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卷是哪兒的小吃啊
起源
春卷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系。故春盤或亦稱辛盤。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卜,謂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漢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參《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詩:「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唐杜甫《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史.禮志》:「立春賜春盤。」《類腋·天部·正月》引《四時寶鏡》:「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編輯本段]春卷的幾種做法
主要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麵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品種有韭黃肉絲春卷、薺菜春卷、豆沙春卷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春盤始於晉代,初名五辛盤。五辛盤中盛有五種辛葷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等,是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用的。唐時,春盤的內容有了變化,春盤的內容更趨精美。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類似記載,明代食譜《易牙遺意》中也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製作春卷,一般要經過制皮、調餡、包餡、炸制4道工序。以前為手工製作。近年來,已能進行機械化生產。
材料
春卷皮12張,五香豆乾200克,豬肉150克,捲心菜100克,胡蘿卜80克,澱粉適量。
調料
食用油500克,醬油1/2大匙,精鹽2小匙。
製作過程
1、五香豆乾洗凈,捲心菜撥開葉片、洗凈,胡蘿卜洗凈、去皮,均切絲備用。
2、豬肉洗凈、切絲,放入碗中,加入醬油、澱粉拌勻並腌制10分鍾。
3、鍋中倒入適量油燒熱,放入豬肉絲炒熟,盛出。
4、用余油吧其餘餡料炒熟,再加入豬肉絲及精鹽炒勻,最後澆入水澱粉勾薄芡即為春卷餡。
5、把春卷皮攤平,分別包入適量餡卷好。放入熱油鍋中炸至黃金色,撈出瀝油即可。
小竅門
可用蛋清把包好的春卷封好口。
大蟹春卷
主要材料:大蟹肉200克、春餅4片、芽菜10克菊花瓣1克
調味料:蟹肉調料、煉乳5克、奶油5克、鹽2克、白鬍椒2克醋辣醬調料:韓國辣醬50克、蒜3克、雪碧8克、韓國醋25克、白糖12克
1、把大蟹在已經放入韓國燒酒的蒸鍋里蒸7—8分鍾取出後把肉剔出根據比例完成蟹肉調料並與蟹肉拌勻。
2、將春餅捲成圓錐形並按比例完成醋辣醬調料。
3、在春餅里抹上些醋辣醬調料然後把1塞入裡面,用芽菜和菊花瓣裝飾即可。
特點: 包裹在有韌性的春餅里的清甜蟹肉是這道菜的靈魂所在。芽菜和菊花瓣更是讓一盤子的菜品生動起來。
要點: 如果能用韓國Yongdek地方盛產的大蟹就更好了,因為那裡產的是韓國最好吃的大蟹.更會為這道菜增添當地的風采。
在上海有兩種做法,一種為大白菜肉絲餡的,另一種為豆沙餡.
大白菜肉絲春卷,是上海人最傳統的做法.
主要材料:大白菜 肉絲,豬油,酒醬油,鹽,味精水,濕澱粉,春餅皮子,菜籽油,醋,
1、將肉絲入鍋,用豬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酒、醬油、鹽、味精和水,用濕澱粉勾厚芡,視其沸透後起鍋,裝盤攤涼。將大白菜菜切成絲,撒入炒好的肉絲中拌勻成餡
2、將春餅皮子放在案板上,放上肉絲餡,卷攏,兩頭折攏,最後捲成約二寸六分長、八分寬的小長方形包,用麵粉封口。
3、菜籽油燒至七成熟,將春捲入鍋炸炸時用筷不斷翻動,約兩分鍾後呈金黃色,撈起裝盤。吃時可蘸醋。因為醋能解膩,很有道理。
豆沙春卷做法和大白菜肉絲春卷做法一樣,喜歡吃甜的朋友可以試試。當然,不用蘸醋。
[編輯本段]特色
外酥里鮮,外脆里嫩,口感極佳
其它做法
1.奶香蟹柳春卷
用料:春卷皮、蛋清、醬料、速凍青豆、速凍蟹柳、鹽、白鬍椒粉、油
做法:
1、青豆用冷水解凍。速凍蟹柳自然解凍,切小丁。
2、將醬料中加入青豆,蟹柳小丁、鹽和白鬍椒粉,攪拌均勻調成餡。
3、在每張春卷皮上放入適量的餡,然後捲成長條的春卷狀,邊緣部分塗上蛋清粘牢固。
4、中火加熱鍋中的油,待油燒至七分熱時將春卷放入,炸至焦脆即可。
2.花生香脆春卷
用料:春卷皮、蛋清、花生醬、榛子仁、花生仁、杏仁、牛奶、黃油
做法:
1、將榛子仁、花生仁和杏仁混合均勻,並切成碎屑。
2、將花生醬用牛奶和稀,再加入榛子碎、花生碎、杏仁碎,並攪拌均勻調製成春卷餡。
3、把制好的餡料均分成6份,然後分別放在6張春卷皮上,再捲成春卷,邊角用蛋清粘住。
4、小火加熱不粘鍋中的黃油,待黃油全部融化後,將春卷放入慢煎,直至表面呈金黃色即可。
[編輯本段]裁紅暈碧做春盤
唐宋時有一種「春盤」,是用綾羅假花或金雞玉燕插在盤中做成陳設品,用以傳達對春天的熱望。可惜古代種種豐富的節俗,到今天總是只有關於吃的內容被保留下來。
談起歷史上立春這一天的節俗,不免要說到「春盤」。「春盤」的形式之一,是人們把各種新生的鮮嫩蔬菜盛放在盤中,互相饋贈。如杜甫《立春》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蘇軾詩作中更是有「青蒿黃韭簇春盤」、「喜見春盤得蓼芽」、「蓼芽蒿筍薦春盤」等描述,可見「春盤」是蓼芽、蒿、筍、韭等菜蔬的集合。這些「生菜」用薄餅捲起來吃,與今天的「春餅」相近。
不過唐宋時代還有另一種「春盤」。唐人歐陽詹有《春盤賦》寫道:「多事佳人,假盤盂而作地,疏綺綉以為春。叢林具秀,百卉爭新……研秘思於金閨,同獻壽乎瑤席……故得事隨意制,物逐情裁,當筵而珍奇競集,下手乃芬馨亂開。」它很細致地描寫了唐代女性競相用羅帛剪制出各種生動鮮艷的花卉,綴接到假花枝上,插在盤中,製造出滿盤春色。在立春這一天,將如此的春盤陳設在宴席上,作為應節的裝點。《武林舊事》則記,南宋宮廷在立春這一天,「後苑造辦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翠縷紅絲」應當是指各種新蔬,「金雞玉燕」則顯然是精美貴重的工藝品,因此一個春盤就要「直(值)萬錢」。如此奢侈的春盤,雖然也還盛有青菜,但金玉製作的雞、燕喧賓奪主,其作用大概也是作為陳設,渲染節日氣氛了。
用綾羅花草、金雞玉燕製作的春盤,應當是「剪綵」風俗的一種延伸。從南北朝起,在立春這一天,女性們都要用彩色綾羅剪出春燕、春幡以及花鳥等形象,簪在發髻上,表示迎春之意。如唐人李遠《立春日》詩:「釵斜穿彩燕,羅薄剪春蟲。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風。娉婷何處戴,山鬢綠成藂。」再如徐淑妃《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綵花應制》:「密葉因裁吐,新花逐剪舒。」另外,南北朝時,正月元日的節日活動中還有一項特定內容———剪刻出雞的形象,粘貼在門戶上。但是,入唐以後,元日的這項風俗逐漸與人日、立春的節俗相混,如徐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妝戸,粘雞待餉人。」崔日用《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應制》:「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兩首作品分別描寫女性在人日、立春不僅剪燕,同時也剪雞。南宋宮廷的春盤裝飾金雞玉燕,顯然是這一古老習俗的延續。
因此,唐宋之時,有一種「春盤」,是用綾羅假花或者金雞玉燕插在盤中做成的陳設品,用以傳達對春天的熱望,同時製造節日的歡快氣氛。為什麼古代種種豐富的節俗,總是只有關於吃的內容被保留下來呢?這真讓人納罕。
② 豬網油春卷怎樣做 豬網油春卷的做法
1、把豬肝,瘦肉,豬腰,蔥花切小長丁。
2、放料酒,鹽,辯租蚝油,黑胡椒,一點點的型灶茄醬油調鮮即可,攪拌均勻備用。
3、鋪好豬網油,放攪拌好的肉捲起,裡面的肉不要太緊。
4、熱油至6-7成熱度,太熱會容易散,而且外麵糊卜察了裡面沒熟。
5、調好合適的麵粉糊包裹春卷。
6、慢火炸至金黃即可 。
③ 螺螄粉春卷的做法,螺螄粉春卷怎麼做好吃,螺螄
螺螄粉春卷
小貼士
1.豬網油易破,清洗和包裹的同時要稍加註意;
2.炸春卷時,油溫在6-7成熱度即可,太熱會容易散,且易糊;
3.用豬網油包裹螺螄粉,長度不要過於細長,否則會太過松軟不易成型。
④ 哪有春卷哪
一般超市都有賣
自己做也可以哦~很好做的~
1;皮
這個一般自己都趕不好,所以都買現成機器趕的。
2;餡
這個要看你愛吃什麼餡的了,一般是韭黃和豬肉,買點韭黃和絞肉末,回來把韭黃洗凈稍微燙一下,然後切成兩厘米左右的小段。然後少踏一點肉末。放進你喜歡的調料。我口淡,喜歡韭黃單純的味道。所以我一般只放點鹽和油,頂多加點雞晶。稍微攪拌一下就可以了
3;包
把春卷皮攤開,中間放入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然後先裹左右,再關上下。包好稍微輕輕按壓一下。
3;炸
炒鍋放到火上,倒入色拉油,等油燒到五成熱的時候,把春卷輕輕放進去,只要春卷的表皮變成金黃色的時候就可以撈出來了,瀝油後裝盤即可。
回答者:Paul0613
⑤ 福建莆田有什麼好吃的
莆田有哪些特色小吃
1.莆田鹵面
莆田的鹵面算是最富盛名的小吃了。又最屬江口的鹵面有名了。面,是莆田自製的,在外
面比較少能買到。佐料倒很多,有海蠣,蟶子,干貝,蝦乾,精肉,蘑菇.....鹵陪虧面的工序
不難,但是要做地道的卻是很困難~基本上沒有哪個莆田人不吃鹵面的~
2.興化炒米粉
莆運唯田古稱興化。印象中,別的地方是買不到這樣的米粉。興化的米粉比別的米粉都白且細
。其實米粉的做法很多的。很愛豆漿米粉。把豆漿燒開了,米粉放進去燙一下就熟了,再
加上花生油~那個叫美味啊~
3.熗肉
肉有很多種做法,但是莆田這樣的熗肉卻是唯一的。這道菜也是莆田人非常喜愛的一道,
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是非常難,當廚子的表哥說,要紶好熗肉,沒有真傳,是很難作出地
道的~想想餓的時候,吃上這么美美的香香的肉,該多幸福啊~
4.荔枝肉
說道熗肉就不能不說莆田的荔枝肉。莆田的荔枝最為盛名,並被成為「荔城」。做成紅色
的荔枝肉就好像荔枝一樣,你不知道是荔枝在引誘你,還是肉在引誘你。是夏季下酒的好
菜之一~父親的最愛之一。
5.海蠣煎蛋
生吞活剝前的海蠣
也許很多人吃過這道菜了。去莆田,這道菜也是不能不吃的一道。海蠣是海里的一中貝類
海鮮,它其實海中的微生物。用特殊的工具把殼撬開就可以掏出肉了。然後把殼扔到海里
,過了一年又是一個海蠣了~海蠣就是這么煎蛋~
6.海蠣湯
莆田人基本上都很喜歡海蠣的。據說海蠣味道鮮美甘甜。海蠣湯更是甜中精品。可惜我不
吃海蠣。不知道味道如何好了~但是我經常撈海蠣湯中的菜,味道確實不一樣~
7.西天尾扁食
西天尾是莆田的一個地名,山靈水秀的。西天尾扁食可是一道天下美食啊。沙縣小吃中的
扁食跟它可不能一比的。所謂皮薄餡多,包的都是瘦肉,吃的時候感覺皮也是肉做的~而且
還有炸的扁食。熱騰騰的扁食,放上花生油,香蔥,香飄飄的,光想像到都覺得餓了~
8.水煮蝦
蝦在莆田太常見了。在家裡,是絕對不吃凍蝦的,感覺不幹凈。一定要活蝦。水煮蝦雖然
簡單,卻是味道特別的鮮美,剛出鍋的蝦配上可口的料,哇,那個口水啊~水煮蝦也是夏天
下酒的一道好菜~
9.蝦蛄
蝦蛄也是蝦的一種,只是個頭比小蝦大多了。味道一樣的鮮美。蝦蛄以前比蝦便宜很多。
聰明善良的莆田人民,就想到了用蝦蛄來代替蝦~長大後,有天突然發現蝦蛄好貴啊~蝦蛄
比小龍蝦個頭也要大很多,不過吃飯跟小龍蝦有點相似。只是更有營養很多~父親和弟弟很
喜歡吃蝦蛄,只是父親現在說話漏風了。。。
10.潯燉冬瓜
大概也只有莆田人是這么吃的。潯,是螃蟹的親戚。也是橫著走的傢伙,可是比螃蟹便宜
很多。俗稱「爬爬」。這道菜關鍵在於選擇「爬爬」。「爬爬」也是有公母之分的,但是
母的比公的要好吃很多,因為母的有仔,跟魚籽差不多,黃色的小顆粒,俗稱「電」。很
好吃很好吃,按我妹妹的說法是:吃的就是它!11.花甲
為何叫花甲呢?因為這個小東西的殼是花色的~花甲比蛤蜊個頭小,但是肉比它大很多,也
鮮美很多。花甲湯是夏天的常備湯之一,很清甜,那個味道啊真的是一流的,而且是去火
的,清清涼涼的~
2。斧頭
學名叫黑白蜆,因為長得像斧頭,就俗名為斧頭了。斧頭比花甲小一倍左右。而且肉也很
少。可是做起來,味道不比花甲差,小小的肉一煮非常有彈性,再加上花生油,蔥等佐料
,嘖嘖~一頓飯可以吃掉很多斧頭~這也是父親夏天喝酒的必備菜之一~
13.春卷
莆田的春卷,是小時候喜愛的零食之一~金黃色的春卷,咬一口脆到心裡了~這里其實有個
很特別的典故...大家可以google之~
14.蟶熘
炒蟶子
蟶子在莆田也是很常見的,類似於花甲,長的叫竹蟶。也是帶殼的。做之前......>>
莆田市哪裡有好吃的?
酒家飯店:友德海鮮樓(荔城大道)
閩都酒店(五十米路工商大樓旁邊)
友家(步行街)
白玉蘭(老字型大小了,據說現在不如以前)
玉蘭美食(舊一中門口)
新華海鮮酒樓(高樓新華書店旁)
牛港伯(梅園西路路口)
...:藍白(梅園路,好久沒去了,應該還在吧)
無名子(舊車站附近,我老是跟藍白搞混掉,等什麼時候注意一下)
永和豆(舊車站,其實新舊車站我也搞不清楚,不過反正不遠了)
七加旁亂培七(哈雷旁邊,學園路,新街口、高樓各有一家)
豪客來(勝利路,高樓往下一點點)
林記牛肉店(頂務巷,學園路也有一家)
興化府鹵面(學園路中段\梅峰寺旁)
第八日(建設路圖書館附近,店面小小的,裡面的MM和東西都還行,適合兩三個人)
維多利比薩(田尾圓圈往鳳凰山方向幾米就到了,現已經關門)
水煮活魚:梅園路西段那邊挺多的,過去晃一下就知道了.具體的就由大家推薦了,
大雜燴:高樓附近景都大雜燴
學園路好像不少路口都有
日本料理:櫻之舞(荔城大道)
鐵板燒:歐式鐵板燒(下磨市場對面)
優格鐵格燒(0592音樂餐吧附近/梅園西路)
金將鐵板燒(荔城大道,商檢附近,瑪莎麗旁)
羊肉館: 蓬萊對面阿福一家、舒美樂旁邊一家
小吃:
東大路的鍋邊。
頂社路的煎果。
建設路的「龍橋扁食」。
筱塘小學邊的「擔仔面」。
南門有家「沙縣小吃城」。
天九灣和東門兜的「鹵肉」。
步行街和梅園中路有「阿胖魯肉」也還行。
十字街的「煎包」和「海蠣」。
「秋鳳魚丸」在舊市ZF路口和荔城大道。
學園中段《席殊書屋》斜對面有家叫「嘴香」的小吃店,好像很忙,晚點兒就吃不上包菜飯了。個人覺得裡面的餃子還行。
石室巖上面的煎果和素食。
荔城路藝術館斜對面有一家「麻記鹵肉扁食」
愛丁堡對面有家麻記鹵肉店 東東好吃~ 有線面 比家裡做的好吃..鹵肉..橄欖菜湯..泗粉可加西天尾扁食等等!!!一般消費價5塊!!!!HOHOHO~~一大碗吃飽哎!
筱塘街市場附近有家 鳳凰大雜燴 東東便宜又好吃哦!! 推薦菜 茶香蝦 便宜又好吃!!菜色頻多....
曾經比較好吃的沙鍋店 優雅網吧對面 南國園沙鍋店!...現在的味道不怎麼.....
頂社路有2家重慶小吃!推薦菜 麻辣燙 (老闆娘私家菜哦)價格:15塊一盆..嘿 再來2碗干飯 菜湯全省了!!HOHOHO~~紅燒茄子.酸豆角炒肉末.. 等等!!
(高樓附近)飛龍軟體隔壁幾家店..有家東北餃子店 阿姨也是胖呼呼!和藹可親 餃子有家的味道!!! 想家的人值得一吃!!
(江口)鎮府路幾號忘了!有家老字型大小沙鍋店!很好吃 靠右邊的! 推薦菜:排骨沙鍋 比莆田或涵江的沙鍋還好吃哦!~~~
(江口)在鎮府路下車 公路對面!有家小吃店!(名字忘了 -.-) 只曉得靠路邊 非常好吃!推薦菜 魚香茄子褒 (可以說是全莆田最好吃的)..其他菜也好吃!吼~~
(江口)在市場附近 龍旋風網吧附近有家 燒賣店!一極棒(熱騰騰的燒賣.和特色包子和好吃的混沌) ...非常好的早點and點心....燒賣比較有特色!不是米做的燒賣哦..更重要是的哈哈 有個年輕的小老闆 是個大帥哥哦
重點推薦皮諾曹的夢想國:
又一福
(開了8、9年的一家小飯店,小炒都很不錯,天天爆滿。營業時間:中午11:00—1......>>
莆田有什麼好吃的
溫湯羊肉 西天尾扁食 天九灣熗肉 莆田煎包 石室巖煎粿 碗糕 紅菇湯 炒米粉 荔枝肉 燜豆腐 跳魚穿豆腐 線面
莆田有哪些好吃的東西?
鍋邊
煎粿
西天尾扁食
擔仔面
熗肉
煎包
海蠣煎
秋鳳魚丸
嘴香小吃店
沙鍋店
豆漿炒
莆田有什麼好吃的
1.樓下(街名)的煎包,一直認為是涵江的精品。莆田求生煎包的餡碎碎雜雜的,感覺不是很好。還有宮下新開的一家煎包店,頂好,湯中味道不錯,扁食用燕皮。文化品味是有的,字畫掛牆壁,只是地方太小,環境難免令人不如意。
2.涵江區區府路的永華豆漿,早餐最好的選擇,中餐最好的選擇是保尾的擔仔面和羊肉館,晚餐最好的選擇是保尾的同心緣和旺旺大雜燴,特別是來一道烤鰻,好吃!這些都物美價廉呀~大眾的選擇。
3.咸草頂夜市的雜粉,也是頂頂有名,來過涵江的人嘗過的都忘不了。現在有N家,覺得最有品味的是靠在原先工農兵飯店的那個位置。顯著標志是,有三、四個合夥人,其中一個老闆娘較胖。就叫阿胖雜粉吧!呵呵~
4.咸草頂附近的小圓山牌福州魚丸和魚片,不過是光賣不是現場操作品嘗。
5.以前的尾梨巷進去的下徐魚丸,皮薄,非常有特色,跟米粉一起配上,味道絕佳。跟福州魚丸有別哦。
6.六一路的天天砂鍋粥,價格偏貴,粥品種眾多,粥中精品豐富。特別要說的是莆田舊的肯德基隔壁有一家砂鍋粥也是品種繁多,物廉價美,大眾品味,味道淳厚,就是粥中不是用昂貴原料。
7.前街的江口鹵面,三角埕附近。吃過感覺是不錯的。
8.國歡塘頭的一家「勞燕」荔枝肉店,遠近聞名,吃過的人都覺得好,可惜俺一直沒空抽機會去。聽說涵江交警還有一些官員經常是開公車去品嘗的。還聽說人較多,速度較慢,服務態度不是很好。不過美食不容錯過哦。
9.後街的口福:爺爺、女兒、孫女三人組合,只做三個品種:豆漿炒、炒泗粉、拌面,味道都很獨特。
10.體育場對面的豬心強飯店:炒豬腰,豬心堡是他們的拿手菜。
11.騰芳旁邊的巷子下去直走200米又一福:魚飩蛋(僅此一家有),上菜時間:11:00~13:00,17:~1900
12.市頂夜宵阿土小吃(百勝超市前):開業時間晚上9:00~凌晨2:00,只做湯面、湯粉、湯線面、湯泗粉(一碗一碗煮,味道十分美味)
13.市頂老字型大小:開業時間晚上6:00~凌晨2:00,飩顴類(強烈推薦羊肉飩顴)
14.萬家惠橋下的煎果,火候及油的配合很到位,再加上味道的合理調配,不怕長痘的值的一試
15.市場的拐傘(本地話翻譯)店;鍋邊糊是涵江的一級,勝過市頂的各家夜宵
16.僑新市場的煎包:皮薄餡多味佳(比莆田求生的好,求生的餡太爛了)
17.春卷 ,蔥餅(蔥油餅),「芋拐」(黑拐) 現在涵江都沒有做得正宗的,都是隨便弄幾下,糊弄人,賣點小錢,以前的作的正宗的幾乎絕跡。倒是偶爾在鄉下的廟會,大戲場邊會吃到做得比較好的。
18. 蔥丸:與蔥餅同類食品,內料:粉絲為主,其他的為蔥,韭菜,肉料等,已在市面消失. )
19.馬耳朵:即將消失的還不錯吃的油炸甜點。
20.油炸鬼(油條):大部分賣家做得還不錯,就是油料新舊大不如前,衛生不過關,油炸出鍋雖然顏色可以,但是用鼻子聞有點刺鼻。
21. 板斜龜(邦舍龜) : 外觀類似「紅團」,但是是白色的不帶花紋,內料是綠豆去皮磨成粉的蓉,正宗的作出來還不錯吃。 22. 煲糕(馬糕) :涵江正宗商家幾乎絕跡,半年內吃過最好吃的還是媽祖那兒的。
23. 咸公餅 : 偶爾混跡於市頂與市場間一個挑夫賣的比較正宗,現在同樣兵臨絕跡。
24. 方糕 :瀕臨絕跡,正宗商家無。
25. 千層糕 :絕跡 。
26. 起瑪酥 :尚有。
27.炒米糕 :就是爆白米做成糕餅狀的那種,幾乎絕跡。
28.攤脆薄餅:很薄很脆很好吃,很便宜,以前常在學校周圍販賣,現已......>>
福建莆田的著名小吃有哪些
莆田小吃種類繁多,特簡要介紹其做法,若來莆田,街頭小攤及酒家飯店都可吃到
一、主食、菜餚類
【炒米粉】米粉,白如雪,細如絲,是興化著名特產。其食法有炒米粉和湯米粉兩種,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葷(素)佐料煮熟,鮮嫩味濃。米粉加入油炒的蔥頭、薑片和豆豉的「三合湯」,叫「蔥頭米粉」,是民間治療風寒感冒之良方。炒米粉是民間逢年過節和筵席上一道佳餚,特別是中秋節「做秋」必有一盤炒米粉。
【水燜豆腐】燜豆腐是涵江區傳統名菜。食法獨特,即豆腐加入香菇絲、筍絲、花生米等用文火燜成,是素菜;若加入肉絲、蝦肉絲、蛋黃,則為葷菜。燜時須掌握好火候、水份和時間。它色澤鮮艷,質嫩味香,營養豐富,有濃厚鄉土風味,常作為酒席上第一道菜。素燜豆腐是佛門酒席必具名菜。
【溫湯羊肉】溫湯羊肉是涵江獨特風味小吃和菜餚之一。把羊宰後,去毛卸臟,整隻放進滾湯的大鍋里翻燙,撈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鍋內滾湯注入,泡浸一定時間後取出上市。把它切成薄片,蘸著上等醬油冷吃,肉肥脆嫩,不膩不燥,味鮮可口,也是早膳時美味佐餐。
【「蟶溜」】蟶是涵江著名海產。把蟶肉和適量澱粉拌和後,放入鍋中滾湯煮熟,澆入蒜頭油,撒上蔥珠,淋些米醋即成,叫「蟶溜」,又叫「擦蟶」。它鮮嫩脆滑,味醇爽口,是家常經濟菜餚和風味小吃之一。
【「蟲代 猴」】「蟲代 」,牡蠣。把去殼的牡蠣肉和適量澱粉拌和成小粉粒狀,在湯鍋里煮熟浮起,好像猴子的探頭,故叫「蟲代 猴」。牡蠣性清冷,須把它氽入油炸蔥頭、薑片的湯中滾沸片刻,加些米醋,撒上蔥花才好。它鮮而不腥,潤滑爽口,是冬令家常便菜,又是酒席時品。
【炒豆皮衣】把軟豆皮衣捲成圓筒狀(即「豆腐箸」),切成塊,加入佐料,油炒成菜,質軟味香,叫「炒豆腐箸」。該道菜是佛門筵席上品。高明的素菜廚師用它製作「雞肉塊」、「鴨頸脖」等名菜,幾可亂真。
【「擦粉」】又叫「豆湯」。把碎斷的米粉或線面混和牡蠣、豬血、芹菜等佐料入鍋合煮,滾沸時拌以溶解的地瓜粉煮熟。吃時放些油炒花生,別具鄉土風味。
【溫湯章魚】把鮮活章魚洗凈後放在燒開的清水鍋中幾分鍾,撈起放入陶缸內,再將原湯沖入,蓋好保溫,至缸內水涼取出,用冷水泡浸章魚即成。吃時用刀切,蘸以上等醬油等調料,肉質嫩脆,味香可口,營養豐富,佐餐下酒最宜。
【土筍凍】把土筍(屬海鮮)壓破去泥沙洗凈,水養片刻,然後加水熬煎,使之膠質溢於湯中,用碗座(或小碟)冷卻凍結成透明、軟滑的扁圓塊上市。冷吃時蘸以醬油、醋,伴以莞荽,清涼爽口。又是酒席冷盤時饈。
【金果 】用糯米浸水後磨成漿,加入適量。.食用鹼蒸熟,略呈金黃色,故叫金果。金果質軟粘,食時只能用線把它割成薄片,油煎後,蘸以白糖(或紅糖),飲以香茶,流香可口。
【「盤舍龜」】「盤舍龜」是涵江獨特風味小吃,「龜」是米果 類食品中的一種別稱,故名「盤舍龜」。用糯米碾磨成粉(俗叫「米米祭)和油(以油代水)搓透揉捏成薄薄的米果 皮,包以去殼蒸熟搗爛的綠豆和糖的餡,上籠蒸成,呈扁圓形,糯軟細膩,甜美爽口,配以香茶,別有滋味。
《雞卷》
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蝦仁、尾梨、冬瓜條、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豬的網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圓粒狀,油炸成焦黃色,趁熱沾上醬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
二、糕點類
《海蠣餅》
用地瓜粉、豆腐為原料,拌蔥、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製小瓢丁,夾心生海蠣油炸。酥脆香甜,沾蒜泥醬醋,更爽口宜人。
《麻丸》
用瘦豬肉為料,錘打成漿,加上尾梨、硼砂、胡椒、薑汁等佐料,括成小圓珠,放在熱水中燙熟。食用時加上清骨湯,是有名的湯餚。
《楓亭糕......>>
莆田有哪些好吃的零食?
鍋邊 煎粿 西天尾扁食 擔仔面 熗肉 煎包 海蠣煎 秋鳳魚丸 嘴香小吃店 沙鍋店 豆漿炒
作為莆田新城網的熱心小夥伴,只能對你說這些了。
莆田有什麼好玩的,或者好吃的
好吃的,莆田的鹵面,熗肉,海蠣餅,楓亭糕,大腸熗。
好玩的,南少林,九鯉湖,九龍谷,hu
莆田有什麼吃的
這個多了
《推薦福建莆田特色菜》
1.莆田鹵面
莆田的鹵面算是最富盛名的小吃了。又最屬江口的鹵面有名了。面,是莆田自製的,在外
面比較少能買到。佐料倒很多,有海蠣,蟶子,干貝,蝦乾,精肉,蘑菇.....鹵面的工序
不難,但是要做地道的卻是很困難~基本上沒有哪個莆田人不吃鹵面的~
2.興化炒米粉
莆田古稱興化。印象中,別的地方是買不到這樣的米粉。興化的米粉比別的米粉都白且細
。其實米粉的做法很多的。很愛豆漿米粉。把豆漿燒開了,米粉放進去燙一下就熟了,再
加上花生油~那個叫美味啊~
3.熗肉
肉有很多種做法,但是莆田這樣的熗肉卻是唯一的。這道菜也是莆田人非常喜愛的一道,
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是非常難,當廚子的表哥說,要做好熗肉,沒有真傳,是很難作出地
道的~想想餓的時候,吃上這么美美的香香的肉,該多幸福啊~
4.荔枝肉
說道熗肉就不能不說莆田的荔枝肉。莆田的荔枝最為盛名,並被成為「荔城」。做成紅色
的荔枝肉就好像荔枝一樣,你不知道是荔枝在引誘你,還是肉在引誘你。是夏季下酒的好
菜之一~父親的最愛之一。
5.海蠣煎蛋
生吞活剝前的海蠣
也許很多人吃過這道菜了。去莆田,這道菜也是不能不吃的一道。海蠣是海里的一中貝類
海鮮,它其實海中的微生物。用特殊的工具把殼撬開就可以掏出肉了。然後把殼扔到海里
,過了一年又是一個海蠣了~海蠣就是這么煎蛋~
6.海蠣湯
莆田人基本上都很喜歡海蠣的。據說海蠣味道鮮美甘甜。海蠣湯更是甜中精品。可惜我不
吃海蠣。不知道味道如何好了~但是我經常撈海蠣湯中的菜,味道確實不一樣~
7.西天尾扁食
西天尾是莆田的一個地名,山靈水秀的。西天尾扁食可是一道天下美食啊。沙縣小吃中的
扁食跟它可不能一比的。所謂皮薄餡多,包的都是瘦肉,吃的時候感覺皮也是肉做的~而且
還有炸的扁食。熱騰騰的扁食,放上花生油,香蔥,香飄飄的,光想像到都覺得餓了~
8.水煮蝦
蝦在莆田太常見了。在家裡,是絕對不吃凍蝦的,感覺不幹凈。一定要活蝦。水煮蝦雖然
簡單,卻是味道特別的鮮美,剛出鍋的蝦配上可口的料,哇,那個口水啊~水煮蝦也是夏天
下酒的一道好菜~
9.蝦蛄
蝦蛄也是蝦的一種,只是個頭比小蝦大多了。味道一樣的鮮美。蝦蛄以前比蝦便宜很多。
聰明善良的莆田人民,就想到了用蝦蛄來代替蝦~長大後,有天突然發現蝦蛄好貴啊~蝦蛄
比小龍蝦個頭也要大很多,不過吃飯跟小龍蝦有點相似。只是更有營養很多~父親和弟弟很
喜歡吃蝦蛄,只是父親現在說話漏風了。。。
10.潯燉冬瓜
大概也只有莆田人是這么吃的。潯,是螃蟹的親戚。也是橫著走的傢伙,可是比螃蟹便宜
很多。俗稱「爬爬」。這道菜關鍵在於選擇「爬爬」。「爬爬」也是有公母之分的,但是
母的比公的要好吃很多,因為母的有仔,跟魚籽差不多,黃色的小顆粒,俗稱「電」。很
好吃很好吃,按我妹妹的說法是:吃的就是它!11.花甲
為何叫花甲呢?因為這個小東西的殼是花色的~花甲比蛤蜊個頭小,但是肉比它大很多,也
鮮美很多。花甲湯是夏天的常備湯之一,很清甜,那個味道啊真的是一流的,而且是去火
的,清清涼涼的~
2。斧頭
學名叫黑白蜆,因為長得像斧頭,就俗名為斧頭了。斧頭比花甲小一倍左右。而且肉也很
少。可是做起來,味道不比花甲差,小小的肉一煮非常有彈性,再加上花生油,蔥等佐料
,嘖嘖~一頓飯可以吃掉很多斧頭~這也是父親夏天喝酒的必備菜之一~
13.春卷
莆田的春卷,是小時候喜愛的零食之一~金黃色的春卷,咬一口脆到心裡了~這里其實有個
很特別的典故...大家可以google之~
14.蟶熘
炒蟶子
蟶子在莆田也是很常見的,類似於花甲,長的叫竹蟶。也是帶殼的。做之前要先拿刀割一
下殼,......>>
⑥ 福州哪裡的春卷最好吃啊!沒有炸的那種!知道的幫幫忙啊!我特別想吃啊!
具體餐館看這里:http://www.dianping.com/fuzhou
福州的名菜有佛跳牆、荔枝肉、醉排骨、八寶書包魚、雞茸魚唇、琵琶蝦、荷包魚翅等。吃滲洞虛佛跳牆及其它傳統名菜得去叢燃聚春園。
傳統特色小吃有:魚丸、芋泥、鍋邊糊,芋果、九層果、光餅、肉鬆、蔥肉餅、燕皮、線面、春卷。在「味中味」小吃店,可以品嘗到福州的各種傳統名點。但福州街頭最多的小吃店為沙縣小吃,沙縣是福建的一個地名,沙縣小吃就是由該地方的人帶來的,主要經營拌面、燉罐、魚丸、餛飩以及各種鹵味。這種小吃店門面很小,卻是福州旅遊不可不去品嘗的好地方。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麵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筍、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錯。福州許多寺廟、萊館都經營素菜,以鼓山湧泉寺素菜最為著名。名素菜有:「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石鼓三鮮」、「湧泉三絲」等30多種。
蔥肉餅
蔥肉餅,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麵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製成的一種烤爐酥餅。做法是:把麵粉揉成餅皮,肥膘肉丁用白醬油、味精、精鹽、五香粉或椒鹽、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餡料,包餡時塞進大把蔥花,餅面上撒入生芝麻,貼爐烘熟。
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中還有一種叫蝦干肉餅,製法與蔥肉餅相似,形狀大小與光餅相同,加蝦干碎、肉丁、椒鹽等為餡,貼爐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光餅
光餅是用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的餅類食物,直徑約6厘米,中間帶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是福州人所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光餅還有另一種類型,即改鹽為糖,形狀也比咸餅大一倍,被稱為「征東餅」。但無論「光餅」還是「征東」餅,其名均與戚繼光入閩抗倭的傳說有關。
光餅深受福州人的喜愛。古代文人喜吃光餅,那些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福州時,都要買許多光餅用作途中干糧,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餅就成了衡量舉子們用功程度的代名詞。現在的福州人吃光餅,更有諸多花樣。有將炒乾的海苔菜夾在餅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餅,有將芥菜心夾在餅里的辣菜餅,還有將米粉肉夾在餅里的夾肉餅等等。以前光餅屬於街頭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擺上了光餅。福州人在請遠方客人品嘗光餅時,都要自豪地給客人介紹光餅的傳說。
蠣餅
福州傳統的風味小吃,是用大米和黃豆粉將海蠣肉、豬瘦肉、芹菜餡包起來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味葷。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下粥小菜,若與鼎邊糊同吃則味道更好。
大街小巷的小食攤上均有這種點心。
紅糟醉香雞
紅糟醉香雞,為福州傳統名菜。製法是將精選的白嫩田雞下水鍋用微火(水不得沸)煮透撈起、放涼後,切塊腌制。醉汁製法是將味精、精鹽、紅糟、五香粉、紹酒、白糖、雞湯混合攪勻而成。此菜色澤紅潤透白,軟嫩醇香,甜酸爽口,葷厚鮮美。
佛跳牆
福州傳統名菜,迄今有100多年歷史,為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創。該菜集多種山珍海味,是以魚翅、海參、雞、蹄筋、干貝、香菇、鮑魚等20多種原料煨制而成,烹製程序嚴格,營養價值高,醇香濃郁,葷而不膩。
聚春園菜館的佛跳牆最為有名,但此菜價格較高,一般單人份每盅要300元。
附:佛跳牆的來歷
據說當年幾位秀才來到聚春園吟詩作賦,老闆鄭春發送上了一壇親自做的拿手好菜,顫山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秀才們無不拍手稱奇,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此菜因而得名。
雞茸魚唇
雞茸魚唇是福州傳統名菜,以海產中的珍品魚唇去腥後加紹興酒腌醉,用刀背將雞脯肉剁為茸狀,燒成雞茸湯,放入魚唇烘燴,撒上火腿末即成。此菜色澤雪白,魚唇軟糯,富有膠質,雞茸香醇,味鮮爽口,是高級宴席中必備的大菜。
荔枝肉
福州傳統名菜,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是以豬瘦肉仿荔枝形燒制而成,將豬瘦肉塊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塊。因剞的深度、寬度均勻恰當,炸後卷縮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醬、香醋、白糖、醬油等調料即成。
此菜一般的飯館里都能吃到。
春卷
春卷,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據說宋時福州有個書生,為了溫書應試,整天埋頭攻讀,常常廢寢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勸他也沒用,就想了個辦法:把米磨製成薄餅,以菜肉為餡,包成捲筒形,既當飯,又當菜。這種小吃後來定名為春卷,並逐漸流行於城鄉各地。福州人春節期間常食用,跟北方過節包餃子一樣普遍。蔡襄曾寫詩贊說:「春盤食菜思三九」。
現在春卷皮已改用麵粉,餡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乾,有的還放上肉絲、筍絲、蔥花等,較高級的春卷則用雞絲或海蠣,蝦仁、冬菇、韭黃等製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黃色,外酥內燃,又稱為「炸春」。
七星魚丸
七星魚丸是一種包心丸子,起源於清初。因煮熟後浮在湯面,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搖擺在太空之中,故名「七星魚丸」。將鰻魚、鯊魚或淡水魚剁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而製成。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在一般的小吃店裡均能吃到這種食品。
燕皮
燕皮是用肉茸和甘薯粉製成的薄片,又稱肉燕皮,創於清末光緒年間,色白質香,平滑細潤,脆嫩爽口,可切成絲狀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風味小吃。晾乾後的燕皮可以長久儲存,是饋贈親友的佳品。燕皮在食品店裡均可買到。 此外它還可以做成太平燕等多種名菜和風味小吃。
附:太平燕
將鮮魚肉、豬五花肉、蝦干,芹菜莖剁成餡,以切成二寸方片的干燕皮包餡,並將燕皮中腰合攏捏緊,使邊緣自然彎曲成長春花形,又名「小長春」。待蒸熟後入開水中煮沸撈起,調入紫菜、芹萊米、蝦油等佐料與鴨蛋共烹,即成福州地區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的必備菜餚——太平燕。太平燕因其蘊含的太平吉利之意而倍受福州人青睞。
芋泥
閩萊傳統甜食,將檳榔芋頭蒸熟後用刀板壓製成泥,加入白糖、雞蛋、熟豬油和水攪拌均勻,裝碗上籠用旺火蒸一小時取出,淋上熟油,並用切碎的紅棗、瓜子仁、櫻桃、冬瓜糖等撒上即成。此菜香郁甜潤,細膩可口。 芋泥是福州人宴席上的常菜,每當宴席接近尾聲時,最後一道「壓軸」菜,通常都是芋泥。一般的飯館里也都有此種甜點供應。
附:芋泥的來歷
據說1839年,林則徐到廣州禁煙,英、德、美、俄等國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准備了西餐涼席宴請林則徐,企圖讓林則徐在吃冰淇淋時出洋相。事後,林則徐也備宴回請,幾道冷盤過後,端上來芋泥。芋泥乍看猶如冷盤,其實是很燙的。外國人不知道,舀起來就吃,結果被燙得唔唔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