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食物不用牙咀嚼,還能吃飽
到了晚上你只可以吃少量的菜吃堅決不能吃麵食。
然後就是運動。在晚上七點以後 我建議你跑步 慢跑1小時,當然你開始堅持不下來,我一開始也是的但隨著體重的下降和耐力的增加我現在能跑1個半小時,跑當然不能太快了,你要顛著跑,盡量的讓全身的肉都在顛記住這很重要。跑步就最消耗脂肪的運動了。你不要去做什麼啞鈴之類的力量練習,這樣你會變得像個胖子很多的脂肪然後也有一部分肌肉看不用天天跑隔一天跑一次就可以了。還有隔關鍵就是跑回來趕緊放鬆一下睡覺絕對不能吃任何東西。上去很胖很壯士我不喜歡那種。
減肥的理論基礎之一:食物能量與減肥
女孩子們都知道:要想減肥,就要控制食物中的能量,或者說熱量,或者說熱能。可是能量來自哪裡,又用在哪裡呢?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來自三種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沒有能量。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每克可以放出4千卡能量,脂肪每克可以放出9千卡能量。所以說多吃脂肪容易胖。這些能量在人體當中都有什麼用途呢?
首先要維持生命活動,包括心跳、呼吸、血壓、血液循環、體溫、各個細胞養分供應廢物排出之類的活動。這些能量的總和叫做基礎代謝。一個人肌肉越發達,體型越大,這方面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其次,能量用來合成身體的蛋白質,血液,強壯骨骼和肌肉......也就是說,用在身體的自身建設上。青春發育的時候食量特別大,就是因為這方面需要的能量比較多。受傷生病之後的恢復也需要這一部分多供應能量。
第三部分能量用在腦力和體力活動上。大腦思考問題需要能量,但是畢竟總消耗很小。肌肉的收縮消耗能量特別多,所以如果體力活動不一樣,每個人每天消耗的能量就不一樣多。此外,吃了東西之後人們往往覺得身體發熱,這是額外的能量消耗,叫做食物的熱效應。一般來說,吃的蛋白質比較多,熱效應就比較大。在這幾方面的能量消耗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人力不能直接控制的。能夠改變的只有第三部分。肌肉活動量不一樣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差距非常大!成天坐著不動的一個中等體型女孩兒,一天消耗能量也就是千卡左右;有點走動和日常事物則增加到千卡左右;然而一個女運動員一天能量消耗可以達到千卡。減肥的時候建議人們增加運動,就是為了有效增加這一方面的能量消耗。 學生們每天都有多種活動,如在校園當中走來走去、聽課、打球、跳舞、搞活動,都是要消耗能量的。活動量越大,則能量消耗越大。如果從早上起來就坐著一直不動,消耗就比較少。這正是所謂「天道酬勤」的道理:愛動的人不容易胖。
減肥的理論基礎之二:食物能量、脂肪與運動
一個人吃東西就好比收入一筆錢,消耗能量好比支出一筆錢。如果每天的收入超過了支出,而且暫時沒有什麼用項,那麼人們肯定要把錢存起來,放在銀行里,而且是定期。我們的身體則主要用兩種形式來儲存能量:脂肪相當於儲蓄,糖原相當於活期儲蓄。身體需要一些隨時可以取用的「活期」,這就是肝和肌肉當中所儲存的糖原。至於口袋裡的零錢,就是血液當中的葡萄糖。如果血糖低了,身體就會馬上把糖原變成葡萄糖,維持血糖的濃度。糖原就是葡萄糖的縮合形式,很快就變成葡萄糖。如果糖原大部分耗盡,那麼身體就要考慮換成其它能源,主要是脂肪分解成的脂肪酸。 任何一個機器要運轉都需要能量,或者用電或者燒煤,人體這部大機器也需要能量才能開動。如果餐後做運動,那麼身體能耗增大,就要使用糖原和脂肪來供應能量。 人體內的糖原很少很少,運動起來30分鍾之內就會被消耗掉,然後身體便會分解脂肪來供應運動所需要的能量。短時間的運動(比如幾分鍾的短跑)僅僅消耗糖原,只有長時間的運動才能消耗脂肪。 然而,即便不做專門的體育運動,在兩餐之間,身體也會消耗一些脂肪。如果兩餐隔得很遠,而工作又比較重,糖原消耗量比較大,身體感覺到糖原要省著用,就會分解少量脂肪。不過,如果在兩餐之間吃零食和甜食,則會隨時供應糖分提高血糖,結果身體連這點脂肪消耗也會停止。因此吃零食不利於減肥。
減肥理論基礎之三:卡路里、千卡和千焦耳
路里,也就是卡和千卡,都是能量的單位。1卡就是讓一克水升高一度所需的能量。食物能量通常用千卡計算,也稱為大卡。 按國際單位,能量應當用焦耳來表示。1焦耳=4.卡,則1千卡=4.千焦耳。有時候也用這個單位表示食物當中的能量。大多數時候,人們用千卡這個單位來計算食物當中的能量,因為它比較方便。1克澱粉或白糖含能量4千卡;1克脂肪含能量9千卡,1克蛋白質含能量4千卡。如果用焦耳表示,就有很多零頭,算起來不方便。比如說,如果吃10克脂肪,那麼就給身體帶來了90千卡。如果吃50克重的爆米花,那麼就增加了約千卡的能量供應。一個人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也用千卡來計算。如果每天多吃一個中等大的蘋果(約相當於90千卡)而不多運動,那麼每天就會長10克脂肪,一年相當於3.6公斤的體重。
減肥理論基礎之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哪裡來的?
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蔗糖(白糖)、果糖、乳糖、麥芽糖等。其中以澱粉和蔗糖為主。所有的糧食當中都含有澱粉,所以糧食做的食品都含澱粉,包括米飯、饅頭、麵包、米粉、餅干、米餅、鍋巴、膨化小食品...... 澱粉體積大很容易看見,蔗糖則不然。它溶解在食物當中「偷偷」地鑽進肚子。一塊麵包不加糖是多大體積,加了糖還是多大體積。可是加了糖之後,平白無故增加了許多能量!比如說,一個可樂罐頭容量是毫升,其中含糖10.5%,一罐可樂就含白糖35克呀!相當於能量千卡(等於半碗米飯)!所以說,吃甜東西很容易胖。水果的甜味來自糖,糖也是碳水化合物,所以水果比蔬菜能量多,味道越甜能量越多。
脂肪(油脂)包括兩部分:顯性脂肪和隱性脂肪。前者就是一眼能看出來的脂肪,如黃油、烹調油和肥肉;後者是那些悄悄地藏在食物當中的脂肪。脂肪讓食物變得香氣撲鼻,變得酥軟可口。蛋糕、酥皮點心、方便麵、蛋卷、曲奇之類,都是因為加了很多脂肪而美味。冰淇淋、雪糕裡面也有脂肪讓它滋味濃郁。瘦豬肉裡面脂肪超過25%,肉腸就更多,的時候還要特意加肥肉糜來改善口感! 可以說,除去水果之外,好吃的東西基本上都要加入油脂,油脂越多則味道越香。家裡炒菜也是一樣:放油多菜的味道就好。少吃油,少吃白糖,是減肥飲食的第一要訣。
減肥理論知識之五:什麼東西吃得越多越苗條?
每種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的比例不同,吃進去之後給身體增加的能量數額也不同。按照同樣的重量來說,水分大的食物能量少,因為水是沒有能量的;含油脂多的食物能量多,因為脂肪的能量是最高的,為碳水化合物的2.25倍。按重量計算,蔬菜的能量最少。因為蔬菜含水90%以上,還有較多纖維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都很少,脂肪幾乎沒有。所以減肥者可以放心地吃蔬菜。此外,蘑菇、海帶、魔芋、竹筍之類的食品能量少,纖維多,有填充的作用,讓胃裡面覺得飽,還能促進膽固醇排出,所以說它們是「刮油」的東西。減肥的人應當多多地吃。相比之下,肉類、甜食、煎炸食品、土豆片等則正相反。它們含有太多的油和糖,很小一點體積就含有很多能量,吃它們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比如說巧克力、薩其瑪、曲奇等,吃克就含有三百到五百千卡的能量,怎麼能不小心呢!總之,在一天所吃的東西當中,吃蔬菜之類的「低能量密度食品」的比例越大,人就越容易瘦,因為蔬菜占據了胃腸容積,讓人少吃其他能量高的食品,自然不容易變胖。反之,如果不愛運動,又貪吃高糖高油的食物,即使吃的東西體積不大,肉肉也會日漸豐厚。
減肥理論知識之六:運動與體重控制
運動有幾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長時間的運動可以消耗脂肪,一般需要30分鍾以上的連續運動才能有效分解脂肪,時間越長消耗越多。跳繩是好運動,單位時間消耗能量多,可是不容易持久。這種運動不妨和走路、游泳之類的長時間運動結合起來做,增強其減肥效果。
其次,即便運動的時間不那麼長,也會消耗能量。在消耗脂肪之前,身體通常先消耗糖原。糖原大部分耗去之後,身體就會在運動之後多消耗一點脂肪。這是因為,人體隨時都需要能量供應維持生命活動,如果糖原不夠就要動用脂肪了。如果經常運動,身體至少會得到一個:不要隨隨便便把能量都變成脂肪存起來,還有運動要做呢!
第三,運動可以提高心肺機能和肌肉力量。內臟和肌肉功能強了,血液循環更順暢了,基礎代謝就會提高。也就是說,愛運動的人在不動的時候就比不愛動的人多消耗能量。所謂「不愛胖的體質」就是這個意思。
許多人不肯運動,單純靠節食來減肥,這樣會造成一個弊端:經常不動,營養又不夠,那麼人的心臟和其他內臟都會萎縮,血液循環不暢,產熱能力差,消耗能量就會更少,那麼以後稍微多吃一點就更容易胖,也就是形成了容易肥胖的體質。
所以說,無論如何,運動就比不運動好!運動是預防肥胖、維持理想體重的關鍵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報告說明,如果每天的能量攝入在千卡以上(正常情況應當是千卡左右),運動才會有促進體重下降的效果。否則人餓得發慌,身體就會節約能量,運動的效果反而不能發揮出來。
減肥的理論基礎之七:主食能量的計算
許多女孩子都在反復地問:這個東西吃了胖嘛?那個東西吃了胖嗎?其實這些問題只要知道食物的能量就可以解決。查詢食物成分表是很麻煩的,但是我們可以把食物分分類,這樣就很容易近似計算食物能量了。
這里先給大家介紹主食的能量。主食就是糧食的製品。所有的糧食類都是碳水化合物的好來源,干穀粒中含澱粉70%左右。曾經有女生問我:老師,什麼叫做糧食?我差點暈倒。不過想想,現在的女孩子已經很少看到天然形態的糧食了,也不知道餅干蛋糕和小麥有什麼關系,有此疑問也可以理解。於是我耐心地解釋一遍:糧食總的來說就是植物的種子。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小米、燕麥、大麥、高粱、糜子、蕎麥,廣義的糧食包括紅豆、綠豆、干豌豆、芸豆、眉豆等等豆類(大豆除外)。這些糧食可以加工成為許多製品。
小麥是最主要的加工原料,所有的麵食都是以小麥為主料製成的,包括饅頭、包子、餃子、面條、方便麵、面片、各種餅干、麵包、糕點、涼皮、拉皮等。其中加入了油脂、糖、鹽、其他配料,讓小麥粉變成不同的口感。凡是糧食製品,不管是麵包還是餅干還是涼皮,都可以叫做主食。
米可以加工成米粉、年糕、仙貝、米線等食品。它們歸根到底和米飯差不多,只是水分含量和形狀口感的差別。 小米可以加工成小米飯、小米粥、小米鍋巴、小米煎餅等。燕麥可以加工成燕麥片、燕麥粥等。 那麼這樣多的加工品究竟在能量上有什麼差異呢?不用一種一種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看含水量。凡是很乾燥的糧食和製品,含水量都在15%以下。餅干為8%以下。這時候,如果不考慮油和糖,每克的能量在~千卡之間。比如說小米煎餅就屬於這一類。 如果半濕潤,比如麵包,則含水量在40%左右。不含糖的主食麵包能量為每克千卡左右,而含糖和奶油/乳酪等的美味點心麵包能量為每克千卡以上。如果是那種分層的油酥麵包則要達到千卡以上。 如果非常濕潤,比如米飯,含水量在70%左右,又不含糖,每克的能量僅在千卡左右。如果非常稀,如粥,每克的能量在50千卡左右。
第二:油和糖的含量。凡是口乾酥脆的點心餅干都含有20%以上的油脂。凡是甜味適當的點心糕點都含有8%以上的糖。由此可以想見,如果把乾燥糧食製品的能量加上10%的糖,那麼每克的能量就在千卡左右,比如說脆餅干、華夫餅乾等。如果含油脂多,比如曲奇餅,則每克的能量在千卡左右。
第三:看你一次能吃多大的量。自己覺得能量再低的東西,吃多了就會積少成多。反之能量高的東西吃得少也無妨。比如說你吃一片甜麵包,僅僅攝入千卡能量;而你吃一包重克的爆玉米花(一大包),可以攝入千卡能量;吃一大鍋粥(2升)可以攝入千卡能量。所以說,單位體積或單位重量能量再低的東西也不能放心大量吃
這是我在別的地方回答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