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食書的序言怎麼寫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不管是哪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文化。
從著名的滿漢全席,有名的大宴;到知名度小的市井小吃;從上海的甜點,到青藏的酥油茶;從北京的烤鴨,到雲南河口的小卷粉;從牛排到餡餅,無不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游遍天下,欣賞不同的風俗,但我更中意的是不同的美食。從一個地方的食物中,我們能領略到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人文信仰,生活習俗,了解地理狀況,植被特點。味蕾的綻放,吸收到的香氣,充斥著大腦,讓人心裡開出花來。就象電影《美食總動員》里描述的那樣,美味的東西讓人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像置身於溫柔的夢;也可以讓我們找回從前美好的記憶,找回那些丟失的東西。
心靈的綻放從味蕾起舞開始。(原創的)
②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美食書籍
唯有愛跟沒事不可辜負,閑暇之餘我特別研究一兩道菜餚,供家人享用,看到他們吃的開心,特別有成就感,當然愛美食的我的確看過很多資料,以及各種手機應用,下面就來推薦下!
下廚房
下廚房是中文互聯網上的第一家庭美食入口,一個提供了食材食品、廚房用品購買與菜譜查詢、分享的移動應用。
美食一定是和生活的態度有關.而且要符合自己的口味,書中的知識只是一部分,關鍵是自己的實踐,你做的多了,了解了食材特性,才能把他們運用得當,做出好吃的菜!
③ 16本好吃的書,吃貨也要有文化啊!
最近追一部美食劇《俠飯》,黑幫老大帶小弟火拚被追殺,於是躲進大學生良太家,老大是個料理高手,隨隨便便就把罐頭食品化腐朽為神奇,一直演搞笑劇的生瀨勝久在這劇里帥的一塌糊塗,轉型指日可待。
按照日劇套路,每集一治癒,比如這一集:找不到工作的良太,看到房東太太送來的打折牛肉提不起吃的慾望,老大一番激情料理後,說著只要用心,打折肉也能變成頂級料理,良太瞬間就被治癒了。
大家都愛看美食劇,但是好的美食劇都是來自好劇本啊,書中的美食經過我們肆意想像,變得更加難以抵抗。於是看完半夜爬起來整理書櫃,竟然翻出這么多。
/1/ 殳俏
《吃,吃的笑》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煮婦日記》《貪食紀》
我是她的迷妹,她從專欄作家到出書,到做悅食雜志,悅食家APP,拍悅食中國系列視頻,前幾天看到36氪對她的采訪,問到如何用食物鏈接世界,把公司做大?她回答:「吃是一種最簡單的獲得快樂的方式。你的這些問題,讓我覺得好緊張,特別怕回答這樣的問題。」
我喜歡這種一點也不高大上的回答,一個美食工作者沒有考慮那麼多,她一直以來只是想著怎麼寫好美食,呈現美食,分享美食,一步一步就走到了今天,這是不忘初心的勝利。
來看一段她的文字,在《假裝高潮》一篇里寫到:從法國美食節目中千篇一律的閉目凝神吸取香味的做作表情,到日本美食節目里男女老少只要嘴巴碰到吃的就大呼「oishi」的誇張動作,我們大家也都開始投身於假裝高潮的活動中。因為這個世界,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而虛幻的快樂越來越多。
最喜歡《三聯生活周刊》對她的評價:「作者一肚子時尚的雜學,食物、風俗、時裝、八卦、文學、歷史、電影、電視、地理、各國的美食,一切沒用的知識她似乎都知道。懂那麼多想干什麼?當然懂那麼多不寫出來就太可惜了。」
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寫出那麼多跨界的文字?因為她看到什麼腦中想到的都是美食君啊!
/2/ 庄祖宜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一個放棄人類學博士頭銜,兩周內決定我要做廚師的勵志故事,就像當年很多人放棄金領工作到麗江開客棧一樣,總有一些人替我們完成了夢想,而我們還在抱怨著:這份工作不是我喜歡的。
看完《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前半部分,會有很多人想轉行做廚師,看完後半部分,很多人又會放棄這個想法,因為每一行都不只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專業廚師更是和我們說的愛好做美食天差地別。
她到五星級酒店實習:「在冷廚里每天有成箱的色拉葉苗,我必須一片一片拔除嫩莖,稍有壓痕或缺角即丟除;小黃瓜絕不用到中間有籽的部位;青椒紅椒不只去籽去莖,還要去皮去彎勾,因為這樣切出來的細條才會長短厚薄一致;就連剝好殼的蝦仁都要首位切齊以求平整。」
出第二本書時,她已經有了兩個寶寶,我就像看人生連續劇一樣,追著她,急於看到大結局,從書中又追到視頻里,看她不疾不徐的做菜,烤焦了也無所謂的放出來,最喜歡這份真真切切。
她的優勢就是融貫中西,全憑她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對美食的狂熱。 放在成功學里會變成不怕你優秀,就怕你優秀起來隨便跨行,而我看到的是她的堅持。 熱情過去,也許熬幾年才會有收獲,堅持下來的人太少,更加顯得她的可貴。
只是我照著她寫的五分鍾歐式麵包做了一下,完全是個麵疙瘩,誰來教教我?
/3/ 蔡瀾
《蔡瀾食單》《蔡瀾日本四書:日本美食地圖》
他的書太多,各地小餐館喜歡掛著他的畫像,寫著蔡瀾推薦。他的書易讀,篇篇短小精悍,嬉笑怒罵著,東拉西扯著就把美食給科普了,比如寫三文魚,說日本人其實吃金槍魚比較多,因為一般小店的三文魚生都容易不新鮮,結果現在每次吃三文魚,看到疑似軟趴趴的就心有戚戚焉。
只是有時候他的胃並不太中國,大多數四川人的胃都是喜辣的,潮汕人也常常念著還是家鄉最好吃,所以美食也分地域,庄祖宜推薦的那些歐美美食書,中國胃的我也看不進去,我可以感受到蔡瀾最喜歡的還是日式料理,而他的年紀也註定了和我有著不同的對食物的回憶,他那麼愛豬油,我卻只能想到卡路里。
/ 4/ 美食漫畫
《深夜食堂》《幸福的料理箱》《跟老媽學做好吃料理》
很多人先看了《深夜食堂》這部深夜劇,我是先看的漫畫書,結果不想再看劇,因為很多故事都有著淡淡的憂傷,我還是看看美食就退散吧,哎。其實這類漫畫很多,我比較喜歡的還有《日式麵包王》。
李冰的漫畫書我買全了,只有這一本跟美食有關,這個是她早期的作品,畫風還很「簡約」,但是看完的那種溫馨,感動,讓我想起小時候。
《跟老媽學做好吃料理》畫了25道創意菜,我貼兩張上來,保證你躍躍欲試。
上邊這些都是讓你流著口水,夜裡翻出零食海吃起來的秘籍,其功效和《孤獨的美食家》類似,但是還有一類既讓你流了口水,還會負責任的讓你咽下去,一起來看看這些能吃的「菜譜書」:
/5/《一個人也要下廚房》
林欣浩寫的文章就像用顯微鏡把每個菜放大,生怕新手學不會,一個黃瓜從買,到洗到去皮到如何拍都細細道來,跟你聊著天兒就把飯給做了。
一道涼拌黃瓜能「啰嗦」出幾千字:「你不會配味道是吧,沒關系,只要鹽放的差不多就行。偏咸了可以說是北方口味,甜了是南方口味,辣了是四川口味。實在不敢放調料的,還可以開一袋面醬或者各種韓國醬沾著吃。您瞧,做這道菜實在沒有什麼難度,除非是直接把它扣地上。」
啰嗦得這么有趣的作者,看完立馬找其他書結果發現人家又聊著天兒在寫《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
/6/《吃早餐徹底改變了我》
這本書介紹了60種早餐和4種果醬,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漫畫步驟,這與豆瓣上曬的相冊相比就用心不少,繪本作者鹵貓在《一人食:番茄瓢蟲的棉花糖咖啡》視頻里也有出境,食物和人都是走萌系。
/7/《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其實她不算美食圈作者,她更多的身份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是這二十年的親自料理,加上泰國生活的經歷,讓她的媽媽味道很是獨特。
她的文字散發著古味,用著上一輩人的文雅詞彙,她與女兒一起讀詩,與母親一起討論新書,經營餐廳,自己裝修出舒適的家,對著窗外綠色植物悠閑的看書,每一件都讓人嚮往。
她的書美好,平和,細膩,她在《親手照顧的生活,有一種平實穩固的味道》里寫:「把一堆臟亂的碗盤清洗干凈,讓人有一種天地還很寬的感覺。你會相信,生活是可以每天重新創造、賞心悅目的。」天地還很寬,好妙,我也想慢慢長成這樣精緻、優雅的人啊。
/8/《耀揚的廚房》
文字很少,但是圖片夠大,就像視頻的分鏡,特別適合給老人看,比如:媽,做這個給我吃吧,妥妥的。
/9/《初學者的料理教科書》
這本是台版,同時我還買了一本《料理圖鑒》,都是漫畫,書太小,還是這本教科書最棒,A4大小,200多頁,從工具到食材處理,甚至怎麼切都手把手教你,看了那麼多美食,是不是自己也要做一做呢?
最近天天刷著各種美食視頻,先是補完電影《月代頭布丁》,然後看《孤獨的美食家》SP,接著看各種美食博主的短視頻,每天手機都會跳出「您已觀看視頻超過4小時,注意視力」的提示,可是我還收藏了好多美食視頻沒有看吶,怎麼辦怎麼辦?
為了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我打算每周末開個火,什麼?寫了這么多,才發現我是個不下廚的人!
想起大學時,班主任請大家看電影,只有我帶了一堆零食進去,不停的吃,老師笑著說:你真是個香香嘴啊(請用重慶話讀一遍)。吃了這么多年,是時候回饋家庭啦,這周先做什麼好呢?
④ 9本關於美食的書籍
關於美食的書籍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9本關於美食的書籍,希望您喜歡!
9本關於美食的書籍
1、《雅舍談吃》
梁實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02
梁實秋先生是公認的華語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師之一。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流播海內外,被人們贊為經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歡吃,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
2、《美食家》
陸文夫/古吳軒出版社/2005-6-1
美食家這個名稱很好聽,讀起來還真有點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加以解釋的話,不妙了:一個十分好吃的人。好吃還能成家!這是我萬萬沒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來,沒有想到的事情卻常常就在身邊;硬是有那麼一個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身邊晃盪了四十年。我藐視他,憎恨他,反對他,弄到後來我一無所長,他卻因好吃成精而被封為美食家!
3、《吃主兒》
王敦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2
介紹“吃主兒”,就不能不講他們怎麼采購、怎麼做、怎麼吃的種種講究。本書介紹的這些菜餚大多沒用什麼名貴原料,有些是老北京的家常菜而今天難得一見的,有些是經“吃主兒”改良而與眾不同的,更有令有緣品嘗者念念不忘、報刊文字屢屢推介卻是偌大京城只此一家的。可喜的是,對這些菜的製作精要,作者可謂傾囊相授。如果您跟著實踐,您也可以成為“吃主兒”。
4、《知堂談吃》
周作人/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02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同是一樣的飯食、米粥、酒水,不同的人就能品到不同的味道,想到不同的事情。周作人的吃食文章還原出了一個真實的周作人:俏皮,歡快,眷戀,沉默的心,隨性的文字。而這正是他對故鄉割捨不下的情分,以及對生活寧靜致遠的態度所致。他從繁華影像的都市中從容突圍,然後轉身走進市井生活的小巷裡來。
5、《汪曾祺談吃》
汪曾祺/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10
談吃不能就吃論吃,一本菜譜又有什麼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圍,怎麼個來歷說得頭頭是道、烘托得恰到好處。用真實細膩的語言,表達了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緻的韻味,是把口腹之慾和高雅文學拉得最近的人。
6、《老饕漫筆》
趙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7
《老饕漫筆》是文壇宿將的主題回憶。文筆清淡含蓄,文品平實端莊,頗有“粵菜”之風。書中記錄的,或人或事或風物或名勝或花絮或掌故,一概與吃相關。它用平實的語調鉤沉與飲食相關的方方面面,卻並不拔高,非將口腹之慾升華為文化精粹。
7、《唐魯孫談吃》
唐魯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民以食為天,吃是文化、是學問、也是藝術。自號“饞人”的唐魯孫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嘗中華美味,本書便是他“吃文化”與“吃藝術”之集萃。作者不但嗜吃會吃,也能吃,無論是大餐廳的華筵殘炙,或是夜市路旁攤的小吃,他都能品其精華食其精髓。本書所撰除了內地各省佳餚,更有台灣本土的風味,讓人看了垂涎欲滴。本書以談吃為主題,唐魯孫將自己的飲食經驗真實扼要地寫出來,南北珍饈,水路雜承,無不見於唐魯孫筆端,更難得的是作者將許多佳餚的用料與烹制方法也記錄下來,為繼承弘揚我們傳統的食文化提供了極珍貴的資料。
8、《肚大能容》
逯耀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0
逯耀東曾在台灣教歷史,開了“飲食與文化”課大受學生歡迎,總想著“如何將日常生活的瑣瑣細事,由掌故與資料提升到文化的層次”。書,很好看,說的是“食譜”,滿紙卻透著歷史、詩詞、民俗與名人典故,讀著輕松,像隨口在喝一杯綠茶。
9、《味道·第一宗罪》
梁文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2013-1
在西方文化傳統中,“貪吃”被列為七宗罪之首。當飲食成為人類過分沉溺的慾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錯便隨之而來。在梁文道筆下,吃喝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而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切片,它與音樂、民族、教養、情色甚至善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遠去,喧囂升起,品味變成炫耀的資本,饕餮之徒化身為美食家——人類因貪吃被驅除出伊甸園,背負起原罪,卻為自己創造了另一座天堂。
⑤ 如何寫出一本好書
怎樣才能寫出一本好書?
只有三點:故事!故事!故事!
只有故事才是書的主旨,如果脫離了這一點哪怕你有再好的文筆也沒有意義。
就好像一塊爛月餅包裝紫檀木的盒子有意義嗎?
如果你非要說那個盒子有意義,那麼人家去看散文去看現代詩,或者乾脆去學哲學了。何必看你的東西?
雖然三個故事,但我認為還是有區別的。
故事一: 應該是偶然性。 沒有偶然性的存在就沒有故事。也正是一些偶然因素的存在才造成故事的不可預知性和可期待性。這就要充分發揮想像了,所謂腦洞大開,不單考驗的是作者的腦洞同是也考驗讀者的。
不要寫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這樣話你這個外行人些出來認為是腦洞大開的東西,在老書蟲和內行眼中就是幼兒園的咿呀學語。
非要涉及到一些專業的東西而自己又不懂怎麼?可以去問度娘,找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將它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這樣雖然寫不出很高深的東西,但絕對是合情合理的。
還有一點偶然當中要存在必然,那麼就要涉及到下一個故事。
故事二:邏輯性。沒有邏輯性那就是一場瘋狂的舞蹈,本以為會吸引全場姑娘的注意,卻不小心變成眾人眼裡的白痴。
什麼是邏輯性,簡單來說就是A=B B=C A=C 這樣的一些關聯的邏輯關系的闡述。
那麼在小說當中呢? 就要涉及到人物和事件的方方面面。
比如說主角是個好人。 但突然你寫他為了一個什麼法寶或者利益去傷害無辜的人,那麼這就出現了邏輯錯誤。這個錯誤導致你對人物設定出現偏差。或者讓讀者認為你筆下的主角就是一個打著好人旗號的無恥敗類,那麼你不如乾脆就將他設定為反派,也許更成功一點。
還有一點在這里說一下。越貼近現實的東西越容易引起共鳴。比如恐怖小說中的黑暗。大家都有過相似的童年,在一個暗室或者黑夜當中那種對未知的恐懼應該都體會過。所以說黑暗永遠是恐怖小說的主旋律。
再比如,糖會給人美好的感覺,讓人的幸福感增加。那麼在一個人愉悅的時候會怎麼樣?吃甜點,形容她吃了蜜一樣。那麼在痛苦的時候呢?內心如同一杯苦咖啡。 我只是簡單說一下,並非一定如此,這個還要看個人的喜好,有人喜歡將悲痛化為食量,那是上帝也沒有辦法的事。
故事三:連貫性。故事必須保持它的連貫性,這樣才能引人入勝。如果跟全文無法融合到一起,那麼再好的橋段也要舍棄。
有些作者思維跳躍,突然想起一個好的橋段便毫不猶豫的用在書裡面。自己寫的時候就感覺很別扭,讀起來就更覺得別扭。因為你打破了全書的連貫性。就等於是將讀者從以前的代入感中生生的拉出來,然後還期望他們迅速的適應再度進入。
現在的書實在太多,不說寫書的比看書的多起碼比例不超過一百。你還能期望有人會有那種耐心等待從你的書中再度發掘出興趣嗎?恐怕沒有。
所以遇到這樣的橋段可以積攢起來,也許不適合你這本書卻適合你的下一本書。或者只是適合你書的後半創作,但你將它提前了便顯得突兀。
寫作除了天分沒有其他必然成功的技巧。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勤奮。
同樣是那些中國字,也同樣是相同的意思,有人寫出來就精彩紛呈,有些人寫得卻乾巴巴讀起來味同嚼蠟。
能力除了天生都是後天鍛煉所得。這就是拉馬克的進化論。用進廢退。(感謝落葉歸根的糾正,不然我還以為用進廢退是達爾文爺爺的。)
有人也許不服氣,說我都已經寫了多少多少字,怎麼還能說我沒有鍛煉。
說的不客氣一點,你那隻是一個簡單的記錄工作,而並非創作。因為你碼完字以後恐怕自己都沒完整的讀過一遍,句子有很多根本不通順,或者前後語句顛倒混亂,讀起來感覺驢唇不對馬嘴。這樣的經歷算創作嗎?只能說你是在鍛煉自己的打字能力。
自己的一點淺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關於開篇。
開篇通常都被人格外重視,因為前幾章不單關繫到讀者是否能夠跟讀下去,也關繫到編輯對你作品的印象。
很多人都容易在開篇當中急於描述整個世界的設定、架構和故事人物背景、優勢等等等等,恨不得能將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腦的塞給讀者。
還有一種開篇,描寫了大堆的景色,堆砌了無數的辭藻,生怕讀者因為開篇認為自己小白,恨不得在每一個字都夾住文青的標簽。
但越是這樣讀者卻越不買單,很多評論都說開篇不之所雲,開篇長篇累牘等等。
有人會說某某一些成功的大神的書有時候也可以看到這樣的開篇,我們為什麼不能用?但人家是大神,人家的筆名就是訂閱保證了,你能做到嗎?
所以還是仔細研究一下讀者的習慣吧,弄一個好的精彩的吸引人的開篇,讓自己的書成績更好,難道這不好嗎?
下面我就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怎麼才能寫出一個好的開篇呢?開篇就如同一本書的一張臉。是否能在相親的第一眼讓人怦然心動就看這幾頁了。
當然要將最好的東西展現出來。不過卻不是濃妝艷抹讓人看了就不知所雲的辭藻。
也不是故弄玄虛生搬硬套的一些樣板。那些裝逼流上來就打神仙的臉,更是讓人看了生厭。
我們應該選擇一個度。——適度。
什麼都應該適度。
第一:適度的懸念是必須的。只有有懸念才能讓人看下去。
第二:適度的簡潔。 簡單明快的節奏總是讓人愉悅的。所以幹嘛不在開篇當中給人這樣的印象呢?
第三:適度的修飾。建議放在章節末尾。為什麼呢?因為閱讀習慣,不管多長的一章,開篇幾個字總是最讓人期待,希望上一章節的懸念能夠得到答案。所以便迫不及待的讀。如果你這個時候寫點文藝的東西讀者會很不耐煩的跳行,再跳,當發現沒什麼實質東西通篇都是這個,那就會罵大街說你灌水了。但你寫在章節末就不同了,首先他的心願已經滿足,而新的懸念也許又勾起了他的興趣,這時候看一點舒緩的文藝范,……不用再解釋了吧。
當然這只是通常現象,總有一些人,你不管怎麼寫都不能如他的願,其實他不過是發發牢騷刷一下存在感。那麼你還理會他的看法干什麼呢?
⑥ 有什麼關於吃貨的書
作為一個吃貨還愛看書,那就不得了了!他會更加好吃!因為書籍裡面的精彩描寫和誘人圖片直接刺激了食慾啊。
4、[日]村上龍的《孤獨美食家》
這裡面主要是講和美食相關的故事,不算專業書籍,但是故事總是讓人感興趣。然後文筆也不錯。給你們看個句子。
「我們年紀越大,越害怕感傷。
因為,無可挽回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然而,也會遇到令我們遠離感傷的東西。
比如說,普羅旺斯魚湯。
普羅旺斯魚湯中凝聚了海洋的芳香和勇氣。」
5、蔡瀾的《美食地圖》
主要是寫一些有名的菜館。比如廣州酒庄、澳門陳勝記等。確實有種查找地圖的感覺。
6、[美]林留清怡的《尋味中國》
這本書是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有一個故事,裡面也包含了菜的做法味道之類。相比於村上龍的《孤獨美食家》會更加側重飲食文化了。
我是小鹿覓食,微信公眾號小鹿覓食(IDxiaolu3515),身體和靈魂都要滋養。歡迎同頻的你,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