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宜賓自貢有種好吃的花捲叫燕窩絲,超級好吃,哪個曉得做法
就是甜花捲的嘛~裡面加點芝麻和花生油就可以了,花捲咋個做,這個就咋個做
㈡ 自貢·鹽之有味 | 糍粑坳的包子鋪
下午五點,正是下班放學的高峰,這家包子鋪又迎來了一天當中最繁忙的時候。
這邊爐灶上的大鐵鍋架著蒸屜,正乎乎地冒著濃濃的白霧;另一邊,滿滿幾屜格的包子正火熱地被來往的客人哄搶著。
從沿灘下班回家的李先生幾乎每天都會來這里買包子。像他這樣駕車順路經過的人們,若是剛巧碰上新鮮的包子出爐,一般都會停靠下來買上五個十個。一手拿一個熱氣騰騰的吃著,另一手拎一口袋帶回家,以做第二日晨早全家人的早餐。
還有背著大大的書包,結伴回家的小夥伴兒們,也總是屁顛屁顛地跟著湊過來,一齊湊上三五塊,買上兩個大包子,分食享用。熱乎軟和,散著面香又透著微甜醬香肉味的包子,一定是放學路上最讓人心動的零食。
賣包子的店主姓王,是糍粑坳本地土生土長的居民。說起賣包子的緣由,他竟搖頭表示,這並不是他一開始的初衷。
十幾年前,自沿路還不是像如今這樣的寬闊平坦,只是一條六丈寬的碎石混泥路。住在糍粑坳的鄉親們也不常走這條背街的路,除了趕場天重灘及其他周邊的村民會經過這里,就只數下到沿灘、鄧關或是富順等地的客運汽車和去往宜賓、瀘州方向的貨車會經過了。
住在路旁的王大哥尋思著利用這個地理位置的優勢,開了一家「禮芳副食品銷售店」,意圖抓住趕場的時機,方便來往的鄉親們置辦日用品和副食品,也藉此賺些小錢維持生計。
幾年下來,小店也算經營穩定,但是盈利不多,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還需要更大的開支。於是,王大哥便又在自己的副食品店辟開一角,開始憑借自己拿手的活兒,做起了面點生意。
開始,只是周圍的街坊鄰居來買;慢慢地,趕場結束經過的鄰里鄉親們也來買;再後來,路過的汽運司機們聞到了香,知道了他的包子鋪,便紛紛停車來買。這一晃,又是好幾年。面團越揉越透,越揉越醇,每日發面後留下的那團「老面」,就是王大哥日積月累烹煉的「金丹」,令他做出的面點質地細膩,香醇可口,令吃到這些面點的人們都喜笑顏開,紛紛贊不絕口。
一來二去,副食品店成了副產業,賣包子倒「喧賓奪主」地成了家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王大哥想,要不給包子鋪取個名字吧?可取什麼好呢?包子鋪的名聲遠播,是因為人們經過糍粑坳,吃過了,惦記了。
任何招牌都不及人們心中給惦記的美食標注的地理位置來得深刻,來得實在。就像在自貢人心裡的美食地圖上,豆腐腦水粉是燈桿壩的,燒牛肉是大安的;長土因為油炸土豆在吃貨心裡打了烙印,貢井橋頭因為爆炒三嫩變得不再默默無聞。
所以,包子鋪沒有取名,沒有招牌,只有這樣,當說起糍粑坳的包子鋪時,人們才會第一時間想到這里,一個副食品店的偏房處,那芳香四溢的窄小門面。
在古代,包子其實就是指帶餡兒的饅頭。
饅頭,本名蠻頭。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途中,想要渡過瀘水(現金沙江)卻因江水洶涌,沒有成功。後聽聞按照當地的習俗,需要拿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加黑牛白羊祭祀河神,才能使之風平浪靜。聰明的諸葛亮便想到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以替代真人頭用以祭祀。
於是,這樣得來的面團,因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之頭,遂稱為蠻頭。
諸葛亮始創了這種帶著肉餡的麵食——「蠻頭」,自此之後便流傳了下來;後人因為覺得這個名字實在太嚇人,便用了「饅」字換下「蠻」字,將無論有無餡芯兒的蒸面製品都統稱為「饅頭」。
直到北宋時期,方才有了「包子」一稱,專門指代有餡兒的饅頭,而「饅頭」一詞本身則逐漸變成了無餡兒蒸面製品的統稱。
當然,後來所出的花捲、燕窩絲等等蒸面製品的名稱,則是人們根據蒸面製品的外觀形態加以想像,而為這些「饅頭」另取得的「花名」。
所以,只有包子,才是蒸面製品里唯一帶腥沾葷的角兒。人們對糍粑坳的這家面點鋪念念不忘的,還是那掰開見餡兒,面香肉香便能撲鼻而來的包子。
既然是包著肉餡兒的「饅頭」,做好包子首先得滿足兩個基本條件:面好、餡鮮。
王大哥驕傲地展示著剛和好的面,拍著胸脯地說,這都是十幾年的老面發出來的面團,可沒有添加任何人工增白劑啥的呀~
好的面團整個發酵後,外表會呈現光潤又凹凸不平的現象,手指輕輕一戳,還會有回軟的變化;這時候,內里的孔洞也都細小且均勻,扯開的斷面會像棉絮似的松軟。
老面和新粉,通常得加入一些鹼以中和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產生的酸,然後反復揉和,再蓋以濕紗布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至於加多少新粉多少鹼,發酵多久等等要點,就全憑所謂的「手感」經驗了。
面做得好,肉餡還得香。王大哥說,我這兒有兩種醬香包,一種剁肉的,一種切肉的。其實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選取得上好新鮮豬肉炒制而成的。只是剁肉的是用機器絞碎的肉糜,切肉的是人工一刀刀切成得細小的丁兒。
現在的人,缺乏對食品的安全感,總要看得到原材料的本來面貌似乎才會放心。
細心的王大哥還介紹說,怎麼蒸也是關鍵。
這個天(冬天),包子上鍋蒸之前,還得把蒸屜放在將要開的水上預熱一下,然後才放到大火開水上猛蒸。這樣,一是為了進一步「醒面」,二是防止發酵的面團受熱過快,裡面的氣體膨脹劇烈而導致包子表面破裂。且出鍋的時候不能立馬揭開蒸蓋,否則蒸汽突然散去,氣壓驟降,會導致包子體積回縮,甚至出現表面凹陷的現象。
別看包子個兒小,要做得好吃、出眾,看來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說話間,一籠包子蒸好了。
揭開蒸蓋的那一瞬間,熱騰騰的煙霧滾涌而起。所有的目光頃刻間被這一屜白白胖胖、圓圓滾滾的包子給吸引了過來,隨即來襲的還有那陣陣厚實濃郁的面香。
只怕不路過,路過便拔不動腳再挪開,非得叫上這樣一個還燙著手的小東西才算踏實。捏起來,輕輕地掰開,包子的麵皮在撕扯間傳遞著松軟纏綿的溫情,撲鼻而來的醬肉香直撩深藏在身體里的上萬個味蕾,教人迫不及待地要照著餡芯兒處狠狠地咬上一口,才能罷休。
我想,無人能抗拒得了這樣的時刻,世間萬千美好事也抵不過那狠狠咬下的一口新鮮美味的包子。陶醉,並非需要高檔的美味,只因自然真實的滿足~
所謂美食,首先管溫飽,其次看匠心。
十幾年也好,幾十年也罷,再小的食物背後都凝聚著製作人的辛苦與堅持。
像這樣的包子鋪,在這座城市裡還有許許多多。它們不起眼,不出眾,卻用最為平常簡單的家常小食充實著我們的生活,溫暖著我們的心。
這不是人間難得的美食,又是什麼呢?!
㈢ 自貢在哪裡可以吃到好吃的小吃
1.火邊子牛肉 2.冷吃兔。燈桿壩口子上有專門賣這個並封裝的。 3.李記鹵菜。匯東匯豐園菜市場上,他們家的鹵菜好吃,而且可以封裝。方便攜帶。 4.豆花蘸水。天車還是天樂牌喲,我忘了。但是很不錯。 鹽幫菜是特指自貢的菜樣。自貢的才又稱小河幫樣。 自貢的鹽幫菜餐廳,主要是吃中餐的。
㈣ 自貢哪裡有美食(物美價廉)
大安燒牛肉嘛,肯定還是要去大安街吃撒,那是別個發跡的地方
同興路的夜宵,不敢恭維,有的是又難吃又貴,下半段有家還可以,原來的大排檔54號~~
然後誒,龍井的蘭蘭夜宵也不錯,還有鴻鶴壩火葯房的燒烤~~~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就是這幾家~~
正餐誒,就同興路的食神,大概位置在上半段,不過不好找,在巷子里。
林海菌庄吃蘑菇也不錯~~~
不曉得你的美食到底是說那種~~~小吃類,比較集中的就是在東方廣場。炸土豆推薦大安婆婆土豆,就在安大車站對面~~
㈤ 自貢哪裡有好吃的
自貢有好吃的店太多了,隨便給你說幾個1.五星街的九鼎右斜對面有家「新御膳房」,旁邊有家賣抄手的,只賣上午,據說一年能賺上百萬。那的確有個老婆婆,她包抄手的頻率,足以令曾經用鐵球拍練擺臂速度的鄧亞萍汗顏。味道也很不錯,很鮮,建議還是要碗有辣椒的,這樣能使鮮味更突出。
2.新御膳房:自貢為數不多我看得上眼的家常菜餐館。味道真的比啥子鹽府人家好哪去了。推薦:糖醋帶魚,涼拌手撕兔。
3.從新御膳房那條買菜的小巷一直朝前走20多米,到一個小三岔口時,會發現那有家賣啥子蛋條,紅原,紹絲糖之類的攤攤。我爸媽喜歡不遠萬里從馬池水跑來買,因為這的口感比超市的好,香味還很濃郁,原材料也新鮮。它有十多年的歷史了,我小學放學後就喜歡看他做糖,一看就是半小時一小時的。過了這么多年了,賣糖的男老闆發福了,但味道依然很好。
4.從上面這個攤攤往右拐下坡坡往檀木林小學走,在那個廁所面前很高的坎坎下面有家賣魚的。據說這家的名氣大得遠傳外地,雖然用的油看都看得出來是回鍋油,但它的麻辣魚的味道真的不擺了,紅乎乎亮閃閃的油上灑滿一層干辣椒和花椒,香飄滿屋,吃完了還能往裡加菜。小煎排骨也不錯。讓你想把舌頭吞了。
5.東方廣場的哈爾濱餃子王,有點意思。就是覺得性價比不是很高。
6.從餃子王往上走,有家「燈桿壩水粉",水粉不好吃,但它賣的油膏啊~人間美味呀!金黃色酥脆的外皮,裡面還包著豆沙~口水ING~這家店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了,不怕長胖的可以多吃幾個。
7.珍珠寺老三把傘牛肉湯旁邊50米處的「三姐肥腸魚」,遠近有名,連很多外地人都知道。雖然也是用回油,但味道也很好,它和先說那家風格完全不一樣。這里著重把肥腸的肥膩和魚肉的乾瘦互補,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8.珍珠寺煤炭壩聯通營業廳旁的王世陶羊肉湯。這家店的狀態很不穩定,我在不同的時候去吃味道有很大差別...有的時候湯濃得讓你懷疑是不是老闆欠了你的錢,而有時候湯淡得像是在一鍋開水裡滴了一滴羊肉湯...但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羊肉蒸籠就不要要了,味道很一般...炒羊肝和螞蟻上樹一定要叫老闆親自炒才好吃...9.同興路百年火鍋對面的韓國鐵板燒..很有些調調....多要兩份牛肉吧...不過只是下午5點過後才開...
10.東興寺大橋下橋處(靠毛家壩方向那個,不是萬婆,而是它對面),那家的田螺啊!~!辣得人死不能復生!AP同學真是會選地方!!不過它的盤龍黃鱔據說做法很殘忍...把活的小黃鱔放入油鍋,然後小黃鱔受熱自己就盤起來了...BT....
11.東興寺大橋那個久大鹽業公司旁邊的丁月玉兔王是為數不多的白味火鍋中我覺得好吃的。它的兔頭和兔腿也都不錯
12丁月玉兔王對面的好吃兔也很不錯哈~~(自貢人對兔的感情,那是相當~相當的深啊~~~)
13 好吃兔旁邊有兩家吃菌的,冬天吃很滋補的~個人覺得那家「山珍寶」比「五陵山珍」要好些
㈥ 自貢那有賣卷發棒的地方
據您所在的自貢市地區網路地圖上顯示,有一家名為「劉玉芳卷發棒生產廠」的店鋪,地址在自貢市五星街4號,可以購買到卷發棒。
㈦ 自貢市區的哪裡是自貢的小吃一條街
自貢沒有專門的小吃一條街,集中點就是五星店到東方廣場一帶。
從五星街吃到東方廣場,從東方廣場吃到下面的商業街,然後就到雄飛哪裡了。
自貢的牛肉食品很有風味,其中火邊子牛肉、水煮牛肉、菊花牛肉火鍋、火爆黃喉、牛頭、牛尾湯等鹽幫菜值得一試。
其中,火邊子牛肉是自貢地區的風味食品,在其他地方,有類似的「燈影牛肉」,但火邊子牛肉卻以自己獨具的特色見長。其刀功奇絕,薄如紙片, 異香綿長。
火邊子牛肉的原料,只能選用牛後腿上的所謂「鑽子牛肉」,其製法更是精細講究,密不外傳。 自貢本地人最愛吃的還有兔肉和魚。據說味道好的店,在同心路、沙灣和千盛百貨旁的小巷裡卧虎藏龍。
㈧ 自貢哪裡有零食批發市場
我幫你查了下,不清楚你在那個區?我先陳列以下:
1、干副食品批發市場(自貢市大安區南環路山水名城附近)
2、良和副食品(自流井區同興路70號)
3、新成、旺興副食品(沿灘區)
㈨ 四川哪家有特色美食想品嘗美味。
鍾水餃、龍抄手、肥腸粉?軍屯鍋盔、擔擔面、三大炮?
四川的小吃太多,絕壁不止這些,作為四川人一半都沒吃過!!
看看你吃過哪些,超過10樣勉強合格~
犍為薄餅
薄餅是樂山犍為的一道名小吃,在樂山很出名的葉婆婆缽缽雞吃過。用一張半個巴掌大的很薄幾乎透明的餅,將拌好的蘿卜絲+抄黃豆米+白糖+芝麻面,全部包裹好,為一個薄餅,10個薄餅為一份。配上調好的甜醋。整個薄餅放入醋里浸泡一小會,蘸醋的時候一定要把薄餅夾好,容易散掉。口味酸酸甜甜的,又帶點辣味,蘿卜絲脆脆的,又有幾顆小黃豆,咬起來噶甭噶甭的。
樂山夾絲豆腐乾
樂山市區大街小巷都在賣,油炸的泡豆腐裡面夾上蘿卜絲或者大頭菜絲,加上白糖和辣椒,或者芥末。放到賣家調配好的糖醋汁里一過,然後吃下去,那叫一個舒服。又以樂山黃家山附近的「四方豆腐乾」為出名。
西充獅子糕
「獅子糕哩,脆綳綳,綳綳脆,脆綳綳」獅子膏原名壽王膏,創始於清末。香甜酥泡、入口化渣,長方形,表面平整,無斜邊缺角,有不同的花形色之金黃就像獅子毛。西充晉城牌獅子糕比較出名。
玻璃燒麥
北方的燒麥皮皮一般偏厚,四川這邊的燒麥因皮薄,蒸熟後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狀,透過皮亦可見其餡而取名玻璃燒麥。在製作中,要用多張麵皮重疊,而且麵皮要像絲一般薄。早餐來半籠,配上一疊熟油辣子,一碗海帶湯,很巴適!
方鍋盔
方鍋盔是南充蓬安縣特色,常見的軍屯鍋盔、紅糖鍋盔都是圓的,南充的鍋盔是方的。皮皮烤得金黃酥脆,帶著香甜。鍋盔裡面還要罐上涼拌的川北涼粉,脹得鼓鼓的,吃到後面鍋盔的皮皮也會吸收涼粉的味道。
豆腐腦水粉
自貢人早餐的一種就是豆腐腦水粉。清光緒年間,陳慶榮在自貢自流井正街開設小食店,取名慶榮森,主營豆腐腦水粉。以後代代相傳,現為第四代。水粉細如銀絲、根條均勻、潔白柔軟;豆腐腦細嫩、清香,配以酥黃豆,三種食品配置而成豆腐腦水粉。
燕窩絲
自貢牛佛鎮的燕窩絲,也叫「燕窩粑」,看起像花捲。那是一種發面小吃,香頭兒粗的一束「面絲」呈螺旋狀卷在一起,彼此間似連非連。麵皮不像普通花捲那樣干,油潤松泡而有光澤,還有不少芝麻點綴其上,看著就覺得香甜。
板板橋油炸粑
內江椑木鎮板板橋的油炸粑起源於清朝末年,這是一種糯米類油炸小吃。炸油炸粑的油必須得用菜油,不能用色拉油,怪不得那油的顏色那麼深不見底。油炸粑出鍋後中間略凹,呈燈盞狀,被豎著碼在陶瓷盤里,黃燦燦的一排,很勾人食慾。油炸粑每個一塊五,入口皮脆餡軟,咸甜化渣,口味不錯。若是配碗熱氣騰騰豆漿,估計更適口。
高縣鴨兒粑
高縣鴨兒粑又叫豬兒粑,是宜賓市高縣的著名特色小吃。皮薄鮮嫩,好的鴨兒粑,不粘葉、不粘筷、不粘牙!傳說高縣鴨兒粑是1900年出生的侯龍玉大娘創制的。有咸甜之分,鹹的是芽菜,甜的是玫瑰和蜜餞。高縣鴨兒粑中當數何氏鴨兒粑為最。
提糖麻餅
巴中恩陽鎮的提糖麻餅形狀不同於普通麻餅,它的中間往兩面隆起,形成類似於飛碟的樣子;而且其內面均勻地抹有一層薄薄的融化的紅糖,單獨吃起來香脆微甜;地道的吃法是從側面咬開一個小口,再夾上冷盤涼面一起吃。
羅江豆雞
羅江豆雞的創始人是袁通儒,一個偶然的機會,袁通儒在一家雞毛飯店吃飯,沒有下酒菜,店家給他弄了一碟麻油豆皮,他吃後頓受啟發,回家後以黃豆試製成了要比雞毛飯店豆皮更美味可口的"豆雞"來維持生計。
油茶
橙黃色的糊狀油茶搭配精緻的調料,被掐碎的饊子堆在油茶上,再用細瓷調羹入碗攪拌,就成了一碗油茶。和北方的油茶不一樣,四川的麻麻辣辣的,上面的饊子脆脆的特別好吃。四川閬中、西昌等地都有油茶。
江油沾沾
不是江油人肯定不懂沾沾是什麼新奇的事物。其實說穿了有點像成都的缽缽雞,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沾沾是由一根根牙簽穿上各種各樣的食物(比如有:土豆,藕,豆腐,鳳尾,筍子......)都切成小樣.在穿之前都已經用白水煮熟.然後配有紅白味的沾味料。
梓潼酥餅梓潼酥餅又名薄脆子,是四川梓潼的漢族傳統名吃,當地特色糕點之一。 舊時用木炭火,現採用紅外線爐烘烤而成,酥紋均勻清晰,香而酥脆,入口化渣。品種由過去甜味一種發展為檸檬、香蕉、椒鹽等八種。
梓潼片粉
梓潼片粉也是四川梓潼的特產,柔滑而富彈性,整潔而層次分明,食時兌料講究,多配以麻辣酸調料,若澆以豆豉醬汁、窩油高醋,辣椒香油,大蒜芥末。
鑲碗
鑲碗和梓潼片粉、梓潼酥餅被稱成梓潼三絕。鑲碗里有耙耙肉、酥肉、木耳、黃花、豆皮、時令蔬菜。粑粑肉都是一次蒸出來,有好幾斤重的一大餅存著。吃時只需切下一條,切成片,入清湯鍋里稍煮或者入籠蒸熟即可上桌。田間辦席的九大碗中,鑲碗是重要的「一碗」。
牛佛烘肚
自貢牛佛古鎮的烘肘,烘肘最好吃的不是裡面的瘦肉,是皮和肥肉,那口感火巴而不軟,略帶彈性。吃時,用刀把肘子切成小方格,一口一坨,很是過癮。
瀘州白糕
瀘州白糕選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豬油為原料,用提糖方法精製而成,故全稱桂花豬油提糖白糕。瀘州白糕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等特點聞名全川。剛出籠的白糕,潔白滋潤,香氣襲人,誘人食慾。
花饃饃
一種藏式月餅,源於清代。是用麵粉做成的一種夾心並模印圖案的薄餅,當地俗稱花饃饃。現被視為民族文化交流、漢藏一家的實物體現。
奪命洋芋
西昌的奪命洋芋。簡陋的洋芋小攤到處都是。,頭的皮炸脆了,里頭的口感卻像土豆泥,而且甜得過心。炸洋芋夾酸菜,大個土豆起鍋後,蘸海椒面,再從中間剖成兩半,裡面夾酸菜。
南充油干
南充米粉的特色。只有南充才有油干,來碗米粉泡個油干,簡直巴適得很成都人吃肥腸粉配鍋盔,南充人配油干兒,泡在米粉湯里。口感可軟可脆,這取決於油干兒的厚度。
安岳米卷
安岳米卷是安岳獨有的風味小吃,由大米加工而成,典型的有白米卷、黃米卷、黑米卷等多種品種。通常吃法是將米卷切成寸許小段,散開後加入蔥、姜、蒜、豆油、醋、紅油辣椒等拌勻即可食用。據說,這種小吃只能在安岳本土本米本水的條件才能加工而成,也有師傅將這一技術帶出安岳本土,在外地加工,不是無法成卷就是失去了米卷獨有的風味。
艾蒿饃饃
很多古鎮都會有。純手工煤爐子上面煎炕出來的,沒有添加糖分。原汁原味的,鮮香中略帶一絲清苦。四個串成一串,蘸干海椒面吃!
三鮮冰粉
和一般的紅糖冰粉不一樣,加醪糟和小丸子,口感特別。夏天吃冰凍得更巴適噢!
廣元蒸涼面
廣元米涼面,是四川省廣元市的漢族面類特產。其外型和陝西涼皮近似,但其原材料為大米而不是麵粉。這種涼面耐嚼、爽口,清涼宜人,辣得人臉紅嘴發麻,但吃得有滋有味。廣元涼面便宜,好吃,還有個體面的名字-女皇蒸涼面,又叫「夫妻米涼面」。
蓬溪姜糕
遂寧的蓬溪姜糕被西太後封為「御糕」。評曰「有油不膩,有糖不傷,潔如脂玉,軟似秋雲」。由薑汁、糯米、蜂蜜、芝麻油製成。
宜賓糟蛋
宜賓「敘府陳年糟蛋」是把鮮鴨蛋採取糟腌制而成的。用小指粗的竹棍輕輕敲擊蛋殼,以蛋殼輕微破裂,蛋膜完整無損為合格。先把糟蛋置於碟中,加適量白糖,再滴白酒少許,用筷略微攪動,待蛋、糖、酒融為一體後,即可徐徐拈食下酒,別有風味。
順江薄餅
達州的順江薄餅。麵粉下鹽製成軟子面,烙製成薄餅。取薄餅一張,抹芥茉適量,放入拌制好的粉條、豆芽、紅蘿卜絲、蔥白絲,捲成筒形,一頭封口,一頭敞開,淋入調好佐料就可以了。
達州肉湯圓
好多地方是吃芝麻湯圓,達州人的早餐是肉湯圓。有麻辣的,酸辣的,還有肉鬆的!這么多口味的湯圓放到同一個碗里頭,你咬每一個湯圓都會有驚喜。這個湯圓的湯是鹹的,裡面加了海帶,銀耳,還有一個鵪鶉蛋,相當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