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東原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東原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5-16 04:03:32

A. 重慶小籠包排名前十名的有哪些

重慶小籠包味道前十強:江北大石壩東原D7大嘴卡卡松針小籠包最好吃,位置在新世紀超市門口對面,其他如鬼包子,九園包子 ,玲瓏包等都還過得去。本人有點小潔癖,大嘴卡卡小籠包的老闆永遠放心肉,永遠追求一流味道的經營理念,得到了本人和很多消費者的喜愛,全重慶各個地方都有客人來品嘗,早上還要排隊搶,最愛他家的鎮店之寶:醬肉包,香辣牛肉包,鮮肉包,筒骨湯包,韭黃蒸餃。

B. 南陽的很好吃的小吃說幾種

1、紅廟路西頭的「東來順」飯店的唐河涼粉,魚香茄脯。一家牛肉菜館的砂鍋牛雜也很是美味,橋口的早餐小店做的午飯燜面肚絲湯(肉片湯)味美實惠,與車站南路的交叉口東南角的「唐河燒雞鹵羊肉」小店也是名聲在外,冬天加湯燒火鍋,夏天吃干鍋是很爽的,他的扯麵也是筋道爽滑,冬天他賣的黃酒是很地道的,口感好,就是度數略高。 2、紅廟路與文化路交叉處的「徐記胡糊湯」的胡糊湯、水煎包、小甜餅、菜合、煎餅,隔壁的「丁記米線」的米線、涼皮、米皮。紅廟路道口的燒兔子和鍋盔饃、怪味雞、怪味鴨也很搶手。六零售口的早餐糊辣湯,三中對面的清真牛肉湯也是有口皆碑。 3、紅廟路的小四川的酸菜魚。紅廟路和武侯路的十字路口,華光飯店的斜對面有一家很小的鹵羊肉館,那的羊肉鹵的很好。他是和老陝西一樣那種帶湯用小鍋燴著吃的,在他旁邊路對面100米那個市場外面有個叫路「遇齋的牛肉館」牛肉拉麵是他們最精典的美食。 4 、紅廟路二十二中路口的橋頭羊肉湯,二十二中道里和長江路東頭的牛肉湯,河街口的橋頭牛羊肉湯,武侯路的原胖子牛肉湯現路遇齋牛肉湯也是10年以上的老店,冬天的牛雜湯和拆骨肉、干煸肥腸等也是十分的受用。 5、農校後門有個三甲鹵館,那裡的鵝脖子,豬蹄,羅蓋肉,雞翅,油而不膩。。。其實還有豬皮、大腸等也很不錯,最後來碗排骨湯面條,味很美的。 6、永安路向北有家小四川飯店的酸菜魚與回鍋肉,夏天的涼面,水煮肉片等,工業路往北教委南邊路東的小道裡面有家很小的店專賣牛雜面熱乾麵,他的牛雜面在附近比較有名,適合酒後來一碗解酒養胃,當然要交待少放辣椒。 7、人民路老體育場上坡的辣不怕裡面的3蒸(土豆,大豆,條子肉),應該叫不怕辣才對,它的粉蒸肉和鹵蛋、豆製品很好吃,他對面的燒雞店的燒雞非常正點,冬天是火鍋店可以吃燒雞火鍋或者牛羊肉火鍋,實惠好吃,在路南廁是一家手工燒餅老店,他的燒餅是很有名氣的,也非常好吃。 8、人民路體育場上坡的豆腐油茶,老缸瓦市(回族群力飯店)斜對過的道口(原東關燒臘店旁邊),專賣豆腐湯。 9、人民路南航五哥燴面旁邊有家漿面條,工農路口對面的原郵政局門口早餐店的漿面條也是不錯的. 10、人民路與建設路交叉路口的果園的鍋餮! 老果園在公園西門對面的街口橋頭,新果園在公園北門對面,個人感覺老果園的菜品口感好於新果園,另外素鍋貼的口味比葷的要好些。 11、人民路農科所樓下,津魚頭火鍋的魚頭不錯!尤其魚皮魚肚很香。 12、武侯路小市場外的千里香餛飩皮薄陷紅如金魚,包子也好吃,做早餐宵夜都不錯。 13、人民北路南航那裡有個「特香包」的休閑小站,特色菜有一兔三吃、泉水兔、泉水雞,中南賓館往東的小道里有家地鍋排骨非常不錯,搪瓷缸喝茶粗瓷碗吃飯喝酒,煤火爐燒地鍋羊肉、牛肉、排骨、骨髓等味道很好。 14、人民北路在口腔醫院邊上有家「魚米鄉」很不錯,尤其是他們的米很香!它還有兩家分店,一家在文化路和八一路那個十字路口,一家在人民路和七一路那個丁字路口附近,七一路口快到育陽橋的魚米鄉,魚做的不錯。 15、八一路與人民路交叉口的「小天俯」里的日本豆腐 16、新華東路金漢豐錯對面旋轉樓梯旁那家小店的芝麻葉綠豆面做的不錯,還有羊蹄,味道也是相當不錯的 17、新華東路王府飯點對面有一條道裡面有幾個很小的店,那幾家店東西都很便宜,而且還挺好吃。那的菜特點是油都比較大,吃起來很香。 18、新華路與解放路口的油茶,新華商場附近的油饃尖,油條,漿面條、油茶等等早餐。 19、新華路自來水樓下麻辣魚頭。 20、天橋一帶紅都名品購物後邊的小吃一條街,有個「巴蜀人家」那的酸菜魚,水煮魚,油潑黃瓜,燒汁茄子,夫妻肺片等。 21、北京大道與濱河大道「加壹飯店」的鹵羊排,北京路的風干雞和風干魚雖然小店但是生意不錯。京達對面的小道入口處則是燒烤夜市,那家油田燒烤還不錯。 22、北京大道橋南頭的白土崗辣子雞,黃燜雞也不錯,炸饃干沾湯口味很好。 23、二機廠十字口北的鳳凰餃子,他的鹵肝也不錯,涼粉調的不錯。武侯路煙草庫西路北50米,新疆駝鈴飯店,以拉條和大盤雞為主,清真,口味較重,拉條是一整根盤在面盆裡面的,筋道滑溜很獨特! 24、武侯路與車站南路交叉口或七一路與車站南路交叉口都在路北的羊肉湯鍋里的扯麵與羊肉。 25、車站南路臨近卧龍醫院路東的「隆中牛肉湯鍋」里的拉麵與炒拉條還有牛肉湯,這里早先有家早餐店的油條糊辣湯是非常好的。 26、天山路和仲景路交叉口的金運快餐,瓦塊魚還有燴羊肉味道也非常鮮美。 27、醫聖祠那裡那個橋東頭往南走,那片居民區里有個很隱蔽的飯館,有一道素菜超級好吃叫迷蹤茄衣。 28、河南興隆路口南邊的都一處刀削麵,廣場南街鄒記刀沙鍋削麵也不錯。 29、河南海關對面的虹麗(或者是麗虹)鹵羊腳和一道牛肉燉黃豆都是很好吃的,陽光地帶KTV邊上的老南陽菜館的家常菜也是很不錯的,煨豆腐、香辣茄丁 、黃豆燉牛肉等等口味很好。 30、在濱河路育陽橋頭向西一點,信陽飯店,清蒸甲魚,海帶排骨湯,蘿卜燉羊肉,都非常不錯的。 31、老橋頭的黃悶兔和水煮魚,就是在白河橋頭往西300米路北,沒注意名字 ,是紅色的房子,服務員廚師都是四川的 32、三中對面「源盛苑」 楊記拉麵、羊肉串。 33、西關浴池的辣扯麵、腐竹,就是老浴池扯麵部的清湯+辣椒油還是很夠味的。 34、高新路東頭的「壤東鹵兔腿」,推薦必點菜品:鹵兔頭,沙鍋魚,大蔥卷餅。 鹵兔腿最正的口味還是去壤東清真老店,全場的羊肉清湯當茶,餅卷菜,扣碗等。 35、高新路全富湘菜館的紅燒肉 36、錦綉苑的蒸紅蘿卜絲、六味燴麥魚、冬瓜蹄筋。 37、中州路上坡麻辣盤鱔、酸菜魚,芸豆燉豬蹄、醋燜雞等。 38、在衛校往西上坡,半坡處有個「復順餐館」,那裡的川菜很夠味。特別是雲豆豬蹄。 39、防爆口宛棉賓館的東坡肉,巧味餛飩種類多,品種全。 40、天山路工農路萬正十字口東加油站對面某飯店紅燒獅子頭等河北滄州菜。 41、東苑小區西北角,白雲賓館對面有家喜湘逢酒樓,東北大拉皮和南瓜魚等味道都不錯! 42、商城南門對面的碧海酒店的炒刀削麵,但是菜價很貴,大家還是吃面好了。工業南路的益友真菌面館,湯味鮮美,烤羊腿也很好吃。 43、廣場南街開封灌湯包子的茄汁炒米也不錯,但它最好吃的是孜然炒麵,燒麥和丸子湯、餛飩等也不錯。 44、廣場南街丁記米線旁邊那家店的紅油涼拌面很過癮,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去試試,還有位於廣場南街路口那家的臭豆腐。 45、梅溪路北邊的路口有一家很小的小吃店,特色是一種叫麻辣燙的粉帶湯。位於中段的十里香就不用多作介紹了,那基本是串串香、油炸薯圈、小火鍋的發祥地。梅溪路北頭還有家姐弟快餐業很有特色。 46、育陽橋西邊賓河路上的丁香大骨頭,吃起來很解饞。量還是很足的。東方紅隔牆的饞嘴鴨也是老店。 47、白河橋頭的白記烤全羊,羊腦,羊排不錯!盆窯「林趣園」的豬踢,大鍋菜和南瓜餅也好吃。 48、老體育場上坡走到頭 那家熗鍋扯麵好吃很鮮,旁邊的燒雞天天賣光去晚了吃不著! 49、老體育場上坡的拉條也是一絕,斤拽的很,味道也好的很,讓你吃了還想吃! 50、煙廠門口對門的橋頭其有家「連聚扯麵」,而且是大肉的,可以讓不吃洋肉的過過隱,還有毛肚也是一絕,還有拆骨肉和自己做的鴨蹄味都不錯! 51、證券市場門口的南陽老扯麵館也是最正宗的一家,扯麵以香辣味足為特色,(不過是羊肉的)炒菜以燒腐竹,燒羊肉最拿手,味道沒的說,上了面給你盛的湯也是一絕是羊肉面湯,能養胃的! 52、專醫院北一點,一個新疆拉麵炒麵吃著不錯! 53、七一路金爵酒樓對面有一家買酸湯餃子的,湯是那種燴出來的湯,很好吃。還有買一些鹵味,鴨脖味道都不錯。十五小邊上的武漢九九鴨脖,洪廟路鴨脖,廣場南街口的鴨脖都很出名。 54、九中旁邊「梅溪快餐店」煎餃不錯,拆骨肉湯也不錯。 55、工農路北段,春天大葯房第八分店對面的手抓餅很好吃,商城的雞蛋灌餅是很好的早餐。 56、工業路北頭哩狗肉火鍋也好吃,貴州花江狗肉冬日生意很好它的的狗肉狗腸和湯都很好吃。 57、三里橋的蜀正苑火鍋,七一路的京福華肥牛,大傻的自助,同樂巷的酸蘿卜老鴨,建設路的王梅香串串香,車站路的袁記串串香。 58、文化路和建設路口、南陽影劇院內的程甫記清真糊辣湯很好喝,有牛肉和羊肉兩種。還有近期火爆的劉冰湖辣湯連鎖。 59、商城東門向東走50米,路南。糊辣湯老店了,湯味比較咸辣,適合口味重的。 60、商城東門北邊,路東原在十四小路口糊辣湯,湯味比較清爽,油餅很好。適合口味淡的。 61、文化宮上坡,二小錯對門,新野板面。菜涼拌羊頭臉很好。 62、仲景路黃河證券向南20米,方城燴面,味道還不錯。 63、商城南門向西20米,貴州花溪米粉,喜歡的可以去嘗嘗 64、五星農庄的鹵肘子,味道很似小時候流行的那種火腿,蒸的爛爛的,味道不錯。 65、錦江南的酸辣肥牛,分量很足,價錢公道,味道不錯。 66、天山路星光學校(教師公寓)的小路口向南50米,有家「都市家常菜」,裡面的蒸茶豆板(乾菜)和水煮魚,味道不錯。 67、河南金地利賓館路口向北,走到距河邊一半的時候,路東有一家啥哈小店,做的冷鍋魚很好吃。 68、文化宮上坡路左邊的餛飩好,還有 ,七一路上的唐河鹵羊肉, ,濱河路上的重慶水煮魚,獨山大道的烤鴨店的烤鴨和瓦塊魚好吃,人民路公園對面的煎餃子。

C. 武漢東原閱境周圍有休閑的地方嗎

附近有個碼頭潭公園,裡面蠻大的。有山有水有橋還有亭子、跑步道。春天有花。可以在草地上搭個帳篷。

D. 臨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名山川泉

蘭山區境內有大小山頭10餘座,均為沂蒙山脈之餘脈。大致分為3支;北支起自蒙山,有蘆山、鐵山、尖山、磨山、桃花山、鳳凰山、白土山、茶山;西支與費縣、蒼山縣境內山脈相連,由北到南有艾山、鐵牛山、卧虎山、霧平山、薛南山等;南支起自金雀山和銀雀山,由北到南伸展到羅庄區境內的鐵礦山、慶去山、大柱山。
境內有沂、沭、枋、涑等大小河流10餘條,均屬淮河流域之沂沭泗水系,流向自北而南或自西而東。注入沂河的主要有蒙河、白雲河、孝感河、柳青河、枋河、涑河、陷泥河、李公河、燕子河。這里僅將著名山川作一介紹。

茶山

古稱嵯岈山,又名茶芽山、茶葉山。位於臨沂城北22.5公里處。山體由紅雜石、石灰石構成 ,海拔高度227.1米,四周綿亘1平方公里。孤峰秀出,雄踞沂河西岸,素聞有「臨沂鎮山」之稱。
民國五年(1916年)修《臨沂縣志·山川》雲:「茶芽山去城四十五里,臨沂之鎮山也。上建文昌宮,古松干章,蒼黝隱然,山陰有石洞。其東麓為諸葛城,舊有諸葛書院,久廢矣。茶芽山之南為桃花嶺,孝河源出於此,又南為八字山。」據說山巔舊有文昌宮,山腰建有白雲寺,寺前有澄金泉,每日所澄之金,適供寺僧一日生活之資。寺僧欲多澄,將泉眼鑿大。神惡其貪,金遂絕跡。山陰那個石洞,稱為王敖洞,據說是王敖修煉之所,後為婦女說破,遂遷去,洞逐漸被泥沙淤沒。
相傳諸葛城乃諸葛亮故里。孝河岸邊的孝友村為王祥故居,八字山相傳系王祥墓地,均在茶山之陽。因而歷代風鑒家認為:泰山山脈迤邐東南行,連綿數百里結聚為茶山,靈氣所鍾,不但出了諸葛亮、王祥那樣的忠臣孝子,而且琅琊臨沂王氏家庭代產偉人,如東晉開國元勛王導、王敦、書聖王羲之等,莫不是茶山風水所致。此山過去並不產茶葉,自從南茶北移後,這里成為產茶區,茶山之名,方得名副其實。茶山附近,有諸葛祖墓和無梁殿等古跡,旅遊事業尚待進一步開發。

艾山

又名華艾山、艾花山,以產艾而得名。位於臨沂城西北14.5公里處。山體由石灰石構成,海拔254.6米,綿亘數十里,為區境第二高峰 。《臨沂縣志·山川》稱:「艾山,城西三十五里,鐵牛山在其東」。鐵牛山,亦稱小艾山。故前人有「大艾如馬小艾駒,兩山相逐 類聯呼」之詩句。早在2700多年前,魯侯與齊侯曾在艾山會盟(《春秋·隱公六年》:「公會齊侯盟於艾」)《沂州志·艾山懷古詩》寫道:「滿山松檜待長空,流水漂花繞澗香;盟會有基人到少,但聞啼鳥送斜陽。」抒發了深深的懷古之情。
艾山多石,遠望如羊群卧起之狀。神話傳說東海龍王之女,為夫家虐待,在艾山牧羊,後經書生柳毅傳書,得返龍宮,而群羊遂化為石。該山東麓的廟上村,立有艾山神祠,本祠山神及神夫人,後論為柳毅龍女,俗呼為「娘娘廟」。今廟上村即由娘娘廟簡化而來。娘娘廟以外,立有柳公祠專祠柳毅,唐《傳奇》中的柳毅傳書故事,被附會移植於此。由於「龍女」之故,此地成為歷代天旱祈雨之處,民間說「有求必應」,靈驗無比。清康熙時兗東道徐惺作《艾山紀事》,記述祈雨靈跡,事雖荒唐,但卻反映艾山香火不絕之盛況,不知何時,「龍女」升為「龍母」,龍母廟前的那口井,便成為「柳毅傳書」之處了。

金雀山與銀雀山

金雀山與銀雀山,舊稱金雀環、銀雀環,位於臨沂城南隅。山體由石灰岩、紫色頁岩構成,海拔只有88米。兩山崗東西對峙,因盛開金黃色、銀白色兩種草花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山上舊有王氏書院,系元王佐建。今遺址無考矣。」
這兩座小山山崗之所以名聞遐爾,乃因此山系西漢墓葬區的緣故。1972年至1986年,先後清理古墓70餘座。1972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銀雀山一、二號西漢墓中出土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10多部先秦古籍。1976年5月,在金雀山9號漢墓中出土了帛畫,並先後在兩山出土了銅器、漆器、貨幣等大批珍貴文物。現在,金雀山和銀雀山墓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沂河

又稱沂水,發源於沂源縣西北部的松山北麓。流經沂源、沂水、沂南、蘭山、河東、羅庄、蒼山、郯城8縣區,由郯城縣吳家道口村入蘇北平原,由新沂河注入黃海。全長574公里,流域總面積17325平方公里,大小支流100多條。區境內,流長34.9公里,流域面積64.93平方公里,河口最寬處1540米。1957年7月,沂河橋頭最大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屬山洪河道,源短流急,歷史上經常發生水患。《尚書·禹貢》中有「淮沂其義,蒙羽其藝」之載,說明4000年前,大禹曾對沂河進行過治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一書,對沂河發源、支流的匯合及沿岸古跡、地名敘述甚祥。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對沂河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相繼開挖分沂入沭、武河分洪道等工程,減輕了下游地區的災害。

孝河

又稱孝感河,位於城北白沙埠鎮境內。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村,為王元公故里。河,所由名也……至諸葛村入於沂。」(《臨沂縣志·山川》)王元公即王祥,其「卧冰求鯉」故事,婦孺皆知。孝河夏季蘆蒲夾岸,菱荷滿池。冬季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臨沂八景之一。明人有「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樓層映月寒」詩句予以贊美。由於名人之故,孝河隨之身價百倍,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

柳青河

因兩岸多柳而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柳青河二源:一出茶芽山前雲北湖,西南流;一出費縣汪溝,東至潭家莊入縣境。又東南會半程、棗溝各湖之水與東支會,又東南至岔河村入於沂。」全長34公里,流域面積240平方公里;境內長20.75公里,流域面積218.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31立方米/秒。
柳青河支流除費縣汪溝及區境內小柳青河、鴨子溝等較大略見河形外,其餘皆由李官、白沙埠、半程、棗溝頭境內之溝水匯集而成,每遇大雨,必致泛濫。據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暴雨,中下游村莊、農田均遭水淹。1993年8月4日-5日的特大暴雨,河堤多處決口。徹底治理柳青河,需要進一步努力。

涑河

發源於費縣馬庄鄉的魚鱗山、天井汪山附近。向東流至西單村入區境,經水磨頭村折而北流,過大芝房村折而東南至朱里村,經堰東、堰西村,在蘭山街道的南郭庄分成兩支,南支稱為南涑河,北支為北涑河。
南涑河為涑河南流之故道,流經羅庄區的盛庄、馬廠湖、岑石、羅庄、傅庄等鄉鎮,至郯城縣境注入武河,全長41.2公里,流域面積249.18平方公里,區境長9.9公里,最大流量416立方米/秒。過去,南涑河由於中下遊河道彎曲和分支處無法控制,每到汛期,南北混流,常泛濫成災。1961年,在分支處的郭庄村北建水閘一座,後又進行5次治理,已變害為利。
北涑河為明代嘉靖年間由涇王朱佑舜集民眾開鑿的人工河。引涑河之水直達臨沂城,環城北注入沂河。在城西門外,開鑿分支東南流入青龍河(習稱護城河),環城南於大埠東村北注入沂河,全長30公里(南郭庄以上河段長30.4公里除外),流域面積126.7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529立方米/秒。

枋河

得名於古代之枋邑,系沂河西岸的一級支流。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3376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1200米,入沂口處寬2034米,區境長26.7公里,流經朱保、義堂、棗溝頭、南坊等鎮,於臨沂城東北隅注入沂河。流域面積32.3平方公里,最大過水量6600立方米/秒。
枋河為山洪河道,歷史上為害河。建國後,上游實行封山造林,並修建了水庫,洪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枋河兩岸為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產區之一。

翻花泉

位於半程鎮韓家村。《臨沂縣志·湖泉》雲:「翻花泉,城北四十里,泉瀕小河,沙隨水涌,勢若翻花。對岸有石洞 ,可容數百人。」所謂小河,系指柳青河上游支流。「石洞」民間傳說乃王敖修仙之所。
翻花泉水質甘洌,有舒神暢思之效。可惜一直未能很好的開發。韓家村民以泉水釀酒,味美稱佳。若得重視利用,定有廣闊前景。

名勝古跡彰顯蘭山底蘊

蘭山區名勝古跡眾多,有全國紀念建築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十處。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於臨沂市政府院內,1982年建立。博物館大門向西,共佔地15畝,周圍紅牆環繞,內植松柏花竹。主體竹簡墓廳,每一座仿古建築,歇山斗拱,灰陶瓦頂。廳內為銀雀山一、二號漢墓復原墓型,原墓中出土文物的復製品按原位置陳放。這兩座漢墓於1972年4月發現並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系《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風角占》、《災異占》、雜占》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千百年來關於兩部書有無和真偽的歷史疑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歷譜。
竹簡墓廳後面有一荷池,通過拱形石橋入文物陳列大樓。樓內陳列著上述出土竹簡、大批出土漆器和漢畫像石等文物。其中的西漢帛畫,為珍貴文物。這幅帛畫於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號墓中出土,置於墓主人棺蓋的麻布之上。是長江以北地區唯一出土的西漢帛畫。畫呈T型,長200厘米,寬42厘米,以紅色細線勾勒,平塗色彩,有紅、藍、白、黑等色。畫面主要內容分為天上、人間、地下3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鳥,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間有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築物,內有一貴婦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樣的3個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於女主人之前作奉獻之狀。由此開始,連續出現幾組人物生活場面,其中包括樂舞,迎送賓客、紡織、問醫、角抵表演等 ,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大體相似,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居家到很高的水平。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陵園於1949年2月由中共華東中央局揭底,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建立,翌年7月1日產體工程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相繼落成。後經陸續增建,現有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陵園佔地19.2萬平方米,規模宏大。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塔: 為五角亭柱式建築。塔高47.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字,為毛澤東同志題寫,每字高1.5米。塔台正面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其它分別是華東局、華東軍政委員會、華東軍區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等題詞。塔頂鑲有一顆外接加圓直徑2米的景泰藍質紅五星,光芒耀眼。
革命烈士紀念堂: 座落在紀念塔以北100米處,為傳統宮殿式建築,寬45米,高21.4米,進深19米。聊門影壁之上有周恩來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壁前兩側,陳列著王麓水、趙 、劉炎、張元壽烈士半身石質浮雕像。巨大的石碑上,鐫記得著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372名。
紀念塔前的兩側,有7座造型各異的陵墓,分別掩埋著羅炳輝、王麓水、漢斯·希伯、張元壽、劉炎、常恩多、陳明和辛銳(合葬)的忠骨。此外,還有「粟裕將軍骨灰安放處」。
革命戰史陳列館: 位於革命烈士紀念堂左側,1980年興建。館正廳迎門是一題為《氣壯山河》大型群雕,表現工農兵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偉大勝利。環廳殿陳著各種圖片、圖表、實物和文字解說,展示出山東省以至華東地區人民革命的斗爭史,再現了很多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革命事件。內容共分為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4個部分;在前兩個部分中,有沂水黨組織的建立和日照、沂水、蒼山三大暴動。第三部分包括1938年的徂徠山起義,1939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和白彥爭奪戰,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40年聯合大會的召開和山東省最高政權機關「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的成立、大規模的反「掃盪」斗爭等。第四分部是中共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和華東局組成,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成立,萊蕪戰役,孟衣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國人民歡慶新中國誕生等。
烈士事跡陳列館:位於紀念堂右側,1980年建立,次年8月1日開放館內通過文字說明、圖片、文物等,介紹革命戰爭時期華東地區著名烈士的事跡。內容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犧牲於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王盡美、尹景伊、李清漪、劉之言、孫善師、安哲、鄭天九等11位烈士事跡。第二部分介紹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病逝於華東地區的羅炳輝、陳明、符竹庭、趙 、王麓水、陳若克、張元壽、漢斯·希伯等14位烈士事跡。第三部分介紹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王吉文、郭繼勝、林茂成、劉加其、胡鳳誥等7位戰斗英雄事跡。館前廳有一題為《前赴後繼》大型群雕,表現革命戰士踏著烈士足跡奮勇前進的豪邁壯舉。

王祥故里

王祥故里位於城北白沙埠鎮的孝友村。因地處於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曆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徵,東漢末年琅琊臨沂人,歷仕漢、魏、西晉三朝,晉代魏後,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晉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冬季節卧冰求鯉奉母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鳥入幕」等孝行。元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於兄弟聞名,其母虐待王祥,他百般庇護史長,官至太中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系蜚聲海內外的「書聖」。
孝友村南有孝感河,河畔有「王祥卧冰處」碑亭。河北岸有河友祠,內祀王祥、王覽、王羲之像。今僅存遺址。

王羲之故居

位於市內孝棚街西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官吏、著名書法家。因作過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建興元年(313年)王羲之11歲時,「臨沂諸王」舉族南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舊居舍為佛寺。後歷代屢有興廢。唐稱開元寺,宋稱天寧萬壽寺。偽齊劉豫時,改名為普照寺。寺內有金代妙濟禪師覺海集唐柳公權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碑》,稱為「集柳碑」。《集柳碑》記載了王羲之舊居「東有曬書台,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跡」等情況。
為了紀念王羲之,人們在普照寺和洗硯池之間增建了一座左軍祠,內祀王羲之像,兩邊各有一個童子,左抱「文房四寶」,右抱白鵝,院內立一龍鳳碑。明崇禎十二年(1960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西南隅。清乾隆二十四年(1970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孝祠西側修建了萬善庵,其東原有五賢祠、關公廟,今已無存。
近幾年,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王羲之故居,是以陳列書法、繪畫作品為主的文化公園。內有洗硯池、曬書台、碑廊、書院等,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人。

孔子廟

位於市區蘭山路中段北側,整個建築呈長方形,南北長15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6975平方米。該廟始建於金代,明、清兩代均重修並增建。《臨沂縣志·秩祀》記載甚祥:「孔子廟,在縣治西,舊在東南,宋靖康毀於火。金守臣高召,卜遷今地,其後再毀再葺,元末兵燹,故址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羅希孟重修。正統年間,知州賀禎再修。弘治間,知州張鳳、吳寅,正德年間知州朱袞,相繼增修。嘉靖三十五年,東兗道任希祖見廟廡圮壞,呈請拆經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賢、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緒九年知府錫恩,重加修繕。其制: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廡北為神廚、神庫。南為戟門。南門為泮池,上有石樑;東門南為照壁。廟後迤東為崇聖祠。」
孔子廟普稱「文廟」,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為尊孔而改「孔子廟」。現有大成殿、明倫堂及古銀杏樹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娘娘廟

娘娘廟位於城西北蘭山街道廟上村。始建年代不詳,北宋景德年間、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廟長10.6米,寬9.4米,歇山式頂,頂上走獸等飾型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有一明兩暗的3間殿堂及前廊。
該廟門朝東,意在龍女觀海。廟前原有柳毅廟、關帝廟、鍾樓、戲台等建築,現僅存干圍8.2米的古銀杏樹一株。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集柳碑

金皇統四年(1144年),普照禪寺主事和尚妙濟禪師覺海對寺院進行擴建和修繕,一面請仲汝尚撰寫《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的碑文,一面奔波集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墨跡,最後由名記得工仲汝羲精刻於石上。此碑被稱為「集柳碑」。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因而臨沂的《集柳碑》被稱為「東柳」。
集柳碑於康熙七年(1668年)臨郯大地震中倒丈人城數截,雖經精心復修,但殘缺128字。道光年間,一和尚對該碑加以刮洗,臻使筆劃粗肥,失去原來風貌。日本侵略軍盤踞臨沂時,計劃將這一文物盜走,幸未能得逞。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四舊」砸碎。現存於臨沂市博物館內的集柳碑,系1979年對照數種拓本復制而成。

禹阝國故都遺址

位於城北8公里處的南坊鎮古城村。禹阝系西周初年的封國,乃夏後氏之裔,子爵,姒姓,魯哀公三年(前493年)被魯國吞滅。在古城遺址,曾發現周代至漢代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鏃等文物。今古城村南「林子」,相傳為禹阝子之墓地。
魯昭公十八年(前525年),禹阝國國君出城督耕,邾人乘機攻襲禹都。禹阝國守門人准備關閉城門時,被邾國人羊羅殺死,遂攻入城內。後把禹阝君家屬全部俘虜而走。禹阝子嘆道:「我無家可歸了!」隨妻子一起到邾國。邾庄公將禹夫人還給他,而將其女兒留下,翌年,禹阝夫人娘家親戚、宋國大臣向寧請求宋郡出兵伐邾,圍困了邾國的蟲邑,把禹阝國人全部要回。魯哀公三年魯國伐邾,邾國戰敗,魯國吞並了一度被邾國佔領的禹阝國「沂西之田」。

諸葛城

諸葛城位於城北白沙埠鎮東北6公里,東臨沂河。這座古城遺址,周長4.5公里,今只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跡》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後漢志》琅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後諸葛亮來居於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於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築,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臨沂縣治。對此,《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書都有明確記載。隋大業初年(605年),臨沂、開陽、即邱3縣合並為臨沂縣,治於開陽(今臨沂城),臨沂故城曾因「諸葛亮來居於此」之此,遂易名為諸葛城。
諸葛城舊有「武侯祠」,碑文記載諸葛家族來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歷代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里,留下諸多詩文。明代大臣陳玉《諸葛武侯祠》詩雲:「鹿走人間漢鼎移,南陽山色草廬低。卧龍不起扶江表,瞞賊長驅到隴西。謂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壘高陣雲迷。年來獨有祠前柏,歲照籠蔥越鳥啼。」明萬曆進士周京《諸葛城》詩雲:「三分籌 已茫茫,魚腹千秋戰壘黃。馬上欲尋卧龍處,空城斜日下牛羊。」

劉疵墓

位於城北南坊鎮洪家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臨沂市廣物組對該墓進行發掘。出土一套包括頭、手、足5個部位的金鏤玉衣。玉衣由1140塊玉片組成,從頭罩到腳套長1.8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的西漢早期金鏤玉衣。墓主人劉疵身著玉衣,有瑪瑙印章一枚,3把隨葬的鐵劍和兩件銅弩機,說明當系漢宗室成員或有功之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奚涓為漢高祖劉邦舍入,隨劉邦起兵於沛,入咸陽後,官拜郎中。劉邦封漢王後,他為將軍。漢高帝六年(前201年),以軍功封魯侯,食邑4800戶,功比舞陽侯(樊噲)。奚涓死後,因無子,封其母疵為侯。疵在位10年,呂後五年(前183年)薨,封除。墓主人劉疵,很可能就是奚涓之母「疵」(《漢書》作底)。

諸葛亮祖塋

諸葛亮祖塋位於茶山東麓。《臨沂縣志·古跡》雲:「諸葛武侯先塋,《府志》:蘭山縣北茶芽山東,其墳砌以碎石,灌以鐵汁。」並作了這樣的註:「諸葛家傳為武侯祖母墓。」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明節,臨沂諸葛氏於墓前立石碑一通,作「諸葛武侯先塋」。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墓被石家屯村民毀壞,出土文物散失,現只有一面銅鏡和一件銅俑存於臨沂市博物館。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規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決定陳毅、饒漱石等到山東工作,華中局北移山東,和山東分局合並組成華東局,另在華中成立華中分局,受華東局領導。按照中央的部署華中局和山東分局於10月25日在臨沂合並組成中共華東中央局(簡稱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和山東的全盤工作。華東局機關設在西里路南原「德國醫院」的舊房子里(現市電影發行公司),直到1947年2月撤離。其間,臨沂成為華東戰略區政治、軍事中心。

山東省政府舊址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政府機關從莒南縣大店遷駐臨沂。省府機關設在原偽「沂州道尹公署」舊址(現臨沂供銷學校)。省交際處設在原「美國醫院」(現臨沂市人民醫院)。此後,臨沂成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
1946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省府除留少數人員在堅持工作外,各廳局大部人員疏散到城南農村辦公。翌年2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改山東時,山東省政府離開臨沂。

新四軍軍部舊址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江南部隊撤到江北,軍部率部分主力挺進山東,陳疫、饒漱石到山東工作。新四軍軍部於10月上旬率部分主力到達山東,陳毅從前線趕到臨沂。軍部設在臨沂西門里路北原「德國天主教堂」後院。羅榮桓在這里向陳毅等人介紹了山東當時的形勢及部隊狀況,共同研究了堵擊徐州國民黨軍隊北上的作戰方案。
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並,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黎玉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袁仲賢任副參謀長,鄶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副主任。12月,軍部移至臨沂城東北、沂河東岸的前河灣村(現屬河東區)。次年2月離開臨沂。

山東大學舊址

1945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大學,任命李澄之為校長,田佩之為副校長,仲煥章為教育長,並成立由李澄之、田佩之、楊希文、陳沂、孫陶林、薛暮橋、仲煥章、張凌青、劉導生、白備五、張立吾為委員會山東大學管理委員會。山東大學設在臨沂前經文中學。於1946年1月5明晃晃會行開學典禮。陳毅和黎玉親臨並講話,要求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去為人民服務。山東大學設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系科,並有代辦的合作訓練班、財經隊、文化隊、郵政訓練班等。8月間,山東大學撤離臨沂。

E. 如何評價東原地產

東原地產是一家有料、有趣的房企。它信奉產品經營戰略是企業應對變化的不二選擇,它強調產品和服務只是過程競爭,最終房企競爭還是品牌競爭。它還反對」網紅售樓處」,總之是個特別有競爭實力的房企。

F. 東原閱境附近有什麼大型商場

你好,東原閱境附近有佳樂家大型商場,裡面東西齊全,品種繁多,是購物的好地方。

G. 重慶有什麼特產

江津白酒 產於重慶江津。 先將整粒高粱加沸水浸泡,蒸煮糊化,攤涼;然後培菌糖化,續糟發酵,定時定溫蒸餾取酒;再經陳釀酯化,使酒質更加醇厚豐滿;最後檢驗,勾兌,裝瓶而成。整個過程貫徹勻、透、適三要求。酒液清澈透明,純凈無雜,醇厚芳香,回味甘爽。 江津廣柑 重慶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就開始栽培廣柑,距今已有300年歷史,是全國三大柑桔產區之一,素有「柑桔之鄉」的稱譽。品種有:錦橙、先鋒橙、冰糖柑、津華橙、春橙、五月紅等。錦橙果肉細嫩化渣,酸甜適度,味濃汁多,微具香氣。果實可食部分多,果汁多,種子少。先鋒橙果色橙紅稍淺,風味酸甜,味濃有香氣,種子略多。此外,江津還有皮薄肉嫩、味道清甜的冰糖柑和桐子柑;有頭年開花、翌年4月成熟的晚熟甜橙「五月紅」和青泊夏橙;有質脆味甜,耐貯藏運輸的紅皮香柑和黃皮香柑。 榮昌工藝陶 重慶榮昌陶瓷業從清乾隆時的粗陶,發展到清咸豐時的「泥精」,再發展到光緒時的刻花、色釉及民國時的釉下彩;在窯形上,從甑子窯、通窯發展為階梯窯;燃料均以松柴為主。解放後,由柴窯發展為煤窯。在施釉方面,繼承唐、宋以來的色釉裝飾,發展了各種釉色。 採用的陶土細膩緻密,可塑性強,燒結性能好,製成的工藝陶產品叩之發聲清脆悅耳,體形秀麗精巧,釉質光潤,裝飾樸素大方,既實用,又美觀。 涪陵榨菜 涪陵位於長江與烏江匯合之處。該處出產一種莖部發達、葉柄下有乳狀突起的青菜頭。清光緒年間,涪陵人邱壽安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他僱用的伙計鄧炳成選用肉厚質嫩的青菜頭,讓風吹至半干,加鹽揉搓腌漬,然後再用木榨榨乾鹽水和菜中酸水,再放上作料,裝壇密封。這種用木榨加工的菜,就取名「榨菜」。由於它具有脆、嫩、鮮、香的獨特風味,大受群眾歡迎。起初邱家嚴格保密,獲利甚厚。後來腌制方法逐漸傳開,到1935年,榨菜作坊已遍及四川沿長江一帶,年產達四十五萬壇,其中涪陵佔二十五萬壇,所以「涪陵榨菜」名聲大振,至今未衰。 重慶土特產介紹黃連:以「黃連之鄉」——石柱縣所產最負盛名 天麻:石柱盛產天麻 杜仲:以南川杜仲最為著名 黨參:為巫山特產,又名「廟參」。 老四川燈影牛肉:由重慶老四川餐廳烹制 怡樂牌小塊臘肉:為重慶肉類聯合加工廠生產的傳統四川風味產品 桂樓牌臘豬頭:涪陵所產 京醬風肉:是重慶涪陵地區的民間傳統食品 金角牌老四川五香牛肉乾:始創於1937年。 白市驛板鴨:因產於巴縣白市驛鎮而得名,已有100多年歷史。 雙江牌熊鴨子:由重慶江北區食品公司熊鴨子廠生產。始創於1909年 永川皮蛋:創制於清道光年間 江津米花糖: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傳統名特產品「玫瑰牌」和「荷花牌」產品為名優品牌 美聲牌怪味花生:系重慶嘉美食品廠改進工藝後生產的怪味花生 三江牌合川桃片:由合川桃片廠生產,已有140多年歷史 蓮童牌冬瓜條:由重慶市寶頂食品廠生產。 蝶花牌怪味胡豆:由北碚縉雲食品廠生產。 花生粘:為重慶名特小食品,歷史悠久。 木洞曬棗:始創於100多年前的重慶巴縣木洞鎮。 白橙糖:是合川的傳統地方名品。 奶油核桃糕:是重慶冠生園的傳統特色產品,早在30年代即聞名山城。 花根:是銅梁縣傳統名點,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原名「蘭花根」 椒鹽麻餅:又名芝麻餅,是歷史悠久的川式糕點中的名品 醪糟麻花:本品狀似粗繩,色澤棕黃,形色美觀,質地酥鬆香脆。 賴桃酥:原名癩頭酥,是重慶地區的傳統名點,創制於20年代。 魚皮花生:本品皮酥內脆,甜咸適度,香酥可口。 苕酥糖:本品酥脆甜香,過去是當地民眾春節的常備甜食品。 岳南泡糖:是重慶的著名特產,已有100多年歷史。 龍鳳餅:龍鳳餅是川式糕點中糖皮點心的代表,已有600多年歷史 江北玉米粉絲:由重慶市渝北康華糧油食品廠採用最新工藝製成 白沙蒿掛面:由重慶市江北區玉帶食品廠生產 寶頂牌冬尖:由大足縣裕盛通釀造廠生產,已有100多年歷史。 露凝牌火鍋底料:為重慶市露凝香食品生產廠名牌產品 山城牌金鉤豆瓣醬:由重慶釀造廠生產 涪陵榨菜:始制於清光緒年間 永川豆豉:由重慶永川釀造廠生產,已有200多年歷史 長壽血豆腐:用瘦豬肉和豆腐做成,為長壽縣的傳統名食 仙家豆腐乳:是豐都縣的傳統名食 秀山雪棗:秀山雪棗以酥脆甜香聞名 伏令夏橙:為長壽湖特產 蒼溪雪梨:蒼溪雪梨果實呈長卵圓形或葫蘆形 大紅袍桔:柑桔中名品,產於萬州地區長江沿岸和江津、巴縣等地 長壽沙田柚:產於長壽縣。清香濃甜,味醇如蜜,汁多化渣。果形似葫蘆, 頂微凸,上有不同花紋印環 梁平柚:產於梁平縣,已有200多年歷史,為我國優良柚種。素以皮薄肉嫩,芳香濃郁,汁多香甜,營養豐富而久負盛名。 黃沙白柚:產於墊江縣。品質優異,質嫩化渣,柔軟多汁,甜酸適口,有蜂蜜的濃郁香味。 羊角梨:產於武隆縣羊角區,已有250多年的栽培歷史。這種梨果型美觀,汁多濃甜清香,肉白脆嫩化渣,有一股蜜糖的獨特風味。 江津廣柑:江津是重慶的著名柑桔產地,江津廣柑品種繁多,其中尤以錦橙、夏橙、 冰糖柑、五月紅等為名品。其特點是味濃汁多,酸甜適中,肉質柔嫩,清香怡人,營養豐富 奉節臍橙:臍橙為柑桔中之名品,具有型美色艷、脆嫩化渣、酸甜適口,香味濃郁,無核、易剝皮等優點 城口磨盤柿:城口縣有栽培柿子的悠久歷史,這里所產的柿子個大形圓, 因其底部形似磨盤下扇,上部微凸而有尖,故稱磨盤柿 巴山銀芽茶:是重慶巴縣石嶺茶廠生產的高檔茶 景星碧綠茶:產於重慶萬盛區景星台 翠坪銀針茶:是重慶著名綠茶之一 縉雲毛峰:由西南農業大學實驗茶廠研製,有20年的生產歷史。 峨嵋牌重慶沱茶:由重慶茶廠生產,有30多年歷史 四面山雲霧碧芽茶:選用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茶葉為原料 西農毛尖:系特種茉莉花茶 蜀綉:蜀綉向列中國四大名綉之榜。其特點為短針細密,平齊光亮,內實外松,密 不成堆,稀不見底,綉面取材於各類美術作品和攝影作品,表現內容豐富多彩 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西蘭」土家族語語意為被面,「卡普」即花,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精華。編織時,以紅、藍、白等色棉線為經,各色絲、棉、毛線作緯,採用挖空工藝,手工挑織而成,圖案多用象徵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呈單一型的演進變化,極朴實典雅,畫面新奇,具有實用與欣賞價值。 兆峰陶瓷:由兆峰陶瓷有限公司生產。產品有500多個品種,分為酒店用瓷、家庭用瓷、藝術瓷三大類。產品釉面光亮,瓷質晶瑩細膩,「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極易洗滌。產品使用壽命比普通日用瓷長2至4倍。 金忠牌刀具:大足縣順發金忠小刀廠生產的刀具,選用優質不銹鋼材, 配以牛角、純鋼刀把,精心鍛制而成。有各種砍刀、菜刀、水果刀、旅行小刀等20餘個品種 三峽石硯:俗稱峽硯,主產於北碚,是以嘉陵江瀝鼻峽段所產紫雲石刻制而成。 石硯石質細膩,色澤灰黑,造型優美,雕刻精巧,並有溶墨快、墨汁不易揮發的特點。幾百年來,深受文人墨客喜愛,被譽為巴渝三大名硯( 三 峽石硯、金音石硯、夔硯)之一。 夢麗牌竹編:由江津市竹製品工藝廠生產 奉節杜甫曬棗 因奉節在唐代稱夔州,杜甫曾寓居於此,種植棗樹,有「堂前撲棗任西鄰」的詩句,故得名。主要原料為色白、果肉肥厚的陽山鮮棗,加工工序為:浸泡 煮棗 再浸泡 成坯 冰糖 熬沸 提純 熬糖漿 煮蜜 靜置 晾曬 消毒。其色似琥珀,紋如金絲,外酥內潤,醇甜爽口,化渣離核。

H. 在重慶洪崖洞、解放碑遊玩住哪裡方便有沒有好的周邊住宿可以推薦的附近有沒有什麼比較推薦的美食

通過以往遊客入駐區域統計分析,小編強烈推薦重慶遊玩最佳入駐的三個地方:解放碑,觀音橋,南濱路

解放碑

推薦酒店:重慶江北希爾頓逸林酒店

位於觀音橋商業中心距離觀音橋地鐵站(3號線)有不到5分鍾的步行路程,重慶火車站和解放碑購物中心有15分鍾的車程,距離江北國際機場有20分鍾的車程。

I. 重慶看江景的地方

1、南山一棵樹,這是最佳位置,這幾個角度看重慶有香港的味道;
2、朝天門長江大橋:可以看到重慶最靚麗的一面;
3、兩江油輪:既享受江楓漁火,又能欣賞璀璨夜景;

J. 臨淄的特色小吃

臨淄的特色小吃:
1.二化余家毛血旺。毛血旺,魚香肉絲,鐵板茄子都值得稱贊。不過有一次打包發現鐵板茄子是大油所為。(遄台路上的麻辣傳說家的毛血旺也好吃,不過現在更名為海鮮餃子城了。更名後沒去過不知道還有沒有毛血旺,餐具還是原來的餐具。)
2. 余家旁邊的海立方。包菜翅絲,時好時壞,看大廚心情。
3. 亞細亞旁邊的阿瓦山寨,58元帶鵪鶉蛋和日本豆腐的剁椒魚頭,忘了菜單上的名字是什麼了。他家主菜就是魚頭,分38,48,58元不等。菜都好吃精緻但死貴。據說老闆是法院退休的,黑白兩道都有派兒。(忍不住三八一下
4. 萬豪68元自助,其中甜點,沒的說,每個都很好吃。環境超贊。
5. 公司機關附近的賈李。羊肉湯味道一般,炒羊雜很好吃,每天都有很多小車停在附近。
6. 凱悅大酒店對面的福鑫拉麵館。拉麵一般,炒麵精道味道不錯。姐妹三個在那裡打理,甘肅人。
7. 福鑫旁邊,距離有四五個店鋪吧,有個河間驢肉火燒,超贊啊,飯點去要等很長時間。火燒酥,肉美。
8. 封神宮對面武漢玖玖鴨,鴨頭鴨脖鴨胗鴨心。。都是美味,經多人鑒定。鮮中有辣,辣中有香,百吃不厭,如嫌不辣,可刷辣油。在牛山路上也有一個店,位置描述不清。
9. 遄台中學旁邊胡同里的涼皮,天熱時有很多人排隊,堪為涼皮史上一最。建議一點半左右去,一是人少,二是老闆娘主拌,口味重,好吃。熱賣時間都是老闆拌,口味偏酸。
10. 遄台路伊林,菜的味道都可以,炊餅一絕,有時還限量呢。芝麻牛肉,孜然羊肉。。清真店。
11. 中心醫院菜市場,重慶巴斗烤魚,豆腐有時會酸,一定要注意啊。
12. 知味齋的牛排鍋。具體位置在309與新化路交界的汽修廠附近。
13. 東王的老二木炭羊肉火鍋,手切鮮羊肉,就是比較慢。臨淄原來味道最好的金羔樓易主了,懷念那裡的三味火鍋,我媽的最愛。
14. 米線還是阿香吧,過橋緣不行了。
15. 勝大對面的朝鮮狗肉館,冷麵拌飯在臨淄還算可以了,當然味道趕不上大連正宗。
16. 海味冬天的38元自助。我還沒有機會品嘗,樂樂推薦,特此鳴謝。
17. 乙烯的牛膝蓋牛骨頭,老爸的最愛。具體店名不詳,可咨詢。。咨詢誰呢?這是個問題。
18. 東泰商廈對面,倜豪思茶樓旁邊拉麵館,拉麵,孜然牛肉都不錯。拉麵,茶樓一個老闆。凱勝有一個木瓜做的也好好吃呀、親們有時間去嘗嘗
臨淄是淄博市轄區。東鄰青州市,南接淄川區、青州市,西連張店區、桓台縣,北靠博興縣、廣饒縣。總面積668平方千米。2010年總人口64.28萬人。轄5個街道、7個鎮。區政府駐稷下街道人民東路行政辦公中心,距市政府25千米。
臨淄區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淄河自南而北貫穿於境內東部,自境內中部黃山之陰發源的烏河,流經境內西北部。臨淄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3.2℃,[1] 年平均降水量650~800毫米。礦產資源有優質煤、鐵、硫等20多種。臨淄墓群、桐林田旺遺址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