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目山在那裡
天目山
位於浙江省西北部,距臨安城31公里,古稱浮玉山。舊時東西天目山峰頂各有一池,左右相望;形如無眼,故名天目。天目山林木繁茂,其中西天目為全國重點自然保護區,素有"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之說。天目山的大樹華蓋與黃山的奇峰怪石、廬山的匡廬飛瀑一樣享有盛譽。
驅車進入天目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麓的禪源寺,它位於昭明、旭日、翠微、陽和群峰之下,故有"千峰涵一剎,六水會雙清"之說,它是登西天目之門戶。禪源寺初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是天目山最大的寺廟,抗日戰爭後期,遭日寇飛機轟炸,破壞嚴重,至今尚未恢復舊觀。禪源寺東側有六星石、蟠龍橋、雨華亭、天然居等景點。禪源寺向西北行里許,即至太子庵,亦稱昭明庵。梁昭明太子蕭統曾留居天目山,在此的《金剛經》為32節,傳說由於過度勞累,雙目失明,後取石池水洗之,明。至今尚存洗眼井。自禪源寺後過仰止橋登山經五里亭、七里亭、歷覽鍾樓石、眠牛石諸勝,向西即抵獅子岩。獅子岩以"崖石雄踞,狀如狻猊"而得名。岩勢突兀,如獅昂首,中有凹處,彷彿獅口,亦稱獅子口。據傳獅子口是元代高峰禪師參禪和坐化之處。獅子口下,有千丈岩,前臨深崖,俯視深谷,驚心動魄。從獅子岩向東北,七星塔旁即為大樹王,其樹齡估計在1500年以上,宋代即稱它為"千秋樹"。傳說清乾隆帝游此,曾用腰帶圍過,封為"大樹王"。從此,傳說這棵大樹的皮可治百病,遊人、香客競相剝取,至使枯死,大樹王雖已死50餘年仍傲立不倒。從大樹王向東繼續攀登,不遠就是開山老殿,即獅子正宗禪寺,由高峰、中峰師徒相繼開創,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寺前樹木,經歷600 余年,蓊鬱蔭森,蔚為壯觀。從開山老殿向東而下有翠壁青峰,如刀削斧劈,峰頂石尖,名"倒掛蓮花",亦稱西來峰。沿峭壁先下然後再上,峰頂建有一涼亭,亭前奇峰峭壁,幽谷密林,臨崖處圍有鐵欄,人置身其間,彷彿入畫,實力西天目的風景最佳處。從此處再東行200餘米就是四面峰,亦稱玉柱峰。從玉龍崗向前,兩邊深谷,一道山樑,蜿蜒登峰,崖壁有一古松傲然挺拔,至此山風卷揚,深谷幽壑,使人有凌空出世之感。
從開山老殿繼續登山,經羅盤松、李白吟詩石、蓮花朝陽等景,便抵達仙人頂,這里便是西夭目主峰,海拔1506米。傳說是仙人出沒的地方,故名。仙人頂上有天柱峰,實力一兀立巨石,直插雲霄,高約10米,石上鐫有"天下奇觀"四個大字。可惜巨石已被攔腰炸斷,僅剩"可觀"兩字。附近還有浮玉石、寶劍石、仙人鋸板等景觀。山頂原有的古浮玉池、古天池惜已基本乾涸。現頂上設有高山氣象站。天目山另一主峰東天目位於臨安縣城西北23.5公里處,也有飛泉、奇石、雲峰、大樹、茶葉、筍乾等六絕。主峰大仙峰海拔1479米。山腰原有昭明禪院,傳為昭明太子修禪處,明萬曆初重建,1958年失火焚毀。山上還有分經台,洗眼池等古跡。東天目景色不如西天目,唯東西雙瀑較有特色。自山麓登山,山勢迂迴,嶺東側峽谷空曠,東瀑自數十米高的峭壁上飛流直瀉,繼續登山約300 米,轉過山彎,又一道瀑布級級下瀉,連成一掛水晶簾幕,此為西瀑。西瀑落差約55米,瀑布旁岩上鑿有"懸崖飛濺"。瀑布前溪上有石橋橫跨,名"垂虹",為觀瀑最佳處。
臨安縣境內還有玲瓏山、錢武肅王陵園、功臣塔等名勝古跡。
2. 東天目山在哪裡
在臨安和西天目山的中間,離太湖源比較近
3. 天目山在哪
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市境內,有東西兩峰遙相對峙。東峰大仙頂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兩峰各天成一池,宛如雙目仰望蒼穹,故得名天目山。
天目山地質古老,歷史悠久,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是集儒、道、佛教於一體的宗教名山。是韋馱菩薩的應跡道場,禪門臨濟宗的祖庭,是道教大宗張道陵的出生地及修道之所,禪源寺為江南名剎。古今中外有眾多偉人、名人及高僧大德曾在天目山留下了十分珍貴的足跡和墨寶。
天目山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國家科研教學的重要基地,以「大樹華蓋」、「物種基因寶庫」享譽天下。據調查統計,本保護區在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東洋界中印亞界華中區的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其中被列為國家保護的動物有39種,其中一級保護的動物有雲豹、金錢豹、梅花鹿、黑麂、華南虎、白頸長尾雉等6種;國家二級保護的動物有獼猴、穿山甲、豺、黃喉貂、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金貓、蘇門羚、赤腹鷹、紅隼、白鷳、勺雞、藍翅八色鶇、中華虎鳳蝶、拉步甲、彩臂金龜等33種。本區內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天目鐵木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植物有:金錢松、榧樹、七子花、連香樹、樟樹、浙江楠、野大豆...
4. 天目山有哪些景點
驅車進入天目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麓的禪源寺,它位於昭明、旭日、翠微、陽和群峰之下,故有"千峰涵一剎,六水會雙清"之說,它是登西天目之門戶。禪源寺初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是天目山最大的寺廟,抗日戰爭後期,遭日寇飛機轟炸,破壞嚴重,至今尚未恢復舊觀。禪源寺東側有六星石、蟠龍橋、雨華亭、天然居等景點。禪源寺向西北行里許,即至太子庵,亦稱昭明庵。梁昭明太子蕭統曾留居天目山,在此的《金剛經》為32節,傳說由於過度勞累,雙目失明,後取石池水洗之,明。至今尚存洗眼井。自禪源寺後過仰止橋登山經五里亭、七里亭、歷覽鍾樓石、眠牛石諸勝,向西即抵獅子岩。獅子岩以"崖石雄踞,狀如狻猊"而得名。岩勢突兀,如獅昂首,中有凹處,彷彿獅口,亦稱獅子口。據傳獅子口是元代高峰禪師參禪和坐化之處。獅子口下,有千丈岩,前臨深崖,俯視深谷,驚心動魄。從獅子岩向東北,七星塔旁即為大樹王,其樹齡估計在1500年以上,宋代即稱它為"千秋樹"。傳說清乾隆帝游此,曾用腰帶圍過,封為"大樹王"。從此,傳說這棵大樹的皮可治百病,遊人、香客競相剝取,至使枯死,大樹王雖已死50餘年仍傲立不倒。從大樹王向東繼續攀登,不遠就是開山老殿,即獅子正宗禪寺,由高峰、中峰師徒相繼開創,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寺前樹木,經歷600 余年,蓊鬱蔭森,蔚為壯觀。從開山老殿向東而下有翠壁青峰,如刀削斧劈,峰頂石尖,名"倒掛蓮花",亦稱西來峰。沿峭壁先下然後再上,峰頂建有一涼亭,亭前奇峰峭壁,幽谷密林,臨崖處圍有鐵欄,人置身其間,彷彿入畫,實力西天目的風景最佳處。從此處再東行200餘米就是四面峰,亦稱玉柱峰。從玉龍崗向前,兩邊深谷,一道山樑,蜿蜒登峰,崖壁有一古松傲然挺拔,至此山風卷揚,深谷幽壑,使人有凌空出世之感。
從開山老殿繼續登山,經羅盤松、李白吟詩石、蓮花朝陽等景,便抵達仙人頂,這里便是西夭目主峰,海拔1506米。傳說是仙人出沒的地方,故名。仙人頂上有天柱峰,實力一兀立巨石,直插雲霄,高約10米,石上鐫有"天下奇觀"四個大字。可惜巨石已被攔腰炸斷,僅剩"可觀"兩字。附近還有浮玉石、寶劍石、仙人鋸板等景觀。山頂原有的古浮玉池、古天池惜已基本乾涸。現頂上設有高山氣象站。天目山另一主峰東天目位於臨安縣城西北23.5公里處,也有飛泉、奇石、雲峰、大樹、茶葉、筍乾等六絕。主峰大仙峰海拔1479米。山腰原有昭明禪院,傳為昭明太子修禪處,明萬曆初重建,1958年失火焚毀。山上還有分經台,洗眼池等古跡。東天目景色不如西天目,唯東西雙瀑較有特色。自山麓登山,山勢迂迴,嶺東側峽谷空曠,東瀑自數十米高的峭壁上飛流直瀉,繼續登山約300 米,轉過山彎,又一道瀑布級級下瀉,連成一掛水晶簾幕,此為西瀑。西瀑落差約55米,瀑布旁岩上鑿有"懸崖飛濺"。瀑布前溪上有石橋橫跨,名"垂虹",為觀瀑最佳處。
臨安縣境內還有玲瓏山、錢武肅王陵園、功臣塔等名勝古跡
5. 天目山山脈到哪裡為止
應該是指吳越第一峰,它是地處蘇州玩三省交界海拔508米,為常州的最高峰,這里的吳越第一峰不是第一的意思,而是兄弟的弟
6. 天目山在什麼地方
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市境內,有東西兩峰遙相對峙。東峰大仙頂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兩峰各天成一池,宛如雙目仰望蒼穹,故得名天目山。
7. 天目山在哪裡
天目山位於杭州臨安城北。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於漢,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名。是韋陀菩薩的道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路,成為世界級保護區。
(7)天目山在哪裡擴展閱讀:
天目山歷史
唐代李白、宋代蘇軾、元代張羽、明代劉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游覽並留下優美的詩章。現存「太白吟詩石」等人文景觀;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攬勝,並賜封「大樹王」;
1939年,周恩來同志在禪源寺百子堂作團結抗日演講等,為天目山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賦予了天目山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她更具魅力。
8. 天目山是哪裡的具體的地理位置
西天目山佛教興起始自東晉昇平年間(357~361),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入西天目山獅子岩,倚松結廬,後與其徒斷崖了義、中峰明本相繼建成規模宏偉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此後,西天目山名聲漸起,與國內外交往頻繁,日本、印度、朝鮮等國不斷有高僧前來參禪留學。清代的玉琳國師,身受順治、康熙兩朝之殊遇,於康熙四年(1665)創建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觀,香火極盛,寺內藏書甚多。民國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30年代中期又有復興,有和尚幾百人。1941年4月15日,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殆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天目山香火漸衰。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1965年,16名和尚遷至臨安縣玲瓏山。
西天目山僧侶,在唐宋時代多流寓,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澗飲木食,苦志修行。最早略具規模的寺院,為建於唐光啟二年(886)的保福院,次為建於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歷宋、元、明、清諸朝,相繼建成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禪源寺及45座庵堂。1000多年來,由於兵事頻頻,風雨侵蝕,寺院幾度興廢。今倖存的尚有禪源寺山門、天王殿、韋馱殿、獅子正宗禪寺(今稱開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築。
西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屢受皇封。唐代,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示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示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元代,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清代,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天目山地處浙江省西北部臨安市境內,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天目山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天目山,地質古老,山體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陸」的一部分;地貌獨特,地形復雜,被稱為「華東地區古冰川遺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峽谷眾多,自然景觀幽美,堪稱「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該區域動植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跡,是我國中亞熱帶林區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長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其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古」: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遺植物野生銀杏,被譽為「活化石」。該物種全球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狀態林。銀杏自然景觀有「五代同堂」、「子孫滿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現有需三人以上合抱的大樹400餘株,享有「大樹王國」之美譽;「高」:天目山金錢松的高度居國內同類樹之冠,最高者已達60餘米,被稱為「沖天樹」;「稀」:天目山有許多特有樹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有85種。其中天目鐵木,全球僅天目山遺存5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此外,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均為珍稀瀕危植物;「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有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苔蘚類植物291種。茂密的植被進而庇護了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中華虎鳳蝶等37種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保護區內計有獸類74種,鳥類148種,爬行類44種,兩棲類20種,魚類55種,昆蟲已匯編名錄者達2000餘種。天目山是「物種基因寶庫」。因此,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美」:林林總總的各色植物,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森林畫幅,千樹萬枝,重巒迭峰,四季如畫。
9. 天目山和天姥山是一座山嗎是的話在哪裡,不是的話分別在哪裡
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的天目山,地處浙江省西北部臨安市境內,浙皖兩省交界處,距杭州84公里,在杭州至黃山黃金旅遊線中段。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於漢,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名。
另外有江蘇省泰州市天目山,位於姜堰市區北郊,是一處地勢稍高、四面環水的土墩,總面積3.4萬平方米,最高處只比河面高出4米多,與其說是山,不如稱其為彈丸小島。經考古發掘,這里驚現商周古城遺址(請參閱天目山遺址),於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