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蜂蜜功效 » 桂枝附子湯可以加黑枸杞嗎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桂枝附子湯可以加黑枸杞嗎

發布時間: 2022-05-02 01:45:19

A. 附子湯的介紹

附子湯指以附子為主葯的中葯湯劑,主治功效與附子用量及配葯種類的不同有所差異(劑量有別,主治各異)。附子湯有加味附子湯、人參附子湯、桂枝附子湯、乾薑附子湯等。

B. 痛風早期痛風的症狀是什麼,痛風溶酸肽能治好嗎求大神幫助

我建議還是採用中醫療法: 痛風本身就是寒濕所引起的,其一般為脾腎的問題。現在的治療只有是喝中葯,因為目前西醫尚未有一例病癒的病人,而中醫治療好的很多。在未服中葯之前,你可以每日喝由生薑、大棗、枸杞子熬的湯一小碗,熬一次,大概可以喝好幾天,其餘的就是飲食忌寒性食物(如海鮮等)和冰冷飲品,做菜時可以在裡面放多些生薑。 《金匱要略》雲:「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傷寒八九日,風濕相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摯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危腫者』。 之後的古籍另有歷節、白虎歷節、白虎風等名,或認為痛風屬痹證范疇,與痛痹、風痹關系密切。關於此病病因。《明醫指掌》卷六:「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涉冷受濕取涼,熱血得寒則污濁凝泣,不得運行,所以作痛。」或因內傷、氣血虧損、外感風寒或濕痰陰火流滯經絡。症見四肢,或腰背劇痛,又以指趾關節腫痛、畸形為多見。 治療的原則無非因濕祛濕,因寒祛寒,因風祛風,甚至多因多去,治療的方劑有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防己黃芪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以及後世的四物湯加秦艽、威靈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濕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紅花;濕熱加蒼術、黃柏;氣虛加人參、黃芪;血虛加阿膠、黃明膠;陰虛加生地、龜板;陽虛加虎骨、鹿茸。」寒甚者,用烏頭湯、倉公當歸湯)等。

C. 桂枝的中葯功效 最好附帶特殊功效

發汗解表,溫經止痛,助陽化氣.
1、用於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生薑、大棗等同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2、用於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肩臂肢節冷痛,常與附子、生薑、甘草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喜溫喜按,常與飴糖、白芍、生薑等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湯.血寒瘀滯,經閉腹痛或痛經,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經,如溫經湯.心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參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3、用於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濕內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常與白術、茯苓、甘草同用,以溫運脾陽,化濕利水,如苓桂術甘湯.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如五苓散.心陽虛,發汗過多,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mg/ml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製作用(平板挖洞法)。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l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製作用。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製作用,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3.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葯單用顯著,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D. 桂枝附子湯和烏頭湯能一塊服用嗎

這兩個方劑都是可以用來治療寒弊,但是桂枝附子湯的寒同烏頭湯相比要輕些,也就是說烏頭湯驅寒的力量更大。所以理論上可一起吃,但是臨床上一般不會一起用因為是不同的兩個階段。另外烏頭其實應該用生品,並不好買。

E. 濕熱可以吃桂枝附子湯嗎

不要吃。
不要隨意吃葯,有風險。為什麼不去醫院呢?醫生當面診斷,當面開方子,對症用葯,不好嗎?

F. 桂枝附子湯的介紹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G. 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異同點如何

意見建議: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三方相同點:①在病機上同屬風濕襲表,表陽已虛;②在症狀方面,都有發熱,身重,身體疼痛等症;治療時皆以溫經助陽,祛風除濕為法。三者不同之處在於:①在病機方面,桂枝附子湯證為風濕俱盛,表陽已虛;白術附子湯證雖表陽已虛,但風邪已去,濕邪獨盛;甘草附子湯則為風濕俱盛而表裡陽氣皆虛。②在症狀方面,桂枝附子湯證多見風邪偏盛之症狀;白術附子湯證則多見濕邪偏盛之症狀;甘草附子湯證不但身體疼痛劇烈,又有汗出惡風,短氣浮腫,小便不利等里陽已虛的表現。③在治則方面,三者雖然都能溫經助陽,但桂枝附子湯意在溫助表陽,祛風除濕;白術附子湯旨在祛除濕邪,扶助表陽;甘草附子湯在祛風除濕之外,又能溫助表裡之陽。④在用葯方面,三方明顯不同。桂枝附子湯以桂、附相伍,助表陽而散風濕;白術附子湯中術、附相合,走皮中而逐水濕;甘草附子湯以術、桂、草並用,祛風除濕之中,又能扶助表裡之陽氣。

H. 桂枝加附子湯如何煎服

桂枝附子湯

【處方】 桂枝12克(去皮)附子15克(炮,去皮)生薑9克(切)大棗12枚(擘)甘草6克(炙)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現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屬於[[風寒濕]]邪而成者。

【用法用量】 上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備注】 方中[[桂枝散]][[風寒]],[[通經]]絡,附子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二葯相配,散風寒濕邪而止[[痹痛]];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甘草補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風除濕,媼經散寒之功。

I. 熟附子怎麼外用,主要是驅寒

多與桂枝等配伍,例:桂枝附子湯、附子湯等,均取其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是對《神農本草經》中附子療「寒濕痿襞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的具體運用。但對於風濕熱痹患者,多用清熱化濕,疏風通絡治則,葯用越婢湯、桂芍知母湯之類加減治療,但往往效果不佳或起效緩慢。然在辨證用葯基礎上,特別是痛甚者,加熟附片3~6g,效果顯著;且痹症多挾濕,日久化熱,濕邪粘滯,易阻遏陽氣,氣血運行不暢,則痹痛不除。附子與清熱祛濕類配伍,通痹而不燥熱,清熱而不遏邪,陽氣得復,氣血暢通,一通一清,相輔相成。
但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作煎劑應先煎30--60分鍾,以減毒

J. 《傷寒論》一方二法是怎麼回事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遺作及學習《傷寒論》原文,總有不同的收獲。而今整理其註解《傷寒論》的原文時,引起筆者深思的是論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後註解,既往對此一讀而過,未引為重視。但近幾年常思考六經類證、方證的六經歸類,對不少方證難以認定六經歸屬,故在臨床中常思考這一問題。再次讀到此四字,有所感悟。

一方二法之原意

「一方二法」四字,僅見於《傷寒論》第174條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方後註:「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

原文的大意是,治風濕相搏本應用桂枝附子湯,因大便硬,小便頻利而去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不頻利,還應用桂枝。

方後注其原意,是對桂枝附子湯方證、對第174條原文做進一步注釋。原文「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是說平時多濕患太陽傷寒證,則呈現為風濕相搏證。身體疼煩,謂身體盡疼痛,以至煩躁不寧。不能自轉側,謂動則痛益劇,以是不能自力轉動。不嘔,為病未傳少陽;不渴,為病未傳陽明;脈浮,為病在表,但虛而澀,故此辨六經為少陰病,辨方證為桂枝附子湯證,即用桂枝附子湯治療,治屬少陰。

如果臨床上見到以上的症狀,但同時伴見小便頻數、大便干硬者,是因小便過多而致大便硬,則證由表傳里,呈現少陰太陰合病,雖有少陰表證,但此為津液亡失於里,不可大發汗,應重在溫中生津液,治在太陰,因此治療用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白術(《金匱要略》名為白術附子湯)。

後來的經方傳承者(《傷寒論》作者),反復研究認識,感悟到這一方二法的變化蘊涵理論的升華,把這一認識記載於方後注。即認為桂枝附子湯一方,原是治療風濕相搏的少陰病之劑,因又見小便頻數、大便硬,故去桂枝加白術,變為治少陰太陰合病之法劑,這樣一個方既可以用於解表法,又可用於溫里法,因稱一方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