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己在家怎麼炒茶葉 在家裡,自已能炒綠茶嗎
如何在自己家用柴火灶焙制茶葉
主要材料
:
柴火,新鮮茶葉
所需工具
:
柴火灶
製作步驟
:
第1步:
首先,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裡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干凈。
第2步:
採摘茶葉時最好選擇這種「一芯一葉」的,味道更好,更清香。
第3步:
第4步:
洗干凈鍋,燒熱後,就可以把茶葉倒進去。大鍋受熱面積大,茶葉不會堆成一堆,另外,柴火灶好控制火候。
第5步:
然後小火,不停地用手翻炒。動作要稍微快些,不然茶葉會燒焦。
第6步:
用手炒更靈活,而且不能戴一次性手套,所以,在炒茶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凈。
第7步:
控制火候,就這樣不停地翻炒。注意不要燙傷手。
第8步:
十多分鍾之後,可以一邊翻炒,一邊用手揉搓 ,這樣可以使葉子的更好地卷縮。
第9步:
由於是在晚上炒茶,光線不好,請諒解。
第10步:
一個小時左右炒至這個顏色時,就要加快翻炒的速度。
第11步:
第12步:
第13步:
再過四十分鍾左右,當茶葉炒至這個顏色時,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
第14步:
出鍋時,用報紙墊著盛在容器里。攤涼。第二天就可以泡著喝了。
第15步:
炒茶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過程,我們從晚上六點半一直忙到八點一十。不過,也正是因為是自己炒的,喝起來也格外香甜。
小貼士
:
休息控制火候,別燙傷手。
❷ 炒茶怎麼炒
第一步:首先,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裡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干。
(2)如何搭配炒茶好看又好吃擴展閱讀
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
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
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
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
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❸ 怎樣炒茶,請把步驟一一說明
制茶工藝
萎凋:
使葉質柔軟,可塑性大,便於造形。
作青:
搖青與堆置交替進行,由搖青與晾青兩個過程所組成。
搖青:
將萎凋的茶葉放在竹篩內,來回篩動,使葉片邊緣經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經攤置失水,葉中多酚類在霉的作用下,漸漸氧化,形成茶葉特有的品質。
鐵觀音宜重搖,延長作青時間;搖青5~6次,使葉緣成硃砂紅色,葉中呈黃綠色(半熟香蕉皮)。
搖青過程中,組織因振動而增加細胞吸水力,莖梗的水分往葉脈、葉片輸送,香味及可溶性物質輸送到葉片,水分由葉片蒸發,搖青後葉子恢復舒張狀態,稱為「還青」。還青後靜置晾青,水分繼續蒸發,又呈萎凋狀態,經過5~7次搖青、晾青交替進行,葉片呈綠葉紅邊,狀如湯匙狀,外觀硬挺,手感軟,散發出濃郁桂花香,即為作青的適度。
搖青先輕後重,以免梗葉折斷造成死青。
晾青時間先短後長,攤青先薄後厚。
作青室溫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80%左右。
殺青:
是利用高溫處理新鮮的茶葉,使之變軟,保持綠色,並失去一部份水分,便於揉捻。
溫度:280~300℃。
目的:利用高溫殺死青葉中的催化霉,使沒失去活性,保持葉片綠色,借熱化學反應,消除葉中青臭、苦、澀味,轉化為具有花香醇味的殺青葉。
揉捻:
茶葉含水量60%為宜,適於整形;提高葉溫,揉捻可塑性增強。
悶堆:
將鍋炒的茶葉,堆積蓋布悶黃。
發酵:
決定茶葉色、香、味品質的關鍵。
發酵由揉捻開始,因揉捻的壓力作用,葉細胞受損,多酚類霉促氧化受損,聚合加速進行,而開始發酵。
發酵溫度初期32℃~40℃。後期15℃~18℃。
發酵初期氧化速度大,要充分供氧,室內宜通風良好。
乾燥:
第一階段:蒸發水分,制止促霉作用,失水快,含水量60%左右降至47%左右,利於除去異雜氣味,提高溫度,增加通風量。
第二階段:整形(揉捻),含水量降至18%左右。
第三階段:足干,含水量5%左右。
乾燥溫度80℃~130℃左右。
現代制茶過程
採摘:
採摘是用食指與姆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目前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採茶機,可利用機械採茶,既省力且快速。
日光萎凋:
採摘下來之茶菁須於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並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而胞細中各化學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後攤平於笳藶上。
炒青:
茶青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青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於揉捻。
揉捻:
將炒青後之茶葉置入揉捻機內,使其滾動並形成捲曲狀,由於受到揉壓,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粘附於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
一樣。
團揉(烏龍茶製法):
團揉是以布巾包裹茶葉使其成為一圓球狀,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機來回搓壓,並不時將茶葉攤開打散以散熱,團揉過後的茶葉茶身將更為緊結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渥堆(普洱茶製法):
一般茶青製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乾燥,但「後發酵茶」在殺青、揉捻後有一堆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也就是將揉捻過的茶青堆積存放,由於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後會發熱,且引發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為熱度與微生物關系,使茶青產生了另一種的發酵,茶質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
乾燥:
乾燥是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揉捻後之茶葉,使其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運銷,通常為了能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
緊壓:
緊壓就是把製成的茶蒸軟後加壓成塊狀,這樣茶就被稱為「緊壓茶」,除便於運輸、貯藏外,蒸、壓、放的過程中也會為茶塑造出另一種老成、粗獷的風味。
蒸:
使茶再多熱受潮。
壓:
利用茶葉本身的膠質使葉子緊密連結在一起,穩定了往後陳放期間受潮、陳化的速度。
放:
繼續緊壓前一些成分的降解與陳化,使茶質變得更醇厚。緊壓茶的陳放年份是決定市價很重要的因素,當然陳放的品質也很重要。
緊壓的形狀有圓餅狀、有方磚形、有碗狀、有球狀、有柱狀...等,緊結程度也所不同,有些緊壓茶只要用手一剝就可以剝開,有些緊壓茶就非得用工具不可。緊結的程度也會影響陳放的效果,緊結程度高者,陳放的效應慢,茶性顯得結實,緊結程度低者,陳放的效應快,茶性顯得豪放。
精製
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等製造工序(不發酵茶略前二項,後發酵茶在揉捻後增加渥堆)後製成茶稱為「初制茶」,這樣的茶品質並不穩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則放一段時間後容易變質,這變質不是說喝了會壞肚子,而是其欣賞價值會降低。初制茶必須再經過精製的過程,茶才算完全製成。
茶的精製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高級茶的精製:
這里所謂的高級茶是指人工採摘,或雖機器採摘,但經人工撿過,這樣的茶製成後,除篩掉細末撿掉粗片,以及葉茶類的枝葉分離外,最重要的是放幾天以後的再干,也就是前面曾說的覆火,芽茶類用低溫乾燥,葉茶類可用高溫乾燥,但也以90℃為上限。
普及型茶葉的精製:
這類茶在當代幾乎都是機器采青,製造過程也大量仰賴自動化設備,初制完成後,必須經過篩分(篩分成粗、中、細不同的外形大小)、剪切(將太粗的葉片剪成所需的規格)、拔梗(挑掉茶枝)、整形(使外觀更加規格化)、風選(將細末粗片吹掉)、覆火(再一次乾燥)等過程。
後發酵茶的精製:
後發酵茶分成渥堆乾燥以後散形與再經緊壓的塊狀茶,這些茶的精製是指陳放。這些茶若只是粗製完成,其欣賞價值不高,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陳放,這里所說的長時間的陳放是指五年、八年,二十、三十年,茶質才提升至另一境界。陳放要在乾燥陰涼無雜味的地方,不是使用抽真空冷凍的方法,而是自然地陳放在空氣中,需要包裝、防塵、防潮但透氣。增加溫度濕度可以增快陳放效果,但成品的品質低劣。其它茶類也有陳放老茶的做法,那是在成品茶以後的處理方式,可見本網站加工單元的說明。
加工
茶到了精製之後,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
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
熏花:
茶有個特性,就是很會吸收別的氣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會有油漆味。我們就利用它的這種特性,讓它吸收我們喜歡的花香,如我們將茉莉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將桂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花是要新鮮的花,而且是含苞待放的花,因為幹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鮮的花,茶葉不是會受潮嗎?所以在熏過花後還要再干一次。那花干要不要篩掉呢?依花干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干已無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篩掉,留一些在茶內只是點綴一下而已。桂花則不一樣,乾燥過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篩掉桂花乾的,而且沖泡時還要將桂花干平均摻入一些。熏多久呢?八小時左右,這里所說的熏只是將花與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並未加熱,但花與茶與拌在一起後會發熱,太熱時還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熱(謂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寫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熏花是可以多次進行的,因為如果只是熏一次,香氣並未入里,沖泡一次、二次後就沒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制一次,也就是在再干後,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鮮的花朵,再重復製作一次,這樣製成的茶就稱為雙熏花茶,如果還嫌不夠,還可以再重復熏制一次,那就是三熏花茶了。但大家得記住,我們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襯托茶味而已,所以制茶老師父會提醒我們:「七分茶,三分花」。
什麼茶配什麼花有沒有一定準則?沒有,但一般人會考慮相不相配的問題,如茉莉花與桂花,比較起來茉莉花較年輕,桂花較成熟,所以我們會用清茶或綠茶熏茉莉花,用凍頂或鐵觀音熏桂花。
焙火
如果我們想讓製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覺得比較溫暖一點,可拿來用火烘焙。焙火輕重也會造成不同的風味,焙火輕者喝來感覺比較生,焙火重者喝來感覺比較熟。我們從外觀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乾的顏色與沖泡後茶湯的顏色。在發酵時我們談到過: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有何差異呢?喝輕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對身體的效應有何不同呢?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比較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麼寒,但不致於產生熱的效果。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採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
包種茶的製造過程可分為粗製及精製二部份,茶葉完成乾燥的步驟過程時稱為茶葉之粗製,其製品稱為粗製茶或毛茶,由粗製茶再經過篩分、揀剔、烘焙等步驟方可稱為精製茶。
其中烘焙對部份發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葉的水分含量,以減緩茶葉品質變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調整茶葉的香氣滋味及茶湯水色,以補救粗製過程中的缺陷並將茶葉調製成迎合市場需求的品質。
2.對部份發酵茶類的包種茶及烏龍茶而言,烘焙是決定香氣與滋味的重要關鍵,正確的烘焙方法可顯著提高茶葉品質與價值,但烘焙也是最難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製茶的季節、產地、加工技術、新陳、條索、烘焙器具、熱源、溫度高低、時間長短等影響均甚劇。
以下敘述幾點烘焙茶葉的基本經驗法則。
溫度高低:
溫度高低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因子,當溫度升高時,茶葉中的水分逐漸蒸發出來,而後香氣伴隨著水分蒸發出來,大部分香氣成分中的芳香精油類沸點均在150
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溫度應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過110度為宜。通常較粗老的茶葉需較高的烘焙溫度以藉焦糖產物掩蓋粗老茶葉的粗菁味;細嫩茶葉則溫度不可太高,而延長時間以使茶湯滋味轉甘醇而香味又能適當發揚為原則。
再烘焙時間長短:
同樣溫度下較嫩的茶葉耐火力較弱,烘焙時間宜縮短,反之較粗老的茶葉耐火力較強,烘焙時間需較長;粗製茶發酵程度較充足者,耐火力較弱,時間要縮短,反之要延長;外形緊結的茶葉耐火程度高,需較長的再烘焙時間,反之則縮短時間。
茶葉含水量的差別:
茶葉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葉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葉,烘焙溫度要提高、時間要延長。同時烘焙的環境若較潮濕,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溫度或時間。
茶量多少的關系:
因茶並非良好的傳熱導體,因此含水量高、條形緊結的茶以薄攤為宜,若攤放過厚,亦造成悶變。
補火:
補火是茶葉裝箱運輸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葉乾燥程度夠則不需要。補火使用的溫度通常不可太高,時間亦不可太久,以免影響原先制茶的香氣及滋味。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過90度,較次級的茶亦不可超過110度。
摻和:
摻和就是把喜歡而且可以摻的食物與紅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與紅茶摻在一起,如把洛神花茶,把薄荷切碎了清茶摻在一起,就成了薄荷茶。將食用香料摻入茶中的做法也稱為摻和,如加入蘋果香料而成蘋果茶,加入檸檬香料而成檸檬茶。摻和茶必須把摻和的物品標示出來,若摻了增加茶葉甘度與香氣的物質而不標示,只說該茶又甘又香,那就違反了食品標示法。到目前為止,各類茶的香氣尚無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製造,所以若是某種茶像極了茶種花或某種食品的香,那就要懷疑是否摻了人工香料。茶的甘也不會一喝就很凸顯,而是所謂的回甘,若是喝了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強烈,也應該懷疑是否摻入人工甘料。
陳放:
陳放就是把茶買回來放,放個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變得更加醇和。陳放一年者是屬於短期陳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與寒性,多利用於綠茶或不焙火的茶類,這類型的陳放要特別要求乾燥。陳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屬於中期陳放,目的是要改變茶葉的品質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礎上變得醇凈而少刺激,多利用於輕火以上的葉茶類。十年以上者是屬於長期的陳放,目的在改變茶葉的風格,使之產生老茶的另一股風味,多利用於輕火以上的葉茶類與後發酵茶。
陳放要在陰干無雜味的地方,包裝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藏。濕度高的時候不要開封,不要常開封,受潮後要再干,再乾的方法依茶的種類選擇低溫乾燥或高溫乾燥。茶的品質寧可高一些,因為陳放的時間是高價的;一開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則以後變化的空間不大。
包裝:
把茶包裝成使用時需的大小與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標示,是利於茶葉品質與銷售的做法。
小茶包:
第一類的茶商品包裝成可以直接沖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濃度後把小茶包提出丟棄。這種包裝源起於碎形紅茶,因為碎形茶才可以上機器自動裝填自動包裝,由於這類包裝確實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擴展到花茶與烏龍茶類,但必須利用細碎的茶葉或特意將之剪切成角狀,這種作法很不利不發酵與部分發酵茶的品質,所以普及度不大。這幾年有了大轉機,只要茶葉揉成較緊結的球狀,而且枝葉都以分離,可以有機器自動裝填與包裝,產生所謂立體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這種包裝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發酵茶與不發酵茶的飲用。
小包裝:
第二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小包裝,將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裝於罐內或袋內。這類包裝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後再沖以氮氣,甚至於綠末茶還要求在攝氏0度以下保存。這類包裝方式是針對短期飲用的情況,如果是可以陳放的茶葉,也就是陳放後品質不致劣變的茶葉,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裝,開封後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裝上提醒消費者使用後應防潮防異味防陽光即可。
大包裝:
第三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大包裝,將茶以三台斤、五台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裝的方式銷售。這類包裝是針對陳放的目的而來,所以茶葉必須處理到可以陳放的狀況,這時的棈制處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葉茶類枝葉分離。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緊密度適中,防潮但能透氣。
包裝上標示除商品標示法所要求的項目外,最好能將茶葉的狀況作一番敘述,包括茶名解說與茶性解說,茶名解說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稱,如龍井、清茶...等,茶性解說包括:發酵(如不發酵、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全發酵、後發酵)、揉捻(如輕揉捻、中揉捻、重揉捻、緊壓)、焙火(如不焙火、輕焙火、中焙火、重焙火)、注(如熏茉莉花、調蘋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各類茶的製造過程
綠茶:
鮮葉>殺青>揉捻>乾燥>綠茶
殺青方式:1.加熱殺青
2.蒸氣殺青
乾燥方式:
1.炒干(炒青):長炒青——長條形的炒青綠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圓炒青——外形呈圓形顆粒狀
特種炒青(細嫩炒青)
2.烘乾(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來熏制花茶
細嫩烘青
3.曬干(曬青):加工成緊壓茶
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紅茶
發酵:
發酵是製造紅茶的關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霉』,這種霉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過殺青,所以霉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霉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份溶於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份不溶於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為似桂圓湯。
熏焙:茶葉薄攤於竹篩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乾,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才是優質產品。(1875年後才有此製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製法於綠茶之後,約1650年前後才有。
青茶(烏龍茶):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乾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後才有此種製法。
白茶:
鮮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白茶
採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採摘一芽二葉,萎雕後直接烘乾,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採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製造時先經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製造時使葉緣微捲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黃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乾燥>黃茶
黑茶: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黑茶
黑茶由於原料粗老,加之製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以上各種茶,因品質特徵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萬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品一般稱為毛茶(或初制茶),將毛茶加工成為精製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製茶,用香花熏制後得到的產品稱為花茶。
毛茶經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為緊壓茶。
花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後,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乾之後,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為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詳細工序,見圖解:
http://www.purplecane.com.my/newChineseSimp/pages/processT_overview.asp
制茶工序詞解
茶青:按制茶要求從茶樹新梢上採下的芽葉,包括新梢 的頂芽、頂端往下的第一、二、三、四葉,俗稱 茶青、生葉或青葉。鮮葉通過加工而成為沖泡飲 料用的茶葉。
發酵:發酵的實質是茶葉中所含有的酶類,發生氧化的過程;泛指各類茶葉在不同條件下因內含物發生變化 而引起的色變過程。萎凋:鮮葉脫去部份水分及促使葉內化學成分變化的工 序。鮮葉失去一定量的水份後,葉質變得柔軟,呼吸作用加速,產生熱量,葉細胞膜透性提高, 酶的活性增強,會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
悶黃:悶黃是黃茶類加工工藝的特徵,是形成黃湯黃葉品質特點的關鍵工序。從殺青開始到乾燥結束,都可 以為茶葉的黃變創造適宜的濕熱條件。
搖青:烏龍茶初制工藝中的特殊工序,亦稱「做青」。 做青是將 脫水適度的葉子,放在水篩或搖青機 內,使葉子回轉運動,促使葉緣受摩擦,破壞葉細胞組織,茶多酚物質發生酶性氧化和縮合,使 這一部份的葉子變紅。
渥堆:黑茶製作中決定黑茶品質特徵的關鍵工序,又稱後發酵。茶葉在含有一定水分、溫度、氧氣和適當條 件下,經過一定時間的堆積,內含物發生系列變化 ,使茶葉醇和,粗青氣消失。
殺青:殺青的目的是:用高溫破壞鮮葉中氧化 的活性 ,阻止茶多酚的酶促氧化以及葉子內含物質不必要的變化。
茶葉中氧化酶的活性,在70℃以上才被破壞,使葉溫迅速達到70℃以上,是殺青技術的關鍵。高溫使葉質變軟,便於揉捻,促進香氣的形成。
乾燥:茶葉初制的最後一道工序,乾燥後即成毛茶。乾燥 溫度、投葉量以及操作方法,是保證茶葉最後獲 得優良品質的重要技術。
揉捻:用人力或機械的摩擦力把葉子揉緊成條,並破壞 部份葉組織的工序,使乾燥後的茶葉外形緊結,用水沖泡時茶汁易泡出。
窨制:使鮮花與茶坯按比例拼和並均勻混和,利用茶坯的吸附特性,在一定溫度下,花香隨著水分的逐漸蒸 發而被茶葉吸收,是花茶特有的加工工序。
以氣蒸壓:緊壓茶特有的再加工工序,採用高壓蒸氣將茶蒸軟,放在模盒內壓製成不同形狀的團塊茶。
❹ 包菜炒茶干絲的做法,包菜炒茶干絲怎麼做好吃,包菜炒
食材
包菜1個
茶干1包
油適量
鹽適量
甜椒1個
生抽適量
製作時間:10-20分鍾
用餐人數:
步驟
1
茶干倒入碗中,包菜洗凈
2
全部切絲
3
大火炒辣椒和包菜
4
炒至變軟
5
加入干絲
6
翻炒均勻
7
加少許鹽和生抽調味均勻
8
盛出即可
❺ 怎樣炒茶豆好吃呢!
主料:青椒3個、茶豆300克
輔料:火腿腸1根、鹽2克、雞精2克
步驟
1.茶豆去掉兩頭的筋
2.辣椒和火腿腸備用
3.辣椒,火腿,茶豆切絲備用
4.鍋里放油,放入火腿腸翻炒
5.放入茶豆翻炒
6.放入青椒翻炒
7.放入適量鹽和雞精翻炒,炒到茶豆熟即可
8.炒好的茶豆。
❻ 如何泡炒茶
茶鄉看茶農炒制綠茶
經過辛苦的茶田精挑細選的採茶之後,接下來就是炒制茶葉的過程。炒茶師傅坐著四腳的靠椅小板凳,手裡拿著一把大刷子,另一隻手拿著一塊砂布在擦著面前的那口鐵鍋,這口鐵鍋看起來比較特別,鍋子放在一個圓形的大木盆了,木盆邊緣有兩個電源的開關,通電後,鍋子內的溫度開始慢慢升高,達到一定溫度後就可以開始炒茶了。
潘家灣土家族鄉的茶田面積很廣,茶葉產量很大,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富鋅茶。
❼ 炒茶機怎樣操作使茶葉又直又好看
炒茶機在操作時都是正常的,茶葉想直還好看的話,應該看茶葉的品質。
❽ 香蜂草茶配什麼的味道比較互補
香蜜草茶沛應該是比較清爽的,比如薄荷葉這一類的水味道比較互補
❾ 如何炒茶
炒茶步驟
第一步:首先,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裡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干凈。
(9)如何搭配炒茶好看又好吃擴展閱讀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
茶葉有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❿ 如何自炒茶葉
你好,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當地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