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粱米是營養價值極高的粗糧食物,怎麼吃比較好
在我們豫東平原的大地上到處種的是高梁,早先種的是本地高梁,秸稈很高,大概有兩三米高吧。後來引進種植東北高梁,秸稈比我們本地高梁低很多,也就一人多高。結的穗也不一樣,東北高梁結的仔比本地高梁密實,因此,產量要高些。
㈡ 老人講「70年代高粱米才是主食」,為何高粱米淡出了人們餐桌
五十年代初期,回山東老家,廣饒西關。吃的是紅紅的高粱面。吃不下去就哭,玩命地哭。媽媽沒辦法,就到街上買了一個火燒。1968年文革時期去西北外調,路過鄭州下車轉了轉,飯館里只有憑糧票才能買到的紅高粱面的面條。沒有白面的主食可買。1968年年底畢業了,分配到了唐山柏各庄軍墾農場。口糧按當地標准供應,大米,白面很少。絕大部分是高粱米。在北京從來沒吃過高粱米,好難吃呀。對飯量小的女同學就更難下咽了!連指導員叫趙太膜的,煞有介事地用木棍敲打飯笸籮,吃不吃高粱米飯,這是路線問題。往事不堪回首。
那個年代是全國人民生活困難,節衣縮食,每人每月按定量供應,一般市民24斤,20%細糧,80%粗糧以高梁米,玉米,地瓜干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糧食連年豐收,由於農業 科技 進步,小麥,大米畝產翻倍增長。
再加上副食品豐富,細糧供應有餘,反倒是粗糧成了稀罕物。
高梁米主產於東北黑土地,以前產量高,易管理,大部份用於牲畜的飼料。
現在種高梁改為種水稻,東北大米享譽全國。
現在大米,白面都吃膩了,高梁米只然要退出歺桌,成為造氿行業主料。
其實高粱米很好吃的。對於高粱,傳統習慣是東北人吃米關內北方人吃面。這是中國人的地域生活習慣。在東北。民間有;高粱米水飯小咸魚的順口溜。(遼南地區是高粱米飯黃花魚。)高粱米干飯、高梁米稀飯都是很香甜的。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北糧南調。東北居民的糧油供應聚然減少。食用油居民每人每個月由半斤減少到每人每月三兩。
後來引進一種高產的高粱。叫晉雜五。這種高糧確實高產。但是殼子特別多。口感極差。完全設有了高粱米原來固有的香甜味。這種高梁。入口發澀很難下咽。但是因為高產。所以在全國推廣。
那個年代,居民供應的品種有限。當時供應的除了極少的米、面之外就是玉米面、玉米碴子和高粱米。沒有出現晉雜五時。高粱米飯還是很好吃的。只是自從糧店全部改供晉雜五後情況就變了。
中國是文明古國。哪朝哪代。只要是老百姓不滿意。 社會 上就會流傳民謠。所以東北地區就有了;晉雜五、晉雜五。既難吃,又難煮。這種民謠。
現在糧食充裕了。沒有人再去播種晉雜五了。經過那段 歷史 的人。都不願觸及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香甜的高梁米已被淡忘,而記憶猶深的卻是難吃,難煮的晉雜五。
如今的高粱米在東北已成為 健康 食品。價格比大米、麵粉還要高。
東北產的高粱米。有一個品種叫;「大紅袍」。穗大、顆粒也大、煮飯滿屋子香氣四溢。自從晉雜五齣現。就再也嗅不到那香氣了。
建議大家可以品嘗一下;高粱米水飯小咸魚。當然要是在炎熱的暑天那就更正宗了。
大概是口感太差了。粗糙難嚥。
七十年代不是以黑面和秈米為主食嗎?逢年過節每人給2.5公斤稻米和富強面。
八十年代末我去瓦房店收蘋果,在農民家裡還吃高粱米粥。沒有覺得難吃,老鄉還讓我往裡加干飯,怕吃不飽。楊家鄉,那個村忘記了。村民很純朴,人很好,當時是國光蘋果拿級板卡。黑龍江八十年代初高梁米就少了,能買到議價大米了,摻合在高梁米里和紅雲豆一起悶,飯香撲鼻。
70年代我地不再以高粱為主食,尤其是70年代中期改種制種高粱,秸稈矮產量高,但是口感極差,全部用作造酒
說說我82年第1次回老家的事情。那會兒我的家庭條件已經緩過氣兒。不吹牛的說我們那會已經吃肉吃煩了。我們家已經主吃豬肚和豬耳之類的。西瓜和蘋果都是論麻袋買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真的已經……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第1回回到了東北老家。因為在西北長大了。我還是比較喜歡吃面。回到了東北就開始頓頓吃米飯 我們那個地方是全國文明的大米生產之鄉。並且吃米飯有個奇怪的吃法。米飯做熟了以後,加上涼水攪成一粒一粒的撈著吃。吃了沒幾天我就蒙了。就喊著家裡人改改吃法。就吃到了我今生第1次的高粱米飯。怎麼說呢,不難吃吧,也不好吃。因為那個殼去不幹凈。吃到嘴裡總有嚼苞米粒兒的感覺。總給人感覺不像是正經吃主食的樣子。後面我才知道。那是人家為了照顧我們。把那個又加工了一下。以前他們自己吃的更粗糙。反正那個玩意兒真的不是很好吃。我可能也就再吃過一兩回。反正這輩子再不想碰他了。[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我老家以前紅薯是主食,後來有了土豆,紅薯喂豬[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營養好,但是口感不好。被旱改水淹沒了。
㈢ 高粱做的麵粉和小麥做的麵粉,哪個好吃
應該是小麥吧?高粱面是蒸窩窩頭的。一般都是吃小麥麵粉了,如果想吃點粗糧可以加點磨得很細的玉米麵粉,做饅頭也會另具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