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潮汕酥肉哪裡的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潮汕酥肉哪裡的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8-01 07:07:51

㈠ 小酥肉哪個牌子好吃推薦一下。

中糧梅林的小酥肉是我吃過最 好吃的了,外殼很酥脆,裡面的肉鮮嫩多汁,肉香四溢。炸熟之後蘸著干碟吃,就是小酥肉最 經典的味道!

㈡ 潮蜀正宗潮汕牛肉火鍋的現炸牛酥肉好不好吃

潮蜀正宗潮汕牛肉火鍋的現炸牛酥肉香酥、嫩滑、爽口、不膩。

炸酥肉的區域是開放的,從腌制到炸顧客都可以看見,還是比較衛生的。現炸現賣,一鍋出爐大概在15分鍾左右,而且現炸出來的酥肉比較香脆,趁熱吃是再好不過了。

除了炸酥肉,它家還有炸雞柳和炸麻花魚,炸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鍋,這樣就不會串味,更能保留食物原本的味道。

㈢ 潮汕地區有哪些美食

胡榮泉的「鴨母捻」
說甜湯,許多人會想起潮城大街(太平路)胡榮泉的「鴨母捻」。
胡榮泉的「鴨母捻」,就是廣州,客屬的大(米志)耙<潮稱落湯(米志)>包上甜餡。昔時胡榮泉店中有一姓鄭名手,他做的「鴨母捻」,潔白柔韌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漿,再把粉漿倒進一個質地較疏的布袋中,讓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來,到一定時間,使漿粉保存適當水分,然後倒出來用力揉壓,直至它又柔又韌,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製的黑、綠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冊、香黃片制的)甜餡,捏成一粒粒較荔枝果大些的「鴉母捻」,放進白糖湯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湯;冬夜夏日進店去,來它一碗,不太甜,也不過飽。潮州人多喜歡它。
由於時間的推移,胡榮泉前日名手已年老離去,店也改營餅食,但潮城還有幾檔賣甜湯,「鴨母念」的,目前以下市的一檔,顧客們認為較有昔時風味。

「右營前」周伯的蝦丸魚餃
在西馬路上,距名勝境百米地方,前稱「右營前」。解放前有一間果條鋪「周順興」,主人周海清伯,身材高壯,滿頭白發,圓圓的臉。這周伯目賣果條面湯,可是出名的是蝦丸魚餃湯。他的蝦丸鮮紅甜脆,魚餃更是皮脆餡香。這主要是制魚餃皮的魚,堅持用池魚,不雜海魚腥味。蝦丸全用較大條鮮蝦,捶制夠工,料真物美。白天,入夜,路經右營前,來一碗蝦丸魚餃湯,真是令人腹飽口香,久久不忘。今日「右營前」已不復見這果條鋪,筆者了解,周伯也已逝世,有女兒於西馬路十八曲巷口售賣「魚餃」,甚得好平。現在義安路新街頭市場中,也有幾擋賣蝦丸魚餃的,多已不及周伯所制風味,惟一姓辛的夫婦所售的魚餃,肉香皮爽,日日生意興隆,如遇節日更有應接不暇之慨。

「吉成」的鹵豬母肉
在今日太平路的衛星一路口北面,昔時有一較大間的出名飯萊店——吉成號。進店正中就是樓梯,上面大木樓,安置好幾套桌椅,當日就以售賣鹵豬母肉出名。
「吉成」的鹵豬母肉,尤以乳渣肉最佳。他們把豬母肉{及乳渣肉)裝進一大鉎鍋,這鉎鍋是另加工特製的,上圈加錘下底缶的,慢火精燉,配以上等鼓油,甜鼓油,因時間久,火候夠,故肉糜又香又夠味,色澤棕紅,用筷輕輕一挾,如挾豆腐。這豬母肉下酒、送飯、配粥皆宜,老年人和牙力差者更感妙不可言,故亦名揚遐邇。
「吉成」出名鹵豬母肉外,如鹵鯽魚,也以火候夠,魚腥盡消,肉實味美受人贊賞,另有雞鴨、肉芽炒盤。殘冬寒夜,三五良朋,到吉成樓上,先來幾兩燒酒,夥計送過小邊爐來,溫酒,燉菜,豬母肉,鹵鯽魚,或許多一小碟雜菜,三杯下肚,再加一小碗白粥,酒美、菜香、肚飽,寒氣全消,然後慢步回家,真是不亦樂乎!
聽說吉成號開創早在一百多年前,解放初才停歇,有說「吉成」當日贈豬母肉的大鉎鍋,天為燉煮豬肉,從不間歇,二三十年來日日如是,使鍋里滿布豬朥肉味,甚為香美,是巨富人家與遠近菜飯店所望塵莫及的,曾聞有人願以高價,要求買此鹵缽,吉成號東家還不肯出讓哩!
今天,旅外老一輩鄉親一談起潮州鹵味,吉成的鹵豬母肉,尤為大家所樂道的。

「城守頭」妹仔兄「粿汁」
多點年紀的潮城人,終會記著:「城守頭」妹仔兄的「粿汁」是一件令人喜愛的小食,價低物美,老少不分,貧富能嘗。
『城守頭」,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城守營都司暑在城西石人橋,康熙十六年丁已建」。在今日中山路打銀街頭(同仁里對面),現路牌還寫著「城守頭」。
妹仔兄原名鄭賢業,昔年他家就在城守頭,且在家的左釁設店出賣「粿汁」著名。「粿汁」得先用上白米浸後磨成米漿,然後一瓢瓢的倒到平面煎鼎上,烤成一圓張一圓張的「棵汁皮」,但又不能烤得太乾太熟,就這樣一張張掛到竹竿上涼乾,拿下來切成三角形一片片的,放進鍋里,用剛開的水一沖,再配上些適度鹽水,米漿水,然後再放到爐上一滾,拿起來,倒到備好的另一大缽,這樣,便一碗碗的盛起來,再配上一些香味熏人的「蔥珠膀」——用鮮蔥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慢火厚膀(或油)煮起來,到蔥塊赤熟,但不燒焦又飽吸油席香味———這樣香熟可口小配料供應,每碗過去三五個銅板 (幾分錢,今賣一角),這樣,妹仔兄的「粿汁」,每一小片既熟透又不太糜,且有韌、爽、加上蔥珠膀,真是一想起令人饞涎欲滴,何況妹仔兄還經常備有煮得很夠味的「甜豆乾」,鹵肉,帶甜味的臘腸,冬來又有「熟凍肉」。冷天晨早,北風襲人,到妹仔店,來一二碗「粿汁」,加些小雜咸,其妙處,閣下當可理解。他如每近中午,下午三四時,在他店前特備的長凳上,坐的,蹲的滿是顧客,不論大戶人家,或挑擔路過,各來一碗,耗費不多,大家都吃得開,大家都齊聲叫好。妹仔兄的「粿汁」,就這樣,揚名遐邇。在今日,就是海外歸來的老鄉親,提起吃粿汁,大家都會憶起妹仔兄的。妹仔兄的粿汁店,一直供應至抗日戰爭,潮州淪陷。
潮城陷敵,妹仔兄舉家避難歸湖葫蘆市,初時賣粿汁,仍甚暢旺,後來增加妙賣,作為飯店。不久,日機瘋狂轟炸葫蘆市——當日葫蘆市為一村埔臨時集市,鋪店均系以竹篷搭建——妹仔兄的店鋪,與其他商店一樣,均遭焚毀,損失頗重。妹仔兄,一售雜食小販,隨大家守義在外,刻苦六年,更值得贊許,直至抗戰勝利,才與大家一起回城。
現在妹仔兄已逝世,但城守頭仍有一攤賣粿汁的,主人正是妹仔兄的小兒子,每天上午可能備料,未得供應;下午出售,潮人過此仍樂意來一碗粿汁,一二塊甜豆乾,有的憶及妹仔兄的,故也特往嘗味,還是不錯。看今日「城守頭」,憶及妹仔兄,令人深有流光電逝之感。
這攤粿汁,也很熱鬧,祝願小食攤興隆昌盛!

劉察巷頭「禧盛」筍粿
多點年紀的人,大都還記著過去城內劉察巷頭「禧盛」的筍粿很有名。說准些,「禧盛」粿鋪地點是靠宰輔巷尾那一畔,距今已有八九十年了,主人黃錦銳,個子較高,清瘦,為人老實誠摯,二十多歲便創這「禧盛」號,他老人家住在鋪對面,人稱:「黃厝內」。初時鋪面並不寬敞,只雇一、二個幫手而已。經營「紅桃酵粿」雇賣,兼做筍粿。筍粿先以上白米磨粉,以開水沖熟,揉壓拌成柔韌粿皮,再包上筍餡。
潮州竹筍,早巳遠近知名,新宮、鳳山筍,上埔紅塗筍,農歷五月上市,真是嫩且甜。不論煮湯炒盤,嘗者大呼:「甜過雞肉」!老年人寫信海外兒孫,還有「四月楊梅五月筍,你身緣何來歸來」句子。憶起旅外親人,在鄉時喜食竹筍,今五月竹筍上市,還不歸來;古代詩人也為竹筍寫了不少詩,唐代白居易有「且食勿踟躕,南風吹為竹」詩句,大叫好筍快吃,遲些時作竹了。宋時僧人贊予還撰寫了《筍譜》,說宋時竹筍已有一百多種,產地及如何加工都有記述。
筍,潮州竹筍,做起筍粿,更不簡單,「禧盛」筍粿,先選鮮嫩好筍去掉粗老筍頭,切成碎粒,使之煮熟後吃起來不礙嘴,再配上豬肉,香菇蝦米,名豉油,合成粿餡,包作一個個像餃形的筍粿,蒸熟起來,香味四溢,今日想起,還令人饞涎欲滴。有人再於鼎上一煎,沾上浙醋吃。每天上午九點多種「禧盛」鋪前已有不少購買筍粿的人。就這樣,這劉察巷頭筍粿,稱譽數十年直至解放後黃錦銳本人年歲多,兒子赴港營商才停業。當日他做的紅桃<潮人稱紅色糯米桃)酵粿,甜糯米粿也極出名,昔時每年正月安濟聖王出遊,民間,尤其是那時設於西平路頭趙森記、森茂等幾間打錫薄工場,大量訂購,真是供不應求。由是再擴展鋪面,左邊原裱畫店及右邊轎鋪,均給他收並起來,同時也增加伙計,生意暢旺。
潮州筍粿,今日已有好多攤店出售,蒸後還加撒上油蒜花。然多未及昔日「禧盛」筍粿風味。大家談今日西平路近黌門亭巷口有一叫李阿才的兄弟在家制筍粿出售,筍粒切得好細小,配料也佳,每個一角五分,物好價平,頗獲好評。另潮州名甜湯店胡榮泉也賣筍粿,每天上午九時至十時做好出售購者甚眾,常於過午即已售賣一空,價售二角,一並志之。

太平路宮仔巷頭鷺敘「蚝煎」
昔日大街(太平路)宮仔巷頭有一名叫鷺敘的,賣「蚝煎」十分出名。他姓黃,家在石碑巷內。潮州人叫「鷺敘」的意思是身材較為肥滿而帶點笨相,然宮仔巷頭的鷺敘,卻非如此,人既不肥,且是機警靈活,這名兒可能是童年時得來的,長大來相貌變了。
每年初秋,氣候漸涼,鷺敘便開始賣蚝煎,直至翌年盛夏天熱,他才改炒「糕粿」,亦甚得好評,生意一樣興旺。
潮州人向來多喜吃蚝,有一些人喜吃生蚝,但煎蚝煎,更可說普遍愛好蚝,屈大鈞的《廣東新語·卷二十二·介語》中說:「蚝,鹵水所結,其生附石,鬼壘相連如房,故一名蚝房,房房相生,蔓延至數十百丈。潮長即房開,消則房闔,開所以取食,闔所以自固也。鑿之,一房一肉,肉之大小隨其房,色白而含綠粉」。他又說蚝本寒,得火氣其味益甘。濱海養蚝地方。婦女多能打蚝,且有《打蚝歌》時時唱和。
鷺敘賣蚝煎,蚝選鮮美,不過大也不太小,適中易熟。煎蚝以雪白佳質茨粉,加水拌勻後,再加一些小段生蔥,助辟腥味,用平面煎鼎,猛火厚朥(豬油),當蚝與粉漿煎至適當程度,即加上雞(或鴨)旦,抑再加一些小片臘腸,加旦時得先將蚝與粉攤開,騰出中間多油朥而火力強猛鼎面,使旦易熟而香,一會,即以鼎匙全部過來,使整鼎蚝煎熟得均勻,香透。鷺敘賣蚝煎,名固叫鷺敘,但卻終日嘻皮笑臉,一邊煎蚝煎,邊是小動作,瞬息不停,潮州人所謂「促促跳」,有時還哼小調:「鑼鼓詩」,煞是有趣;每當蚝煎至加旦後,要翻過來時,這一著,正是鷺敘大展功夫之時,只見他一手拿著鼎匙,一手緊抓銀筷,當火熱朥跳,他即擺好架勢,說時遲,那時快,雙手齊舉,只一翻,就把滿鼎蚝煎翻了過來。蚝粉熟,旦又香,鷺敘煎蚝煎,由此出名。
大家見到這一盤熱騰騰,香噴噴的蚝煎,再加上一小碟頂上「魚露」和辣椒醬(沙茶),於秋風涼爽,抑殘冬寒夜,三二良朋,靠攤旁椅上一坐,叫鷺敘來一盤蚝煎,既富營養,價又不昂,這雖是潮州小食,卻予人深刻印象。旅外親人,偶談起家鄉蚝煎,更感意味無窮。
今日潮州蚝煎,由於交通方便,客旅繁榮,來往人盛,飲食業隨之發展,食店、路攤,煎賣蚝煎的更多,知名飲食店胡榮泉,潮州餐室,東門飯店等,常有出售,且因用料多種,煎炒上亦力求改進,較之昔日鷺敘蚝煎,已更勝一籌矣。

「兵馬司林」宅北側鳳陽春餅
潮州人一提起春餅,大都有較美好印象。但潮州何時就有春餅,大家多不清楚,聽父老說已有三二百年了。至於全國何時有春餅,這在《清稗類鈔·卷十三·飲食類》就有說:「春餅,唐已有之,槌面使極薄,煤熱即置炒肉絲於中,卷而食之;亦有置於油中煎之者,初為春盤所置,故曰春餅,後則至冬即有之」。唐代最末時間為907年,距今亦一千零八十多年。所以我國之有春餅,當在千年前之事。書中言用面槌之使其極薄,煤熟,包上肉絲食之,這便是潮州的「薄餅」,惟我們一向先制好餅皮而包的多是「糖蔥」或「炸蝦仔」加漿吃,這一點不同而已。至書中說「亦有置於油中煎之者」這就是春餅了。雖叫「春餅」,後來「至冬」天也有了。而在潮州,一年中好幾個月有春餅供應,說春餅,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中的《常熟從食店》,清朝潘榮升之《東京歲時紀勝》中的《春盤》,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紀》的《打春》等都有述及。
今日在潮州談春餅,大家都是說:「太平路胡榮泉的春餅好」!這固然是事實。但在過去——抗日戰爭時,潮州淪陷,至復員後一段時間,大家即以為南門「兵馬司林」宅北側、鳳陽的春餅為佳。
鳳陽姓黃,個子不大,但頭卻好大,初於宮仔巷頭擺小攤,賣小雜食,至中年才賣春餅。由於他聰明,選好麥粉拌為干漿,制餅皮時,用火適度,手勢快,烤起來餅皮薄,炸起來香脆。餅餡用好豆,大蒜白,加上小塊鮮肉絲,有時也加點香菇,包起來,一炸,皮脆餡香,甚得好評。另一點由於當日家鄉陷敵六年,這段時間,食物供應少,他堅持於城內搞小食,又能多方面找配料,在那個歲月,大家也要求不高,所以當日鳳陽春餅,確也是眾口同聲贊賞的。
隨著歲月推移,社會發展,物資充裕,大家生活提高,對食物要求也隨之迥異,所以潮州小食,當然也隨之精中求精,美上加美,一方面黃鳳陽已不存在,而今日潮州春餅,胡榮泉當屈第一。
胡榮泉春餅,一是制餅皮時,師傅用火准,手勢快,一手抓鼎,一手抓那麵糊漿(含水很少的麵糊),動作迅速,焙煤餅皮,薄而勻,這樣一經油炸,餅皮脆而香,入口快化。餅餡上他們用好綠豆,蒸透而香,特別是選用蒜白——大蒜近頭部的白莖(蒜青莖不用)洗凈,以尖刀割用四瓣,切細,再配以香菇,好豉油香料作餡,炸起來皮脆入咀即化,餡又香美。所以今日胡榮泉春餅便惟他獨尊了。
潮州小食,當日有它的特色,亦多隨時代的演進而改良。

開元寺前阿宋魚生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潮汕人很盛行吃「魚生」。事實不止潮汕,吃「魚生」粵人多喜愛。清番禺屈大鈞的《廣東新語·卷二十二·鱗語》說:「粵俗嗜魚生」。他又說「魚生」以鯇魚最好(《辭源·四冊·部首·「魚」》釋鯇魚即草魚。《潮汕新字典》651頁則說:「鯖魚,潮屬叫草魚。),「鯇魚以初出水潑刺者,去其皮劍,洗其血腥,細劊以為片,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屈大鈞又擅詩,且為「魚生」賦詩。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第十三冊》飲食類中也修《粵人食魚生》一則,內容與屈相同,故不贅述。
「魚生」是一種很多人喜愛小食,多以草魚為主,殺後去鱗和皮,切成薄片,其餘魚皮、脅骨肉、魚朥等合稱「腹內」,另置一盤出賣;即加湯於「邊爐」,或煮香芋都極可口。
潮州人吃魚生,把魚片沾「梅醬」或「醬油」吃,魚生沾上酸、甜或咸、辣、香的醬料,辟去腥味,更香甜適口。如依屈大鈞說,「沃以老醪」,那真言之甘旨而無愧矣。盛夏深夜,天氣漸涼。抑殘冬臘月,霜風刺人。邀三、二良朋,來兩盤魚生,加點白酒,抑再來一個熱騰騰的魚頭邊爐,大快朵頤,真樂也無窮。
潮州「魚生」,昔日以開元寺偏門前(今太平路三家巷頭對面)阿宋(黃孝先)「合裕」號最負盛名,他每天早選買了草魚,裝於筐內養於東門外韓江邊,入夜出賣時才用,且把魚肉一大片一大片掛於鉤上涼風,故魚肉實而鮮美。阿宋魚生切得夠薄,醬料均上乘,所以名響一時。至他的「魚頭芋」,亦稱佳品。
解放後,由於人民增進衛生知識,有認為吃「魚生」有傷腸胃,且易生蛔蟲,食者極少,或改吃魚粥。然有說吃魚生時,所用之醬油已具滅蟲菌作用;且今日科學文明進步如日本,其人民吃「魚生」如舊,筆者對此,殊乏專長學識,言之以存事實已耳。

培基伯油炸果肉
每天早上九時左右,潮州攤中新街頭,十字路口、偏西側,一間賣油炸果肉,大包的店前,常站著許多人在購買。店主人培基伯已七十六歲了,老家住上西平路膠柏街東畔;他姓鄭,俗名冬瓜弟,因哥哥名冬瓜,小時很肥胖,圓溜溜像個冬瓜,故名;現年老已消瘦些。冬瓜弟倒肥壯豐滿,人們說冬瓜弟大過冬瓜兄了。培基伯為人慈祥和氣,勤奮老實,從壯年便學得一手擅摘小食的好技藝,不止油炸果內,名響遐邇,就是大包,咸酥餅,都十分宜人。
培基伯原於上西平路開店,教後代人做油炸果肉,大包,咸酥餅,他們學會了,他便到新街頭店來,向女兒們傳藝。所謂油炸果肉,北方作油炸肉徐珂《清稗類鈔·第十三冊·飲食類·油灼肉》:「油灼肉者,以豬肉之俗謂短勤者,切方塊,去筋,醬油浸之,入滾油炮炙,將起鍋,微噴以醋」。這是一種製法;培基伯的油炸果肉,不像書中所說,他另有一種製法,是個余年來經驗總結出來的,以鮮瘦肉搗碎,用豉油、香料腐乳汁和少許糖鹽每依比例配准。然後揉成一粒粒像小粒荔枝那麼大,再另調配好面漿,繼著每整粒沾滿一層簿簿面漿,於滾油中炮炸,約一會,一粒粒黃澄澄的果肉,涌將上來。皮酥肉香,吃時再沾一下甜漿,爽口宜人,既可助酒,也可送飯配粥。培基伯每天一早開店,八時多果肉炸好,約九時店前已站滿顧客。紛紛購買,只兩個多鍾頭,三幾大筐盤,已瞥賣一空,店內還在炸著赴賣。
再說說培基伯的大包。大包在解放前是林權記的著名,近這些年來,城中雖有不少間賣包的,但大家評論,還是培基伯的好。用上等麵粉,發酵好蒸起來,雪白松若海綿;包餡以鮮豬肉,不多用白肥肉,瘦多肥少,加腐乳汁、蔥粒等配料,味鹹淡適中,香咸可口,雖是點心小食,也予人美好印象,故並志之。

河頭陳家粽球
說起吃粽,使人想起端午節,潮州人於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粽球。何謂端午節?古來何時有端午節?有一說:「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順號,五與午同音又通用,所謂端午就是初五,故原采「端五」,而作為「端午」(參看《中國文化知識精華》)。又一說,五月五因重五,月日均是逢五,故又有稱「重五」。此外還有天中節,端陽節,蒲節等名稱。我國古來何時有端午節,一說是為紀念戰國時楚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自投汩羅江而死,以此日為節日,又一說古時端午節是龍的生日,來源是吳越人民昔日舉圖騰祀祭的節日。三是認為起源於夏、商、周的夏至節。四是說唐時為慶祝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定為節日。五說始於南北朝等等,今日固然許多人認為是為紀念屈原而起,但學術分析,古代吳越人民以五月五日為龍的生日與原來的圖騰祀祭這一說,更為人信服。
端午節吃粽及祀屈原,、南朝吳均撰《續齊諧記》說:「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以彩色系菰謂之角黍,投江以祭」。可見早在南北朝民間已用角黍(早期的粽)祭屈原。
南北朝時有以粽祭屈原並食粽之事,據記載吃粽不一定在五月五日,夏至日也多吃粽。如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粽子「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則說「夏至日食粽」。夏至日不一定在五月五日。到後來才盛行五月五日吃粽。到唐時,粽子已成節日佳品,唐明皇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詩句。有九子粽,同時有紮成錐粽、菱粽、角粽、秤錘粽,逐漸為民間食物。如當日詩人姚合有「鬧渚漁歌響,凡和角粽香」句,近代來,清徐珂《清稗類炒·第十三冊·飲食類》載:「粽,食品,大率以為點心,以若葉裹糯米,煮熟之,形如三角,古用黏黍,故謂之角黍;其中所實之物,火腿、鮮豬肉者味咸;蓮只豆沙味甜」。這大祗與今日所食相同,惟今日粽球配料多種,並喜咸甜合縶,成為「雙烹粽球」。
潮州人吃粽,昔日均於斕午節作為果品食之,民國初年,已有攤販製成點心供應,抗日戰爭前漸盛,以開元寺前阿宋最知名,他白天賣粽,傍晚至夜呼賣魚生。近年賣粽更盛,據嘗過人稱:城中許多攤粽球中,做得最好要推西湖河頭——昔日敵山台,也可說國王宮巷尾——姓陳的一攤。他們每天清早賣一道白粥小菜,供應趕車趁早的人之後,約九時粽球便煮好發賣。據說經營的是一個中年人,發賣的一個青年婦人,態度溫和,熱心經營。此攤口地點適中,過河頭,赴車站,出國王宮巷者,都必經過,人物熙攘,故食點心的人也多,陳家制粽選用上等糯米,大小均勻,粒粒飽滿;配料有豬肉、香菇、蝦米、鵪鶉卵,蓮只及味精咸料及甜豆沙等作餡。製作精細,先以竹葉扭成三角粽形,包進豆沙甜料,然後再裝上糯米與各種咸餡,縶成雙烹粽球,蒸煮熟後,再送攤前發賣;每個1元,較小的,不配鵪鶉卵的5角.當你在攤側小凳坐下,旁邊小桌上早已有甜漿、燒茶,來一二個粽球,把粽上面竹葉打開,又熱又香,有咸有甜,再沾點甜漿,鮮、美、香、滑,真是爽口宜人,每天買回家的之外,過路的人,已知陳家粽球香味者,行經河頭,都樂意嘗嘗一二個粽球再走,據說他們每天銷售粽球幾百個。

膠柏街才叔筍粿
說潮州小食,老年人都會憶起了抗日戰爭前,劉察巷頭「禧盛」筍粿十分知名;時序沿變,「禧盛」粿鋪已停歇數十年,昔日店址已改建為洋樓。所喜相繼有人,在上西平路膠柏街,靠黌門亭巷一側,近年來有一處張著一扇小門,不設鋪面,在門前安置一張桌子賣粿的,人稱才叔粿店。每天八點多鍾粿熟,便有許多顧客買粿,直到傍晚不斷,更要點還有人來訂購,約明天取貨。
店主人才叔,已有七十多歲了,戴著深花眼鏡,中等個頭,沉靜干練,誠摯待人,抗日戰爭前就從事粿業,學得一手技術經驗。尤擅做筍粿筍粿之類,今日年老退休,帶著家人做粿出賣,也為傳藝後代。潮州竹筍,名聞遐邇,今日雖無新宮名筍,但鳳山、上埠及新發展園地,好筍也已源源應市。竹筍盛產於我國南方,自古以來,為絕大多數人所喜愛,詩人文士多所贊頌如唐代待人杜甫有「色如玉版貓文筍,味抵駝峰牛尾狸」句。宋大文豪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南方友人託人帶竹筍給他,他即賦詩:「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可見他不僅愛竹,也極愛「筍」。清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寫竹筍詩有「江南新筍趁鮒魚,爛煮春風上已初」句,抒發了他的嘗新情趣,這種爽甜鮮美的竹筍,做了筍粿,更為令人喜悅。
膠柏街才叔的筍粿,實在不簡單,日間買來幾滿大筐竹筍,經一個個砍去老筍頭,剝去外殼,切成砰粒,再配上豬肉、香菇、蝦米,好鼓油,煎熟作餡。另用上等白米輾粉,用開水沖熟,揉壓成為粿皮,做成一個個餃形般的筍粿,蒸熟來,鮮艷宜人,香氣四溢。如果再於油鼎一煎,沽上浙醋,更美妙無比。才叔家同時還做韭菜粿,菜頭粿,紅、白桃粿及發粿出售。他所制韭菜粿,也甚聞名,韭菜四季生長,菜又脆香。才叔的韭菜粿,先將韭菜切小碎頭,煎上厚朥,時或配上一片豬油渣作餡,同樣噴香可口,且價格低廉,每個1角,尤為人們所歡迎。
才叔搞這項生意,件件必須用心經手去做,今日子女皆已成長,且各有工作,能幫他老人家的人手不多,只在下班工余,就來幫做幫賣。大家稱贊他粿美,生意暢旺,他曾向人表示:「靠全家人手腳操勞來換取溫飽,以薄利多銷來做好生意」。對照他一家數口終日辛勞,儉朴度日,正是如此。

牛肉圓和燃豆腐
牛肉圓是一種極普通的小食,抗日戰爭前,來潮製作販賣牛肉圓的多數是客籍人,當日最出名的是大埔人鄒伯,年約五六十歲,他的牛肉圓,精工槌煉,清脆爽口,每天傍晚至夜間,點一盞小汽燈,歇於太平路頭,現第一招待所門前,生意興旺,至晚十時許才收檔,老點的潮州人可能追憶得起。
牛肉圓在製作上,首先得選用新鮮的牛腿肉,把牛筋剮得乾乾凈凈,再放於厚砧上,用厚刀板(現多改用小棒槌)猛力反復勻稱地槌打,直打至牛肉爛碎像稠糊醬一樣,加上魚露及一些粉精,再和上少量的細小白豬肉丁,而後用手抓擠成一圓粒,以匙尖刮下來成丸。煮牛肉圓更應注意:不能一意猛火,火太猛時常會造成牛肉圓夾生;但也不能火力太緩,緩火會使它的表皮不夠光鮮質不爽脆;所以火力猛緩要調節得宜。
潮州賣牛肉圓擔子不很多,目前西門古於每天下午至夜間,有一擔歇於西葯房門前售賣,主人宏才伯的牛肉圓甚為講究,光滑香脆,富有彈性,十分爽口,每天入夜,過路的人都樂意到他擔邊來一碗牛肉圓,沾沾辣椒醬,口味甚佳,人人贊賞。
說到燃豆腐(潮州人叫咽豆腐),是把豆腐(即豆乾)切成一小塊一小決,在上面挖一小渦,放進切碎的豬肉醬,並把這一面於鑊中煎赤,使豬肉香味滲透於豆腐上,然後放進牛肉圓湯或豬骨湯中滾煮,香軟可口,作點心。抗日戰爭前賣的人不多,多在竹木門、東門街一帶販賣。經營這種檔口的也多為客藉人。解放後經營燃豆腐的漸多,西門真君宮巷頭,進巷約十米處,每天下午三時至晚間即有一攤出賣燃豆腐的,叫袁如強伯,看來有六十多歲,身體壯健,態度溫和,他賣燃豆腐已有三十多年經驗;他的燃豆腐,精工巧間,熱騰騰,香噴噴,滿鍋香味,引人駐足。每天下午,在他這一攤前的小桌凳,經常顧客滿座,所費不多即可飽嘗適口點心,自然顯得十分熱銷啊。

㈣ 家人特別喜歡吃小酥肉,小酥肉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

五花肉清洗干凈瀝干水分,去皮切成厚片備用,蔥清洗干凈切段備用,把切好的五花肉片放入一個碗里。

酥肉是一道十分常見的日常食物,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傳統的大肉類菜餚,酥肉特點鮮明,口感香酥,吃起來十分的美味可口。在烹飪酥肉的過程中,各個環節需要掌握的恰到好處,

南方長大的壹周君一直以為小酥肉是南方的特色,後來出門見世面時發現哪哪都有似曾相識的小酥肉,查了下資料,驚覺酥肉居然是山西、陝西、河南等地的特色小吃。

小酥肉怎麼做,小酥肉的做法?小時候想吃小酥肉只能等到過年,過年時燒油鍋炸油貨,媽媽都會炸一些小酥肉,那時候不捨得買新鮮的豬肉炸小酥肉,就用冷凍的豬板油中間夾雜的一些

五花肉上放入適量的鹽,花椒面,放入一勺土豆澱粉,兩勺麵粉,打入一個雞蛋,用手抓拌均勻,抓至上漿。

酥肉是比較受歡迎的家常菜,各地基本都有這道菜,其做法也大同小異。下面介紹一個酥肉的製作方法:

用料:豬五花肉、澱粉、麵粉、生抽、白鬍椒粉、花椒粉、鹽、料酒、雞蛋、椒鹽、花生油

酥肉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屬於川菜系。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膩。舌尖妹從小就喜歡吃酥肉,沒事做點當零食吃,特別是肉剛炸出來的時候,特別的外酥里嫩,趁熱咬一口就停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