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常菜谱 » 下关好吃的铜瓢牛肉在哪里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下关好吃的铜瓢牛肉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3-11 21:49:10

① 南京美食:我想知道南京有什么好吃的有特色的很有名的小吃。具体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介绍的。

1、 小笼包:吃小笼包讲究汤汁,做的时候要把高汤凝成透明的固体胶质,切碎了拌在里面,热气一蒸,就全化成了汤水。好的小笼包皮薄如纸,提来提去还不带破的。小心翼翼地提出来,放在醋碗里,对准上面一吸,鲜美的汤汁就进了肚了。不过不能着急,不然会烫着,然后再慢慢享用里面的内容。所以南京人吃小笼包又有歌谣,“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2、 煮干丝:南京干丝是一套不同于其他城市独特的制做方法。那些嫩而不老,干而不碎的干丝,均为豆腐店的特制而成。将豆腐切切细丝,配合各种汤料煮好,拌上香麻油和上乘酱油,入口清爽而回味悠长。

3、 牛肉锅贴:外脆里嫩、馅足汁多。咸中带甜是南京牛肉锅贴的最大特色。因为汁多,老主顾都把吃汤包的用到了这 锅贴上。第一口咬大了汁会漏;咬猛了汁会喷;咬太小又不过隐!

4、 鸭血粉丝:在南京,卖鸭血汤的摊子星罗棋布。精明的摊主预先将鸭血煮熟,切成小块放在锅中,见有游客来,便捞出鸭血装在白瓷碗里,然后浇上一勺滚烫的鲜汤,滴上数滴香油,撒上一撮虾米或鸭肠衣等,再加上一撮香菜。爱吃辣的客人,还可以再加上些辣椒油或胡椒,又香、又辣、可口的味。

5、 如意回卤干:南京历史悠久,南京人也愿意把各种小吃和历史沾上边。就拿这普普通通的回卤干来说,还和明太祖朱元璋扯上了联系。传说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吃腻了宫中的山珍海味,一日微服出宫,在街头看到一家小吃店炸油豆腐果,香味四溢,色泽金黄,不禁食欲大增。他取出一锭银子要店主将豆腐果加工一碗给他享用。店主见他是个有钱的绅士,立即将豆腐果放入鸡汤汤锅,配以少量的黄豆芽与调料同煮,煮至豆腐果软绵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后连连称赞。从此油豆腐风靡一时,流传至今。因南京人在烧制中时常加入豆芽,而其形很象古代玉器中的玉如意故被称为如意回卤干。

6、什锦豆腐涝:豆腐涝也叫豆腐脑、豆腐花,南京话又称“都不老”。这道小吃全国各地都有,可南京的豆腐涝和其他地方的不大一样,除了一样的色白如玉。清香爽口外,南京的豆腐涝讲究一个佐料,辅以虾米、榨菜、木耳、葱花、辣油、香油等十余种佐料,不光是颜色漂亮,口味更是醇、浓、香、鲜、咸淡适宜,辛辣适中,有滋有味。南京人吃小吃还好个“说法”,这一点在豆腐涝这个朴实的小吃上也得到了验证:据说,豆腐涝这玩艺,年轻人吃了健脑补脑,老年人吃了延年益寿,为了讨口彩,店家还在里面加入什锦菜,什么意思呐?前程似锦,呵呵。

7、状元豆/五香蛋:状元豆是南京夫子庙的特色小吃之一。相传清朝干隆年间,居住在城南金沙井旁小巷内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贫寒,每天读书到深夜,其母就用黄豆加上红曲米、红枣煮好,用小碗把豆子装好,上面加一颗红枣给他吃,并勉励他好好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后来,秦大士中了状元,此事传开,状元豆便出了名。。一些小贩就利用学子的这种心理,在父子庙贡院附近卖起了状元豆,衬口彩说“吃了状元豆,好中状元郎”。状元豆实际上就是五香豆,和五香蛋一样,五香豆入口喷香,咸甜软嫩,细细品尝,趣味横生,由于烹制入味,一般色泽呈紫檀色,入口富有弹性,香气浓郁,让人吃起来就停不住嘴喽。

8、盐水鸭/鸭头:到南京是不能不吃盐水鸭的。南京嗜鸭之深,乃至有人说南京人前辈子都跟鸭子有仇。不管这个传言有没有根据,但是南京被称为“鸭都”却是实打实的名头。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久负盛名,据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京盐水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鲜香美味,具有香、酥、嫩的特点。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故美名日:桂花鸭。《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着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斩一碗盐水鸭,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也正是吃鸭吃得太多,南京人还变废为宝的将鸭头做成一道美味小吃。鸭头无论是红烧还是酱泡,或是盐水,都是吊人口水的人间美味。买上三五鸭头,再来一瓶啤酒,细细品尝慢慢啃,那个舒服啊……

9、蒸饺:蒸饺实际上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南京的蒸饺却别具一格,不但形状精美、口味更是以清新着称,油一点腻一点就达不到爽口的效果了。香菇蒸饺的馅心是有新鲜猪肉和香菇调制而成,加上鲜美的香菇汁水,上蒸笼蒸熟后肉嫩汁饱,轻轻一吸,一股浓浓的清新气息在口腔中弥漫。

10、糕团小点:江南人嗜甜,所以,传统的糕团小店在南京还是很有市场的。南京人吃甜食讲究甜而不恶,糯而不粘,方称为甜品之上乘。此外,光口味好还不行,造型色泽还要出众,所以,南京的糕团大多玲珑小巧,色彩缤纷,入口香甜松软,清香满腔,再来上一壶上好的绿茶,就是顶好的口福了!

其实,南京的小吃还有很多,象糯米藕、桂花糖芋苗、五香鹌鹑蛋、梅花糕、蒸儿糕、牛肉粉丝汤、炒螺丝……

南京特色小吃全攻略
面条类 :

1.三元巷里面的“易记”
2.三元巷要德火锅对面“协记”面馆
3.七家湾2号或打钉巷1号“李记”:牛肉面、牛筋面、牛肉锅贴、牛肉馄饨、酱牛肉、牛筋等
4.小火瓦巷江苏饭店2号门边的“君友记老卤面馆”:各种盖浇面
5.南湖文体村(七号路)“官复兴面馆”:三鲜面
6.御道街或福建路的“山西人家”:猫耳朵、炒面饼等
7.夫子庙1路车站下客站“华旺楼”各种镇江锅盖面、汤包
8.40路底站的洋珠巷的“四鹤春”
9.湖南路灯光隧道进去向右转童家巷里有一家
10.南师大正门斜对面的“民间老鸡汤面馆”
11.“刘长兴”
12.明瓦廊的“寡妇面”
13.水西门的“张瘪嘴盖浇面
14.洪武北路苏苑大厦对面小巷内50米的“太平洋面馆”的六鲜面
15.集庆门35路车站旁巷口“集庆皮肚面馆”

龙虾类:

1.夫子庙和大中桥那段路中间,有一个桥,桥头的联华超市斜对面
2.“盱眙又一村”
3.丹凤街“龙姐龙虾”
4.丹凤街的“丹凤龙虾”
5.宁海路“朱记龙虾城”:鸡烧田螺,小鱼锅贴,大骨头汤
6.三元巷京侨旁边“杨四龙虾城”
7.中央6楼亚细亚的手抓龙虾
8.杨公井红花地小区对面东白菜园旁的“好再来酱骨龙虾”
9.迈皋桥华电路上坡处联华超市旁“曹氏”龙虾
10.游府西街上南京电台隔壁的“大顺龙虾王”
11.瑞金路五龙桥边上的陈大龙虾
12.丹凤街石婆婆巷内50米左右“阿细小馆”的"木桶龙虾"
13.迈皋桥华电路的“鸿滨佳”的麻辣龙虾、田螺烧老鹅
14.钱都的干煸龙虾
15.盱眙城最好的龙虾店:红叶饭店(汽车站左手一百米华诚超市对面)
16.下关惠明桥的“秋林”
17.夫子庙“珍宝舫”:天味龙虾

粉丝、汤包:

1.珠江路数码港对面红色的门头的“复兴”:汤包、粉丝好吃
2.碑亭巷“全福楼酒家”:汤包、肉麻团、凉面
3.莫愁路、狮子桥、三牌楼和会街都有的“尹氏”汤包
4.夫子庙1路车下客站“华旺楼”(原鸡鸣汤包店的师傅做的)汤包
5.南湖文体村(七号路)的“老华友”的小笼包
6.南湖“三星糕团店”:小笼包、四喜汤团、三鲜盖浇饭、孜然铁板牛柳
7.丹凤街石婆婆巷苏果对面的“汤包王”
8.新街口“大三元”
9.石鼓路阳光大厦对门的汤包店
10.科巷(变电站的对面,中山东路小区门口,上午才卖)的鸡汁汤包
11.北门桥那里的“全福楼大酒店”的菜包
12.南京文体村(七号路)路口的“周记”鸭血粉丝汤
13.莱迪那,麦当劳旁边的“金汤鸭血粉丝”
14.“回味”
15.瑞金路上瑞阳街的王敏汤包店

其他小吃:

1.王府大街50号的“芳婆”:粽子、赤豆元宵、八宝粥、肉麻团
2.金鹰贵宾楼七楼午茶:生滚牛肉粥、香煎韭菜饺、奥灶面、虾饺、春卷
3.金银街上南大西苑门口推自行车用红色牌中文和韩文写着紫菜包饭
4.汉口西路苏州面馆对面巷里卖炸鸡和汉堡的快餐店“美州鸡”和南艺后门的美州鸡
5.南师大后门那里的“莫氏粥城”
6.大方巷鼓楼区拍身份证照片的旁边40#楼下马路边卖鸡蛋饼的小店
7.夫子庙“莲糊糕团店”:赤豆元宵、马蹄糕、牛肉砂锅、牛肉锅贴、麻团
8.湖南路商场旁巷子里的“西北面王”的红烧牛肉砂锅、锅贴、
9.靠近梅园中学那的太平桥口,有一家小店面,既卖麻辣烫又卖沙锅
10.夫子庙“永和园”侧门旁边的“黄记”凉粉店
11.山西路“桂花鸭”的烧饼、炸鸡
12.彩霞街华诚超市门口下午和晚上才有的卖炸鸡排猪排的摊子
13.秦虹小区苏果旁的沙锅,鹌鹑蛋
14.“面点王”的手抓酱排骨
15.鸡鸣寺的素斋
16.雨花小区“汪家馄饨”
17.珠江路如意不夜城 (招商银行旁的巷子里):霸王饼
18.杨公井车站(往夫子庙方向)旁巷子口一个老头卖的麻辣烫
19.狮子桥,买糖葫芦的那条巷子进去的“状元扁食”:馄饨、拌面、蛋菇汤、煎饺
20.中山东路上紫金城斜对面及珠江路小营路口的“牛牛水饺”
21.新接口的三元巷“要德”对面的哈尔滨水饺
22.鼓楼江苏电视台对面有家陈长生的西北肉夹膜
23.鹰购物中心旁边巷子“红冠小吃城”:梅子排骨年糕、三黄鸡
24.月苑三村9幢的一楼有一家砂锅
25.豆菜桥的麦肯鸡
26.五中旁的春来锅贴
27.石鼓路的成都香辣饼
28.五台山保龄球馆对面中间一家店卖的:烧卖和豆沙包
29.九中南面天池浴室旁的鸡肉串
30.夫子庙麦当劳旁边的牛肉馅饼
31.辣子村巷子里老太太卖的旺鸡蛋
32.淮清桥上的哈尔滨水饺和黄桥烧饼
33.苏武车辆城门前水果摊上的东北玉米南湖13路车站旁边苏果超市对面:“福建千里香馄饨”、“玉塘砂锅店”的豆腐煎饺
34.月苑小区40路总站旁边:“麦肯基炸鸡“
35.莫愁湖公园对面巷子里的“麦肯基炸鸡”
36.南湖13路车站口的早点摊:肉沫煎饼
37.南湖华清池门口第二家卖牛肉粉丝汤
38.南湖广场上卖的五角一大杯的甘蔗汁
39.南湖一小门口桥边一对老头老太卖的烤火腿肠
40.许府巷内小区门口的韭菜盒子
41.马台街“小鸡快跑”的香辣鸡翅
42.中山北路金陵翻译院对面的“安润食品店”的浓汤和澳式酥皮点心
43.新街口中山路金陵百货斜对面时代广场有个乐博钢琴城门口的馄饨店“四川酒家”的一楼的大肉包、蟹黄汤包
44.南湖路建设银行边“小王酥烧饼”
45.水西门桥边上海生煎店:生煎包、皮蛋瘦肉粥

② 清真铜瓢牛肉怎么样

看这个名字应该就是那家铜瓢火锅,味道还行,料碗自己调,口味自己掌握,菜在冰柜那边选好,汤里有放牛油,吃着还挺香,吃完嘴就腻住了哈哈

③ 你知道吗大理的旁边,藏着云南最好吃的城市


-风物君语-

保山,滇西最美味的地方

如果说云南是 美食 界的宝藏,那么 保山 便是“宝藏中的宝藏”。


这座滇西小城,名头远不如她东边的邻居 大理 响亮,但却比大理更有“内涵”:


黑河—腾冲线 (也叫胡焕庸线)将中国大陆版图分为两部分的同时,也将保山分成了两部分。这条线东西两边地理、气候迥异,因此 保山物产丰富,素有“滇西粮仓”之美誉 ;而与缅甸交界, 国境线长达170多千米 ,又使得保山自古便是 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 深厚的 历史 人文积淀,与得天独厚的地理,共同“烹制”了保山丰富多样的 美食 。


有了保山,滇西就完美了 ——左手是风花雪月的美景,右手是烟火人间的美味。



高黎贡山 怒山山脉 纵贯保山全市, 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1.79% ,“靠山吃山”这句话被保山人深度理解并完美呈现。除了在山里泡温泉、开采南红玛瑙与黄龙玉,保山人还在山林间“开发”了令人垂涎的 美食 。


各种各样的 菌类 ,保山当然不缺,但保山人似乎更喜欢吃肉食。首先被他们纳入食谱的,便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之一,猪。保山的诸多 美食 ,都有猪肉参与,可谓 “无猪不欢”



如何让一头猪“死得其所‘?投胎保山


怒江东岸,生活于山谷中的 施甸县布朗族 ,每年十冬腊月家家户户都要 宰年猪 ,邀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久而久之, “年猪饭” 成了施甸县的 美食 名片。山里的猪,不吃饲料,用粮食喂一整年,饭后经常还要“散个步”,因此肉质紧实,吃起来细嫩可口。


每逢年猪饭必出场的 水腌菜拌生肉、凉拌火烧皮、白肉片蘸酸血菜 ,是施甸年猪饭闯天下的“三剑客”。无论是腌过肉还是烤过的肉,只要沾上了当地油菜花腌成的 水腌菜 ,都会在食客口腔中得到一种酸脆爽口的升华。再加上临近年节的热闹气氛,足以使一顿年猪饭的名气飞出重山,远播滇西。 许多外地人去施甸,奔的就是这三样。


闯天下的事,交给 红生 (腌生里脊)、 血旺子 (猪血)、 薄片肉。 守家的重责,还得 蒜苗炒猪肝、蒜苗炒瘦肉 来担负。“蒜苗炒瘦肉,你说咯舒服?舒服舒服真舒服!蒜苗炒猪肝,你说香不香?香香真是香……” 能被当地人唱进歌里的 美食 ,滋味一定差不了。


当施甸布朗族的年猪饭端上桌时, 龙陵县 傈僳族 ,也用猪血、猪肋骨肉,做出了让外地人“望而却步”的 猪腔血烩肉 。一片肉足有一两,与血红的猪腔血烩在一起,不是老饕,没几个敢轻易举箸的,但只要吃了第一口,那种细嫩爽滑的口感,就会让你再也停不下手里的筷子。


而 历史 名城腾冲,则奉上了 腾冲大薄片 。大薄片是茶马古道上赶马帮的人发明的一道美味,将煮好的 猪耳朵、猪头肉 切成大块薄片,下面用豆粉垫底,吃起来脆香有劲、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能果腹。据说刀工娴熟的厨师,一块猪耳朵能片成 26片 ,薄如蝉翼,贴在墙上掉不下来。


与这些“细吃”猪肉的地方相比,哀牢山西麓的 河图镇 吃猪就要“豪放”的多。


当地的细骨猪,养到40千克左右时,宰杀收拾干净,将整只猪撑开腹部平置于专用的炉灶上烤制。抹上酱油、姜汁、食盐等,针扎,使调料渗入肉内,腹背轮番烘烤至猪皮焦黄,刮去表皮焦质,再涂调料,针扎,烘烤,反复三次,地道的 河图大烧 才算完工。切一块下来,皮色焦黄、外酥内嫩,可用酱油、醋、辣椒油、香菜末、蒜泥等调成蘸料蘸着吃,也可与酸腌菜拌着吃,别具风味。


到了保山,吃 铜瓢 牛肉还是火瓢牛肉?


山里劳作辛苦,少不了要养牛。 牛肉,是猪肉之外保山人吃的最多的肉食。


昆明大街上,到处都是 “铜瓢牛肉” 的招牌,但实际上,你吃到的可能是“赝品”——它的原名应该是 “火瓢牛肉” 发源于保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金鸡乡农民张信宗创办了火瓢牛肉后,偶尔被当地 美食 家发现,并收录进《保山 美食 风情》,一时声名鹊起。张信宗是个有生意头脑的人,赶紧注册商标,其他效仿的人只好取名“铜瓢牛肉”了。


火瓢牛肉,关键就在火与瓢。火,是老式风炉里烧出的炭火;瓢,是长柄的红铜锅。一桌一灶,瓢里加入秘制的汤底, 高黎贡山的黄牛肉 带皮上桌,肥瘦适合、爽嫩滑口,也可以加入 牛干巴、牛杂、腊鹅等 主菜,再配以 白菜、番茄、胡萝卜等 蔬菜,荤素搭配。


火瓢牛肉固然可以好吃到让人大呼过瘾,但终究不够“创新”。要论“吃牛的创新性”,还得是傣族人。


傣族是古时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上游地区哀牢人的后代,而有史记载的“哀牢国”,就在保山。 可以说,保山就是傣族文化的发源地。


既然如此崇拜牛,不如吃了它


世居保山的傣族人,最早的动物图腾就是 牛图腾 ,旧时傣族“祭勐神”,也以牛为主要牺牲。牛与傣族人,有很深的渊源。正是这种渊源,让傣族人在吃牛这件事上别出心裁。 牛肉松 自不必说,经过煮、烤、搓,吃起来味美可口。但傣族人吃牛,真正精髓之处体现在傣族名品 牛撒撇 上。


牛撒撇,与黔东南地区侗族、苗族喜爱的 牛瘪 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牛胃与牛小肠中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拿出,挤出其中汁液,煮沸后过滤,加入小米椒、花椒面、花生末、八角、切细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再拌上从山里采来的野香葱,风味最地道的牛撒撇就制成了。牛脊肉烤黄后切成细丝,和煮熟后的牛杂拌着牛撒撇吃,还有配米线的。辣味、苦味直冲脑门,再砸砸嘴, 就像大暑天喝了一瓶冰镇汽水一样,爽!


自然的,才是最美味的


如果说,牛撒撇是傣族的“黑暗料理”,那么 竹筒饭 糯米粑粑 ,就是傣族的“自然美味”。


竹筒饭不是傣族独有的,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都有 。很久之前,这些民族在上山劳作或狩猎时,随手砍下一节鲜竹,将米装入其中,加适量山泉水,放在火上烤制成竹筒饭。


但这只是标配的竹筒饭,傣族有一种称为 “考澜” 的竹筒饭,才是竹筒饭中的翘楚。选用酒杯粗、约一尺长的 香竹 ,装入糯米,熟后剥开,米上包裹着一层雪白的香竹竹瓤,用手握着也不会粘手,竹香融入米香,有一种独特的山野气息。


常居山野间,傣族人的村寨旁少不了河流,而且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鱼,因此有 “无鱼不成席” 之说。新鲜的 罗非鱼、鲫鱼 收拾干净后,腹内填入葱、姜、蒜、青辣椒、香菜末,香茅草将鱼身一捆,用竹片夹紧,放在木炭小火上烘烤。香味不一会儿就飘了起来,尝一口,味道鲜嫩、香味奇特。 香茅草烤鱼 为什么在傣味菜肴中知名度这么高的疑惑,在一口口的咀嚼中就找到了答案。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复杂的地形与多样的民族,为保山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最能反应各地特色的,莫过于街头巷尾最常见的 小吃 。当传统节日遇到小吃,保山的“小吃宝库”就打开了。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明节—— 清明节,保山各地吃的都不一样


清明节这天, 隆阳区 人,会将新鲜的蚕豆舂碎,打入鸡蛋,再将当天采的老茴香剁碎,与糯米粉、腌肉做成团子,油炸后便是 蚕豆圆子 ,搭配着 鸡丝凉面 吃。


腾冲市 人,则做 粘米团粑粑 ,搭配着 土锅子 吃。类似的还有 龙陵县 染饭花粑粑 ,搭配着 凉拌香椿、香椿炒鸡蛋 吃。 昌宁县 除了做 黄粑粑 ,还会做 卷饼粑粑 ,配着各种菜肴吃,将清明节硬生生过成了“ 美食 节”。


小吃,在保山似乎有了庄重的仪式感。这样一来,寻常日子里,小吃就更不能少了,否则何以消生活的平淡?于是 大救驾、下村豆粉、干栏片、炒面渣、稀豆粉 等都成了常吃的东西。



大救驾,其实就是 炒饵块 。除了炒饵块,保山人日常还吃 煮铒丝 。稀豆粉更是因为出镜《舌尖上的中国》,而名声大噪。但在保山人看来,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还得是 下村豆粉


正宗地道的下村豆粉,必须用豌豆磨浆熬制,讲究的是它的佐料: 鲜红 的辣椒油、 斑白 的芝麻油、 焦黄 的花椒油、 翠绿 的香菜末、 乳白 的蒜泥、 乌黑 的酱油、 棕色 的米醋……各种颜色,汇集一碗,开了染料铺一般喜庆热闹,切切实实为保山人的日常,注入“活色生香”的力量。



最后温馨提示,保山也是个盛产 芒果、石榴、火龙果、菠萝蜜等等等等各类水果 的城市,吃完这些 美食 ,一定要尝一尝保山的水果,毕竟“来都来了”。如果意犹未尽,记得打包一只 永昌板鸭 ,回家再慢慢品味。

- END -

文丨郑礼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丁建明《岁月的味道》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8

④ 登云铜瓢牛肉怎么样

由于航班延误,来到酒店入住已是晩上七点。赶了一天的路,很是疲惫,休息了一个小时后才外出吃饭。酒店对面就是三桥广场,本端口群众们载歌载舞煞是热闹。广场背后的小街就是夜市,我们挑了一家看起来干净上座率也较高的店,名字叫做登云铜瓢牛肉。初时甚为不解,经小妹介绍方晓得是底下烧炭的铜盆火锅,推荐清汤锅底,20元。黄牛肉必吃,点了一斤涮,45元。此外,点了菠菜和芫荽,饵块和毛肚。两瓶冰啤酒,大理产的风花雪月这牌子;之后还喝了两杯自制的木瓜酒,8元,缺点是太甜。汤鲜得自然,牛肉牛舌牛杂毛肚质地上等,薯仔小瓜菠菜也格外好吃。这餐饭,才用去120元,真是便宜又好吃,感动!

⑤ 铜瓢牛肉和火瓢牛肉是一样的吗

是一样的东西。两种不同名字而已
云南火瓢牛肉,“火瓢”牛肉火锅是高级火锅技师陈林于1988年创办的,吃时用铜瓢作锅,因此得名火瓢牛肉,又名铜瓢牛肉,火瓢牛肉。

⑥ 来腾冲别再吃满大街的烧烤了,去过三次的人告诉你,这些才是特色

腾冲我去过三次,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风景还是 美食 。这次去腾冲,住在和顺古镇发现满街的烧烤,和前两次去都不一样了,和顺不复以往的古朴宁静,烧烤的烟弄的古镇乌烟瘴气。

作为一个去过腾冲以及和顺三次的人,我想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烧烤完全不是这里的特色。

那来到腾冲以及和顺要吃什么呢?答案就是大酒驾、土锅子、铜瓢牛肉、稀豆粉、饵丝、米线等等。下面就来说说,吃在腾冲,那些我亲测推荐的店。

这家店在和顺,这么好吃的当地菜馆,我居然来了三次才发掘!

在景区古镇吃东西经常有一个问题,就是遍地的网红餐厅,价格贵不说,东西还不正宗。而且在和顺的网红餐厅往往也不好过,去年才来吃过的一家今年一搜已经没了。

在发现这家有芬之前的上一顿饭我都是跑到腾冲市里吃的铜瓢牛肉,就因为和顺古镇的吃的太多都是外地人开的了。

这家有芬餐馆就不一样了,位于古镇的西南边,开了很多年了,很多当地人也会去吃,饭点的时候人多到排队,一进门就可以看到桌子上还有冰箱里摆了很多的新鲜蔬菜,可以看菜单点菜,也可以直接看冰箱里的菜点。

我们点了大救驾、大烧肉、豌豆尖豆腐汤、还有老奶洋芋。

腾冲大救驾,也就是炒饵块,不得不说,他家的大救驾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大救驾,饵块薄且入味,大救驾是来腾冲必吃的 美食 ,也是他家必点的招牌。

烧肉,有点像炸过的五花肉,皮焦香酥脆,肉软烂,即使是肥肉也不腻,下面还铺满了酸菜,可以用来解腻。

豌豆尖豆腐汤,第一次喝豌豆尖汤就是在腾冲,豌豆尖无论是和肉丸子还是豆腐做汤都非常搭,清甜鲜美,整整一大盆都被我们喝光了。

老奶洋芋,传统的薯仔泥里面有一些薯仔颗粒,这道菜云南其他地方也有,不过有芬他家还是做的很出彩,酸酸辣辣,软糯香甜。

真的是每样都不踩雷,每样都非常好吃,还有他家的松茸炒肉、酥南瓜花、土锅子据说也非常不错,下次来一定要尝尝。

土锅子虽然这次我没有吃,但是之前有在和顺吃过,看着不大的一锅,实际上非常多,最上面一层是鸡蛋卷、腊肉,然后是炸猪皮、小酥肉、排骨,蔬菜有青菜山药一类的,要沾着配的蘸料吃,蘸料也是灵魂之一~

人均五十不到,真的是古镇里的一家宝藏餐厅了!

铜瓢牛肉是腾冲必吃的特色 美食 ,铜瓢牛肉就是用铜锅来煮的牛肉火锅,我担心和顺古镇里的铜瓢牛肉挑不好会不正宗,所以在腾冲市里找了这家正宗腾品铜瓢牛肉。

128的套餐里牦牛肉、牦牛肠、牦牛皮各一份,素菜任选四份,老板还给拼了个盘,让我们吃到了六种蔬菜,豌豆尖、菠菜、笋尖、蘑菇、豆皮、山药。

他家牛肉切的很厚,而且量也足,看着不多,但是都在锅里面呢,无论是牛肉还是牛皮都炖的足够软烂,至于是不是牦牛肉我吃不出来,反正吃起来还蛮好吃。

牛皮忘记拍了,我实在是吃的太开心了忘记拍太多照片。关于小料,有油碟也有芝麻酱,对北方人足够友好,要知道云南很多火锅店都没有芝麻酱呢。

和顺的早晨从一碗稀豆粉开始,在古镇里基本上每天的早餐都是在寸大妈家解决,这里的招牌就是稀豆粉,来晚了可就吃不到了。

稀豆粉是用白豌豆磨粉,然后煮制成糊状而成,再加入佐料,到时候还可以把烤饵块或者油条放进去一起吃。虽然云南还有其他的地方也吃稀豆粉,但个人还是感觉保山腾冲的最正宗。

稀豆粉泡油条是他家的招牌,但我个人更喜欢单喝稀豆粉。只有早上才有,晚的话就吃不到稀豆粉只能吃到豌豆粉了。

另外他家的米线、饵丝也都不错,价格也不贵,小菜里的酸菜是一大亮点,而且免费,吃米线或者饵丝的时候一定要加。

过了早晨没有稀豆粉的时候,我都是来这边吃米线或者饵丝,米线也要早些来,来晚了就只有饵丝了。

今年过去他家还加了新的菜品-卷粉,外皮劲道里面的菜也很爽口,配上他家特制的辣椒酱,我基本每次都要吃两个。

他家在北海湿地附近,类似农家乐,青旅老板极力推荐的,说他们但凡去那边玩就一定会去吃他家的铜锅饭,铜锅饭是必点,里有薯仔、胡萝卜、青豆、是牛肉还是火腿我忘记了,贴着锅的地方还有锅巴吃。

还点了牛肉,和一个野菜汤,腾冲这边的汤我真的都是超爱,清甜的感觉,就是牛肉里的姜多了些,云南这边炒菜整体放姜很严重,不喜欢的话可以提前打个招呼。

地址在北海乡龙王阁,从北海湿地售票处再往上走一千米左右,饭店就在路边。

在野鸭湖大水车对面,和顺古镇上卖松花糕的很多,但最推荐的只有这家,还曾经上过央视。下面一层红豆,上面铺了一层松花粉,甜甜的。早些去,下午去的晚了松花糕就卖光了。

⑦ 两个关键词,道出了腾冲饮食的特别之处

对于旅行者来说,腾冲是理想的玩乐之所。高黎贡山的存在,让这座西南小城兼具版纳的雨林风貌和昆明的春城气候。古大理国,俨然就是一座东方乌托邦。

可这里粗犷的饮食风格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从昆明、建水、芒市一路过来,味蕾始终保持在愉悦的高点。到达腾冲的第一天,舌头就感受到了这座边陲小城的粗犷作风:烧腊(下水)、铜瓢、土锅子,没有滇东南的精细调味,也没有傣族的浓墨重彩,腾冲饮食走的是大开大合的豪迈路线,在深居简出的滇西,这实在有点“格格不入”。

刚开始心里难免失落,可待了一周以后,慢慢了解了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才明白这座小城的独特,并不止于它有云南最好的温泉。腾冲的饮食,是写在两个关键词之上的。

稀豆粉是腾冲毫无悬念的早餐之选,不用特意寻觅,多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第一次吃稀豆粉时,我就感到有些亲切,它让我想起了北京的面茶。别看只是一碗简单的糊糊,食材的成色怎样,第一口就心知肚明。面茶是用糜子磨成的面,而稀豆粉的主料是豌豆,磨成粉之后先炒再熬,吃时可加酱醋、腐乳汁、蒜汁,花椒油等十几种不同的调料。

我更喜欢简单的调味,甚至加一点盐和葱花就好,这样能吃出豆类的香味。腾冲人还喜欢往稀豆粉里加饵丝、泡饵块——对于这些质地扎实的米食,我一睁眼实在吃不下去,最好的搭配还是油条,咔嚓切成几段,可泡可蘸,无愧于万能之选。

从云南回来几个月以后,我去了山东,无意间吃到当地的早点“甜沫”(一种用棒子面熬成的咸粥)——如果面茶算稀豆粉的表亲,甜沫大概可以称作堂亲。相隔千里之遥的两种食物如此神似,让我确信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实际上,腾冲的确是云南比较特殊的地区。 如果以西北-东南流向的元江划分全省,元江的东北部是汉族聚居区,而元江的西南部,则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唯腾冲例外。明朝朱元璋收复云南全境,大规模的军屯移民,使腾冲成为了离中原最远的汉族聚居区。

明洪武年间,稀豆粉的制作技术,正是跟随汉人从中原来到此地的。

相似的食物并不是孤例。除了稀豆粉,腾冲的和顺古镇还有一种叫“头脑”的食物。 作为有名的“侨乡”,和顺的建筑、饮食和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无不彰显着中原的印记。 “头脑”和稀豆粉一样,也是因“戍边”而生的饮食文化产物。

这次产生共鸣的要属山西人了。老太原的“头脑”,是一种用羊肉、山药、藕和黄酒等熬成的滋补汤羹。不知是否因为略发苦涩的味道并不讨喜,在移民们的重新演绎下,和顺头脑变成了一种甜汤。糍粑炸脆铺在碗底,中层是荷包蛋,上覆烧肉丝、豆腐丝和蛋饼丝,最后浇上掺有红糖的米酒。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最想记住的味道,到底还是甜。

这些因融合而生的食物,虽各有特色,也还是局限于腾冲这一方土地。 要说受汉文化影响最彻底,在云南省内走的最远的食物,非饵丝和饵块莫属。

云南人所说的“饵”,是用大米做成的不同形态的米食。最早由腾冲胡家湾人发明,鼎鼎有名的“大救驾”的传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饵丝和米线最大的不同,在于密度造成的口感差异。米线是用大米磨成米浆后,用机器“榨”出来的,口感顺滑,含水量高,所以不扛饿,而同等体积的饵丝却要扎实耐嚼得多。汪曾祺总结过:“不很饿,吃米线;倘要充腹耐饥,吃饵块或饵丝。”可见这玩意有多顶饱。

历史 上,中原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人们因思念家乡的面条却不得小麦,才因地制宜的发明了米线。作为滇西汉民最密集的聚居区,腾冲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替代,于是 人们将蒸熟的米饭舂成坨,把米粑粑想象成面团,经过一番揉、擀,成片后再切成丝或条。 这幅景象,要是被面条看到一定心生嫉妒:这不是我以前才能享受的待遇吗,竟然被大米篡了位。

弄清了饵丝和饵块的来历,看到放杂菜一通炒的“大救驾”,也就不奇怪它为何那么像北方的“炒面片”;吃到像面条一样扎实有嚼劲儿的饵丝,也就理解了移民们的良苦用心。 一个地方的饮食风貌,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写在餐桌上的 历史 。

除了与中原的文化勾连,腾冲饮食给人的另一个直观印象就是粗犷。这种粗犷,不是周边少数民族饮食的生猛或野性,而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不拘小节。

我们住的酒店附近,有一家招牌很大的烧腊馆。此烧腊并非广东人的烧腊,而是传统的腾冲土烧腊。店里分门别类的摆着熏好的猪头肉、猪耳朵、肥肠、猪心、猪肚等十几个部位,有点像北京过去卖腌卤酱肉等熟食的“盒子铺”。随便选上几样,店家浇上现成的卤肉汤,主食当然是饵丝、饵块或米线中的一种。这满满一大碗猪下水,卤煮跟它比都嫌秀气。

如果吃不惯以下水为主的土烧腊,还有烧肉卷粉。

烧肉即油炸猪肉,有肥有瘦,加上调料跟卷粉凉拌,是当地常见的小吃。因为天气炎热,云南不少地方都喜欢吃凉卷粉、凉米线之类。

腾冲的烧肉卷粉与建水的凉卷粉相比,荤料给的非常多,烧肉丝、肉皮,加上配料足有八九种,热热闹闹一大碗,但味道却不如想象中那么有层次。如果说滇东南的调味是刺绣,一针一线,一板一眼;那么腾冲的手艺就像打补丁,直愣愣的拍上去,没给人留任何回味的余地。

腾冲饮食的粗线条,与一千多年来茶马古道的 历史 密不可分。 作为茶马古道的要冲,腾冲自古迎来送往着马帮驮队。在1937年修筑滇缅公路之前,马帮是云南深山里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一队人马,数月行走,连接起了人迹罕至的云贵和青藏高原。

风餐露宿的赶马人,对食物最大的需求就是便于携带和储存,熏制的烧腊和风干肉也因此成为补充蛋白质的首选。 吃饭时,取出来剁成大块,焖上一大锅。如果遇上集市能买到鲜肉,也会顺便换换口味。 对于每日体力消耗极大的赶马人来说,吃饱才是硬道理,根本没有条件挑剔口味。

要想深度体验马帮的这种饮食文化,铜瓢牛肉火锅是终极选择。跟这道“横菜”一比,刚才的烧腊米线瞬间成了小打小闹。

潮汕牛肉火锅的那套精细化分,在赶马人眼里远不如论斤吃的铜瓢牛肉来的实在。穿梭于滇藏两地的马帮驮夫,出发时带上白族手艺人打造的铜瓢,等到了藏区,朴实的藏民送上自家宰杀的牛,就地就可以来上一顿酣畅淋漓的红汤大肉。

我们决定去吃铜瓢牛肉的那天,刚刚从火山公园爬下来,哆嗦着两条腿,像两个精疲力竭的赶马人一样,盼着靠这顿大餐满血复活。

事实果真没让人失望。牛肉和牛杂是提前炖好的、吃时再放到用香料熬制的汤底里入味。铜瓢的导热性能很好,在炭火的加持下,原汁原味的牛肉甚是过瘾,蘸上比韩餐小料还要丰富的调料,再点上一盘薄荷去油腻。一斤牛肉和牛杂的双拼,竟都被我们消灭殆尽。

如今人们吃火锅,越来越讲究精致,其实粗犷才是它的真本色。 重庆火锅离不开码头文化,涮羊肉兴起于蒙古行军,都是劳动阶层想方设法创造的美味。腾冲的这一顿火瓢牛肉,算是彻底回归了火锅的本质,吃的人尽情尽兴。

坦白说,腾冲并不是云南最好吃的地方,但却给了我在云南最特别的一段经历,除了从他乡感受故乡的滋味,还能看到一个江湖。

文/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