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推薦 » 回民燒餅如何做才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回民燒餅如何做才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1-15 18:58:19

Ⅰ 燒餅怎麼做好吃 燒餅如何做好吃

1、食材:麵粉 300克、鹽,花椒粉 適量、豬油 60克、雞蛋 1個、食用油 少許、泡打粉 3克。

2、盆中放入一個雞蛋,10克豬油,3克泡打粉加入250麵粉適量溫水和成面團醒面1小時。

3、50克豬油加入50克麵粉,花椒面,鹽合成油酥備用,雞蛋去蛋清留蛋黃打散備用。

4、面團擀成長片,中間1/3面積均勻抹油酥。

5、兩邊向中間折,擀成大片。

6、面片表面塗抹上豬油,分三等分再向中間折疊,再擀成大片,反復5次。

7、然後從一邊捲起。

8、揪成均勻的劑子,取1個劑子兩邊捏緊壓成圓餅,擀成橢圓型餅。

9、餅表面抹上蛋黃液,撒上黑芝麻。

10、烤盤上鋪上料理紙,塗上點食用油,做好的餅放在烤盤上。

11、烤箱預熱3分鍾,放入烤盤,烤箱調至「上下火,180°,15分鍾」。

12、油酥燒餅烤好出爐了。

Ⅱ 燒餅的做法

主料:麵粉500g,水290g。

調料:食鹽2g,調和油1勺,酵母(干)3g,白糖適量。

做法如下:

1、麵粉加入酵母、鹽、清水,和成面團。

2、倒入油,將油全部揉進去,然後醒發半小時以上至面團增大。排氣,常溫醒發10分鍾。

3、鍋內放油,油熱後關火,倒入麵粉炒成油酥。

4、取一半面團擀成餅,抹上油酥,撒上鹽、花椒面、白糖。

5、將面團捲起來,分成4份,壓扁擀成面餅並抹上油。

6、烤盤刷油,烤箱預熱270度,中層上下火約20分鍾,烤好裝盤即可。


燒餅,屬大眾化的烤烙麵食,品種頗多,有大餅、烤餅、縉雲燒餅、溫縣古麵坊傳統(老面)燒餅、黃山燒餅、傳統燒餅、湖溝燒餅、芝麻燒餅、油酥燒餅、起酥燒餅、發面堆、掉渣燒餅、糖麻醬燒餅、爐干燒餅、缸爐燒餅、羅絲轉燒餅、油酥肉火燒、什錦燒餅、爐粽子、杜稱奇火燒、牛舌餅等100多個花樣。

Ⅲ 自己在家做黃金大燒餅時,怎樣才能做的外酥里嫩

芝麻燒餅是以麵粉、芝麻、植物油等為原材料,通過一定的工藝加工,最後烤制而成,芝麻燒餅講究色、香、味、形俱全,做好的燒餅外皮酥脆,內里軟嫩。

是我們最常吃的主食之一,但是大部分的燒餅都不太符合我們的要求。燒餅,外皮應該是焦黃酥脆的,內里應該是綿軟可口的,這樣的燒餅才是美味可口的

Ⅳ 廊坊永清曹家務回民燒餅做法

燒餅做法:

燒餅
材料
麵粉300g,乾酵母10g,芝麻醬30G,白芝麻20G,花椒粉15g,鹽10g,雞蛋1隻
做法
1、發面。取一個容器放入芝麻醬和少許溫水,用湯匙一邊攪拌一邊沿著碗壁研磨芝麻醬,變稀糊狀。
2、在活好的芝麻醬中加入鹽和花椒粉攪拌攪勻。面團發酵好後(面團有蜂窩狀),在案板上撒下薄面,然後反復揉按面至光滑。
3、在案板上把面團按扁,然後用擀麵杖把面團擀成3mm厚的1大面片,把芝麻醬用刷子刷在麵皮上,再把面片從一端捲起來,捲成一個面筒。
4、把卷好的圓筒切成5cm的小劑兒,取一個小劑兒把2邊切口向下翻轉,在底部包住。
5、把處理好的小劑兒用手搓圓,壓扁。放在烤盤里,刷上蛋液,灑上芝麻。
6、烤箱預熱10分鍾,170°上下火烤20分鍾。
小訣竅
1、芝麻醬一定不要調的太多,否則用不完。
2、抹芝麻醬的時候也不能多。
3、面片擀的時候厚薄要均勻,否則會影響口感。
4、卷圓筒的時候手要緊點,太松就不好吃了。
5、劑子往下翻的時候,一定不要露出花生醬,即使劑子地下不好看也不要緊。

Ⅳ 回民燒餅怎麼做

1。准備:麵粉3cup, 水1.5cup, 食用油0.5cup,baking powder 0.5tsp, 食鹽,yeast放入麵包機,揉20分鍾成面團,如果用手揉則需45分鍾左右。
香油、芝麻醬各30毫升,混合調勻成為油酥。
老北京的燒餅
老北京燒餅是烙制的,絕大多數的烙制食品是用餅鐺烙後再加烘烤。其爐灶上口為圓形,有凹下的爐膛,直徑約二尺,爐口上安置餅鐺。其熱力為燃燒碎煤渣,以保持恆溫,與現今使用的烤箱不同。
做出正宗老北京小吃的秘訣
芝麻醬燒餅:半發面。餅面上粘滿芝麻,餅瓤抹麻醬、撒椒鹽後卷折,故而多層。先在鐺上烙近半熟,再放入爐膛中烤之,出爐後外焦里嫩,酥軟可口。味微咸,直徑約兩寸。回民、漢民經營此種麵食者極為普遍。當年稱早點鋪為「燒餅鋪」。有些飯館也焙燒餅用以佐餐,如較大的回民飯館每年自立秋後賣烤、涮羊肉者,其主食多為燒餅。
此外,用燒餅夾燒羊肉、醬牛肉、醬肘子(豬肉)、炸雞蛋、油餜等等皆屬美餐。總之,它能與許多葷素成食配套。賣燒餅者多設店鋪或背筐油餅相伴而叫賣;或夜晚傍餛飩攤兒於路旁。
吊爐燒餅:此種燒餅多為回民鋪所制,用吊爐將餅坯烘烤,吊爐形如覆鍋以鐵板為底,用鐵鏈吊起,以木棍移動,爐內燃碎煤渣。這種燒餅歷史悠久,清代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中有「涼果炸糕既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之句。其特點是兩層厚皮,無瓤,這是為了夾肉或夾油餜而食。由於製作費工,逐漸為芝麻醬燒餅所代替。
假吊爐燒餅:製作是不用吊爐而用餅鐺烙後烤熟。形與味皆似吊爐燒餅。回民飯館烙此為了夾、烤羊肉而食。
卷酥餅:與芝麻醬燒餅味同形異。製法是將半發面擀成大片,抹勻麻醬,撒椒鹽捲成長卷,然後橫切成長約三寸、寬約二寸的長方塊,烙烤而成。糕點中亦有「卷酥」與此不同。
糖燒餅:以芝麻醬、紅糖糅於半發面內烙烤而成,餅之上面粘滿芝麻。
油酥燒餅:內無麻醬,餅面有芝麻,油大層多,味稍咸或為糖餡。
澄沙燒餅:個小、薄皮,內包澄沙餡(豆餡),餅的四周有一圈芝麻。烙熟後裂口露餡,別名「蛤饃吞蜜」。
蟹殼黃燒餅:南方製法。死面,個小甚酥。圓形者味咸,長圓形者有餡(紅糖餡、豆沙餡、乾菜餡)。烙制時用烤爐,爐高約三尺,圓形(以一小缸圍以木板製成),爐頂有洞口,燒餅烙熟後用火鉗夾出,此種燒餅熱吃酥軟,涼吃難嚼。北海公園「仿膳」餐廳所售「肉末燒餅」與上述者近似。
缸爐燒餅:死面,長方形,層多,餅面上芝麻多。製法是將生坯貼於小缸之內壁,缸下為文火烘烤而熟。熱吃香酥,制此者多為河北省石家莊一帶人。
燜爐燒餅:此種燒餅或可歸於糕點類中。油和面,圓形,個兒的大小與核桃相近,特點是十個連在一起,吃時掰開。所包之餡分:脂油(豬油)蔥花、乾菜、豆沙、棗泥、桂花白糖、山楂白糖等等,其味各異。所用烤爐與烙蟹殼燒餅之爐類似。昔日「致美齋」與東安市場「遠芳齋」制此馳名遠近。另有,前門外鮮魚口小橋路南的「魁宜齋」所制者在南城一帶較有名氣。近年來,北京傳統糕點逐漸恢復,渴盼「燜爐燒餅」重散芳香。
白馬蹄兒:發面,上下兩層皮,直徑兩寸余,餅面上芝麻稀疏,無鹹味,與「焦圈兒」(油炸餜)配套而食。前些年鼓樓前尚有一店制此,購者排長隊以待烙就出爐,足見它極受食者歡迎,可惜今已無處覓得。
紅馬蹄兒:發面,瓤厚,內有花椒鹽兒,直徑寸余。餅面上芝麻密集,刷有糖色,烤熟後色如晚霞,香味撲鼻。此外尚有「驢蹄兒」個兒稍小。各種馬蹄燒餅皆非烙熟,而是以爐灶烤熟,烤爐里膛以舊缸或琉璃瓦所砌成之。爐高一米余,寬約三尺,下層為熱源(燃碎煤),上層寬敞,四壁熾熱。制者以面坯蘸水後貼於爐頂爐壁上,烤熟後用鐵鏟將其鏟入小鐵勺內取出。製作雖費工,但食者百吃不厭。現在烙馬蹄兒的手藝已失傳。
老北京的各種燒餅除上述者外,尚有雞油餅、麻圓等等帶芝麻之麵食,屬於糕點類。

Ⅵ 回民酥餅怎麼烙

油香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尤其是很多回民吃的油香也是非常美味的,但是人們如果想要做出經典的味道也是比較難的,所以在味道上很多人做出來的油香還是會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所以要講究具體的做法步驟,尤其是和面工作,這樣才能做出經典口味。那麼回民老式油香面咋和的?

1.做法一

加溫水化開酵母,加入麵粉、鹽、糖,和成光滑面團。發酵至2倍大小,然後加適量的小蘇打揉勻;另一個盆里一碗面,用熱油80度左右燙香豆粉和麵粉邊攪邊到,油不能燙,將其反復揉搓。油麵團攪拌均勻,然後和主面團面揉到一起,放點香豆子,反復揉,揉的勻勻的,再餳發至少30分,把餳發好的面團均勻的分成幾等份,每個大小90克左右。取一個面劑,再揉,然後輕輕的擀成接近0.5cm厚,直徑10厘米的圓餅生坯。油燒熱用中火從鍋邊滑入油餅胚子,鍋大的話,放入2~3個,中小火慢慢炸,一面稍黃,再翻面炸,炸至金黃即可。

2.做法二
回民油香分為起面油香、蒸油香和燙面油香。起面油香又叫發面油香,和面要用酵母兌溫水,等面餳好之後,加入將蘇打粉、香豆子、植物油和雞蛋摻入其中,再加一些麵粉。蒸油香也是發面,所不同的是先將面擀開、擀薄,形同一張大餅,隨後抹上植物油,撒上香豆子,捲起來均勻切開,最後擰成麻花狀,由上向下擀成圓餅,像蒸饃饃一樣,將圓餅摞起來放入蒸鍋。燙面油香,就是用開水燙過的面,先捂後和,等面完全涼下來,開始揉面。揉好的面團,再擀得薄餅越薄越好,下油鍋炸即可。
3.做法三
油香是用四種面和到一塊,經過長時間的揉壓,再放入油中炸制。做油香先把四分之一的面用酵母發開,面要像耳垂一樣軟。拿四分之一面,用六七十度的熱水,邊加水邊攪面,做成不太軟的燙面。再拿四分之一的面做油酥面,把油放入鍋中加熱到七成熱,拿筷子邊攪拌邊到倒油,攪拌均勻,趁熱加入白糖,繼續攪拌,拌勻。把剩下的麵粉,和另外的三種面,放到大點的盆子里,打入雞蛋,開始揉面。要是面發的過了有酸味,再加入適量鹼。繼續揉,揉到面團光滑,蓋上紗布醒發10分鍾,再揉,再醒發,連續幾次,一直到面團像綢緞一樣光滑。把面團搓成長條,切成面劑子,用擀麵杖擀成0.8厘米厚的圓片,中間用刀劃兩道。做好以後,放在案板上醒發幾分鍾。鍋中放入大量油,燒至六成熱,下入油香,炸至兩面金黃。放涼就可以吃了,香,甜,酥,十分好吃。

Ⅶ 怎樣在家製做可口的燒餅

http://www.catcn.net/forum/read.php?tid=7746有詳細圖解的作法的,還有過程圖片的呢!

家燒餅走紅,不僅成為了各個商家的「熱門產品」,其做法也成了網上的熱帖。
做法:
1,將精白麵粉,酵母,溫水,黃油,糖在盆中和成面團,加蓋發酵約兩小時。
2,將肉鬆,小蔥剁成碎末待用。然後將牛肉和蒜剁碎,使蒜香充分進入牛肉中。
3,將面團揪成大小一侄的面擠,壓成兩寸大小的薄餅,用牙簽在上面紮上小洞,將攪拌好的肉鬆末,牛肉末撒在餅上,隨後將胡椒,花椒,孜然,鹽均勻的刷在餅上。4,將做好的餅胚放如烤箱,190度左右,烤20 分鍾即可。
秘笈:發面非常關鍵,加少許糖,可起到快速發酵的作用,還可增加餅的口味,同時,放入烤箱之前,在餅表面刷上蛋黃,可呈金黃色,口感更佳

2.原料配方(制250隻) 上白麵粉11.75公斤 酵種1.125公斤 油渣500克 去皮芝麻425克 飴糖250克 燒餅末350克 食鹼175克 精鹽250克 香蔥7.5公斤 菜籽油1.25公斤 豬網油1.15公斤

製作方法
1.取麵粉(9公斤)放缸內,用85℃熱水(春秋季用75℃熱水,夏季用70℃熱水)4.7公斤拌成面絮出缸。放在大圓匾中揉拌成卵石狀,把酵種撕碎放入,用雙手握拳不斷搋揉至軟韌、發光,無疙瘩為止。蓋上棉被(夏季用單布)保溫,靜置發酵約4小時。

取麵粉(2.75公斤),用菜籽油拌和成油酥面。

2.將香蔥擇凈,洗後吹乾,切成細末,將油渣、豬網油切碎,一起在砧板上剁碎拌勻,盛入盆中,加精鹽和燒餅末攪勻成餡。

3.在案板上撒些麵粉,放上發面團,將用沸水溶化的鹼液分次對入,搓揉至面團光滑不粘手,然後搓成長條,摘成大小相等的面劑250,將油酥分成相同份數。

4.逐個將面劑拍扁,在邊上摘1小塊麵皮包上油酥,放在面劑中心,用手壓成直徑約3厘米的片,挑入餡心後包攏捏緊,用麵杖擀成直徑約10厘米的圓餅。用250克溫水稀釋飴糖,然後刷在燒餅表面,撒上芝麻。

5.用柴草5公斤燒熱爐坑,把燒盡的草灰分撥爐膛兩側,再用柴草5公斤分數次放入爐內燃燒,用叉鏟在燃燒的草上壓一下,將爐膛兩側冷灰覆蓋上面,隨即用水刷把爐壁刷洗干凈,自爐膛兩側下部向上貼餅,最後貼至爐頂。貼滿後,將覆蓋的冷灰撥向兩側,將未燃盡的柴草翻身,挑在叉鏟上,手舉叉鏟進行烘烤,直至餅坯呈蟹殼黃色,起鼓出爐,用小掃帚掃去燒餅上的浮灰。

產品特點 干松,爽口,香脆,邊白面紅。

芝麻醬燒餅:半發面。餅面上粘滿芝麻,餅瓤抹麻醬、撒椒鹽後卷折,故而多層。先在鐺上烙近半熟,再放入爐膛中烤之,出爐後外焦里嫩,酥軟可口。味微咸,直徑約兩寸。回民、漢民經營此種麵食者極為普遍。當年稱早點鋪為「燒餅鋪」。有些飯館也焙燒餅用以佐餐,如較大的回民飯館每年自立秋後賣烤、涮羊肉者,其主食多為燒餅。
此外,用燒餅夾燒羊肉、醬牛肉、醬肘子(豬肉)、炸雞蛋、油餜等等皆屬美餐。總之,它能與許多葷素成食配套。賣燒餅者多設店鋪或背筐油餅相伴而叫賣;或夜晚傍餛飩攤兒於路旁。
吊爐燒餅:此種燒餅多為回民鋪所制,用吊爐將餅坯烘烤,吊爐形如覆鍋以鐵板為底,用鐵鏈吊起,以木棍移動,爐內燃碎煤渣。這種燒餅歷史悠久,清代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中有「涼果炸糕既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之句。其特點是兩層厚皮,無瓤,這是為了夾肉或夾油餜而食。由於製作費工,逐漸為芝麻醬燒餅所代替。
假吊爐燒餅:製作是不用吊爐而用餅鐺烙後烤熟。形與味皆似吊爐燒餅。回民飯館烙此為了夾、烤羊肉而食。
卷酥餅:與芝麻醬燒餅味同形異。製法是將半發面擀成大片,抹勻麻醬,撒椒鹽捲成長卷,然後橫切成長約三寸、寬約二寸的長方塊,烙烤而成。糕點中亦有「卷酥」與此不同。
糖燒餅:以芝麻醬、紅糖糅於半發面內烙烤而成,餅之上面粘滿芝麻。
油酥燒餅:內無麻醬,餅面有芝麻,油大層多,味稍咸或為糖餡。
澄沙燒餅:個小、薄皮,內包澄沙餡(豆餡),餅的四周有一圈芝麻。烙熟後裂口露餡,別名「蛤饃吞蜜」。
蟹殼黃燒餅:南方製法。死面,個小甚酥。圓形者味咸,長圓形者有餡(紅糖餡、豆沙餡、乾菜餡)。烙制時用烤爐,爐高約三尺,圓形(以一小缸圍以木板製成),爐頂有洞口,燒餅烙熟後用火鉗夾出,此種燒餅熱吃酥軟,涼吃難嚼。北海公園「仿膳」餐廳所售「肉末燒餅」與上述者近似。
缸爐燒餅:死面,長方形,層多,餅面上芝麻多。製法是將生坯貼於小缸之內壁,缸下為文火烘烤而熟。熱吃香酥,制此者多為河北省石家莊一帶人。
燜爐燒餅:此種燒餅或可歸於糕點類中。油和面,圓形,個兒的大小與核桃相近,特點是十個連在一起,吃時掰開。所包之餡分:脂油(豬油)蔥花、乾菜、豆沙、棗泥、桂花白糖、山楂白糖等等,其味各異。所用烤爐與烙蟹殼燒餅之爐類似。昔日「致美齋」與東安市場「遠芳齋」制此馳名遠近。另有,前門外鮮魚口小橋路南的「魁宜齋」所制者在南城一帶較有名氣。近年來,北京傳統糕點逐漸恢復,渴盼「燜爐燒餅」重散芳香。
白馬蹄兒:發面,上下兩層皮,直徑兩寸余,餅面上芝麻稀疏,無鹹味,與「焦圈兒」(油炸餜)配套而食。前些年鼓樓前尚有一店制此,購者排長隊以待烙就出爐,足見它極受食者歡迎,可惜今已無處覓得。
紅馬蹄兒:發面,瓤厚,內有花椒鹽兒,直徑寸余。餅面上芝麻密集,刷有糖色,烤熟後色如晚霞,香味撲鼻。此外尚有「驢蹄兒」個兒稍小。各種馬蹄燒餅皆非烙熟,而是以爐灶烤熟,烤爐里膛以舊缸或琉璃瓦所砌成之。爐高一米余,寬約三尺,下層為熱源(燃碎煤),上層寬敞,四壁熾熱。制者以面坯蘸水後貼於爐頂爐壁上,烤熟後用鐵鏟將其鏟入小鐵勺內取出。製作雖費工,但食者百吃不厭。現在烙馬蹄兒的手藝已失傳。

Ⅷ 老北京芝麻醬燒餅,家庭製作的詳細方法和竅門,焦香酥脆越嚼越香

提到老北京芝麻醬燒餅,我便會想到一個長的大笸籮里,放滿了巴掌大的燒餅,餅面上的芝麻焦香酥脆,咬一口,滿口掉渣,裡面則是千層夾著的芝麻醬和椒鹽餡,外焦里軟,酥脆可口。吃燒餅講究一手拿捏著燒餅,一手在下面托接著掉落的芝麻和燒餅渣,那可都是精華…燒餅的濃郁香氣能充斥著整個小店甚至是門外路邊,熟悉這種味道的路過的吃貨們無理由地會被吸引過來。

在北京,好吃的芝麻醬燒餅大都來自回民的清真飯館:比如牛街輸入胡同的清真燒餅,排大隊是日常一景;後海李記醬肉爆肚店,燒餅要就著羊肚湯吃;東五環外常營回民區的李小老燒餅也是在方圓幾公里都聞名的,甚至家住燕郊的人也有好他這一口的,他家每天早上都是人滿為患,燒餅就雜碎湯/豆泡湯吃最是火爆。燒餅除了直接吃、就羊湯吃、就烤肉吃、作為涮完火鍋之後的主食吃、還可以把燒餅從中間切開,里邊塞上幾塊肘子肉或是醬羊肉、醬牛肉,便是一個「燒餅夾肉,吃起沒夠」的中式漢堡。

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寫道:「祥子攢了三年的錢,買了第一輛車;過於快樂,遂將買車日定為自己的生日。為了過這個大日子,頭一個買賣必須拉個穿得體面的人,然後,應當在最好的飯攤上吃頓飯:比如熱燒餅夾爆羊肉。」在舊時普通平民祥子的眼中,熱燒餅夾爆羊肉可以做為生日的大餐來享用。

據史書考證,燒餅是漢代班超同西域時傳來的。〈續漢書〉有記載說:「靈帝好胡餅。」胡餅就是最早的燒餅,唐代就盛行了。據〈資治通鑒.玄宗〉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咸陽集賢宮,無所裹腹,任宰相的楊忠國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當時長安做胡麻餅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輔興坊的店鋪。為此詩人白居易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胡麻餅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面清油、鹼面、糖等為原輔料,和面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爐烤制,因而白居易說「面脆油香」了。此做法與現代燒餅差不多。

清廷御廚趙永壽潛心研究燒餅製作技藝,研製出了獨特的多層麻醬燒餅製作工藝。普通燒餅15層左右,趙永壽的麻醬燒餅可以達到21層,且冷後加熱和剛剛出爐的燒餅沒有絲毫差別。清朝滅亡後(民國初期),趙永壽流落民間,開始做起了燒餅作坊,專營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1925年,趙仁齋與趙永壽等原御膳房廚師合夥在北海公園開設仿膳,經營清宮糕點、小吃及風味菜餚。1955年,仿膳改為國營,1956年,更名為仿膳飯庄。

田德忠在仿膳飯庄拜趙永壽為師,學得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技藝,成為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第二代傳人。後田德忠調到隆福寺小吃店做廚師,王福玉拜田德忠為師,成為第三代傳人。後來馮懷申拜王福玉為師,成為了第四代傳承人,馮懷申擔心老北京燒餅可能失傳,為了不讓這門手藝丟了,他先後收了兩次弟子,共二十人。2017年,馮懷申在房山區為老北京燒餅製作技藝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傳承人。 老北京多層麻醬燒餅的手藝和文化得以流傳至今。

或許你已經習慣了去老字型大小排隊買一兜子的燒餅回家慢慢吃,不過閑時也可以在家裡試做一把。記得在春節前後的疫情期間,有不少人在家學會了發面,成功地做出了饅頭和包子。做燒餅也一樣,不試不知道,試了便知,原來做美食也可以很有趣、上手便成癮…今天我就來和你分享一下老北京芝麻醬燒餅的家常做法,感興趣的你不妨一起來試試吧~

一、老北京芝麻醬燒餅的製作方法:

原料:麵粉250克,小蘇打2克,食用油10克,芝麻醬50克,水140克,花椒面2克,小茴香面2克,鹽3克,芝麻適量,醬油、白糖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