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麗水小吃哪裡好
麗水特色小吃! 1 中東路大眾路口的遂倉鴨頭,個人超級喜歡的。還有豆腐皮,豬蹄,雞爪。紫荊路那邊也有一家。 (雖然本人不吃鴨頭~但那傢的東西的確辣得很爽!我的最愛~~) 2 大洋路往機關幼兒園走,靠左邊快到機關幼兒園的地方那家小籠包超好吃````料又足``味又好`` (一直都有聽説~但都沒機會吃到~~可惜...) 3 白雲樓的大排粉干,麗水應該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的 (記得第一次吃辣就是和媽媽在白雲樓~好懷念啊...貌似現在不如以前了~也搬了) 4 圖書館那邊的冰涼腐(最老的一家) (小時候吃過的...) 四排樓那邊的一家路邊小吃店,晚上才有的.東西很多.還蠻好吃的. 5 麗中大門出來爐膛街和中山街交叉口上的一家老店的三粉面巨好吃,建議不加肉,然後多野菜 (這個不清楚~) 6.處州商城炒冰```LS炒冰的發源地 7.葡京 & 避風塘奶茶(葡京是百大對面那傢最好喝~避風塘不如老的那傢了~~~) 8.後慶路一家早餐店的包子``燒賣`` 9.三弄```麗中的孩子都知道哈``` (哈哈~我也是麗中的孩子) 10.中山街縉雲餅 (三弄附近) 11.花園路廣式粥膳房 (最喜歡香菜牛肉粥~水果粥也不錯~煎饅頭和煎蛋也沒話説得好~) 餃子餛飩類(較多,單獨分類) 1 大眾遂倉鴨頭斜對面的蒸餃,3元一籠,口感不錯,量比較少,一人可以吃2-3籠。 2 哇哈哈幼兒園(記不清楚,是不是這個名字了)隔壁的,一家比較簡陋的排擋里的山粉餃 3 燈塔街,地委旁邊百味餛飩,鮮蝦和香菇肉末挺好吃 (我喜歡香菜餛飩,時代再變 好東西不變) (我覺得每種口味都很好吃~~梅乾菜炒飯也很美味~) 4 花園路的新鮮多大餛飩,裡面保留了比較多的麗水傳統小吃,比方說鮮肉炒粉干,山粉餃。 (在花園讀書的時候常拉我媽去那吃~~) 5 實驗對面的水餃店,貌似沒有門面,聽說韭菜水餃好吃 (煎餃啊~~在那宵夜不錯~) 6大洋路張光水餃!!!!那裡的蒸餃煎餃噶了個好吃,個人死忠與蝦段.牛肉和鮮肉鹹蛋黃 (韭菜煎餃才叫經典吶~~~沒話説!!現在每次囘到LS第一件事就是去張光吃餃子。還有豬肝湯) 7 三中餛飩和三岩寺的王家水餃 (是不是以前的中山水餃?) 8.後慶路城西大餛飩`` (喜歡~~~) 9.味美思早飯煎餛飩..我滴最愛``` (有點油膩~) 10.大娘餛飩`` 熟食類 1 大洋熟食店的泡精肉(經典中的經典),雞翅膀 (這不用説了~~~太太太經典的美食~LS人的最愛...) 2 永輝路口的麥香雞,以前經常吃,現在做得比以前差多了 (同意~~不如以前了~) 3 萬象山腳的腳筒骨 (哈哈~~半夜約幾個朋友去~~再來點啤酒~~愜意啊~~~) 4 還有倉前熟食的醬瘦肉和大腸 (很入味...初中老師還講了個關於老闆的故事~超搞笑的) 6.桂山路口的椒鹽排骨```每天中午左右才開門的```超級超級好吃``` (加菜不二選~~我和我哥超喜歡) 燒烤類 1 宇雷路南端阿龍燒烤,烤玉米,田螺不錯 2 四牌樓那裡的鐵板裡脊還好吃的。而且才一塊錢.(晚上小吃一條街) 3 中山街笑食物林雞脖子 4鍾樓上面一點的 黑客帝國燒烤!因為老闆衣服穿起來像駭客帝國里樣 火鍋類 1 肥貓火鍋,牛雜和牛肉火鍋感覺經典,量足價實,朋友聚會必去之地 另麻辣小龍蝦的味道也還行 2 紫荊路南段有個啤酒鴨館,裡面的啤酒鴨好吃,就是量少了點 (這個還是我媽做得好吃) 3 花園路那裡的石鍋居 4 紫荊路南段韓國石板燒烤鍋 5 軍分區門口的石鍋魚 魚肉超級嫩的 排擋(比較集中) 1 宇雷路南段 2 大樣路南段 3 白雲山頂(這個晚上去比較爽) 商務套餐 1.金園世家(雞翅,雞腿,西芹牛柳...) (雞腿飯~~那個美味啊~`比KFC好吃多了~黑椒牛柳也很不錯~) 2.碗碗鮮:很多飯都很好吃 3.歌頓咖啡套餐,蒸蛋好吃
⑵ 麗水的家鄉菜是什麼
松陽十大特色小吃
1. 松陽薄餅:端午節吃薄餅是松陽傳統的飲食習俗之一。松陽的薄餅以皮薄、餡料精細著稱,每逢端午節,人們多用木耳、香菇、金針菜、竹筍、豆芽、黃瓜、春分豆、豆腐乾、煎雞蛋、豬肉、田螺頭等等切絲、切丁拌炒煮熟當餡,以麵粉和水烙製成薄薄的圓皮,放上各種菜餚餡料,將餅皮卷包成竹筒形狀作為食品。薄餅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做,是松陽最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 2、黃米粿:黃米粿是將松陽高山中一特有灌木燒成灰,瀝取其汁,用以浸泡上等梗米至米色橙黃,沖凈蒸熟,置石臼中搗成團,然後分切小塊,趁熱將其揉壓成扁圓或長條形即成。黃米粿色澤晶瑩,清香宜人,柔韌可口。用肉絲、青菜、冬筍絲等爆炒,色味最佳,為松陽民間傳統節慶或招待貴賓之佳餚。 3、清明果:松陽民俗,清明食青果,能驅邪避毒。此果用鮮嫩蓬蒿搗成糊與米粉和勻作皮,包入筍絲、粉絲、豆腐、鹹菜等餡或用赤豆、芝麻末等甜味餡料,捏成橢圓果狀或餃子形狀,兩面貼上箬葉或柚子葉,放鍋中蒸制而成。其色澤翠綠,味道清新且帶蒿香,食之別有風味。
4、麥豆飯:清明過後,松陽當地麥豆陸續上市。農家會選取新鮮麥豆粒和上等糯米,加入松陽竹葉煙熏火腿心或臘肉切碎的肉丁,放入鹽、味精等調料在鍋中稍炒入味,再加水燜熟。燜熟的麥豆飯具有麥豆的清香和火腿的熏肉香,綠紅白三色相間,風味絕佳,令人垂涎,是農家待客的佳餚。
5、延壽烏飯:農歷四月初八,松陽人有吃烏飯的鄉俗。據說是葉法善發明的一種道家保健食品,稱「青精飯」,久食可以延年益壽,容顏煥發。烏飯是取一種烏飯樹的樹葉,瀝汁浸米,待糯米染成烏黑後炊熟,再配以白糖、臘肉、紅棗、香菇等佐料,放油鍋內拌炒而成。烏飯色澤黑亮,粒粒晶瑩飽滿,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6、灰汁糕:重陽節松陽民間有做灰汁千層糕的習俗。以秈米粉用灰鹼水或絲瓜葉汁調制糊狀蒸制,用蒸籠炊熟一層薄澆一層,至籠盈滿止,一層層熟後分明可揭。取其「百事吉利,年年長高」的口彩。灰汁千層糕可配以其它佐料,煎炒或燒湯均可。
7、八寶燈盞盤:將調稀的麵糊,用勺舀少許倒入既定的圓形鐵模勺中,隨即放上帶有的胡蘿卜絲、鹹菜絲等八寶菜原料,再復以麵糊,入油鍋炸至黃褐色時取出,即成八寶燈盞盤。松陽街頭時見這種小吃,路人腹肌眼饞,可隨見隨買,趁熱即食,別有一番風味。在松陽靖居一帶還有現做待客的習俗。
8、松陽沙擂:正月十五擂沙擂。松陽民間元宵節吃得不是元宵,而是沙擂。用上白糯米,水浸三天後磨成漿,盛入布袋吊起,瀝至不幹不粘時取用,做成湯團。將無餡的糯米湯團煮熟後用爪籬從鍋里撈起,倒入已放上擂制過的白糖、熟芝麻的托盤,滾三滾沾上一層芝麻而成,取其名沙擂,吃時軟糯香甜,滑而不膩,獨具特色。
9、松陽糖糕:松陽民間過年都有做糖糕的習俗。選用上好的糯米粉加紅糖加水和好,再把紅糖、桂花、芝麻等撒在米粉里攪拌均勻,放入已鋪好箬葉的蒸籠里蒸熟而成。做好的糖糕色澤暗紅,香甜可口,也有人在米粉中放入鮮嫩艾葉搗成的糊汁,做出來的糕色澤青綠,又稱青糕。
10、仙草豆腐:相傳葉法善在松陽卯山煉丹修仙時,夏季常常採集一種野草與大米磨漿同煮為食,人們將葉法善常食用的野草取名叫「仙草」。用鮮仙草放在鍋里煮成湯汁,去渣後滲入米漿邊煮邊攪拌,直至煮成綠色的米糊,冷卻凝固後即為仙草豆腐。食用時用刀劃成如豆腐大小的方塊,添加糖末、薄荷等調料,味道軟滑芳香,吃後全身涼爽,暑氣全消,是松陽夏秋季節一種流行的清涼小吃。
松陽十大特色菜餚
1、八寶菜:松陽人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炒制八寶菜。八寶菜是以紅白蘿卜絲為主,加入腌蘿卜絲、豆腐乾、腌白菜、香菇、冬筍絲、油豆腐絲、海帶絲等等,湊成8樣,用素油炒成一菜,故稱「八寶菜」。 因春節時,人們多吃葷腥油膩食物, 八寶菜可消食化積用來開胃,同時過年吃「八寶菜」有家庭鄰里和睦、萬事和順、八方進寶之意。
2、山粉圓:除夕夜,松陽農家少不了上一盤熱乎乎的山粉圓,祝一家人來年美滿幸福,團團圓圓。松陽的山粉圓多用番薯粉、芋艿拌入雞湯和肉鹵汁,加少許碎肉、蝦米和佐料,拌勻蒸制而成。食用時切成小塊狀、片狀、條狀等各種形狀,加入筍絲、胡蘿卜絲和肉絲等其它佐料爆炒。
3、松陽煨鹽雞:煨鹽雞是松陽傳統名菜,具有去濕利氣,補腎安神之功效,是民間流行的待客主菜之一。將宰殺清洗干凈的土雞在陰涼處晾曬半天,去除表面水分,再將酒灌入肚內以鹽擦之,放入香姑、蔥、姜等佐料後,用棉紙包好放進沙鍋中,用粗鹽炒熱將雞四面填滿掩實,慢火煨熟切塊裝盤即可。煨制的鹽雞色澤金黃,皮脆肉嫩,骨酥味香,深受大家喜歡。
4、歇力茶燒豬腳:歇力茶是松陽民間常用的一種草葯,具有祛風除濕、增強體魄的功效。將歇力茶樹根切碎放入鍋中煎熬製成湯汁備用,再將洗凈豬腳切塊用溫湯過水,放進歇力茶湯汁中加適量米酒及鹽、味精等調料燉熟即可。用歇力茶燒成的豬腳肥而不膩、茶香可口,是松陽民間的一道傳統葯膳名菜。也有人用歇力茶與雞蛋同煮,俗稱柴根蛋,具有同樣的葯膳功效。
5、白片兒土雞鍋:白片兒為本地特產,由松陽蘿卜經傳統工藝精製曬干而成,鮮味爽口,風味獨特。食時用開水浸泡後,可用於炒、燒鍋仔、煮湯、做餡等,尤其是和松陽本地土雞燉燒,有補脾胃、御風寒之功效,且味道鮮美、純真,食之難以忘卻。
6、撈湯菜火胴骨:撈湯菜是松陽地方特產,取自本地綠色高山蔬菜經傳統方法精製曬干而成,清新爽口,風味獨具。食時用開水浸泡後,可用於炒、燒鍋仔、煮湯等。撈湯菜燉火胴骨是松陽人很喜歡吃的家常菜,本地賓館、酒店也多將其作為當家菜餚。
7、火腿卵鱉:卵鱉是松陽民間對水煮荷包蛋別致的稱呼。糖霜卵鱉是松陽民間規格最高的待客習俗,一般只有貴客和新婚女婿才有資格享用。火腿卵鱉則是招待客人常備的一道菜餚,主料選用松陽特產雀山雞蛋和竹葉熏火腿,以水煮荷包蛋燒法烹飪而成。該菜餚荷包蛋白嫩如玉,易於消化,味道鮮美爽口,很受大眾喜愛。
8、松陽豆腐娘:松陽豆腐娘色澤奶黃,味道鮮美,主料價廉物美,製作簡單,在民間流傳久遠。松陽豆腐娘一般選用精選黃豆用水浸透,用石磨磨漿而成,燒制時多添加肉末、海米、蔥蒜等配料,燒好的菜餚濃淡適口,鮮香誘人。
9、玉岩洋芋餅:玉岩產的洋芋因氣候和土質的原因,具有與眾不同的品質,煮熟拍扁時粘而不碎,反成餅狀。加工成的紅燒洋芋餅色澤醬紅,味鮮汁濃,口感軟糯,味道肥美,是具有濃郁松陽地方特色的農家佳餚小菜。 10、松陽鹵筍咸:鹵筍咸是松陽有名的家常菜。將竹筍去殼切塊放入鍋中,加入腌鹹菜的鹵菜汁,中小火煮約一小時至筍塊入味,出鍋裝盤即成。其味鮮微酸,爽口開胃,存放時間相對較長,在松陽民間是風味獨特的佐餐佳品、進酒妙菜。
雲和美食
豆腐泥
至雲和縣山鄉做客,首先會吃到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豆腐泥」。豆腐泥名字好聽而古怪,然而製作簡便,經濟實惠,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雲和獨有的特產。因為,豆是自己種的,家中又備手磨,隨時可以製作,簡便便利。山區人民好客,不論平時是否來往,只要你到了山村,「進門便是客」,主人都會熱情接待。「山頭地方」除山蔬野菜外,高級食品——當家菜豆腐泥請客,已是傳統美俗。 豆腐泥,黃豆泡漲後,用手磨磨成豆糊,不用過濾,放入鍋中煮熟,然後加姜、蔥、蒜或蕪荽、辣椒以及油鹽醬油之類調料,舀入火鍋上桌,邊滾邊吃。窮苦人家滲入南瓜絲、蘿卜絲,即使不用油,也很和協而味道鮮甜。高等人加上明甫、蝦尾等海鮮,那就錦上添花,當然更加可口了。 要是用新的嫩豆磨成的豆腐泥,更多優點,吃起來嫩而不滑,細而不流,軟而不粘,糊而不膩,爽然適口、碧綠誘人,加上特有鮮美的撲鼻香氣,真使人聞聞亦饞涎欲滴,別說多奇妙迷人了!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她還冰清玉潔而不污染哩!大概因為被磨成細嫩如泥,故稱「豆腐泥」。 豆腐泥有時還有特種用途。凡美「豬娘」的人家,每年都要買些豆腐泥給小豬吃,三五天就能使小豬飛快增長,皮毛油光鋥亮。所以山區人民視豆腐泥為最高級的營養品,同時也是小豬的快速催長劑。
櫓飯和甑飯
往年,雲和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特有的大灶台,上安二至三口「二尺八」的大鐵鍋,二隻燒飯、熱水,另一隻燒泔(豬食)。不管家中多少人,都用陶器飯樽炊飯。當米入鍋燒至開花時,用竹篾做的笊籬把水飯擼(撩)起,倒入大炊樽,再放到另一隻大鍋去猛火蒸煮。這種蒸飯,鍋蓋一揭開,陣陣奇香撲鼻而來,米飯粒粒滾圓發胖,入口糯而不粘,灑而柔韌,男女老幼無不適合胃口。擼飯時還故意留些米飯不擼完,添火再熬一遍,上面薄的成糊(俗叫飲湯)、鍋底厚的成粥。這種粥特別糊而香甜,飲湯更加甘美適口,人們常常把它比作高級牛乳。這一鍋飯燒成,飯、粥、飲湯三者齊備,可各么所需,強勞力要吃飯,老弱者受吃粥,或者兩三品種兼食,更能調劑胃口。入冬後,番薯成熟,家家戶戶都在飯樽四周入些長番薯,飯熟薯香,又加一個品種,飲湯配番薯更成為農村特色名點。 山區不用飯樽,而用木板箍的飯甑,往年山區稻穀少而番薯、玉米、馬鈴薯多,平時多吃番薯絲飯,做飯另有一套特殊方式:先擼好飯,倒入在飯甑里的半邊。然後將干番薯絲浸入鍋里米湯中拌勻,略加一蓬火,使番薯絲發軟,擼入飯甑的另半邊,加猛火蒸炊,山區柴火多,炊的火候越足越香。這一甑里實際有三種飯:白飯等客,番薯絲婦女、孩子吃,主勞力白飯和薯絲之間各取一半、拌勻,成為標准番薯絲飯。筆者第一次進出山村做客見主婦盛飯時在同一個飯甑里,變戲法似的盛出三種不同的飯,還大吃一驚哩!「番薯絲飯湯」微甜而帶薯香,另有一番風味。此外,還有洋芋飯、苦菜飯、飯甑蒸炊方法大致相同,而風味各異,雖為充飢,亦有其特色。玉米則一般磨粉燒糊為多,俗稱「玉米糊」,色、香、味俱佳。 抗戰時,省會遷駐雲和,當時一班外地人看到當地人吃擼飯,以為光吃擼蒸的干飯,而把米湯留給豬吃。結果,是人養得精瘦,豬卻養得肥肥胖胖」。殊不知雲和的擼飯是變化中的「一飯三品種」,為適應和調劑口味而別出心裁,米渣米油都是自己吃,其機靈巧妙應該是大智,而非單一不知變化的「燜飯」之真愚者可以同日而語的。
糟類食品
雲和有句俗話:「十月酒,家家有」。也就是說,雲和的風俗,每年到了十月,無論家庭貧富,人口多少,家家都要做點酒。因為十月小陽春氣候溫和,是做酒的最好時期。過早氣候熱,酒容易做酸;遲了天冷,酒又容易凍缸。另一個原因是十月酒做好後封存兩月,正好正月待客。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做酒之意不在酒」,而在於「糟」。十月間,夏秋兩收都已結束,農家要做糟類鹹菜,備足一年的食用。 糟的品種很多,變化無窮,七婦各盡其妙。一般來說有糟姜、糟芋、糟筍以及糟茄干、豇豆乾、黃瓜乾等等。青菜也糟,大都都選用九頭芥,糟成就叫酸辣菜,香酸辣交融頗有風味。這些糟品都是先將所要糟的東西洗凈晾乾,然後拌入預先調配好油、鹽、辣椒的酒糟里密封,經一周後即可食用,操作簡單,味道卻很鮮美,香辣開胃,山區還是常用的「茶點」哩! 此外,還有兩種雲和特有的糟品,非常有特色,十分受歡迎: 糟腸和糟肉:糟肉一般選用豬頭肉和五花肉,去毛洗凈,放在滾開水中一燙,使肉略一挺硬撩起,切成小塊,拌入酒糟罐中密封兩周後即可食用。糟腸選用豬大腸(小腸也可以),方法與糟肉同。食用時,從罐中連糟帶肉舀出一碗,蒸飯時放在飯鍋里蒸,飯熟糟融,香氣四溢,不僅肉、腸酥爛可口,即糟也異香撲鼻,味美無窮。 糟蟹: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須是本地的特產——山坑溪流中的小蟹。而且必須全部是活的,先養一、二天,讓它吐出腹中的廢棄物,然後泡好鹽水,澄清,倒去上浮和沉澱物,將活蟹撕去肚臍(腹下生毛的部分),浸入澄清的鹽水中。另外用新鮮酒糟拌切碎的紅辣椒、蒜瓣等倒入鹽水中,與蟹拌勻,立刻密封。否則,活蟹經鹽、辣、蒜的刺激,就會沖出盛器發狂奔跑,將不可收拾。密封一月後即可食用。雖然山坑小蟹有骨都鮮美無比,糟、湯更加妙不可言。請聽這首民歌:「山坑小蟹也橫行,一經糟腌無比鮮,人間第一神奇味,天上神仙也垂涎!」
打年糕
雲和稱年糕為餜,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年貨之一,打年糕也就成了年前一件大事。打年糕需要不少傢伙,還需要很多勞動力,這么一件興師動眾的事,非一家一戶能承擔,因此左鄰右舍的人都自動組織起來,排好次序一家一戶地輪,輪到哪家,大家都會自覺地去幫忙。勞動力白天要到生產隊勞動,或者上山砍柴,以備過年之用。打年糕一般都利用晚上時間及雨雪天,一家一個晚上,十多戶人家就要十多個晚上。打年糕還要很大的場地,我們家三直房子,有很大的堂屋和灶間,還挺干凈,自然每年都成了做年糕的理想場所。
菜頭咸
雲和人稱蘿卜為菜頭,「菜頭咸」即用蘿卜做成的鹹菜,亦稱「菜頭粒」。山區農民生活艱苦,菜頭咸是一年吃到頭的下飯菜,家家必備。 秋冬,蘿卜收成,挑一些個子中等的蘿卜,連泥帶根曬半干,去根毛後洗凈,倒進大鍋,加放腌菜鹵和很多的鹽,要煮一天一夜,不斷加進腌菜鹵;山區柴火方便,煮的時間更長,文火煮三天三夜。出鍋時的菜頭咸黑里透紅,香氣撲鼻,連湯帶菜頭咸裝入泥壇里,蓋嚴放在陰涼處,一兩年也不會壞,隨時可取出來吃。雲和農村習慣用飯罇炊飯,將菜頭咸切成小片,盛入碗中,加進熟油,放飯罇邊上與飯同炊,奇香無比,胃口大開。
油筒餅
「油筒餅」為雲和所特有。一般是秋冬季南瓜、蘿卜收成,茶油上市(早米水粉隨時可磨),原料齊備。這時,人們就會想起泡油筒餅了。 洞筒餅製作簡單:只是要特製「油筒提」三、四隻(圓筒、平底、老酒杯大、高一寸,安提柄),小平鍋一隻。鍋內裝茶油淺半鍋(一寸半深淺)。加熱滾沸時,油筒提裝滿早米水粉(水米粉不能太厚,有一定流動性),用手提著,浸入油鍋八分,略燙一會,筒內四周附著薄薄一層米粉,油筒餅的殼身已形成,即將筒內多餘水粉倒回水粉缸內,餡入南瓜絲或蘿卜絲(拌入青蔥或辣味),與筒餅殼身齊平時,上面再蓋上一層薄薄的水粉、沒入油鍋中,一俟上蓋一層水粉轉黃變硬,與殼身結合,即可脫筒,將餅倒向油鍋里滾炸,當餅色現出金黃色時,就可以出鍋,趁熱享用,奇香撲鼻,鬆脆爽口,清淳甘辣,妙不可言。
景寧美食
龍鳳呈樣 「龍風呈樣」是景寧縣畲族一道別具風格的傳統名菜。「龍風呈樣」是一種象徵性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創造這道菜時,取合家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 主要原料,取童子雞一隻(懷蛋小母雞最佳),剖腹出內藏,洗凈。活蛇一隻(一斤半至二斤)剝皮去內藏,切頭去尾留中間,再切成一寸左右節塊,但要一塊塊連接成條狀。先將童子雞和蛇肉塊放在滾沸的開水鍋內旺火煮二三分鍾取出,蛇肉圈放湯碗底,全雞蹲放蛇肉上,周圍鋪放香菇、淡菜乾、生薑片,加味精、食鹽等調味品,放入蒸籠旺火蒸一小時,加入三小杯老酒即可上席。 此道佳餚雞、蛇湯汁溶合,配以香菇、淡菜乾等自然香味,芳香四溢,誘人口饞。童子雞有滋補養身,蛇可清熱解毒,平肝安神,食之有排毒養顏健身之功效。 畲族粽子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烏米飯 農歷三月三是畲族的烏飯節。每逢節日,福建十邑地區畲民便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煮烏米飯,祭祀祖先。 傳說唐高宗時,畲族有人叫雷萬興的英雄,領導畲民反抗壓迫。有一年,他們被官兵圍困在深山裡,糧食斷絕,處境艱難。當時地凍天寒,野外只有一種烏稔的植物,落葉後枝上仍掛著一串串珍珠般的甜果。雷萬興嘗後,感到非常香甜,便馬上傳令大量摘食,軍糧解決了,畲軍最後突圍成功,取得了勝利。販年後的一個農歷三月三,雷萬興想起在深山中吃過的甜果,便吩咐士兵上山採摘,但當烏稔樹剛長出綠葉,士兵只好采些樹葉與糯米一起煮。雷萬興食後,覺得芳香溢人,食慾大增,就下國蒸食工傳到了老百姓中去了。以後,為了紀念雷萬興領導畲軍反抗官兵的勝利,便在三月初三這天,采餞稔葉蒸米飯。 烏米飯的製作方法:採摘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在烏稔湯汁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到蒸籠里蒸煮,即可食用。
烏飯
西南鄉民每年農歷四月八日前,采烏飯槎(俗稱烏飯蘆)葉汁浸糯米成黑色,蒸熟,拌入糖、香菇末、豬肉末等,用油炒和,四月八日食用,並廣贈親友。
和菜
春節前(一般在年三十),炒和菜。將腌蘿卜、冬筍、海帶、香菇、油炸豆腐、胡蘿卜、生薑、大蒜苗等十數種素菜切成細絲,分別用素油炒熟,然後全部入鍋稍炒拌而成。此菜色、香、味俱佳,尤其節日間多食葷腥油膩,吃和菜可開胃口;又逢年過節圖吉利,吃和菜,寓意家庭鄰里和睦,萬事和順。
麻糍
麻糍:糯米蒸熟,趁熱春成。食時滾以紅糖豆末。農家一般在立冬做麻糍,俗稱做「收冬」。菇民外出或林農上山背木頭亦做,以「麻糍」諧「無事」,寓平安無事之意。
棗糖糕
糯米拌秈米,水浸透,磨水粉漬干,拌入紅糖、食油蒸熟。每家除夕前制好,年初一吃年糕。「糕」諧「高」,寓「年年高」。 ◆灰鹼類 (草木灰過濾出的水)
黃粿
黃粿:粳米用灰鹼水拌炒半熟,再蒸熟,以踏碓或十數人用餜棍在石臼中春爛,做成長條或方塊狀,然後浸入灰鹼水中,數月不壞,因呈黃色,故稱黃餜。
早米粿
用秈米拌灰鹼水,磨成漿狀,入鍋煮半熟,冷卻後,搓成圓形,再蒸熟。可煮食或涼食。
灰鹼粽
將糯米浸灰鹼水,做成粽子。可冷食或暖食,存放十天左右不壞。
早米凍
秈米拌灰鹼水磨成糊狀,煮熟後冷卻成塊狀。加入佐料煮食。
千層糕
將米浸透,和灰鹼水磨成漿狀,用蒸籠蒸熟一層,再加一層漿,直至蒸籠加滿蒸熟。 ◆ 草果類
苦櫧凍(干)
將野生苦櫧子去殼,浸透,磨成糊狀,入鍋,邊拌邊煮,煮熟後入盆,涼後切塊,即可加調料煮吃。如切片曬干,即成苦櫧干,亦是本地佳味。
槎兒凍(仙草)
將槎兒草(仙草)嫩葉搓出液汁,和粥湯拌成糊,涼後成凍,切成塊狀和油湯煮熟食,清涼解毒。
涼粉凍
取「薜荔」籽,用布包裹,放在冷開水中反復細搓,待水成濃液後,加茄子汁液,後放在陰涼處結塊後加上薄荷精、白糖拌勻飲用,清涼可口。
山 米麻 糍 凍
將「山 米麻 糍」(野生小灌木)嫩葉和少量清水,摻少量灰鹼水細搓成液狀,濾去葉渣,待成凍狀後,切塊和油湯煮熟當菜,其味清涼鮮美,可解毒。
龍南老鼠爪
學名珊瑚菌,一種野生可食真菌之一,屬姬松茸類。因龍南鄉的氣候條件適宜其生長,便成了龍南林區之特產。它的色澤金黃、外體酷似珊瑚,而外形個體又像老鼠的爪,故名老鼠爪。其味雖略帶澀,卻極其嫩脆爽口,芳香宜人,常為盛宴之山珍佳餚。
山粉粿
又名生粉粿 山粉即由蕨根壓榨沖洗沉澱而成,(如今已泛指蕃薯、葛龍等植物塊莖的澱粉。)做法是取山粉若干碾細,加適量水拌和,加被揉碎的熟毛芋、豆腐、豬肉末、蝦仁及醬、鹽、味精、胡椒粉等佐料拌和成團,然後置蒸籠蒸熟即成。可湯食,也可炒食,油而不膩,口味頗佳
魔芋凍
又名蕈菜,以魔芋為主料,先將魔芋磨成糊狀,摻入少量鹼水攪拌,糊狀體像變魔術般膨脹100—200倍,等到結塊狀以後,再放入加有鹼水的熱水中煮熟。通過以上製作,形成的魔芋塊放在清水中浸漂1—2天,燒前先放在水中稍煮,取出切片,和豬肉、冬筍、鹹菜,加上佐料炒和,食之爽脆,是招待貴賓的佳餚。
糟腌類
糟腸、糟肉及糟蟹其糟類食品很多,諸如糟姜、糟芋、糟筍及糟茄干、豇豆乾、黃瓜乾等。尤其是糟腸和糟肉美味可口。當食用時,從罐中連糟帶肉腸滔出一碗,蒸飯時放在飯鍋里蒸,飯熟糟融,香氣四溢,不僅肉、腸酥爛適口,其糟也異香撲鼻,味美無窮。在這些糟類食品中,最具特色當屬糟蟹。它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須是本地的特產—山坑溪蟹浸入的鹽水中。另外用新鮮酒糟拌切碎的紅辣椒、蒜瓣等倒入鹽水中,與蟹拌勻,立刻密封。密封一月後即可食用。
龍淵節斑
又名石斑魚(學名溫州光唇耙)。龍泉山澗水清,魚少而小,但數節斑魚為大,元末明初,劉基來章溢家做客。端上一盤小魚,愛吃魚的劉伯溫吃了贊曰:「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魚不大,有節為上,龍淵節斑,實乃佳味也」。從此「龍淵節斑」名震浙西南。
甌江彩鯉
甌江彩鯉:身斑紋五彩繽紛的鯉魚,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肉嫩肥美、味鮮,營養價值非常高,生產地就在龍泉溪中和山野的稻田裡,俗稱田魚。
大白岸魚干
大白岸座落在仙宮湖畔,漁業興旺。沿湖漁民習慣把所捕之魚,剖肚去內臟,洗凈後即用炭火燒干,密封在鐵箱或罐缽之中,屆時入市出售。
安仁魚頭
其魚頭選用緊水灘水電站出產的花鰱魚,豆腐是安仁本地產的鹵水豆腐,配之以生薑,自製的紅椒、紫蘇、加上鹹菜,佐之以酒醋等調料,經煎、煮、加料調味而成,安仁魚頭以其味道鮮美而名聲在外。
牛奶藤燉豬腳
(牛奶藤即中葯千斤拔)龍泉霧氣、濕氣十分嚴重,為了防雨濕,發現牛奶藤的草葯既能治雨濕,又能補身體,於是就用它燉豬腳和土雞蛋,所熬出的湯汁清香可口,又能防濕補神
龍南田螺
龍南鄉系龍泉海拔最高的鄉鎮,這千米以上的田隴里所產的高山田螺,個大,殼脆柔嫩,加上紫蘇、生漿和青椒等佐料、味道特別鮮美,系一方名菜
油燜筍、火炮筍、筍豆及白筍
油燜筍的種法是取毛筍的中段切成厚片,放入油鍋中炸酥取出,然後再放上有關佐料:鹽、醬油、老酒等,在鍋中用文火漸漸燜透,收藏在容器里,上面再封一層熟茶油,密封,慢慢食用。它香酥爽口,鹹度適中,是早餐過稀飯之佳品; 火炮筍的做法是取桂筍和雷筍的尾端,切成「火炮」段曬干儲藏,用它燒豬抓或蹄胖,非但筍嫩肉肥,濃香撲鼻,肉質也特別糜爛,是筍中高檔次的筍皇後。 筍豆的做法是取毛筍中、尾段,切成細小薄片,加入黃豆三分之一,加鹽煮熟,曬干收藏。可作零食,或燒成筍豆湯(開水一泡就行),是下飯的美味佳餚,外出旅遊攜帶最方便。 白筍:鮮筍經淘、蒸煮後壓榨,到伏時開榨曝曬或烘乾者為筍干,又名白筍、烙筍。其色澤金黃、筍衣重疊,筍質脆嫩,便於攜帶。
⑶ 麗水哪裡有好玩而且有好吃的地方
麗水是浙江的綠谷,而慶元則是麗水的綠谷,更是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
個人推薦你去慶元遊玩,那裡有浙江第二高峰--百山祖,有眾多原始森林和怪石瀑布,特別的是有世界上僅存的三株百山祖冷杉,絕對的活化石!有南明山景區,仙都風景名勝區
⑷ 浙江人吃辣嗎他們是以什麼口味為主
浙江人通常不吃辣,浙江菜色是以清、香、脆、嫩、爽、鮮的特點。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原料的本色和真味。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注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變化。所用家禽、畜類,均以特產為多,充分體現了浙菜選料講究鮮活、用料講究。
(4)浙西南哪裡菜好吃擴展閱讀: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著名的地方菜種。浙菜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經越國先民的開拓積累,漢唐時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時期的繁榮和明清時期的發展,浙江菜的基本風格已經形成。
浙江菜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原因,同時也受資源特產的影響。特產有富春江鰣魚,舟山黃魚,金華火腿,杭州油鄉豆腐皮,西湖蒓菜,紹興麻鴨、越雞和酒,西湖龍井茶,舟山的梭子蟹,安吉竹雞,黃岩蜜桔等。
⑸ 你心中的浙江美食TOP10都有哪些詳細說明
我認為的浙江美食TOP10有山核桃,餛飩,嘉興的粽子,寧波的湯圓,紹興的臭豆腐,台州的糟羹,溫州的燈盞糕,麗水的薄餅,金華的酥餅,衢州的兔頭等等
⑹ 一種菜式的製作方法
主食是飲食體系的核心。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蕎麥、土豆、紅薯和各種豆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飯外,各種麵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豐富多彩的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由於氣候、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藝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其中聲望較高的有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
山東菜分濟南、膠東兩派,以濃少清多,醇厚不膩見長。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齊魯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地域,為烹飪文化的發展、山東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稱的名廚;南北朝時,高陽太守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烹飪術作了較系統的總結,記下了眾多名菜做法,反映當時魯菜發展的高超技藝;唐代,段文昌,山東臨淄人,穆宗時任宰相,精於飲食,並自編食經五十卷,成為歷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稱「北食」即魯菜的別稱,已具規模。明清兩代,已經自成菜系,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所及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
山東古為齊魯之邦,地處半島,三面環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海鮮水族、糧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蟲野味一應俱全,為烹飪提供了豐盛的物質條件。庖廚烹技全面,巧於用料,注重調味,適應面廣。其中尤以「爆、炒、燒、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稱:「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瞬間完成,營養素保護好,食之清爽不膩;燒有紅燒、白燒,著名的「九轉大腸」是燒菜的代表;「塌」是山東獨有烹調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調料腌漬入味或夾入餡心,再沾粉或掛糊,兩面塌煎之金黃色。放入調料或清湯,以慢火焅盡湯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鮮味。山東廣為流傳的鍋塌豆腐、鍋塌菠菜等,都是久為人們所樂道的傳統名菜。
魯菜還精於制湯。湯有「清湯」、「奶湯」之別。《齊民要術》中就有製作清湯的記載,是味精產生之前的提味佐料。俗稱「廚師的湯,唱戲的腔」。經過長期實踐,現已演變為用肥雞、肥鴨、肥肘子為主料,經沸煮、微煮、「清哨」,使湯清澈見底,味道鮮美。奶湯則成乳白色。用「清湯」和「奶湯」製作的數十種菜,多被列入高級宴席的珍饌美味。
烹制海鮮有獨到之處。對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稱一絕。在山東,無論是參、翅、燕、貝,還是鱗、介、蝦、蟹,經當地廚師妙手烹制,都可成為精彩鮮美的佳餚。僅膠東沿海生長的比目魚(當地俗稱「偏口魚」),運用多種刀工處理和不同技法,可烹製成數十道美味佳餚,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變化於一魚之中。以小海鮮烹制的「油爆雙花」、「紅燒海螺」、「炸蠣黃」以及用海珍品製作的「蟹黃魚翅」、「扒原殼鮑魚」、「綉球干貝」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海鮮珍品。
善於以蔥香調味。在菜餚烹制過程中,不論是爆、炒、燒、熘,還是烹調湯汁,都以蔥絲(或蔥末)爆鍋,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藉助蔥香提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肘子」、「炸脂蓋」等,均以蔥段為佐料。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經濟、文化、交通事業的發展,魯菜又逐漸形成了濟南、膠東兩地分別代表內陸與沿海的地方風味。
煙台菜屬膠東風味,以烹制海鮮見長。膠東菜源於福山,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福山地區作為烹飪之鄉,曾涌現出許多名廚高手,通過他們的努力,使福山菜流傳於省內外,並對魯菜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煙台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山青水秀,果香魚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稱。「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是歷史上對煙台酒樓之盛的生動寫照。山東風味獨特的海鮮菜,以煙台為代表,僅用海味製作的宴席,如全魚席、魚翅席、海參席、海蟹席、小鮮席等,構成品類紛繁的海味菜單。著名的風味飯店有蓬萊春、會賓樓、松竹林、天鵝飯店等,都是以經營傳統膠東風味菜而著稱。
青島不僅有景色秀麗的海濱風光供人游覽,也有佳餚供人品嘗。青島也以善烹海鮮弛名,基本屬於福山風味,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鮮嫩,講究花色造型。隨著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青島市為數眾多的賓館飯店爭相開業;一些歷史名店、老店,經過裝飾改造,也獲得新生。著名的春和樓飯店,被譽為島上明珠的青島飯店,均以其設備整潔典雅,菜品精細味美,服務熱情周到而著稱。 出於曲阜的孔府菜歷史悠久,用料講究,刀工細膩,烹調程序嚴格、復雜。口味講究清淡鮮嫩、軟爛香醇、原汁原味。對菜點製作精益求精,始終保持傳統風味,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原曾封閉在孔府內的孔府菜,80年代以來也走向了市場,濟南、北京都開辦了「孔膳堂」。
魯西、魯北禽蛋菜、泰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各具特色。
山東菜正是集山東各地烹調技藝之長,兼收各地風味之特點而又加以發展升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來,國家和政府將魯菜烹飪藝術視作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採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方針,從廚的一代新秀在茁壯成長,他們正在為魯菜的繼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四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以麻、辣、味濃著稱,分成都、重慶兩支。
從地域上說,川菜是中國西部四川這塊地方出現的菜。按行政省看,川菜就是四川菜。只是這么看,就機械了。川菜它早已不僅是四川人喜愛的,而是中國各地甚至海外許多國家的人所愛好的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川菜它也是屬於中國的,屬於世界的。
川菜的歷史
概括地說川菜發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國歷史演變序號——朝代來說,川菜歷經了春秋至秦的啟蒙時期後,到兩漢兩晉之時,就已呈現了初期的輪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較大的發展。兩宋時,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進入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兩都,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運用引進種植的辣椒調味,對繼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晚清以後,逐步形成為一個地方風味極其濃郁的體系,與黃河流域的魯菜,嶺南地區的粵菜,長江下游的淮反揚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徵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三個特徵,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
懂烹飪的人有個共識:美食是以美味為基礎的。美味則需要調味技巧來創造。
川菜之味,以麻辣見長。且看川菜怎樣運用辣味,就能和別的地方比較出它的長處了。辣椒與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就出現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殼)、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蔥姜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郫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十種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種味型,與麻辣沾邊的達13種,如口感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陳皮味型、椒麻味型、椒鹽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薑汁味型,使辣味調料發揮了各自的長處,辣出了風韻。
川菜的烹飪方法
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餚點心品種。這些菜點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五個大類組成的。當今流行的川菜品種既有對歷代川菜品種的傳承,也有烹飪技術工作者的不斷開拓、創新。
眾多的川菜品種,是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出來的。常用的烹飪法,大類有30種,這當中既有一些全國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獨創的。如四川獨創的小炒、干煸、干燒、家常燒就別具一格。小炒之法,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為短炒,一鍋成菜,菜餚起鍋裝盤,頓時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熱油,將絲狀原料不斷翻撥煸炒,使之脫水、成熟、干香。干燒之法,用中火慢燒,使有濃厚味道的湯汁滲透於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濃厚味。家常燒先用中火熱油煵炒豆瓣,入湯燒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燒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燒法烹飪的。
川菜的特產原料
四川既然稱"天府之國",烹飪原料當然是多而廣的。56萬平方公里境內,沃野千里,江河縱橫,物產富庶。牛、羊、豬、狗、雞、鴨、鵝、兔,可謂六畜興旺,筍、韭、芹、藕、菠、蕹(Weng),堪稱四季常青,淡水魚有很多佳品,江團、岩鯉、雅魚、長江鱘,以四川產的為珍。即便是一些干雜品,如通江、萬源的銀耳,宜賓、樂山、涪陵、涼山等地出產的竹蓀,青川、廣元等地出產的黑木耳,宜賓、萬縣、涪陵、達川等地出產的香菇,四川多數地方都產的魔芋,均為佼佼者。就連石耳、地耳、綠菜、側耳根、馬齒莧這些生長在田邊地頭、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為做川菜的好材料。還有作為中葯冬蟲夏草、川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為養生食療的烹飪原料。四川人飲食特別講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養優良的種植調味品和生產、釀造高質量的調味品。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郫縣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溫江獨頭蒜、北碚萵姜、成都二金條海椒等等,都是品質優異者。與烹飪和筵宴有密切關系的川茶川酒,其優質品種亦為舉世公認。
前面僅是說到四個基本情況。川菜在形成和發展、完善過程中,還有一些因素,諸如四川有尚滋味的飲食傳統習俗,有熱心飲食之士的烹飪研究,有民族的口味融合,有善於吸收各方面烹飪精華的"拿來主義"精神,等等。我們希望川外、海外人士多到四川走走、看看,領略一下川菜川味的無窮奧妙,分享四川人的食之樂,飲之樂,味之樂,筵宴之樂。四川人歡迎大家。
江蘇菜注重原湯原汁,濃淡適口,甜咸適中。分揚州、蘇州、南京三大派別。
蘇菜即江蘇菜。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風味組成,其影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蘇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為主;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江蘇為魚米之鄉,物產豐饒,飲食資源十分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三鮮(鱘魚、刀魚、鯝魚)、太湖銀魚、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南京龍池鯽魚以及其它眾多的海鮮品。優良佳蔬有太湖蒓菜、淮安蒲菜、寶應藕、板栗、雞頭肉、茭白、冬筍、荸薺等。名特產品有南京湖熟鴨、南通狼山雞、揚州鵝、高郵麻鴨、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無錫油麵筋等。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總總,都為江蘇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江蘇菜風格清新雅麗,反映在刀工精細,刀法多變上。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或脫骨渾制,或雕鏤剔透,都顯示了精湛的刀工技術。
江蘇菜以重視火候、講究刀工而著稱,尤擅長燉燜煨焐,著名的「鎮揚三頭」(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蘇州三雞」(叫花雞、西瓜童雞、早紅桔酪雞)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鴨、叉烤桂魚、叉烤乳豬)都是其代表之名品。
清鮮平和、追求本味、適應性強是江蘇風味的基調。范曾先生為《中國名菜譜·江蘇風味》專輯題詞"家山秀色、清雅風味"是對江蘇風味的最好概括。無論是江河湖鮮,還是禽畜時蔬,都強調突出本味的一個"鮮"字。調味也注意變化,巧用淮鹽,擅用蕈、糟、醇酒、紅曲、蝦籽、調和五味,但不離清鮮本色。
江蘇菜式的組合亦頗有特色。除日常飲食和各類筵席講究菜式搭配外,還有「三筵」具有獨到之處。其一為船宴,見於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為齋席,見於鎮江金山、焦山齋堂、蘇州靈岩齋堂、揚州大明寺齋堂等;其三為全席,如全魚席、全鴨席、鱔魚席、全蟹席等等。
江蘇菜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表明,至遲在6000年以前,江蘇先民已用陶器烹調。《楚辭·天問》記載了彭鏗作雉羹事帝堯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江蘇已有了全魚炙、露雞、吳羹和講究刀功的魚膾等。據《清異錄》記載,揚州的縷子膾、建康七妙、蘇州玲瓏牡丹鯀等,有「東南佳味」之美譽,說明江蘇菜在兩宋時期已達到較高水平。至清代,江蘇菜得到進一步發展,據《清稗類鈔·各省特色之餚饌》一節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所列十地,江蘇占其五,足見其影響之廣。
江蘇又為名廚輩出之地:帝堯時的彭鏗,春秋時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頂,以及中國第一位被立傳的廚師王小余、儀征蕭美人和號稱"天廚星"的董桃楣。
江蘇的烹飪文獻亦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明代吳門韓奕的《易牙遺意》、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等,此外,歷代史書、詩詞等記江蘇名產名餚也是屢見不鮮。
江蘇菜按照自身風味體系又可分為淮揚風味、金陵風味、蘇錫風味和徐海風味四大流派。
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中心,餚饌以清淡見長。歷史上,揚州是我國南北交通樞紐,東南經濟文化中心,飲食市場繁榮發達。「揚州三把刀」之一的廚刀著稱於世,揚州名廚遍及海內外。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招待會上用的就是以淮揚風味為主的菜餚。名菜有「鎮揚三頭」、「鎮江三鮮」、淮安「長魚席」等。
金陵風味,以滋味平和、醇正適口為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尤擅烹制鴨饌,金陵叉烤鴨、桂花鹽水鴨、南京板鴨以及鴨血湯等頗具盛名。清真菜在南京也頗具特色,名店馬祥興的四大名菜(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為其代表。此外,夫子廟小吃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名傳遐邇。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中心。蘇錫菜原重視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近代已向清新雅麗方向發展,甜味減輕,鮮咸清淡。蘇錫近幾年發展很快,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講究食用以味為主,又講究觀賞,形成觀食俱佳的格局。松鼠桂魚、母油船鴨、梁溪脆鱔、常熟叫化雞、常州糟扣肉等均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此外,蘇州糕團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小吃亦很有名。
徐海風味,指徐州、連雲港一帶。徐海菜以鮮咸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注重實惠,名菜別一格。霸王別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魚、紅燒沙光魚等名菜為其代表。
近十餘年來,江蘇烹飪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學校教育、職工在職培訓,大大提高了廚師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術水平。隨著烹飪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江蘇菜在繼承傳統風味和基礎上,勇於揚長避短,勤於學習兄弟菜系的精湛技藝和風味特色,使之日趨完美。
浙江菜鮮脆軟滑,香酥綿糯,清爽不膩。包括杭州、寧波、紹興三個支系。
浙江烹飪,源遠流長。它基於「魚米之鄉,文化之邦」,兼收江南山水之靈秀,受到中原文化之溉澤,得力於歷代名廚師承前賢的烹飪技藝和矢志不渝的開拓創新,逐漸形成為醇正、鮮嫩、細膩、典雅的菜品格局。浙菜取料廣泛,烹調精巧,尤以清鮮味真見勝,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中的江南一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浙江省簡稱浙,雄居華夏古陸北緣,瀕臨萬傾東海,全省氣候溫和,物產富饒,交通方便,文化昌盛。境內北半部處於我國「東南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汊稠密,盛產稻、麥、粟、豆、果、蔬,水產資源豐富,四季時鮮源源上市;西南部系丘陵地帶,林木修竹漫坡,多產山珍野味,農家雞鴨成群,牛豕肥壯, 殷實富足;東南沿海地區,海塗廣漠,島嶼星羅棋布,有我國最著名的舟山魚場,出產各種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長期以來,從事烹飪的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廣泛利用富饒的飲食資源,創造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名饌美點。它意寓著一種文化和藝術,凝聚著廣大廚師智慧的結晶,反映人類歷史的文明和進步。
浙江烹飪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漁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楚越之地……飯 稻羹魚」的記載。
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擁有大量秈稻、谷殼和很多菱角、葫蘆、酸棗的核以及豬、鹿、虎、麋(四不象)、犀、雁、鴉、鷹、魚、龜、鱷等40種動物的殘骸,還發掘出陶制古灶和一批釜、罐、盆、盤、缽等生活用陶器。據科學部門考證,這些文物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地層之一。
事實表明,早在遠古時代浙江勞動人民就開始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簡易烹調飲食生活,開創了長江流域豐富燦爛的原始文化。在春秋末年,越國定都「會稽」(今紹興市),它地處海濱,土地肥沃,適宜農業,兼有漁鹽之利,在中原各國的經濟、文化和生產技術的影響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錢塘江流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得到很快的發展。南北朝以後,江南幾百年免於戰爭,隋唐開通京杭大運河,寧波、溫州二地海運事業拓展,對外經濟貿易交往頻繁,尤其是五代(公元907年)吳越錢(liú 流)建都杭州,經濟文化益顯發達,人口劇增,商業繁榮,曾有「駢牆二十里,開肆三萬室」之稱。所有這些無不影響烹飪事業的崛起和發展,當時宮庭菜餚和民間飲食等烹飪技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北宋時汴梁人稱杭州為「地上天宮」。 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今杭州),在此中華民族第二次大遷移中,北方名流巨族和勞動人民大批南移,卜居浙江,隨之帶來了京城烹飪文化。在江南大地上經濟與都市建設共相並進,對外貿易和旅遊事業方興未艾,南北烹飪技藝廣泛交流,推動了以杭州為中心的南方菜餚的革新和發展。〔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卷十六「分茶灑店」中記載,當時杭州諸色菜餚有280種之多,各種烹飪技法達15種以上,精巧華貴的酒樓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觸目皆是」,烹調風味南北皆具,飲食市場一派興旺景象。
自南宋以後幾百年來,雖然政治中心在北方,但言物力之富,文化之發達,工商之繁庶,浙江必居其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飲食業發展迅速,酒樓、飯店錯落有致,菜餚珍品琳琅滿目,服務門類日趨齊全並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的高級廚師的骨幹隊伍,成為國民經濟第三產業的重要部門,也是人民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一個行業。在社會物質和文化改善的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吃講營養、講衛生、講究口味多樣,成了城鄉人民的普遍要求。在生產實踐中,廣大廚師利用獨厚的飲食資源,施展高超精湛的技藝,烹制出雅俗共賞,風味各異的佳餚美點3000餘品,為浙江食壇上增添了朵朵奇葩異卉。 浙江的名廚和食家,為發展祖國的烹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宋代,台州人陳仁玉撰《菌譜》,德清人贊寧撰《筍譜》總結了運用本地特產的烹飪經驗,〔南宋〕兩位烹飪女能手,一位是浦江的吳氏,著有《中饋錄》,收集了浙西南地區76種菜點的製作方法,另一位是宋五嫂,其芳名與「宋嫂魚羹」流傳百世。〔明〕慈溪名廚潘清渠,寫了《饕餮譜》,詳細記載了浙江等地412種精美餚饌。至清代,著書立說的更多,特別是紹興人童岳薦的廚膳秘籍《 調鼎集》,著名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匯集了浙江、江蘇一帶的眾多風味菜,把我國古代的烹飪經驗和廚師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加以系統的整理,並上升為理論。這些文獻,對後世烹飪界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其中不少菜品在當今浙江各地菜館酒樓尚可見到。當代廣大廚師批判地研究繼承這一文化遺產,推陳出新,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浙菜」的烹飪寶庫。年逾古稀的杭州名廚封月笙,50年代曾以烹調專家身份,應聘由國家派往捷克斯洛伐克傳授中國菜餚的烹飪技術,回國後,一直致力於杭菜的研究、創新。浙南烹調高手金次凡,刻苦學習烹飪理論,注重實踐,功底深厚,1983年參加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榮獲「全國優秀廚師」稱號。杭州天香樓名廚吳國良,曾應邀赴美國費城傳授烹飪技術,飲譽大洋彼岸。還有不少名廚裏手,各有一手絕技,如蔣水根善烹「西湖醋魚」,被譽為「當代嫂」;丁楣軒精於刀工,製作傳統佳餚,別具一格;陳阿達技術全面、嫻 熟,操作干凈利落,菜品色香味型具佳;許祥林擅長食品雕刻和冷葷工藝拼盤,造型別致生動,和諧悅目。
浙江烹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里程,尤其是近代烹飪工作者悉心研究、發掘開拓和提高,使「浙菜」體系日臻完整和統一,它分別由杭州、寧波、紹興和溫州為代表的四個地方流派組成。杭州自南宋以來,是東南經濟文化重鎮,烹飪技藝前後一脈相承,菜餚製作精細,清鮮爽脆,淡雅細膩是浙菜的主流,如東坡肉、薄片火腿、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叫化童雞、油燜春筍、八寶豆腐、西湖蒓菜湯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風味特色。寧波、紹興瀕臨東海,兼有漁鹽平原之利,菜餚以「鮮咸合一」的獨特滋味為多見,菜品翔實,色澤和口味較濃。在料上,「寧菜」以海鮮居多,如寧波雪菜大湯黃魚、鍋燒鰻、黃魚羹、三絲拌蟶、奉化搖蚶。「紹菜」以河鮮家禽見長,富有濃厚的鄉村風味,用紹興酒糟烹制的糟菜、豆腐菜充滿田園氣息,如乾菜燜肉、白扣雞、糟溜蝦仁、魚燒豆腐、清湯魚圓等。溫州古稱「甌」,地處浙南沿海,當地居民的語言、風俗和飲食起居等方面都自成一體,素以「東甌名鎮」著稱。「甌菜」則以海鮮入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二輕一重」(輕 油、輕芡、重刀工),代表菜有三絲敲魚、爆墨魚花、錦綉魚絲、馬鈴黃魚雙味蝤蛑、桔絡魚腦、蒜子魚皮等
「浙菜」基於以上四個流派,從整體上看,具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概而論之,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選料 刻求「細、特、鮮、嫩」。浙江四季物產豐富,大海、江河、泊,平原、丘陵、山地,以及各種養殖場,為四 時菜餚輪番應市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物質資。
一「浙菜」選料一要精細,取用物料的精華部分,使菜 品達到高雅上乘;
二用特產,使菜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三講鮮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純真;
四求柔嫩,使菜品食之清鮮爽脆。凡海味河鮮,須新鮮腴美尤以節令取勝;凡家禽、畜類,多系特產,如蕭山雞、奉化鵝、紹興麻鴨、金華火腿、湖羊、南肉等;凡蔬果之品,以時鮮為上,所謂「四時之序,成功者退,精華已竭,褰(qiān謙)裳去之」。
二、烹調擅長炒、炸、燴、溜、蒸、燒。海錯河鮮烹制獨到一面。「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口味多變,尤其擅長六類:
炒菜以滑炒見長,力求快速烹制;炸菜 外松里嫩,恰到好處;燴菜滑嫩醇鮮,羹湯風味獨特;溜菜脆(滑)嫩滋潤,鹵汁馨香;蒸菜講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鮮嫩腴美之品;燒菜柔軟入味,濃香適口。
這些烹調方法,大都符合原料質地的特點,適宜江南人民喜愛清淡鮮嫩的飲食習俗。浙江名廚高手烹制海味河鮮也獨見一功,與北方烹魚有顯著不同。浙江烹魚,大都 過水,約有2/3的魚菜是用水作傳熱體烹制的,突出魚的嫩鮮,保持本味。如,著名的西湖醋魚,系活魚現殺, 經沸水氽熟,軟溜而成,不加任何油星,滑嫩鮮美有口皆碑。
三、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 這是食物原料、烹調方法和人民的飲食習俗等客觀特性的綜合體現。〔清〕杭州人李漁在總結烹調經驗時認為, 「世界好物利在孤行」(《閑情偶記》),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現代烹飪展表明,凡一物烹成, 必須輔佐,才能達到「和合之妙」。「浙菜」多以四季鮮筍、火腿、冬菇、麻菇和綠葉時菜等清鮮芳香之物輔佐 ,同時十分講究以紹酒、蔥、姜、糖、醋調味,藉以去腥、戒膩、吊鮮、起香。如,東坡肉用紹酒代水燜制,醇香甘美,清湯越雞則襯以火腿、嫩筍、冬菇清蒸,原汁原湯馥香四溢。雪菜大湯黃魚以雪裡蕻鹹菜、竹筍配伍, 湯料芳香濃郁,諸如清蒸桂魚、芙蓉蝤蛑、之江鱸蒓羹等海錯河鮮菜餚,都以主料突出,口味純真而見長。
參考資料:http://www.qinsbuy.com/chinacai/index.htm
⑺ 高山蔬菜的優勢
1、質量有保證,高於普通蔬菜,無公害,綠色
2、提高生產水平
3、滿足更高需求
4、增強市場競爭力 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5、綠色無公害蔬菜在市場上有自己的標志 1、涼爽氣候優勢。高山立體氣溫差異明顯,每升高海拔100米,山地垂直溫度降低0.5~0.6℃,即海拔600~1200米的山地氣溫比當地平原低3~6℃。據浙江省臨安縣調查;在海拔700~1000米山區,7~8月平均氣溫為22.5~25.5℃;晝夜溫差大;山區降雨量比平原增加50%以上。因此高山氣候條件可避開7~8月高溫對不耐熱蔬菜生長發育的危害,可栽培當時平原難以栽培的蔬菜品種,並為高山蔬菜栽培達到優質高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
2、山地資源優勢。我國山地廣闊,可開發高山蔬菜生產山地資源豐富。例如杭州地區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中,適宜種植高山蔬菜山地約佔0.2%,面積可達約26萬畝,浙西南高海拔的山地資源更為廣闊;隨著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部分高山水田可以調整為種植蔬菜;近些年來隨著山區交通事業發展,山區鄉和大自然村已建成公路,當日採收的高山蔬菜可運到大城市菜場,更擴大了種植高山蔬菜的山地資源。因此,我國開發種植高山蔬菜山地資源完全可滿足高山蔬菜生產發展的需要。
3、勞動力充裕優勢。蔬菜生產要投入勞動力多。一般高山鄉鎮工業、商業等甚少,農業勞動力多。另外高山蔬菜採收期正是高山地區農閑季節。因此,豐富的山區勞動力資源為發展高山蔬菜生產提供了必備條件。
4、品質優勢。因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利於蔬菜作物養分的積累。所以高山蔬菜商品性好,營養豐富,可溶性固形物高,例如高山西瓜比平原西瓜酣,風味好。另外,高山空氣、土壤和水質無污染。因此更有利於無公害蔬菜的生產。
5、市場優勢。我國南方7~9月因蔬菜生產茬口交替、夏季高溫乾旱和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危害,常出現蔬菜供應淡季,品種單調、數量少。所以發展高山蔬菜生產正是彌補蔬菜淡季供應良好時機,對增加市場花色品種,豐富市場供應,能起到較大緩解作用。另外可根據市場需要,還可在高山建立外向型農業基地;蔬菜加工原料基地;蔬菜花卉種苗基地等。因此,發展高山蔬菜生產,展望未來,前景廣闊。總之,多年來發展高山蔬菜生產實踐證明;發展高山蔬菜生產是一項投資較少,見效快,綜合開發山區資源優勢的高效產業之一,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對推進發展山區農村經濟繁榮、鞏固山區脫貧致富、保障城市蔬菜供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但建好高山蔬菜生產基地,必須樹立市場意識、商品意識、風險意識、產業化意識;必須加強領導,加強市場網路建設,建好產銷服務體系。使廣大山區菜農增收,讓廣大消費者吃上新鮮、質優的蔬菜,確保高山蔬菜生產健康穩定的發展。
⑻ 浙江有什麼特色的「私房菜」嗎
依稀記得那是2010年左右,有一部“宮廷科幻劇”殺青,一個在劇組工作的發小請我們幾個久不謀面的朋友吃飯,在北京二環內的一個四合院兒里。
院子很大,沒有門匾,安靜古雅,就像大戶住家。進了才發現,是一間陳設講究的飯館。發小結賬的時候,我掃了一眼賬單,那個數字頂當時一個工薪族兩個月的工資。
後來我的一個江南的網友看到圖片後說:
“這道菜在江蘇也常見,往往剛從鍋里烤出來就端上桌,然後把或甜或鹹的湯汁往上一澆,只聽'嗤啦'一聲響,伴著鍋巴的香味就彌漫開來,所以這道菜也叫'天地一聲響'。”
⑼ 龍泉有什麼特色小吃
烏飯:西南鄉民每年農歷四月八日前,采烏飯槎(俗稱烏飯蘆)葉汁浸糯米成黑色,蒸熟,拌入糖、香菇末、豬肉末等,用油炒和,四月八日食用,並廣贈親友。
和菜:春節前(一般在年三十),炒和菜。將腌蘿卜、冬筍、海帶、香菇、油炸豆腐、胡蘿卜、生薑、大蒜苗等十數種素菜切成細絲,分別用素油炒熟,然後全部入鍋稍炒拌而成。此菜色、香、味俱佳,尤其節日間多食葷腥油膩,吃和菜可開胃口;又逢年過節圖吉利,吃和菜,寓意家庭鄰里和睦,萬事和順。
麻糍:糯米蒸熟,趁熱春成。食時滾以紅糖豆末。農家一般在立冬做麻糍,俗稱做「收冬」。菇民外出或林農上山背木頭亦做,以「麻糍」諧「無事」,寓平安無事之意。
棗糖糕:糯米拌秈米,水浸透,磨水粉漬干,拌入紅糖、食油蒸熟。每家除夕前制好,年初一吃年糕。「糕」諧「高」,寓「年年高」。
灰鹼類 (即草木灰過濾出的水)
黃粿:粳米用灰鹼水拌炒半熟,再蒸熟,以踏碓或十數人用餜棍在石臼中春爛,做成長條或方塊狀,然後浸入灰鹼水中,數月不壞,因呈黃色,故稱黃餜。
早米粿:用秈米拌灰鹼水,磨成漿狀,入鍋煮半熟,冷卻後,搓成圓形,再蒸熟。可煮食或涼食。
灰鹼粽:將糯米浸灰鹼水,做成粽子。可冷食或暖食,存放十天左右不壞。
早米凍:秈米拌灰鹼水磨成糊狀,煮熟後冷卻成塊狀。加入佐料煮食。
千層糕:將米浸透,和灰鹼水磨成漿狀,用蒸籠蒸熟一層,再加一層漿,直至蒸籠加滿蒸熟。
草果類
苦櫧凍(干): 將野生苦櫧子去殼,浸透,磨成糊狀,入鍋,邊拌邊煮,煮熟後入盆,涼後切塊,即可加調料煮吃。如切片曬干,即成苦櫧干,亦是本地佳味。
槎兒凍(仙草):將槎兒草嫩葉搓出液汁,和粥湯拌成糊,涼後成凍,切成塊狀和油湯煮熟食,清涼解毒。
涼粉凍:取「薜荔」籽,用布包裹,放在冷開水中反復細搓,待水成濃液後,放在陰涼處結塊後加上薄荷精、白糖拌勻飲用,清涼可口。
山 米麻 糍 凍:將「山 米麻 糍」(野生小灌木)嫩葉和少量清水,摻少量灰鹼水細搓成液狀,濾去葉渣,待成凍狀後,切塊和油湯煮熟當菜,其味清涼鮮美,可解毒。
龍南老鼠爪:學名珊瑚菌,一種野生可食真菌之一,屬姬松茸類。因龍南鄉的氣候條件適宜其生長,便成了龍南林區之特產。它的色澤金黃、外體酷似珊瑚,而外形個體又像老鼠的爪,故名老鼠爪。其味雖略帶澀,卻極其嫩脆爽口,芳香宜人,常為盛宴之山珍佳餚。
山粉粿:又名生粉粿山粉即由蕨根壓榨沖洗沉澱而成,(如今已泛指蕃薯、葛龍等植物塊莖的澱粉。)做法是取山粉若干碾細,加適量水拌和,加被揉碎的熟毛芋、豆腐、豬肉末、蝦仁及醬、鹽、味精、胡椒粉等佐料拌和成團,然後置蒸籠蒸熟即成。可湯食,也可炒食,油而不膩,口味頗佳
魔芋凍:又名蕈菜,以魔芋為主料,先將魔芋磨成糊狀,摻入少量鹼水攪拌,糊狀體像變魔術般膨脹100—200倍,等到結塊狀以後,再放入加有鹼水的熱水中煮熟。通過以上製作,形成的魔芋塊放在清水中浸漂1—2天,燒前先放在水中稍煮,取出切片,和豬肉、冬筍、鹹菜,加上佐料炒和,食之爽脆,是招待貴賓的佳餚。
糟腌類
糟腸、糟肉及糟蟹其糟類食品很多,諸如糟姜、糟芋、糟筍及糟茄干、豇豆乾、黃瓜乾等。尤其是糟腸和糟肉美味可口。當食用時,從罐中連糟帶肉腸滔出一碗,蒸飯時放在飯鍋里蒸,飯熟糟融,香氣四溢,不僅肉、腸酥爛適口,其糟也異香撲鼻,味美無窮。在這些糟類食品中,最具特色當屬糟蟹:它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須是本地的特產—山坑溪蟹浸入的鹽水中。另外用新鮮酒糟拌切碎的紅辣椒、蒜瓣等倒入鹽水中,與蟹拌勻,立刻密封。密封一月後即可食用。
龍淵節斑:又名石斑魚(學名溫州光唇耙)。龍泉山澗水清,魚少而小,但數節斑魚為大,元末明初,劉基來章溢家做客。端上一盤小魚,愛吃魚的劉伯溫吃了贊曰:「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魚不大,有節為上,龍淵節斑,實乃佳味也」。從此「龍淵節斑」名震浙西南。
甌江彩鯉:一種魚身斑紋五彩繽紛的鯉魚,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肉嫩肥美、味鮮,營養價值非常高,生產地就在龍泉溪中和山野的稻田裡,俗稱田魚。
大白岸魚干大白岸坐落在仙宮湖畔,漁業興旺。沿湖漁民習慣把所捕之魚,剖肚去內臟,洗凈後即用炭火燒干,密封在鐵箱或罐缽之中,屆時入市出售。
安仁魚頭其魚頭選用緊水灘水電站出產的花鰱魚,豆腐是安仁本地產的鹵水豆腐,配之以生薑,自製的紅椒、紫蘇、加上鹹菜,佐之以酒醋等調料,經煎、煮、加料調味而成,安仁魚頭以其味道鮮美而名聲在外。
牛奶藤燉豬腳(牛奶藤即中葯千斤拔)龍泉霧氣、濕氣十分嚴重,為了防雨濕,發現牛奶藤的草葯既能治雨濕,又能補身體,於是就用它燉豬腳和土雞蛋,所熬出的湯汁清香可口,又能防濕補神
龍南田螺龍南鄉系龍泉海拔最高的鄉鎮,這千米以上的田隴里所產的高山田螺,個大,殼脆柔嫩,加上紫蘇、生薑和青椒等佐料、味道特別鮮美,系一方名菜。
茶豐泥鰍火鍋用龍泉查田鎮茶豐一帶的本地鰍(圓鰍)所燒的泥鰍火鍋,沒有泥腥味,且「味美而不油膩,香辣而不上火」。
屏南金栗燉金雞金栗又名錐栗、珍珠栗。主產地在龍泉屏南鎮金林村,故名金栗。用金栗和山雞為主料,輔以干菇烹制而成的金栗燉金雞是很好的補虛之品!
油燜筍、火炮筍、筍豆及白筍
油燜筍的種法是取毛筍的中段切成厚片,放入油鍋中炸酥取出,然後再放上有關佐料:鹽、醬油、老酒等,在鍋中用文火漸漸燜透,收藏在容器里,上面再封一層熟茶油,密封,慢慢食用。它香酥爽口,鹹度適中,是早餐過稀飯之佳品。
火炮筍的做法是取桂筍和雷筍的尾端,切成「火炮」段曬干儲藏,用它燒豬抓或蹄胖,非但筍嫩肉肥,濃香撲鼻,肉質也特別糜爛,是筍中高檔次的筍皇後。
筍豆的做法是取毛筍中、尾段,切成細小薄片,加入黃豆三分之一,加鹽煮熟,曬干收藏。可作零食,或燒成筍豆湯(開水一泡就行),是下飯的美味佳餚,外出旅遊攜帶最方便。
白筍:鮮筍經淘、蒸煮後壓榨,到伏時開榨曝曬或烘乾者為筍干,又名白筍、烙筍。其色澤金黃、筍衣重疊,筍質脆嫩,便於攜帶。
野豬肉:龍泉地處山區,生態植被保護好,野豬眾多,危害農田。經林業部門批准可捕獵野豬,由此野豬肉也成了龍泉地方的一道特色菜。
木槿花羹: 木槿花是一種食用花卉,此菜清湯白花,一看就很素淡高雅,滑滑的,口感有點像白木耳,湯香且鮮,非常符合現代人清單的口味。
南瓜葉羹:南瓜葉粗糙無比,但是將其做成湯羹其葉確美味無比!將南瓜葉去脈絡揉碎和洗米水同煮加適量排骨湯就成了一道地方美味特色菜。
⑽ 麗水附近哪裡好玩的地方
一,遂昌
遂昌縣在中國浙江省西南部,是麗水市下轄的一個縣。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發展快速。被稱為「中國竹炭之鄉」、「中國菊米之鄉」 和「中國龍谷麗人名茶之鄉」。
開放時間:全天
建議遊玩時間: 1天
地址: 浙江省麗水市
最佳旅遊時節:秋季。(遂昌屬中亞熱帶季風類型,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多雨,故秋季旅遊為佳。)
二,景寧
景寧地處浙南山地中部,洞宮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峰巒聳立,千米以上山峰近800座。地形復雜,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為主,發源於洞宮山脈的甌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將縣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兩岸寬約124.6公里的狹長帶,構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地貌格局。
三,石門洞
石門洞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中南部青田縣境域,地處金麗溫奇山秀水旅遊線的中段,距浙江省三大旅遊網路中心之一的溫州市僅86公里,離青田縣城31公里,到麗水市區40公里,金溫鐵路、330國道、金麗溫高速經過景區,交通便利。
門票:22 元
開放時間:08:00-16:30
地址: 浙江省青田縣城西北30公里的甌江南岸
四,雲和
雲和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部,東鄰蓮都區,西倚龍泉市,南連景寧畲族自治縣,北接松陽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雲和山脈有南部的洞宮山脈和北部的仙霞嶺山脈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鶴尖,海拔1593.1米。其中還有形似吼叫下撲的雄獅而得名的獅子岩和海拔220米望歸崖。獅子岩是由一小山脈及其下端臨湖斷層峭壁組成,因其形似吼叫下撲的雄獅而得名,山以獅名。從1500米外主山脊分支逶迤下伸至雲和湖中。望歸崖從側面看,彷彿一佇立江邊極目遠眺,期盼等待丈夫遠歸的婦人,在默默祈求丈夫平安歸來,故名望歸崖。
交通
客車53省道麗浦公路橫穿而過,與52省道雲壽公路相交,已著手建設麗浦線雲和段一級公路,用以連接金溫鐵路和金溫高速公路,
五,萬象山
萬象山公園 位於麗水市區西南隅,倚江而立,秀氣逼人。宋、元、明、清以來,相繼建有萬象樓、崇福寺、一覽亭、煙雨樓、大觀亭、秦淮海祠,洞天樓等。山徑迂迴,古木參天,亭閣錯落其間,素有「洞天煙雨」之稱。1979年辟為公園,先後建有烈士碑、大觀亭、望江亭、煙雨亭、得月樓、煙雨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