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武夷山大腸哪裡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武夷山大腸哪裡好吃

發布時間: 2022-05-15 12:30:32

⑴ 福州哪裡美味小吃最多

1、井大路比比香對面的大食館,水煮田雞,拍黃瓜,酸辣粉,實在好吃。水煮田雞一定要沾店裡特指的調料。 2、井大路鄉里人家的蜂窩玉米,鹹淡黃茄子,雙味魚頭,魚頭里加了粉絲,粉絲每次都會被搶光。 3、東泰路鄭記重慶米線店,裡面的重慶米線味道不錯,配一碗冰粉,爽。 4、東泰路香香川菜館的桑拿田雞,螞蟻上樹不錯,尤其螞蟻上樹印象特別深刻。 5、辣不辣酸菜魚,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酸菜魚。 6、五一廣場買電動車那條街,九頻道新疆菜館的羊肉串,紅扒羊蹄,大盤雞,爆炒羊頭肉都不錯,價格也實在。 7、晉安河邊的實達溫泉公寓門口的天山雪,大盤雞不錯。 8、鼓東路上的苗家酸湯魚火鍋,那個魚很怪,怎麼煮都很嫩,湯味道也特別,一段時間不去九有點想去。就是偏貴了一點。 9、慶城市場門口依土撈化對面那個榕城古街牛雜店,大家都說依土好吃,我覺得古街比依土更好,裡面的煎包也很不錯。 10、別有天茶藝居的蘿卜酥餅,是我吃過最香的蘿卜酥餅,現作現吃,端上來燙手的很。另外,別有天的杭州菜也很精緻,不過在那裡喝茶實在冷清。 11、京門大酒樓的醉雞,用一個小酒壇子封著,味道很醇,也很新鮮。 2、大利嘉城對面一條小路裡面的建甌光餅很香,一塊錢四個還是五個,裡面夾著霉乾菜,我每次去都要去買兩塊吃吃看。 13、紅葉蛋糕的波士頓派很不錯,看起來不起眼,吃起來口感極好,一塊九塊多好像。 4、屏東東方紅附近有一個「榕樹下」,那個小店在福州也蠻有名的,那裡的豬腰鹵面我喜歡,上次跟一群朋友去,外地朋友很驚訝,你們連面條都能做成甜的,可是一吃就放不下筷子了。 15、溫泉路的百味館,裡面的粉干煮的真好吃,加了泥鰍,糟,酸菜,我在閩清吃過一直戀戀不忘,沒想在福州也吃到了。 16、水煮魚吃來吃去還是東泰路的東泰川菜館作得最好,但是也最貴,一斤16元。原來鼓東路的重慶小辣椒作得也不錯,前一陣又去了一次,頗感失望。 17、東方樓旁一小路,去煤炭醫院的,路口第一家湘菜館「桃苑湘菜館」,酸菜魚,芝麻牛肉,都是我每次必點的,而且每每都點上兩份。 18、大洋底層的香榭麗舍,湖東路的超亞,還有紅葉蛋糕都有提拉米蘇賣,個人覺得比提拉米蘇西餐廳里賣的好吃,而且價格也只有餐廳里的二分之一。 19、黎明大酒店樓下的全聚德,雖然有假冒嫌疑,但是裡面的烤鴨味道也不錯,可以半隻買,皮和肉片下來包面餅吃,骨頭架子熬湯,味道都不錯。值得一提的是,那裡的面餅比較特別,作得跟別家不太一樣,每次帶遙遙去,他都要生吃那個面餅,說好吃。那裡價格也不算太貴,去了幾次,人均消費在50左右吧。 20、鼓屏路上過瞧迷陷,最近很多人喜歡吃過橋米線,我也喜歡。建議過去的只要吃最普通的過橋米線,吃一份三四十的純粹浪費,而且你不曉得到底這幾十米貴在哪裡。但是那邊的裝修俗氣,俗氣的不行。 21、烏山路拐到西營里市場的路口的聚福園小吃是福州最好的. 燒賣,馬蹄糕,糯米糕...正宗福州地道小吃. 22、利嘉城和長安飯店中間的小路上有家豬血大腸化不錯,我不愛吃豬血,可那裡的豬血確實好吃。那裡的牛雜,肉燕,牛排都不錯,以前在台江住的時候就愛吃那裡的牛雜撈化,現在都沒地方找了,也就這里的撈化有點老台江的味道了 23、馬尾煤碼頭的海鮮不錯,新鮮品種也多,有一種蟹以前沒吃過,好吃現在一說起來就又想沖去吃了. 就是比較遠,福州人都是開車下去吃. 24、鼓西路尚干依心拌面扁肉,還有烏山路拐到加洋路上的尚干有冰拌面扁肉.這個算小店了吧. 鼓西路上的太擠了,我還是喜歡到加洋路的那家.這兩家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拌面扁肉了. 25、鼓西路靠西門路口的地方 傅記 晚上生意很好,就是綠豆湯、花生湯、蝦酥、鍋邊、粉干之類的小吃 通常9:00…10:00左右人最多,很多的士司機在那裡吃,常常堵車 我喜歡那裡的綠豆湯和粉干 26、通緝必勝客。自從福州撤的只剩東百那家之後,必勝客作得不是一般的差。 pizza的起士越放越少,而且不賣6寸的了,只賣9寸的,6寸只剩一款中午商務午餐。 烤雞翅的油越來越少,喝水的杯子越來越土,卡布基諾見不到一點奶星,跟黑咖啡似的,還狡辯他們的卡布基諾就這樣。裝沙拉的碗越來越小,碗壁越來越滑。 價格越來越高,雞翅從16變成二十多,沙拉從19變成28,東西卻越來越差,生意還那麼好,實在士沒有天理啊 27、老乾局門口一小攤賣的燒餅很好吃 28、雙子星大廈對面的福新菜場門口的小吃店的拌豬腰真是一絕 29、洪山科級園裡面的實達科技園對面的活魚小鎮的水煮魚很不錯,放的是小辣椒,味道很香!裡面的水煮田雞好!但是現在質量嚴重下降,可能換了廚師! 30、福州總院食堂的蔥爆羊肉很好吃(四樓) 31、在金雞山公園入口有一家武夷農家的邵武菜挺正宗 32、火車站鐵路小學旁味全狗肉味道很好,一夫妻開得小店,冬天吃爽死了,要早去晚了沒肉了 33、達明路的「食頂天」,店鋪不大,上下兩層,但裝修滿有特色。晚上遲去了一般沒有位置。裡面菜一般都在6~8元一盤,味道相當好,炒牛肉什麼的普通家常菜,做起來就是特別好吃。 上次我們五個人,點了一桌子的菜,大概一百元出頭。 35、屏山菜市場對面公交車站旁的鹵味很不錯。那裡的鴨抓最好吃了,一吃起來就停不住了. 每回去都買3.40個鴨抓,回辦公室一下就搶光了. 36、達明路口的忠惠小吃,裡面的鹵味特別好,尤其是鹵鴨腸,吃過的都說好。但是一定要去達明路口的總店吃,井大路有個分店,味道差遠了。 37、上面有人說道實達那裡的橋亭活魚小鎮,其實那家的老店是在鐵道大廈旁邊的小路走進去。叫「全興」,兩家都吃過,感覺老全興比新橋亭味道好,水煮魚,水煮鴨血,鹽煎肉,我都很喜歡。 38、井大路路口,東方大酒店對面,有個小小的元宵店,裡面的元宵味道不錯,價格也很便宜。

⑵ 那個省的人喜歡吃豬大腸

還有脆皮大腸,也是粵菜中的名菜,更是一道絕佳的下酒菜。

它的脆韌和油脂,更能激發酒的醇香。一口肥腸一口酒,肥腸油潤、酒漿清冽,纏綿著滑入胃中,美哉。

辣的肥腸粉呲溜呲。
在老陝,吃饃的方式多種多樣,最為聲譽在外的,是羊肉泡饃。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安人更青睞的是別具風味的另一種——葫蘆頭泡饃。

當地流傳「提起葫蘆頭,滿嘴涎水流」的說法,可見是多麼特別的存在了!

葫蘆頭,名字挺有意思。

這道陝西西安傳統特色小吃,源於北宋街市小食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肥厚、形似葫蘆,也就有了「葫蘆頭」的叫法。

葫蘆頭泡饃的吃法類似羊肉泡饃,饃會更松軟一些。先將饃用手掰成塊兒,泡入以豬大腸和豬肚為主料熬制的原湯中,加熟豬油、青菜、粉絲、香菜、蒜苗、辣子等。吃的時候,佐以辣醬與糖蒜,可謂湯鮮腸肥美,清爽又利口。

據說賈平凹曾對此評價:「生了痔瘡的葫蘆頭最有味,最耐咀嚼。」

真是一句自帶氣味的評語……而葫蘆頭所用的確是「腸頭」,最靠近豬肛門的那一節,以肉質厚實,纖維緊密而居上。

怎麼樣,下次去西安,是不是也來上一碗嘗嘗?

外地人來北京,要是選擇吃鹵煮……嗯,還真是個有勇氣的人。

很多人對北京的鹵煮都帶點偏見,對吃鹵煮的人也是如此。在他們眼裡,吃鹵煮=重口味

一碗地道的鹵煮里,放有火燒、肥腸、豬肺、炸豆腐、可有可無的五花肉。
廣東人愛吃鹵水,這是它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

而其中的鹵水大腸,也必佔有一席之地。

特質的鹵水滲入到大腸的每一寸。要是在剛出鍋的現場,切上一節入口,柔滑香腴、脂嫩軟糯、肥而不膩,口腔頓時塞滿幸福。這鹵水大腸,真是鹵得令人心醉。

當然,廣東人也熱愛腸頭。將繩子把腸頭層層纏繞、捆緊,在鹵水中鹵過,腸頭便會產生類似豬肚的脆彈口感。

還有脆皮大腸,也是粵菜中的名菜,更是一道絕佳的下酒菜。

它的脆韌和油脂,更能激發酒的醇香。一口肥腸一口酒,肥腸油潤、酒漿清冽,纏綿著滑入胃中,美哉。

⑶ 大腸和大腸頭哪個好吃

喜歡吃大腸的人還是吃大腸比較好吃 他有大腸那個味道 要是說大腸頭的話有點兒肥膩

⑷ 豬大腸哪個部位最好吃

火爆肥腸的話,最細最薄的那一段,大概有七十厘米長,四川俗稱箭桿腸也就是最後一段小腸;燒鹵要選肉厚有油的大腸,告訴你一個秘訣,紅燒肥腸最好不要撕掉太多的腸油,用玉米面搓洗,再用苦瓜燒制,不要用青筍,吃到後來你會發現苦瓜吃完了肥腸還有剩。還有一個地方叫做花腸,肉厚無油,炒得好很脆很好吃,但這段腸去腥不容易,還要改花刀,火候拿捏超過爆肚頭。希望滿意。

⑸ 福建武夷山建甌有什麼好吃的特產

建甌特產有
光餅
芝城光餅大約流傳於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由浙率部入閩抗倭之時。芝城光餅獨具特色。色美、味香、咸、脆嚼後又覺得有甜味。有的長期離鄉的邑人,每次回鄉探親後,再外出總要攜帶些家鄉的光餅以飽口福或分給外地的親友共同品嘗。
其做法是:先把麵粉發酵,和好面(10斤麵粉約加三斤水),每10斤麵粉放鹽三至四兩、小蘇打一兩。然後做成直徑約7.5 公分,厚度約一公分的園形餅坯,在坯中間戳一個小洞,一般每個光餅戳一個洞,似瓜子模形。餅面加蔥、肉的光餅每個戳兩個洞,再把餅坯貼在火爐上壁四周,在炭火里放一些硫磺,這樣烤出的光餅是白色微黃,餅面有光澤,表示金面、銀邊、瓜子咀。後衍生出肉餅、芝麻餅等。南雅鎮房村光餅遠近聞名並形成產業。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等領導都曾考察過房村光餅業。
豆漿粉
建甌人對豆漿粉情有獨鍾,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豆漿粉是百吃不厭的。外地朋友到了建甌,開始對豆漿粉不以為然。看見街頭粉店人進人出,熙熙攘攘的,禁不住也去嘗一碗。這一嘗便嘗出了滋味,也嘗出了緣分。再訪建甌時,他便會說:「早餐吃豆漿粉去。」一種美食,一種創意。不知誰人的傑作,把尋常之物豆漿與粉條這般配成對,成就了一方美食。
豆漿粉風味獨特,在於選料、製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當天製作的「生粉」,粉條粗細要適中,製作豆漿要選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細。開水沖漿,濾去豆渣,下鍋煮沸。豆漿的濃淡最緊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燙米粉,再沖豆漿,後加調料。粉條要燙透,豆漿要熱夠。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建甌板鴨
產於福建建甌市,此鴨歷史之悠久遠超其他板鴨,有志載:後晉五代十國閩王延政稱帝時即為貢品,宋孝宗趙昚時,建甌盛記飯店的板鴨出名,並因宋孝宗趙昚曾被封建王,領地就在建安(今建甌),他對建甌板鴨情有獨鍾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更是早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為福建傳統名優土特產品,素有「八閩佳餚」之美稱。此菜在福建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
建甌板鴨被農業部官方認定為「中國四大板鴨」之一。中國食品總公司的《家禽與傳統禽製品》一書中對此做出了明確記載。
建甌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歷九月開始製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盤。其中尤以霜風天製作的板鴨最佳。建甌板鴨烹飪簡便,經清洗切塊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紅燒,風味獨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餚,也是中外遊客喜愛購買的物品之一。建甌板鴨的製作極為考究,用來製作板鴨的鴨源必須是在田野溪流中放養的,以吃稻穀為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土鴨」。這類鴨子需喂養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質好,有韌性,在腌制過程中不易變形,製成後肉厚質嫩,肥而不膩。
建甌扁肉
扁肉(也稱「扁食」)在北方稱為「餛沌」,西南巴蜀一帶稱「抄手」,廣州謂之「雲吞」。皮薄餡大,味道鮮美,為各地群眾所喜愛。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廣泛流傳,但製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帶海鮮味,莆田、閩侯尚乾等地以剁餡為主。至於名聞天下的「沙縣扁肉」乃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情,其根源亦出自建甌,在製作方式與建甌扁肉一致,由於選料沒有達到精細的要求,所以今天我們在街面上吃的「沙縣扁肉」少有正宗。在閩北的建陽市其扁肉以水吉最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從建甌分離出去的,同樣在靠近建甌的政和其扁肉製作工藝亦與建甌扁肉一致。在建甌(特別是鄉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扁肉,在逢年過節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傳統,從地理上看我們也可以發現,凡是在靠近建甌周邊的一些縣市那裡出來的人都會覺得本地的扁肉很好吃,從沙縣、建陽、到政和、屏南、周寧,除了周寧不與建甌直接接壤之外,其餘全部都有交界,這些地方的製作手法驚人的一致!福鼎扁肉屬於北方餛沌製法,肉餡偏澀。
鍋底
以鮮鏡頭筍烹制的鍋底是建甌風味的第一名菜,不但深受民間喜愛,也受到各地客人的青睞。
鍋底也稱抄底,選用鮮冬筍為主料,佐以五花肉、龍口粉絲、金針菜、發紫菜等。
製作:冬筍去頭剝凈剖開入鍋燋熟,撈起切成細絲,再入鍋文火燜成棕黃色。五花肉切成箸頭粗細的小條,粉絲、金針、紫菜等水發待用。
烹調:五花肉入油鍋炒熟,以肉條透明為度,再入筍絲加味煸透,後入粉絲、金針菜翻炒,加少許食糖等調味薄粉勾芡起鍋,裝缸碗,再撒些發紫菜,染紅的蛋絲,蔥花。
特點:色澤鮮黃,配以紫菜。紅蛋絲、蔥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鮮,口感清脆,配以粉絲軟滑爽口。
納底
納底是福建建甌的一種小吃,其做法是:每碗(大碗頭)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塊(如黃豆一般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攪拌均勻(每顆直徑約1.5公分)。水燒開把肉拉搓碎放下, 煮熟撈起放下冷水裡浸泡。起油鍋放下蔥頭熬出香味,加些白菜絲、冬筍、醬油、鹽下鍋炒一會,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適量水煮開,地瓜粉加適量水調勻拌下,煮成糊狀,起鍋前用個雞蛋調勻滲入,另加些胡椒粉、黃酒、味精、麻油等調料即可,其味香甜鮮嫩。其口感鮮爽口,實為佳品
大腸粿
用干漿粿與大腸同蒸故名大腸粿。
製作工藝:磨米漿,瀝干,取干漿搓壓成小圓粿片,入飯甑與大腸一道加調味、桂葉同蒸熟。食用時挾出粿片裝碗,取大腸剪成筒狀,加調味食用。
風味特色:粿片軟而韌,味香鮮,油而不膩,大腸鮮脆而無腥臭。
粿包
以「爛粿『包筍絲、蘿卜絲或春菜等,故名曰粿包。
製作工藝:先扳好爛粿,稍冷卻取爛粿包熟筍絲、蘿卜絲或春菜,再蒸。今市上小食擔出售的粿包多是包蘿卜絲,煎在鏖上。
風味特色:皮爛面滑,餡鮮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粿包芝麻末叫作「甜粿包」,用粳米粿包筍絲的叫作「咸粿包」。
夾韃子
名稱由來:夾韃子,又名芋餃,以形如小夾韃而得名。據說是蒙元時代,水北(今稱水源)一帶人民抗元斗爭,兵敗轉入山中。義軍缺糧,挖蕨根洗粉,配芋泥,捏成夾韃煮食。另一說是當時民間稱蒙元為韃子,百姓受其統治壓榨,皆欲吞食之而後快,故吃夾韃子意指吃掉韃子也。
製作工藝:今制夾韃子有無餡和有餡兩種。選取紅芽芋煮爛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極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適量再揉成面團待用。取豬腿肉如扁食餡的作法製成肉醬,加鹽水、鹼調勻入平底盤,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鍋煮熟。食用時起好高湯,加味精、紅酒等調料,滴麻油,撒上蔥花即可。
風味特色:無餡者軟滑清爽,有餡者皮軟滑而餡香脆口。
薄餅
名稱由來:薄餅又名春卷,以其卷皮薄如紙而名之。
製作工藝:取嫩白的鮮春筍,去頭尾刨絲,先入鍋煮熟後烤乾。輔料:五花肉去皮切絲,豆腐乾切絲油炸過,蝦肉剁碎(或用蝦末),香菇水發、切絲,韭菜切斷,調味用白糖、紅酒、醬油、味精等。輔料入熱鍋,先炒肉絲出油,再入蝦肉、豆腐乾等,翻炒,熟後倒入煮好的筍絲,加調味適量煸干,快起鍋時入韭菜筒再炒,起鍋備用。選精粉調成面漿,用手掌挑起熱鏖上摁下,烙熟,撕起。生炒豆芽一盤。熱鍋入稀澱粉水,加糖、鹽、胡椒粉、味精等調味,和成火魯糊。食用時攤兩張烙好的薄餅,抹甜火魯,加餡,挾些許豆芽及二條蔥花筒卷包好,即食。也有人包卷結實後下油鍋炸黃食用。
風味特色:皮軟稍韌,餡香鮮清脆。油炸春卷香酥甜爽,別有風味。
建甌小吃還有粉丸、包筍鍋貼等等。

⑹ 福州哪裡有賣好吃的豬大腸

光餅
光餅起源有典故:相傳明 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為患,時戚繼光奉命清 剿,駐節福州,為了軍糧供應動腦筋,發明了 以麵粉為料,搓捏成直徑約寸許,中鑿一小孔 可以結串隨身攜帶的小餅塊,後來百姓為感念 戚將軍滅倭安民之功績,遂用將軍之名以名 餅,藉資紀念。
傳統作法:麵粉加水作成 面團,利用土製爐,下置火炭,把面團弄成扁 平,一片片貼於爐子周邊,用炭火烤熟,再以 鐵絲網片來收集。
吃時可夾以焙酥的海苔、紫菜等, 或來上一片腌有薄鹽的五花肉蒸熟。

蠣餅
作法是將沾米粉,黃豆粉混合調成 濃漿,把漿餡入一園鐵勻內,放上海蠣(本地用 蚝或鮮蝦)、紫菜、豬肉碎及芹菜,再蓋上些許 濃漿,放入油鍋油炸而成,剛炸好時酥香撲 鼻,色呈金黃色,十分誘人,為著名福州街邊 小吃。

鼎邊糊
又稱鍋邊糊,在福州是市 民常用的早點,湯之味道重要,在本地是用豬 骨、豬大腸、魷魚及芹菜等煮成。作時鐵鍋內盛湯,一般用蔥菜、骨 湯、蝦米即可,鐵鍋上方四面以火烤熱後,抹 上花生油,再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地澆在 鍋邊四周,幾分鍾後,米漿被蒸成五六分熟 時,其邊捲起,此時用鍋鏟把它鏟入鍋里的湯 中,加上調味料煮至沸後即可食用,食時軟嫩 可口,湯清不糊。

紅糟
製法:糯米蒸熟,濕度適中,以10公 斤糯米飯配以500g之紅�及 200g酒餅釀製成。發酵需時約一個月,釀成時以 麻布榨出紅酒。可飲用或用於烹飪,剩下之紅 渣即為紅糟。

紅糟雞
紅糟雞是富有福州地方特 色的傳統名菜之一。以雞為主料,堪稱上品, 糟的妙用,別具一格。
紅糟在油中炒至呈黑褐 色,加入薑片、雞塊及紅酒(也可用紹興酒或其 他米酒)翻炒,以生抽或糖調味炒至熟為止,此 道佳餚送酒配飯兩相宜,若加水可煮成紅糟雞 湯,佐以面線,美味可口。
紅糟可多面化應用,如作 紅糟羊肉、紅糟魚頭、炸紅糟魚片、紅糟螃蟹(與 潮式之咸蟹作法異曲同工)等等。

⑺ 無錫哪家飯店燒的豬大腸比較好吃

大榮世家和小峰夜宵的大腸煲都不錯,前者在永樂路永樂家電旁有分店,後者就在永樂路跨塘橋邊。相距不到500M

⑻ 哪個地方的人,早餐一般都吃豬大腸

羅山人早餐一般都吃豬大腸,羅山人的早餐離不開一碗大腸湯,作為當地的特色美食已經家喻戶曉。大腸湯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小吃,很受當地人的歡迎,還有專門自駕車來吃的。最火爆的老店一天能賣800碗,在羅山街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大腸湯館,風味獨特,肥而不膩,營養豐富,經濟實惠。有的大腸湯會比較辣,大腸軟爛,湯汁咸辣,口味獨特,這是能吃辣的朋友的福利。大腸湯是由豬大腸,豬血,豆腐和鹵料製作而成。羅山大腸湯對於羅山人來說,簡直就是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