管美国官方一直表示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完全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并且“星球大战”计划中的一些科研项目实际上还在进行研究。但是从“星球大战”计划提出、推进到最终放弃,和苏联解.体的步履如此相契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穷兵黩武

苏联后期在世界各地四处扩张.军事基.地,甚至出兵阿富汗,给原本濒临崩溃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使苏联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最终拖垮了苏联这座帝.国大厦。苏联入侵阿富汗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使得自己在道.义上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坚定的抵.抗,导致苏军在阿富汗的战争旷日持久让苏联耗尽了自己的财政从而加速了苏联的灭.亡。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外交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⑨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民.族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联.邦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含侵占中.国的150多万平方公里)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苏联的民.族政.策建立在十月革.命时列.宁所提出的两项重要原则之上:是民.族自决,大民.族要补偿小民.族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一政.策在十月革.命后具体体现在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实行以主体民.族冠名加.盟共.和国和行政区域,实行民.族—国.家联.邦制上。

在国内战争时期,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各共.和国通.过与俄罗斯联.邦签订双边条约的形式结成同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下成.立了联合的人.民委.员部(包括军事、财政、劳动、交通、邮电等),这些委.员部在各共.和国驻有全权代.表。在这一背景下,列.宁主张承认少数民.族的权.利,建立联.邦制国.家。苏联成.立后,各加.盟共.和国境内又按民.族划分民.族自.治地区,但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苏联政.府常常忽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二战前,斯.大.林对少数民.族不信任,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把居住在苏联西部的3万多波兰人、居住在远东的10多万朝.鲜人、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 100 多万德意志人等从他们的居住地强行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

1⑨86年3—4月间发生在雅库茨克大学一批俄罗斯族青年和雅库特族大学.生之间的冲.突。接着是阿拉木图事.件。1⑨86年12月16日,苏共中.央在未与哈萨克当地领.导人商量的情况下,任命非哈萨克族出身的科尔宾取代库纳耶夫,引发民.族骚.乱。从1⑨87年开始,民.族运.动具有了有组.织的特点,被.迫.害的鞑靼人要求返回克里木、纳—卡地区的归属、第比利斯事.件、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风.潮等,让戈尔巴乔夫应接不暇。

在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没有好转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在人.民代.表选.举、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选.举和总统选.举中,民.族主.义成了合理的要求。

苏联长时期地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导致在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之间,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过分相信在民.族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估计不足,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缺乏警惕,对其迁就妥协,一让再让,最终酿成民.族危.机。带头闹独.立的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格鲁吉亚紧随其后,纷纷发表“独.立宣.言”和“主.权宣.言”。 戈尔巴乔夫对这些独.立宣.言都不表态,实际上是默认。

事.件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新思维改.革后,一些如波兰的“卡廷森林惨.案”和1944年时期苏联政.府对车臣族的流放等历.史真.相被解禁并逐渐被曝光出来,后来这些事.件也得到了平.反。最终激化并爆发了苏联所长期存在的民.族、历.史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