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寶粥哪裡特產
八寶粥並不是哪裡的特產,八寶粥來自於古代的臘八粥。
八寶粥起源: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初八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改為十二月初八日,謂之「臘八節」。人們在這天進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這天也是佛教節日「成道節」。相傳,釋迦牟尼在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神拿近遭難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此後,佛門弟子便譽瞎褲於臘八節舉行誦經活動。並用乾果、雜糧煮成「臘八粥」。
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合家聚食,還饋送親友鄰里。今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和江南部分地區,特別是洞庭湖南部地區人民仍保留著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雖然原料上有些變化,但營養健身的理念越來越慶簡深入人心。
㈡ 全國各地臘八吃什麼
臘八節會吃臘八粥,臘八飯,臘八面,麥仁飯等。
1、陝西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族盯慎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臘八節的由來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
原來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
㈢ 各地的臘八粥都有什麼別具一格的特色
現在我們國家有很多的節日, 有很多的習俗, 我就像現在的臘八節, 是每年的十二月初八 ,廳襪俗稱臘八,因為12月份就是臘月, 所以也成為臘八節 ,其實每一個地方他們的叫法或者是說話都是不同的, 這也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在這一天我們會喝上各種各樣的臘八粥, 又稱為七寶五味粥 ,或者是大家飯 ,有些地方也會吃臘八飯,因為各個臘八粥裡面的食材都是豐臘亮富的,都是不一樣的 ,你們有各種符合的維生素,北京臘八粥,裡面有紅棗, 黑米, 香米, 還有小米, 玉米 ,各個食材都是特別豐富的 。
㈣ 哪個牌子的八寶粥最好吃
1、銀鷺Yinlu (廈門銀鷺集團有限公司) 。廈門銀鷺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1985年,福建省名牌產品,以罐頭食品、飲料生產經營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向消費者提供美味、營養、方便的食品和飲品。
2、娃哈哈(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 。始於1987年,擁有AD鈣奶/純凈水/營養快線/爽歪歪等知名食品飲料產品,全球大型食品飲料生產企業。
3、達利園(福建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創立於1989年,糕點類烘焙食品知名品牌,致力於歐式風格休閑食品研發/生產/銷售的大型集團公司。
4、同福TONGFU(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 。國內碗粥行業知名品牌,八寶粥行業標准起草單位,專注於食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大健康/功能性營養食品企業。
5、泰奇TAIQI(廣州市泰奇食品有限公司) 。始於1990年,八寶粥十大品牌,主要以經營天然/方便的罐裝食品為主,國內較早生產八寶粥的公司。
6、親親(揚州欣欣食品有限公司)。始於1991年,江蘇省著名商標,江蘇省名牌產品,行業標准參與制定單位,主要生產八寶粥等系列產品的食品公司。
7、梅林美達(上海梅林正廣和股份有限公司) 。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始於1993年,專業生產、包裝、銷售罐裝粥的快餐食品企業。
8、泰山Taisun(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7年台灣,福建省名牌產品,主要從事系列點心、飲料的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
9、喜多多 (福建省泉州喜多多食品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7年,福建省名牌產品,專注於椰果果粒飲料,專業研發、生產、銷售系列罐頭食品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10、樂隆隆LELOLO(福建樂隆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名牌產品,以菌菇/林產/糧食/水產品/果蔬類為主,致力發展農林副漁產品的大型生態綠色食品企業。
(4)揚州哪個地方的臘八粥好吃擴展閱讀:
每年的臘月初八,按照我國的傳統,很多地方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所謂的「八寶粥」,其實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臘八粥」而已。
「八寶粥」的原意是指用八種不同的原料熬製成粥。但是在今天。許多「八寶粥」的用料已經超出八種。 「八寶粥」一般以粳米、糯米或黑糯米為主料,再添加輔料,如綠豆、赤豆、扁豆、白扁豆、紅棗、桃仁、花生、蓮子、桂圓、松籽仁、山葯、百合,枸杞子、芡實、薏仁米等熬製成粥。
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自己飲食喜愛,選用不同的用料。不同品牌的罐,裝「八寶粥」其用料也不同。但是基本上是四大類原料:米、豆類、乾果類、中葯材。家庭熬制「八寶粥」,有時還會加板栗、胡蘿卜、香腸、鹹肉等。
㈤ 臘八粥怎麼做啊!我是揚州人,呵呵!
臘八粥:臘八粥的傳統做法是先將大麥米、白雲豆、赤豆、綠豆等撿好洗凈,煮成半熟,然後放進稻米、小米、黃米,再用文火熬,是粥稀稠適中,吃時加糖,並拌以預先煮熟的紅棗、栗子等。如今市場上物品如此豐富,找齊這些用料並非難事,可是有多少人會了解並有耐心遵循這些傳統的做法來熬粥?能記住那天是臘八,並買回一袋配好的粥料放在高壓鍋里煮的,已經是難得的有心人
一般有花生、棗、杏仁、核桃、栗子、蓮子、百合、桂元肉、葡萄乾以及各種各樣的米和豆子等組成
天津人 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告基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乎粗,不吃菜。
青海 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襪頃謹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 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
臘八粥的製作:
(1)米(糯米更好,加些紫米或黑更好)、綠豆、紅豆洗凈,加清水上火煮。先大火燒開,加熱5分
鍾改小火。
(2)紅棗、桂圓肉、銀耳、栗子(生的,剩下的糖炒的也行,去殼)、核桃仁、枸杞、葡萄乾、白果(銀杏)、蓮子、山楂、金桔、梅肉(無核的話梅肉、杏脯以及各類果脯等)、花生仁、芝麻、芸豆(洗凈、泡過的)、芋頭(洗凈去皮切小塊)、冰糖等放下鍋中。
(3)約1-2個小時即成。(時間越長越好)
要點:
我可以教你一個讓粥變得很膩的絕招,而且還可以偷一下懶。這就是去買點一種叫西米的東西(超市能買到,其實就是一種特製的小澱粉顆粒),約半個小時左右,放些西米下去,可以使粥變成糊狀,而且更香甜。其他各種小材料可因條件而加減,多誰少誰無所謂的。
PS:還可准備蝦、蔥、姜。
對胃肯定有好處,也有人說這粥是長生粥。據說多喝還勝過補葯呢。
========================
臘八粥的由來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念經吃粥,這樣就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麼說,人們吃臘八粥,都是以慶祝豐收為內容的。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因為它是用各種米(江米、黃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種豆(大豆、雲豆、豇豆等),各種乾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這種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大豐收的成果。 關中一帶及附近一些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又各有不同的講究。富平縣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長安縣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乾縣、禮泉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一帶則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銅川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發的習慣。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㈥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來自印度天竺,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稱「法寶節」。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褲弊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年終時候要舉行祭祀八種自然神靈的儀式,稱為蠟祭。蠟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 臘八粥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中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譽散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胡虛族瓜子仁、青紅絲等。 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現在還有爭搶老喜殤供品的習俗。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 臘八粥不僅為僧侶享用,民間更是盛行。 元、明、清沿襲這一食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雲:「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作為一種民間風俗,夏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釋迦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早已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
編輯本段相關傳說
說起臘八節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傳說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了。
各式臘八粥成品(20張)傳說一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傳說二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傳說三 早先年,有這么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干著地里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裡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里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里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么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里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裡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怎麼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 臘八粥的原材料
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里掃呀掃的,從這里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裡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干紅棗,放到鍋里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歷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㈦ 明天開元寺有臘八粥嗎
明天搜嘩是農歷臘月初八,傳統臘八節,明晨的揚州又將是滿城粥香。大明寺從早上7點開始放粥,市區其他10座寺廟也一大早就向市民免費放粥,為市民送福。市民宗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初步估計大約有10萬斤「臘八粥」免費贈送市民與遊客。
「今年的臘八粥共有20多種食材,大米、糯米、紅豆、黑豆、蓮子、棗子、芋頭、蠶豆、腔絕元宵等,計劃熬制150多鍋。」廚師長告訴記者,據初步測算,每鍋食材45斤左右,加上水,一鍋粥達到80斤,250多鍋臘八粥就達2萬多斤。除粳米、黑米、糯米之外,其他食材都要事先製成半成品,等水燒開後,米開了花,再將配料倒下去燒熟。
「每年都根據市民的建議和意見進行改良,讓臘八粥既好吃又有營養。」
廚師長介紹說,過去,開元寺的原料很少,開始時三五樣,後來十樣八樣,調味搭配也越來越科學。今年伍漏姿果類原料明顯多了,比去年的18種原料又增加了8種,不僅有紅棗、紅豆、黃豆、慈姑、薏米、蓮子、銀杏、銀耳、老百葉等傳統食材,還增加了腰豆、蕎麥、燕麥、黑豆等4種新食材。
米也有4種,包括大米、香血糯、糯米、薏仁米。
負責齋堂的仁隨師傅告訴記者:「26種食材,樣樣有寓意。青菜和豆腐加在一起,就寓意著平平安安;生薑可以祛寒,對身體有好處;棗子寓意著早早發財;而蓮子和元宵加在一起,則象徵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㈧ 八寶粥是茂名特產嗎不是的話是那個地方。
八寶又名臘八粥,佛粥,漢族傳統節日食品。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中國南虧孫耐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凱判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八寶粥具有健脾養胃,消滯減肥,益氣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經衰弱者食療之用,也可作為日常養生健美之食品。
並不算哪裡的特產,只能說揚州臨沂的八寶粥比較有名但還算不上特產。我國各地都銷春有,如果非要算的話那就是中國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