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六尺巷在哪裡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六尺巷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2-25 15:21:10

⑴ 因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這一故事而得名的六尺巷位於什麼地方啊

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來自於清朝宰相張廷玉的歷史典故。張廷玉身在朝廷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為道路的問題和鄰居起了爭執,雙方互不相讓,於是張廷玉妻子就寫了一封信給張廷玉說了此番事情。

張廷玉回信說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於是張廷玉妻子就不再追究了,讓出了三尺地方,鄰居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主動讓出了三尺地方,於是,六尺巷就這樣成名了。

(1)六尺巷在哪裡擴展閱讀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礎上又恢復了'六尺巷'。修復恢復是根據原來的牆體的高度,牆面的做法,以及地面處的恢復面貌修舊如舊。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

⑵ 六尺巷在什麼地方啊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2)六尺巷在哪裡擴展閱讀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六尺巷裡曾誕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世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雲,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

⑶ 六尺巷位於哪兒

六尺巷位於「桐城派」的故鄉—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區西環城路的宰相府內(省康復醫院內)。東起西後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國家3A級旅遊景區。

⑷ 哪裡有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

關於它有一個典故,其中的詩寫的很好,廣為流傳!是我最喜歡的!

據《桐城縣志》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⑸ 著名景點六尺巷在哪裡

在安徽省桐城市(隸屬於安慶市代管的縣級市)文城西路68號,2007年4月成為國家級3A旅遊風景區。六尺巷南原為張英宰相府,巷北原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

六尺巷內的主要景點有懿德流芳牌坊、太湖石照壁、禮讓牌坊等景點。巷內多種元素提現的均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的美德。

(5)六尺巷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六尺巷的傳說故事:

清朝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張英得知後立即批詩寄回,寫道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千里寫一封信回家只是為了牆的事情,就讓他三尺又有什麼關系)。吳家人得知後身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二、六尺巷的社會評價:

1、1956年毛澤東主席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說過一句詩:「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萬里長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秦始皇了),這首詩的來源,就和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關。

2、前國務委員唐家璇:六尺巷裡曾誕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3、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世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

⑹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何典故哪首詩可以表達

典故:

出在清代康熙年間的桐城人張英,他是滿清入關後,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當年張英在家鄉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爭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里,張家總管便立即寫信到京城裡告知相爺,希望相爺寫封信給縣令關照一下。

張英看完信後,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詩寄回:「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接到迴音,總管立即吩咐讓了三尺地出來,鄰居一見也讓出三尺地來,於是留下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後稱為「六尺巷」。由此張英名聲大震,倍受鄉鄰的稱贊。

詩:

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白話譯文:千里傳書說的就是牆的事啊,讓給他們三尺又能怎麼樣。萬里長城現在還在,但當年修萬里長城的秦始皇已不在了。

(6)六尺巷在哪裡擴展閱讀: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後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

現今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閑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雖然這里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

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⑺ 六尺巷在哪裡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六尺巷東起西後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張英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閑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



(7)六尺巷在哪裡擴展閱讀: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雲,走出無愧後人的歷史評說。

六尺巷文化意蘊生發的根源,雖然局限在張英與吳家的個人道德層面上,但它凸顯的是官方怎麼對民眾的態度,和利益之爭的立場,以及解決矛盾的方式,是一個時代處理官民關系的範本。

⑻ 「六尺巷」是什麼意思是歷史典故嗎出自哪裡

“六尺巷”是指一條巷子,當時清朝的一位官員老家與老家鄰居的一個小故事,史料上有真實的記載,是真實的歷史典故,不是人們胡編亂造的。“六尺巷”的典故,就是告訴人們要學會謙讓,學會禮讓,和平相處。

雖然是一個小故事,但是聽過這個故事,更多的是讓人們學會做人要會禮讓,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爭執不休,這世間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沒有必要為了這些帶不走的東西,影響了自己跟他人的感情,這是非常沒有必要的。通過這個故事,同時也凸顯了官府對民眾態度,以及官府面對利益時的立場。

⑼ 六尺巷位於現在什麼地方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

六尺巷位於「桐城派」的故鄉—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區西環城路的宰相府內(省康復醫院內)。東起西後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村民們可以由此自由通過,六尺巷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