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伙們,你們知道的山西最有名的麵食是什麼嗎
山西麵食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稱為「世界麵食之根」。以面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百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度「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刀削麵、知拉麵、擀麵、剔尖、撥魚、河澇、貓耳朵、擦疙蚪、揪片、刀撥面、搓魚、推窩窩、溜魚兒、抿面、莜麵栲道栲等等。
刀削麵聞名全國,最後一種是當地人的摯愛!
貓耳朵
貓耳朵是一種在山西、陝西等地流行的特色傳統麵食。其並非如名字所說用貓耳製成,只是因形似貓耳故名。在中國華北地區,貓耳朵大多像其他麵食一樣作為主食,而在南方地區多作為點心和小吃食用。
2. 燒麥面怎麼和燒麥是哪兒的最著名
燒麥別看好,但是味道很好吃,但是做燒麥以及論正宗的口味就得需要了解一下了。那麼,燒麥面怎麼和?燒麥是哪兒的最著名?
燒麥面怎麼和
1. 將100克麵粉放入盆內,倒入適量沸水和成燙面;
2. 餘下的麵粉倒入適量水,和成面團;
3. 將兩塊面團放在一起揉勻揉透,蓋上濕潔布,稍餳;
4. 搓成長條,切成約15克一個的面劑;
5. 將面劑按扁,擀成邊緣極薄的燒賣皮;
6. 燒賣皮包入適量羊肉餡;
7. 上屜,用旺火蒸15-20分鍾,即可蘸香醋食用。
燒麥是哪兒的最著名
燒麥,著名漢族小吃,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
燒麥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
燒麥起源於內蒙後流傳至京、津、廣東一帶,其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
看來最好吃的燒麥還是在內蒙,不過各地也有一些燒麥特色館,至於好吃與否嘗鮮就知道了。
關於燒麥的歷史
很多人認為,燒麥的祖籍在呼和浩特,據《綏遠通志稿》中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清代北京燒麥館多懸掛「正宗歸化城(呼和浩特舊稱歸化城)燒麥」招牌。
然而,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上,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稱:「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從描述看,與今燒麥造型無異。
其實,宋末元初文人陳元靚在《事林廣記》的《大茶飯儀》中,也記載了稍麥,稱:「三巡或灌漿饅頭,或稍賣,用酸羹……」可見,燒麥與灌漿饅頭(即今之灌湯包)同屬餐點,可能是受包子製作方法啟發而形成的。
有學者認為,燒麥製作方法近似突厥的「饅頭」,兩者都用未發酵的麵粉做皮,餡料以肉為主,只是前者蒸食,後者烤食,因此懷疑燒麥來自西域,但並無更多證據,且突厥語中並無與燒麥音相近的食品。
燒麥之名甚異,有人認為是外來語音譯,也有人認為是稍麥的異寫,之所以稱「稍」,清代郝懿行《證俗文》說:「稍麥之狀如安石榴。其首綻開中裹肉餡,外皮甚薄,稍謂稍稍也,言用麥面少。」
雖然燒麥最早的文字記錄指向北京,但燒麥多用羊肉餡,而內蒙古羊肉質量更佳,到清代時,內蒙古燒麥已被認為是正宗。在當時,關內人普遍有誤解,認為關外平時以羊肉為食,但據趙翼《檐曝雜記》載,他作為軍機大臣曾赴關外考察,經詢問當地人得知,普通牧民一年只能吃一兩次羊肉,平日只能用奶茶加炒米度日。
今北京燒麥與大同燒麥近似,大同燒麥又稱稍梅,因出籠時狀為梅朵而得名。明清時期,晉商走遍天下,也將大同燒麥帶入北京,以都一處最著名,都一處最初可能是酒館,據《燕京雜記》載:「都一處買酒以杯記,不以壺記。有親王某善飲,微服過之,索以巨碗,主人以其破格不與,王怒碎其器,一時都下暄傳之。」此書成於嘉慶時期,直到清末,《都門瑣記》仍稱:「有都一處者,專賣酒,酒品極多。」到上世紀30年代初《燕都叢考》時,都一處方被記為「小飯店也」。
3. 燒麥和包子,哪個才是你最喜歡的
引言:燒麥和包子很多人都喜歡吃,究竟哪個好吃,要看自己的愛好。燒麥據說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是使用沒有發酵的麵皮製作,頂部不封口,像一朵盛開的花一樣,燒麥裡面的餡料南方和北方也有區別,南方燒麥原料為豬肉,雲吞皮,北方燒麥原料為牛羊肉,大蔥,糯米,肉 。包子用的是酵母發麵皮,頂部封口,圓圓的像一個燈籠一樣,包子裡面的餡兒料很多,分為甜的和鹹的兩種餡料,甜的餡料大多都是豆沙,鹹的餡料種類比較多,比如豬肉、羊肉,牛肉、粉條、韭菜、豆腐,蘿卜,茴香等都可以製作餡料,滿足了人們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