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州面館哪幾家好吃
在蘇州經常就會看見路邊有很多面館,說到吃面,蘇州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吃面在蘇州人眼中就是一件頂重要的事情。而且在蘇州的百年老字型大小面館也有很多,每家面館都有自己所忠實的顧客。在蘇州的老面客中心還有一個面館排行榜,來跟小編一起來看看蘇州的好吃面館都有哪些?
說到吃面,蘇州人那是數一數二的。面,似乎成為了蘇州人的一種情懷,貫穿在蘇州人的生活日常里。蘇州城不大,面館卻有2000多家,百年老字型大小也多,於是到哪裡去吃面,吃什麼面,就大有講究了。在蘇州的老面客心中,都有一個面館排行榜,每天早上去自己心儀的面館中吃上一碗頭湯面,這才心滿意足,開始一天的美好生活。
1、同得興
如果說楓鎮大面是蘇式嘩辯湯面的一塊招牌,那同得興就是蘇州面館的一塊招牌。比起蘇州不少明清時就已創立的老字型大小,同得興只能算是後起之秀,然而它卻憑借著一碗白湯楓鎮大肉面成為當下蘇式面館的代表。2001年,為配合中日邦交友好30周年紀念,同得興應邀訪日並傳授與交流蘇州面技,被每日放送一一「世界走亂塌缺訪記」拍攝成記錄片,取名為《難忘你,蘇州湯面王》,在日本播放,引起極大的轟動。2013年,《舌尖上的中國Ⅱ》攝制組在蘇州蹲點「私訪」,反復品嘗篩選後,最終看中同得興「一碗面」,並給出評價「白糟粒粒,面滑湯鮮」,僅僅八個字的簡單評語,已足夠勾起人們對於這碗面的嚮往之情。
同得興創立於1997年,是由有「姑蘇面痴」之稱的肖偉民一手創建的品牌。肖偉民說,取名"同得興",一是沿襲蘇州老字型大小面館"興"的傳統,二是希望做面的吃面的都能"同德同心",共同做大蘇州一碗面。為了做好這碗面,肖偉民傾其所有,不斷鑽研,將奧灶面、蘇幫面的特色相融合,刨出了似奧非奧、似蘇非蘇的「同得興面」,將幾乎要絕跡的老蘇州傳統面技藝繼承了下來,做出了楓鎮白湯面。
同得興的這碗楓鎮大肉面,不僅是店家招牌,更是整個蘇式湯面的扛鼎之作。每天早晨6點一開門,定點供應的優質五花肉送到同得興店裡,師傅們忙著操作完驗貨上秤,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驟後,要加作料放到鍋中燜4個半鍾頭才能起鍋。切肉也有講究,每塊肉在1.2兩左右,面湯製作時還要加入雞鴨骨、黃鱔骨頭、螺螄等原料吊制而成,其中還需加入酒糟,以增加風味。楓鎮大肉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同得興至今仍保留了這一傳統,並且每天僅供應300碗,這嚴苛的要求往往使得眾多專程前往的食客與它失之交臂,卻也更為同得興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誘人的色彩。
如果你能有幸品嘗到這碗面,你會發現它的確名不虛傳:一碗面端上桌來,湯汁清澈見底,細白的面條撈在青花大碗中,猶如「鯽魚之背」,綠蔥點點,白糟粒粒;面上是一塊白嫩透明的燜肉,使人頓覺清新。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喝一口湯,意外的鮮香濃郁,湯水中酒釀的清甜若隱若現,與面香結合得恰到好處。細品之,面條細滑彈牙,湯汁清澄,燜肉細嫩,入口即化,那色、那香、那味,讓你再次回想時,仍會衫彎不由自主的舌底生津。
2、瓊琳閣
每年蘇州評十碗面,瓊琳閣的醇香肉排面都榜上有名。為了吃這碗面,即便不是飯點,店外面也會大排長龍。瓊琳閣面庄的老闆蘇松是蘇州本地人,烹飪科班出身,曾在蘇幫菜館做紅案廚師多年,後學習蘇式湯面,專注研究傳統制面、吊湯等技藝,於2006年在書院巷開出首家瓊琳閣。
瓊琳閣面庄門前懸掛著這樣一幅對聯:「七葷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鮮。」這是老闆對於蘇面的理解:「七葷八素」指的是配料豐富,「清新淡雅」則是這碗面的色澤與味道。瓊琳閣面庄的特色之一,是用到金華火腿來吊湯。以書院巷老店為例,每天晚上11點左右,專門負責吊湯的師傅才來上晚班,他要將一整條金華火腿用熱水洗去表層油脂,將10斤鱔魚骨、5隻草雞、10個草魚頭、40斤帶肉筒骨沖洗干凈,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投料,並不停的打沫,整個過程持續5個小時,最後才能得到一鍋清湯,食物的味道被完全激發出來,層次分明,湯清見底。
除了在面湯上下功夫,瓊琳閣在面本身及澆頭上也十分講究。生面全部採用品牌雞蛋面,澆頭上蝦仁和蟹粉全部手工剝除,肉類全都選用生態而精品的生肉。上文提到的醇香肉排是瓊琳閣的招牌澆頭,它是由蘇幫菜里的醇香酒燜肉改進而成的,其製法是用蘇州特有的醇香酒與冰糖、醬油來腌制豬排,之後再油炸、燜制,最後收汁。醇香酒比普通的黃酒味濃,類似原漿,但是有甜味,用它製作的肉排色澤深紅,醬味濃郁,肥瘦相間,非常好吃。此外,瓊琳閣還有蘇式爆魚、爆鱔、炒鱔糊、現炒蝦仁等,顧客可以按照需要挑選澆頭,豐儉由人。蘇州人吃完面,總要感嘆一聲:瓊琳閣的這碗面,窮靈咯!
3、裕興記
裕興記有三大法寶:兩面黃、三蝦面和禿黃油。兩面黃是蘇州觀前街上百年老店觀振興的招牌麵店,解放後就很少供應,消失已有二三十年。此面有硬「兩面黃」和軟「兩面黃」之分,硬「兩面黃」是生面油炸,軟「兩面黃」是下的硬面濾干再炸,要兩面都炸成金黃色,香味飄出,然後撈出放在盤子上,再將澆頭連鹵澆在面上,讓面條吸足鹵汁,味道又香又可口。裕興記店開業之後使其重現江湖,不過由於軟「兩面黃」的做法太過耗時費力,現在裕興記供應的「兩面黃」,基本上是硬「兩面黃」的做法。面條被炸的金黃酥脆,香入胃腸,火候剛恰好,淋在兩面黃上的澆頭是現炒的,吃的時候用筷子將兩面黃浸入湯汁中,略加攪拌,此時兩面黃既有油炸的酥脆又有湯汁浸過的軟糯,兩種口感交融在一起,非常奇妙。
三蝦面則是每年端午前後一經推出,立刻引得眾多食客爭相前往嘗鮮。所謂「三蝦」,即是蝦身上的三寶:蝦子、蝦腦、蝦仁。「三蝦」以太湖所產的白蝦品質為上,漁民形象地稱之為「蠶子蝦」。這碗面十分費工夫,需先剔蝦子,再剝蝦仁。烹飪的時候要先起油鍋,依次下漿好的蝦仁、蝦腦和蝦籽,迅速翻炒幾下即可出鍋,中間除了少許料酒外,其他一點調料都不用加。烹飪好的三蝦盛在盤中,蝦仁、蝦腦上沾滿了蝦籽,色澤鮮艷,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三蝦作為澆頭,有兩種吃法,一種是湯面「過橋」,一種是直接用來拌面。前者的面湯需用白湯,否則會蓋住三蝦澆頭的鮮美,拌面則比較簡單,直接拌著蔥油麵,吃起來一點也不浪費.蝦仁肥美,嫩;蝦子飽滿,鮮;一粒粒形似紅米的蝦腦硬實,香。味道之鮮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三蝦的原料並不稀奇,但是如果你親眼見過他們剝蝦仁和出蝦腦所費的細功,就知道這東西有多值錢了,「重功輕料」一目瞭然。
禿黃油麵也是傳說中的頂級面點,禿(tei)黃油,是蘇州方言。禿,音近似忒,是「只有」或「獨有」的意思,黃油即蟹黃、蟹膏,之所以叫「禿黃油」,是因為它只選蟹膏和蟹黃,不參雜一絲蟹肉在其中,可以說是蠻奢侈的一種吃法了。裕興記的這碗禿黃油麵,是用三隻公蟹純膏+三隻母蟹純黃,加上透熟的肥膘末,然後用蔥、姜爆香,再用黃酒燜透,高湯調味,最後再淋上豬油和灑上胡椒粉便成。炒好的澆頭色澤深黃,油光透亮,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現炒的澆頭,趁熱倒入面里,蟹黃和蟹膏經過高湯、肥膘的煎熬,裹上了每一根面條,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誰捨得一下子吃完呢?
4、偉記奧面館
要吃奧灶面,偉記奧面館是不錯的選擇。這家店是蘇州有名的老字型大小,以奧灶面為主打,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地道的蘇式奧灶面源自崑山,過甜的口感讓許多外地食客難以接受,甚至留下了「蘇式面很難吃」的印象。而偉記奧面館針對這一點做了改良,特別是白湯鹵鴨面,少了一份濃甜,多了一份咸鮮。面條用精白面加工成龍須面,投鍋煮時水大透足,少投勤撈,保持水清,下使之軟硬適度。再將大麻鴨用老湯熬煮,鴨肉肥而不膩,配以剛撈起的頭湯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湯清面爽,澆頭醇厚。初夏來上一碗,再擰巴的腸胃都能給捋順了。
5、胥城大廈
胥城大廈是蘇州的一家四星級酒店,但沒想到這里最出名的居然是一款來自市井的奧灶面。胥城的奧灶面,從引進到改良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每天的食客絡繹不絕,著名電影演員葛優先生也曾在胥城品嘗過奧灶面,至此胥城的奧灶面已經成為了酒店的一大品牌,它的名聲響徹了整個蘇州城。
那麼胥城奧灶面的奧妙又在哪裡呢?俗話說:「唱戲靠腔,吃面靠湯。」胥城的面湯分為紅白兩種,白湯是以老雞、老鴨加上豬腿骨熬制而成;而紅湯的投料則也更為講究,每天留三分之一的原湯,加上等青魚頭、豬腿骨、螺螄、鱔背、蝦殼、雞殼、甲魚殼等配上上等紅棗、作料,並配以十四種中葯材每天熬煮9個小時,這樣熬出來的湯汁原汁原味,湯濃味鮮。
說到奧灶面,就得說到澆頭,胥城有爆魚、鹵鴨、燜肉、爆鱔、蝦仁五種澆頭,色濃味鮮的爆魚面,肥而不膩的燜肉面,酥而不爛的鹵鴨面,鮮美香醇的紅油爆鱔面,晶瑩透亮的蝦仁面,吃上一口胥城的奧灶面,那股美美的味道,保管讓你一輩子忘不掉!
6、美味齋
美味齋不算出名,但卻深得許多老蘇州的喜愛。美味齋的爆魚面堪稱蘇州一絕,並且有「蘇州一碗面」的招牌做托,到飯點的時候需要早點去,否則很可能就沒有位子。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美味齋的爆鱔面,鱔魚有其獨有的鮮甜與韌勁,一點兒腥味都沒有,還剃了魚骨,入口感軟滑。而爆魚面更是十分入味,表皮被油煎的酥脆,當中魚肉細嫩,甜中帶鮮。除卻常見的龍須細面,美味齋還提供蘇州少見的小闊面,雖不如細面彈牙勁道,但口感更加綿軟爽滑。
7、朱鴻興
說起面點,大家都會講到蘇州的面業大王朱鴻興。這塊金字招牌已經有80年歷史了。最早的老闆朱春鴻在1938年3月,開起了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面餛店,取名朱鴻興。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里有一段文字,可以間接看出當年朱鴻興在蘇州人心目中的地位:眼睛一睜,他的頭腦里便跳出一個念頭:「快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面!」
朱鴻興的面點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一碗凍雞面。據朱鴻興董事長、中國烹飪大師俞長林老先生介紹,凍雞面是蘇州傳統冬令面的代表,由於製作工藝繁雜,老一輩的師傅退隱江湖,這碗面幾斤失傳,甚至曾經在離開蘇州人的餐桌五十餘年。所以就在2014年,俞老先生和高扣林、汪成等幾位業內烹飪大師、蘇幫菜非遺傳承人,加上90餘歲的蘇式面點祖師爺俞雪根,成立了蘇邦面大師工作室,通過查閱資料和不斷嘗試,將這「冬季一碗面」又還原了出來,這才有了現在朱鴻興面館里的【凍雞面】。
凍雞面的製作工藝確實相當復雜精細,一隻生雞到最後呈現在餐桌上,要經過8-10個小時。原料要選擇放養的草雞,而且規定要用8個月到1年左右的公雞;雞肉要經過浸、漂、洗、焯這幾個步驟,焯過的雞塊再每塊洗清血水。以上這一整套流程要循環整整2次,花費2小時左右,才能保證最後的「凍」晶瑩剔透。上鍋之後,文火焐
5個小時左右,調料輔料一次到位,過程中不開蓋,
焐好裝盤自然結凍,一盆色澤透明、鮮香嫩爽的凍雞面澆頭才算大功告成。而待天氣一暖,這鮮香Q彈的雞肉凍就凍不起來了。看來《蘇州日報》所稱「做碗凍雞面用上綉花功」絕非虛言。
這凍雞面吃起來也十分講究,千萬不能把澆頭直接放進面湯里。所有的精華就集合在這個「凍」里,老饕客們會先吮吸雞塊上面的凍,晶瑩如琥珀,追求其原味;吃完凍之後再嘗一口熱乎乎的面湯,嘴裡寒與熱的交織,讓許多老饕客們吃的「熱淚盈眶」。由於凍雞面用料考究,製作工序較為復雜,所以並不是每家朱鴻興都有供應,僅在齊門路店有售。
8、陸長興
陸長興,在蘇州各種百年老字型大小中,它應該算是地地道道的小字輩。1992年,受到洋快餐啟發的陸氏父子申請注冊了「陸長興」商標,陸長興由此成為蘇州餐飲行業第一塊商標。
陸長興的面名聲在外,不僅是本地人,就是許多到蘇遊客也對它贊不絕口。爆魚面里的爆魚炸的剛剛好,不老不嫩,透著鮮甜;燜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雪菜又脆又爽口,從里到外的鮮。大排面,爆蟮面,扁尖肉絲面也都是不錯的選擇。點上一碟姜絲,簡直絕配!
9、御面齋
御面齋是這幾年新晉的蘇式面館,因做法新式,用高價食材,最近兩年也被頻頻刷屏。「御面齋」這個名字,聽上去似乎像乾隆下江南時御筆親賜的名號,頗有些狂妄之意,然而實際上店面卻小到只能放四張桌子,一不留神就錯過。小歸小,但卻布置得古意盎然,頗有些情調。中式的桌椅和掛畫,一塵不染的餐具和茶具,這環境比起普通面館算是精品級的了。
御面齋的野鴨面,是蘇式湯面中較為新穎的選擇。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用砂鍋滾燙鮮香地端上來,浸泡在面湯里的半片鴨腿,裹著綠的耀眼的青菜,竟讓人有種美人兒出浴的錯覺。不就是一碗野鴨面,當真這么銷魂?NO、NO、NO!八十歲的老熟客立馬給你糾正思想,「這可一點都不肥膩的野鴨腿,湯頭原汁原味的鮮,沒有鴨騷味,面條嚼勁又軟硬適中哦!」
如果你以為這碗鴨腿面就是終結,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只不過是入門級的湯面。御面齋的澆頭里既有蘇州人超級愛的傳統蟹粉、蟹黃、蝦仁,女孩子最愛的膠原蛋白豬腳面,還有升級版的松茸、鮑魚等,以及「蘇州最貴一碗面」——澳洲龍蝦面,售價1880元。整個面端上來很是霸氣:一隻大龍蝦靜靜的卧在雪白的面上,鴿蛋、鮑魚和其他海鮮盛在熬制了3個小時的雞湯里。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長時間熬煮的鮮湯,散發出濃郁的雞油香味,小嘬一口,能夠感受到鮑魚、魷魚和龍蝦海鮮的清甜。蘇式湯面中的面從來都是不是配角,御面齋選用的是極細的龍須面,卻煮的不爛不糊,軟硬恰到好處,足可見師傅的功力。
10、壹得面館
壹得面館,算不得是蘇州面館的主流,但就靠著一碗蕈(Xùn)油麵,在高手如林的蘇州站住了腳。蕈油麵過去是常熟興福寺的齋面,一得面館老闆在興福寺學藝後,將它帶到了姑蘇城。原料取自松樹蕈,松蕈「生於松樹茂密處,松花飄墜著土生菌」。在民國年間刊印的《吳中食譜》也有記載:「寺院素食,多用蕈油、麻油、筍油,偶爾和昧,別有勝處。」文中的蕈油,即松蕈油。
極品蕈油麵採用的是野生雞孵蕈,並且用農家菜油,加以八角、丁香等佐料,爆炒而成,所以吃起來會有菜油特有的香味。常熟風味的鮮湯,配上山珍野蕈的鮮嫩、爽滑,真應了那句「香留齒牙麝莫及,菘羔楮雞避席楫。」
11、陸振興
陸振興面館始創於清代同治三年(1884年),已有140多年的歷史。該店原名「陸正興」,最早位於蘇州山塘街,後雖幾經遷移,但卻始終由陸氏子弟代代相傳下來。1995年,由陸繼榮繼承經營,並改名「陸振興」,以經營蘇式面點為特色,是著名的蘇式麵店之一。
陸振興是典型的蘇幫面館,燜肉面、炒肉面、爆魚面都是招牌,值得一試。陸振興也是分白湯和紅湯,白湯很贊,喝完口不幹;紅湯湯色深紅,干凈無雜質,味道咸鮮偏甜,需要哪種,點單的時候特別說明一下即可。傳統的燜肉燜蹄滋味地道,炒肉咸鮮,筍都是選的嫩芽,口感極佳。
12、韋復興
韋復興,與蘇州博物館一街之隔,但毫不起眼,很容易就被略過了:門前亂糟糟的停放著許多電瓶車,就連招牌也被遮陽棚擋住了大半,更別提店裡藍色的塑料椅子和略顯油膩的檯面讓它像極了大學食堂。然而這家店也可算得上蘇州最出名的面館之一:不僅曾登上了蘇州當地報紙《姑蘇晚報》,就連蘇州電視台都曾報道過它!
韋復興的爆紅,皆因為它的這一碗招牌陽春面。之所以稱為招牌,不僅因為面的味道,還因為這碗面只賣3塊錢,是蘇州最便宜的一碗陽春面。所謂陽春面,也就是光面——沒有澆頭,只有湯和面。正因如此,所以對湯和面的要求就尤顯苛刻。每天早晨不到3點,韋復興的師傅就已經開始按照傳統方法熬制湯頭。豬骨加上各種河鮮打底,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熬制,面湯和白開水一樣清澈見底,但喝上一口,卻感覺鮮美無比,再加上特製的面條,讓許多蘇州人大老遠趕來吃上這一口。你問值得嗎?吃過的人就簡單的一句話:「這碗面,不僅是3塊錢的事。」
13、靈岩寺
靈岩山的素麵在蘇州是頂出名的,
被譽為「姑蘇第一面」。老蘇州都知道一句有關靈岩山和隔壁天平山的諺語:「靈岩一碗面,天平一口湯」,說明靈岩山的一碗素麵是一絕,也是許多蘇州人兒時的回憶。
從前靈岩寺的素麵全由和尚們製作,煮麵給香客們吃的時候,面都要從和尚剃度之後的光頭上過一下,以示沾沾佛性。現在因為食品安全的考慮,取消了這個儀式。素麵通常有香菇、什錦兩種口味,面是特製的鹼水面,筋道十足。出家人很實誠,澆頭總是給分量十足的一大勺,滿滿的鋪在面上,菌香撲鼻。
14、新聚豐
新聚豐其實並不是面館,而是一家老牌的蘇幫菜館,也是蘇城為數不多的供應「三件子」的餐館。三件子是老蘇州宴席上的壓軸菜,最後沒有這一大鍋鎮場,主人的面子不夠完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廚影美食。標准三件子,得用常熟鹿苑鄉的三黃雞、婁門麻鴨和本地黑毛豬的全蹄_,在超大號砂鍋里燉六個小時以上,燉到湯汁稠厚食材酥爛還不走形,方是到位。最後加入最簡單的鹽調味,就已經鮮美異常。若是大戶人家,還要在湯中加入金華火腿、鴿子、鴿蛋等好料,升級為「五件子」甚至「七件子」。在蘇州的冬天吃三件子,有多喝一碗湯少穿一件衫的說法。
這吸收了燉物精華的湯正是下面的最好湯底,整個三件子吃得差不多了,再讓店家送回廚房,加入青菜和一碗光面,配這湯底略煮一會兒,重新端上來,面條吸收了湯底的精華,香氣四溢,將這份豪華的「三件子湯面」一掃而光,最後扶牆而出,方算盡興。
15、西湖面館
有食客甚至這樣動情的形容這家面館:「我敢這么說,只要你去吃過,肯定會再想去的!」西湖面館是太湖邊臨湖鎮上一家經營了20多年的老面館,雖然算不上老字型大小未曾威名遠揚,但在當地那也是人盡皆知。西湖面館和大多數的蘇式面館一樣,清晨起營業至過午,基本下午1點就關門打烊了。因此有人為了吃上一碗他家的頭湯面,不惜清晨5點起床,驅車數十公里趕往,這碗面的誘惑力,不問可知了。
西湖面館的鱔絲面是招牌,擁有超高的點單率。面用厚實的青花大碗裝著,看起來分量十足。鱔絲塌塌滿地蓋在面上,其實,與其說是鱔絲,不如說是鱔片,看來店家選用的是身材圓潤的黃鱔,因此每一片的厚度都很給力。調味也非常出色,鱔魚吃在嘴裡絲毫沒有腥味,只覺得又鮮又嫩,十分銷魂。每一根面條都裹上了濃郁的掛汁,吃起來濃郁噴香,鮮而不咸,而面條本身也非常勁道,往嘴裡吸的時候甚至能感覺到面條的拉伸感。
16、俞長盛
說到吃羊肉面,蘇州一帶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雙鳳羊肉面!雙鳳羊肉面,又名雙鳳肥羊大面,是太倉餐飲文化中的特色品中之一,以酥、濃、香、肥著稱。雙鳳羊肉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弘治年間就有對羊肉的贊美詩雲:「秋風乍過西林寺,已聞深巷羊肉香」。做雙鳳羊肉面最出名的,莫過於「俞長盛羊肉館」,據說上海台、東方台、浙江台都來拍過專題片,不寬敞的店面牆壁上,還懸掛著《蘇州日報》和《解放日報》的報道。
「俞長盛」羊肉之所以在眾多的羊肉面中脫穎而出,有其一套秘傳:首先是選購山羊品種,放養在長江邊的「太倉山羊」食百草而長,體大皮薄肉嫩,以閹割的公羊與剛成年雌羊為上選。第二,講究宰殺,必反復洗凈羊肉,肉質肥而不膩,加工中反復的清洗、去毛,弄好的羊肉乾乾凈凈的。第三,鍋底置盤去殼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鍋;鍋之四周滿塞白蘿卜,以除膻味。第四,宰殺後將肉分檔下鍋,肉質較老的置下層,肉質嫩者置上層,然後再加佐料,文火燜煮。其面湯用烹羊原湯熬制,要熬得濃而不濁、油而不膩方用之。
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稱「跳面」,其特點是面條細、柔、滑、韌,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口感極好。
⑵ 最蘇甜的蘇州的面,這些你都吃過嗎
最蘇甜的蘇州的面,這些你都吃過嗎?
都說北方人愛吃麵食
南方人好吃米食
溫良的蘇州人卻偏偏吃面吃得比北方人還凶
幾乎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境界
飢腸轆轆時我們吃面
悲傷的時候吃面
過節的時候我們也吃面……
關於吃面蘇州人絕對是全世界最認真的
一碗地道的蘇式面講究面、露、湯、澆、青
面要吃新壓的 :面就是面條,超過3小時的面口感就差了。
硬面與爛面 :大約一半左右的蘇州本地人吃面的時候會要求下面的師傅硬一點或爛一點,不同的師傅對軟硬的把握不一定一樣。
寬面與細面 :蘇州的面,以前有幾個規格的,按寬度區分。現在一般的麵店都只經營一種面,想要吃寬面,倒是沒處去了。
一家麵店露的配方不能隨意變:露是一家面館的根本,因為露決定了面的基本味道。一個老蘇州很容易吃出來這是誰家的面。
在遞面票時,聽到最多的就是「緊湯硬面」、「寬湯爛面」這一類僅對面和湯做出的要求。
不放湯的叫拌面,少許湯的叫緊湯面,多加湯叫寬湯面。
老一輩的蘇州人,都喜歡在清晨面館剛營業時去吃面。清水下的第一鍋面被稱為「頭湯面」。
陸文夫的《美食家》是本繞不過去的書。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懶覺倒是與他無緣,因為他的腸胃到時便會蠕動,准確得和鬧鍾差不多。眼睛一睜,他的頭腦里便跳出一個念頭:『快到朱鴻興去吃頭湯面!』"
陸文夫筆下的朱自治對頭湯面的執著,恐怕只有老蘇州才曉得其中的門道道。
蘇州面最重湯頭。對一碗蘇州面來說,吊一鍋好湯,便成功了一半。
蘇州面的湯分 紅白兩種 ,簡單地區別,即是否加入醬油。細分起來,各家店自然有各家店的配方。
基礎的食材則無外乎「雞鴨魚肉」:青魚、鱔骨、螺螄、大骨、豬肉、整雞……再加入各種香料,燜煮的時間多在8、9個小時以上。在蘇州 叫得響的店子 ,也一定會 有自己的獨家秘方 。
有些店家,會將河、湖鮮與禽畜類分開熬煮。根據不同食材的性狀,各自成湯,再行調配,如此,吊出的湯比例更精準,風味更佳。
不管湯里加了什麼,清而不油是底線。食材本身要好,熬煮時也要注意火候分寸,絕不能把湯料煮得粉身碎骨、四處逃亡,出現糊味更是大忌。否則,食客定然是一鬨而散。
在蘇州吃面,一般都是先選好澆頭付錢,再到窗口憑號碼領取。如果選擇雙澆、三澆,站在窗口前一定會陷入選擇恐懼症。
配菜的製法有兩種,一種是 事先做好的菜 ,傳統的有燜肉、炒素,荷包蛋、雪菜肉絲等等,一般的面館總有十來種。另一種是 現炒 ,傳統有的鱔糊、肉絲、蝦仁等等。
配菜直接放在面碗里,叫 蓋澆 。配菜另放一小碟,稱為 過橋 。
如果不要澆頭,那就是一碗光面,俗稱 陽春面 。
青是蒜葉,放在面里作香料用的。
重青、免青:多放大蒜叫 重青 ,不要放的叫 免青 。
現切的蒜葉才香 :大蒜要新切,上午切的大蒜,下午放多少都不香了。所以有的人看到放大蒜碗里快空了,就有人要求另切一點,或者乾脆免青了。
蘇州面館,一定要等顧客買了票之後才能把面下到鍋里的,稱為人等面。
蘇州都是人等面,不吃等人面。因為蘇州人絕對 不願意吃人來以前就已經下好的面 。
說幾兩就是幾兩。全靠師傅自己判斷下手輕重,
抖翻時長筷一夾一抖一翻,就是蘇面最經典的「 觀音頭 」;
入碗中紋理像是風吹麥浪一般,也有說是 鯉魚背 。
這里要為蘇州的面正個名,蘇面的甜是鮮甜香,白湯、紅湯、拌面、二面黃還有那點不完的澆頭……一起去蘇州嘗嘗最蘇甜的一碗面吧~
特色:三蝦面,「兩面黃」
裕興記最出名的就是三加二(三蝦面和二面黃)
蘇州老食客們一定知道這一碗三蝦面。在蘇州,河蝦經常有,不過蝦籽蝦腦卻只是這個初夏時節的產物。三蝦面的澆頭是由蝦籽、蝦腦、蝦仁一起炒制的。目前裕興記一碗售價104元,可以算得上是土豪面了!按一些老蘇州的說法,過去一碗三蝦面能頂十碗大肉面的錢,自然是十分珍貴。
蝦仁Q彈軟嫩,彈性十足。面條上裹滿了蝦籽和蝦腦。一口下去,彷彿一整個夏天的美味都在這碗面里了。所謂的一期一會,大抵就是如此吧?
兩面黃是一種蘇州獨有的傳統麵食名吃,曾被稱為「面條中的皇帝」。
兩面黃看起來就像蓋澆泡麵餅,還有點像面條版的三鮮鍋巴。但是正經的吃貨怎麼會以貌取人呢?小心翼翼地掀開面餅,會發現盤底有一層淺淺的鹵汁,鮮香透亮,輕輕地掛在金黃的面條上。夾帶著澆頭和鹵汁,將面條送入口中,有的外脆里嫩,有的外軟滑內酥香。
人均:61元
地址:姑蘇區觀前街地區,嘉餘坊25號(多家分店)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7:00-14:30,16:30-19:00
特色:凍雞面
早在五六十年前,蘇州人對火鍋的熱度不過爾爾,我們有自己的過冬美味,其中名氣最響的就是一碗打耳光都不放的「凍雞面」。
凍雞面製作起來相當費時費心思,前前後後要花10小時左右才得到面前這一顆「凍雞明珠」,Q彈得讓人不捨得下筷。
夾起一塊凍水,感受一下舌尖的冰涼再吃一口面,鮮得眉毛掉下來!
人均:26元
地址:姑蘇區拙政園,齊門路2號(多家分店)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6:00-19:30
特色:炒肉面
黃天源的糕團一直都是很有名的,可是你知道這里還有一碗炒肉面也一樣的優秀嗎?
一碗炒肉面的靈魂,在於面里的幾種時鮮美味:豬肉、蝦仁、黃花菜、木耳、筍丁、扁尖……多種味道在舌尖上爭奇斗艷,卻又不失平衡。下好一碗寬湯面,舀上一大勺炒肉澆於面上。一絲恰到好處的咸鮮,妥妥地調出了澆頭的鮮美。
人均:19元
地址: 姑蘇區三香路沿線,三香路919號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10:00-22:00
特色:奧灶面
傳說乾隆三下江南時,巧遇一位老嫗操勺燒面;顧不上灶頭骯臟,急向前懇請一碗,味道竟驚為天人。天子銘記在心,御賜「奧灶」之名,從此,奧灶面芳名遠揚。而胥城大廈的奧灶面號稱是全蘇州最好吃的之一。
餐前小菜有就有三樣。小番茄、花生、榨菜,面上來之前,這些小菜就可以吃得很開心了,等待也不會無聊。
湯底用老鴨、嫩雞、鮮肉蹄膀加多種骨頭煎煮而成,配上爆魚鹵汁,湯頭鮮甜味濃。開吃前要先上下撩一撩面,此「撩」非彼「撩」。撩過的面才能完全吸浸湯汁,面中有湯的感覺才是最好的。
大份2兩30元,小份1兩24元。澆頭另點,有熏魚,燜肉,蝦仁等。
人均:106元
地址:姑蘇區三香路沿線,三香路333號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6:30-10:00,14:00-22:30
特色:鱔絲拌面
這家大名鼎鼎的西湖面館位於臨湖鎮浦庄的浦鎮街141號,開了有二十多年了。雖然從未做過廣告,卻一直靠著口口相傳的好味道吸引著各路面痴。
這家店的鱔絲拌面相當銷魂,是這家店的招牌,有不少蘇州人會驅車幾十公里來吃這碗面。
鱔糊塌塌滿地蓋在面上,與其說是鱔絲,倒不如講是黃鱔片。每一片的厚度都很給力,看來是用了身材圓潤的黃鱔了,雖然沒有鱔絲的那種細氣,但大塊的黃鱔反而有了些豪氣。
人均:24元
地址:吳中區,浦鎮街141號,臨湖第二小學南100多米
營業時間:05:00-13:30
特色:舌尖上的楓鎮大肉面
說到同得興,大家最津津樂道地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在這里拍了一碗楓鎮大面。自從舌尖上的中國對其報道之後,這碗楓鎮大肉面更是被列為來到蘇州必做的幾件事榜首。
蘇式面里,楓鎮大肉面的湯有些與眾不同。這面一般只有盛夏才有售,湯里要加入酒釀提鮮,清亮醇厚,回甘更綿延。用豬骨、鱔骨熬成的湯增鮮,再用酒釀吊香,湯清無色,醇香撲鼻。里頭的燜肉至少要燉上四個小時。白湯里拱出的鯽魚背,馱著一塊白嫩肥美的燜肉,甫一上桌,第一反應竟是「溫泉水滑洗凝脂」,倒不知道如何下嘴了。
楓鎮白湯面底是蘇州人夏天愛吃的款式,它家的白湯給個好評,特別適合夏天的清澈鮮甜,比瓊琳閣更有滋味些。拌面不功不過,其實如果單論面,蘇州面館少有不好吃的。更多吃的是湯和澆頭。
它家的澆頭也是滿滿一菜單。可以試試腰花和魚片。
人均:45元
地址:姑蘇區十全街/鳳凰街,十全街624號(多家分店)
營業時間:7:00-13:10
特色:蝦仁面,燜肉面,爆鱔面,小闊面
美味齋靠近蘇州博物館,門面也是地道蘇式面館的樣子。比起外地人來了肯定要尋去的同得興,美味齋是本地人比較愛去的面館。
雖說蝦仁現在常年都有,卻只有這個季節里的河蝦才是最最鮮美肥嫩。這些河蝦個頭都不小。非常質朴又溫馨的一家店。吃著面,伴著耳邊的吳儂軟語,彷彿回到了舊時光。
除了細面,它家的小闊面也值得一吃,注意哦也是一定要在上午去吃。
燜肉面也是它家招牌,已經吃了好幾大塊燜肉澆頭,這次阿布換了個炒肉燜肉面。但拍完照感覺面已經有點太軟了,大家記得如果要過一會兒才吃,可以吩咐要硬面。
小闊面就是平時大家常吃的寬面條,整體來說美味齋的湯和澆頭都偏咸,也許適合不愛甜重口的人。
人均:20元
地址:姑蘇區,西北街111號(多家分店)
營業時間5:30-13:00
特色:陽春面,素澆面
三元一碗的陽春面叫光面,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曾流行蘇州,沒有澆頭,碗里只有一碗面,後來因為經濟發展店家覺得賺不了錢,加之吃光面的人越來越少,後來便停止了供應,最近光面在蘇州又出現了!
看著像大學食堂的韋復興,就在蘇博對面。最出名就是一碗三塊錢的陽春面,而且主打就是它,老闆說便宜又好吃才顯得我們厲害。
可別小看了這碗陽春面。湯底不是一般的面湯,工人每天早上3點起來,將黃鱔骨頭,螺絲等湖鮮用紗布包起來,放在有肉骨頭湯里熬湯頭,俗稱的吊湯頭就是如此吧。一口湯喝下去,溫暖人心。
你看過它家的價目表會有種物價穿越的感覺,一股國營食堂氣質
不能否認這碗面性價比很高,三五塊錢能有一碗吃著噴香的熱湯面,還要什麼自行車?
人均:12元
地址: 姑蘇區平江路,齊門路11號
營業時間:05:30-14:00
特色:雙鳳羊肉面
作為一個老雙鳳人,必須知道俞長盛。羊肉老店,以前開在老街上,後來雙鳳成立了羊肉一條街,俞長盛就搬到那裡去了,印象中這家店應該是雙鳳最早的一家的羊肉面。
這家店的羊肉面超好吃!羊肉面配上一塊紅燒羊皮,那個羊肉特別特別的酥,入口即化,我好喜歡,羊肝和湯也不錯。不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念念不忘。
人均:20元
地址: 太倉市,鳳東路雙鳳鎮新太倉人公寓西150米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7:00-20:30
特色:牛蛙面
太湖十八澆其實澆頭不一定每天都有18種,老闆早上親自去菜場買菜,澆頭數量全看心情。雖然這家店的蘇式面中規中矩,但牛蛙面還是很出彩的。
咸香適中,湯底是奶黃色的,喝上一口十分鮮美。面條配的是蘇州人愛吃的細面。牛蛙各個都是貨真價實,很肥很勁道,小腿肚的肉真是嫩到沒朋友。
人均:35元
地址: 姑蘇區十全街/鳳凰街,十梓街420號司法局正對面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10:30-13:00,17:30-01:00
特色:十八種澆頭
瓊琳閣的發音在蘇州話里諧音「窮靈各」,有很贊的意思
每年夏天蘇州評十碗面,瓊琳閣都能進個前三。然而和那些老字型大小比起來,2011年左右開業的它只算個小字輩,說明蘇州人吃面只看好不好吃,而不是看資歷。
它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店裡十八種之多的澆頭。
當然蘇式面的湯是關鍵。這一碗湯頭鮮香帶甜,據說是用大骨、黑魚、火腿、鱔骨等吊湯食材,加各種秘制調料放木桶里熬成。仿照的,是百年前的老做法。
因為木桶只有兩個,湯也就那麼多,一天只賣 600 碗。所以務必上午去吃,免得白跑。
吃面就是吃澆頭,一口氣沒忍住點了99元……算上姜絲八個碟,也算奢華版了。
味道果真是贊,蜜汁火方甜糯入口不膩,蝦仁也是清清爽爽。紅燒大腸和燜肉都不失水準。不過八寶辣醬數了數怕是沒有八寶,只有三四寶吧!
人均:25元
地址:姑蘇區,書院巷20-4號(近十全街路)(多家分店)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6:00-13:30
特色:燜肉面,素凈包子
門頭上寫著姑蘇名小吃,於是進去看了看。問了店家,燜肉面是這里的特色,於是叫了一碗紅湯配燜肉。
這塊燜肉務必要給個好評,意外地好吃。肉酥不腥特別難得,帶軟骨咬著也有滋有味。
「上風切,下風香」,是對燜肉之香最根本的說法。一次吃面,對座之人還未開吃,只是把燜肉往面湯里撳,下風口便聞到一股千回百轉之香,無法形容,無以名狀。因之,香也是無處不在的。
燒麥並沒有什麼驚艷之處,不過裡面塞的糯米誠意滿滿。
給菜饅頭好評,菜籽油浸得皮黃,裡面餡料不單單是青菜,木耳、香菇、黃花菜等等……皮薄有韌性,不過依然甜鮮口,有的人不一定能接受。
人均:25元
地址:姑蘇區平江區,井巷16號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6:00-19:00
特色:蝦籽肥腸面
會吃的吃客一定知道,蝦籽和面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而這次將蝦籽與鹵制過的肥腸一起爆炒,將這個世界上與面條最搭配的兩樣東西結合,肥腸細膩軟糯的口感中偶爾品到蝦籽的味道,簡直好吃的要哭了!
話說回來,這家元素麵工坊,曾以一碗手剝蝦仁面橫掃蘇州「面界」!如果你來了這家面館,不妨點一碗試試,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在蘇州,早餐能吃上他們家一碗傳統蝦仁面一整天都圓滿啦!
人均:55元
地址:虎丘區獅山地區,濱河路846號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6:00-14:00
特色:大湯黃魚面
說到最6澆頭,那就非御面齋莫屬了。上到近2000軟妹幣一碗的澳龍面,下到……下到……好吧,沒有下到,因為店內澆頭都很「壕」。
大湯黃魚面是招牌。黃魚是去骨的,作為水產品愛好者,身心將得到大大的滿足。湯鮮,料美,面糯。怎麼贊美都不夠。
人均:147元
地址:姑蘇區觀前街地區,嘉余坊50號(夢軒閣西隔壁)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07:30-15:00
在蘇州,春天是筍油麵,夏天要吃楓鎮大肉面、三蝦面,秋天又到了吃蟹粉面,禿黃油拌面的時候,冬天羊肉面,凍雞面
吃的哪裡是面,分明是四季時令。
當蘇式面遇到時令菜,更是將蘇州人的「細膩」發揮到淋漓盡致
一座城裡幾步就是一個面館,十幾年的那都是小輩份。能開下去的面館,每家都有每家長,一口是吃不出高下。
⑶ 請教北京哪裡有好吃的冷麵館
一碗居老北京炸醬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朝陽區安慧里四區5號樓
電話:010-64911258 郵編:100101
新老北京炸醬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朝陽區新源里
電話:010-64673275 郵編:100027
新成削麵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宣武區糧食店街55號
電話:010-63048560 郵編:100051
小豆面館亞運村店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朝陽區安慧里四區2號樓
電話:010-64912734 郵編:100011
小豆面館現代城店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朝陽區建國路88號現代城c座
電話:010-85804366 郵編:100022
思宏牛肉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豐台區橋南韓莊子三里8號
電話:010-63713771 郵編:100070
一家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朝陽區將台路商業街2號樓12號
電話:010-64350163 郵編:100016
馬氏牛肉麵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49號
電話:010-66187289 郵編:100034
小福樂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海淀區魏公村路3號
電話:010-68910475 郵編:100081
新川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14號
電話:010-66182452 郵編:100035
天顧順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豐台區豐台橋南看丹橋東
電話:010-63783135 郵編:100070
真味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宣武區太平街甲2號
電話:010-63179723 郵編:100050
蘇式牛肉麵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崇文區寶華里頭條
電話:010-67211405 郵編:100075
景社老劉家面館
北京市 北京市轄區 東城區美術館東街蔣家大院8號
電話:010-64005912 郵編:100010
⑷ 陽春面也很好吃!哪裡的面
陽春面是蘇式湯面的一種,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江蘇高郵、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淮安等地,都有自己特色陽春面。比較出名的有上海陽春面、高郵陽春面、揚州陽春面。
⑸ 中國這么大,哪裡的面最好吃
1. 蘭州牛肉麵
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的蘭州牛肉拉麵,是蘭州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之一。蘭州牛肉拉麵起源於唐代,現其美譽已遍布全國甚至全球。
食客品嘗腸旺面,一吃筋道的面條,二吃鮮嫩的腸旺和香脆的脆哨。腸旺面的面條,用的是手工製作的雞蛋面,需經過「三翻四搭九道切」反復揉搓折疊擠壓切絲成面的過程。而腸旺則是選取新鮮的豬大腸和豬血旺;脆哨則是選用五花肉去皮切丁後經過幾道炸炒工序烹制而成。最後加入雞湯和焯過水的豆芽,再淋上紅油,撒上蔥花,一碗讓人久久回味的腸旺面就做成了。
⑹ 中國最好吃的面條排行榜
面條是我國最先製作和發明的,深受全國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喜歡,面條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但是製作手法各不相同,這樣的口感也不一樣,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面條排行榜一覽。
麵食是中國人的主食之一,各地的吃法都不一樣,可謂是五花八門。但面條是最常見的,作為一個吃貨,我給全國各地的特色面條排了個名,精心篩選十種,並總結出推薦理由。現整理如下:
1、蘭州牛肉拉麵
蘭州牛肉麵,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麵,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現在蘭州拉麵已經走出國門,世界各地幾乎都有蘭州拉麵的影子穗埋,深受老外的歡迎,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歷史由來:
坊間傳說,蘭州牛肉麵起源於唐代。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麵始於清朝嘉慶年間,創始人叫陳維精。後經傳承改進,以「一清(湯)二白(蘿卜)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面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准。
推薦理由:
蘭州拉麵是中國所有面條中最細最長的面條,也是全世界最細最長的面條,早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並有「中華第一面」的美譽。
2、山西刀削麵
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麵的調料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猜氏螞醬、肉炸醬、羊肉湯、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都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麵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大同刀削麵,可謂是「麵食王中王」。
歷史由來:
刀削麵起源於12世紀的山西太原,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易於消化。到了清康熙年間,山西刀削麵的一個分支已發展為高度文化性的的官府私房菜,成為非物質文化遺存。
推薦理由:
刀削麵與北京的炸醬面、山東的伊府麵、武漢的熱乾麵、四川的擔擔面並稱為五大麵食名品,享有盛譽。
3、北京炸醬面
炸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最愛,炸好的干黃醬,配上8個菜碼,拌在過了水的面里,那味道真真是好極了。
歷史由來:
老北京炸醬面,一道傳統的中式麵食,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流行於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傳說八國聯軍進北京,西太後逃跑西安時比較喜歡吃的一種面就是炸醬面,後令總管李蓮英把做炸醬面的人帶到北京,進宮做炸醬面,後來由宮廷傳核消向民間,炸醬面也就在北京地區紮根開花了。
推薦理由:
在北京,炸醬面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不是說賣的有多貴,也不是說看起來有多講究,只是吃完面之後,讓你有種想舔碗的沖動。現在炸醬面已經成了北京地方飲食文化的代表。
4、河南燴面
河南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燴面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正宗的河南燴面是河南傳統的風味小吃,用肉骨湯下面,出鍋之後再加些蔬菜,湯、面、肉、菜兼而有之,飄香四溢。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燴面是以優質高筋麵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一種類似寬面條的麵食。湯好麵筋,營養高。
歷史由來:
關於河南燴面就有唐太宗落難說,豫籍京官廚子自創說,山西回族傳統麵食改進說等等文化典故。但現實很骨感,有學者指出,從1956年省會鄭州成立第一家燴面館開始,掰著指頭算算,燴面正式被作為一個單有品種出現、一個單有品牌經營,到現在也不過近60年光景。
推薦理由:
河南燴面,「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一種葷、素、湯、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
5、武漢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四川擔擔面、鄭州燴面一樣齊名,是武漢頗具特色的特色小吃。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五香醬菜等配料,更具特色。熱乾麵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過冷和過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增加了多種口味,吃時面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讓人食慾大增。
歷史由來:
熱乾麵源於三十年代初期,在漢口長堤街賣湯面的蔡明偉首創,後加以改進,當時名叫「麻醬面」,直到1950年工商登記時才正式叫「熱乾麵」。
推薦理由:
提起武漢,很多人自然聯想到各種美食,象周黑鴨、武昌魚、豆皮、面窩......真要選出哪一個能代表武漢的美食,恐怕要數武漢熱乾麵了。熱乾麵在中國首屆面條文化節上被列為中國十大面條之首,雖然排名惹爭議,但吃過的人都不可否認,熱乾麵好吃的是不要不要的。
6、四川擔擔面
擔擔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貢著名的傳統地方美食,據說源於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因而得名。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擔擔面主要是將麵粉擀製成面條,接著煮熟,然後舀上炒制的肉末做成。做成後,面條細薄,鹵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如今擔擔面已遍布各地,雖做法有些許不同,但已經成為家常美食小吃了。
歷史由來:
相傳,清末時四川自貢有一個挑著擔子賣面的小販,名叫陳包包。他每天早出晚歸,一邊串街走巷,一邊敲著手中的梆子吆喝叫賣,當時人們都稱他賣的面條為「擔擔面」。
推薦理由:
擔擔面是四川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特殊風味的一種著名小吃,堪稱川味麵食中的佼佼者。2013年,擔擔面被評為中國十大名面條之一。
7、陝西臊子面
臊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特色傳統麵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方流行。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
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於陝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卜、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等,既好看又好吃。
歷史由來:
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如今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推薦理由:
在中國餐飲行業舉辦的「中國十大面條」排行榜中,作為面條有上百種吃法的陝西省,竟沒有入圍「十大面條」,這個結果讓很多網友「驚呆了」,在達里小編重點推薦一下臊子面,雖然陝西好吃的面條不止這一種。
8、安徽牛肉板面
牛肉板面歷史悠久,起源於安徽省和河南新野的漢族特色小吃,不但經濟實惠而且還美味可口。主要食材有牛肉、牛油和板面以及多種配料,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
牛肉板面具有面片柔軟順滑,口感滑利爽口,牛肉爛軟、辣油紅艷、青菜翠綠、湯味和諧、香味撲鼻、誘人食慾等特點。以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香六辣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並逐漸風靡到全國各地。
歷史由來:
關於牛肉板面的由來三種傳說,一種說法是「清兵切餅」還有一個說法是「大板刀切面」,第三種說法是「張飛摔面」。其中以安徽太和為正宗,最早始於清朝光緒年間。板面原本是地方小吃,知名度不算太高,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本地人外出打工帶出省,逐漸風靡到全國各地。從安徽牛肉板面的發展可以看出,任何小吃只有在適應當地食客口味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才能生根發芽、長盛不衰。
推薦理由:
牛肉板面如今隨著地域不同出現風格多樣化,但是百變不離其宗,其原因就在板面鹵湯配料是歷經了百餘年時間的檢驗,香味合理,美味可口。如今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板面館比比皆是,不管春夏秋冬都是食客如雲,社會各階層人士百吃不厭,長盛不衰,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飲食文化。
9、鎮江鍋蓋面
中國十大名面之一,也叫鎮江小刀面,有「江南的天下第一面」美譽,是江蘇省鎮江市地方特色傳統美食。做法通常是將麵粉揉好後擀成薄片,再用刀細切,與鍋蓋一起下鍋煮熟,撈起放入調好佐料的碗里即可。特點是軟硬恰當,面的柔韌性好,老少咸宜。
歷史由來:
鍋蓋面做法源於清朝。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到鎮江張嫂子面館坐客,張嫂子忙中出錯,誤將湯罐上的小鍋蓋當成大鍋蓋,撂到面鍋里,結果沒想到煮出來的面還挺好吃,乾隆爺吃後贊不絕口。
推薦理由:
跳著舞做出來的面條。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復擠壓成薄薄的麵皮,用刀切成面條。
10、陽春面
陽春面是蘇式湯面的一種,又叫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
歷史由來:
說起陽春面還得和乾隆爺扯上關系,相傳乾隆南巡,在淮安城一家面攤吃飯,看到攤小二端上一碗面條,根根利利爽爽,淡醬色面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碎蒜沫,陣陣香味撲鼻而來。
吃兩碗後,乾隆才想起來問這面的名字,攤小二說還沒名字。乾隆深思片刻說:「淮安是漕運要地,對國庫貢獻很大,現在正值陽春三月,就叫『陽春面』吧。」
推薦理由:
陽春面是江南地區特有地方小吃,比較著名的有上海陽春面、高郵醬油麵、揚州陽春面等等。小編第一次聽說陽春面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可惜沒吃過,今天也給上榜吧。
除了上述10大面條,還有很多好吃的麵食無法一一列出,比如:吉林延吉冷麵、山東伊府麵、廣東竹升面、崑山奧灶面、重慶小面等;
還有一些獨具地方特色的蔥油拌面、拉條子、炒麵、涼面、燃面、面頁子、漿水面等等。
面條是否好吃,在每一個吃貨眼中都有不同的標准。或許您喜歡的面條,我見都沒見過,更沒吃過,所以本文僅供大家樂呵樂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