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臊子面怎麼做
用料:粗面條個人而定、蔥半根、蒜苗半根、五花肉巴掌大一條、土豆一顆中型、老豆腐少量、白蘿物宏羨卜半根、胡蘿卜兩根。
1、五花罩拍肉整塊入熱水鍋,煮熟後取出。
㈡ 正宗山西臊子面的做法
1. 臊子面的做法
臊子面的做法 岐山哨子面的詳細做法
原料:麵粉、黃花、木耳、雞蛋、韭菜、豆腐、胡蘿卜、豆角、肉臊子、鹽、雞精。
做法:1、准備新鮮面條。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都是用手擀麵,要擀得非常薄,再用大刀切細,面條煮出來半透明狀,又勁道又光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薄,勁,光」。
時代前進了,機器面條代替手工面。不過耐埋,記得要用新鮮面條,乾麵條做出來的味道會大打折扣哦。
2、准備漂菜。黃花,木耳溫水泡發,擇去蒂,洗凈。
黃花切段,木耳撕小。雞蛋攤餅,切菱形塊。
韭菜切碎(冬季就用蒜苗,比韭菜香)3、准備底菜。豆腐,胡蘿卜切薄丁,豆角切薄片(冬季用蒜苗炒好待用。
(炒菜大家都會,不多說了)4、熗湯。鍋里多倒些油,油熱後放薑末和五香粉,炒出香味,倒醋(多些),待鍋中醋沸騰後加入開水。
5、調湯。湯里放入肉臊子,鹽,雞精調味,再放入底菜,漂菜(除過韭菜)。
湯滾後撒入韭菜,調至小火,不要讓攔畝扮湯再大滾。當然最好不要離火,岐山面吃的就是「煎」,湯溫度太低就不好吃了。
6、煮麵條。新鮮的細面條煮一滾就可以了,撈出過涼水。
7、澆湯。面條撈入小碗(面條一定要撈得少哦,多了沒味),澆上一勺湯。
幾根面條,一大勺湯,這就體現出了岐山臊子面特色之一的「稀」。
求陝西臊子面做法,都用什麼食材!
青菜粥:大米2小勺、水120毫升、過濾青菜心(菠菜、油菜、白菜等的菜葉)1小勺。
把米洗干凈加適量水泡1~2小時,然後用微火煮40~50分鍾,在停火之前加入過濾的青菜心,然後再煮 10分鍾左右。 湯粥:大米2小匙,湯120毫升。
把大米洗干凈放在鍋內泡30分鍾,然後加湯(肉湯、菜湯、雞架湯、魚湯均可)煮,開鍋後再用微火煮40~50分鍾。 牛奶粥:大米2小匙、水100毫升、牛奶1大匙。
把米洗干凈用水泡1~2小時,然後放火上煮,開鍋後用小火煮40~50分鍾,在停火前不久將豆乳粉放入粥鍋內,再煮片刻。 水果麵包粥:普通粉麵包1/3個,蘋果汁、切簡灶碎的桃、桔子、楊莓等各1小匙。
把麵包切成均勻的小碎塊,與蘋果汁一起放入鍋內煮軟後,再把切碎的桃、桔子和楊莓混合物一起放入鍋內,再煮片刻即可。 蛋黃粥:大米2小匙、水120毫升、蛋黃1/4個。
把大米洗干凈加適量水泡1~2小時,然後用微火煮40~50分鍾,再把蛋黃放容器研碎後加入粥鍋內再煮10分鍾左右。 胡蘿卜粥:大米2小匙、水120毫升、過濾胡蘿卜小匙。
把大米洗干凈用水泡1~2小時,然後放鍋內用微火煮40~50分鍾,停火前不久加入過濾胡蘿卜,再煮10分鍾左右。 土豆泥:中等個的土豆1/7個、牛奶1大匙、黃油1/4小匙。
把土豆洗凈削去皮後放鍋內煮或蒸,熟後用勺子將土豆研成泥狀(也可在市場上賣的現成土豆泥),再加入牛奶和黃油,攪拌煮至粘稠狀。 鮮紅薯泥:紅薯50,白糖少許。
將紅薯洗凈,去皮、切碎搗爛,稍加溫水,放入鍋內煮15分鍾左右,至爛熟,加入白糖少許,稍煮即可。 蛋黃土豆泥:過濾土豆泥1匙、切碎的蘋果1大匙。
取煮雞蛋的蛋黃1/2個進行過濾;把土豆煮軟過濾後加入蛋黃和牛奶中進行混合,然後放火上少許加熱。 水果藕粉:藕粉或澱粉1/2大匙、水1/2杯、切碎的水果1大匙 。
把藕粉和水放入鍋內均勻混合後用微火熬,注意不要巴鍋,過熬過攪拌直到透明為止,然後再加入切碎的水果。 蜂蜜藕粉:藕粉(或澱粉)1/2大匙、水1/2杯、蜂蜜1/2小匙。
把藕粉研細不要有小疙瘩,然後把藕粉和水一起放入鍋內均勻混合後用微火熬,注意不要巴鍋,邊熬邊攪拌直到呈透明糊狀為止,停火後加入蜂蜜。 蛋糊:過濾蛋黃1/2個,肉湯3大匙、澱粉少許。
煮熟的雞蛋黃1/2個,研碎後和肉湯一起放入鍋內上火煮,然後把澱粉用水調勻後倒入鍋內煮至粘稠狀。 蛋黃醬:過濾蛋黃1/2個、肉湯2大匙、鹽少許。
把蛋黃放容器內研碎,並加入肉湯研磨至均勻光滑為止,然後放入鍋內,加入少許鹽,邊煮邊攪拌混合。 奶油蛋黃:過濾蛋黃1/4個、過濾玉米面1大匙、肉湯一大匙、牛奶1大匙、菠菜末少許。
將過濾蛋黃和玉米面一起放入鍋內,再加入肉湯中用微火煮,停火時表面撒上一些菠菜末,使其漂浮表面。 蛋菜:蛋黃1/2個、切碎的西紅柿1大匙、切碎的蔥頭1小匙、切碎的扁豆1小匙、肉湯。
把蛋黃調勻;把摘好(去筋)的豆放開水中煮軟後切成碎末,然後把切碎的西紅柿和蔥頭一起放入鍋內,再加肉湯煮,待菜煮爛後把調好的蛋黃倒入鍋內混合均勻。 奶油蛋:過濾蛋黃1/2個、澱粉1/2大匙、牛奶2匙、蜂蜜少許。
把過濾蛋黃、澱粉和水放入鍋內均勻混合後上火熬,邊熬邊攪,拌熬至粘稠狀時加入牛奶,停火後放涼時再加入蜂蜜。 蘋果醬:蘋果1/8個,白糖或蜂蜜少許。
把蘋果洗凈後去皮除籽,然後切成薄薄的片,再放入鍋內並加少許白糖煮,煮片刻後稍稍加點水,再用中火煮至糊狀,停火後用勺子背面將其研碎。 香蕉粥:香蕉1/6根、牛奶1大匙、蜂蜜少許。
把香蕉洗干凈後剝去皮,用勺子背把香蕉研成糊狀,然後放入鍋內加牛奶混合後上火煮,邊煮邊攪拌均勻,停火後加入少許蜂蜜。 椒鹽餅干糊:蘇打椒鹽餅干1塊、桔子汁2小匙、蜂蜜少許。
把桔子洗干凈剝去皮後橫切為二,將桔汁擠出,把桔子汁和一起放在椒鹽餅幹上,然後用勺子背將其研成糊狀。 鴨犁粥:鴨梨1個洗凈切成薄片,去掉梨核放人砂鍋內,加入250毫升水,燒開後放人洗凈的大米1兩,熬至八成熟時,加入冰糖使其有甜味,再熬製成熟即。
蛋黃奶:將雞蛋煮老去殼,按需要量經細篩研入牛奶中,蛋黃富鐵質、磷質等,適用於四、五個月的嬰兒補充鐵質。 紅棗泥:紅棗100克,白糖20克。
將紅棗洗凈,放入鍋內,加入清水煮15~20分鍾,至爛熟。去掉紅棗皮、核,加入白糖,調勻即可。
臊子面的製作方法??
真正做好臊子面,還須費很大的功夫,要有一定的烹調技能和知識。
家庭主婦做飯手藝的高低主要表現在做臊子面上。 做臊子面,先選上好的白面,提前一個多小時用溫鹽水和好,用濕布捂嚴。
待面醒透筋出,拿到案上七揉八滾,翻三十二個軲轆,再來九九八十一個團團轉,揉透了,面光了,胳膊困了,就轉頭做臊子配料。切好「三丁」(蘿卜丁、豆腐丁、肉丁)、「九菜」(黃花、木耳、大蔥、香菜、海帶、豆腐皮、粉皮渣、油煎雞蛋薄餅切成碎花菜),該單炒的、該混合的、該往湯鍋里撒的,一一備好,分別使用。
臊子做好後,面也就捂到八九不離十了,撒上玉米面波,進行擀麵,將碗大的一疙瘩面團,直擀到又薄又亮,提起來像一張白紙能照見人影為止。然後把面七折八折疊成台階狀,動手切細。
切完抓起一股,抖掉面波,人有多高,面條就有多長。細得像頭繩一樣,又白又筋。
「油潑辣椒紅艷艷,陳年老醋香噴噴」。精緻的面條盛在碗里,澆上調好的臊子湯,用紅油漆飯盤端上桌,筷子一攪坨螺螺轉,油水菜花浮上面,湯清菜綠辣椒紅,酸咸甜辣適口感,色香美味都齊全,面少湯多食慾饞,三口兩咽就一碗,吃過還是餘味長。
如今這臊子面已成為城鄉飯館早餐的時尚麵食。
陝西臊子面的做法?
臊子面品種繁多,較馳名的是關中臊子面、岐山臊子面。
面選那種細長的,手工擀的最好。關中臊子面;關中臊子面特點的是湯多,臊子多。
豬肉(略帶皮和肥肉)、胡蘿卜、木耳、黃花菜、豆腐、韭菜蔥、姜、料酒、醬油、鹽、八角1、豬肉將肥肉瘦肉分開切,分別切成小丁;2、胡蘿卜、豆腐分別切成和肉同樣大小的小丁;3、木耳和黃花菜泡發洗凈,木耳撕成小朵,黃花菜一切兩段;4、韭菜摘洗干凈,切碎;5、蔥、姜切碎;6、炒鍋倒油燒熱後,先放入肥肉煸炒,將油脂煸炒出來後再放入瘦肉煸炒,然後依次加入薑末、料酒、醬油、八角翻炒均勻,加水(約為肉的4-5倍),開大火待水開後轉小火蓋上鍋蓋慢燉20分鍾。然後加入蔥碎、黃花菜、木耳、胡蘿卜、豆腐,並酌情加水翻炒,湯開後用鹽調味即可關火。
關火後撒入韭菜末和少許香油,臊子就做好了;另做水煮麵條,面條煮熟後撈入碗中,澆上做好的臊子,依個人口味加醋、加辣子。寶雞岐山臊子面;硬肋肉,蔥、姜、黃花、木耳、老豆腐。
鹽、醬油、味精、紅醋、辣椒面,八角、桂皮、草果黃花、木耳、老豆腐,用油炒熟待用,肉切成指甲蓋大小,鍋內放油,大火,不停翻抄,肉出油時,加醋,薑末,小火加蓋,30分種,然後加鹽、五香粉、辣椒面、少量醬油,即可。面煮熟後,碗內先放事先炒好的黃花、木耳、豆腐,然後放酸湯,最後放臊子。
根據口味,放油潑辣子。
正宗歧山臊子面及臊子的做法,急求!
臊子面的做法 臊子面最為重要的是湯,湯是臊子面的靈魂。
做湯需要的主要食材有以下幾種: 肉臊子: 選較肥帶皮的豬肉,豬肉中也要含有比較多的廋精肉。 將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
入熱鍋,但也鍋不可太熱,不斷攪拌翻炒,火不可過急也不可過緩。大約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後加入適量的碘鹽。
當肉為六成熟時加陳醋,翻炒,七成熟時加入醬油,花椒等調味品(當然也可加入其他合適的調味品),當九成熟,快出鍋時加入適量紅辣椒粉,攪拌,微燉一會,即可出鍋。期間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時間。
火不可太猛,太旺則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響湯的色澤;火候不夠,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盡,而辣味滲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鮮、嫩、辣,而油鮮紅光亮而不是很辣。
這即為肉臊子的最基本做法。 ================================== 入湯菜: 木耳,溫水泡開後,切碎,待用。
豆腐,切薄片,入熱清油,煎至蛋黃色,出鍋,切成細小菱形狀,待用。 雞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待用。
黃花菜(針金),溫水泡開,切成約1.5厘米,待用。 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
洗凈,晾乾,切成細小片,留用漂菜。 =================================== 底菜: 一般為胡蘿卜,切為細小的末狀。
如果在肉臊子剛出鍋,鍋中留有適量的臊子中直接炒最好。也可在涼鍋中先用適量臊子熱鍋,再倒入胡蘿卜末,同時旺火翻攪,放 入碘鹽。
半熟時,文火慢慢的燜,同時要勤翻動,一直將鍋中的水分燜干,在菜快背燜熟時,放入味精,花椒等調味品。 在此中要根據熱鍋的臊子和菜的比例,控制油和辣味合適。
================================= 面有傳統手擀麵和機壓面:手擀麵, 面要做到韌、勁道,沸水出鍋有光澤。通常是生面做好,揉團,蒙上濕布方五六個小時候才擀,這樣面有韌勁,易於擀薄切細,沸水出鍋有光澤,面勁道滑潤。
機壓面多為結婚喪葬等親朋較多時用,節省人力和時間。 ===================================== 配湯: 選鐵鍋最好,注清水,旺火沸騰,放入肉臊子,再讓水沸騰。
後將准備的木耳、雞蛋、黃花菜、底菜入鍋,並根據需要再行調味,旺火滾沸後文火熱之,加漂菜。 湯要注意色正,即紅,鮮,亮。
湯味也可根據口味微調,但要保持酸、辣、鮮基本口味,湯成。 將熱湯澆到剛出鍋的面上即成一碗湯滑味鮮、香美可口的臊子面。
配湯是臊子面的關鍵所在,所謂一碗面,七分湯,湯很重要。 ================================= 以上即為臊子面的基本做法,而要做得一手地地道道的臊子面,要注意許多細節,炒肉臊子和配湯時尤為重要。
岐山臊子面味以酸辣為主,要在配湯時注意。關中其他地方依據也有各自口味。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
大家說得很好,我再補充一下: 歧山臊子面 歧山是一個縣,盛產麥,善吃面條。
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面條之質,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左火右覽]法和面條擀法便知。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
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薑末、調料面煸炒。待水分干後,將醋順鍋過烹入,沖冒白煙。
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
擀麵,鹼合水,水合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性。後再揉,後再搓,反復不已。
而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到碗里一窩絲,澆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湯。 在歧山,以能擀長面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
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麵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麵,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歧山面 今天在古城聊天留言欄目看到一篇關於歧山面的文章,心有所思便心血來潮寫下這篇不成文的文章。 說起歧山面,確實味道好。
做歧山臊子:首先把肥肉切成小方丁放在油鍋里炒。等肥肉炒出油來,再把切好得瘦肉丁放進油鍋炒。
接著放醬油燒。必須是不兌水得純醬油。
接著放醋。醋得數量佔主要味。
一般1斤肉放半斤—1斤醋。再放鹽、五香花椒粉。
一般咸一點好,可以放時間長。當然還要適當放些蔥姜之類得達到去膩得效果。
肉燒到八成熟再放辣子面。辣味要突出才算。
再稍微燒一會讓味充分發揮。 做歧山臊子不能放糖和酒,不然會減味的。
做好的歧山臊子酸辣可口,夾饃、澆面都可以。冬天可以放時間長一點也不會壞的。
如果不嫌麻煩可以攤些雞蛋餅切成方片,或者切些白菜丁、蔥花、豆腐丁、紅、白蘿卜丁、芹菜丁做陪菜。有漿水芹菜更好。
給歧山面錦上添花啊! 歧山面得做法:揉面時裡面需加一點鹽和鹼面。和面要硬。
當然杠子壓出來的面是最好不過了。手工面桿好後折迭成4層,使之成為90度。
再用刀犁得很細就好了。 下面條時可隨意根據自己飯量大小決定。
有乾麵和湯面。喜歡湯多加湯。
喜歡吃乾的就光放臊子。 也沒有什麼特別規定,根據個人生活習慣發揮。
網友們不仿試試。我保證你一定會喜歡的。
說完歧山面再說乾縣的清湯面,也叫哈水面: 哈水面是乾縣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最好的飯。也是招待親朋好友的佳餐。
本叫清湯面。因吃的人多就貶義哈水面。
為什麼叫哈水面呢?因為吃這個面不喝湯。每碗只下一筷子面。
吃完面的湯又回籠到鍋里。故此稱哈水面。
這種吃法不衛生。因為當地人捨不得倒湯。
湯是用很多調料和臊子作成。吃過的湯不停得回籠到鍋里又從新燒煎,並且不斷地給裡面加調料和臊子。
臊子是用煮熟的肉丁,生白菜丁、用油煎黃的豆腐丁、黃花菜丁,木爾丁,生紅、白蘿卜丁,生蔥丁、生組成蒜苗丁、用油灘得雞蛋餅丁……等等。 調料有鹽、辣子面、五香調料、花椒粉,大油。
面是用杠子壓出來的細面。裡面放了一點鹽和鹼面,特別筋。
這就是乾縣清湯面。和歧山面還有區別。
㈢ 臊子面怎麼做好吃 臊子面的正宗做法
臊子面是陝西比價特色的一道食物,當地人基本上天天都是並且其他城市也有非常多的人都喜歡吃,那麼臊子面怎麼做好吃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臊子面怎麼做好吃
1、鹽2克,雞精2克,辣椒末5克,醬油10毫升,花生油20毫升,面條500克,小蔥一根,豬瘦肉250克。
2、將瘦肉剁成肉末,小蔥切成蔥末,鍋中加適量油燒熱,放入肉沫翻炒,加入醬油著色,然後加入開水。
3、加入辣椒末和蔥末,將面條放入開水中,煮熟,將面條盛入碗中,將臊子湯澆在苗條上即可。
臊子面的正宗做法
1、我們先把面條的面和好,把麵粉放入盆里,加入一個打碎的雞蛋,適量的鹽,然後在一邊加水一邊攪拌麵粉,直到把麵粉攪拌成面絮的形狀,用手開始揉成面團,揉均勻後蓋上蓋,醒15分鍾。
2、然後在重新揉面團,要反復的揉直到把面團揉的表面已經非常光了,在開始擀麵團,把面片擀的稍微薄一點的時候在把面片翻一下,繼續擀背面直到把面團擀成0.5厘米厚的面片,在擀的時候要多撒些乾麵粉在面片上面。
3、在把擀薄的面片切成10厘米寬的面片來,然後疊在一起在切成菱形的塊,用雙手把菱形的面片的兩端慢慢的拉成長條、伸薄, 這時面片就會變得又長又細又薄的面條了,然後把拉好的面條在撒上少許的乾麵粉,防止面條之間粘在一起了,做好的面條備用。
4、先提前把木耳和干黃花菜用水泡開然後在洗干凈,在把長豆角洗干凈切成小丁,紅蘿卜檫成絲後再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丁片,泡好的黃花菜切成小段,木耳切成絲這些都准備好備用,在把豬肉切成丁的形狀待用。
5、炒鍋里燒熱加入油,把一個雞蛋打散倒入油鍋里攤成雞蛋餅,攤成形後盛出來放在案板上把雞蛋餅切成菱形的塊備用,把韭菜擇好洗干凈切成小段備用。
6、用剛炒雞蛋的鍋在放入少許的油燒熱,把切好的肉丁放入鍋內翻炒,等到把豬肉丁的水分炒出來肉丁的顏色變色後再把豆角和紅蘿卜放入鍋內一起炒。
7、把豆角和紅蘿卜炒片刻後在放入泡好水的黃花、木耳和豆腐丁翻炒均勻後加入適量的生抽炒片刻即可出鍋,盛入盤中待用。
8、把炒鍋里在加入少許的油,放入4小勺的鹽,把鹽炒化開,在順著鍋邊倒入200克的香醋,別不舍的加因為他在一定要酸,在加入姜絲和半鍋清水在把炒好的菜倒入裡面,放入十三香、胡椒粉、在加入2勺的油潑辣子,翻炒均勻後蓋上鍋蓋把水燒滾後在切好的雞蛋和韭菜碎加入鍋里拌均勻,在用大火收下去一小半的湯汁就可以關火了。
9、干凈的鍋里加入清水燒開,下入面條,鍋內再次的滾起來面條就煮熟了,即可撈出來,分別盛一點放入碗里,然後在把做好的臊子湯澆在上面即可。
臊子面湯怎麼調好吃
需要准備的食材有:臊子肉,西紅柿、豆腐,土豆,胡蘿卜,芹菜,木耳等蔬菜,大蔥,蒜末,食用鹽,辣椒油,陳醋、五香粉等調味品。之後需要將所有備好的蔬菜切丁,大蔥與蒜瓣切末。接著需要起鍋倒入適量的油,等到溫度在七八熱時,倒入適量的辣椒面(分量多少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之後將蔥末與蒜末放入攪拌均勻後,添加適量的食用鹽,五香粉以及陳醋。之後將之前切好的蔬菜丁倒入翻炒,速度要快,等到均勻後倒入適量的清水,接著等到水煮沸開後,轉為小火再蒸煮幾分鍾,最後上面添加適量的蔥花便可以了。之後等到面煮好後,倒入哨子湯,如果喜歡吃辣的可以淋上辣子油便可以了。
臊子面的由來
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面集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
㈣ 陝西臊子面的正宗做法
陝西臊子面的做法如下:
主料:豬肉300克、岐山醋200克、雞蛋1個、胡蘿卜100克、干木耳10克、土豆200克、豆腐140克、韭菜60克、發酵空心掛面150克。
輔料:辣椒面20克、十三香1.5克、生抽5克、老抽5克、油適量、鹽適量。
1、食材准備,黑木耳用溫水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