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臨汾有什麼好吃的
我就是壺口鎮人,呵呵,你問對人了。
賓館:1 壺口賓館,
在壺口瀑布旁邊,二星級,是吉縣目前最好的賓館,價格:標間200至300,還有總統套房,當年朱鎔基總理就是在這住的。
2 吉州賓館
在吉縣縣城,是城裡最好的賓館,價格較便宜,飯也好吃,衛生,
3 小賓館
這些賓館便宜,但安全衛生沒保證,壺口賓館旁邊就有一個,也還行吧
,縣城裡的多。
4 度假村
在克難破上面有一個度假村,特別涼快,乃得飯都是野味,有野雞,野豬,還有菜園,可以現摘現吃,還有楊的土雞廠,有活野豬。飯貴,住宿便宜。
景點:壺口,克難破,延安,
小吃:
吉縣 蘋果,南瓜餃子,油坨,油糕,黃河甲魚,黃河鯉魚,
大寧縣 西瓜
永和縣 紅棗
隰縣 梨
古縣 香菇
曲沃 羊湯
臨汾市(堯都區) 1 市內的高級飯店有。。紅樓,3星級,,,思邁爾,4星級,,,唐堯,4星級,,,
2 牛肉丸子面,只有臨汾才有
3 擦蝌蚪
4 肉澆面
5 土豆粉
6 混炒,擔擔面,
7 稍子面
8 打鹵面
9 羊湯面
10 米線
11 拌湯
12 玉米面窩窩
13 油糕
14 涼粉
15 刀削麵(老三削麵好吃)
附錄
堯廟門口有小吃街,五一西路有小吃
玩的快樂,希望你喜歡臨汾!
Ⅱ 北方有一種長得像蘿卜的東西,一般煮在小米粥里吃,我們這邊土話叫「疙瘩」,有人知道學名嗎
長得像蘿卜一樣,一般煮在粥里吃,可能你說的就是芥菜疙瘩。在東北一般是做鹹菜吃的。
(學名:Brassica napiformis L. H. Bailey )是十字花科,芸苔屬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50厘米,全株無毛,塊根圓錐形,外皮白色,根肉質,白或黃色,有辣味,基生葉少數,大頭羽狀淺裂,葉片頂裂片寬卵形,邊緣有不整齊尖齒,莖生葉似基生葉,花淺黃 色,萼片披針形或長圓卵形,花瓣倒卵形,種子球形,黑褐色,
一道芥菜疙瘩吃法
醬油疙瘩的做法:
食材
芥菜(疙瘩菜)1個、醬油適量、蒜末5克、油10克、干辣椒4克
做法
1.芥菜疙瘩去皮擦子擦成細絲
2.鍋里放油,把辣椒、蒜末炸出香味
3.把芥菜絲放進鍋內快速翻炒
4.加入1勺蚝油、醬油、1勺糖、1勺老抽、1勺雞精調味
5.炒至幾乎沒有多餘水分,即可出鍋裝盤
芥菜是北方秋季常見的家常菜,做上一小盤香辣芥菜絲,作為冬天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小菜是極好的,早上拿出這個小菜,搭配饅頭粥,非常好吃。
芥菜含有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C和維D很豐富。具體功效有提神醒腦,芥菜含有大量的抗壞血酸,是活性很強的還原物質,參與機體重要的氧化還原過程,能增加大腦中氧含量,激發大腦對氧的利用,有提神醒腦,解除疲勞的作用。
其次還有解毒消腫之功,能抗感染和預防疾病的發生,抑制細菌毒素的毒性,促進傷口癒合,可用來輔助治療感染性疾病。還有開胃消食的作用,因為芥菜腌制後有一種特殊鮮味和香味,能促進胃、腸消化功能,增進食慾,可用來開胃,幫助消化。
最後還能明目利膈、寬腸通便,是因芥菜較粗硬、含有胡蘿卜素和大量食用纖維素,故有明目與寬腸通便的作用,可作為眼科患者的食療佳品,還可防治便秘,尤宜於老年人及習慣性秘者食用。
Ⅲ 長治有哪些好吃的小吃
1,和子飯
和子飯,是山西長治郊區、長治縣、長子縣、屯留縣、壺關縣百姓最喜歡吃的一種飯食。因為是用白面、豆面、小粉面混合做成的,也稱「三合面」、「雜和面」。「和子飯」也稱「調和飯」。
2,五里庄煎餅
五里庄煎餅,小吃風味獨特,選料考究,主要配有芝麻、杏仁、大棗、核桃和多種新鮮蔬菜等,製做時將其磨成粉料,打成糊狀,在烘好的鏊子上,用煎餅耙子將打好的漿料均勻攤開,經火烘烤,「薄如蟬羽之紙」的黃色煎餅,便伴隨著一股馨香應運而生了。
3,屯留水煎包
「屯留水煎包」是將麵粉發酵後,兌好鹼,揉勻,下劑,包入餡心做成包子,放入測過油的平底鍋裡面,加水麵糊,以半煎半蒸(炯)的方式制熟。成品具有兩面色澤金黃,餡料味鮮,外皮酥脆,香味濃郁的特點。
4,無菌多維蛋
無菌多維蛋是日本岩手農場的專利產品,1999年6月在長治中日友好協會努力下,日方同意將該技術無償轉讓給市中日友好農場,農場以技術股投入,在長子縣組建有限責任公司。無菌多維蛋按加工方式分為清香蛋(熟)、溫泉蛋(生)兩種。
5,棗糕
棗糕已有300年的歷史,是武鄉的一種民間小吃。是民間婚喪嫁娶、生日、滿月、暖房、祝壽等事主食,也多見於集市、飯攤。
Ⅳ 哪位能給我說一下,山西比較好的美食,幫一下啦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可考有2000多年的歷史。面條,東漢稱為「煮餅」,魏晉名為「湯餅」;南北朝「水引」;而唐朝叫「冷淘」。山西麵食種類繁多,原料為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品種為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有據可查的麵食達280餘種。
刀削麵
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里。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白面剔尖要在特製的鐵板(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製的筷子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面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種麵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鹵,別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里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鹵食用,這種麵食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後,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里(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麵食做法簡單,吃著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製的河漏床,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里。待面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把面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鹵食用。
撥魚
把和的很軟的面放在一個帶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鐵制筷子
撥魚
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撥入鍋內,如小魚在水裡跳躍。這種面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鹵即可食用。
貓耳朵
白面貓耳朵
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莜麵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捲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麵栲栳栳
用營養價值極高的莜麵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莜麵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麵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葯。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歷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沾片子
山西太原周邊特色食品,煮食。以菠菜,芹菜等的葉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乾麵粉煮熟,拌醋調和(醋,鹽,蔥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3特色小吃編輯
灌腸
是武鄉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蕎麥面製成的,營養豐富,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特點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膩,去火充飢。因此,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最常見的食品之一。
疤餅
在晉中、晉南等地有—個古老的風俗,孩子做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提一包酥脆的「疤餅」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又叫石子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面餅放在爐中已經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餅最為有名。
碗托
又名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吃時用刀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最有名的當屬柳林的蕎面碗托,該地的蕎面碗托韌性足,有口感。究其原因,其主要是水土資源比較好,適用做這樣的小吃,其主要調料就是辣油和醋,另加些蒜沫味道會更好。
蕎面河撈
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並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十分奇特。
豆腐腦
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韭菜沫、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同時泡食餅饃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
孝義火燒
火燒是山西省孝義縣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咸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 咸火燒是內包咸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蔥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燒的製作將老酵、鹼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麵粉和成團、面和好後,以手蘸涼水反復搓揉,直到面團光潤時,蓋上濕布餳三十分鍾。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後把面團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著擀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後,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著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為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捲成卷,搓勻後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餘面塊全部做完。鐵鏊在微火上燒熱,徐抹麻油,火燒餅坯放鏊上烙烤,烤約五分鍾,再翻過來烙正面(兩面約烤十分鍾左右)。隨後放在烤爐中,用微火烤成醬黃色即可。
菜火燒有葷素之分。葷火燒豬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蘿卜白菜,再加花椒、鹽、姜沫、味精、蔥,攪拌成餡。素火燒純蔬菜綃拌調料。面用溫水和起,放入蘇打,揉均勻,蓋上濕布餳30分鍾。在案板上鋪撒麵粉,將餳好的面團放在上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並摁成圓皮,包餡,揪去收口處的面頭,再摁成圓餅,上鏊烙烤。
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它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
孝義火燒據說與「火燒中陽樓」有關。孝義舊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場,市中心有一座宏偉高大、壯觀絢麗的古樓——中陽樓。此樓相傳建自漢魏,自漢唐設郡以後,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彌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其間。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瞻仰其樓,而後贊之:真乃高矣!如此數代相傳,頗有名聲。而孝義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說:「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此話確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惱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燼之。
清朝順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場大會,中陽樓下的四條大街,商鋪錯落,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小吃攤上人們品嘗著各種風味小吃。
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又增添了一位頭發斑白、衣衫襤樓的賣火燒老翁。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復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老翁奇特的叫賣聲,引來眾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翁:「多少錢一個?」翁答:「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說:「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說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
事後,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為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裡人普吃火燒,認為不吃火燒,火即燒房燃屋,隨著鄉里人也照做。此後,火燒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帶過年都吃火燒,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謂之「翻身火燒」。
壽陽豆腐乾
「壽陽豆腐乾」是壽陽傳統地方特色產品,外觀平整褐明,內顯金黃,口感味實,多年來受到消費者贊譽。但由於生產方式落後,以傳統手工製作為主,主要表現是產品的質量不穩定,採用真空包裝,拆袋時產品口感和鮮豆腐乾相比,品質和香味有明顯下降。制約了該傳統名優產品產業化經營的步伐,成為當今豆製品加工業中普遍困擾的一個問題。針對以上技術問題,尋求能使鮮豆腐乾在常溫下保存10-15天,或不使用真空包裝袋保存6個月,使其色澤保持穩定、香味自然;豆腐乾形狀穩定,耐壓力和抗拉伸性良好;而不改變其品質的技術或工藝,以保持和發展該名優產品。
壽陽豆腐乾製作歷史悠久,豆腐作坊遍及鄉村集鎮,壽陽豆腐乾用當地產優質大豆製成。由於土質和氣候適宜,壽陽大豆顆粒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份,且品種多,產量高,豆種純正優良。用傳統工藝精製的豆腐乾,低糖、微咸,口感細膩,味感清香,具有高蛋白質脂肪,高維生素低膽固醇等特點,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壽陽豆腐乾廣泛用於飯店、家庭、旅遊、軍需等多方面。在1993年山西省首屆農產品博覽會和1995年全國農產品博覽會上,壽陽豆腐乾均獲銀獎。[1]
4平遙麵食編輯
平遙麵食歷史久遠,特色鮮明,尤其是雜糧麵食,無論從品種花樣,還是佐料搭配,在山西堪稱一絕。「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麵食在晉中,晉中麵食在平遙」,這是平遙百姓對家鄉麵食文化的肯定。歷史上的平遙,曾經是中國南北商業通道上的一個重鎮,各地的餐飲習慣在這里匯聚,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餐飲風格。僅麵食的種類,有史記載的就達100多種。其麵食,粗糧細做,細糧精做,佐料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受到八方賓客的喜愛。
粗糧類麵食
平遙百姓擅長製作粗糧類麵食品,特點是粗糧細做,粗糧精做。粗糧類麵食用高粱、玉米、豆面、土豆粉等製作。常見的有37種。
一、煮食類 用開水煮熟後加佐料、菜食用的麵食品
【鏟片片】 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好放到手板上麵食工具,類似乒乓球拍形狀的手板,木製,用小平鏟鏟入鍋內,煮熟後加菜、佐料食用。
【握溜溜】 高粱面製品。將面和稀,用手緊握面團,順指縫流入鍋內煮熟,食用時加菜與佐料。
【搓魚兒】 高粱面或小麥面製品。以約玉米粒大小面團用兩手掌搓圓、壓扁,形似小魚,煮熟後加菜食用。
【撥孤兒】高粱面製品。將和好的面拍扁,放在手板上,用筷子順板邊擠成細條入鍋,煮熟後加菜食用。
【切板板】 高粱面或玉米面製品。將面和得軟硬適中,在案板上用擀麵杖擀扁後,用刀切成細薄片直入鍋內,煮熟加菜食用。
【流流尖】 豆面製品。將豆面和稀,用筷子挑上流入鍋內,稍煮即成,食用時配佐料、菜。
【和子飯】 玉米面或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勻,用礤子把蘿卜、瓜等擦成絲兒或片兒的工具,四周木架呈井字形,中間有一凸起金屬片,上有扁平狀小孔,翹起的鱗狀部分為薄刃片,把面擦入鍋內,與稀飯同煮,食用時加佐料。
【擦圪蚪】 高粱面、玉米面製品。用礤子將面擦成扁形長條狀入鍋煮熟,食時加菜、佐料。
【抿圪蚪】高粱面 、豆面、土豆粉製品。將和好的面放在抿床麵食工具,基本結構與礤子相似,不同之處在於,中間為銅片,銅片上的小孔呈小圓形上,用木質抿拐子與抿床配套使用的工具反復擠壓,擠下圓形短條,於沸水煮熟,食用時加各種菜餚與佐料。
【捏餑餑】高粱面、玉米面、豆面製品。將和好的面用「捏餑餑」麵食工具,圓形桶狀、壁厚。下固定一銅片,上有小圓孔,用木塞擠壓可將面壓成小短條狀,與抿床作用相同擠成細短條煮熟,食時加佐料和菜。
【河撈撈】 蕎面、高粱面製品。將面和好,用河撈床壓入沸水中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碗撥孤兒】高粱面、玉米面製品。將面和稀,放入碗內,用筷子順碗邊擠入鍋內煮熟。食用時加菜、佐料。
【糊 糊】玉米面、小麥面、蕎面製品。將面均勻撒入鐵鍋內正在加熱的涼水中,用擀杖或小平鏟不斷攪動,使漸熟而不糊鍋,呈涼粉狀,吃時加「蘸水水」(佐料水),一般用西紅柿或醋加蔥、蒜、辣椒等滾熬而成。這是百姓愛吃的家鄉麵食。
【圪朵朵】 玉米面、高粱面或蕎面製品。將面和得較硬,取黃豆粒大小面團,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捲曲狀入沸水中煮。食用時加入湯菜佐料。
【拖魚兒】 玉米面、高粱面製品。把面和成糊狀,將菜一般用白菜、青菜等綠葉蔬菜蘸上麵糊在開水鍋中氽一氽tsÁuAN13把食物放入沸水裡稍微一煮,蘸調料水食用。
【包皮面】 又名銀裹金ƤiN13kuei53tþiN13 小麥面、玉米面、高粱面製品。將小麥面擀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玉米面或高粱面片,壓扁擀成薄片,切條後入鍋,食用時加菜。
【忽突突】高粱面製品。將菜煮成七八成熟,放入切好的面,煮熟直接食用。
【煮疙瘩】 將粗玉米面和好後,拍成拇指厚、直徑約四厘米的圓形片,入鍋同小米稀飯同煮,食用時與湯一起吃,就鹹菜。
二、蒸食類 即用籠屜蒸熟後食用的麵食
【谷 來】玉米面、高粱面製品。將豆角、山葯蛋、西葫蘆等切成丁,加麵粉搓成小顆粒狀入籠蒸熟後,或直接食用,或用油炒後食用。
【石窩窩】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將小塊面拍成手掌大小的薄片入籠蒸熟,出籠後切成細薄片,加菜或放佐料水食用,也可炒著吃。
【螺 絲】 高粱面或莜麵製品。將面用沸水和好,將拇指大小面團搓成兩頭尖的小魚形薄片,壓扁,用小平鏟在秸箅(用高粱秸做成的圓形箅子)上擠壓成螺絲狀入籠蒸熟,蘸「蘸水水」調料水,用西紅柿等熬成食用。
【窩窩頭】將粗玉米面用涼水和好,做成小球狀,入籠蒸熟即可食用,就鹹菜。
【蒸圪搓】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取拇指大面團,在案板上搓成一尺長、兩頭尖的細圓條,入籠蒸熟,加佐料水、鹽、辣椒、蒜水食用。
【餾圪蚪】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用礤子擦成捲曲小片狀,上籠蒸熟後,加黃菜、佐料水、辣椒、蒜水食用。
【煙突突】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擀成薄片,捲成筒形,入籠蒸熟後切成細條,加佐料食用。
【黃 日】 即發糕。將磨成細粉狀的玉米面和好,發酵後加糖上籠蒸熟,就鹹菜食用。
【栲栳栳】高粱面或莜麵用沸水和好,用兩手或大理石板將小面團擠壓成貝殼、筒狀、螺絲等形狀,蒸熟後加佐料水食用。
【糊沓沓】玉米面、小麥面製品。將面與擦成絲的西葫蘆和成稠狀的麵糊,加入佐料,放到鏊子上翻烤,熟後直接食用。這是最具平遙特色的食品之一。
【撥爛子】 高粱面製品。將面加水攪拌成約高粱顆粒大小付蒸,出籠微炒即可食用,食時就鹹菜。
【菜角角】高粱面製品。將面用沸水和好,擀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用胡蘿卜做成的餡兒,捏成圓錐形,蒸熟食用。
【菜蛋蛋】將黑菜或山葯絲加面和勻,捏成雞蛋般大小,上籠蒸熟後,蘸調和汁食用。為舊時食品,已淘汰。
【黑菜圪搓搓】將黑菜與高粱面加水和勻,製成小魚形上籠蒸,熟後蘸調和水食用。此食品也被淘汰。
【黑菜窩窩】將黑菜與高粱面和勻,捏成甘薯大小的圓狀物,入籠蒸熟即可。舊時食品,已淘汰。
【豆腐渣窩窩】豆腐渣與高粱面製品。將豆腐渣稍加面、佐料拌勻,捏成窩頭形蒸熟,直接食用。舊時食品,已淘汰。
三、爐食類 即用鏊子烙成的食品。
【火 燒】玉米面製品。將細玉米面加油、水和勻,做成餅子形狀後放鏊子上烤熟。
【黃兒煎】將玉米面加佐料和稀,用勺舀到燒熱的鏊上,用攤子攤平烤熟,直接食用。
四、其他類
【炒 面】玉米面製品。將玉米顆粒洗凈晾乾,在鍋內放細沙,將玉米顆粒炒熟後磨成麵粉,食用時以沸水沖攪成團,就鹹菜。此食品現已很少食用。舊時出遠門打工的人攜帶的食品,長期攜帶不易變質,吃法簡單。
細糧類麵食
細糧類麵食品是平遙百姓調劑生活、改善口味的食品。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用來調劑口味。一些粗糧食品已經被淘汰,如玉米面窩窩,煮疙瘩等。細糧食品用小麥面製作而成。
一、 面條類 面條類食品是平遙麵食品的主角,多為煮食,共46種。敘述如下:
【柳葉面】 將面和得稍硬,用擀杖擀薄後,切成柳葉形,煮熟後調菜食用。
【斜機機】將面和好,用刀切成拇指大菱形面,入鍋煮熟,調菜食用。
【長擀麵】把面和好,切成較細較長的面條,煮熟後調菜食用。這是最常見的吃法,可作長壽面。
【細擀麵】將和好的面切成又薄又細又長的面條,與長擀麵的區別在於細,吃法類似。
【切板板】將和好的面擀成五寸寬,三分厚的片,再切成細條形薄片入鍋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蘸片片】將和好的面擀成一寸寬、二尺長的帶形薄片,入鍋煮熟後撈出,蘸「蘸水水」用西紅柿加佐料熬成的漿湯汁食用。
【掐疙瘩】把面和得軟硬適中,先將面捏成片狀,一手拿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揪成指甲蓋大小,略捻凹陷,入鍋煮熟加菜和佐料水食用。這是平遙百姓最喜歡食用的麵食品之一,為待客佳品。舊時,掐疙瘩做得小不小,還作為檢驗新媳婦家務稱職與否的標准。
【圪朵朵】將面和好,取黃豆粒大小面團,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捲曲狀,入沸水中煮熟,加菜和佐料食用。
【剔尖兒】將小麥面加鹽和稀,放在盤子或手板上用剔尖針順邊剮入鍋內,煮熟後調菜食用。
【刀削麵】將面和好反復揉勻,滾成一面光滑的團形面,一手托面,另一手用削麵刀鋼制,彎曲形薄片刀,一面有刃順棱削成寸半長、一指闊條入鍋,煮熟後加菜或臊子食用,本品柔韌滑爽,別有風味。刀削麵是山西麵食的精品,也是我國五大麵食之一。
【刀撥面】將和好的面擀成五寸寬、拇指厚長片,疊成幾疊,用撥面刀形似普通切菜刀,兩頭有把,鋼制將面撥入鍋內,食用時加佐料或菜。
【騰 面】 將豆角、西葫蘆等切成丁,煮成六成熟,調好佐料,將切好的面放在菜的上面一同燜熟,食用時加黃瓜絲。
【擦圪蚪】將小麥面和稀,用礤子將面擦成短薄片入鍋煮熟,食用時加菜或臊子。
【切板板】將面擀成較薄長片,用刀切成約三寸長、五厘米寬的條,入鍋煮熟,加菜食用。
【河撈撈】將面和稀,用河撈床做餄硌的器具,底有漏孔將面壓成細長條入鍋煮熟,加臊子食用。
【喔喔飯】將切好的生面條同稀飯一同煮熟,同湯一起食用。因煮麵時的響聲而得名。
【鉸魚日】把和好的面反復揉勻,滾成擀麵杖樣的面棍,用剪刀順棱剪成魚苗狀入鍋煮熟,加西紅柿湯等臊子食用。
【拉 條】 小麥面加鹽、水反復揉勻,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狀,用手甩成細長條入鍋煮熟,加菜或臊子食用。
二、 包子類
包子類麵食品與其他地方沒有多大區別,菜、肉或糖等做餡兒,用發酵面做皮兒,包好後,上籠蒸。有蒸食、煮食、煎食類。
【水煎包兒】 小麥面和好擀成皮,肉加菜為餡,包成似核桃大小包子,挨個擺入「水煎包鏊子」麵食器具,底平、厚,邊高,有蓋,用油和芡水煎烙而成,外焦里香。這是地地道道的平遙麵食特產,別的地方還沒見到。此種食品是鄉村小孩逛平遙城後都想食用的一種風味小吃。
【蒸包子】 與常見做法相似,此省略。
【角 日】 即餃子,做法省略。這是百姓心目中最高級的待客和過節食品。
【燙面餃子】 將小麥面用沸水和好,取少許擀成皮,包入胡蘿卜或肉餡兒,做成餃子形上籠蒸熟,直接食用或蘸佐料水食用。
三、爐食類 爐食類指用鏊子平底鍋烤制而成的食品。
爐食類食品以餅子為主,餅子又有粗細糧之分,小麥面製作的叫餅子,而粗糧製作的叫火燒。
【烙 餅】 小麥面加鹽、油和好,做成餅形,放在燒熱的鐺或鍋上燒烤而成。
【蒸 餅】 做法不詳,待考。
【煮 餅】、
[pre]原料配方: 皮料:熟標粉12千克紅糖2.25千克食油1.5千克飴糖5千克碳酸氫鈉25克水4千克 餡料:熟標粉1千克綿白糖3千克蜂蜜1.75千克桂花250克 漿料:白砂糖3.5千克飴糖7.5千克蜂密1.25千克桂花250克炸制油6.5千克桂面用芝麻仁8千克製作方法: 1.和皮面:先將熟麵粉倒在案板上攤成圓圈,再將紅糖加水溶化,倒入飴糖和食油攪拌均勻,加熱煮沸倒進面圈內,加上碳酸氫鈉,和成軟硬度的面團。 2.制餡:先將熟面、錦白糖、桂花拌勻,再將蜂蜜加溫化開倒入,擦拌均勻。 3.制坯:稱取皮面24克、餡6克包成圓球形待炸。 4.炸制:油溫升到200℃左右下鍋炸制。炸前先將坯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下,目的是浸去浮面,減少油鍋雜質;同時可防止露餡、脫皮。放入油鍋炸至毛坯浮起呈棕黃色,表面出現小裂紋時即可撈出。 5.掛漿粘麻:待漿料熬至116℃左右,將炸好冷卻的半成品分次倒入浸泡片刻,撈出粘麻,要粘裹均勻。質量標准: 形態:圓球形,大小均勻,每千克20個。 色澤:棕黃色,均勻粘附乳白芝麻仁。 組織:酥鬆柔軟,拔絲,不玷牙,無雜質。 口味:綿甜可口,具有蜂蜜及桂花香味。
【煎 餅】 將小麥面、豆面和成稀糊狀,用勺舀到鏊上攤成薄薄一層,經多次翻烙而成,將烙好的煎餅切成細條狀,與菜或臊子調勻食用。
【乾麵餅子】將小麥面和勻,扭成餅形,上鏊燒烤而成。
【起面餅子】將小麥面和好,發酵,調勻味道後,做成餅烤制而成。
【石頭干餅】鍋內放很光滑的小鵝卵石,燒熱,將小麥面加雞蛋、油和好,做成較薄餅形,放在石頭上烙烤而成。
【酥餅子】 小麥面加油、水和好;小麥面用純油和好,用兩種面團做成扁圓餅形,經鏊烙、火烤而成。
【一窩酥】 小麥面用油和勻,醒好拉成絲,團成團壓扁,經鏊子烙烤而成。
【棗泥餅子】小麥面和好,包棗泥上鏊烙、烤而成。
【糖餅子】 小麥面和好,包紅糖上鏊烙、烤而成。
【肉餅子】 小麥面和好,包肉餡上鏊烙烤而成,即餡兒餅。
【菜餅子】 小麥面發酵後,包菜餡上鏊烙烤而成。
【月 餅】 小麥面加雞蛋、植物油、粞瓜水和勻,取一塊擀薄,中間包紅糖、芝麻、青紅絲等餡,放在月餅殼兒做月餅的專用器具,棗木或梨木製,六寸見方,中間一圓形凹陷坑,刻有各種好看的圖案,用以拓印圖案中拓成印有一定圖案的餅形,放在沙鏊兒一種用土製方法燒制的鏊子,類似沙鍋,平底高沿,有蓋,做成的食品口味獨特或鐵鏊上烙烤而成。
【團 圓】 做法與月餅同,大小有別。其直徑約一尺五寸,上有各種花紋。中秋節晚上,用它供祭月亮後切成數份,全家每人一塊,取團圓之意。
【蔥花餅】 小麥面加蔥花和勻,擀成很薄的片餅,經鏊烙烤而成。
四、 油炸類 指用油炸而成的食品。主要食品有:
【油 糕】用軟黃米面或軟糜子面加水和好,上籠蒸至柔韌有筋,揉勻,取雞蛋大小面團揑成薄殼,中間包用紅小豆、紅棗、糖精做成的餡,經油炸熟食用。
【油 條】 做法常見,此省略。
【油麻花】小麥面用油、鹽、粞瓜水和好,搓成長條狀,再甩成麻花狀,經油炸熟而成。
【油佛手】做法同油麻花,為佛手樣。
【油花花】做法同油麻花,多為菊花形。
【油蛋蛋】做法同油麻花,紅棗大小,外裹芝麻和白糖。
【油圪扭】做法同油麻花,為扭花形。
五、其他類
【碗飥子】平遙碗飥子是馳名三晉的風味小吃,民謠有「平遙三件寶,熟肉、碗飥兒、案案糕」。清光緒年間,平遙城南堡著名廚師董宣,總結前人經驗,創造出色、香、味俱佳的平遙碗飥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後從北京到西安路經平遙,吃過董宣做的碗飥子後,贊不絕口,賜於重賞。平遙碗飥子製作方法獨特,先將小麥面或蕎麥面用溫水調成糊狀,放入油、鹽、蔥花等佐料,由稠到稀調勻,盛入小碟,上籠蒸熟後放涼。色淡黃,互不沾連,折卷不斷。食用時冷調、熱炒均可。冷調時將碗飥切成條狀放入盤內,加醋、蒜泥、芝麻醬、香油、辣椒面、大料水,拌勻而食;熱炒時用熟豬油或麻油抄底,先用蔥蒜將碗飥爆炒,再加入山葯蛋絲或豆芽菜,烹以醬油、醋、大料水等。平遙碗飥子歷經百餘年,深受群眾喜愛,城鄉廟會、集市上,碗飥小攤隨處可見。
Ⅳ 隨筆|油疙瘩
油疙瘩是媽媽的味道,思念一起,便愈發的想吃了。
油疙瘩是山西晉南的小吃,因其形似疙瘩需用油炸而得名,由此可見山西晉南人的朴實樸素。
小時候家裡條件並不好,油疙瘩也並不是常常能吃到的東西,只有在重要節日或者是改善伙食的時候才會端上餐桌。在我的印象里屬媽媽做的最好,色澤金黃,口感柔韌,蘸上事先搗好的蒜醋,簡直人間至美。
長大以後,每次回家,媽媽必做的食物就是油疙瘩,而我也欣然一飽口福。媽媽嫻熟的燒花椒水、攪面、燒油,然後左手持一支筷子右手持一支筷子,快速地在攪好的麵糊里轉幾個圈便把面團到了筷子上,然後順勢劃入燒的冒煙的油鍋里,只聽「呲啦」一聲,麵糊便在油鍋變成了一個疙瘩,幾乎瞬間便長大漂浮在油麵上,待下層炸得金黃再翻個個兒繼續炸,兩面金黃後便可以撈起來了。只見媽媽雙手翻飛,一會兒功夫油鍋里便漂滿了油疙瘩,我卻只有坐在邊上看得份兒。等媽媽炸出一鍋後,我就開始先吃上了,一邊吃一邊跟媽媽聊天。幸福感溢滿心間,用心感受每一口美味所蘊含的幸福。人們常說,用心做的食物才最美味,母親為孩子做得每一件事都飽含心血。然而那時,對於母愛的體會太淺太淺,直到我也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並細心育兒之後對母愛的理解才變得深刻。「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實在是太真實的寫照,一點誇張都不曾有。
媽媽說,炸油疙瘩攪面是最最關鍵的,一要用溫的花椒水,二要放雞蛋,這是油疙瘩能否長滿小孔變得酥軟的關鍵。其次,就是油溫,油太熱,容易炸黑,油溫不夠,油疙瘩便沒法脹起來,口感硬且廢牙。
媽媽說得認真,我聽得隨意。媽媽認真講,是想讓我自己學會獨門絕技,以後想吃了可以自己做,萬一窮困潦倒陷入困局不至於餓肚子;我隨意聽,是存著私心,想在媽媽面前表現得弱一點,緊緊得抓住媽媽對我的牽掛。我內心明白,小小的油疙瘩看似是簡單的小吃,卻飽含媽媽深沉的愛,媽媽的味道是我內心最後的柔軟。
不成想,結婚生子以後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能吃到油疙瘩的機會少之又少。幾年前,在外地工作,有一次想吃油疙瘩得厲害,便跟媽媽打電話請教,媽媽一條一條的講給我聽,我一條一條的在紙上記,放下電話便照著秘籍開始行動。幾個小時以後,麵粉廢了兩碗,油廢了二斤,雞蛋糟蹋了四個,出鍋的油疙瘩除了形狀是個疙瘩之外,口感硬的像石頭,咬都咬不動。先生說我做得是道具雞腿——有模有樣就是不中用——可以給拍戲的供貨。自此以後,我就打消了自己做油疙瘩的念頭,只趁每次回家的時候央求媽媽做給我吃。
疫情原因居家隔離的第十三天,能做的東西都做過了,想吃的美食都沒吃到,嘴裡淡的都可以養魚了。實在想換換口味,媽媽牌的油疙瘩便在腦子里反反復復盤旋了好幾天。想做又不敢下手,不做又想吃得緊,關鍵是公公爸也在這里,多少會有點愛面子,怕失敗了太丟人。
斟酌再三,還是燒了花椒水,攪了麵糊,准備大幹一場。攪好麵糊,燒上油鍋,一邊用筷子嘗試把麵糊團起來,一邊等待油鍋冒煙。油一點點熱起來,白色的小氣泡在鍋底團聚油沖上油麵,反反復復,油溫越來越高,煙一點點多了起來,眼看著像是要著火一樣,嚇得我慌忙扔下筷子沖出廚房大叫先生。我一向是紙上談兵,理論100分,實戰熟鴨蛋,心裡演練了千百遍,一下手就砸鍋。而先生恰好相反,所有的事情看一看就能做出來,也是讓人羨慕不已。當然做不好是一方面,先生願意讓著我也是一方面,沒有講出來的愛就藏在柴米油鹽里。先生放下電腦,獨自一人進了廚房,我的主場變成了先生一人的獨角戲。一會兒功夫,滿滿的一大盆油疙瘩便端上了餐桌。一口下去,滿嘴留香,形似、神似,居然就這樣大功告成了。夾了一個送到小人兒的嘴裡,剛一入口,小人兒便喊到「媽媽,好吃,我太愛你了」,內心深處變得更加柔軟了。
美食的傳承,其實就是愛的傳承,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做油疙瘩,並且像媽媽教我一樣教給小人兒,讓愛傳遞下去,永永遠遠,淌成一條小河,匯成一片愛的海洋。
愛,一直都在。
2022年4月16日
農歷三月十六
Ⅵ 山西過油肉哪個地市的做法最正宗,最好吃
還是吃大同的過油肉做法最正宗好吃。
山西過油肉起源於明沈王府的燠肉,沈王府位於長治市潞州區,當然是這里的最正宗。
只要料足材好,掌握好火候就都能做好。我做的最好吃 。
山西長治
山西過油肉要數山西長治的最正宗
Ⅶ 疙瘩湯是哪裡的美食
疙瘩湯,在山西晉城一帶稱不爛湯,是一道北方家常湯品。製作原料主要有麵粉、雞蛋、西紅柿等。疙瘩湯里的湯可以是清水或排骨湯、魚湯、骨頭湯等。從飲食健康的角度而言,疙瘩湯更適合晚餐食用,因為麵食類容易消化。
疙瘩湯可以做成素的蔬菜疙瘩湯,也可以做成有肉的葷疙瘩湯。用雞蛋、肉類等做成的疙瘩湯特別適合腦力工作者,可以補充蛋白質。
而對於身體虛弱、消化功能較差的人來說,更適合清淡的、素的疙瘩湯,以雞蛋、油麥菜、西紅柿為主,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纖維素,能改變由於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疙瘩湯的技巧:
1、在夏季里,我最喜歡黃瓜的清香味,所以我今天就用黃瓜汁來做疙瘩湯,首先把黃瓜洗凈之後切成小段,加入適量的水打成汁,打的時候要盡量打的細膩一點,然後再用濾網過濾一下。
2、盆裡面放入適量的麵粉,麵粉裡面要加一勺鹽,這樣可以使做出來的疙瘩非常的勁道好吃,把黃瓜汁裝進干凈的噴壺裡面,一邊把噴壺對著麵粉擠壓,一邊用筷子攪拌,這樣一分鍾左右,就可以攪拌好半盆疙瘩,攪出來的疙瘩顆粒還特別的均勻。
3、疙瘩湯,我最喜歡西紅柿做的湯頭,把西紅柿去皮之後切成小塊,鍋中放油,油熱之後,下一把蔥花爆出香味,然後把西紅柿放進裡面,加一勺鹽,炒出湯汁,接著再往裡面加入適量的開水。
4、把疙瘩湯用手撒在裡面,一邊撒一邊用勺子攪拌,防止粘連在一起,大火煮兩分鍾之後,往裡面淋入兩個雞蛋液,再加入小許的鹽,一勺麻辣鮮,一勺蚝油調味。
5、出鍋之後,淋入適量的香油,再撒一些蔥花,美味即成,這樣做出來的疙瘩,口感非常的勁道,鮮香味美,非常的好吃。
Ⅷ 油疙瘩要放鹼嗎
油疙瘩要放鹼。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油疙瘩是山西的一種美食,油疙瘩的配料之一是小蘇打,小蘇打是弱鹼調料。鹼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負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
Ⅸ 山西麵食
俗話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在沒出省之前,我沒感覺到我大山西的麵食有多豐富,因為我們每天都沉浸在這個幸福中,每天都習慣了換著花樣吃,也許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另一種解釋吧٩(๑^o^๑)۶哈哈哈,為了做一個合格的山西人,我需要自己了解一下咱們的麵食,並且推廣給大家!因此,有了此文,看到的親們不用謝,直接來吃就好!
我們山西的麵食,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那真的是種類繁多,一般的家庭主婦都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幾十種,如:刀削麵、餄絡面、鹵面、空心面、灌腸、碗托等。到了廚師手裡,那更了不得,更要做的花樣翻新、目不暇接,達到了一面百樣的境界。據了解,麵食在山西按照製作工藝來講,可分為蒸制麵食、煮制麵食、烹制麵食三大類。下面,我將盡我的能力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麵食種類:
1.拉麵
為什麼第一個介紹拉麵呢?因為我媽最愛做拉麵,在晉城人的心中,招待客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碗拉麵。吃到這碗面需要提前兩個小時來和面、盤面、醒面、拉麵……最後一碗帶著東道主滿滿的愛意、暖暖的手溫、恰到好處的勁道的面就送進了客人的胃裡,這也是一種溝通和交流。
(溫馨提示:山西拉麵和其他的蘭州拉麵有很大的不同,它需要提前將面里的勁道醒出來,所以需要提前一兩個小時和好,並且面一定要軟,以便後面在拉扯的時候不被拽斷)
2.鹵面
為什麼第二個介紹鹵面呢?因為我奶奶很會做鹵面,哈哈哈。其實,鹵面也可以叫做蒸面。因為它就是採取的蒸制手法來進行的,先把豆角炒熟,然後開始和面、擀麵、切面,最後把面切成細絲,給鍋里的豆角加湯,把切好的面絲放在豆角上,一層一層地加,等到上面一層稍熟再加下一層,不然就面條一遇熱或一遇水蒸氣就會黏在一起。所以,這種面利用的就是下面菜汁的水蒸氣蒸熟的,所以你會發現面條身上也會帶有菜汁身上濃濃的香味兒,安排!
(溫馨提示:為了避免菜里有味道,面上沒味道,你可以在和面的時候就加一點鹽進去,然後再放一點油,這樣和出來的面就會既勁道有嚼頭,又不會沒味道而且還黏在一起)
3.餄餎面
餄餎,諧音為「和樂」。來到晉城,你會看到大街小巷都是餄餎館,花菜餄餎、炒餄餎、酸菜餄餎、金瓜肉絲餄餎……總之,餄餎在我們晉城,那算是一道硬菜,面條吃起來光滑有彈性,幾口下肚再呲溜一口湯,爽口。在我們晉城,無論是喪事喜事都喜歡吃大鍋飯,大鍋飯無疑選擇餄餎面,所以它也是麵食屆里典型的代表。因為它上手快、味道美、又管飽,所以家家戶戶的人家都會做。所以,大家來了晉城記得來嘗嘗餄餎面哦!
(餄絡面是用一種叫做餄絡床的工具將和好的面塊放進去,通過擠壓,變成一根根粗細均勻的面條,因為需要擠壓且保持它的形狀,所以面需要和硬一些。)
4.手擀麵
手擀麵也是一道傳統工藝了,一般人拿捏不好這個力度。手擀麵的面需要和的不軟也不硬,既要能夠讓做飯的人擀得動,又要能夠保持它的力道,讓吃飯的人能吃到面的彈性。所以,手擀麵對做飯的人也是極大的考驗。先是和好面,然後將它擀開,接下來用擀麵杖一遍一遍地擀勻,待到它被擀成薄薄的一層就可以收工,最後一步:切面(也是很考驗技術的一步,需要把擀好的面切成粗細均勻的樣子,把刀工展現地淋漓盡致)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說,這看起來不都一樣么,為什麼要分這么多種?所以精髓在於:面的做法不一樣,口感就不一樣,所以才會有種類繁多的麵食流傳這么多年都不消失,一定是有它的原因所在咯!繼續跟我走!(ɔˆ ³(ˆ⌣ˆc)
5.刀削麵
刀削麵,大概是全山西,乃至在全國都有知名度的麵食了,不過在山西本地,刀削麵倒並未艷壓群芳,而是和其他類型的面平起平坐。
據說刀削麵是元代時漢人不被允許持有菜刀後,民間智慧投射在飲食上的產物——不給用刀切面條,那就撿塊鐵皮,用鐵皮削麵條唄。手起刀落,秋風掃落葉般,在深藏功與名的面館師傅手中,面團頃刻間化為一根根銀白色的面條,魚貫入鍋。正可謂「一手掌乾坤,一削開江湖」。這出神入化的手法,是刀削麵最大的傳奇。
6.撅片面
如字面意思一樣,把面條撅成一片一片的形狀,如果按動作分析,覺得好像叫「揪片」更符合。做法是將面團擀成寬寬的條狀,不用刀切,直接用手往開水鍋里一截一截揪斷,然後把它們一一放進已經准備好的湯鍋中,鍋中可以下入不同的蔬菜,講究的人還要放的有紅有綠,再在鍋里打上幾個雞蛋,做成後烘上油,一圪出,拍上鍋蓋香氣四溢。色味俱全,令人食慾大增。
7.貓耳朵
也如字面意思一樣,這種面就是長了像貓耳朵一樣的形狀。做法如下:先和面,和面的水裡加少許的食鹽。一定要做到三光,就是手光,盆光,面光,有時間就多揉揉,揉好了放一旁用,濕紗布蓋住面團,「醒」30分鍾。然後切成條狀後再切成指節大小的顆粒狀。用大拇指的指肚壓住一顆向前推捻,一個貓耳朵就做成了,放開水裡稍煮一會,撈出過冷水,再控水;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醋和油潑辣子,一碗香噴噴的貓耳朵就上桌了。
8.碗托
拿到碗托的時候,會覺得有些奇怪,這吃啥?一口淺淺的空碗,或者是一口空碗里盛了一些辣油,當然你也可以自行倒上醋汁,碗內放置一把小刀。那麼吃的東西,又在哪裡呢?
這時候,需要仔細觀察這口「空碗」,你會驚喜的發現,原來貼著碗壁,有一層灰白色的東西,用刀去割,竟能一片片一條條割下來,這就是入口的吃食:碗托。
碗托依然是蕎麥面和上水蒸制。它比灌腸要薄一些,用的容器也是淺口碗,以便貼於碗壁。碗托主流吃法是加辣椒油、陳醋、蒜等,口感酸辣爽口。如果再配上一塊六味齋的醬肉餅,也是頂實在的一頓了。
9.莜麵栲栳栳
莜麵栲栳栳是屬於晉中及晉北地區較常吃的一種麵食。所以,屬於晉南地區的我一般不常吃,但是也不能忘了給大家介紹這道美食。
莜麵支鏈澱粉少,燙面團增加了它質地的延展性。碾薄面片,輕輕一甩,兩頭一搭,形成斗狀,山西人叫「栲栳栳」,內蒙人稱它「窩窩」。上鍋蒸熟,既可以拌上西紅柿或肉臊子鹵汁直接吃,莜麵口感勁道,富有韌性,和軟滑的刀削、剔尖比,是另一種別樣的滋味。
10.酸菜黑疙條
酸菜黑疙條又名漿水菜黑疙條,是我們山西省晉城市的一種傳統名吃。舊時由於我們這里白面緊缺,人們為了調理生活,用白麵包高粱面擀成面條,又因晉城酸菜腌得好,用酸菜作鹵配以黑疙條,撒上芝麻、香菜、也可以加點辣椒。口味酸香辣俱全,高粱面特有香味勝似精米白面,使人越吃越愛,越吃越香。
11.煮疙瘩
「煮疙瘩」在山西普遍都有,但又以晉城一帶最常見,最出名。煮疙瘩做法簡單,營養豐富,不用多費時力就能吃到。地里勞作回來,孩兒們放學回家,一碗煮疙瘩,一碟蘿卜老鹹菜,喝嚕嘶颯吃完,一頓飯就算結束,家家戶戶都一樣,再不喜歡,也得充飢。
開始捏煮疙瘩。從面盆里挖起一小塊面,用兩手搓成雞蛋大小的小面團,然後再兩手拍扁,呈扁圓狀面塊。面塊不可太厚,太厚不好煮熟。將拍好的煮疙瘩放入鍋內煮。提醒一下,捏煮疙瘩要等到鍋里水開了再動手,水嘩嘩開著翻白花,邊捏邊往鍋里煮,放進去幾個,水溫又降了,不再翻滾,此時注意防止粘鍋,拿鍋鏟蹭著鍋底慢慢來回攪幾下,等水滾起來再繼續捏、繼續煮,不然鍋里的煮疙瘩就全粘一塊,成玉米糕了。反復如此,一直到把煮疙瘩捏完放完為止,煮約十五到二十分鍾,就能吃了。
晉城一帶的煮疙瘩習慣包餡吃,面和好後,先將玉米面捏成一個殼,殼中包入紅糖餡,然後煮熟吃。現在人們發揮才智,不光有紅糖餡的,也有棗餡的。煮的時候,鍋里還要添加南瓜、長山葯、豆角等時令蔬菜。這是另類的煮疙瘩了,吃起來是另一番風味。
12.卷薄餅
晉城卷薄餅,這已經是便於外人理解經過加工的叫法,實際上在當地,它的准確名稱是「卷薄饃」。
薄薄的一張餅,也有奧妙無窮。烙這種薄薄的餅,有三個要領:第一是和面。熱水燙、冷水拍、水面完全融合,要揉得不軟不硬;第二是擀皮兒。要擀得圓如滿月,而且厚薄均勻。第三是烙餅。鐵鏊是專門的烙餅工具,如果沒有的話,平底鍋也可以代替。面餅要一個一個翻,一個一個加,要把所擀好的面餅都摞上去,最後是厚厚一大摞。這個時候,家長總會問孩子,第一個面餅在哪裡?答案是不論如何翻轉,第一個面餅始終夾在中間。
餅烙好了,菜也是必不可少的。吃什麼菜,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定。一般家裡常用粉條、綠豆芽、胡蘿卜、土豆、豆角、木耳、豆腐、雞蛋等。這里只需把胡蘿卜和木耳切成絲,按照難熟的菜先炒,易熟的菜後下鍋,待菜炒好後,便要卷了。很快,一盤色、香、味、形,樣樣俱全的卷薄餅就做好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忘記,還有一道工序——搗蒜。把蒜搗成泥,再加上鹽和醋,提味兒的秘訣,就在這里。
卷薄餅,彷彿是上天為團圓定製的食物。最初是中秋節的必然之選,因為只有在秋天時節,地里各種蔬菜成熟,卷薄餅才能吃出最想要的味道。如今,新鮮蔬菜隨時可享,卷薄餅早就成了晉城人的團圓第一菜,甚至在大年夜,威脅到了餃子的地位。
一家人圍桌而坐,鋪餅攤菜,卷而食之,大快朵頤……對,這就是團圓的味道。
13.擦尖兒/抿尖兒
從做法上看,二者做法類似,用到的工具都叫擦子,不過擦子上刀口的形狀會有不同,擦除的面片大約2-3厘米,形似蝌蚪,因此又叫擦圪蚪/抿圪蚪。由於擦子使用的刀片形狀不同,擦除扁寬狀的面條就叫擦尖,細圓狀的面條就叫抿尖。也同樣,擦尖和抿尖做好後只是主食,要想成為實在上桌的一頓,還得加上鹵或菜。而且,擦尖和抿尖的製作過程中,人們一般會用白面混合莜麵或豆面等粗糧面製作,口感也是別有風味。
14.油糕
油糕是很有特色的山西傳統小吃之一,黃米油糕以黃米為主要材料烹飪的做法為主。以熟黃米麵包紅糖或紅棗,也有人家會包紅豆沙,之後油炸而成。吃時可以撒少許白糖。外焦里嫩,色澤金黃,香味撲鼻,甜香可口。在呂梁,吃油糕一般都是在過年或者婚喪嫁娶的時候與大燴菜一起食用,因為「糕」與「高」諧音相近,代表了一種富貴之意,所以,多年來,油糕也一直伴隨著人們辭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山西人們的當之無愧的美食之一。
15.炒不爛子
撥爛子,也叫不爛子,原料有土豆、豆角、茄子、白菜等。顧名思義,因為久炒不爛才叫不爛子/撥爛子。
那麼用了什麼手法導致食材久炒不爛呢?關鍵就是麵粉。如果是土豆撥爛子的話,切好的土豆絲沾水後均勻裹上麵粉,然後上鍋蒸,蒸好後再入鍋炒制而成。用其他蔬菜做撥爛子亦是如此。
外焦里嫩、入口微辣,再嚼微甜、香辣可口、是一道簡便易做的小吃、也可以作為主食,不區分大人小孩食用,很受大眾歡迎。
16.宮廷撰面
最後一種面,不僅僅是山西麵食,不僅僅是晉城麵食,而且是我大陽古鎮的經典名吃——宮廷撰面!在我們大陽古鎮,辦喜宴,得先吃一碗軟米飯,再來一碗撰面,那就是最高規格!
「饌面」由於工藝精巧,流程繁多,所以很難流傳出去。簡單介紹一下:製作「撰面」最重要的一步是和面,麵粉選高筋粉最好。先將鹼面、食鹽和水按一定的比例勾兌,把麵粉倒入水中,加入適量的豆面,用手將面和均勻。
製作「饌面」第二步是壓面。將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一根長2.5米的鋼管,有節奏的彈壓,這樣彈壓出來的面更勁道,也有用石碾碾壓。面團被壓成平整的一層,壓好的面切成大小均勻的面塊,再揉成面餅,上油,把上好油的面餅放在面盆里,一個挨一個貼著邊,放好一層再放一層,密封好放著發酵。
製作「饌面」第三步是擀麵。擀麵的時候手法要到位,面要多換位置,這樣擀出的面餅才薄厚均勻,擀好的面對著陽光看是透明的,且沒有破損,這才稱為上品。
製作「饌面」第四步是切面。切面靠的是功夫,將擀好的麵皮,疊成長條,就開始切了,這樣的面需要切280刀,切出面條如韭菜葉寬,每根長度都在80厘米以上。切好的面條放在專用的食盒內捂嚴實,不能透風,2-3天即可宴請客人准備的。
澆饌面的菜是花菜,花菜是用豆角、蒜苔、海帶、油豆腐、胡蘿卜等材 料切絲過水後,調制而成,雞蛋餅是用來招待素食的客人。
把准備好的面條下到沸騰的水裡,煮熟的面條在涼水中過兩遍,撈出來放在碗里,面在碗里要擱淺一點,澆上用雞肉、胡椒等調料熬制的高湯,再澆上花菜,一碗地道的「饌面」就可以享用了。
今天的麵食介紹就到此結束,以後隨時有更新,也歡迎大家多多提建議!另外,作為一個山西人,絕對不能忘記滴上幾滴山西老陳醋,這樣面條的面香,調和的鹵香,陳醋的酸香,三者味道融合的恰到好處,美味!啊哈,難怪我們山西人不願遠游他鄉!原來如此!
(部分圖片和內容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