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保山哪裡的豬肉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保山哪裡的豬肉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3-04 21:28:26

❶ 保山有什麼好吃

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保山味道很懷念啊!

溫潤保山·美玉神湯,保山市位於雲南西部。說到保山,可能許多人都不曾其聞名,但只要提起騰沖,不知道的人恐怕就不會太多了。騰沖就是保山市轄區內一個著名的 旅遊 小城。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外,保山還有讓人垂涎三尺的 美食 。到保山旅行,還是先讓舌尖飛一會吧!

名菜篇

永昌火瓢牛肉

因在食用時用銅瓢作鍋因此得名「火瓢牛肉」,這可是保山首屈一指的 美食 ,保山 旅遊 的必嘗 美食 。成菜湯鮮肉鬆爽口,香氣誘人。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清湯或麻辣鍋底,還可加點牛筋、牛雜等主菜 。

板橋火燒肉

火燒肉是保山民間過節、待客的首選 美食 之一。以「板橋火燒肉」最為出名。食用時將用木炭火燒烤好的肉切成薄片,蘸用水腌菜、油潑辣椒、蒜泥、花椒、芫荽、醬油調製成的蘸水即可。

騰沖鍋子

騰沖鍋子烹制獨特,通常採用雞和鮮排骨熬成骨湯,底菜豐富,搭配合理,以蔬菜為主配以芋頭、山葯、白蘿、胡蘿、油炸臭豆腐、黃筍 (或黃花菜)、黃條、酥肉、泡皮等配料。是騰沖 旅遊 的必嘗 美食 之一。

金雞口袋豆腐

口袋豆腐又名脹漿豆腐,因成菜形如口袋而得名。金雞口袋豆腐色澤金黃,外面成豆腐袋、裡面是豆漿。成菜外皮柔軟有韌性,內心入鹼變糊漿,雪白細膩,入口軟嫩清香,素淡可口,味道妙不可言。

火燒肉拌豆粉

火燒肉拌豆粉是保山火燒肉的又一種吃法,火燒肉的香,水腌菜、豆芽菜的脆以及豌豆粉的彈讓這道火燒肉拌豆粉獨特而美味。火燒肉拌豆粉香味誘人,鮮美可口,讓無數遊客念念不忘。

瓦窯黃燜雞

瓦窯黃燜雞,堪稱「滇味一絕」,以色香味佳,油而不膩,綠色無污,味道獨特而著稱。該菜火候掌握十分重要,十分鍾內就要出鍋,成菜色香誘人,脆嫩可口,讓人垂涎。是保山 旅遊 的必嘗 美食 之一。

青龍過海湯

青龍過海湯酸辣可口,是開胃消暑的上佳 美食 。雖配料普通,製作簡單,但味道不一般,酸辣鮮香令人胃口大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也讓人念念不忘。到騰沖 旅遊 ,要是不嘗嘗青龍過海湯,那可真是白來一趟。

沙壩羊肉

沙壩羊肉,無論是油炸羊排、紅燒羊腳、炒羊肝還是羊肉餃子、鮮羊肉片都是難得的美味,但最佳的食用方法是火鍋,肉質鮮嫩爽滑,不膻不膩,湯色清亮,汁鮮肉嫩,美味可口。是不可多得的大眾 美食 。

施甸水腌菜拌紅生

上好的裡脊肉,生剁成米粒般大小的肉丁,拌入等量的水腌菜,加辣椒面、花椒粉、芝麻、芫荽以及施甸特有香料山胡椒根,攪拌均勻後直接食用。腌菜酸脆,肉茸鮮甜,口感極佳。盡管很美味,但如此生食還是讓無數遊客抓狂不已。

清真鹵鵝

鵝宰殺洗凈晾乾後用精鹽抹在鵝身腌制,然後把花椒粒炒香與八角、桂皮、甘草、丁香放在紗布中包紮成球,放進鹵水盆里,再加入醬油、糖、生薑、白酒等佐料鹵制而成,食用時切成厚片,淋上鹵汁,加上芫荽上席,配上蒜泥醋的味碟即可。

小吃篇

潞江撒撇

撒撇,傣味中的當家菜,也是讓無數遊客抓狂的一道特色 美食 。用烤牛雜、烤脊肉和米線做主料,特製苦水(牛胃液)拌上姜、蒜、小米辣、大芫荽、茴香末等配成蘸水即可食用。潞江壩是保山著名的 旅遊 景區,這里的撒撇最出名

下村豆粉

下村豆粉是保山 旅遊 不可不嘗的小吃,下村是著名的「豆粉專業村」, 歷史 悠久。下村豆粉的特點是筋骨好、色澤亮、口感柔韌鮮爽。下村豆粉最考究的是作料,每一碗豆粉的成本其佐料就佔了一半以上。

醬粑粑

醬粑粑是頗受遊客歡迎的小吃之一。其實就是燒餌塊,只是配料、佐料較其它地方燒餌塊有所不同。醬粑粑是保山的大眾小吃,許多人是吃著醬粑粑長大的,它承載著的是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

稀豆粉

稀豆粉是騰沖 旅遊 不可不嘗的小吃之一,其加工製作的繁瑣堪稱雲南早點之最,單單是佐料就能讓人眼花繚亂,數種辣椒油(面、醬、末)、薑汁、花椒油、蒜汁、大小芫荽、醬油、米醋、芝麻油、腐乳水、胡椒…等數十種佐料缺一不可。

保山糖渣

糖渣是一種由糯米加工而成的特色風味飲品。既能解渴又能解饞。保山糖渣特點是「湯多渣少」,略帶甜味,夏天有冰糖渣,冬天有熱糖渣,老少皆宜。上好的糖渣湯水清澈,渣粒軟糯,甜而不膩,自然清香。

板橋桂香樓糕點

板橋「桂香樓」是一家從清朝就流傳下來的糕點店,經營的糕點有火腿餅、雞蛋糕、芝麻餅、荔枝酥、芙蓉糕等10多種。其中火腿餅,咸甜適度,製作考究,熱不滲油,冷不板結。因口味大眾,深受遊客的青睞。

板橋火燒肉米線

火燒肉米線是保山最好吃的米線了,其中板橋火燒肉米線最有名,用火燒肉做米線的「帽子」,下村醋、特製鹵水、辣椒油、花椒油、芝麻油、蒜泥、芫荽等佐料。酸甜可口,香氣十足。許多遊客直接用火燒肉米線當主食。

永昌破酥包

油而不膩,柔軟松酥的破酥包是大眾 美食 。永昌破酥包選用優質低筋精白麵粉,以上等熟豬油反復塗抹、揉勻,製成多層酥皮,包入不同口味餡心。成品層次分明,香甜可口。

西米凍

西米是從西谷椰樹的木髓部提取的澱粉,加工成西米露。再把果汁、水果、牛奶等放進冰凍的西米露里而成。口味香甜滑糯,粉嫩爽口。到保山 旅遊 的小夥伴注意了,西米凍外地不多見,遇上民就嘗一嘗。

鵝油飯團

鵝油飯團在鍋底放入少許豬油將臘鵝煎出鵝油,之後將雙手沾豬鵝油,把適量煮熟的米飯加鹽和草果捏成團,最後放在火上烤得微焦而成。其味香軟咸鮮,味道妙不可言。

本文作者求關注·顏值越高越需關注...(寫這么多真的很累!)

如果可以:你帶上錢,我帶上你,我們來一場讓人津津樂道的旅行!

1、大救駕

大救駕是騰沖縣最出名的小吃,是炒餌塊的一種,製作的方法是將餌塊切成小片,再加上火腿、雞蛋、肉、蘿卜、番茄等,一起放在鍋中爆炒而成。 最後還配一碗酸湯(即後面提到的干腌菜湯),就上了桌。今天在以 旅遊 為支柱產業的雲南,有典故有淵源的菜自然熱的快,而米食配酸湯爽口、開胃又益於消化,「大救駕」於是坐定了熱門兒菜的位置。、

2、騰沖餌絲

騰沖餌絲採用當地特產漿米加工製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 歷史 了,為騰沖本地和外來客人所普遍喜愛的一種方便小吃。餌絲一般有煮吃和炒吃兩種吃法。煮吃法是將餌絲切成細絲,用滾水燙熟,加上鮮肉絲或火腿絲、肉湯或雞湯,佐以醬油、蔥花、芫荽及少許酸菜即成。炒吃法即上面提到的 「大救駕」。

3、土鍋子

騰沖風味中的一絕 -----土鍋子,譽満全省名揚東南亞國家,已有幾百年的 歷史 了,它不同於普通火鍋,火鍋是用金屬做的,而土鍋子則以騰沖當地的一種陶土「烤制」 。更大的區別是土鍋子的烹制獨特:用雞和鮮排骨熬成骨湯,底菜豐富、搭配合理,青菜為主配以芋頭、山葯、白蘿、胡蘿、油炸臭豆腐、黃筍 (或黃花菜)、黃條、酥肉、泡皮等十幾種植物原料和動物原料,底菜的製作和安放有一定的程序;土鍋子的造型美觀,而且保持原汁原味,營養全面。

4、大薄片

大薄片已成為滇西名菜,工於火候,長於刀法,用特製的豬頭肉片成薄如蟬翼的大片,調料齊全,具有咸、酸、辣、麻、香多種滋味,肉脆嫩,嚼時有勁,回味無窮。另有用豬頭、豬腳、豬肚、豬腸子等配全調料烹制而成的燒臘,色澤光亮,皮酥粑、肉肥而不膩,味尤為鮮香濃郁,以之蘸餌塊粑粑味道極佳,風味獨特。此外,焐豬肉、趕馬肉、酥肉、臘肉、火炕乾巴、干腸子、豆腐湯……各具特色。銀杏豬肚營養豐富,韭菜根、川芎根、防風櫃、茴香剁肉圓,都具有滋補食療功效的 美食 。

5、壇子雞

壇子雞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由其獨特的瓷壇燜制工藝和神秘的宮中葯物,融合騰沖當地原料配製而成的一朵奇葩。選雞、油炸、燜制、燒火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確把握。正宗的壇子雞金黃玉潤,晶亮養眼,其色純正持久,不悶不膩,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

6、頭腦

頭腦是用肥羊肉、黃花、煨面、藕根、長山葯、良姜、酒糟、黃酒八樣原料配製而成的一種食物,故而又名八珍湯。每年陰歷白露至來年立春上市。食用頭腦多在清晨,用腌韭菜作引子,並配以一種名之為帽合的圓形面餅。頭腦營養豐富,具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虛補虧的療效,長期食用,得益非淺。

相傳,頭腦乃明末清初時,太原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傅山先生所創。他將八珍湯的配方和製法傳授給一家飯店,並為該店起名清和元,八珍湯由此也易名為頭腦。在清和元牌匾的上邊寫有頭腦雜割四個小字,合起來便是頭腦雜割清和元,意寓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統治者之頭。

7、山林素席

保山山林素席,全為手工製成。以太保山之保山玉佛寺、九隆山之梨花塢及來鳳山之來鳳寺三處最為馳名。其主要原料是豆腐、麵筋,配以營養價值很高的南瓜子(去皮)、核桃、雞樅、香菇及洋芋等時鮮果蔬,採用蒸、炸、燴及擠壓造型等多種方法精心烹制而成,花色品種很多。有趣的是,僧尼們不知出於何等樣初衷,還頗有創意地將諸多很素淡的菜餚「包裝」得很「油膩」,使得一些初嘗此席者興味橫生:分明是來吃素的,可筷一落,這是「雞大腿」,那是「臘香腸」,還有「紅燒排骨」、「火腿切片」、「油炸螃蟹」……據說,還有「熊掌」、「魚翅」等「大補」名菜呢!俱葷形而素實,堪稱「三界之外」的入世之筵——事實上,享此口福者亦大多為紅塵中人。保山素席之美味,遠非現在市場所流行的齊善素食及各地素餐館可比。

8、永昌板鴨

永昌板鴨是雲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緬古道上的重鎮,從漢代至清代,曾設立過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區。永昌的名字為國內外所熟悉。因此,這里出產的板鴨,以「永昌」命名。永昌板鴨 歷史 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就遠銷港、澳地區和緬甸等國家。永昌板鴨是選取飼養3-4個月的本地良種麻鴨為原料,用人工催膘即活鴨站籠填喂15-20日,使其達到標准重量。加工時先將肥鴨宰殺,將鴨毛褪凈,修邊整形,達到色白光潤、造型美觀的要求。然後,扎針上鹽,腌制2日,取出洗凈,放在平板上定型,讓其日晾夜露,直至風干,忌暴曬。

9、油炸豌豆粉

油炸豌豆粉是傳統民間小吃,已有了悠久的 歷史 。具體做法是先將質量上乘的豌豆用水泡漲去殼,然後磨成漿,用篩子過濾,再把漿水放入鍋里用文火慢慢煮成糨糊狀冷卻後即成豌豆粉。用刀將豌豆粉切成小片,放入鍋內用清香油和熟豬油混合炸,半熟後撈起來晾一晾,再重入鍋內油炸待熟透後撈起。吃時灑上椒鹽,吃起來香脆、鮮嫩,口味佳,令人回味無窮。

10、「大滾鍋」餌絲

「大滾鍋」餌絲是把中原口味、西南口味和騰沖特有的僑鄉口味和現代飲食 時尚 溶為一體的騰沖獨特風味美味。「大滾鍋」的湯又清又鮮,油輕不膩。「大滾鍋」餌絲有別於米線之外,是它相當入味,有別於面條和一般餌絲之處是筋骨非常好。「大滾鍋」餌絲已實現了快餐化,有嚴格的製作程式,一分鍾內上桌。

雲南保山的好吃的

1、腌酸肉

是一種獨特食肉方法,其味道鮮美獨特,清爽上口,食之不膩,增進食慾,因為吃起來又酸又香,所以得名「酸又香」酸肉。腌酸肉是少數民族的特色 美食 ,將生豬肉、牛肉、魚肉等加入調味品採用傳統工藝處理然後腌制發酵而成,做好的酸肉味道濃郁且獨特,香辣酸爽,味道別具一格,是更戛人招待客人的最佳地方民族風味佳餚。

2、火燒肉

吃火燒肉一般要用水腌菜,將肉切成薄片,放到裝水腌菜的碗里,加入油潑辣椒、蒜泥、花椒、芫荽、醬油等,拌勻就可以吃了。製作方法也原始,香味獨特、滋味甚是誘人,但在保山吃火燒一定要找到現燒的。

3、餌塊

餌塊是雲南省特有且非常著名的一種米制食品,其中以騰沖炒餌塊最負盛名,數百年前就被御封為「大救駕」,並以色、香、味、形、四美並具的獨有品質讓天下吃客傾倒。

4、永昌板鴨

永昌板鴨是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的特色小吃。永昌板鴨與別的板鴨材料不同,是選用本地鴨為原料,經屠宰、清洗、修整、整形,達到潔白、光滑、外形美觀的要求。然後將針頭用鹽腌兩天,取出洗凈,待其凝固後,將露水晾乾至風干。

5、大薄片

大薄片的主要成分是豬頭肉,豬頭煮熟後切成薄片。它是用麻辣的芝麻油、芝麻醬、甜醬油、蒜泥、生薑、洋蔥、醋、鹽、味精、醬油、芝麻、香菜等調味品調味食用的。調味料齊全,有酸、辣、咸、麻、香等多種口味。

保山好吃的東西太多呀。

隆陽區:火燒肉拌水腌菜、火燒肉拌蘿卜絲、火燒肉拌豆粉(可以說這三個是保山人的最愛)、金雞的火瓢牛肉、還有金雞的口袋豆腐、丙麻黃牛肉湯鍋、老營的黃燜毛驢肉、道人山的苤菜黃燜雞、北廟羊肉火鍋、永昌呢板鴨、下村的豆粉(關鍵是下村的醋好)、蒲縹泡的甜大蒜。

施甸縣:骨頭鮓、豆腐腸、蘿卜絲鮓肉、姚關呢火腿、水腌菜拌紅生(這個是美味,一般人吃不慣,有點重口味。)、五花肉蘸豬血、施甸水豆鼔。

騰沖市:騰沖土鍋子、大救駕、騰沖餌絲、素稀豆粉、順江火燒肉米線、武氏大薄片、燒臘耙耙、棕包炒肉、趕馬肉、和順松花糕、明光呢黃燜羊肉、明光蕎米線、明光呢烤小耳朵豬、捂豬肉(這個也是重口味 美食 ,用新鮮的剛殺好的豬血拌五花肉)、界頭臭油燈燉雞、騰沖老品種白果燉雞(記住一定要老品種的本地銀杏)、疊水河呢卷粉、臘鵝油加草果面拌飯(據說養胃)、如果時間充余騰沖寺廟里的素食也值得推薦。

龍陵縣:龍陵黃山羊湯鍋值得品嘗(記著要找老品種黃山羊,這個可是全國著名的地方優良品種,肉質細膩、膻味少)、龍江的江魚有時間也可以去嘗嘗、紫皮石槲燉土雞、木城呢酸螞蟻拌生肉(酸螞蟻富含游離氨基酸26種,蛋白質水解氨基酸17種,粗蛋白質含量高達42%,還有預防癌症,是不可多得保健品 ,這個地方特色 美食 ,也是重口味看你接不接受了)。

昌寧縣:昌寧油雞樅、昌寧茶葉宴、大田壩的鹵腐、漿米線。

❷ 保山十大特色美食

保山十大特色美食

保山有什麼特色美食值得一試呢?下面是由我為你精心編輯的保山十大特色美食,歡迎閱讀參考!

1.下村豆粉

下村豆粉是雲南保山別有滋味的傳統名吃。下村地處保山城北近郊,昔時村裡半數以上農戶為“豆粉世家”,堪稱老字型大小的“豆粉專業村”。正宗的下村豆粉,用豌豆磨漿熬制,特點是筋骨好、色澤亮、口感柔韌鮮爽。村中“駝子豆粉”“董叫雀”“一撮毛”等家所制豆粉,劃出的粉絲細可繞筷,質地、刀工均在同行中傳為美談。下村豆粉最考究的是作料,鮮紅的辣椒漂油、烏黑的醬油、棕色的米醋……五彩紛呈,香氣撲鼻,據說每碗豆粉的成本之中作料就佔了一半。

2.火瓢牛肉

保山永昌“火瓢”牛肉飯店是隆陽區金雞鄉張信宗於1989年創辦的,吃時用銅瓢作鍋因此得名火瓢牛肉,他家不是用煤氣或是電磁爐,而是用那種老式的風爐,燒炭的那種,實際上可算作牛肉火鍋的一種另類。除了肥瘦適合、嫩滑爽口帶皮的牛肉,鍋底還配置白菜、小瓜等時蔬,皆可口宜人。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清湯或麻辣鍋底,還可加點牛筋、牛雜等主菜 。

3.口袋豆腐

口袋豆腐是保山金雞鄉民間傳統菜。明末清初擔當和尚雲游至金雞鄉,在金雞寺掛單講經,創出了口袋豆腐,流傳至今,現在金雞寺還保留著做口袋豆腐的石磨。從開始加工到入口食用,口袋豆腐共有三道加工工序,只有經驗豐富的廚師方能掌勺。口袋豆腐外酥內嫩,除金雞以外的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堪稱金雞一絕,有句對聯寫道:“嚼鐵丸不費力氣,食豆腐需下功夫”。

4.永昌板鴨

永昌板鴨是保山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緬古道上的重鎮,從漢代至清代,曾設立過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區,永昌的名字為國內外所熟悉,因此這里出產的板鴨以“永昌”命名。永昌板鴨具有肉質酥嫩、味道芳香等特點。

5.“大救駕”

這道菜其實就是騰沖炒餌塊,它用當地上等漿米製成,有切成絲或切成塊兩種食法,切成塊的食法當地人稱之為“大救駕”。之所以有這樣的名稱,還有一個典故。相傳清初南明永曆皇帝被投降清廷的'吳三桂率軍追擊,從騰沖逃往緬甸。永曆帝飢腸轆轆,逃到一農戶家後催促農家盡快做飯。農戶把餌塊三刀兩剁切成片,加上雞蛋、瘦肉和蔥姜等,丟到鍋里胡亂炒熟。永曆皇帝吃後如食山珍海味便問這是什麼菜,農戶答道:“匆忙之中做出,不知菜名。”永曆帝說:“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啊!”騰沖的炒餌塊從此得名“大救駕”。

6.青龍過海湯(干腌菜)

干腌菜是雲南騰沖的一種特色食品,它用當地青菜葉、蘿卜葉和菜花葉發酵、脫水後再配入其它調味料製成,風味獨特,食用方便,深得老騰沖的青睞。冬日走進騰沖農家,你常會看到人們用竹竿晾曬著一竿竿絲絲縷縷的黑褐色的東西,那便是騰沖干腌菜。干腌菜是用青菜、蘿卜菜等加米湯浸泡數月,再反復煮曬至干而成,技藝簡單,但程序復雜。傳說明朝末年清軍南下,永曆帝路經永昌騰越(保山騰沖),騰沖人民就以當地的炒餌塊招待永曆帝,稱為“大救駕”,沖上一碗干腌菜酸湯,稱為“青龍過海湯”。

7.壇子雞

壇子雞是騰沖著名的漢族小吃,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相傳與明朝末代皇帝永曆皇帝有關。由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葯物融合騰沖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壇子雞顏色金黃玉潤,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壇子雞還因為經過中葯秘方的鹵制,有活血舒筋,清肺健胃之功,尤為適合老人和小孩。

8.大薄片

大薄片是滇西名菜,工於火候,長於刀法,用特製的豬頭肉片成薄如蟬翼的大片,丟到牆上不會下落,故以得名大薄片。這道菜調料齊全,具有咸、酸、辣、麻、香多種滋味,肉質脆嫩,嚼時有勁。

9.粽包米

在滇西,人們往往稱昌寧人為“油雞粽”,稱龍陵人為“酸大筍”。騰沖盛產棕包,有人甚至稱其為“棕包之鄉”。說來有趣,騰沖棕包具有嚴格的地域觀念,雖然保山、龍陵、梁河等縣與騰沖相毗連,但這些地方的棕包即苦又澀,難以食用,唯有騰沖棕包苦中回甜,鮮嫩可口。騰沖棕包一般有兩種吃法,一是煎炒(如炒粽包),一是燒湯(棕包白魚湯)。

10.香椿

香椿是騰沖的山蔬物產,主要於春季採摘。香椿吃法很多,鮮吃以炒瘦肉、煎雞蛋為主,亦可與刺五茄尖、椿頭菜同入滾水略煮,撈起放入涼開水裡,以鹽巴辣椒浸泡二三日取食,其味更為鮮嫩爽口,且有清火瀉滯的功效。若把香椿放入滾水裡略煮,撈起盛入簸箕晾笆,放置陽光下曝曬到六七成干,然後以燒酒、鹽巴攔勻,入陶壇內密封腌制,則可保持很長時間,一年四委皆可取食,其香味十分特殊。

;

❸ 來保山,這些美味不容錯過

保山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出土的「蒲縹人」遺址,挖掘出大量房屋遺跡、用火遺跡、勞作工具、動物化石等各類可資鑒定的實物標本2300餘件,構成一部內容翔實厚重、形象鮮明生動的無字史書,經鑒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 歷史 。

保山處於滇西居中的位置,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乃至歐洲各國的必經之地,境內騰沖為雲南重要的近代工商業發祥地之一。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大部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褐煤儲量、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小粒咖啡種植基地,是全國最大的山葵、石斛、核桃、紅花油茶種植基地,是全國著名的「滇西糧倉」。

那麼保山又有哪些我們心心念的美味呢~

一、騰沖餌絲

騰沖人將大米精加工為餌絲、餌塊,已至少有三五百年 歷史 。口碑相傳,南明天子朱由榔(永曆帝)當年敗逃西陲,曾在一農家吃下了一大缽炒餌塊,飽腹療飢之餘猶覺餘味無窮,於是贊嘆不已,並不無感慨地將其稱為"大救駕"。從此,"大救駕"便成了騰沖炒餌塊的"封號"乃至騰沖餌絲、餌塊的代名詞。
尋根溯源,騰沖餌絲、餌塊以城東近郊胡家灣所產最為馳名。其精製產品,擇料極嚴,工藝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點是柔軟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燙可食,口感細糯。

二、龍陵辣腌菜

辣腌菜是龍陵居家必備常年食用的一種菜食,因風味特殊,頗有聲譽。龍陵辣腌菜色澤金紅,酸辣咸甜諸味俱全,且氣味芳香濃郁,能增進食慾,對惡心等不適有鎮抑作用,為僧道素食者及居家大眾共同喜愛。席上置一碟為細菜,供餐者細品其味。

若將辣腌菜切細,加少許醬油、芫荽、味精,吃起來又另生風味。用辣腌菜炒肉,是當的一道常菜,味鮮烈而不膩口。

三、保山大燒

大燒,即火燒全豬,又叫烤肉,是保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是雲南省保山一帶具有傳統風味的 美食 。保山大燒以保山市河圖鄉供銷社加工的大燒最為有名,俗稱「河圖大燒」。

四、壇子雞

是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由其獨特的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宮中葯物和融合騰沖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的一朵飲食奇葩

話說明末清初,明末代永曆皇帝被吳三桂趕得「雞飛狗跳」逃往緬甸路經騰沖時。雖說是「僵死之龍」,但皇帝的架子還放不下。被騰沖的「大救駕"(見大救駕相關文章)救了一命後,又想「大快朵頤」。讓隨同逃緬的御廚在本地尋物做膳以慰龍顏。

五、保山豆粉

「保山的豆粉筋骨又好、又糯、又細,辣子、大蒜、花椒作料樣樣齊,那股味道老遠聞著口水就滴,吃飽了回家打個嗝、喘口氣還透出滿口的香氣。」這是一首流傳在保山誇贊當地小吃豆粉的民謠,足以看出保山人對豆粉的情有獨鍾。

六、龍陵油雞棕

夏秋季節,將洗凈的雞棕加鹽炒熟焙乾,斯成細條或切為細段,加上剛紅熟的辣椒丁片、蒜米、同在核桃油或花生油中烹炸,以不至焦枯為度,冷涼後即可裝入瓶罐中久藏備食。油雞棕為珍品細菜,其味芳美香潤,並溶於油中,細嚼則其味持久難盡,少許即可佐飯一餐。還可作為面條、餌絲的帽料,加一箸即滿碗芳香。油雞棕為珍品細菜,其味芳美香潤,並溶於油中,細嚼則其味持久難盡,少許即可佐飯一餐。還可作為面條、餌絲的帽料,加一箸即滿碗芳香。

七、和順頭腦

傳說,明朝滅亡後一代名醫傅山隱居故里,自製了一道「八珍湯」讓體弱多病的母親服用,效果很好,母親很快康復,此事被一家山西太原的飯館老闆知道了,就前去討教,傅山經過一番思考,同意將方子給他,但前提是將飯館的名字更名為「清和元」,「八珍湯」也換了「頭腦」為名。

後來,一旦傅山這邊有體弱多病的人來看病,他就授意這些病人去吃「清和元的頭腦」,意思是吃清朝和元朝統治者的頭腦。這個說法帶有那個時代一些反元復宋或反清復明的漢人的狹隘思想。現在讓我們拋開這道菜被賦予的民族主義色彩,來看一下它的營養效果。

八、雕梅

施甸雕梅聞名國內外,且遠銷東南亞各國。它以紅花大鹽梅為原料,精選後雕琢去核,用特殊方法除澀,再用優質冬蜂蜜反復浸泡裝罐,長久密封而成。雕梅未嘗而先聞其香,色調與鮮梅無異。吃味酸甜適中,清脆可口,回味無窮,百食不厭。它含水量有大量的果酸,能開胃健脾,清嗓潤肺,生津止渴。不僅是一種美味佳品,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

九、永昌板鴨

永昌板鴨是雲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緬古道上的重鎮,從漢代至清代,曾設立過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區。永昌的名字為國內外所熟悉。因此,這里出產的板鴨,以「永昌」命名。

永昌板鴨具有形態優美,色白鮮亮,肉質酥嫩,味道芳香等特點。

九、土鍋子

傳說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騰沖守關。來到邊陲後,看到每天送到邊關給戰士的餐食都變冷了,於是這位大臣就想怎麼才能讓守邊的戰士能吃熱乎乎的菜飯。他叫當地工匠燒製成土鍋子用來煮食,既方便,又省事,遙遠的路程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食。從此以後,土鍋子就成為騰沖的名菜之一。

十、棕包米

棕包米又稱小米,為棕包樹上長出的未露頭開放的花穗。冬委孕育,初春時節於樹上剝去外層棕皮即可取得。

十一、姚關火腿

姚關火腿是施甸縣出名的火腿。它選用新鮮豬肉後腿,用米酒、草果、鹽巴等調味品,在冬季精製加工,反復重壓10天後曬干而成。姚關火腿香味獨特、色澤美觀、風格別具,食用時可煎、炒、煮、燉都可,香味濃郁、引人入勝。是饋贈親友和來客進餐的佳品。暢銷於全國內外和緬甸,深受歡迎。

十二、蒲縹甜大蒜

保山蒲縹甜大蒜的製作 歷史 已有一百五十多年,選用優質「梨殼」鮮大蒜為原料,配以紅糖、醋及其他香料腌制而成,形體上保護了原大蒜完整的體型,去殼後肉質呈現出鮮艷誘人的金紅色,吃起來脆嫩可口,味道香甜。它既可增人食慾,又能健胃止瀉,且物美價廉,歷來為群眾喜愛。由於採用小土罐封裝,產品保存期較長,五年以內不會霉變。其產品不僅暢銷滇西一帶,還遠銷到緬甸、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

十三、玫瑰大頭菜

玫瑰大頭菜是雲南名特產品。創始於明末清初,曾在191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玫瑰大頭菜色澤褐紅,脆嫩滋潤,回甜清香。它是用本地生產的芥菜為原料,配以鹽、紅玫瑰糖、飴糖、老白醬等輔料腌制、日曬、入池密封發酵而成。

用玫瑰大頭菜切絲炒剁肉,或是切成片炒青辣椒爽口下飯;也可切成丁與剁碎的青辣椒、剁肉一並炒吃,或將剁肉改為青包穀米,昆明人將此菜稱為「炒三剁」,是一道深受昆明人喜愛的家常小菜。玫瑰大頭菜也可切片作鹹菜生吃。昆明各副食品商店、各大百貨商場均有出售。

十四、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鄉人家尤其是山鄉人家的「當家腌辣」,以大豆(黃豆或黑豆)蒸煮發酵後加入姜絲、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漬而成。

保山各縣市農家亦多腌漬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異,但其色其味卻以施甸者為佳:那鮮淋淋、紅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雋水的口感,的確惹人食慾。故當地有句俗語:「一顆水豆果兒下三嘴飯。」也許是由於這佐餐佳品太過美妙之故,在保山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內,「水豆果兒」(即水豆豉)常常還成了施甸人的代稱--就保人們稱騰沖人為「棕包」一樣。水豆豉講究個「鮮」字,不耐久貯,故也有人家將煮熟並充分發酵的半成品晾乾封存,分期加料腌漬,則常年可得。

十五、施甸骨蚱

施甸骨蚱是施甸民間入冬時節千家萬戶必備的傳統腌制食品之一。採用新鮮豬排、脊骨及少量腸、肚砍剁成均勻的團狀,然後加入多種香料拌揉至透,填壓入罐(瓶),再用豬油密封置於陰涼處,一般三個月後即可加熱食用。

成熟的骨蚱骨質酥鬆,色澤鮮紅透亮,油而不膩,鮮味醇厚,爽口開胃,別具風味。若與白豆腐一同婉吃,則色相更佳,口感亦好。如今,已有產家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從而使這一方域風味四方流香。所惜產品之「骨感」似太強了些,故雖「風味」十足,卻略乏豐腴,距傳統佳品也就差了那麼一丁點。

十六、騰沖果脯

騰沖果脯是以亞熱帶、溫帶果品為主要原料的系列產品。其中什錦木瓜糖、甘草芒果、果脯等十分有名。

騰沖地處雲南之邊陲,滇緬古道由此通過,是一個美麗、富饒、神奇的地方,是久負盛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也是樹木叢生、碩果累累的「天然植物園」之一。

騰沖果脯 選用梅子、芒果、山楂、木瓜、李子、楊梅等鮮果原料,經過科學配方,生產出具有京味和廣味的甘草芒果、話梅、檸檬李、開胃多依、開胃山楂、山楂片、蜜糖木瓜等30多個產品,各種亞熱帶、溫帶果脯幾乎應有盡有,味道各具特色。

十七、施甸粉絲

施甸粉絲以優質蠶豆為原料,經精心加工研製而成,素以優質著稱,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施甸生產的粉絲,粉條細勻、色澤潔白透明、光滑細膩、絲長柔軟韌性好(俗稱筋骨好),被譽為銀絲。它味美價廉,便於攜帶,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❹ 你知道嗎大理的旁邊,藏著雲南最好吃的城市


-風物君語-

保山,滇西最美味的地方

如果說雲南是 美食 界的寶藏,那麼 保山 便是「寶藏中的寶藏」。


這座滇西小城,名頭遠不如她東邊的鄰居 大理 響亮,但卻比大理更有「內涵」:


黑河—騰沖線 (也叫胡煥庸線)將中國大陸版圖分為兩部分的同時,也將保山分成了兩部分。這條線東西兩邊地理、氣候迥異,因此 保山物產豐富,素有「滇西糧倉」之美譽 ;而與緬甸交界, 國境線長達170多千米 ,又使得保山自古便是 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站點。 深厚的 歷史 人文積淀,與得天獨厚的地理,共同「烹制」了保山豐富多樣的 美食 。


有了保山,滇西就完美了 ——左手是風花雪月的美景,右手是煙火人間的美味。



高黎貢山 怒山山脈 縱貫保山全市, 山區面積佔全市面積的91.79% ,「靠山吃山」這句話被保山人深度理解並完美呈現。除了在山裡泡溫泉、開采南紅瑪瑙與黃龍玉,保山人還在山林間「開發」了令人垂涎的 美食 。


各種各樣的 菌類 ,保山當然不缺,但保山人似乎更喜歡吃肉食。首先被他們納入食譜的,便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畜之一,豬。保山的諸多 美食 ,都有豬肉參與,可謂 「無豬不歡」



如何讓一頭豬「死得其所『?投胎保山


怒江東岸,生活於山谷中的 施甸縣布朗族 ,每年十冬臘月家家戶戶都要 宰年豬 ,邀請親朋好友大吃一頓,久而久之, 「年豬飯」 成了施甸縣的 美食 名片。山裡的豬,不吃飼料,用糧食喂一整年,飯後經常還要「散個步」,因此肉質緊實,吃起來細嫩可口。


每逢年豬飯必出場的 水腌菜拌生肉、涼拌火燒皮、白肉片蘸酸血菜 ,是施甸年豬飯闖天下的「三劍客」。無論是腌過肉還是烤過的肉,只要沾上了當地油菜花腌成的 水腌菜 ,都會在食客口腔中得到一種酸脆爽口的升華。再加上臨近年節的熱鬧氣氛,足以使一頓年豬飯的名氣飛出重山,遠播滇西。 許多外地人去施甸,奔的就是這三樣。


闖天下的事,交給 紅生 (腌生裡脊)、 血旺子 (豬血)、 薄片肉。 守家的重責,還得 蒜苗炒豬肝、蒜苗炒瘦肉 來擔負。「蒜苗炒瘦肉,你說咯舒服?舒服舒服真舒服!蒜苗炒豬肝,你說香不香?香香真是香……」 能被當地人唱進歌里的 美食 ,滋味一定差不了。


當施甸布朗族的年豬飯端上桌時, 龍陵縣 傈僳族 ,也用豬血、豬肋骨肉,做出了讓外地人「望而卻步」的 豬腔血燴肉 。一片肉足有一兩,與血紅的豬腔血燴在一起,不是老饕,沒幾個敢輕易舉箸的,但只要吃了第一口,那種細嫩爽滑的口感,就會讓你再也停不下手裡的筷子。


而 歷史 名城騰沖,則奉上了 騰沖大薄片 。大薄片是茶馬古道上趕馬幫的人發明的一道美味,將煮好的 豬耳朵、豬頭肉 切成大塊薄片,下面用豆粉墊底,吃起來脆香有勁、回味無窮,更重要的是能果腹。據說刀工嫻熟的廚師,一塊豬耳朵能片成 26片 ,薄如蟬翼,貼在牆上掉不下來。


與這些「細吃」豬肉的地方相比,哀牢山西麓的 河圖鎮 吃豬就要「豪放」的多。


當地的細骨豬,養到40千克左右時,宰殺收拾干凈,將整隻豬撐開腹部平置於專用的爐灶上烤制。抹上醬油、薑汁、食鹽等,針扎,使調料滲入肉內,腹背輪番烘烤至豬皮焦黃,颳去表皮焦質,再塗調料,針扎,烘烤,反復三次,地道的 河圖大燒 才算完工。切一塊下來,皮色焦黃、外酥內嫩,可用醬油、醋、辣椒油、香菜末、蒜泥等調成蘸料蘸著吃,也可與酸腌菜拌著吃,別具風味。


到了保山,吃 銅瓢 牛肉還是火瓢牛肉?


山裡勞作辛苦,少不了要養牛。 牛肉,是豬肉之外保山人吃的最多的肉食。


昆明大街上,到處都是 「銅瓢牛肉」 的招牌,但實際上,你吃到的可能是「贗品」——它的原名應該是 「火瓢牛肉」 發源於保山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金雞鄉農民張信宗創辦了火瓢牛肉後,偶爾被當地 美食 家發現,並收錄進《保山 美食 風情》,一時聲名鵲起。張信宗是個有生意頭腦的人,趕緊注冊商標,其他效仿的人只好取名「銅瓢牛肉」了。


火瓢牛肉,關鍵就在火與瓢。火,是老式風爐里燒出的炭火;瓢,是長柄的紅銅鍋。一桌一灶,瓢里加入秘制的湯底, 高黎貢山的黃牛肉 帶皮上桌,肥瘦適合、爽嫩滑口,也可以加入 牛乾巴、牛雜、臘鵝等 主菜,再配以 白菜、番茄、胡蘿卜等 蔬菜,葷素搭配。


火瓢牛肉固然可以好吃到讓人大呼過癮,但終究不夠「創新」。要論「吃牛的創新性」,還得是傣族人。


傣族是古時生活在怒江、瀾滄江上游地區哀牢人的後代,而有史記載的「哀牢國」,就在保山。 可以說,保山就是傣族文化的發源地。


既然如此崇拜牛,不如吃了它


世居保山的傣族人,最早的動物圖騰就是 牛圖騰 ,舊時傣族「祭勐神」,也以牛為主要犧牲。牛與傣族人,有很深的淵源。正是這種淵源,讓傣族人在吃牛這件事上別出心裁。 牛肉鬆 自不必說,經過煮、烤、搓,吃起來味美可口。但傣族人吃牛,真正精髓之處體現在傣族名品 牛撒撇 上。


牛撒撇,與黔東南地區侗族、苗族喜愛的 牛癟 有異曲同工之妙。


將牛胃與牛小腸中未完全消化的內容物拿出,擠出其中汁液,煮沸後過濾,加入小米椒、花椒面、花生末、八角、切細的五加葉和香辣蓼草,再拌上從山裡采來的野香蔥,風味最地道的牛撒撇就製成了。牛脊肉烤黃後切成細絲,和煮熟後的牛雜拌著牛撒撇吃,還有配米線的。辣味、苦味直沖腦門,再砸砸嘴, 就像大暑天喝了一瓶冰鎮汽水一樣,爽!


自然的,才是最美味的


如果說,牛撒撇是傣族的「黑暗料理」,那麼 竹筒飯 糯米粑粑 ,就是傣族的「自然美味」。


竹筒飯不是傣族獨有的,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等都有 。很久之前,這些民族在上山勞作或狩獵時,隨手砍下一節鮮竹,將米裝入其中,加適量山泉水,放在火上烤製成竹筒飯。


但這只是標配的竹筒飯,傣族有一種稱為 「考瀾」 的竹筒飯,才是竹筒飯中的翹楚。選用酒杯粗、約一尺長的 香竹 ,裝入糯米,熟後剝開,米上包裹著一層雪白的香竹竹瓤,用手握著也不會粘手,竹香融入米香,有一種獨特的山野氣息。


常居山野間,傣族人的村寨旁少不了河流,而且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魚,因此有 「無魚不成席」 之說。新鮮的 羅非魚、鯽魚 收拾干凈後,腹內填入蔥、姜、蒜、青辣椒、香菜末,香茅草將魚身一捆,用竹片夾緊,放在木炭小火上烘烤。香味不一會兒就飄了起來,嘗一口,味道鮮嫩、香味奇特。 香茅草烤魚 為什麼在傣味菜餚中知名度這么高的疑惑,在一口口的咀嚼中就找到了答案。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復雜的地形與多樣的民族,為保山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最能反應各地特色的,莫過於街頭巷尾最常見的 小吃 。當傳統節日遇到小吃,保山的「小吃寶庫」就打開了。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明節—— 清明節,保山各地吃的都不一樣


清明節這天, 隆陽區 人,會將新鮮的蠶豆舂碎,打入雞蛋,再將當天採的老茴香剁碎,與糯米粉、腌肉做成團子,油炸後便是 蠶豆圓子 ,搭配著 雞絲涼面 吃。


騰沖市 人,則做 粘米團粑粑 ,搭配著 土鍋子 吃。類似的還有 龍陵縣 染飯花粑粑 ,搭配著 涼拌香椿、香椿炒雞蛋 吃。 昌寧縣 除了做 黃粑粑 ,還會做 卷餅粑粑 ,配著各種菜餚吃,將清明節硬生生過成了「 美食 節」。


小吃,在保山似乎有了莊重的儀式感。這樣一來,尋常日子裡,小吃就更不能少了,否則何以消生活的平淡?於是 大救駕、下村豆粉、干欄片、炒麵渣、稀豆粉 等都成了常吃的東西。



大救駕,其實就是 炒餌塊 。除了炒餌塊,保山人日常還吃 煮鉺絲 。稀豆粉更是因為出鏡《舌尖上的中國》,而名聲大噪。但在保山人看來,真正具有代表性的,還得是 下村豆粉


正宗地道的下村豆粉,必須用豌豆磨漿熬制,講究的是它的佐料: 鮮紅 的辣椒油、 斑白 的芝麻油、 焦黃 的花椒油、 翠綠 的香菜末、 乳白 的蒜泥、 烏黑 的醬油、 棕色 的米醋……各種顏色,匯集一碗,開了染料鋪一般喜慶熱鬧,切切實實為保山人的日常,注入「活色生香」的力量。



最後溫馨提示,保山也是個盛產 芒果、石榴、火龍果、菠蘿蜜等等等等各類水果 的城市,吃完這些 美食 ,一定要嘗一嘗保山的水果,畢竟「來都來了」。如果意猶未盡,記得打包一隻 永昌板鴨 ,回家再慢慢品味。

- END -

文丨鄭禮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丁建明《歲月的味道》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8

❺ 來保山玩,一定要去吃的三種美食,其中一種已有近400年歷史呢

保山,古稱永昌,「襟滄江而帶怒水」,素有「入滇第一勝」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國際通商孔道——蜀•身毒道(後稱西南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是雲南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保山古代為哀牢國首邑,西漢置不韋縣,東漢設永昌郡,為全國第二大郡;歷經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保山都是滇西邊境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歷史文化讓一座城市的發展有跡可循,更讓一座城市散發著獨有的氣質和魅力。

水豆鼓是施甸城鄉人家尤其是山鄉人家的「當家腌辣」,當地有句熟語:「一顆水豆果兒下三嘴飯。」

❻ 想問保山必吃美食有哪些

保山必吃美食保山市坐落於雲南省西南部,古稱永昌,一年四季當中溫差不是太大,一年的平均氣溫大概在14.9度到17度,這里綠色植物覆蓋率高,很適合遊客們遊玩,保山是旅遊的佳地,也是吃貨的天堂。下村豆粉是雲南保山傳統的名吃,它是由豌豆磨漿熬制而成,顏色潔白,光澤度好,口感勁道,下村豆粉更注重於配料,經過獨家配製的香料加上精挑細磨的豆漿,口感鮮美,春香清正。喜歡肉食的朋友,不妨嘗嘗保山的火燒肉,它是用新鮮的豬肉燒烤而成,半生半熟,既保留住了豬肉的原味,又增加了豬肉的香味,食用的時候,蘸著醬油,醋,蒜泥,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加些辣椒,味道會更好。
保山街頭小吃保山食品主要以騰沖為代表,例如,壇子雞是騰沖有名的小吃,它是由特製的瓷壇和獨家秘方燜制而成,壇子雞表皮黃色,光亮,肉質鮮嫩,富含多重營養價值,出名的還有大薄片,主料是用特製豬頭製作而成,配料齊全,又香又辣,肉質酥脆,口感極好,類似小吃的還有土鍋子,趕馬肉等等。
保山有什麼好吃的說道保山的美食,永昌板鴨是保山著名食品,經過特種工藝製作而成的板鴨,肉質鮮嫩不油膩,清香爽口,很受歡迎,保山的雕梅是有名的休閑小吃,他是用當地的紅花大鹽梅製作而成,製作工藝很有講究,雕刻精美,吃起來又酸又甜,讓人久久回味,而且雕梅還具有開胃的功效,老人,小朋友們都可以食用。
更多關於保山必吃美食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e46941615731858.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