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故宮始建於那個朝代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
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
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1)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Ⅱ 北京故宮是在哪個年代建的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點位於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牆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
故宮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的五百餘年,明、清兩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經居住於此。
故宮歷史
明代
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許天賜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這次由蔡信統籌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後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清代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許文虎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並改名為保和殿,並修建了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路的鍾粹宮、承乾宮、景仁宮,西路的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以及慈寧殿和奉先殿。康熙六年重建端門。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此時期營建了經筵用的文華殿、傳心殿,太後居住的咸安宮、寧壽宮,嬪妃居住的景陽宮、永和宮、延祺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皇子居住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擷芳殿、毓慶宮、上駟院、造辦處、內務府等建築,並且重建了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奉先殿等建築。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將其居住過的乾西二所改為重華宮,並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宮、壽安宮、雨花閣等建築。
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費白銀130餘萬兩改建皇極殿、寧壽宮、養心殿、樂壽堂、乾隆花園建築群,作為清高宗晚年禪位歸養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華殿之北新建文淵閣,以備庋藏《四庫全書》。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
1886年(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修復完畢。
近現代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簽訂的優撫條件,清遜帝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15年時,將故宮太和殿改名承運殿,中和殿改名體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極殿。太和門改名承運門,兩旁為緝熙門(清朝昭德門)、貞度門;內金水河南邊的協和門、熙和門改名為經文門、緯武門。
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廢帝溥儀。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雙十節),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中約2/3隨民國政府播遷台灣。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簡介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
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
建築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環以城牆,外圍有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制典藏到民國初年。
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
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石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
Ⅲ 北京的故宮是哪個朝代建造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拓展資料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世界五大宮之首」(世界五大宮分別為: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之稱。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因此又名紫禁城。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
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實際數據是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Ⅳ 故宮是哪個朝代的那個皇帝建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
故宮在明朝永樂皇帝四年也就是1406年開始建造,是在南京故宮為建造藍本的基礎上建造的。1406年永樂皇帝朱棣為了完成自己父親朱元璋生前的願望,准備把明朝的首都遷到北京去。
於是就命人根據南京故宮的樣子,在北京也建造一座故宮,一直到了1420年北京故宮才建立完成,總共用了十四年。
(4)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1406年,明朝永樂皇帝開始修建故宮博物院。據明朝記載,這座世界上第一座宮殿的建造,花費了10萬名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名普通勞動者15年的時間才完成。此後,明、清兩代皇帝進行了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外觀沒有太大變化。
共有24位皇帝居住在這里,第一位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是清朝的宣統皇帝溥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一個8米寬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約8.5萬平方米。太和殿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是最高、最輝煌的大殿。
皇帝登基、大婚、冊封、敕令出征等都會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儀式,當時成千上萬的人高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鑼鼓齊鳴,極具人情味。太和殿後面的和殿是皇帝參加重大儀式休息和接受祭拜的地方,而最北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宴會和寺廟考試的地方。
內院由甘慶、焦台和昆寧三個宮殿,以及東、西六個宮殿,皇帝和他的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在住宅的北面是一個小巧別致的皇家花園。
明清兩代皇帝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在坤寧宮,交流殿是皇後活動的地方。在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到了西六宮,其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時期開始,它就成為了皇帝統治和睡覺的地方,慈禧太後也在這里住了40多年。
Ⅳ 故宮是什麼朝代建的
明
Ⅵ 故宮是什麼朝代建造的
故宮是明朝建造的。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歷時14年,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
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6)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故宮又稱紫禁城的原因
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是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它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華。而「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很大的關系。古代中國人祟尚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就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而建的。
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了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星宿,其中紫垣(也就是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裡的「紫」,就是「紫垣正中」的紫,意喻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
而「禁」則指是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的意思。游覽故宮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故宮里的宮殿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比如中和殿、太和殿等。
這些字眼所代表的意義即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傳統的儒家理念。所以舊時的人們稱北京城為紫禁城了。
Ⅶ 北京故宮始建於哪個朝代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4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
故宮建成後到1912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廟號謚號的皇帝(其中包括二十四位明清史公認的皇帝,以及一位身後尊為誠敬義皇帝,而後卻被順治罷黜的睿忠親王)。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
(7)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故宮的歷史: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Ⅷ 紫禁城是哪個朝代建造的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永樂皇帝朱棣最初為燕王,封地在北京,靖難之役後奪取了原屬於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內心不安,加上北京市他的勢力范圍,所以選擇遷都北京,在北京另造皇宮。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8)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擴展閱讀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Ⅸ 紫禁城是哪個朝代建的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
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布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殿試的一至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經歷時間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曆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