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內黃縣最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內黃縣最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3-03-15 22:26:14

Ⅰ 安陽名吃燒灌腸簡介

內黃灌腸俗名「煎血」,又名「血腸」。 河南安陽市內黃縣楚旺鎮特色小吃。乍看其貌不揚,卻膾炙人口。深受老少食客歡迎。內黃灌腸,相傳始創於清咸豐年間,最早由內黃縣城南關街邱秀山的曾祖父創制經營,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已傳承二十二代,號稱「邱氏灌腸」。因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酶類及鐵、鈣等微量元素,具有補血健脾、強筋壯骨、助氣等功能,又經濟實惠、故老少皆宜。灌腸血以豬血為主料,將豬血、麵粉、香油、五香粉調和,制注灌入豬腸蒸熟、晾涼,吃灌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吃法是灌腸切成片煎著吃,這叫煎灌腸。吃灌腸的第二種方法叫筲灌腸,筲是用竹子或木頭製成的水桶,擔著沿街去賣,由於灌腸是煮好放在筲里的,所以就叫做筲灌腸了。
內黃灌腸是該縣特有的地方風味小吃。清咸豐年間,由縣城邱姓屠戶發明,流傳至今。灌腸以豬血、豬腸、麵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可以涼調,叫筲灌腸;可以煎食,叫煎灌腸。味美可口,風味獨特,且有補血、健脾、壯筋骨、消滯之功效,很受群眾歡迎。一年四季,無論早晚,均有上市。有民謠《內黃灌腸》曰:「腸子豬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盤,小鏟兒一翻撮一碗,肚裡不飢能解讒
傳說程咬金與老娘艱難渡日,鄉人可憐他們常把殺豬剩下的豬血、大腸施捨給他們,咬金靠賣這些換得飯菜。一日鄰人給多了,咬金無器皿可用順手將血灌入腸子中存放,誰知這一灌眾人再吃血時感覺特別美味,於是就有了這流傳下來的安陽市內黃縣特色小吃燒灌腸。

Ⅱ 安陽特色小吃

1、安陽燎花

內黃灌腸是河南內黃縣特有的傳統小吃,屬於豫菜系,目前已納入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蒜灌腸色澤粉紅,味道清淡,趁熱吃最佳,吃起來入口光滑,香辣韌軟,軟而不粘,香而不膩。它是以豬血、豬腸、麵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所製成。

(2)內黃縣最好吃的地方擴展閱讀:

安陽,古稱殷、鄴、相州、彰德府,是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西倚太行山,東連濮陽,北扼邯鄲,南依鶴壁、新鄉。

安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安陽是甲骨文發現地,周易發源地,有殷墟和中國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滑縣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安陽是豫晉冀三省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最南部城市。先後榮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中國航空運動之都、中國書法名城、2016年度「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等稱號。

參考資料:網路-安陽

Ⅲ 盤點,內黃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或者適合情侶去的地方

三楊庄遺址位於河南省內黃縣梁庄鎮三楊庄遺址,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內涵豐富、價值巨大、影響深遠的大規模漢代農耕聚落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消返頌,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被列入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13] 該遺址因黃河泛濫,被淤沙深埋地下,古道路、庭院圍牆、瓦屋頂、廁所、樹林殘存、田壟等遺跡以及車轍和牛蹄的牛蹄的痕跡,都保存完好。並出土大量的石臼、石磨、石磙及「貨泉」銅錢和「益壽萬歲」瓦當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的文物,遺存的發掘整理,形象直觀地揭示了漢代的庭院和農耕布局,為研究漢代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遺址大面積的展示了漢代建築實物和規整的田壟,成組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屬設施、大面積的農田及耕作原貌,首次再現了漢代農村的景象,揭示了漢代中下層民眾生產、生活狀況,為研究漢代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絕好的實物資料,填補了考古學研究的空白。
內黃縣故道槐林
商中宗陵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中國唯一的一處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漢代建陵,唐代繼修,宋代開寶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脊陵區內現存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銘並序》,螭首龜趺,通高6.45米,寬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其雕刻精湛,書法剛勁,碑文記述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內黃槐林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的的植樹造林活動,現已形成12萬畝規模,集中在縣南二帝陵區和縣西老塔坡。槐林環抱,二帝陵和唐塔顯得更古樸典雅。三春時節,槐花盛開,幽香撲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調,也是蜜源,趕蜂人匯集在這里,蜂群嚶嗡,以釀制的槐花蜜而聞名。夏秋時節,蟈蟈潛伏草叢,鳴唱此起彼伏。
千年棗園千年古棗園在六村鄉千口村,緊臨湯濮鐵路。古棗園佔地面積500畝,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樹圍在170㎝左右,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早期共產黨人,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盪,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古棗樹仍長勢喜人,成了戰爭風雨的見證。
內黃縣大興寺塔
大興寺塔位於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周萬畝森林環護,該塔建於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將近1400年的歷史。經過多次地震和洪水沖擊,仍巍然屹立。
無梁殿位於內黃縣城西南25公里高堤鄉嘴頭村西。原為玄武帝廟大殿,因建築無梁而得名,它不僅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而且對研究建築物的抗震、抗洪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內黃縣顓頊帝嚳陵
棗林公園棗林觀光公園在後河鎮西乜固村,是一處集文化知識性、生態休閑性、趣味觀賞性、參與互動性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區。內黃大棗林分布在衛河以南12個鄉鎮,連片成林,面積42萬畝,是名副其實的棗鄉。內黃種植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內黃大地棗林似海,綠意盎然。各鄉鎮中,面積產量以後河鎮為最大,居中國鄉鎮之首,素有「中國紅棗第一鎮」之稱。內黃棗林,發展,形成獨特的農業間作模式,成為安陽市「特色農業縣」。
內黃縣二帝陵
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2000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庄鎮境內。
上古時代,顓頊帝嚳二帝在內黃建都立業,黃河古道上留下了燦爛的華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發現,後經對陵墓區和祭祀區上面厚厚的積沙進行初步清理,元、明、清歷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現於世人面前,中軸線上御橋、山門、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處建築和基址也連續被發現。二帝在內黃建業定都後,完成了華夏文化統一大業,然後通過頻繁的社會交往和生存斗爭,最後融合為一體,形成為華夏族群,同時也產生出大量的姓和氏。在梁庄鎮曹李庄拿鄭村東開挖引黃工程中新發現的一塊唐開元二年的墓誌上有明確記載,一位姓竇的官太爺就把自己的墓地選在了二帝陵的旁邊。
四·一二」革命紀念地在內黃縣城南20公里處的白條河園林場東,有一處為蒼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紀念碑亭,亭內聳立一通3.35米高的紀念碑,這便是《四·一二陣亡將士暨殉難同胞之公墓碑》,紀念公墓碑記載著1941年4月12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1.5萬餘人,對內黃沙區革命根據地抗日軍民實施血腥大屠殺的野蠻暴行。為悼念為國捐軀的將士暨死難同胞,1942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黨委率第二十、二十一專區各界,於「四·一二」一周年之際,在此處隆重召開紀念大會,並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為「四·一二」革命紀念地,教育後人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勵精圖治,強我中華。這里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Ⅳ 內黃縣空心掛面哪家好吃

利生麵粉掛麵店。根據大眾點評兄哪網的數據顯示,利生麵粉掛麵店總計1176個評論,好評有976個,好評率82%。具體位羨巧碼於安陽市滑縣河南利生面業有限公司北門旁寬核。

Ⅳ 安陽內黃有烤核桃的地方嗎

有。
內黃縣味覺烘焙食品坊,主要經營以烤核桃,加工紅棗花生為主。
內黃縣味覺烘焙食品坊可以讓消費者在一日三餐中去體驗各種烘焙的美味。

Ⅵ 大家說說你心目中安陽美食

安陽「三熏」

「三熏」是安陽人極為喜歡的一種食品。做法呢,很有技術含量,但是,吃的時候也是非常享受的。看起來紅紅的,油潤閃亮,肥而不膩,吃到嘴裡,松香濃郁脆爛,回味綿長,真是風味獨特的佳餚!做好放起來,六天七天還能色味不變,遠行 旅遊 的千萬不能錯過啊,這可是曾獲「優秀食品」 的 美食 呢!

內黃灌腸

灌腸是最有內黃特色小吃,在內黃無論早、中、晚,無論春夏秋冬,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擺小攤賣灌腸的。看那些灌腸攤前,一個個吃灌腸的人的吃相,就是不餓也會忍不住前去來一碗!「老闆,來一碗肥點類。」一口地道的內黃話加一碗熱騰騰的筲灌腸就是一個內黃人典型的形象!

義興張道口燒雞

道口燒雞是河南省安陽市滑縣道口鎮「義興張」世家燒雞店所制, 歷史 悠久,名揚海外。道口燒雞香味濃郁、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像這樣名聲在外的傳統 美食 ,必須有一大神奇特點,道口燒雞吃的時候不需要用刀,只要用手一抖,骨肉自行分離,可想有多麼好吃了!無論冷熱,余香滿口,回味起來,猶垂涎三尺。

炒三不沾

炒三不沾」這菜名很有概括性:不沾筷、不沾盤、不沾牙。據說,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經彰德府,知府獻膳,其中就有'炒三不沾'。乾隆食後大悅,立即令人記下此菜的製法。從此'炒三不沾'傳至皇宮,搖身一變,成為宮中名菜。現在人們又在金黃似月的「炒三不沾」周圍擺上精緻的晶瑩鮮紅的小裝飾,有沒有增添了一種神奇的色彩?紅黃相映,鮮艷喜人,高大上的感覺有沒有?

老廟牛肉

老廟牛肉是國家級地方名饈,素有「豫北之花,中華一絕」之稱。老廟牛肉這可不是一種普通的牛肉,這是得了好多的獎項和題詞的牛肉,這些榮譽充分證明一點,味道絕對不忽悠!

安陽燎花

燎花乃是彰德府,也就是今天的安陽市的傳統點心,名聲很大, 歷史 很遠,還存在於《安陽縣志》的記載里。燎花,名如其物,長相美觀、面色金黃。味道香甜酥脆又軟綿,營養又豐富,老少皆宜。送朋友,送親戚,這可是佳品,既是傳統點心讓人回憶到小時候的美好時光,又長得十分標致,一看就想嘗一口。

文盛館羊肉鹵

萬古鎮位於滑縣東南部, 歷史 悠久,古名「都隆集」,後稱「萬戶」。萬古羊肉鹵盛行於元朝,後來在繼承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製作工藝日臻完善。純天然食品,色、香、味、型俱佳,對人體具有健胃養身,滋補作用等價值。

楚旺扒糕

楚旺扒糕原是楚旺鎮風味小吃。據傳始於清道光初年,由馬奎從保定傳入。主要原料為蕎麥面,蒸熟後用芥末、香油、蒜汁、陳醋涼調,味道鮮美,且有健脾胃作用,現已遍及全縣,多有叫賣。有民謠《楚旺扒糕》曰:「楚旺扒糕蕎麵糊,芥末蒜汁香油醋,一切就調手拿叉兒,酸辣香味得口福。」

八寶布袋魚

八寶布袋魚是安陽特三級紅案廚師李印斗創制的傑作,入選《華夏名菜》一書。風味獨特,形體完整大方,花色悅目美觀,魚鮮嫩,汁鮮美,營養豐富。

內黃馬蹄燒餅

馬蹄燒餅是河南內黃縣特產,出自河南省內黃縣井店鎮。馬蹄燒餅樣式獨特,外形獨特——如同馬蹄一樣,這也是馬蹄燒餅名字的由來。剛出爐的馬蹄燒餅有以下特點——皮瓤是分離的,外面脆裡面嫩,酥香可口,香氣撲鼻,經濟實惠,是非常好吃的一種地方小吃。

安陽皮渣

皮渣是安陽出名的小吃。晶瑩剔透,色澤泛青,香味撲鼻,讓人饞口欲滴。可煎可燴,燒菜做湯,味道可口,別有風味。皮渣可做花樣多種的菜餚,味道更佳。總之皮渣是安陽人一年四季吃不厭煩的食物。

粉漿飯

粉漿飯,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聞所未聞,但身在安陽這個悠久城市的人們,對於這個名字那是再熟悉不過了,她那獨特的味道,不知讓多少身在他鄉的安陽人牽腸掛肚,魂牽夢繞,因為只有安陽才有,別的地方喝不到純正的粉漿飯。粉漿飯,其實就是粥,它吃起來有種酸酸的口感,酸中夾著香,香中帶著米粥的醇香。喝下去酸的感覺讓人開胃,香的味道讓人留戀。

來自網路

安陽位於河南省的北部,也是我國的 歷史 文化名城,當地好玩的 旅遊 景點也是挺多的,當然作為一個 旅遊 城市,自然 美食 是少不了的,到倒是 旅遊 城市一般都會有 美食 街,所以說安陽的 美食 也是挺多的,像安陽的道口燒雞就是名氣最大的一個。

安陽的道口燒雞和遼寧的溝幫子熏雞、安徽的符離集燒雞、山東德州扒雞並稱為我國的四大名雞,由此可以看出道口燒雞的名聲之大,最重要的還是道口燒雞味道好吃。而且也是特別的方便攜帶,可以當特產給朋友帶一些嘗嘗。

安陽的扁粉菜也是安陽人愛吃的一道菜,用青菜、豆腐和豬血做成的,味道特別的不錯,還有安陽內黃的特色小吃灌腸、油炸的氣袋饃、安陽三大寶之一的皮渣、安陽三熏、炒三不沾、老廟牛肉、錦泰燎花、蒸碗扣肉等都是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小吃。

安陽位於河南最北部,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安陽飲食發展比較悠久,有名譽全國的滑縣道口燒雞,還有扁粉菜、粉漿飯、血糕、皮渣、扣碗酥肉、內黃灌腸等比較有名的地方風味小吃。

1.道口燒雞

滑縣道口鎮有燒雞之鄉之稱,道口燒雞創作於清朝順治年間,有「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的秘訣,製作出來的燒雞,酥香軟爛,肥而不膩,吃著燒雞,喝著酒,美不甚哉。

2.安陽三不粘

雞蛋黃、澱粉、白糖加水攪拌,再炒制而成,甜糯筋道,有點像萄式蛋撻,由於不粘盤、不粘牙、不粘筷子,所以叫做三不沾。

3.扁粉菜

也是安陽人最愛吃的飯菜之一,尤其早餐吃上一碗香噴噴、辣乎乎的扁粉菜,那才叫過癮。

4.粉漿飯

也是安陽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它與血糕、皮渣合稱「安陽三寶」,其味道酸、香、甜、綿的口感,開胃更好吃。

5.皮渣

是安陽的三寶之一,可以煎可以燴,也可以炒菜做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

6.安陽三熏

就是熏雞、熏雞蛋、熏豬下水,是安陽一帶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做法是將原料精心鹵制,再用柏枝、柏殼和松木鋸末等材料點燃熏制而成。

7.老廟牛肉

滑縣老廟鄉自明朝末年就開始加工牛肉,燒煮技術遠近聞名,老廟牛肉用15種佐料和陳年老湯,以木炭火煮制而成,肉爛筋軟、風味獨特,有「豫北之花,中華一絕」之美譽。

其他名吃:關家酥燒餅、燴菜、秦氏熏肉、湯陰楚旺扒糕、馬蹄燒餅、五香豆沫、扣碗酥肉、布袋魚、滑縣鹵羊肉等

Ⅶ 內黃小吃一條街在哪裡

內黃小吃一條街在井店鎮南街村、S303省答搜搜道與公跨鐵交匯處。根據查詢相關漏氏公開信息顯示,內黃縣井店鎮名吃廣場是2020年8月24日開始試營業,有可移動式仿古餐車、統一著色風格的美食小屋,吸清歷引著當地及外地慕名而來的人品嘗井店特色美食。

Ⅷ 內黃縣的名小吃是什麼

內黃灌腸,是內黃縣特有的地方風味小吃,它是以豬血、豬腸、麵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所製成。
灌腸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麥澱粉、醣類以及微量鐵、鈣、鉀、鈉等成份,所以大有補血、健脾、壯筋骨等功能。加上好吃不貴,尤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內黃灌腸以邱家為最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內黃南街邱秀山的曾祖父,原以殺豬賣肉為業。這位邱姓老人因常去縣衙送肉,不斷看到廚里放著一些外來菜品,有香腸、粉腸等,都是豬肉、豬腸經過加工配製而成的。這位老人從這里受到啟發,他特意去安陽買了一截粉腸研究。在其侄子的幫助下,開始了自己的發明製作,終於製成灌腸上市。
內黃灌腸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血放入30%的鹽水溶液里,用木棍攪拌,不使凝固。繼之,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適量地灌入洗凈的豬腸之中,待其血槳、面汁之混合體在腸內凝固後,即可放入水鍋內用小火溫煮,並要不斷用針剌腸,使之冒出氣泡,以免腸衣崩破。一般情況下約一個半小時即可煮熟食用,如再進行加工更好。其加工方法是:用手托腸,以刀剖為適量薄片,根據不同季節和食者愛好,可用蒜汁、香油調拌,稱之為涼調灌腸;或放入底平煎盤,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塊體由紅變紫黑,腸衣向外津油,用小鐵鏟翻動,即可盛入分盤食用。用小磨香油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