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芋子包的餡怎麼做好吃
家鄉芋子包
主料
芋子
6斤
豬肉
3斤
澱粉
適量
香菇
半斤
筍干
半斤
木耳
半斤
食鹽
適量
步驟
1.准備芋子,蒸熟,拍碎,和澱粉。
2.將各種材料切碎,先炒肉,再將作料放下一起炒。
3.包芋子粄
4.包好的半成品
5.將包好的芋子包排好,放入蒸籠,蒸一小時以上,聞到香味。
6.蒸好的芋子包,一道家鄉美味出爐。
食材
Ⅱ 福建的特色小吃都有哪些
其它地方知道的比較偏面,說說老家漳州詔安的小吃特產吧
1,詔安的海鮮大排檔滿大街都是好吃的有鐵爐港海鮮大排檔、後林海鮮大排檔,店裡面的炒什錦和油飯最有詔安特色
2,詔安的甜湯、菜頭粿和蚝烙是詔安人夜宵的最愛,大街晚上的甜湯攤位常常人滿,體育中心附近的蒸食膳家的菜頭粿和蚝烙堪稱一絕不管是夜宵還是午晚餐,都是詔安人隔三差五都要去吃一下的美食。
3,詔安的貓仔粥,各家有各家的煮法,懶得煮的就去保欽家或者陽光路臭頭家貓仔粥店裡來一碗。
4,麥熟估計整個中國只有詔安有,這個只有各人家裡才會做一般過年後到立夏都會有人吃,過了這個時間就沒人吃了,特別的味道出門在外的詔安人最是念想。
一般外面吃不到的小吃:甜果、艾草粿、麥熟、和合包(喜宴才有)、發粿、九層粿
伴手禮:蝦丸、牛肉丸、番薯糖、貢糖、咸餅、八仙茶
水果:荔枝,龍眼,青梅,菠蘿蜜居多
Ⅲ 客家的小吃是什麼
簸箕粄
1、簸箕粄做法:將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舀入直徑約三十公分的圓形簸箕內(現在大多數人用的是長方形的鐵板),左右搖動使米漿均勻,再入鍋用猛火蒸。約五分鍾後將蒸熟的薄薄一層米漿揭下,把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捲成筒狀,與油條相似。簸箕粄細嫩可口,多食不膩。
仙人粄
2、仙人粄(也叫仙水凍)[2] 仙人粄,也叫仙水凍。是用盛產於贛南、閩西、粵東山區的一種「仙人草」熬制而成。由於只需用少量的「仙人草」就可以做出比「 仙人粄
仙人草」重量多十幾倍的板來。有如仙術般的神奇,因此,人們便將用這種「仙草」製成的食品稱作「仙人粄」。 製作原料:仙人草、水、土鹼(丙葯)、澱粉、白糖或蜂蜜。 製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干仙人草熬地瓜粉,另一種用青色鮮嫩仙人草熬米漿製成。客家地區大都用第一種方法製作。兒時,我常看母親製作仙人凍。每至五、六月間,正是仙人草茂盛的季節,母親便到山坡溝谷採回仙草,然後將鮮嫩的仙草洗凈曬干,捆成一束束長條狀貯藏起來。製作時,即取出一束,略加切斷,以清水洗干凈,添適量食用鹼,放在鍋中熬成湯汁,以潔凈的紗布過濾去渣,復將去掉草渣的仙人草汁倒入鍋中,按比例緩緩注入已經稀釋的地瓜粉,用勺子攪拌成漿糊狀,起鍋後,倒入備好的搪瓷盆中,俟冷卻後,即成仙人凍了。然後用刀於容器中將仙人凍劃成若干小塊,以醴泉浸泡之。既使其更加清涼,又便於延長儲存時間。吃時,取一小塊仙人凍置於碗內,打碎,加白糖(或蜂蜜),再灑上幾滴薄荷水即可。入口清清的,滑滑的,軟軟的,涼涼的,涼爽透心。有股「仙」味在心頭。
蘿卜粄
3、蘿卜粄 材料:粘米粉300克、白蘿卜1條、香菇4朵、蝦米25克、瘦肉50克、 蘿卜丸
鹽(少許)、雞精(少許)、油 做法: ①、先把粘米粉用水調成槳加一點點鹽(不能多,因為炒材料的時候還要加一點鹽) ②、白蘿卜切細絲(或是剁小沫也可以)、香菇跟瘦肉剁成沫、蝦皮洗干凈炒干備用 ③、鍋里放油燒熱,放瘦肉跟香菇炒熟,再放進蝦皮跟白蘿卜翻炒一會加上鹽 ④、把3裡面炒好的材料倒進米粉槳里攪勻。 ⑤、把調好的材料倒進蒸盤里(蒸十分鍾就可以了) 小貼士:蒸好的蘿卜粄也可以放涼後再切成小塊用煎鍋稍為煎下,更香更好吃。
芋子粄
4、芋子粄 製作過程: ①、選好上等芋卵,洗凈,蒸熟,去皮,趁熱搗成泥狀。 ②、芋卵泥中拌入木薯粉、水等,和勻,使芋卵泥具有一定韌度。 ③、抓一小撮揉成圖中元寶狀,入滾水中燙熟取出,加入各種配料即可。
黃粄
5、黃粄 黃粄的製作方法頗有講究。首先要選上好的乾柴草(如干茶樹枝、干稻草等),把這些乾柴草燒成灰,並在灰中加入一些楊梅葉子(調色用)和少許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黃粄吃後過冷),然後,把 草木灰用干凈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製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同時,將約佔1/3的糯米和約佔2/3的秈米淘凈後,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數小時,然後把它加工成米漿。再將米漿倒在鍋中用文火煮,注 意在煮米漿中要不斷攪拌,使水分蒸發而不致燒糊,從而製成柔軟又富有韌性粄團,將粄團取出放在銅盆中,再把粄團蒸熟,然後將蒸好的粄團放在臼中舂上十幾二十分鍾。這樣,黃燦燦、香嫩嫩的黃 粄便製成了。
薴葉粄
6、薴葉粄(也叫粗葉粄、清明粄) 薴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綠常青。薴葉粄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備受鄉親和遊子的喜愛。薴葉粄一年四季均可製作,尤以春夏兩季為佳。製作 腌面腌粉
方法是摘取新鮮雛嫩薴葉,和適量粳米、糯米和井水於石臼搗爛、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團,然後把粄團捏成小塊,放在蒸籠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後金黃酥脆,清香甘潤,別有風味。常吃薴葉粄,能耐飢渴、長力氣,除皮膚疾患,強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味窖粄
7、味窖粄 味窖粄是客家最大眾化的食物,用大米磨成漿後與少量土鹼水拌勻,用開水沖漿,盛入小碗蒸熟。蒸成碗面四周膨脹,中間凹成窩形,以甜醬油(紅味)佐食,故稱味窖粄。梅縣街頭常有油煎味窖 粄,是客家特有的傳統風味食品。
糍粑
8、糍粑農歷十月初,秋收之後,農閑時的客家人便開始做糍粑,俗話說:「十月朝,糍粑錄錄燒」,這正是新鮮、熱騰騰的剛做好的糍粑的寫照。一個個白白軟軟的糍粑里頭包裹著炒熟的花生、芝麻和新鮮的白糖,吃起來口感綿軟香甜,在品嘗糍粑的同時,或許你也能感受到客家人純朴的情懷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算盤子
9、算盤子 這是一道客家傳統小吃,既能做菜,又能當主食。 別小看這道菜,要做到既彈又爽滑,熱吃、冷吃各有各的味道並非易事。算盤子是以木薯與芋頭澱粉為主要原材料製作而成,製作的技術難點在於攪拌材料時溫度的把握。在烹制時以香油、蔥、蒜蓉炒香,注意在起鍋時調味。
編輯本段肉類舉例
1、烊豆腐(也叫釀豆腐)
烊豆腐不僅是逢年過節的一道主菜,尤其每年春節的團圓飯,烊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客家人的一道特色小吃。 烊豆腐製作也簡單,首先選好餡料,主要是半肥半瘦的豬肉、配以香菇、蔥頭剁成餡。把豆腐切成四方小塊,中間用筷子挖個小洞,將餡置入。鍋里撒上豬油,生起灶火,將豆腐放進鍋里,火不宜 大,直待呈金黃色,而後放上鹽、醬油、味精等調料,即可就食。後來也用苦瓜橫切成一圈一圈,中間的挖去置入餡。逢年過節,山村彌漫著烊豆腐的清香,家家戶戶的餐桌都有那道傳統的菜。從前,沒錢買大塊肉的人家,去市場買上半斤幾兩肉製作烊豆腐,湊了那分熱鬧,也算是過節。如今,烊豆腐堂而皇之地擺上了餐桌,成了客家人待客的一道好菜。
過年粄
1、過年粄(年糕或稱糖糕) 製作過程: ①、大米泡水後晾乾,碾成粉末,曬干備用。 ②、用干凈盆器盛取適量大米粉末,微熱油鍋中加白糖熬成稠狀,倒入粉末,用筷子迅速攪動使熱量四處擴散,加入紅塘、開水和搗碎的花生、陳皮等,最終攪至糊狀。 ③、取一銅盤,洗凈擦乾,表面塗上一層花生油,將米糊倒入,上蒸鍋蒸熟後,表面撒上事先炸過的芝麻即可食用。 有些蒸制年糕的高手能把年糕蒸至晶瑩剔透,猶如琥珀,花生、杏仁一類乾果完全爛熟其中。食用時配以茗茶,味道更佳。
炸角子
2、炸角子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少不了要做角子,其做法先把芝麻、花生、白糖、椰蓉搌成干餡放在碗里備用,把一定比例的麵粉、雞蛋、白糖、豬油加入少許水不斷攪拌,再用麵杖壓成餃子皮樣(與北方包餃子相似),把干餡放入麵皮捏成餃子樣放入油鍋炸熟撈起,待冷卻後裝入壇里避免受潮密封起來,待節日時啟用。油果和麻花的是事先把攪拌好的米粉捏成長稚形、條形和圓形,其油炸做法和裝壇過程與角子相同。 3、燒麥 燒麥狀似石榴,以皮薄餡爽、芳香撲鼻、令人垂涎而得名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後人因燒麥皮為麵粉製成,吃時又要「趕燒」,便叫「燒麥」。 主料:豬肉餡輔料:雲吞皮、雞蛋、青豆、洋蔥 調料:香油、醬油、鹽、胡椒粉、澱粉、料酒、薑末 烹制方法: ①、將洋蔥切成小粒放在盆中用澱粉拌勻; ②、將豬肉餡、香油、醬油、鹽、雞精、胡椒粉、料酒、薑末、雞蛋打上勁後和洋蔥粒拌勻; ③、用雲吞皮做皮包成燒麥,頂上放一個青豌豆,上蒸鍋蒸8-10分鍾即可。 特點:濃香軟糯,老少皆宜。 燒麥皮的製作 土豆一劈兩半,放鍋里煮熟,迅速撈出瀝水去皮,放進面和生粉均勻混合的盆里,邊用器具碾壓土豆邊用筷子攪拌,等不燙手時,用手把沒碾碎的土豆捏碎,把面活成均勻的面團,放在盆內用干凈的布蓋上,待用。
Ⅳ 連城什麼小吃比較好吃,也比較出名
連城的鴨湯面也非常有名。新鮮的鴨子熬成的湯,不像外面的鴨湯有加添加劑,這里的鴨湯喝起來,濃濃純鴨子熬成的湯。每次從外地回連城一定會去美食城的鴨湯王吃碗鴨湯面。
若是和同事和爸媽一起來。每人一碗面,再點超級嫩純正的鴨血,拌活肉,鹵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