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粽子最出名的是哪裡的
五芳齋粽子號稱「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咸甜適中而著稱。如今,嘉興五芳齋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方便、食用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並還獲得了首屆國貨精品獎、96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榮譽稱號。 嘉興盛產粽子,嘉興粽子以五芳齋最為著名。50多年前,人們就將粽子大王的桂冠戴在它的頭上,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鄉嘉興的一種象徵,被譽為飲食文化的代表,對外交流的使者。 粽子文化節 據清乾隆年間《古禾雜談》一書記載:嘉興粽子,昔日有白水粽、紅棗粽、赤豆粽、豆板粽和鹼水粽,俗稱五芳。傳承悠久的稻作文化和飲食文化,五芳齋粽子於1921年問世。當時以彈棉花為業的浙江蘭溪人張錦泉先生,在春夏季彈棉花生意清淡之時,於嘉興北大街孩兒橋堍設攤賣粽子。他的粽子外形較為別致,沿用了蘭溪一帶四角交叉立體長方枕頭形,加上選料、製作考究,風味獨特,招徠了很多顧客。十多年後,張先生召集了幾名蘭溪老鄉,在嘉興當時最熱鬧在張家弄口,租間門面開了首家五芳齋粽子店,經營火腿雞肉粽、重油夾沙粽。事隔數年,嘉興人馮昌年、朱慶堂兩人在這家店對面和隔壁也開設了合記和慶記兩家五芳齋。三家呈品字形分布的五芳齋粽子店,一時成了嘉興這座江南古城的獨特風景。且說三位五芳齋的老闆都誇耀自己是老牌正宗,各自在用料、配方、包裹、燒煮等方面動足腦筋,做起了粽子經。如此激烈的競爭,促使粽子選料日益考究,配製方案日趨完善,口味日趨精美,嘉興張家弄五芳齋由此聲譽鵲起,馳名江南。 張家弄是老嘉興的鬧市口,店鋪多,戲館子也多。五芳齋的創始人很懂得掌握生意火候,每逢戲一散場,店家就把粽子鍋蓋打開,濃郁的香味四處飄散,直鑽鼻孔,行人不由自主地踏進店門品嘗一番。老一輩嘉興人回憶說,那時候粽子是用桑柴燒的,柴香合著粽香,那香味真饞人,整條街上都能聞到。 經過舊城改造,昔日的張家弄早已不復存在。56年公私合營當中,三家五芳齋握手言和,走到一起,還吸收了嘉興東門宣公橋堍的香味齋粽子店,合成了新的嘉興五芳齋粽子店。他們拿出各自的粽子經,互相切磋,融合創新,這家19名職工、注冊資金為500元的五芳齋粽子店,憑借其傳統的裹粽絕技,稱雄市場。 粽子全國各地都有,何以嘉興五芳齋的粽子能獨享粽子大王的美名呢?五芳齋的傳人回答說,這與它用料、製作考究,風味獨特並永葆品質特色恆久不變是密不可分的。
⑵ 蘇州的美食小吃哪個最有名
蘇州是古城,文化特別濃,有著千年的歷史,既然是古城,一定保留的很多古老的店,古老的建築物,有一些百年老店,來蘇州旅遊要逛園林和古鎮,因為這些都是先輩們保存下來的產物,那先輩們也給蘇州後代們留下了百年小吃。
排名第一的小吃就是醬汁肉了,醬汁肉相傳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所用的材料是十斤標準的豬肋條、豬蹄筋和豬蹄,最出名、最正宗的只能在陸稿薦里才能吃到,每天都要排隊,五大小吃,來過蘇州的朋友們吃過幾樣。
⑶ 蘇州采子齋的特色和小吃
采芝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設攤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傳,在實踐中創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蘇州地方特色的名牌產品。其特色是選料講究、加工精細、營養豐富、甜香可口,既有中國傳統糖果的特色,又吸取西式糖果的長處,自成一格。
總部地點:江蘇省蘇州市觀前街
黃天源
黃天源創設於道光元年(1821年),初由浙江慈溪人黃啟庭在東中市都亭橋境設一粽子攤。粽子質量好,生意不錯。經幾年經營,即在都亭橋賃一小屋,開設黃天源糕團鋪,現在是家響當當的糕團老字型大小了。
它的桂花白(黃)糖年糕,還有蘇式蔥油麻團、四色豬油年糕、各色時令糕點、速凍系列糕團食品及大型藝術糕團,形態各異,口感軟糯香甜。突出了蘇州糕點的傳統、風味、特色。
地址:觀前街86號
稻香村
稻香村坐落在觀前街東側,創始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稻香村為名,是目前蘇州生產經銷蘇式糕點歷史悠久最為著名的專業店,也是較全面繼承和發展蘇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
它的清水玫瑰月餅、芝麻酥糖、松子棗泥麻餅、葷酒釀餅、透味熏魚、蝦子鯗魚等傳統食品,除了具有一般蘇式糕點的特色外,還有自己獨具的特點,就是應時新鮮,味形並重。
地址:觀前街72號
萬福興
創建於清宣統三年正月(1911年),存放在店堂里的三隻斗糕模具,是開店之初所用工具,至今已有九十五年歷史。據考證,此三隻斗糕模具,是蘇州蘇式糕團僅存於世的「孤品」,現萬福興視作鎮店之寶。
萬福興的糕點「肥潤香軟、甜松糯韌、色彩純朴、造型美觀」,老少都很喜歡。
地址:東中市12號
乾生元
蘇州乾生元食品有限公司始創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原店名為「費萃泰」,以生產松子棗泥麻餅而蜚聲海內外,被列為宮廷御膳點心,清光緒七年(1881年)更名為「乾生元」,以乾坤八卦為首稱。
乾生元麻餅以形如滿月、色澤金黃、入口香甜、甜而不膩、香而不焦、油而不溢、鬆脆可口而著稱。
地址:觀前街123號
義昌福
義昌福位於蘇州吳中區水香六村站(台後)的一家小吃店,創建於清光緒九年是專營蘇幫菜點的百年老字型大小。
義昌福推出的鮮肉大包風靡蘇城,日平均銷售包子3、4千隻,店門口的包子「長龍」,成為石路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的場景。
⑷ 今年端午節有什麼好吃的粽子,可以一下推薦嗎
好吃的粽子推薦
福建燒肉粽子也是典型的南方粽子,尤其以泉州燒肉粽子最為出名,屬於泉州當地的傳統地方風味小吃,一直保留著非常濃郁的閩南古老風味。相比於北方主打樸素風格的粽子來說,泉州燒肉粽堪稱「豪華」,選料和製作極其講究、配料更是精緻而多樣,除了主要的糯米之外,還會加入各種山珍海味,諸如蓮子、香菇、芋頭、雞肉和蝦米之類的食材都只能算是最基礎的配料。
泉州燒肉粽在製作工藝上一樣精細和考究。比如所用的肉要先鹵然後再炒,糯米要先浸泡、晾乾,再與鹵湯和蔥頭一起炒干並上色後才能使用。做好的燒肉粽看起來紅黃閃亮,特別誘人,而吃起來的口感油潤不膩、咸香清甜,如果熱的粽子再配上甜辣醬、花生醬、沙茶醬或者蒜泥,那味道真是絕了。因此福建泉州的燒肉粽子以其獨特的風味而聞名於中外。
NO5:蘇州蜜棗粽子
蘇州蜜棗粽子是一款典型的江南美味粽子,其主要原材料採用當地有名的優質糯米、金絲蜜棗和新鮮蘆葦葉,天然純正,香甜可口。在蘇州當地時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諺語來形容蜜棗粽子:「
半兩糯米一顆棗、三片粽葉兩股繩
」,可見其製作非常考究。要做出正宗的蘇州蜜棗粽子,那可得要費一番心思才行,比如,粽葉的長短和大小、蜜棗的大小和質量、浸泡糯米、煮粽子的時間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得精益求精,十分考驗製作人的技藝功底。
NO6:嘉興粽子
嘉興的粽子可以說早已是中外聞名,而且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明朝時期。如今嘉興的粽子早已成為當地的著名傳統特色名點之一,同時形成了很多種品牌,但尤其以其中的「嘉興鮮肉粽子」最為出名。嘉興鮮肉粽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香糯可口、咸香適中、肥而不膩,糯而不糊,因此被譽為「粽子之王」。同時原材料還非常簡單,沒有泉州燒肉粽子那麼復雜,除了粽葉,其它都是來自於嘉興當地的特產食材,比如圓糯米和新鮮土豬肉。
嘉興由於生產糯米和豬肉,其中的糯米品種就多達三十幾個,所以這就為嘉興發展各式各樣的粽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嘉興鮮肉粽雖然原材料簡單,但是製作卻十分考究,糯米在包之前要進行腌制,腌制的調料採用的是典型的江南口味,比如老抽、白糖和鹽這三大件,包的肉要肥瘦各一塊,煮粽子的時候要把肥肉中的油煮出來,讓油滲入到糯米中,吃起來才香濃油潤。
⑸ 蘇州的采芝齋,黃天源,稻香村,陸稿薦,五芳齋,葉受和各有什麼特色好吃的東西啊,要買些帶回家。
采芝始創於同治九年(1870),以生產蘇式食品而著稱。產品有蘇式糖果、糕點、炒貨、蜜餞、鹹味等五大系三百多個品種。其中松仁糖、粽子糖、蝦子鯗魚、蝦子醬油、奶瓜子、棗泥麻餅、芝麻糖等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蘇州特產。采芝齋四季主要特色產品種類春季(酥糖、麻餅、粽子糖)夏季(蝦子鯗魚、蝦子醬油、奶油話梅)秋季(蘇式月餅、白糖楊梅、山楂糕)冬季(芝麻薄皮、椒鹽桃玉、奶油玫瑰、西瓜子)。
黃天源位於蘇州市中心的黃天源糕團店,始創於清道光元年(1821),是蘇州糕團業歷史最久的老店,經營的蘇式糕點以其製作精細,美味可口而素享盛譽。其中掛粉湯團,豬油糕,黃松糕,雙餡團子,青團子等都頗著名聲。"桂花糖年糕"和"五色小圓松"曾獲省市優秀產品獎。過去,蘇州人大都愛吃甜糯之食,糕團食品自古也是蘇州人時令飲食的一種習俗。
蘇州稻香村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系「稻香村」品牌原創的正宗衣缽和集大成者。「稻香村」為「中華老字型大小」,始創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是國內食品行業歷史最久、影響力最大的知名品牌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製作技藝和卓越的品質信譽,被譽為「糕點泰斗、餅藝至尊」。 乾隆皇帝南巡到蘇州時,蘇州當地一家生產糕點的店家,因為製作的清水玫瑰月餅和松子棗泥麻餅倍受乾隆皇帝青睞,乾隆回京城以後依然回味其香,後不僅派專人前來采辦,而且親筆御賜「稻香村」三字。 隨後稻香村蜜糕被納入「滿漢全席」的第一道茶點當中。從此以後,蘇州稻香村憑借良好的品質、真誠的服務、至上的信譽勤勞經營,生意蒸蒸日上 。清朝年間,《醇華館飲食脞志》也對稻香村的名牌特色產品有詳細記載:「稻香村茶食以月餅為最佳……其佳處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鹽等名目。其價每個餅銅元十枚。每盒四餅,謂之大葷月餅;若小葷月餅,其價減半,名色與大葷同等。……至於咸月餅,往昔僅有南腿、蔥油兩種。近年又新添鮮肉月餅。此三種皆宜於出爐時即食之,則皮酥而味腴,洵別饒風味者也。」民國初年,「稻香村」這三個字風靡一時,產品已經極其多樣化,茶食、糖果、野味、炒貨、蜜餞等,尤以稻香村的蘇式月餅更是出名,成為蘇式月餅的正宗代表。「稻香村」三個字也作為一個品牌在業內傳播開來。「蘇州稻香村」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南店北開、南味北傳」,在北方幾十個城市以稻香村為名號的茶食店競相開設,延續至今。
以"醬汁肉"名揚姑蘇的陸稿薦在蘇州老字型大小中也可稱老了。康熙二年(1663年),陸稿薦初創,當時是一家普通的肉鋪。店主陸某將店設在蘇州東中市崇真宮橋晚,專營生、熟肉。關於如何會取名"陸稿薦",其中還有一段頗為神奇的傳說。相傳某年四月十四日"軋神仙"前夕,有個衣衫襤樓、背一條破草薦、手捧兩只疊在一起的舊陶缽的乞丐,走進肉店求宿。陸老闆見其可憐,遂發善心允他在灶門空地上蜷宿一宵。那乞丐把草薦鋪在地上,兩只陶缽合疊當枕,呼呼入睡。次日凌晨那乞丐不辭而別。等到燒火伙計燒肉時發現灶前有條破草薦,於是隨手撕碎往灶堂一塞付之一炬。不料一陣異香散發開來,店裡人都驚呼"香得來、香得來"。陸老闆知後覺得奇怪,暗忖昨日那乞丐莫非是仙人化身,那兩只陶缽合疊恰是個呂字(疊口為呂)。悟到此,陸老闆連忙把未曾燒掉的破草薦留下來,每天抽出一根放在灶內,燒出來的肉異香撲鼻,附近中市街、下塘一帶都聞到陣陣肉香。一傳十、十傳百,頓時生意興隆。陸老闆靈機一動,乾脆將肉店的牌號改名為"陸稿薦",還將呂純陽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薦的事大肆渲染。從此,這家陸稿薦肉店長盛不衰。
五芳齋當然以粽子聞名~
蘇州葉受和食品商店,原名葉受和茶食糖果號,開設在觀前街東段(圖38)。據蘇州市檔案館資料載:該店創始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資金為五千兩紋銀,創始人葉鴻年,字蕉生,浙江慈溪人。另聘請一位教書出身的同鄉葉老先生任該店經理。
⑹ 粽子是哪裡的美食
粽子其實不算是哪裡的特產。
當年,屈原自投汨羅江,人們為了江中的魚兒能夠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往江中扔米團,讓魚兒有東西吃,不至於去侵蝕屈原的軀體。久而久之,這種米團便發展成為了如今的粽子。所以,粽子其實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誕生的,所以不是某個地區的特產,而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的飲食習慣。
哪裡的粽子比較好吃呢:
1.嘉興粽子。浙江嘉興的粽子可謂是中國最有名的了吧!你到了嘉興,不嘗嘗嘉興的粽子,可以說是白來了一趟。嘉興最好吃的還屬五芳齋的大肉粽,肥而不膩,軟糯可口,一個就能讓人飽腹,並且滿足味覺的享受。五芳齋除了大肉粽,也有一些甜粽,都是非常可口的。嘉興的真真老老的粽子也是非常好吃,非常特別的。
2.蘇州粽子。吃肉粽去嘉興,吃甜綜就要去江蘇的蘇州了。江蘇蘇州的甜綜可謂是一絕!糯米搭配上棗泥、蓮子、核仁等堅果,甜甜的粽子,還有脆脆的堅果,再帶著點粽葉的淡淡清香,味道簡直好極了!而且其特殊的菱形也是非常好看的。當年乾隆下江南的時候,可是贊不絕口呀!
⑺ 號稱蘇州一絕的大肉粽,到底有多美味呢
還有就是蘇式湯面,一碗紅湯底的面,看的人飢腸轆轆,而價格卻又很實惠,8-16塊價格不等,價格跟著選的澆頭種類變化,是普通大眾都能享受的美味相傳在200多年就有了,那時叫酒燜汁肉,是用紅胭脂作為著色原料,後來改用紅米著色,進而改稱為醬汁肉。 其特點:色澤桃紅,甜而不膩,酥而不爛,入口即化。
勞動路的開端菜館以及,很容易錯過的,虎丘路上的交通技校餐廳。最後還能加上一家同在太監弄的王四酒家,其實是常熟開到蘇州來的飯店,與其他蘇幫菜館也有不同。鱖魚含有蛋白質、脂肪、少量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鱖收到邀請,很是感謝。要是以前你問我這個問題,蘇州什麼好吃,我會說,什麼都不好吃,因為都不對我胃口。現在收到邀請,問我蘇州什麼好吃,答案很絕對,蘇州許家大菜。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
她帶我吃了一天,我簡直天靈蓋都要合不上了~不廢話上圖~一大早我們去十全街的同德興吃了傳說中的楓鎮大面~聽說是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的觀前街專賣店裡又太貴,不適合批量送親朋好友。我一般兩個途徑,一個是網購「上海故事」,不一定趕在過年買,我平時都會在打折的時候囤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