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汕頭八角哪裡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汕頭八角哪裡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1-23 10:29:06

① 推薦汕頭的特色美食,你吃過幾種汕頭的特色美食呢

潮汕鹵味

皮非常薄,晶瑩剔透。腸粉在汕頭特別多,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會了解自己附近哪家小店好吃。個人吃過覺得不錯的有:小吳腸粉、三身人腸粉、兄弟老牌腸粉、黃大仙腸粉,當然好吃的不只一家,呆在汕頭時間長就可以慢慢挖掘。

廣東人有個習慣就是喝湯,因為我媽特別愛煲湯,自然我也養成了這個習慣。廣式的湯跟潮式也有小區別。在汕頭,豬肚湯是最常見的,也愛喝橄欖豬肺湯,橄欖也算是潮汕的特產了,分為比較綠的會酸一些,也有香橄欖價格比較高。現在,每一餐都離不開湯了,好在生活在廣東不難找到好喝的湯,在超市或者市場也可以很容易買到湯料。

② 廣東汕頭有哪些特別好吃的東西

廣東汕頭是一座以各種特色美食聞名海外的城市,汕頭地區有不少地方美食,令不少食客流連忘返,知名美食家蔡瀾先生還說過:“食在廣州味在潮汕。”可見,美食家認證蓋章的美食勝地,是有多麼有滋有味。

汕頭牛肉丸是廣東省汕頭市的特產,好吃的牛肉丸一定要是手工製作的,選用上好的牛肉,手工捶打,加工成為牛肉丸,還可以細分牛肉丸跟牛筋丸,牛肉丸吃起來肉質細嫩、肉汁鮮香;牛筋丸入口彈牙、非常有嚼勁。現在就算是有個各種機器的輔助,還是有不少汕頭的老字型大小還是堅持用手工捶打牛肉成漿,再製成牛肉丸。

汕頭還有特色的鹵鵝,使用的鵝是要採用當地養殖的“獅頭鵝”,這種鵝肉質緊實細膩,加上特色的鹵料,有醬油、冰糖、桂皮、砂仁、豆蔻、八角、南姜、蒜頭、料酒、香菇等製成,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③ 潮汕牛肉丸選用哪裡食材的好吃又好做

牛肉丸,亦稱潮汕手打牛丸,是客家與潮州的特色小吃,為使用牛肉所做成的肉丸,由於香港及珠三角地區有相當的祖籍潮汕地區的居民,故牛肉丸亦在這一帶流行。牛肉丸來源於客家菜。早期賣牛肉丸的小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們挑著小擔在汕頭市挨街串巷叫賣。
尤其晚上,在韓堤路八角亭至公園後面的韓江一帶,常有穿梭小舟,船頭掛著一盞小燈,專為停泊在那裡的客家貨船供賣夜宵,專賣牛肉丸湯。20世紀40年代的新興街一帶飲食攤檔甚多,以羅錦章製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聞名。以後又有外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鎮邦街牛肉丸,各小吃攤檔均有經營。以來,牛肉丸成為潮汕美食美名遠揚,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壟美齋牛肉丸著稱。
自製Q彈牛肉丸(攪拌機版)(不用手打也能上筋)鮮鮮鮮香彈,和潮堂賣的手打牛肉丸一樣的口感,但味道更鮮美!用料牛肉(去掉筋膜後)600克鹽3小勺(鹽糖罐配套的小勺子)糖2小勺姜粉1小勺大蒜粉半小勺白鬍椒粉半小勺醬油1湯匙(家裡單人用來舀湯喝的小瓷勺)魚露(沒有可換成醬油)1湯匙沙茶醬(沒有可換成醬油)1小勺土豆澱粉3湯匙無鋁泡打粉6克冰水1(加入肉中一起攪碎)170克冰水2(泡煮好的丸子)一盆自製Q彈牛肉丸(攪拌機版)(不用手打也能上筋)的做法牛肉去筋膜切塊,放入絞肉機,加冰水,絞成泥狀,加入生薑粉、大蒜粉、鹽、糖、白鬍椒粉、魚露、沙茶醬、土豆澱粉、泡打粉,繼續絞打。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一定要絞打得特別細膩。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封上保鮮膜,放入冰箱冷凍(沒錯,是冷凍!)兩小時。
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取出放入有攪拌功能的機器(只要帶攪拌棒的都可以,比如廚師機、麵包機),攪拌至少15分鍾至上勁。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攪完的狀態。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鍋里放水燒熱到有小氣泡產生,左手沾水,抓一把肉泥從虎口擠出丸子,右手用沾過水的勺子刮丸子,放入水中。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保持小火,丸子全部入鍋,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開中火燒至丸子浮起,再煮3—5分鍾,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撈出,放入之前准備好的冰水2,過一下,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倒掉冰水潮汕牛肉丸發展史及美味製作方法放入保鮮袋冷凍備存。無須解凍可直接入鍋10鍾就可出鍋。做火鍋,燒菜都即時方便。

④ 汕頭美食介紹 有關汕頭美食簡介

1、鹵鵝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的特產名菜,屬於潮菜系。潮汕出名特產良種鵝——獅頭鵝,以醬油、冰糖、桂皮、砂仁、豆蔻、八角、南姜、加飯酒、蒜頭、香菇等鹵制而成。故鹵獅頭鵝在潮汕已有很長的歷史。 鵝的烹制方法各地不同。廣州喜歡燒制,而閩南、海豐陸豐一帶至今仍以「清煮」為主;潮汕一帶,則突出傳統鹵制特色。

2、潮汕的牛肉火鍋以其鮮美而家喻戶曉,幾乎成了潮汕美食的代言詞。

3、生腌是汕頭烹飪海鮮的一種特殊方法,將新鮮的蝦、蟹或者貝類,直接加上魚露、米醋、蒜蓉、香菜等配料食用,對食材的新鮮度要求極高,完全凸顯食材本身的鮮美。在汕頭,蝦姑、膏蟹、血蚶都是常見的生腌食材,生腌血蚶最為推薦,有種茹毛飲血的快感,蝦姑和膏蟹如果時節對的話,還可以吃到帶黃的,都非常鮮美。

4、魚飯是一種典型的漁家飯,曾經的漁民以吃魚為主食,新鮮打撈的海魚,不去鱗去腮去內臟,直接放入竹簍中加鹽水煮熟,就成了地道的魚飯。魚飯微鹹味鮮,幾乎沒有腥味,配白粥非常的美味,也是夜排檔上常見的美味。

5、粿是米粉的一種加工製品,和潮汕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汕頭,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粿,除了最日常的粿條,還有筍粿、鹹水粿、鯗粿、菜頭粿等等,不同的時節還會製作各種祭祀相關的時令粿品,比如春節的紅殼桃粿、元宵節的鼠曲粿、清明的松粿等等等等,是來到汕頭一定要嘗試的美食之一。

⑤ 請大家介紹幾個有汕頭美食的地方...

地點:韓國開口樂動漫冰淇淋Q店

地址:位於金陵路金俊園1幢樓下,就在步行街遠離金砂公園那一頭的街口斜對面

由於是周一下午,所以店裡沒有顧客,只有一男一女兩個店員(估計是合夥開店的一pair)。坐下之後,女店員很熱情地推薦了幾款雪糕。我看了一下菜單,裡面的種類很多,有雪糕、奶昔、刨冰、沙冰、果汁、奶茶……一本32開的菜單一共有8頁,估計有50種以上的食物吧。

我點了一個啤酒奶昔,女友點了榴槤雪糕+綠茶雪糕,另外還點了一份雞塊和一份薯條。啤酒奶昔做得很好,啤酒的苦澀味被調得很淡,但是啤酒花的香味還是很明顯的,基本上不能算酒精飲料了。榴槤雪糕味道很濃,比保險大廈那邊的還要濃,很適合喜歡榴槤的朋友,但是不喜歡的朋友請慎重(我和女友打了一整天榴槤味的飽嗝^_^)綠茶雪糕也做得很好,不會太甜,保留了綠茶的清香。這里的雪糕球有個特點,就是雪糕球上面鋪了三層細細的忌廉絲,跟雪糕配起來很合味道與口感。雞塊做得不錯,有香味(比雪之花的好)。薯條就不用說啦,基本上都是那樣。

四份東西加起來一共20.5元,女店員說消費滿20送一個雪糕球,於是我又要了一個香草的。由於女友很喜歡番茄醬,所以番茄醬顯得不夠,這時店員剛好送雪糕球過來,便問要不要加點醬,這個細節讓我女友大為感動。

小插曲:最初點菜的時候,女友看中裡面一款叫香炸冰淇淋的。但是店員說,香炸冰淇淋要將雪糕球深度冷凍之後才能做,他們昨晚就賣完了,現在那些原料還不能做。這個香炸冰淇淋是他們店的一個招牌菜,下次一定要試一試。

價格:啤酒奶昔7元,雪糕球每個2.5元,雞塊4元(4塊),薯條4元(相當於M記中薯條的分量)。其他的東西我大概看了一下價格,除了幾種特製的要10元以上,其餘的基本上都在6~8元之間,雪糕比其他的要便宜。

服務:在這里真的體會到什麼叫微笑服務,下午的兩個店員都非常的好。

推薦度:★★★★★(實在沒挑到毛病,所以給了滿分)
地點:牛牛面館

地址:地址標識:長平大廈對面,就在長平路和東廈路的交叉路口那裡,1路24路28路公車的「長平路中」站站牌往十字路口向前一點的右手邊,不用過東廈路。跟甜蜜工房只相差兩個鋪子。

之所以去牛牛面館,是因為版友的介紹,去過一次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終於在「三顧茅廬」之後,把裡面的東西都吃了個遍,於是做此文以記之。

1.濃香牛肉湯面,有點辣,而且比較咸,適合口味重的朋友。

2.番茄牛肉湯面,湯非常好喝,酸甜可口,很開胃。

3.清燉牛肉湯面,鹹淡適中,有濃郁的牛油香味。

4.番茄牛肉拌面,香中帶有酸甜,令人食慾大增,非常可口,適合不愛吃辣的朋友。

5.黑椒牛肉拌面,黑椒的香辛味非常濃郁,很適合喜歡吃辣的朋友。如果覺得不夠辣還可以加店主自製的辣醬,絕對夠勁。

雖然菜式的選擇少了一點,但是考慮到店主是家族式小本經營,也就可以理解了。湯面的湯底是用牛骨熬的湯,配上白蘿卜、紫菜、蔥花。拌面用的拌醬是芋蓉,而不是我們習慣的芝麻醬沙茶醬,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不習慣,但是我覺得用芋蓉也不錯,不會太膩。

價格:湯面大碗8元(適合男的)小碗6元(適合女的)。拌面統一8元,配牛肉清湯。

推薦指數:★★★★☆(店面小了點,高峰期沒位子坐
地點:尚品茶餐廳

地址:泰安華庭正門隔壁,金園實驗中學正門斜對面

好幾次路過尚品了,但是都是門庭若市,根本沒地方停車,所以都沒有進去。今天中午,有同事不回家吃飯,於是招呼一起去了尚品試試。

在我印象中,茶餐廳應該是從香港流入廣東的。在廣州,我去過幾家茶餐廳,最有印象的就是周記茶餐廳和翠華茶餐廳,特別鍾愛焗飯和奶茶。

去到尚品,挑了個靠窗的位置。看了看四周,環境還算不錯,但是服務員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服務員長了一張臭臉(前廳經理沒有挑好人啊)看了一下菜單,稍稍有些失望,因為上面根本找不到以前在廣州的茶餐廳裡面經常見到的東西。簡而言之,尚品所謂的茶餐廳,只是兼營飯市和茶點的餐廳。找不到鍾愛的海鮮焗飯,找不到鍾愛的「鴛鴦」和「波蘿油」,唉~~~既然這樣,那就找點別的吃吧。

我們三個人分別點了一個咖喱海鮮飯,一個咖喱牛肉飯,一個肉排砂鍋餃,一個橄欖豬肺湯(燉盅),一個哈密瓜印度薄餅還有三個點心:海鮮餃、玉米餃、玉子豆腐。總的來說,玉子豆腐、印度薄餅和欖肺湯都很不錯,尤其是薄餅,外酥里嫩,絲毫不遜於我在廣州吃過的印度廚師做的正宗薄餅。砂鍋餃的數量好少,還不如外面餜條攤檔的五塊錢一碗的水餃多。兩個飯都很失敗,因為飯粒有些半生不熟,就像我們自己家裡做飯的時候放的水不夠一樣。海鮮餃和玉米餃都比較一般,不如龍眼南的楊記的廣式點心好吃。另外還有一個發現:在尚品,要找一副完好無損的碗筷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當時去的時候人還很少,但是服務員找來找去只找到一個沒有破損的碗,讓我們大跌眼鏡。

價格:兩個飯都是12元,砂鍋餃7元,橄欖豬肺湯4元,印度薄餅12元,三個點心13元,一共60元。

推薦指數:★★★☆(食物性價比低,服務員顯得很新手)

地點:紅磨坊(金府店)【聽說還有個榮華店,沒去過】

地址:金平區政府旁邊的一條大街,從金砂路拐進去大概50米。

今晚和女友一起去外面吃飯。一開始不知道去哪裡好,沿著金砂路開過去,突然想起N久之前朋友介紹過紅磨坊,就憑印象找了過去。

紅磨坊的店面還可以,沒有上去二樓,估計上面是多人聚餐用的。樓下的位置基本上是四人位。由於中午沒怎麼吃,所以點的東西比較多:日式炒飯、炒咸面線、蚝烙、榴槤酥、生地烏豆燉排骨(燉盅)和豬紅時蔬湯。日式炒飯的分量和上次去尚品吃的海鮮炒飯分量差不多,但是質量明顯高於尚品的;炒咸面線很不錯,用了豆芽、捲心菜、火腿肉和蔥段做配料一起炒,不過稍微油膩了一點;榴槤酥雖然貴了點,但是很好吃,而且我們剛好趕上點心師傅剛烤好點心出爐的時候,吃起來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燉盅是女友點的,我只喝了一口(因為我不大喜歡生地和熟地的味道)女友對這個燉盅贊不絕口,喜歡葯膳湯的朋友可以試試;蚝烙比較有特色,我們一般吃的蚝烙都是弄得好像煎蛋餅一樣的一整塊一整塊,可是這里的蚝烙卻好像是荷包蛋一樣的,上下兩層烙中間夾了一層厚厚的蚝(個頭都不小)我研究了好久都不知道廚師是怎麼做的(難道真的是象煎荷包蛋一樣??)。豬紅時蔬湯也不錯,普通家常菜,基本上不可能做失敗的,湯里用了一點點胡椒來調味,感覺不錯。

環境:店面與排擋相結合,但是更接近於中式快餐廳的店面,服務員的素質不錯,面帶笑容,很有耐心。

價格:日式炒飯6元、炒咸面線6元、蚝烙10元、榴槤酥5元(2個)、生地烏豆燉排骨(燉盅)5元、豬紅時蔬湯4元。菜單上的菜式基本上是廣式點心、飯粥湯類、餜條面餃、冷飲熱飲,基本價格都在10元以內。

推薦指數:★★★★☆(又好吃又實惠,服務也很好)
開元蓮華食府

地址:海濱路北國飯店隔壁

上次和老公還有兩個朋友去,點叻菠蘿雞,酸甜素瞟,炒海螺,炒麵,綠豆卷,還有一盅卟知什麽湯.

那裏的茶水,卟是外面酒樓的茶,而是田七花茶.味道淡淡的,但是應該對身體滿有好處的.菠蘿雞,一大盤切的碎碎菠蘿粒,紅蘿卜絲,白蘿卜絲,番茄片,炒得脆脆的雞肉粒(當然,這是假的雞肉),還有兩碗醬料和一盤我們包糖蔥薄餅那種皮.自己動手DIY,自己包給自己吃.吃起來感覺卟錯,很香.酸甜素瞟,由於本人喜歡吃酸甜,所以每次去必點此菜.那些瞟,上次去一個阿姨說是豆腐筋.吃起來香脆,那些酸甜的醬也很爽口,對於和我一樣喜歡吃酸甜的人來說,是卟錯的選擇.炒海螺,其實卟是叫炒海螺,是我把名字忘叻.不知道怎麽形容,我也卟知道那是什麽東西,,只是覺得很好吃.也是我每次去必點的菜式.炒麵,一般炒麵的味道.綠豆卷,很香的小吃,趁熱吃最好.那一盅湯裡面有茶樹菇,冬瓜,還有等等的料.(我只懂這兩種)是很好喝的湯,推薦.!

價格:一般都是10-25元.湯15-30元.我們點的酸甜素瞟12.菠蘿雞20.炒海螺好像也是12.炒麵10.綠豆卷一個1塊.湯應該是20,應該有點出入的,可是大概都是這個價位.我們四個人一共吃83.很飽很飽的說...每人消費滿15塊還送一盤菜脯粿條.

服務態度很好,就是上菜比較慢,大概是比較熱鬧的原因罷
地點:楊記

地址:龍眼南路龍南市場斜對面再過一點

楊記吃過好多次了,不過一直忘了寫食後感,今天補上。

去到楊記的時候是晚上11點多,正是最熱鬧的時候。不大的店面裡面坐滿了人,要不是剛好有人結賬,我們還沒有位置可坐。

因為晚餐吃得少,所以我們兩個人點的東西多了一點,有魚皮腸粉、芝麻糊、蝦餃皇、鮮蝦燒賣、豉汁鳳爪和香滑雞塊。魚皮腸粉是這里的特色之一,其他地方比較少見到,做得不錯。芝麻糊據老闆娘說是手磨的,吃起來也覺得是一流的哦。四個點心都做得不錯,尤其是蝦餃和鳳爪,不亞於在廣州的大酒樓吃的茶點。

價格:腸粉除了叉燒的5元之外其餘的都3元,芝麻糊杏仁茶這些甜品都是3元,兩種燉盅都是3元,點心類基本上都是3元,只有少數幾個是4元。

特別推薦:芝麻糊,杏仁茶,蝦餃皇,豉汁鳳爪,香芋排骨

推薦指數:★★★★(店面不大,屬於大排檔式的,衛生狀況一般,但是東西是一流的)
地點:好煮意中餐廳

地址:長平路中(與金新路的十字路口再過去一點)的圓門的隔壁的隔壁,對面就是那家新開的台灣冰匠。

今天原本想去天虹後面吃砂鍋飯和炒薯粉條(版友介紹的),結果兜了一圈都沒有找到,有點郁悶。一邊兜風一邊在想吃什麼的時候,突然看見前面有一家叫做好煮意的餐廳,好大一塊招牌寫著老北京炸醬面,心裡有點饞,就進去了。

剛剛坐下,服務員馬上就過來招呼了,非常熱情。我看了一下菜單,一行字吸引了我:數碼QQ煲仔飯。仔細問清楚後才知道,原來是用錫紙做「煲仔」,在微波爐(或烤爐,沒聽清)裡面烤,據說能保持營養和原汁原味(但是這樣做不就是焗飯么?還數碼QQ煲仔飯,加了微波爐就數碼了?)不管那麼多了,我和女友一共點了兩個主食和四個小菜:醬香排骨飯、老北京炸醬面、五香鹵牛舌、涼拌海帶、涼拌黃瓜和蚝油青菜,外加一瓶可樂和一瓶芬達。

由於主食的准備時間長,所以小菜和飲料先上來了。兩個涼拌菜都是很簡單的菜,配料調得很好,香脆可口。蚝油青菜炒得剛好,很嫩。五香鹵牛舌很贊啊,非常入味,鹵汁夠咸,蒜蓉也下得很足,適合重口味的朋友。因為實在好吃,結果主食還沒上來,小菜已經差不多被我們清光了。

主食終於登場了。先上來的是醬香排骨飯:一個錫制的煲仔,裡面是配了排骨和青菜的飯,還有一碗冬瓜湯,一碟泡菜,一碟蚝油汁。把蚝油汁倒進飯粒拌一下之後,女友盛了一小碗給我。我試了一下,飯粒香Q彈牙,正宗泰國香米,蚝油汁的鹹淡也調得剛好,美中不足的是排骨應該再燉得爛一點才好。泡菜很一般,不如咱潮汕人早上喝粥時吃的鹹菜。湯還行,用了一點點胡椒調出鮮味。接著,我的炸醬面出場了。炸醬面做得挺地道的:面是廚房裡的師傅手擀的,非常的筋斗;滿滿一碟面上整齊地堆放著胡蘿卜絲、黃瓜絲和黃豆芽菜;小碗裡面裝的炸醬是用切成小塊的瘦肉跟醬油、甜面醬一起熬的,正宗做法(不過由於我喜歡辣,所以覺得把甜面醬換成豆瓣辣醬就更好了)把配料跟面條均勻地拌在一起,吃在嘴裡,最大的感觸就是這面條太好吃了,真不愧是手擀的啊~~

價格:醬香排骨飯12元、老北京炸醬面8元、五香鹵牛舌8元、涼拌海帶4元、涼拌黃瓜3元、蚝油青菜3元,瓶裝可樂和芬達各1元。

推薦菜式:冬菇滑雞飯、醬香排骨飯、老北京炸醬面、全家福牛肉湯粉(面)【粉是桂林米粉】

推薦指數:★★★★☆(實惠,分量足,環境干凈整潔,顧客絡繹不絕)
地點:桂園地都蟹粥

地址:長平路和龍眼路的交界處

晚上和女友出去逛街,逛完出來差不多11點了。由於剛好在龍眼南這邊,突然想起有版友說這里有家地都蟹粥不錯,於是就兜去那裡試試。

地方很好找,沿著長平路開,在與龍眼路的十字路口這里,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大招牌。剛坐下來,服務生就端來了兩杯熟地烏豆水和兩碟小菜(花生米很香脆)。由於晚飯吃得不多,所以肚子比較餓,於是我就按照一份25元的規格叫老闆弄了兩只蟹去熬粥。

雖然我堂兄在牛田洋那邊有個很大的蟹池,但是我很少回鄉下那邊,所以對蟹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本著貪點小便宜的想法(嘿嘿),我煞有介事地跟在老闆旁邊看他挑蟹。老闆挑了兩只個頭挺大的蟹,然後就擺弄了起來。隨著蟹殼的打開,滿滿的蟹黃呈現在眼前,我不自覺地吞了一下口水:哇,爽~~老闆在旁邊呵呵地笑,好像看穿了我心裡的小算盤。我趕快溜回座位,一邊跟女友描述那兩只蟹,一邊想像等一下的美味。

過了一會兒,砂鍋端上來了,老闆特別提醒我們要注意不要被砂鍋燙著。聞著砂鍋里冒出來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給我和女友分別盛了一碗。她比較喜歡吃蟹,所以我就先把蟹成給她,我自己先盛了半碗很稀很稀的粥。粥是土黃色的,很黏稠,這是因為蟹黃溶解在粥里的緣故。小小地嘗了一口,鮮——甘——甜,彷彿整隻蟹都化在這碗粥里一樣。再加上干貝和瘦肉的調味,還有茼萵,簡直就是極品美味啊。舀了一個蟹殼和蟹鉗在碗里,蟹殼里厚厚一層蟹肉和蛋白質,蟹鉗非常飽滿,蟹肉香甜有彈性,地都蟹果然名不虛傳~~

風卷殘雲地消滅完這一鍋蟹粥,心裡只有兩種感覺:美味,好飽~~除去蟹不算,女友喝了兩碗粥,我喝了四碗,飽得我都不想動了。秋天正是蟹肥的季節,過幾天一定要去堂兄的蟹池好好地掃盪一下。晚風徐徐,皓月當空,蟹肥酒香,偶和堂兄就在蟹池邊喝酒吃蟹,那一定很美妙,我都等不及了~~~

價格:每份蟹粥有20/25/30三種規格,建議25元的,吃得不多的就20元。一對戀人如果吃得不多的話,也可以就要一份30元的分著吃,不過蟹就只有一隻了。

推薦指數:★★★★(雖然價格不斐,但是物有所值)

地點:北吉餃子

地址:金砂路金海灣大酒店旁邊的中國銀行旁邊那條街進去,左手邊就能看到。

今天偶生日,所以和女友一起出來吃晚餐。想起同事說過有這么一家店做東北菜的,就過去試試了。

去的時候是五點半,我們是第一批客人(汗~~畢竟不是靠馬路邊的店)老闆娘很熱情,而且一口純正的北方口音聽起來很舒服。由於是生日,所以點菜的時候我有點奢侈了:主食點了一盤白菜肉餃,一個蔥油餅和一個韭菜盒子;菜我點了吊鍋驢肉山珍,吊鍋皮蛋玉子豆腐,三絲炒蕨菜,醬骨架。

主食我就不評點了,但凡東北菜館一定得會做這些,要不然就等著關門吧。這里比較有意思的是兩個吊鍋的菜,是用一個小架子把小鐵鍋吊起來,然後下面用裝著固體酒精的小爐子慢慢燒(作用是加熱保溫)。那個驢肉做得很好,肉熬得足夠爛,加上草菇、側菇和茶樹菇,配合茴香八角,用紅燒的方法做,香味非常濃郁。皮蛋玉子豆腐也不錯,做法比較簡單,只是配料裡面加了辣椒,吃起來很香。蕨菜是我很喜歡的一種野菜,因為喜歡蕨菜的那股「野」味。三絲炒蕨菜是用胡蘿卜絲、肉絲和蔥段炒蕨菜,今天的蕨菜很嫩,很好吃。醬骨架也是一個經典菜式了,一大塊紅燒的骨架拿在手裡啃,別有一番滋味。

由於只有兩個人吃,所以只點了這些,吃得好飽,東西都有剩下。我感覺這家店的菜做得比較地道,下次如果再來,還要試試這里的酸菜豬肉燉粉條、牙簽羊肉、菊花魚和拔絲地瓜等等招牌的東北菜。一頓飯從五點半吃到六點半,這時餐廳里已經滿座了,看來這家店做的是熟客生意,菜好不怕巷子深。

價格:白菜肉餃8元,蔥油餅2元,韭菜盒子3元,吊鍋驢肉山珍28元,吊鍋皮蛋玉子豆腐12元,三絲炒蕨菜15元,醬骨架12元(兩大塊)

推薦指數:★★★★(今天嘗的菜式少,不好給滿分)

地點:楊老太面館

地址:中山路春梅里雲南米線斜對面的那條大街進去,過了魚腸豬腦粉面檔後大概100米處右手邊。

中秋節吃得最多的,就是月餅啦,吃得整個人都膩了。終於在7號,我開始胃口不開了,晚飯只吃了一點點。上到e京的小吃版,看到有版友說有家川味的面館,於是我就溜了出去吃夜宵。

兜兜轉轉,終於找到了那家面館,要了兩碗面。一碗是不辣的滑雞面,一碗是牛腩辣面。面的分量還行,不過如果不加肉的話,看起來跟齋面差不多。滑雞面的湯底加了土豆和黑木耳,味道搭配得不錯。牛腩辣面的湯底加了花椒和豆瓣辣醬,辣度一般,估計是照顧到本地人的口味,所以沒有加足辣料。下次去吃,一定要交代老闆弄碗正宗的川辣才行。

這家店一共有8個菜式,4辣4不辣,均價3元,可以加肉。我本來打算嘗嘗鱔魚辣面的,但是老闆說賣完了。等過幾天我再去嘗嘗別的,哪位家在附近的朋友如果有興趣,我們也可以一起去哦。

推薦指數:★★★☆(菜式沒有嘗遍,老闆和老闆娘也沒有版友說的那麼熱情,先給三個半星)

地點:銀記布拉腸粉

地址:利安北路(利安花園正門對面)

好久沒出去獵食了,今天心情不錯,就帶了女友出來吃晚飯。還在路上的時候,我們就在討論到底吃什麼。我給了兩個備選答案:果留仙和銀記。女友偏愛吃點心,於是我們就去了銀記試試。

說到吃點心,汕頭現在有很多食店都有做廣式點心,其中我比較偏愛楊記,因為東西好吃而且便宜。所以,到銀記吃東西,我不知不覺就把它跟楊記做了對比。

剛進門,老闆娘就熱情地招呼,其中一個細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服務員端來兩杯茶,老闆娘接過手發現不夠熱,又叫服務員重新沏了兩杯熱的來。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感覺非常舒服。

菜單裡面選擇的餘地很大,有點心、腸粉、飯類、粥類和湯類。我還在猶豫要點什麼做正餐的時候,服務員推來了點心車,於是我就先拿了幾樣點心:海鮮餃、鮮蝦燒賣、紅燒鳳爪、金錢肚和黑椒豬大腸。海鮮餃和鮮蝦燒賣都很不錯,跟楊記不相上下,價格也相同。紅燒鳳爪稍微差了點,蒸得還不夠爛,而且沒有加豆豉。這個可能是廚師的習慣,因為我看到芋香排骨也沒有加豆豉來調味。金錢肚很好吃,用咖喱粉和牛肚一起蒸,很入味,又不辣。黑椒豬大腸也很不錯,很香的黑椒味,而且蒸得剛好,有嚼頭但又不會覺得很韌。

吃完點心,開始正餐。其實肚子也半飽了,所以女友點了個游水鮮蝦腸粉,我點了個特色炒薯粉條。老闆娘說腸粉是按照廣式做法,用布拉的方法做的,不過我沒有去廚房看,所以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記得以前在廣州的銀記腸粉吃的時候,他們的廚房是開放式的,完全能看到廚師怎麼用布來拉腸粉(因此廣州的腸粉都叫做拉腸)。東西上來了,看起來一般,因為粉皮不夠薄,而且沒有加菜脯粒。嘴饞試了一「箸頭」,醬油不夠咸(大家如果去吃一定要交代老闆娘加咸),蝦的個頭還行,也夠新鮮。如果要打分的話,勉強70分吧。炒薯粉條也上來了,吃起來還行。粉條都熟透了,而且配料也可以,有胡蘿卜絲、捲心菜絲,瘦肉絲,算是三絲炒薯粉條吧。哪天有機會的話,去天虹那邊試試那裡的薯粉條,做個對比,呵呵。除了這兩個,我們還點了三個點心:牛柏葉、蒸粉餜和海鮮燒賣。那個海鮮燒賣有點特別,是用紫菜做皮的,裡面的陷有瘦肉蟹柳和蝦。

吃了這么多東西(八個點心,一個腸粉,一個粉條),一共花了38元。其中粉條最貴,6元;腸粉是4元;其餘的那些點心都是3元和4元的(最貴的點心也就4元而已)。最後忘了說了,吃點心有一壺茶送,不收茶水費的。

推薦指數:★★★☆(食物跟楊記差不多,種類稍多一些,老闆娘超熱情

⑥ 在汕頭買香料哪裡比較多比較好如:辣椒,花椒,八角,茴香之類的

辣椒,花椒在市場。八角,茴香在醫葯店有,市場也有

⑦ 請問汕頭哪些地方有哪些經典小吃!

汕頭經典小吃
汕頭牛肉粿 汕頭正宗手打牛肉丸 潮式腸粉 普寧小食 潮州粥 家庭腌製品 潮州打冷 鴨母捻 雙烹粽球 糯米豬腸 卷煎 鱟蜾 牛肉丸粿條湯 烙糕粿 無米粿 蚝烙 達濠魚丸、菜頭粿 粽球 炒糕粿 粿汁 小米 乒乓粿 薏米甜湯 蝦米筍粿 百花釀豆腐 草粿 白果芋泥 鼠殼粿 綺挎眮 魚飯 砂鍋粥 澄海東里豬腳飯……

雜咸醬菜系列:
新亨菜脯、地都冬菜、橄欖菜、鹹菜、酸菜、貢菜、烏欖、脆瓜、香菜心、鹹水梅、南姜欖、咸辣椒、豆醬姜、鹹蛋……
涼果系列:
烏梅、橄欖、楊梅、葡萄、金桔、山楂……
糖餅系列:
明糖、蛋酥、豆貢、糖方、朥餅、鴨脖……
小食系列:
普寧特產蝦仔花生……
調味品系列:
普寧豆醬、魚露、胡椒粉、椒鹽、黑椒粉、雞粉……
茶飲類系列:
各式袋泡茶、純天然蜂蜜……

--------------------------------------------------------------------------------
潮汕特產

◆潮汕風味菜—果菜腌製品,極具地方風味特色

◇橄欖菜、甜菜心、脆羅卜、鹹菜、貢菜、香菜、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貢腐、黑橄欖、冬菜、橄欖糝、咸梅、油橄欖。

◆潮汕涼果蜜餞—地方名牌,傳統涼果,蜚聲南洋諸島

◇黃金李、九制陳皮、佛手老香黃、饒平山楂糕、蜜餞橄欖、黃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餅、甘草橄欖、油甘、芒果、楊桃、楊梅、五味姜、化皮欖、黃皮鼓、話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餅干—潮汕名產,選料上乘,製作考究

◇貴嶼朥餅、潮州老婆餅(冬蓉餅)、仙城束砂、豬油糖、達濠米潤、蘇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寧南糖、澄海朥糕、棉湖瓜丁、潮州姑蘇香腐 、花生酥 、蛋黃酥。

◆食品罐頭—肉質細嫩,香醇可口

◇潮州鰻魚、豆鼓銀鯽、咸帶魚、咸鰻魚、咸槍魚、梭子蟹肉罐頭。

◆調味粉類—佐料極品

◇魚露、醬油、紅豉油、沙茶醬、花生醬、芝蔴醬、五香粉、八角粉、普寧豆醬、潮汕芥末、甜醬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滲醬。

◆潮汕臘味肉脯—傳統製作,色香味美

◇肉脯、豬肉脯、牛肉脯、雞肉鬆、熏臘肉、臘腸、肉鬆、魚松。
潮汕小吃

老媽宮粽球
名小食。粽球為潮汕傳統民俗食品。外形為六角球狀。
1920年,張強德父子在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擺攤經營粽球,張強德死後,其子張良傑在老媽宮對面小巷內租用一間小鋪,開設了順德號粽球 店。因粽球質量好,且佔有地利,生意日隆,順德號的粽球也逐漸成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愛的老媽宮粽球。
主料採用的糯米,必須顆粒飽滿且大小均勻。製作時先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6小時,撈起放在竹篩晾乾,次日下鍋用豬油炒後,加適量上等魚露,再炒至米粒晶瑩透亮,油香潤滑,用盆盛裝待用。老媽宮粽球里有甜、咸雙拼料餡,甜料餡部分為綠豆沙餡(或烏豆沙餡)和水晶餡,外面用豬網膋包裹;咸料餡部分為香菇、蝦米、臘腸、方魚末、蓮子、栗子和經腌制的南乳鬃頭肉。然後用竹葉、咸草包裹紮成六角球形,放進鍋內煮熟。食時解開竹葉盛盤,有稜有角,晶瑩潤滑、甘甜香咸。當時,老媽宮粽球店裡,懸掛一塊橫匾,寫著「食定正知」4個大字。此句一直在潮汕社會流傳著。
新興街炒糕粿
名小食。早在20世紀40年代,炒糕粿烹制行家徐春松便在汕頭市區新興街茂成號專營而聞名,號稱老徐炒粿。
糕粿是用優質白米漿逐層加工蒸熟,製作時先將糕粿切成均勻小塊,加入魚露,紅甜豉油調勻,以小火略炒至糕粿面色赤紅入味,然後下平底鍋(煎盤)用豬油以文武火候將糕粿兩面煎赤,加入白糖炒勻,再和入鮮蝦、豬肝、瘦肉、鮮蚝等多種配料,淋上蛋液煎炒,加入沙茶辣椒醬、味精、魚露、雪粉水,上湯炒勻。
新興街炒糕粿很注重火候,使糕粿達到外酥內嫩,色澤金黃鮮艷,香味飄溢,口感咸、甜、香、辣兼備。
西天巷蚝烙
名小食。蚝烙為潮汕傳統食品,市場炒賣或家庭膳食均極普遍。最先在汕頭市安平路漳潮會館(俗稱老會館)左旁,有幾攤賣蚝烙的小吃店,由於製作精工,故有老會館蚝烙的稱譽。
1930年前後,楊二首先在昇平路西天巷口營業,後來又有胡錦興、姚老四等人相繼在附近繼續專賣。為了生意競爭,他們各自設法提高烹制技術和質量,形成了馳名海內外的西天巷蚝烙。
蚝烙以鮮蚝(學名牡蠣)為主料,以鬃頭肉煎解的豬油、上等雪粉、鮮鴨蛋為配料,辣椒醬、上等魚露、蔥粒等為調料。用料專選達濠蚝仔、雪粉、蔥粒拌勻下平底鍋(俗稱煎鼎),用旺火厚膋烙煎,淋上蛋漿,並配入適量上等魚露、辣椒醬,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品嘗時放上洗凈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魚露為佐料。具有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特點。
普寧豆乾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摻以薯粉、石膏、鹵水製成的豆製品。
製作工序是:磨漿、除渣、煮漿、配膏、試粉、摻膏粉、拌和定鹵、包塊、壓塊、煮熟,有的煮熟後還用梔子上色。特點是外皮柔韌,內肉嫩滑。普寧市人烹調豆乾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種。油炸豆乾更是普寧的民俗風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蒜頭蓉,更覺可口。
有華僑把普寧豆乾的製作工藝帶到國外,經營此項生意。
棉城鱟粿
傳統小食。棉城為潮陽市的城區。先民以本地農副特產甘薯粉,和以大米及海鱟的肉和汁為主料製作而成。
製法是將大米煮成稀粥冷卻,加入薯粉,鱟肉和汁,攪勻粘合,盛入蟠桃型的陶模內,再放上鮮蝦和豬肉碎,蒸熟後脫去粿模,放進花生油或豬油鍋里,用文火浸炸至外表呈淺金黃色即成。吃時再蘸以辣椒醬摻醬油的醬料。其特點是外皮酥脆,內里熱透嫩滑,並具鮮、辣、香、咸。
鱟粿是粉粿中的精品,早在康熙年間(1662-1722年)就用以奉客。近代以來餡料更為講究,有的加上香菇、鰈脯、花生一起調制,氣味更香甜可口。回鄉華僑、港澳鄉親常專點品嘗。
揭陽乒乓粿
傳統小食。南宋末年,揭陽縣人為避戰亂,抵禦飢餓,以鼠麴草混於糯米中碾成糯粉,製成鼠曲粿。由於鼠麴草的香味,使這粿品令人喜愛,後又採用檳醅麩為粿餡,製成檳醅粿。
明清時已在潮州一帶揚名,並傳名海外。晚清揭陽縣南門有一李姓師傅,專門經營檳醅粿,他既保持原有的風味特色,又在粿品上用木模加印花紋並以豆腐薄膜作墊底,炊熟後在粿品外塗一薄層花生油,使檳醅粿更為暢銷。
20世紀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陽買檳醅粿時,訛念為乒乓粿而流傳下來。
傳統的製法,粿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適量花生油,經反復拌勻成稠泥狀;粿餡以檳醅麩為主體,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製作時,先取一小塊胚料,捏成圓薄片,放進適量的餡料,捏成圓粿型,然後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紋,以豆腐膜作墊底,經蒸熟晾乾後,乒乓粿便具有外觀清柔軟,裡面香脆甜的優點。
食時一般需再蒸炊,並以厚膋文火煎熟,使之皮酥餡軟。

達埠魚丸
傳統名食。達埠為達濠舊稱,為潮汕沿海魚區之一,水產品豐富,海鮮加工食品多有特色,尤以魚丸一項著稱,保鮮遠銷港澳地區。
製作時,以選料於淡甲魚(鯒)等為上乘,經刨取其肉,然後選用絞、摔、拌、掏等多道細致工序,並佐以味精、蛋白、精鹽等配料,掏成丸後還須經水浸漂,然後用文武火交替煮熟。
食用時再放入上湯、紫菜、香菜、味精、胡椒粉、芝麻油等調味品。
牛 肉 丸
名小食。來源於客家菜。早期賣牛肉丸的小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們挑著小擔在汕頭市挨街串巷叫賣。尤其晚上,在韓堤路八角亭至公園後面的韓江一帶,常有穿梭小舟,船頭掛著一盞小燈,專為停泊在那裡的客家貨船供賣夜宵,專賣牛肉丸湯。
20世紀40年代的新興街一帶飲食攤檔甚多,以羅錦章製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聞名。以後又有外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鎮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攤檔均有經營。
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聽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漿,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鍾,隨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鍾,撈起牛肉丸。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
釀 豆 腐
粵東客家人的傳統小食。
先把豬肉或牛肉,加上少量蝦米或咸魚作佐料,剁成肉醬,再把豆腐對角切成4塊,在每塊豆腐邊上劃開一刀口,然後把肉醬嵌進去,用花生油煎炸或蒸煮;即成風味獨特的佳餚。

鴨母捻
名小食。一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游盪浮沉而撰名。本為元宵節的小吃,故俗稱元宵。
據傳,宋代已有元宵節家家吃湯圓的習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團圓之意。清代水粉湯圓用水粉作湯丸,滑膩異常,中用松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亦可。水粉的製法:以糯米浸水一日夜,帶水細磨,用布盛接,布下加壓以去其渣,取細粉曬干備用。此法一直流傳。
潮汕的鴨母捻,製作時將糯米磨成漿,壓去水份,調成糯米漿皮分別包裹豆沙、瓜冊、芋泥等餡料,揉搓成形似鴨蛋狀,放入糖湯煮熟。
米 糍
民俗小食。流行於澄海市隆都及蓮陽等地。以糯米磨粉,加水攪拌成軟塊狀,煮熟後再反復揉拌,作為皮,以加油的甜豆沙作餡,再用扁圓體木模印製而成。
這樣製成的米糍,歷來以隆都的最為聞名。
還有一種蓮陽等地出產的米糍,不加餡,只用上述糯米粉軟體捏成圓粒狀或圓扁狀的一口大小的團塊,外楷撒芝麻油和芝麻花生糖粉。兩種米糍皆香、甜、柔、滑。
春 餅
名小食。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後製作上有了改進,其餡料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以後成為四時皆備的小食,稱為春餅。 製作用料逐步改進。現代潮汕春餅的用料和製法:將面料製成的薄餅皮披開,放入用魚露、味精、胡椒粉、麻油、豬油攪拌均勻的綠豆瓣,豬肉,鮮蝦肉,香菇,蝦米和蒜茸,包成卷狀,用稀麵糊粘緊接合處,放入約180℃的油鍋炸至金黃色。其特點是:外皮酥脆,餡料濃香。
粿 汁
地方風味小食。米製品之一。注重輔助料的調配。
輔助料用久醇的豬肉鹵汁、經腌制鹵爛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黃色的蒜頭粒。
民間粿汁主料製法有兩種:用米制粿條切成條狀,和入米漿煮成稀糊;用米漿下鼎烙成薄片,然後剪成角形,和入米漿煮成稀糊。食用時,在熱粿汁中披上幾片鹵爛的五花肉,撒上蒜頭粒,再淋上熱鹵汁即可。不淡不膩,潤滑清口。

草 粿
廣州人稱涼粉。是用仙人草(涼粉草)煎取葯液,濾汁去渣加入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後,盛於容器(一般為木桶或大鋁鍋)冷凝成膏,稱為草粿。色粽晶瑩,風味清香。
吃時用手持著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碗里,邊裝邊蘸入白砂糖,入口頓感甜潤嫩滑,清涼爽口,風味誘人,價錢便宜,吃用方便,可葯可粿,適合時令,具有清暑解渴除熱毒之效,是潮汕夏日解暑風行的愜意傳統小吃。
芋 泥
甜類菜餚。精製芋泥為宴席佳品。
煎制芋泥,以澱粉質較多的檳榔芋為佳,其他芋種次之。
製作時先將芋頭洗凈蒸熟,剝去外皮,輾壓成芋茸。先備鐵鍋放入豬油,隨後將芋泥及白糖放如,用文火煎熬,並不斷用炒勺翻攪,至芋、油、糖充分溶化融合,至有一定粘稠性和光亮度即成。
以芋泥、玻璃芋泥、金瓜芋泥和清湯芋泥等多樣品種,其特點是柔軟滑潤,甜而不膩。
五果湯
民俗食品。保健湯食。
潮俗以桂圓(龍眼)、白果(銀杏)、蓮子、薏米、百合為補中健脾食物,合煮為甜湯(也有換如柿餅、芡實者),入秋後多吃,稱為五果湯。
在澄海市一帶,舊時於春節初一日清早祭拜本家祖先,也常以五果做齋品供奉。祭畢即合煮成五果甜湯,全家大人和小孩都分吃。
甜丸卵
禮俗食品。凡新客、貴客、稀客如新女婿、新親家、歸僑、榮歸者、官員貴客來作客,必先煮甜糯米湯丸敬客。
有些地方還要加2個或4個雞蛋,稱為食甜丸卵。即使已近午晚餐時間,也必先吃。
客人估量吃不完,可請主人打少一點或只吃兩個雞蛋,表示禮貌。

菜 頭 粿
民間小食。又稱蘿卜糕。菜頭系蘿卜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
製作時先將蘿卜颳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卜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
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韭 菜 粿
民間小食。選用韭菜為主要餡料(韭菜花、韭黃均可代之),製作時將新鮮韭菜洗凈切粒,加入香菇粒、蝦米粒,並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芝麻油,拌勻成餡料。 粿皮通常用番薯澱粉製成。取粿皮壓薄成圓形狀,包裹餡料後,捏成面上突皺的球形,放進蒸籠蒸15分鍾至熟,然後在平底鐵鍋上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味道香濃,外白內翠。
街巷流動小食攤販賣的,多取經濟型,餡料純用韭菜,不加冬菇等細料。
蝦米筍粿
名小食。注重粿皮和餡料,製作時十分講究。
粿皮用優質的大米和糯米製成:先將大米和糯米洗凈後用冷水浸泡3小時,用石磨細磨成漿,再用布袋裝好加壓揉干水份,放進蒸籠蒸10分鍾後取出,加適量冷開水揉拌成塊,製成粿皮。
餡料主要把赤肉、白肉、蝦米、竹筍、香菇切成粒狀,加入適量油煎蔥珠、方魚末、味精、胡椒粉、芝麻油、魚露、精鹽、豬油一起拌勻製成。將每粒粉團壓薄成圓形粿皮,包裹餡料捏成上面突起呈球形,下邊成半圓形,放進蒸籠蒸12分鍾後取出,食時在平底鍋中用豬油煎至一邊灼赤,盛盤淋上浙醋。特點是上部色澤潔白,底部金黃,有鮮美竹筍甘味,粿皮柔軟適口,滋味香醇。
20世紀50年代以前在汕頭市區小公園行街開設的潮成號小食店,專營蝦米筍粿,核桃粿等。
1965年以後,汕頭國平路飄香小食店專營潮汕傳統名小食,蝦米筍粿是其較為出色的小食之一。

鼠曲粿
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戶戶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葯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咸、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咸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葯膳類的食品。
朴枳粿
民俗食品。流行於潮汕各縣。朴枳即朴樹,落葉喬木。干高的可達10多米,葉橢圓而尖,花細小,結實為小肉果,球形略尖,味甘可食。
清明前後,朴枳樹萌發新葉,民間有采嫩葉制粿的風俗,制粿的方法是將葉洗凈之後,和以粳米於碓臼中舂成粉末,加入白糖和發酵素,味甘甜,質柔潤,具有朴樹葉的特殊芳香,並有消食去積和胃之功,是老少都嗜食的時令糕點。
酵 粿
民俗年糕。發酵類米制糕粿品。又稱發粿。
潮汕民間所以稱作發粿,還有寄寓著發財、發家的祝願。
多在冬至、春節等大節目或重大祭神活動中製作。糖料多用紅糖,也有用白糖的。蒸熟後在面上蓋上福壽字樣紅色印紋或寫上「答謝神恩」或「合家平安」等吉利字句。蒸制用的盛器是用竹篾與制蒸籠的薄木板編成,像一個平底盆。

桃 粿
民俗年糕。又名紅曲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徵長壽,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壽的願望。有些地方叫作粿桃。
制桃粿分皮與餡兩個部分。皮用大米作原料,加紅米曲用家庭碓臼舂搗成粉紅色細滑粉末,然後用溫水攪拌搓捏成大塊團狀,下蒸籠至半熟取出,在砧板上反復揉鍛,即可捏在粿皮。餡料一般用白豆或紅豆做成豆沙或甜豆沙,或用糯米蒸成香飯或甜飯充用。皮餡包製成後,還須用雕刻花紋圖案的木質桃形印模印製,再入蒸籠蒸熟即成。
倘是喪家所制,則皆為白皮。 潮汕家庭婦女,一般都能掌握這類食品工藝。由於整個過程必須從舂搗米粉開始,故做粿又稱為舂粿。
水 晶 球
名小食。水晶球製作精細,注重於包皮和餡料。分甜、咸兩種,餡料不同,各有風味特色。
選用上等雪粉,和冷清水拌成漿,把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沖入雪粉漿,用木棒不斷攪拌使之稠結後,在案板上晾涼,再用篩過的雪粉和沖熟的粉皮揉勻成塊,製成透亮包皮。
甜餡料一般選用由紅小豆製成的甜豆沙(或甜芋泥);咸餡料選用綠豆,先壓成豆片去殼,蒸熟後加入豬肉粒、蝦米粒、蔥粒、胡椒粉和魚露,一起拌勻即成,用水晶狀包皮包上不同餡料製成球狀,放進蒸籠蒸熟取出,最後放進煮沸的豬油浸煮。
水晶球色白透明,甜餡味道清甜,咸餡香郁,具有潮州風味。
早在20世紀40年代,汕頭市的小公園附近行街的潮成號,為專賣水晶球、蝦米筍粿等的小食店。

潮菜

潮菜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潮菜可追溯到漢。近代由於潮籍海外僑胞的往來,潮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和我國名菜之一。
潮菜的另一個特點,是善於烹制蔬果為原料的素菜。潮菜之所以盛名,不僅在於用料豐富,還在於製作精妙,加式方式依原料特點而多樣化。多樣化的製作方式,形成了潮菜的風味特色。

潮菜特別重視配醬調味。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醬碟,一菜一碟,咸甜酸辣,各有講究。其還講究色、味、烹、炸、燉、烤、泡等製作方式。潮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道菜,其中咸、甜點心各一道。喜席必有頭尾兩道甜菜,稱為「頭尾甜」。

潮菜其突出的特點是: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膩。近年來已整理出來的潮州菜譜共分八大類,二百三十四個品種。小食更是遠近聞名,春餅、水晶包、牛肉丸等應時上市,香溢街頭。

larva163,你老人家仔有沒有搞錯,又說要多多益腎!!
......
這社會...唉!!!

⑧ 汕頭早餐有什麼好吃的推薦

大唐正點

出品價位合理,開放式廚房,菜式豐富,廚師陣容很強大。澳門燒臘、水煮魚、鐵板XO醬水晶粉、水果沙拉、炒時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這里都能吃到。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鼎福生活廣場1樓

韓上樓

環境高大上,婚宴的好選擇之處。出品出奇的高分,金錢肚很厚,鳳爪入味又軟。三款蝦餃確實看出的大師精品,普通蝦籽版,參湯版和芥末版,還有燒賣都是蝦仁脆口還很大隻,可以用代金卷85抵100元

▍地址:潮汕路與金鳳中路交界(歐美文化小鎮2號館)

國際大酒店

經典茶樓之一,保持一貫的水準,出品擺盤也很精緻,菜品相當有水準,足以滿足你挑剔的味蕾,菜單上的價格已包含15%的酒店服務費,無需另外付費。

▍地址:汕頭金砂路52號

南北錦駿隆

新品出的特別快,東星斑魚餃,花旗參蝦餃,冰鎮豉油鳳爪,流沙紫薯,金瓜焦糖布丁,鋼管雞,應有盡有,層出不窮,現在還加上重新裝修和蒸籠都換新的了。

▍地址:龍湖區黃山路星湖麗景3幢1-2樓(帝豪酒店斜對面)

點心傳說

現點現做,開放式廚房,上菜蠻快,中國風格調,港式點心+潮汕功夫茶的搭配恰到好處,價格實惠,值得推薦。

▍地址:汕頭市長平路90號蘇寧廣場7樓/長江路23號合勝百貨負一層

君華海逸酒店

口味環境都很不錯,應該也是目前最貴的早點,畢竟星級級別在那。這家最好吃的是蘿卜糕,其他中規中矩,比較傳統導致亮點不大 。

▍地址:金平區金砂東路97號(近金環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