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鹽井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鹽井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3-03-21 17:27:34

㈠ 西藏鹽井千年古鹽田的鹽好吃嗎

好吃。數滲根據查詢相關薯液脊公開信息顯埋首示,川藏線上的千年鹽井,歷史悠久,鹽粒飽滿營養豐富,好吃。芒康鹽井古鹽田已有1300年歷史,位於西藏芒康縣鹽井鎮瀾滄江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㈡ 重慶有什麼好玩好吃的地方

重慶好玩的可以去洪崖洞,好吃的有重慶火鍋、重慶小面。
重慶火鍋又稱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之一,其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該菜式也是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其主要原料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2016年5月,「重慶火鍋」當選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首。重慶小面,屬於川菜麵食,是重慶四大特色之一。重慶小面發源於四川地區。

㈢ 哪個地方的鹵菜最出名

四川鹵菜,是將初步加工和焯水處理後的原料放在配好的鹵汁中煮制而成的菜餚。一般可分為紅鹵、白鹵三大類;川鹵在全國最普遍,多以紅鹵為主,味道也是最好的。

川味鹵菜自形成之日起,便被廣大群眾所認可,由於鹵菜具備的其他烹製法所達不到的。

優勢而歷經千年,經久不衰。鹵菜不是單一的烹製法,而是集烹制(加熱)與調味二者於一身,由於鹵菜在火候上的要求比其他搶火菜好掌握,所以自產生便得到很多朋友的熱情追捧,特別是一些不會做菜的家庭主婦。他的特點十分明顯。

㈣ 鄧諾火腿有《舌尖上中國》描述的那麼好吃嗎

鄧諾火腿真的很好吃。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自然的饋贈》播出,其中有六分鍾關於諾鄧火腿的介紹。
諾鄧火腿的美味源自諾鄧出產的天然井鹽。
雲龍鹽井地區都屬於高海拔的小盆地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時年冬春乾旱、夏季潮濕,非常適合肉製品的腌制加工。腌制諾鄧火腿全部使用本地鹽井生產的井鹽,鹽中含有鉀、鎂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增加了火腿的色、香。腌制過程中,用鹽泥包裹整隻火腿,有保鮮、促進發酵和防蟲的作用,並能生成有益的菌群來參與完成自身的熟化過程。如同陳年老窖都有特殊的小區氣候一樣,那些數百年來專事腌制諾鄧火腿的傳統的村寨,那些常年懸掛火腿的晾房,已形成了一個個適應火腿自然發酵的生態環境。多數兩年以上的陳腿,外表遍布綠色霉斑,當地老百姓稱作「掛綠衣」。但並非所有的火腿都會掛綠衣,如果腌制火候不到位,或晾房溫、濕度不合適,火腿是長不了霉的。只有掛了綠衣的火腿,滋味才越來越好。
一隻上乘的諾鄧火腿,一般需要3年的時間自然風干,此時火腿上的脂肪已經氧化成了特殊的美味。它的每個部分有著不同的吃法,3年以上的諾鄧火腿可生吃,肉質細、油脂薄、瘦肉多。
諾鄧火腿火了,也許未來真的需要「千年等一腿」了。腌制過程,本身需要不少時間和心血。即便是每年努力提高產量,產量也有限。
為了郵寄方便,從諾鄧出發的火腿已切塊真空包裝。火腿到家後,往往放在冰箱里。特別想提醒大家的是,千萬別讓諾鄧火腿躺在冰箱里!再好的食物,放太久也會變壞啊。
離開了諾鄧溫潤的氣候環境(最適合對火腿進行深度發酵),放在冰箱里凍,是無法讓火腿自然發酵的。
火腿的食用方法很多,如切成薄片炒菜。老友勇哥的推薦是炒青菜時放幾片,一是因此可以少放鹽,二是青菜更好吃。原來,火腿就是天然的「味精」啊!在諾鄧當地,萵筍炒火腿、火腿炒飯是很受歡迎的家常菜。

㈤ 富順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富順縣隸屬四川省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東與北鄰內江市隆昌市,西靠自貢市沿灘區,南接瀘州市瀘縣,西北與自貢市大安區相連,富順有什麼好吃的地方呢?下面一起看看吧~

富順豆花蘸水

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富順豆花蘸水 四川省富順縣現轄行政區域 《富順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富順豆花蘸水」保護區域圖的報告》,富府〔2008〕59號 富順縣地方標准:DB510322/1-2008《富順豆花蘸水》富順豆花蘸水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材料 1. 干辣椒:選取產地范圍內生產的朝天椒、二荊條等品種的辣椒干。

富順再生稻

富順再生稻再生稻俗名抱蓀谷,是由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適宜的水分、養分和溫度等環境條件下,使之萌發出再生櫱,並進而抽穗、成熟的一茬水稻。自貢市富順再生稻是富順人民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長期的水稻生產種植過程中,不斷探索、研究、發展,打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富順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特點。

富順豆花

關於富順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遠久的歷史和一個有趣的傳說:三國時期,由於當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有一口「鹽量最多」的富順鹽井,加上適宜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豆腐流傳到了富順後備受歡迎。此後,由於發達的產鹽業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富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成了自貢市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氣異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顯著上升。

富順香辣醬

美樂牌香辣醬是香辣一絕,四川富順地方名產,首批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選用優質辣椒等天然原料精製而成,具有香純、味鮮、爽辣可口的獨特風味,用作各類菜餚、豆花、麵食調料或直接食用,有增加添香,開胃助食之顯著效果。實為饋贈親友及家庭常備佳品。它是在吸取富順悠久的地方名特食品「豆花蘸水」的製作決竅的基礎上,採用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技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屬國內首創的高級新型復合調味品。

芙蓉蛋

芙蓉蛋 芙蓉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蒸雞蛋,與其不同的是加入了豬肉丁,因其看上去猶如粉嫩盛開的芙蓉花蕊,故名為「芙蓉蛋」。製作芙蓉蛋,先將幾枚雞蛋打入容器內放鹽,用少量冷水調勻,有人也用開水,但開水容易使蛋蒸老,在調勻的過程中用勁攪拌,攪得越長越好,直至泡鐋,然後入進蒸籠用猛火蒸20分鍾,開籠取出,其色澤鮮黃,柔嫩不溏,潤滑細膩。芙蓉特別之處在就在於出籠後冒出的肉丁,選用精瘦肉,剁成米粒般大小,用豬油小炒。

自貢紅橘

紅橘原產我國,主產四川、福建。其中以自貢紅橘較為出名。 自貢紅橘產品特點 樹勢強健,樹冠高大,梢直立;果實扁圓形,中等大,單果重100~110克,果皮薄,色澤鮮紅,有光澤,皮易剝,富含桔絡;-肉質細嫩、多汁、化渣,甜酸可口,可溶性固形物11%~13%,糖含量8~10克/100毫升,酸含量1.0~1.1克/100毫升,種子15粒左右;果實11月下旬至12月成熟,果實不耐貯藏是其不足。

富順雞婆頭

富順雞婆頭,是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的著名特色小吃,該品純由小麥麵粉做成,是流行於富順及川南一帶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一種麵食品,因為其面片像包女人頭的長布帕而得名(本地舊時戲稱女人為「雞婆」 )。 流行於自貢富順地區的麵食雞婆頭,因其易做、價廉、味美,深得大眾喜愛,-婆頭的面不需要發酵,和面稀得干不得,幹了扯不薄,味澀而有磣嘴之感。面越揉得熟越好,面熟,經絲好,味道厚,雞婆頭才綿扎,形狀才穩固。

烘肘

烘肘清康熙年間,自流井鹽業興飲食興,沱江水碼頭富順縣牛佛鎮的廚師吸取傳統烘肘長處,試製成功獨具特色的牛佛「碗碗烘肘」。「碗碗烘肘」造型美觀,色澤鮮嫩,味美香甜,食之火巴而不爛,肥而不膩。

獅市水糖糕糕

獅市水糖糕糕 獅市水糖糕糕是富順聞名的地方風味小吃。具體做法是:糯米飯米按0成的比例配搭,用泉水浸泡三天,晝夜換水一次,濾迷曬干(烘乾),炒過心,用石磨磨成米粉備用。精選上等紅糖,將適量(一斤米與一兩五錢)紅糖切碎化水,米粉放入紅糖水攪拌搓揉,干濕以稍沾手為宜。調和好拿粉團注入,做糕坯,然後蒸之,穿氣為度。口味軟綿香甜,軟而不粘,綿而爽口,甜而不膩,醇且化渣,回味悠長。

白蜂糕

白蜂糕,蒸點,特點:泡嫩香甜。烹製法:蒸。此品可冷食,亦可熱食。冷食則不加豬板油丁。大米淘凈、泡後加白飯和勻磨成米漿,並加母漿攪勻,蓋好放至發酵後加白蜂蜜、白糖攪勻。jAR 蒸籠里墊干凈紗布,盛1.5厘米厚的米漿,武火蒸20分鍾提下,上抹一層玫瑰果醬,再蓋1.5厘米厚的米漿,然後將桃仁、瓜片、櫻桃(均切薄片)、生豬板油丁均勻撒上,武火再蒸至熟,取出晾冷,切菱形塊即成。

㈥ 請問雪天活水鹽的產地在哪裡,為什麼這款鹽特別好吃

我聽說是在湘澧鹽礦,澧縣鹽井水庫長期執行最嚴格的水源保護措施,距離雪天活水鹽生產區僅四十多公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雪天活水鹽可以用更優質的水源,喚醒最古老的味道。純凈自然的天然活水引入深達千米的鹽礦中,大自然沉澱萬年的寶貴鹽晶與活水相融形成制鹽鹵水,再通過傳統古法精製成食鹽。目前國內採用國家飲用水保護區水源開采鹵水的鹽礦,全中國僅有兩處,雪天活水鹽的產地湘澧鹽礦就是其中一處。

㈦ 別只盯著大理麗江了!這5個避世小眾古鎮清凈又好吃,你去過幾個

冬日來臨,比起北方

江南水鄉的風景已足夠讓人沉醉

但當寒風襲來

唯有四季如春的地方

才是游小俠嚮往的 秋冬度假地

恰到好處的暖風掠過皮膚

懶洋洋的陽光灑在腳邊

喝茶、逛集市、看山、看海

有個地方的日子和天氣一樣

總是溫暖又治癒

一提到「冷了能去哪兒」

那必須是雲南

但這次游小俠給你們

挖到了 比麗江、大理更值得去的

5個雲南小眾古鎮

人少景美、恬靜安寧、還有超棒的 美食 !

辛苦一年,是時候來一趟犒勞自己的旅行了


01.諾鄧古村

「比諾鄧火腿更有名的,是鹽馬古道」

雲南大理市雲龍縣


大部分人知道諾鄧

是從《舌尖上的中國》的 諾鄧火腿 開始的

這個深藏在滇北高原深處的白族古村

1300年來未曾更名

它藏在離大理古城200公里的雲龍縣

至今 家家戶戶都養馬

從這些馬匹身上,依稀可見從前

作為鹽馬古道文化符號的馬幫的影子

諾鄧,意為「有 的地方」

明清時期開始,這里的人就長期以煮鹽為生

曾一度是滇西地區的 經濟重鎮

雨季一過,村子裡的人就開始煮鹽

這口深度約20米的 諾鄧鹽井

已經在村子裡存在了上千年

「雲龍一大怪,諾鄧火腿敷著泥巴賣」

鹽鹵下沉澱的泥漿是製作火腿的寶貝

據說這種稀泥有保鮮、增香和防蟲的作用

諾鄧火腿 是雲南除宣威火腿

鶴慶圓腿之外的 「三大名腿」 之一

腌制 歷史 始於唐、盛於宋

南詔時期就已經是 宮廷貢品

早在前清時代,就經「南方絲綢之路」

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諾鄧的鹽不咸,火腿味道鮮香

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吃法

3年以上的火腿可以生吃

而諾鄧自產的井鹽是腌制火腿的制勝關鍵

火腿飯團、萵筍炒火腿、火腿燉雞

……

要吃火腿有關的菜,來諾鄧就對了!

諾鄧的三四百戶人家

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窪和西北陽坡上

特別是 北山坡上的民居,依山構建、層層疊疊

前後人家 樓院重接、台梯相連

往往是前家的後門即通向後家的大院

村中的街巷道路 因山就勢、縱橫交錯

清一色的石板鋪成的

盡管開了不少民宿,但都保留了古樸的外觀

所有的物品都靠騾子馱進村子

聽到騾子走過的叮當聲

有一種遠離塵世的靜謐感

古村保留了大量國內罕見的

完整的唐、宋、明清傳統建築群落

玉皇閣 是滇西地區現存

極少見的 三層閣樓式古建築

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宮觀

大殿頂層現存的藻井繪畫 「二十八星宿圖」

可謂「諾鄧一絕」

在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

及天文、藝術、建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時間充裕的小夥伴一定要來諾鄧

感受一下這個千年白族古村的質朴原味


02.沙溪古鎮

「茶馬古道上僅存的集市」

雲南大理市劍川縣


沙溪古鎮坐落於大理與麗江之間

位居《孤獨星球》中國50個最美小鎮榜首

它濃縮了2400多年的馬幫歲月

其中的寺登街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

它曾是南詔國、大理國、唐帝國

和吐蕃之間的要沖

後來時移世易,繁華落幕

直到來自瑞士的古建修復團隊

將其精心修復,保留了古鎮原有的樣子

將它打造成了現代版的「桃花源」

古戲台 是寺登四方街上

最中心、最具特色的古建築

也是沙溪古鎮的標志性建築

每逢節日,白族兒女身著節日盛裝

彈著龍頭三弦,齊聚四方街

在戲台上載歌載舞

坐落在寺登四方街西北側的 歐陽大院

是當地大戶歐陽鏡 (當年馬幫的頭兒)

在清末民國初建蓋,有100多年 歷史 了

是沙溪古鎮里保存非常好的私人宅邸

附帶一座馬店、兩個花園,佔地1300平

歐陽大院是典型白族建築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圓形瓦頂可以防火

白族古建築上稱為 「琉璃瓦」

只有極富人家才用得起

沙溪古鎮四古橋之一的 玉津橋

始建於明末清初

它靜靜地橫亘於沙溪的護城河黑惠江上

巍然挺立、造型古樸

玉津橋日落也異常唯美,非常值得等待

漫步沙溪古鎮

這里 巷陌清凈、古色古香

沒有過多的商業氣息

有的只是恰如其分的舒適感

街頭巷尾藏著許多有趣的小店

手沖咖啡、創意料理、當地特色菜

這里是浮躁都市者的世外桃源

是旅居避世者心中的烏托邦


03.和順古鎮

「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

雲南保山市騰沖市和順鎮


和順古鎮,這座在滇緬邊境

守望了600多年的古城,是西南最大的僑鄉

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曾經的馬幫重鎮、面向南亞的第一鎮

和順人世代出國闖盪

以馬為連接 中印緬 的主要交通工具

誕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雄商巨賈

被稱為「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

古鎮依山勢而建,四面 火山環繞

山清水秀、垂柳拂案、如詩如畫

有濕地、龍潭、瀑布、峽谷等各類奇觀

這里至今仍然保持著古樸的風格

遠離凡俗安靜而祥和

被《中國國家地理》等聯合推薦為

「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

除了江南水鄉般的徽式風情

還有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其中的 寸式宗祠

是典型的南亞風格建築

連建築原料都是從國外用馬幫馱回

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

艾思奇紀念館的歐式窗戶

「彎樓子」民居的英國鐵藝

與「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雲南古民居

恰到好處地融為了一體

記得趕趕早集

逛累了走進隨處可見的 和順茶館

品品用龍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茗茶

就這樣慢下來晃晃悠悠住上幾天

圓個城市人的田園夢


04.白沙古鎮

「世界級的古納西王國」

雲南麗江市白沙鎮


白沙古鎮北鄰玉龍雪山,是納西族的古都

保留著原生態的納西村落

被稱為 「世界級的古納西王國」

白沙古鎮離麗江古城只有10公里

曾經是麗江政治、經濟、商貿和文化的中心

卻比麗江古城多了一些

鮮為人知的古樸氣息

白沙壁畫 是鎮上最著名的景點

繪制從明初到清初,延續了300多年

融會了藏傳佛教繪畫中流暢絢麗的風格

是壁畫藝術中的珍品

白沙的 紡織和手工刺綉 也曾非常發達

歷史 上納西刺綉主要用於

地方部落酋長和達官貴人的日用品

畫作和藏式唐卡等

青石路面蜿蜒曲折,小巷深處別有洞天

來白沙,街邊小店閑坐喝茶、慢慢閑逛

參觀納西小院,體驗古鎮的原汁原味


05.黑井古鎮

「南詔王族御用鹽場」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


龍川江畔、五馬橋旁

有一座古鎮比諾鄧更會「做鹽」

它自古以來產貢鹽,因鹽而興、因鹽而盛

它就是位於楚雄「恐龍之鄉」祿豐縣的黑井古鎮

這里是目前 亞洲恐龍遺骸 最多的出土地

地處「萬山相與峙,一水送煙溪」的龍川江邊

是西南絲綢之路上著名的 「千年鹽都」

也是雲南四大古鎮之一

素有「明清 社會 活化石」之稱

古鎮的數百米老街

是販鹽馬幫來往歇腳打尖的必經之地

「朝暮煙雲浮半空,一門一窗一鋪台」

黑井街道上,隨處可見房屋下的鋪台

當地人在自己臨街街面砌出平台,出售物品

往來鹽幫要買東西便出手,錢貨兩清

據《康熙黑鹽井志》記載

「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中一牛倍肥澤,後失牛

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後牛入井化為石」

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

遂稱此地為「 黑牛鹽井 」,後稱「黑井」

古鎮還有 古鹽棚、古鹵水池

老曬鹽台、古法制鹽、鹽馬古道

是中國唯一的「千年古鹽文化博物館」

武家大院 是黑井 最著名的一處明清建築

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

至今保存完好,它是當年黑井鎮上

有錢有勢的大鹽商武氏家族的宅第

大院依山而建,布局獨特

呈「王」字型,縱一橫三、規模宏大

99間房子108扇門,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

是雲南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

大龍祠 建於黑井鹽業最興旺的明代

後被雍正皇帝親賜「靈源普澤」牌匾

匾上雕有9個龍頭

是雍正對當時黑井的鹵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

祠前平台是俯瞰黑井古鎮的最佳視角

過去一碗 稀豆粉 ,加一勺辣子

就是運鹽馬幫的早飯

入口濃郁的黃豆香還帶著柴火味兒

如今有了 豆黃米線、油煎洋芋

鹽焗雞、燒豆皮、灰豆腐、炸糯米腸

談不上極致的美味,卻也妥帖地安撫人們的胃

從昆明坐上每天一趟發往黑井的直達火車

來這個 千年鹽都

感受繁華落盡後的 歷史 韻味

5個小眾古鎮,你去過幾個又最愛哪個?

久違的慢生活

從住進雲南的古鎮開始

趁人少,去雲南度個「避冬」假吧!

編輯@丁丁

*本文圖片已獲本人授權使用,版權歸作者所有盜圖必究

㈧ 四川自貢仙市古鎮有什麼特色美食

仙市鎮傳統飲食非常著名,因緊臨自貢,舊時是自貢鹽的重要交通轉運之地,因鹽興鎮,飲食風格也歸為自貢鹽幫菜。自貢鹽幫菜,於川菜系獨樹一幟,自貢鹽幫菜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為三大類別。鹽幫菜以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的特色。最為注重和講究調味。除具備川菜"百菜百味、烹調技法多樣"的傳統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鹽幫菜善用椒姜,料廣量重,選材精道,煎、煸、燒、炒睜搏,自成一格;煮、燉、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與活渡,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菜系的鮮明風味和品位。由鹽都而成都,由蓉城而京城,歷久彌新,口碑相傳。
仙市古鎮
鹽幫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種。這里僅列舉其中部分:火邊子牛肉、水煮牛肉、菊花牛肉、趙化粉蒸魚、芙蓉烏魚片、王井烏魚仔、冬筍碎肉、酥鍋魁油茶、巴人治灶串串香等等。以上所舉,僅可見鹽幫菜精品、珍品之一斑,尚需查考、發掘、恢復的菜餚,當不在少數。
在川菜系列中,有不少精品、珍品均與井鹽的發展有關,據《四川風物志》記載,川菜中的"水煮牛肉"這道名菜,即是在自貢鹽業生產中誕生的。早在明清時期,自貢鹽場以牛為動力推車汲鹵,隨著鹽井增多,車體增大,牛隻也越來越多,清光緒時常年維持在三萬頭左右,隨著有病的與退役的牛需宰殺,所以在自貢鹽場,牛肉食品也就越來越多,越做越有風味,其中水煮牛肉、火邊子牛肉、菊花牛肉火鍋、火爆黃喉、牛頭、牛尾湯等鹽幫菜便脫穎而出。水煮牛肉現已成為川菜中非常普及的名菜。
火邊子牛肉是自貢地區的風味食品,在其他地方,有類似的"燈影牛肉",但火邊子牛肉卻以自己獨具的特色見長。其刀功奇絕,薄如紙片,異香綿長,極耐品味,佐酒就飯,均甚相宜。它以選材精細、製法獨特、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火邊子牛肉的原料,只能選用牛後腿上的所謂"鑽子牛肉"。製作時,用極犀利的薄刃刀,先將鑽子牛肉開出尺許長,七八寸寬的肉片;這樣用牛糞餅烤制出來的火邊子牛肉,帶有一種清香味。後來改用杠炭烤制,這種清香味沒有了,反覺得沒以前好吃。因此,用牛糞餅烤制,這在當時是秘而不外傳的。局外人鮮有知者。
在自貢鹽幫菜形成的飲食文化積淀中還有一個奇異的層面,就是鹽商的飲食。這些腰纏萬貫,富甲一方的大鹽商,就其所食而言,珍饈美味,不亞於宮廷;排場闊氣,不遜於官府。他們雖然食不厭精,但在久吃海味山珍後卻吵早卜也嫌不足,於是挖空心思,變換花樣,以致越吃越奇特,越吃越怪異,越吃越考究,彷彿不如此便不能顯示自己的豪富。
鹽商怪吃,無奇不有。鹽商們吃的一些所謂小碟子菜,也是極為考究的。如小碟田雞肚,得用上百隻青蛙,剖其腹升穗,取其肚,先後用豬油麻油爆炒而成,尤需注意掌握火候,非做到鮮脆不可。一小碟炒豇豆,實際上是把豇豆掏空,用剁得極細的拌和著蛋清及佐料的碎肉灌進去,用麻油煎炒而成。炒綠豆芽,則需廚師用針挑,才能把碎肉一點一點地灌進去,然後煎炒成菜。就是吃空心菜,也只要每根頂端兩片似雀舌大小的嫩葉,若干斤空心菜才能做上一碟,用麻油炒,雞湯烹,稱之為"鴉雀嘴"。
鹽商一盤菜,鹽工半年糧,這些富極一時的鹽商,其菜餚之奇特、怪異和考究,在地方富豪士紳中,也算是罕見。

㈨ 自貢又什麼好吃的好玩的

自貢,位於"天府之國"──四川省的南部,是"富庶甲於蜀中"的"川省精華之地",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獨具風韻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以其特有的風采和格韻,卓立於中國城市之林。既有千載鹽都的盛譽,又有恐龍之鄉的稱謂,亦有南國燈城的美名,1986 年,自貢市由國務院頒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後又相繼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對外開放城市和全國衛生城市。自貢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宜人,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而聞名邇。 「自流井——恐龍風景名勝區」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由於歷史上井鹽的運銷方式和中淺丘陵地形條件,以自流井、貢井為主體的城市布局與起伏的山巒、蜿蜒的河溪交錯穿插,形成了融山、水、城為一體的「半城青山半城樓」的山林城市風貌。即使在城市中心地區,雖樓宇參差,市井繁華,卻仍見山林穿插、碧水中分。在青山綠水環抱之中,在數百株古榕的掩映之下,仍可見到保存尚為完好的各式鹽業同鄉、行幫會館,以及石板鋪就的傳統街區和高數十米的采鹵木製井架——天車市花紫薇、市樹香樟遍布全城,飛紅嵌玉,將鹽都點綴得更加清秀、含蓄、典雅。 自貢以盛產井鹽聞名,素有"鹽都"之稱,其悠久的采鹵制鹽史,可上溯到近兩千年前的東漢章帝時期(公元76~88年)。北周武帝時(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鹽井而置富世縣,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鎮。 自貢井鹽場奇觀--天車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鎮置榮州,改鎮為公井縣。清咸豐三年(1853 年),大平天國攻佔南京,淮鹽受阻。 川鹽濟楚,得以運銷兩湖淮鹽引岸市場。1937 年抗戰軍興,海鹽停滯,川鹽崛起,再度濟楚,有設市之需。 1939年9 月1 日始將川鹽史上稱為富榮鹽場的東西兩場--自流井和貢井從富順、榮縣劃出合並而建立省轄的自貢市。 自貢因鹽設鎮、設縣直至因鹽設市之路,是一條典型的資源開發型的城市發展道路。在我國古代科技史、經濟史和城市發展史上自貢都佔有重要地位。以井鹽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市內現有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所在的西秦會館和燊海井,榮縣大佛、富順文廟,以及吳玉章故居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自貢燈會 自貢燈會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民間藝術游」、「中國百姓生活游」和向海外推出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自貢燈會吸引了近1.5億中外遊客,被譽為「高品味的藝術」、「流動的文化旅遊資源」、「民族傳統文化的驕傲」、 第十五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天下第一燈」。 自貢以獨特的燈會聞名於世。各種質地、色彩、大小不同的紙,絹、綢,都是自貢的燈材,還有玻璃、葯瓶、瓷器、蠶繭、竹編、扎染布料等獨具地方風情和行業特色的制燈原料。自貢燈會尤以品種眾多、燈景交融取勝。千姿百態的龍燈、走馬燈、座燈、系列燈、工藝燈、動物燈、人物燈、花鳥燈……五花八門,璀璨奪目。每逢燈會,園林山水中萬燈齊展,燈中有景,景中有燈,燈景交織,形、色、光、聲、動有機融合,層次迷離,氣勢磅礴。 燈會成就:1、在國內,自貢燈會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重慶、拉薩、烏魯木齊、銀川、貴陽、成都、長春、哈爾濱、沈陽等全國各省會城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等200多個大中城市和地區展出。 2、在國際上,自貢燈會首赴新加坡以來,自貢燈會先後赴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展出50餘次。以燈為媒,自貢彩燈產業開始連接亞洲、歐洲、澳洲、北美洲市場。如今,自貢燈會在國際燈會展出市場的佔有率已達90%以上。有近4000人次走出國門參加展出,在國外引起了較大反響。尤其是新加坡總統、韓國總統、加拿大總理、泰國王儲妃等國際政要都對自貢燈會給予了高度評價,把自貢燈會譽為「天下第一燈」。全球有近1.5 億大眾觀賞過自貢燈會。在韓國,幾乎每年都有自貢燈會的身影,極大地促進了中韓文化交流。 2、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東北郊約11公里的大山鋪鎮旁,是一個盛產一億六千萬年前的中侏羅世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的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該遺址最早於1972年發現,1977 年首次發掘,獲得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1979 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 年間先後組織三次大規模的清理和發掘,在約2800平方米范圍內獲得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200多個個體的上萬件化石骨骼標本,從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龍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似哺乳爬行類等18個屬21 個種。估計整個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圍約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萬塊以上, 被譽為"恐龍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該遺址上修建有我國第一座大型的恐龍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具有化石藏量巨大、門類齊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等特點。作為一處罕見的自然歷史遺產,它所產出的化石不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遊觀光價值,而且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侏羅紀早-中期恐龍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對研究恐龍及其相關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內(江)樂(山)公路旁,分別與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鐵路連通的內(江)宜(賓)高速公路和內(江)昆(明)鐵路也經過此地,並分別設有出口和火車站。該地距成都202公里,距重慶204公里,交通便利。 3、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區11公里。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博物館第一期工程佔地面積為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分。主體館舍內設有化石埋藏館、中央大廳、化石裝架陳列館、報告廳和恐龍生態環境廳。恐龍埋藏遺址有1900平方米,可見到多種恐龍的骨骼錯落交織,分布在近水平狀延伸的砂岩層中,是巨大恐龍墓地的縮影。在裝架館內,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龍」和多具恐龍的復原骨架組合,以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館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塊堆壘而成,使整個建築與恐龍發掘現場相協調,立意新穎,造型獨特,引人入勝。大山鋪發掘的各種恐龍及伴生物化石數以百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恐龍動物群」。其中包括了3個綱、11個目、15個科的屬種,既有陸生、水生、兩棲類,又有空中飛行的古脊椎動物;有長達20米的草食長頸椎蜥腳龍、兇猛的肉食恐龍和數量多而完整的短頸椎蜥腳龍,也有僅14米長的鳥腳龍。最珍貴的是目前世界上發掘最早的中侏羅紀劍龍和首次發現的翼龍,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自貢恐龍博物館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自貢博物館在世界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恐龍博物館一樓展廳--恐龍遺址 四川自貢是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這一帶侏羅紀(1.35億年-2.1億年前)的陸相地層相當發育,恐龍化石就埋藏在侏羅紀早、中期陸地層中,而此期的恐龍化石正是世界恐龍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所以自貢的恐龍化石為世界研究恐龍的演化,提供了豐富的關鍵性的原始資料。 據地質考察,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大樹參天,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屍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屍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後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岩層。 恐龍博物館的外型,很象一座巨大的岩窟,造型奇特美觀,是我國繼西安半坡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館之後修建的又一大型專業性現場博物館。它佔地2.5萬平方米,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分為三層。陳列以大山鋪恐龍化石埋藏現場及出土的恐龍化石為主。展覽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著重介紹與恐龍相關的基礎知識、如生物進化、化石、地質年代、恐龍的演化與分類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大山鋪的各類恐龍化石。它們陳列在高大寬敞的裝架廳里,這里有幾副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龍」是該廳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支的老高,離地面約10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大廳里除了「天府峨嵋龍」之外,還是一具兇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龍」的「建設氣龍」的骨架,但它全身長僅四五米。其他還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地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身軀細小,兩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多齒鹽都龍,早期的比較原始的劍龍-太白華陽龍,空中飛翔的龍和遨遊水中的兇猛肉食性蛇頸龍等等。 第三部分是恐龍埋葬遺址。這里向人們展現了大面積的發掘現場。左圖就是「天府峨嵋龍」[點擊放大]看看博物館對它的介紹1979年在自貢大仙鋪發現恐龍群窟,經過整理,共有200多個恐龍個體,其中較完整的骨架18具,如此眾多的恐龍共處一窟,頓時引起世界的關注,之後又陸續發掘出大批珍貴的恐龍化石,成為一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至今自貢已有70餘處發掘出恐龍化石。 據地質考察,這里曾是恐龍的「極樂世界」。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屍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屍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後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岩層。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位於自貢市中心東北11公里處,經勘察,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化石富集區達1.7萬平方米,共分為3到4個小層。在僅兩個800多平方米范圍內就發掘出恐龍個體化石近百個,完整和較完整的骨架30餘具。其恐龍動物群包括3個綱、11個目、15個科、近20個種,並出土了一批珍貴的伴生動物化石。 這個化石群中,相當部份是新屬新種,有長達20米的亞洲第二長龍、植食性長頸椎蜥腳恐龍、兇猛的食肉性恐龍、身體矮小的鳥腳類恐龍和極珍貴的原始劍龍,在國內外同地質時代的地層中極為罕見。1987年,在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發掘現場,修建了亞洲最大的恐龍自然博物館,是繼美國、加拿大之後的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被譽為「東方龍宮」。 博物館主館建築遠望如一堆黃色巨石,與周圍中生代殘存植物相映生輝,給人一種遠古洪荒的印象。從大門進去,一步跨過時間千萬載,進入遠石恐龍時代,眼前呈現的是一個蔚為壯觀的史前景象:中央大廳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廳,眾多的動物遺骸,酷似慘遭殺戮後被活埋的「萬龍坑」。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狀況,這種神奇的自然景觀,令人驚嘆不已。 此外,在發掘現場還發現不少魚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及哺乳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也都經過整理,陳列在博物館內的知識廳及標本陳列廳內,展示了侏羅紀恐龍動物群落的生態面貌。 4、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名武聖宮,主供關帝神位,亦稱關帝廟,俗稱陝西廟。清初,陝籍商人來自流井經營鹽業,發家致富。為了「款敘鄉情」,並顯示豪華富有,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動工興建,歷時16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進行大規模培修與擴建,「較舊地址拓出十數丈,依山另闢一正殿」,「壯麗倍前」,共佔地3451平方米。這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建築,平面組合,總體方正,強調對稱,中軸明確。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築,四周以廊牆及其它建築組成有縱深、有層次、有京華的5個大小院落群體。 5、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以收藏、研究和陳列中國井鹽歷史文物為基本功能,是中國較早設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該博物館以清代建築「西秦會館」為館址,博物館內陳列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模型、照片和標本,從鑽井、采鹵、輸鹵、制鹽等方面再現了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革和發展,生動表現了以深井鑽鑿技術為中心的古代井鹽生產工藝,體現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 6、榮縣大佛 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榮縣城郊大佛山(亦稱真如岩)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來坐佛佛像,世稱榮縣大佛。拂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僅次於樂山彌勒大佛,為中國第二石刻大佛。 2006年05月25日,榮縣大佛石窟作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7、富順文廟 富順文廟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由於地處邊陲,僚漢雜居,鹽業雖盛而文風未開。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選派太常博士名學者周延俊來富順任知監,努力興教化,辦學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即慶歷二年(1042),富順縣終於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無不歡欣慶幸。在周延俊的倡導下,人們集資於慶歷四年(1044),在縣城中心的南門,建成一座文廟,主供孔子,時稱"文宣網廟"。並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試者的名字。此後,歷任富順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任儒學教授,常在從政之餘,來廟內為生員講課,於是文風大開。宋代在雁塔刻名的進士即有67人之多。 8、自貢世界地質公園 自貢地質公園的地學內涵極為深廣,特別是在以恐龍化石為主體的極其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典型的侏羅紀地層剖面,完整的井礦鹽遺跡等方面,都具有全國和世界意義的科學價值,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歷史寶庫。 公園內廣泛出露的侏羅紀陸相地層中,蘊藏著大量的恐龍及其他古脊椎動物化石,常常形成規模宏大的恐龍化石埋藏群,其豐富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完善了世界恐龍演化史中甚為薄弱的中間環節,這使自貢成為世界上發掘研究侏羅紀恐龍化石最為理想的地區。 公園內豐富的鹽鹵資源和近兩千年的采鹽歷史,保留了眾多鹽業生產的歷史遺跡,創造了井鹽生產中的十個「世界第一」的科學技術,這對於探究鹽礦開采技術和區域鹽鹵礦床形成與分布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自貢地區侏羅紀地層發育良好,出露齊全。公園內龍井至涼高山一帶連續出露的一套陸相地層為下侏羅統自流井組的地方性標准地層剖面,對區域地層對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中國首座集恐龍化石原地保護、標本展示和科學研究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物館,實現了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的新突破。它是亞洲最大並唯一擁有化石埋藏遺址的恐龍博物館,與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立恐龍公園和美國猶他州國立恐龍紀念館並稱為世界上具有恐龍化石埋藏現場的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其中尤以中侏羅世恐龍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也最為多姿多彩,是世界上收藏中侏羅世恐龍最豐富的博物館。 公園內大量的采鹽遺跡反映了自貢近2000年悠久的鹽業歷史文化,綜合體現了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發展的水平。著名的鹽井遺址——燊海井是運用簡易材料和高超的鑽井技術鑿成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享有「鑿井奇觀」和「天下第一」的美譽。它的鑿成,不僅是中國古代鑽井工藝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公園內的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中既有世界唯一的一套中國古代鑽治井工具群,又有堪稱「中國最古老股票」的一大批鹽業契約,還有反映雲南、西藏等鹽區的鹽業文物。鹽業歷史博物館完整地展現了自貢乃至中國井鹽生產、發展的歷史畫卷,對「千年鹽都」的內涵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自貢燈會有著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鮮明的特色。它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風采,贏得了「天下第一燈」的美稱,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燈組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烈,在國內外首屈一指,是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傑出代表,體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綜上所述,自貢地質公園既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典型的自然科學研究價值,又有獨特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進行古生物、地層、岩鹽礦床、歷史、古建築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科學普及的理想地區,完全符合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9、金花桫欏自然保護區 桫欏樹--唯一現存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金花桫欏自然保護區位於自貢市榮縣金花鄉。桫欏為一古稀植物,屬真藏綱中的薄囊亞綱桫欏科中的一種,因其為木本,所以又叫樹蕨。與恐龍同期生長,並為恐龍主要食料之一。現存的桫欏,是未遭第四紀冰川破壞而保存下來的古老孑遺,人稱"植物活化石"。被列為我國一級保護的8種珍稀植物之一。金花桫欏自然保護區目前生長著15700 多株而又成片的桫欏群,具有較強的觀賞性,是與恐龍化石配套的自貢極珍貴的旅遊資源。加上這一地區峰巒疊翠,蕨類密布,清新質朴的原始風情,數百畝的森林資源,以及周圍的瀑布、鍾乳石、石人峰、一線天、九橋十八洞等奇觀異景和坐落其間的水庫,山環水貌,碧波盪漾,現已成為旅遊的好去處。 10、高石梯森林公園 高石梯森林公園,位於四川省位於自貢市榮縣(旭陽鎮),總面積182.13公頃,1993年被四川省省林業廳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高石梯自然風景區,早在清光緒33年就被基督教會華西教區列為外國人在四川的四大避署勝地之一。 公園內地貌奇特,巨石、奇峰、溝谷、山溪形成了典型的川南區低山地貌的自然景觀。主要景觀有:天鵝抱蛋、雙獅拜象、石筍凌空、楊泗岩。 景區具備完善的吃、住、游、娛樂等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現有大、小會議室、餐廳、練歌場、茶坊,客房有標准間和普通間。在2004年隆重推出休閑套餐和消夏野營活動。 高石梯森林公園竭誠歡迎國內外商家、友人前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 11、飛龍峽風景區 飛龍峽風景區位於自貢市區西南部,距城區15公里,規劃總面積為45.57平方公里,是國家「AA」級風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同時也是自貢市近郊唯一的生態型景區。景區平均海拔365米,最高海拔497.7米,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年均氣溫17.1℃,濕潤涼爽,氣候宜人。 飛龍峽景區山體如斷臂大佛,水形似游弋烈龍,民間傳說中有佛抱龍飛、斷臂為景之說,故而得名。景區自然天成,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更兼有獨具特色的川南民俗和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蘊,乃朝佛冶性、消夏避暑、生態旅遊、養生度假的好所在。 2006年,自流井區根據自貢市打造旅遊目的地的要求,提出了「整體規劃,統一管理,凸顯特色,豐富內涵」的思路,以旅遊服務經濟支撐景區發展,立足自貢,輻射周邊,將飛龍峽風景區建設成為川南地區旅遊度假的首選地之一。 12、江姐故居 從大山鋪鎮市街出發沿蜿蜒的水泥路向江姐故居行進。來到江姐故居,佔地250平方米的故居已被擠得水泄 江姐塑像不通。江姐的堂侄江子剛激動的說:「沒想到今年春節會來這么多的遊客,大年三十那天的遊人比趕場的人還多,有從上海、浙江、廣東來的,還有從成都、重慶、昆明頂地專程駕駛私家車來的,甚至還有從香港、澳門等地過來的。他們來此瞻仰江姐故居,憑吊江家祖先墳墓,尋覓江姐小時候走過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據不完全統計,從大年三十到正月二十,來江姐故居的遊客不少於2萬人。」來自自貢城區的小朋友文諾天說,「今天外公外婆特意帶我來瞻仰江姐。以前從歷史書上讀到江姐印象就很深,現在實地參觀了她的生活環境,以及陳列的老虎凳、竹簽等刑具,很形象地感受到江姐的成長過程。讓我真正懂得了我們都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輩用鮮血換回的美好生活。今年的春節太有意思了」。 13、吳玉章故居 吳玉章故居位於四川省榮縣東南,距縣城約15公里的金台鄉蔡家堰村,今尚存土木結構房屋三間,其中兩間有樓,佔地面積96平方米。1958年,吳主章回縣,將舊宅捐贈辦師范。1983年師范搬遷後,辦起蔡家堰中學(今名玉章中學)。 1988年吳誕辰110周年,國家撥款,在緊連舊居之西重建吳玉章故居,整修至雙石鄉的道路,及蔡家堰大橋。修葺後的吳玉章故居,佔地155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50平方米。大門門楣懸掛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題匾「吳玉章故居」。門內兩邊柱上刻有對聯:「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院壩正中安放吳玉章半身雕像。雕像基座正面刻有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題詞:「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基座背面陰刻吳玉章的生平簡介碑文,文字為繁體正楷。堂屋門楣懸掛徐向前元帥題寫的匾額「革命前軀」。 14、仙市古鎮 自貢仙市古鎮是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鎮,是釜溪河當年鹽運重要碼頭之一,建築保留著原有風貌,寺廟祠堂眾多。古代建築藝術和佛教文化的韻味充滿了這個古鎮,明末清初的古建築群:南華宮(建於公元1962年)、天上宮(建於1850年)紅牆黛瓦、眾鰲高翹、雕梁畫棟、木雕飛禽走獸、花草蟲魚,造型各異、栩栩如生。仙市鎮真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2006年05月25日,吳玉章故居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㈩ 自貢有什麼好吃的美食

自貢,天府之國之南,雖樓宇參差,市井繁華,卻仍見山林穿插、碧水中分,素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自貢有什麼好吃的美食,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自貢火邊子牛肉

「民以食為天」,隨著自貢鹽業的開發,這里聚集了大量人口,這其中有商賈、有勞工;有本地居民、也有外地紳商,他們帶著各自不同的餐飲方式和習慣口味匯合在自貢這個「銀窩窩」。由於這里消費量大,為適應各階層人士和不同地方口味的需求,各地名廚也都帶著各自的絕技來到這里。使得自貢各地風味飯館林立,各種美食薈萃,其飲食文化因此顯得豐富多采,美不勝收。自貢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牛肉。在過去,自貢鹽場鹽業生產的主要動力是役牛,據記載鹽業鼎盛時期的役牛有近10萬多之頭,牛多牛肉就多且便宜,因此,自貢以牛肉為原料的食物就花樣繁多,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

「水煮牛肉」過去是鹽工們的「大眾菜」,由於便宜,鹽工們往往將牛肉切成薄片,放在鍋中一煮,然後蘸麻辣碟子吃,既經濟又可口。本世紀三十年代後,自貢名廚范吉安在川菜「滲湯牛肉」的過程中,改為將各種佐料和牛肉片一鍋同煮,進行烹調,這樣作出的菜,肉片滑嫩,辣燙鮮香,色澤明亮,口感極好。此菜一出,即大受歡迎,不久各餐館紛紛效尤,逐步成為一道自貢地方風味濃郁的川菜精品。自貢還有一道享譽全川乃至全國的名產,即「火邊子牛肉」。它選料作工十分考究,先是選牛後退上的「股二,股四牛」,這樣的肉一頭牛隻有10到15公斤。然後由熟練工人切成寸許厚的肉片,再將肉釘在斜倚牆壁的木板上,以奇絕的刀功片出極薄的肉片,並要求肉片上不得有漏眼漏縫。然後在上面抹上少許的鹽和醬油,懸於通風處晾乾,再攤在通氣的篾巴上,用牛屎巴或干木灰徽火慢炕,據說牛屎巴炕的牛肉更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做成後的火邊子牛肉,紅亮透明,文字圖案隔肉可見,最後涮上辣椒紅油即成。

火邊子牛肉吃起來酥而不綿,干香化渣,味醇可口,回味悠長且便於攜帶,成為自貢獨有的名產。

自貢火邊子牛肉產地范圍為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現轄行政區域。

火鞭子牛肉起源於清代乾隆年代,清末民初已成為四川名特產。與張飛牛肉和太和牛肉一起稱為「川中牛肉三傑」。以質優味美、片薄如紙、酥香綿長而聞名遐爾。火鞭子是舊時四川自貢地區的照明火把,這里用「燈」的明亮,來表示牛肉的薄而透亮。現在很多商品寫作「火邊子」,屬誤字。

二、自貢冷吃兔

自貢冷吃兔,是四川省自貢市的著名特色食品,該品又名濃味冷吃兔、香辣兔,是自貢及其富順、榮縣一種民間傳統美食,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自貢冷吃兔(又名香辣兔),是四川自貢地區一種民間傳統美食,迄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四川的自貢、富順、榮縣一帶是全國有名的養兔之鄉,兔肉供應十分充足;該地區人們也十分喜愛吃兔肉,尤其是喜愛烹飪和品嘗一種名為「冷吃兔」的菜餚,幾乎家家都會做,人人都愛吃。不僅如此,只要是有客人到四川自貢一帶做客,好客的主人招待客人的必備的一道菜就是冷吃兔,客人們品嘗之後往往也是贊不絕口;即使是自貢人長時間地到外地去工作和學習,也常常喜歡讓家裡人做上一點,自己帶上幾包甚至讓家裡人郵寄幾袋來解解饞。

三、富順再生稻

再生稻俗名抱蓀谷,是由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適宜的水分、養分和溫度等環境條件下,使之萌發出再生櫱,並進而抽穗、成熟的一茬水稻。

自貢市富順再生稻是富順人民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長期的水稻生產種植過程中,不斷探索、研究、發展,打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

富順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特點。全年無霜期351天,日照時數1200小時,年均溫18℃,年均降水1100毫米,7至8月高溫多雨,雨熱同季,9月氣溫高,光照較好;沱江、釜溪河貫穿全境,水庫、塘堰、溝渠配套,儲水豐富;境內水稻土、沖積土、紫色土、黃壤土四大土類結構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和多種微量元素,特別適合水稻——再生稻生長,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富順再生稻獨特的品質。

富順再生稻經加工而成的再生稻米,外形細長偏小,色澤潔凈鮮亮,腹白較小,具有膠稠度高,堊白米率低,直鏈澱粉(干基)和脂肪含量較高,礦質營養元素豐富的特點,其米飯清香、潔白、油亮,飯粒結構緊密,軟硬適中而略帶粘性,口感細膩舒適,深受大眾喜愛。在富順舉辦的「富順豆花」文化節上,一批批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文娛界人士光臨富順,吃著香噴噴的再生稻米飯、品味色鮮味美的蘸水和又白又嫩的「富順豆花」,欣賞富順獨有的飲食文化和「千年古縣」文明,心情舒暢,贊口不絕。

富順再生稻米在富順已經形成了比較配套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網路體系,有開甑香和巧媳婦兩個米業加工生產企業,年加工銷售能力達5萬余噸,加之再生稻米與省內外品牌大米比較,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符合消費者「價廉物美」的要求,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藉助黨的惠農政策,藉助科學技術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富順人將把握機遇,積極探索,真抓實干,做大做強富順再生稻品牌產業。我們深信,經過富順人的不懈努力,富順再生稻將隨同「富順豆花」名揚省內外,成為富順又一特色產品。

四、四川泡菜

在四川居家過日子,家家都有幾個泡菜壇子。或裝醬,或裝鹹菜,更多的,則是用來泡菜。

泡菜,又叫泡酸菜。泡菜,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澤鮮亮,香味撲鼻,開胃提神,醒酒去膩,老少適宜。是居家過日子常備的小菜。

四川泡菜,比較講究。分:泡調料菜,泡下飯菜,泡滾水菜。象泡紅辣椒、嫩姜、大蒜等一般多用作做菜的調料,就為調料菜;象泡青菜、蘿卜、蔥頭等時令蔬菜一般多用作下飯的小菜,就為下飯菜。有的下飯菜不宜泡久了,象泡蘿卜皮、蘿卜顆顆、萵筍條條,只需趕急泡一下,圖個生脆趕口,多為腌一夜即可。這種泡菜,人們通常叫它為「滾水菜」。泡滾水菜,泡鹽水越寬綽越好,才趕急。於是,為了使用起來方便,人們習慣將幾者分開泡,所以,一般人家,會有幾個泡菜壇子。

五、富順香辣醬

美樂牌香辣醬是香辣一絕,四川富順地方名產,首批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選用優質辣椒等天然原料精製而成,具有香純、味鮮、爽辣可口的獨特風味,用作各類菜餚、豆花、麵食調料或直接食用,有增加添香,開胃助食之顯著效果。實為饋贈親友及家庭常備佳品。

它是在吸取富順悠久的地方名特食品「豆花蘸水」的製作決竅的基礎上,採用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技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屬國內首創的高級新型復合調味品。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著名商標」、「四川省用戶滿意產品」;獲國家農業部、四川省、「部、省優質產品」獎、四川省質量管理先進企業,國際第五屆食品博覽會金獎,「中國食品上榜品牌」等四十餘項殊榮:被消費者譽稱「富順一絕,香辣之冠」的美名。

六、富順豆花

關於富順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遠久的歷史和一個有趣的.傳說:三國時期,由於當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有一口「鹽量最多」的富順鹽井,加上適宜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豆腐流傳到了富順後備受歡迎。此後,由於發達的產鹽業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富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成了自貢市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氣異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顯著上升。發展到民國時期,一天,一位來富順販鹽的商人來到當地有名的朱氏餐館,由於實在沒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廚房催廚子快點把自己點的炒豆腐端上桌來,當他看見那還沒成型的豆腐正熱氣騰騰地在鍋內慢悠悠煮著的時候,由於實在沒時間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館的店主將此「嫩豆腐」賣給他。

沒有充分凝固,當然就不能煎炒,於是,老先生就吩咐廚子備辣椒水讓這位客人蘸著下飯。可是不僅沒感到難吃,相反,他還覺得這樣吃起來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啟發,在此基礎上反復研究豆花的鮮嫩程度,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適合配豆花的米飯。後來,便有了讓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的「富順豆花」,並成為川菜里的一個經典招牌菜。

七、富順豆花蘸水

富順豆花蘸水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材料

1、干辣椒:選取產地范圍內生產的朝天椒、二荊條等品種的辣椒干。

2、釀造醬油:採用產地范圍內出產的小黃豆釀造的醬油。

3、食用鹽:自貢市生產的優質井鹽,符合食用鹽的質量和安全衛生要求。

4、芝麻:產地范圍內的優質芝麻。

5、生產用水:產地范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准規定。

二、加工技術要求

1、工藝流程:

(1)辣椒醬:辣椒→清洗整理→預煮→搗制醒發。

(2)蘸水醬油:釀造醬油+香辛料、中草葯→浸泡→煮沸→冷卻。

(3)富順豆花蘸水:辣椒醬+蘸水醬油+熟菜油等→調配→攪拌醒發→滅菌→灌裝。

2、工藝要點:

(1)預煮:水溫90℃至100℃,時間20至30分鍾。

(2)搗制醒發:採用本地生產的專用搗具,溫度50℃至60℃,時間30至50分鍾。

(3)浸泡:花椒、胡椒、丁香等多種香辛料及甘草、肉桂、陳皮等中草葯浸泡24小時。

(4)調配攪拌:溫度30℃至40℃,時間15至20分鍾。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呈紅褐色、油潤光亮、表面有芝麻粒,馥郁芳香、香氣悅人,質地粘糍、口感細膩、爽辣可口、鮮味悠長。

2、理化指標:水分/(g/100g)≤50,氨基酸態氮(以氮計)/(g/100g)≥0.5。

八、五寶花生

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五寶鎮、蓮花鎮、牛尾鄉、龍潭鄉、橋頭鎮、成佳鎮、白廟鎮、章佳鄉、長土鎮、建設鎮、艾葉鎮、筱溪街道辦事處、貢井街道辦事處共1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五寶花生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產地范圍內天府系列、魯花系列和豫花系列花生品種。

二、立地條件

產地范圍內海拔300m至400m,土壤類型為紅紫泥土,土層厚度≥15cm,土壤有機質含量≥1.0%,土壤pH值6.0至7.0。

三、栽培管理

1、整地:深耕深翻,翻地深度25cm至35cm。

2、種子處理:播種前帶殼曬種2天,播種時每20kg種子用10g鉬酸銨作拌種處理。

3、播種:

(1)播種時間:3月中旬至下旬播種。播種期應選擇日均溫穩定在15℃以上的天氣。

(2)播種方式:作壟地膜覆蓋。

(3)播種密度:每穴播種兩粒,每667㎡(畝)植8000至10000穴。

(4)穴深:5cm至7cm。

4、環境、安全要求:農葯、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加工

1、採收:8月中旬至下旬收獲。收獲後就地攤曬或摘果攤曬,莢果含水量≤10%後入庫貯存。

2、加工:

(1)選料:選用當年收獲、洗凈並曬乾的當地花生。

(2)加工工藝要點:

①原料初選:人工手選去雜。

②浸泡清洗:在浸泡池內,用清水浸泡60小時至72小時,以泡漲為准。然後清洗干凈,撈起瀝干至不滴水。

③蒸煮:水開後倒入花生,加食鹽、天然香料,煮至八成熟,撈起瀝干至不滴水。

④烘焙:烘焙72小時,火力先大後小。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鷹嘴形,果殼薄,表面麻眼淺光滑,網紋清晰,莢果大小中等,均勻,果殼白色略帶淺黃。果粒細長、條直、勻稱,腰臍明顯。籽仁珍珠豆形或中間形,種皮粉紅色或淺粉紅色。花生仁象牙色,飽滿,口感細膩,口味甘甜。

2、理化指標:脂肪含量≥45%,其中油酸占脂肪含量≥47%,亞油酸≥25%,油酸與亞油酸比值≥1.8。蛋白質含量≥20%,總糖含量≥6%,出仁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