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蜂蜜功效 » 熬四君子膏不用蜂蜜可以嗎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熬四君子膏不用蜂蜜可以嗎

發布時間: 2023-02-09 04:35:05

Ⅰ 關於方劑的知識

1.現存最早記載方劑的醫書是:
A.《傷寒雜病論》 B.《五十二病方》 C.《黃帝內經》 D.《太平聖惠方》 E.《醫方集解》
2.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的醫書是:
A.《傷寒雜病論》 B.《五十二病方》 C.《黃帝內經》 D.《太平聖惠方》
E.《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我國第一部成葯葯典是:
A.《傷寒雜病論》 B.《五十二病方》 C.《黃帝內經》 D.《普濟方》
E.《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我國現存載方最多的古方書是:
A.《太平聖惠方》 B.《千金方》 C.《普濟方》 D.《傷寒明理論》 E.《醫方集解》
5.首推以病證分類的醫書是:
A.《黃帝內經》 B.《五十二病方》 C.《傷寒雜病論》 D.《景岳全書 》
E.《普濟方》
6.以下哪一項不屬「八法」的范疇:
A.汗、下 B.溫、補 C.固、通 D.消、和 E.清、吐
7.「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論述,始見於:
A.《神農本草經》 B.《傷寒雜病論》 C.《普濟方》 D.《黃帝內經》 E.《本草綱目》
8.有關君臣佐使的含義,以下哪一項有錯誤?
A.君葯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
B.臣葯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次要治療作用的葯物
C.佐葯包括佐助葯、佐制葯、反佐葯
D.臣葯即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葯物
E.使葯包括引經葯、調和葯
9.以下哪一項不是組成變化的方式?
A.葯味增減變化 B.葯量增減變化 C.葯味、葯量同時增減變化 D.治法更換變化
E.劑型更換變化
10.由小承氣湯變為厚朴三物湯屬:
A.葯味增減變化 B.葯量增減變化 C.劑型更換變化 D.葯味、葯量同時增減變化
E.以上都不是
11.由人參湯變為理中丸屬:
A.葯味、葯量同時增減變化 B.葯量、劑型同時變化 C.葯味、劑型同時變化
D.劑型更換變化 E.葯量增減變化
12.煎葯用具忌用:
A.沙鍋 B.瓦罐 C.搪瓷器 D.鐵鍋 E.鋁鍋
13.有關服葯時間,如病在上焦者宜:
A.食後服 B.早上空腹服 C.食前服 D.臨睡服 E.不拘時服
14.補益劑服葯時間宜:
A.食後服 B.空腹服 C.食前服 D.臨睡服 E.不拘時服
15.煎煮解表劑時宜用:
A.文火 B.武火 C.先文火後武火 D.先武火後文火 E.以上均不宜
16.瓜蒂散屬於「十劑」中的:
A.宣劑 B.泄劑 C.輕劑 D.通劑 E.重劑
17.消法的適應證,以下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A.氣血聚結證 B.痰濁壅聚證 C.食滯蟲積證 D.水濕停滯證 E.燥屎內結證
18.大棗在十棗湯中的作用是:
A.治療次要症狀 B.協助君葯加強治療作用 C.制約君葯的毒、烈性
D.起反佐作用 E.治療兼證
19.以下哪一項不是方劑組成變化的依據?
A.兼證的有無 B.邪正的虛實 C.病情的輕重 D.醫生的用葯習慣
E.體質的強弱
20.麻黃湯可用治:
A.外感風寒表虛證 B.外感風寒表實證 C.外感風寒,咳逆痰喘證
D.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證 E.以上均不是
21.麻黃湯治證的表現無:
A.汗出 B.惡寒發熱 C.頭疼身痛 D.舌苔薄白 E.脈浮緊
22.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劑是:
A.銀翹散 B.敗毒散 C.小青龍湯 D.麻黃湯 E.桂枝湯
23.桂枝湯組成葯物中無:
A.桂枝 B.芍葯 C.炙甘草 D.乾薑 E.大棗
24.桂枝湯的功用是:
A.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B.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C.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D.發汗祛濕,止咳平喘 E.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25.桂枝湯中桂枝與芍葯的配伍意義是:
A.調和營衛 B.發散風寒 C.解肌發表 D.養陰和營 E.調和脾胃
26.患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治宜:
A.麻黃湯 B.麻杏甘石湯 C.三拗湯 D.桂枝湯 E.九味羌活湯
27.九味羌活湯組成葯物中無: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黃連 E.蒼術
28.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證。治宜:
A.羌活勝濕湯 B.麻杏甘石湯 C.桂枝湯 D.九味羌活湯 E.麻黃加術湯
29.葯物配伍上,體現分經論治的基本結構的方劑是:
A.九味羌活湯 B.麻黃湯 C.桂枝湯 D.麻黃加術湯 E.三拗湯
30.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功用的方劑是:
A.小青龍湯 B.麻黃湯 C.麻杏薏甘湯 D.桂枝加芍葯湯 E.九味羌活湯
31.小青龍湯中五味子的作用是:
A.斂肺止咳 B.斂陰止汗 C.澀腸止瀉 D.滋陰斂液 E.以上均不是
32.患者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治宜:
A.麻杏甘石湯 B.桂枝湯 C.麻黃湯 D.止嗽散 E.桑菊飲
33.銀翹散的功用是:
A.辛溫解表,清熱解毒 B.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C.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D.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E.辛涼透表,和胃益氣
34.患者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宜:
A.麻黃湯 B.桂枝湯 C.銀翹散 D.桑菊飲 E.敗毒散
35.患者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治宜:
A.桑菊飲 B.止嗽散 C.麻黃湯 D.銀翹散 E.桂枝湯
36.麻杏甘石湯中麻黃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熱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37.敗毒散的功用是:
A.發汗解表,散風祛濕 B.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C.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D.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E.辛溫解表,宣肺平喘
38.有關敗毒散中配人參的作用的論述,以下哪一項是錯誤的:
A.扶助正氣以驅邪外出 B.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 C.資汗源,不致汗之無汗
D.調補正氣,防邪深入 E.純為補虛而設
39.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飲證。治宜:
A.小青龍湯 B.參蘇飲 C.敗毒散 D.麻黃湯 E.桂枝湯
40.參蘇飲的功用是:
A.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B.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C.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D.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E.以上均不是
41.組成中無桂枝的方劑是:
A.麻黃湯 B.桂枝湯 C.九味羌活湯 D.小青龍湯 E.桂枝加桂湯
42.體現「逆流挽舟」法的方劑是:
A.銀翹散 B.麻杏甘石湯 C.敗毒散 D.麻黃湯 E.桂枝湯
43.銀翹散與桑菊飲共有的葯物是:
A.銀花、桑葉 B.連翹、菊花 C.連翹、桔梗 D.杏仁、荊芥 E.竹葉、薄荷
44.大承氣湯的功用是:
A.清熱涼血 B.峻下熱結 C.輕下熱結 D.緩下熱結 E.攻下熱結、益氣養血
45.下列哪項不是大承氣湯的主治病證:
A.陽明腑實證 B.熱結旁流 C.陰虛腸燥證 D.熱厥屬里熱積滯者 E.痙病屬里熱積滯者
46.患者見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數治宜:
A.小承氣湯 B.調胃承氣湯 C.黃龍湯 D.大承氣湯 E.葛根芩連湯
47.下列除哪項外,均可代表大承氣湯的治法:
A.通因通用 B.上病下取 C.急下存陰 D.釜底抽薪 E.增水行舟
48.大黃牡丹湯的功用是:
A.化滯通結,清熱解毒 B.清熱解毒,行氣活血 C.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D.清熱解毒,消腫通結 E.攻下熱結,急下存陰
49.溫脾湯組成葯物中無:
A.大黃 B.肉蓯蓉 C.芒硝 D.乾薑 E.人參
50.溫脾湯的功用是:
A.溫里散寒,行氣止痛 B.攻下寒積,溫補脾陽 C.攻逐寒積,消腫散結
D.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E.泄熱通便,滋陰益氣
51.濟川煎的功用是:
A.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B.攻下寒積,溫補脾陽 C.攻逐寒積,溫中補虛
D.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E.以上均不是
52.下列關於麻子仁丸組成的論述,哪項是正確的?
A.小承氣湯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B.小承氣湯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C.調胃承氣湯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D.調胃承氣湯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E.大承氣湯加麻仁、杏仁、白芍
53.黃龍湯的功用是:
A.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B.攻下熱結,益氣養血 C.攻下寒積,溫補脾陽
D.滋陰增液,泄熱通便 E.逐水通便,行氣消腫
54.十棗湯的服用時間是:
A.中午 B.清晨 C.晚上 D.睡前 E.飯後
55.小柴胡湯與蒿芩清膽湯的共有葯物是:
A.人參 B.黃芩 C.柴胡 D.青蒿 E.枳殼
56.蒿芩清膽湯的功用是:
A.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B.和解少陽,和胃化痰 C.清膽利濕,健脾益氣
D.調和肝脾,行氣解郁 E.分清化濁,利膽退黃
57.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氣功用的方劑是:
A.逍遙散 B.四逆散 C.小柴胡湯 D.蒿芩清膽湯 E.銀翹散
58.組成中同時含有白術、白芍的方劑是:
A.補中益氣湯 B.逍遙散 C.小青龍湯 D.敗毒散 E.大柴胡湯
59.逍遙散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養血健脾 B.透邪解郁,理氣疏肝 C.清利肝膽,和胃化痰
D.疏肝健脾,行氣止痛 E.疏肝理氣,活血調經
60.痛瀉要方的功用是:
A.補脾理氣,化濕和胃 B.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C.補脾去濕,清腸止瀉
D.清熱燥濕,解毒止瀉 E.補脾柔肝,清熱止瀉
61.半夏瀉心湯的功用是:
A.和胃降逆,散結消痞 B.平調寒熱,散結除痞 C.降逆化痰,調和肝脾
D.平調寒熱,理氣和胃 E.補氣健脾,散結除痞
62.大柴胡湯的功用是:
A.和解少陽,補脾柔肝 B.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C.清熱瀉下,散結止痛
D.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E.清利肝膽,和里瀉熱
63.汗、下、清三法合於一方的方劑是:
A.大柴胡湯 B.防風通聖散 C.九味羌活湯 D.葛根芩連湯 E.調胃承氣湯
64.小柴胡湯治證的表現無:
A.往來寒熱 B.心煩喜嘔 C.嘔吐黃涎 D.口苦咽干 E.胸脅苦滿
65.陽郁熱厥證,治宜:
A.四逆湯 B.當歸四逆湯 C.四逆散 D.大承氣湯 E.白虎湯
66.患者腹痛時發,腸鳴泄瀉,瀉必腹痛,每於情志不暢時發,兩脅疼痛,舌苔薄白,脈弦緩。治宜:
A.四逆散 B.半夏瀉心湯 C.葛根芩連湯 D.痛瀉要方 E.白頭翁湯
67.逍遙散中柴胡與白芍、當歸的配伍意義是:
A.疏肝健脾 B.疏肝理氣 C.疏肝養血 D.柔肝止痛 E.養血健脾
68.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功用的方劑是:
A.黃連解毒湯 B.竹葉石膏湯 C.清暑益氣湯 D.清營湯 E.白虎湯
69.銀花、連翹在清營湯中的作用是:
A.清熱解毒,透熱轉氣 B.疏散風熱,清泄里熱 C.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D.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E.以上都不是
70.清營湯的功用是:
A.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B.清營養血,化痰安神 C.清營解毒,活血化瘀
D.清心涼血,活血化斑 E.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71.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功用的方劑是:
A.清營湯 B.犀角地黃湯 C.竹葉石膏湯 D.黃連解毒湯 E.普濟消毒飲
72.黃連解毒湯不宜用治:
A.熱盛煩躁 B.血熱吐衄 C.熱毒發斑 D.濕熱黃疸 E.癰瘍疔毒
73.患者頭面紅腫火欣痛,惡寒發熱,目不能開,咽喉不利,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有力。治宜:
A.黃連解毒湯 B.龍膽瀉肝湯 C.仙方活命飲 D.普濟消毒飲 E.銀翹散
74.涼膈散的功用是:
A.瀉火通便,清上泄下 B.清熱解毒,瀉下瘀熱 C.瀉火通便,利濕退黃
D.清心涼血,活血散瘀 E.以上都不是
75.患者身熱譫語,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絳,脈數。治宜:
A.清營湯 B.犀角地黃湯 C.黃連解毒湯 D.普濟消毒飲 E.羚角鉤藤湯
76.瀉白散的功用是:
A.清瀉肺熱,平喘止咳 B.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C.清氣化痰,降氣平喘
D.瀉肺利水,平喘止咳 E.養陰潤肺,斂氣止咳
77.患者下陰腫癢,小便白濁,帶下黃臭,口苦咽干,脅痛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治宜:
A.完帶湯 B.導赤散 C.柴胡疏肝散 D.四逆散 E.龍膽瀉肝湯
78.患者咳嗽,氣喘,口渴欲飲,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治宜:
A.麻杏甘石湯 B.定喘湯 C.桑菊飲 D.瀉白散 E.清氣化痰丸
79.組成中含有增液湯葯物的方劑是:
A.竹葉石膏湯 B.清營湯 C.普濟消毒飲 D.玉女煎 E.清燥救肺湯
80.患者牙痛,痛連頭部,面頰發熱,其齒喜冷而惡熱,時流牙血,牙齦紅腫,口氣熱臭,口
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
A.玉女煎 B.白虎湯 C.黃連解毒湯 D.清胃散 E.升麻葛根湯
81.胃熱陰虧的牙痛證。治宜:
A.知柏地黃丸 B.大補陰丸 C.玉女煎 D.清胃散 E.竹葉石膏湯
82.芍葯湯組成中無:
A.當歸 B.檳榔 C.大黃 D.黃柏 E.官桂
83.在芍葯湯中體現「通因通用」的葯物是:
A.芍葯 B.大黃 C.木香 D.當歸 E.黃連
84.患者感暑後身熱汗多,心煩口渴,體倦少氣,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脈虛數。治宜:
A.六一散 B.竹葉石膏湯 C.清暑益氣湯 D.桂苓甘露飲 E.生脈散
85.溫病後期,邪伏陰分,而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
A.清骨散 B.清暑益氣湯 C.當歸六黃湯 D.青蒿鱉甲湯 E.蒿苓清膽湯
86.《溫熱經緯》與《脾胃論》之清暑益氣湯,二方治證的主要區別點是:
A.是否傷氣 B.是否傷津 C.是否有暑濕 D.是否有汗出、口渴 E.是否有頭痛、發熱
87.肉桂在芍葯湯中的作用是:
A.作為佐助葯,以行血通脈,消除「後重」之症
B.作為佐制葯,制約諸葯之苦寒燥烈
C.作為反佐葯,防苦寒冰伏病邪,又助行血
D.作為使葯,引葯入病所,並行血止痛
E.以上都不是
88.清胃散的君葯是:
A.牡丹皮 B.生地黃 C.當歸身 D.黃連 E.升麻
89.吳茱萸湯的組成是:
A.吳茱萸、人參、乾薑、大棗 B.吳茱萸、人參、生薑、甘草
C.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D.吳茱萸、人參、白術、大棗
E.吳茱萸、人參、白術、甘草
90.理中丸的組成是:
A.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 B.人參茯苓白術生薑 C.人參白術乾薑炙甘草
D.人參茯苓白術大棗 E.陳皮人參茯苓甘草
91.下列除哪一項外,均為理中丸主治證范疇:
A.小兒慢驚,胸痹由中焦虛寒所致 B.陽虛失血 C.脾胃虛寒的嘔吐
D.脾胃寒濕,氣機阻滯之脘腹脹痛 E.脾胃虛寒之下利
92.當歸四逆湯的功效是:
A.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B.活血化瘀,溫經通脈 C.溫經散瘀,活血止痛
D.溫經補血,散寒通滯 E.活血化瘀,回陽救逆
93.陽和湯中麻黃、白芥子用意是:
A.宣肺化痰,止咳 B.通陽消滯,化痰結 C.消痰降氣平喘
D.溫陽散寒 E.發汗祛濕
94.黃芪桂枝五物湯的主治證是:
A.行痹 B.寒痹 C.血痹 D.濕痹 E.熱痹
95.下列除哪一項外,均屬四君子湯的主治證候?
A.面色萎白 B.氣短懶言 C.食少體倦 D.腹脹腸鳴 E.舌淡脈虛弱
96.脾胃氣虛,濕濁阻滯之泄瀉證,治宜選用:
A.補中益氣湯 B.四君子湯 C.參苓白術散 D.理中丸 E.痛瀉要方
97.補中益氣湯中最能體現「益氣升陽」的葯物配伍是:
A. 黃芪、人參 B.人參、白術 C.黃芪、炙甘草 D.人參、柴胡、升麻 E.黃芪、升麻、柴胡
98.生脈散的功效是:
A.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B.清熱滌暑,益氣生津 C.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99.患者眩暈心悸,唇爪無華,月經量少,少腹作痛,舌淡,脈細。治宜選用:
A.歸脾湯 B.逍遙散 C.四物湯 D.當歸補血湯 E.以上均非
100.當歸補血湯中黃芪配當歸的作用是:
A. 益氣生血 B.益氣攝血 C.益氣活血 D.益氣通便 E.以上均非
參考資料:[email protected]

Ⅱ 脾虛、濕氣重,用什麼泡水喝好

常用這3種東西泡水喝,體內濕氣慢慢祛除,濕氣重的人不妨試試。

1.山楂干

對於山楂可能並不陌生,是我們平時經常吃的一種食物。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月經不調或是經常痛經的女性,平時可以試著多吃一些。除此之外,山楂還具有除濕的效果,濕氣重的人不妨每天喝一杯用山楂干泡的水,可以排出濕氣。因為山楂屬於溫性物,多喝有助於慢慢排出體內的濕氣。




2.葡萄乾

葡萄乾也是女性經常會吃的小零食,有美容養顏的功效,頗受女性朋友的喜愛,而且葡萄乾中還含有維生素,對身體也有好處。除此之外,女人若是用葡萄乾泡水來喝,是有排濕的功效,對於濕氣比較重的人來說,不妨試著多喝一些,不僅排濕氣,減肥也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3.玉米須

玉米須是長在玉米頭上的胡須,經常被當作沒用的東西被扔掉,其實玉米須並非一無是處,用玉米須泡水喝具有除濕的功效,濕氣比較重的人不妨經常泡來喝,過不了多久,體內的濕氣會逐漸減少,而且玉米須泡的水還有健脾的功效,脾虛者也可以適當地喝一些。




人之所以體內濕氣過重,多由於生活中不好的生活習慣所致,濕氣重影響的不僅是身材,濕氣累積過多時也會傷害身體的器官,所以需要及時除濕,上面3種東西泡水來喝是除濕的好幫手,不妨試試。

懂點中醫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主水液代謝,輸布津液,為氣血生化之源,還能統攝血液正常運行。脾氣主升,喜燥惡濕。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就會濕氣重,濕邪不容易代謝而使人發胖,容易患有風濕、類風濕性疾病。多表現為頭重如裹,嗜睡,身體困重,胸悶痞滿,口膩不渴,不想吃飯,沒精神,食少便溏、大便黏滯粘馬桶,四肢關節、肌肉酸痛,皮膚濕疹、瘙癢,女子帶下增多,面色晦暗,心悸,舌苔滑膩,脈濡緩或細等症狀。

茵陳出自《神農本草經》,屬利濕葯范疇,能入脾、胃、肝、膽經,其葯性苦、辛、微寒,具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

茵陳在臨床上多用於濕熱黃疸陽黃證的治療,可以和梔子、大黃同用;若黃疸濕重於熱,多與茯苓、豬苓共同水煎代茶飲用。

茵陳性苦、微寒,取其利濕的功效,臨床還可用於濕熱內蘊引起的風疹、癢疹,濕瘡瘙癢,可以單味茵陳泡茶或者水煎代茶飲用。

@Forest醫生祥子

冬瓜皮是蔬菜冬瓜的外皮,出自《開元本草》,屬於利水滲濕葯,其葯性甘、涼,歸脾、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暑的功效。

臨床上,用冬瓜皮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水腫,可以和五加皮、姜皮一起水煎代茶飲用;用於體虛浮腫,可以和紅小豆一起水煎,再加入紅糖適量,食豆喝湯,效果顯著。

冬瓜皮性涼,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臨床還用於夏季暑熱口渴,小便短赤,用冬瓜皮、西瓜皮等量水煎代茶飲用;若治療暑濕證,可以和薏苡仁、扁豆花、滑石共同水煎代茶飲用。

茯苓出自《神農本草經》屬利水滲濕葯范疇,因其葯性甘、淡、平,歸心、脾、腎三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在利水滲濕葯堪當魁首。臨床可以用於水腫、痰飲、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的治療。

@Forest醫生祥子

1、水腫

茯苓甘能補、淡能滲,葯性平和,具有「利水不傷正」的特點,可以治療寒熱虛實各種原因導致的水腫,可根據不同證候、不同體質加減配伍應用。

2、痰飲

中醫理論認為「濕聚成痰」,茯苓善滲泄水濕,能使濕無所聚,痰無由生,臨床加減配伍可以治療痰飲引起的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還可以治療痰飲停於胃引起的惡心嘔吐。

3、脾虛泄瀉

茯苓健脾滲濕止瀉,尤適合脾虛濕盛引起的泄瀉,多和山葯、薏仁、白術配伍;茯苓善入脾經,能健脾和中,治療脾胃虛弱,多和人參、白術、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湯。

4、心悸,失眠

茯苓益心脾而安神,還可以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或者心氣虛引起的心悸,失眠的治療。

具有以上這些病證的朋友可以選用茯苓水煎代茶飲用,也可以隨證加減配伍應用。

@Forest醫生祥子

薏苡仁出自《神農本草經》,葯性甘、淡、涼。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

1、水腫,小便不利,腳氣

薏苡仁淡滲甘利,既利水消腫,又健脾和中,臨床常用於脾虛濕盛之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的治療,多和白術、茯苓、黃芪同用;治腳氣浮腫可以和木瓜、蒼術等同用。

2、脾虛泄瀉

薏苡仁能滲除脾濕,健脾止瀉,尤其適合脾虛濕盛之泄瀉,多和人參、白術等配伍應用。

3、濕痹拘攣

薏苡仁能滲濕除痹,能舒緩筋脈,緩和拘攣。常用於風濕痹症日久引起的筋脈拘攣疼痛,可以和防風、獨活等葯同用;若治療風濕久痹,筋脈拘攣,可以用薏苡仁煮粥;治療濕邪在氣分所致的頭身困重,胸悶嘔惡,頭痛惡寒可以和杏仁、白蔻仁同用水煎代茶飲用,如三仁湯。

4、肺癰、腸癰

薏苡仁還能清肺熱,排膿消癰,臨床辨證配伍還可以用於肺癰、腸癰的治療。

濕邪重,兼有以上這些症狀的朋友,可以根據自己體質選用薏苡仁水煎代茶飲用。

脾虛和濕氣重是有相互關系的,脾的主要作用就是運化水液,輸送營養,一旦脾虛則不能發揮這個作用,那麼就會造成水濕內停,體內的濕氣則會加重,因此要想祛濕氣,首先就是要健脾,在選擇用什麼泡水喝,那肯定要選擇以健脾為主的,下面我就來介紹幾個食材,來幫助大家健脾祛濕。

1、陳皮

陳皮味苦、辛,性溫,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我們可以取適量陳皮,先清洗下陳皮,去掉上面的灰塵,再用涼水浸泡3分鍾,把陳皮泡軟一點,但是不要浸泡過長,把陳皮放入容器中,加入適量的水,燒至沸騰,倒出後,放至溫熱狀態,即可飲用。一周可以喝個3-4次,能幫助消化,健脾和胃。

2、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茯苓比較硬,直接泡水喝不是很方便,效果也不是太好,我們可以將茯苓搗碎,用開水悶泡10分鍾左右,有條件的可以用蜂蜜調和下口感,因為直接喝,可能不一定能喝下去,用點蜂蜜調和,口感比較好,也能堅持喝下去,一周可以喝個3-4次,對於健脾,祛濕都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在這主要就介紹這2種泡水喝,如果要想快速健脾祛濕,光靠這2味食材泡水喝還是不夠的,日常還要多加強運動,飲食上要遠離肥甘厚膩,生冷硬,甜膩的食物,情況嚴重的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點中成葯,健脾祛濕也是件長期的事情,有時候你一旦鬆懈,很容易造成反復,因此日常的好習慣,要堅持下來才行。

很高興回答
生活中我的經常聽到脾虛這個詞,可好多人覺得很抽象,那麼脾虛到底是怎麼回事。脾位於中焦,與胃相表裡,胃受納,脾運化,食物入胃,脾要吸收營養物質,供於全是使用。脾還要幫助胃運化食物,脾虛運化失常,一則出現食物入胃,吃了不吸收,二則出現吃了運化不了,堆積體內,所以脾虛會出現一吃就胖,或者干吃不胖。脾虛有什麼症狀呢:乏力體倦,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化源不足,首先出現乏力體倦。脘腹脹滿,脾主運化,脾虛不運化,食物吃進去就會出現脘腹脹滿。食少納呆,脾虛不運化,舊的去不了,新的進不去,所以會出現食少。便溏,脾運化水谷,脾虛水液代謝失常,則會出現大便稀薄,便溏。
濕氣重和脾虛有什麼關系呢?脾運化水液,脾虛水液運化失常,水多則成濕,所以濕氣重和脾關系很密切,臨床中去濕氣,首先解決脾虛,首先運脾,只有脾運化正常,才可以從根本解決水濕,解決濕氣重!
脾虛,濕氣重,用什麼泡水喝?通過前面的介紹,可以得知,脾虛是造成濕氣重的根本原因,而濕氣重也是造成脾虛的因素,濕可以困脾。要想解決脾虛,濕氣重,首先要選擇可以健脾的葯物,健脾的同時又可以祛濕最好。可以用下列物品泡水:
一、白術
白術可以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用白術泡水,從根本解決脾虛,可以健脾,而本身又可以燥濕,所以白術為祛濕,健脾第一葯。
二、陳皮
陳皮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陳皮泡水喝,可以行氣健脾,防止濕氣困脾,出現氣滯,又可以燥濕化痰,去除濕聚成痰的問題。
三、茯苓
茯苓可以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祛濕健脾怎麼能少茯苓,茯苓淡滲,可以去除體內水液,可以滲濕,又可以健脾,解決脾虛,水濕的問題。
以上三味,為治療脾虛,濕氣重最常用的葯物,可以平常泡水,已達到健脾,祛濕的目的!

脾虛濕氣重是臨床非常常見的一種情況,那麼為啥脾虛基本伴隨著濕氣重呢?

咱們先來了解下脾的主要功能即可了解其中緣由。脾主運化,而這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 :一是運化水谷精微,二是運化水濕。

如果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好,脾虛了,那麼就會出現營養不能得到很好的吸收,機體缺乏能量,出現 少氣懶言,面色無華、疲乏無力 等症狀。

另一方面由於脾的運化水濕的功能減退,就會出現水濕停聚的表現,濕氣停留在體中,會出現舌苔淡胖伴有齒痕、肢體浮腫、頭暈不適等症狀。

1、陳皮茶

陳皮作為中葯,具有理氣和中,燥濕化痰,利水通便等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尤其適合夏季飲用。

而且,陳皮可搭配其他中葯材泡水,如 烏龍陳皮茶 ,可寬中理氣、燥濕化痰;陳皮搭配黨參、白術一類的葯物可健脾; 山楂陳皮 茶,可燥濕、化痰、理氣; 陳皮茯苓茶 ,有健脾利濕等功效。

不過,中葯泡水代茶飲需在醫生的建議下根據自身體質合理搭配,選擇合適的劑量。「是葯三分毒」,不建議大家隨意飲用。

2、紅茶

紅茶富含茶鹼、茶多酚、鈣、磷、鎂、鉀等多種礦物質和機體所需要的維生素,以及各種氨基酸。

適當喝點紅茶,有助於提神醒腦、消炎殺菌。因為紅茶屬於比較溫和的茶,對脾胃刺激小,還具有養胃護胃的作用,尤其適合胃寒體質的人群。

3、紅豆薏米茶

紅豆性質偏溫,含有多種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及鐵元素,紅豆搭配薏米,有清熱除濕,利水消腫,健脾和胃,補氣養血等功效。

紅豆薏米茶,對於平常脾虛濕重、容易有腹瀉,伴有輕微水腫的朋友比較適合大,但不太適合內熱比較重,大便黏膩的人群。

紅豆薏米可以一起泡茶也可以熬粥喝,不過因其本身偏寒涼,不太適合秋冬季節飲用,孕婦、女性月經期、脾胃虛寒的人也最好不要食用。

4、桂花茶

桂花茶性溫,具有溫補陽氣、美容養顏、提神醒腦等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緩解脾胃虛弱,適合脾胃虛寒以及脾胃功能弱的患者飲用。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桂花茶汁中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和鈣離子、鐵離子,適當飲用,可以幫助腸道蠕動,補充身體所需營養。

當然,如果脾虛濕氣重的情況比較嚴重,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健脾益氣的葯物來進行調理,比如健脾益氣的基礎方——四君子湯,即用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來泡水喝。

另外,黃芪、人參、山葯等都是健脾的中葯,而茯苓、澤瀉、豬苓等可去濕氣,也能搭配著泡水喝或煮水喝。

脾虛濕氣重跟患者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所以平日首先需要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

首先,飲食上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 比如山葯、薏米、芡實、赤小豆、茯苓等,飲食要清淡,三餐定時定量,少吃辛辣、寒涼、刺激、油膩的食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早睡早起,規律作息不熬夜,不要住在潮濕的環境中,積極運動,排出身體多餘的濕氣。

其次, 如果通過飲食及生活方式調整,脾虛濕氣重的情況沒有改善,必要時可以吃一些 健脾祛濕的中成葯物 ,如歸脾丸、健脾丸、參苓白術散或者右歸丸、木香順氣丸、參苓白術散等進行治療,具體用葯以面診醫生指導為准。或者結合艾灸、針灸來調理。

小結: 脾為後天之本,養好脾胃很重要。對於脾虛濕氣重的情況,需要從改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入手,做到避風寒、勿勞累、愉悅心情、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等,同時可以配合飲用一些具有健脾去濕作用的茶飲,必要的時候服用健脾祛濕的中成葯物。

我以前也是脾胃虛弱,濕氣重,舌頭經常是胖胖的,又長痘痘,手上有時候還長濕疹,還肚子脹,後面有個老中醫讓我吃山葯,用陳皮泡水喝,我用的都是十多年的老陳皮,說來也是神奇,堅持了大概一個暑假就真的好了,沒有那種早上起來沒力氣,舌頭胖大,還長痘痘的情況了。後面第二年的時候我每年都長得濕疹居然也沒有長了。

中醫理論與陰陽五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脾屬土,土克水,因此脾臟健壯的人不容易被濕邪侵襲,反之,濕邪久治不愈或反反復復,則意味著脾虛濕盛,應該在祛濕的同時健脾。

脾虛、濕氣重常表現為濕疹、舌苔厚膩、舌體胖大、大便粘膩、氣短懶言等。脾虛濕氣重的朋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改善。

1、山葯百合大棗粥

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適量共同煮粥。山葯可健脾和胃,百合清熱潤燥,薏苡仁健脾和胃,適用於脾胃濕熱患者服用。


2、胡椒豬肚湯

將豬肚洗凈,內裝入胡椒後用線縫合,然後將豬肚和紅棗一起放入鍋中並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後再小火慢燉3小時,起鍋之前加入適量鹽。胡椒祛濕,豬肚、大棗補中益氣健脾胃,適用於脾胃虛寒、濕盛的人群。

3、紅豆薏米山葯粥

由紅豆、炒薏苡仁、山葯、茯苓、蓮子、紅米等可共同炒制泡水喝,也可磨粉沖泡或共同煮粥。在紅豆薏米的基礎上加上茯苓、山葯、紅米等補中益氣健脾的葯材和食材,共同服用有除濕和健脾的雙重功效。

4、茯苓膏

由茯苓、菜菔子、山楂、山葯、陳皮、當歸等中葯材經過秘制而成,取茯苓膏溫水沖服具有健脾除濕的效果。

如果脾虛濕盛的情況非常嚴重,建議就醫診治,以上為幾種葯材或食材配伍,功效更為全備,要比用單一葯材、食材泡水效果更優。

1、脾氣虛:黃芪、甘草、大棗、山葯、山楂、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濕開胃

2、濕氣重:赤小豆、薏苡仁、山葯、茯苓、山葯、麥芽

你好,我是專業且幽默的【天呈康康l羅葯師】,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有在問:「 脾虛、濕氣重,用什麼泡水喝好? 」這個問題,【天呈康康l羅葯師】給您如下講解

請聽【天呈康康l羅葯師】的具體講解

脾虛濕氣重比較多見的表現為 食慾、消化差,身體睏倦,四肢乏力,也可見頭昏脹不適、口淡、腹脹、大便粘、苔厚 等。


根據個人身體情況表現不盡相同,需專業中醫診斷,較輕者可用一些具有健脾除濕功效葯材泡水飲用,如 山楂、陳皮、茯苓、薏苡仁、蓮子 等泡水當茶飲用、普洱茶等,不宜過濃,長期飲用,並可根據自身情況變化在專業醫生的建議下及時調整使用時間和量。


亦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服用方便對症的中成葯人參健脾丸、歸脾丸、人參歸脾丸、理中丸等,症狀仍無緩解需中醫調理,脾虛、濕氣重是我們平日生活習慣或長期居住環境所導致,應同時 注意調整生活習慣,少吃油膩重味食物、多運動可減少濕氣積累、加快身體已有濕氣代謝,少熬夜、保證休息時間,濕潤的衣服應及時更換,陰雨天氣適當食用生薑、辣椒,注意防寒保暖 等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居住環境和脾虛濕氣重的發生息息相關。

以上就是我關於「 脾虛、濕氣重,用什麼泡水喝好? 」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是【天呈康康l羅葯師】,您的家庭 健康 管家,樂於與您分享 更多有趣、優質、嚴謹的 健康 資訊 解決家人 健康 問題,康康與您一同努力!關注@天呈康康l羅葯師,分享更多 健康 干貨給您

薑片

Ⅲ 說說那些值得推薦的補血養顏中成葯

女生要學會調理自己的身體,才算過的精細。整容是變美的捷徑,但並不是只通過整容才能變美。學會自我調整,無論狀態還是身體,才能變的光彩照人。湯羹葯膳食療是一個見效偏久的過程,如果比較急切或者程度稍重時候,其實中成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並不是說要讓人成為葯罐子,根據自己體質常備一些中成葯其實是有益無害的。以下說的中成葯沒有什麼太大的副作用,可以日常食用,但是仍然是要根據個人體質理智選擇的,理智種草才是真理!

補血養顏中成葯推薦

一.歸脾丸

組成:黨參、白術、黃芪、茯苓、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甘草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暈頭昏,肢倦乏力,食慾不振。

*心脾兩虛解釋:心脾兩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病久失調,或勞倦思慮,或慢性出血而致。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淡嫩,脈細弱。

有感冒或者實熱的人就不適合啦。這個葯放我家是我媽媽吃的。我媽媽有段脾胃不好,而且每天要想很多工作上的事情,思慮過度,飯量少,一吃點東西就消化不良,容易腹脹,而且睡覺的時候容易驚醒,一被吵醒就頭疼。叫我媽買了這瓶葯後堅持吃一段時間,感覺氣色變好了很多,再加上自我調節,工作就工作,但是空閑時間好好休息運動練字......轉移注意力,不要想工作的事情。整個人狀態都好了許多。

二、補中益氣丸

組成:黃芪(蜜灸)、黨參、白術(炒)、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蜜灸)、生薑、大棗。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主治由於勞傷、飲食不節等原因而導致的脾胃虛弱、中氣下陷。

補中益氣丸就是一個養氣提氣的葯。脾胃虛弱,中氣下陷,不僅跟臟器下垂有關,與精神的疲乏,形體的下垂也有莫大關系,像乳房下垂,臀部下垂。這個方不僅補脾,還兼顧了養肺疏肝。適合氣虛的人服用。不適合感冒和高血壓的人吃啦。

三、八珍丸

組成:白芍、白術、川芎、當歸、黨參、蜂蜜、茯苓、甘草、熟地黃。

功能主治:補氣益血。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萎黃,四肢乏力。

是氣血雙補合劑。為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合成。補氣又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

四、生脈飲

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

功能主治:本品益氣,養陰生津。用於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

是補益劑。適合夏天服用。生脈飲養陰生津後又補氣攝津。人體內缺少津液的話,皮膚也會乾燥,嘴唇乾裂,面膜跟潤唇膏的效果不大,更重要的是補足體內的水分。

感冒與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宜服用。

五、逍遙丸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薄荷、生薑、甘草。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養血調經。本品用於肝氣不舒所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慾減退。

適用肝鬱、脾虛、血虛的人。情緒對女性影響是很大的,你的月經其實可以反應你本月的情緒狀況。如果你經前乳房脹痛的厲害,脅肋脹痛,痛經,血塊多,說明你這個月的心情不怎麼美麗。就算你後來忘記了不開心的事,你的身體依然記著你的壞情緒。

六、天喜丸

天喜丸的作用:簡直太神奇了

1.月經不正常或遲或早或多或少;

2. 白帶赤帶綳漏污穢;

3. 婚後久未成孕或生育久停;

4. 偏頭疼腰膝痛腹部隱痛;

5. 營養不良貧血虛弱;

6. 氣血兩虛瘦弱多病;

7. 血暈虛汗腰酸腳軟;

8. 產後淤血未清調補不良;

9. 不思飲食腸胃憂滯;

10. 大便閉結血熱暗瘡口臭舌苔;

11. 容顏憔悴未老先衰;

12. 冷感寡歡精神疲乏難眠多夢;

13. 體弱多病頭暈目眩畏風惡寒;

14. 腸胃憂滯食思不振多夢失眠。

本人氣血不足,臉色暗黃,冬天手腳冰涼、非常及其怕冷,偶爾會月經推遲,有代購推薦這款說效果特別好,找好朋友去香港買,深圳寄回來,今晚第一次吃,期待後續效果。加上老媽經常給我燉羊肉湯、燉紅棗枸杞桂圓紅參湯喝,以及每周1到2次汗蒸,希望可以大大改善自己手腳冰涼的情況

每盒有12小瓶,每小瓶10顆,一盒一共120顆。

每日早晚各一顆,溫水送服吞下,每天堅持,能吃2個月呢!葯丸是紫紅色的!

經期,孕婦禁用!

以上葯品盡可能在醫生指導下用葯。

Ⅳ 古代人怎麼美白

1.武則天美容方
唐代女皇武則天,80歲高齡時仍然保持著青春般的容貌,不顯衰老。《新唐書》上說她「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
武則天所用的美容秘方後來在唐代官府組織編寫的葯典《新修本草》上也有收錄,不久又流傳到民間。其方法是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帶士。曬干後搗成細粉過篩,然後加麵粉和水,調好後,捏成如雞蛋大葯團,再曬干。用黃泥做1個爐子,四旁開竅,上下放木炭,葯團放中間。大火燒1頓飯時間後,改用文火再燒1晝夜,取出涼透,細研,過篩,放入乾燥的瓷皿中。用時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調勻,研細,沐浴或洗面、洗手時,用葯末擦洗。
此方又名「神仙玉女粉」。

2.太真紅玉膏
此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所用的美容秘方,使用後顏面紅潤悅澤,嬌美異常。
方中取杏仁浸泡去皮後研為細末,與輕粉、滑石粉各等份合在一起,蒸過後加入少許冰片(又名龍腦)、麝香,用雞蛋清調為膏狀,每日早晨洗面後敷之。
唐玄宗時,後宮中有眾多絕色佳人,獨有楊貴妃一人受皇帝李隆基專寵,這除了因她天生麗質外,此方也起了很大作用。
「太真紅玉膏」傳出禁宮後,對後世影響很大,民間也紛紛應用。據說慈禧太後天天都要用,以至70多歲臉面仍然柔嫩、紅潤,未見皺紋和老人斑。
方中輕粉有大毒,杏仁有小毒,千萬不可入口。

3.永和公主葯澡豆
澡豆是古代洗澡用的一種粉狀護膚劑,以豆粉為主,最好用黑豆粉,再配上各種葯末製成,能起到滋潤皮膚和預防皮膚病的作用。
唐代永和公主經常使用一種澡豆,使她保持了皮膚白嫩細膩,柔軟而富有彈性。她的澡豆製法是:先把熱飯倒入冷水中浸泡五六天,取上層清水煮沸,放入已溶化的鹿角膠和適量糯米,文火熬成粥。把粥攤開曬干。再把粥干與桃仁、杏仁(均湯浸去皮尖)、黑豆、白芷、白蘞、白及、白術、白茯苓、沉香、皂角及少許麝香一起搗為細末,密貯保存待用。洗澡時用以擦洗皮膚。

4.永樂公主美容茶
唐玄宗李隆基之女永樂公主,雖然生在宮廷,生活條件極為優越,但自幼瘦弱多病、面容干癟無光。經一民間醫生指點,永樂公主以當地蒺藜泡茶飲服,身體逐漸好起來,後來竟出落得如花似玉,異常健美。
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雲:「久服(蒺藜)長肌肉,明目輕身。」李時珍則稱其可「補腎,治虛損勞乏」。

5.太平公主美容方
據民間傳說,武則天最寵愛的女兒太平公主常用一種美容秘方,能使人潔白如雪,光滑柔潤。方法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采桃花陰干,研為細末,七月初七收雞血調和,用以塗面擦身。
桃花的美容作用早為古人所認識,《神農本草經)雲,桃花「令人好顏色」,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有美容作用。雞血能治各種皮膚病,並可營養皮膚。桃花與雞血調和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供給充分營養、故可以起到美容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葯用以烏骨雞血最好,療效更顯著。

6.龐三娘美容方
唐代名伶龐三娘,直到中年仍神采飛揚,豐姿不減,如同妙齡少女一般。她的美容秘方是以珍珠粉、雲母石粉、綠豆粉、麝香、冰片與蜂蜜調配為面膏,用以搽面。珍珠粉、雲母石粉和綠豆粉的比例為1:3:5,四季和冰片各少許。
珍珠為美容要葯,李時珍《本草綱目》雲:用珍珠粉 「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凡用作美容的珍珠。以新取為好,不可用已作為首飾或陪葬出土的。珍珠粉的製法是取新鮮珍珠洗好,用細棉白布包好,放沙鍋中加水與豆腐同煮兩小時,取出珍珠後搗為細未,再加水研磨,乾燥後就可以使用。

7.清宮美容秘方
各個朝代的宮廷中都有不少美容秘方。清代慈禧太後常用的美容秘方是:綠豆粉6份、山奈4份、白附子4 份、白僵蠶4份、冰片2份、麝香1份,共研極細末,過細目羅,對胰皂124克攪勻。此方是光緒三十年六月二十三日經壽葯房傳出的。

8.蓮花笑容方
蓮花亭亭玉立,風姿綽約,出淤泥而不染,歷來被喻為「花中君子」。蓮花色味俱佳,可以食用,並有美容作用。《食葯兼優花果譜》收錄了服食蓮花近十種菜譜。
《本草綱目》稱蓮花功效為「鎮心益色,駐顏輕身」。書中並載有「服食駐顏」的方法,現錄於後,以供應用:「七月七日采蓮花七分,八月八日采根八分,九月九日采實九分,陰干搗篩。每服方寸匕,溫酒調服。」
「方寸匕」為古代量取葯末的器具名。其形狀如刀匕,大小為古代1寸正方,故名。l方寸匕約等於274毫升,盛金石葯未約為2克,草木葯未為1克左右。

9.珍珠美容粉
珍珠的美容作用早已為古人所認識,既可外用也可內服。用作美容的珍珠應以新採的為好(製法見《清宮美容秘方》)。
珍珠含多種氨基酸和碳酸鈣,有營養皮膚的作用。用作美容時,每次服食0.6克~0.9克為宜,且要每隔10 天服1次。
據說服食珍珠粉也是慈禧太後的一個重要美容方法。

Ⅳ 我的氣力很差,請問我吃哪些食物或葯物能補補氣,謝謝

中醫治療氣虛證的方法。又稱益氣。屬補法。氣虛證常因飲食失調,年老體弱,久病所致,臨床表現出臟腑功能衰退的證候。
根據不同臟腑的氣虛證臨床表現的特點,可採用不同的補氣法,如補肺氣、補脾氣、補心氣、補腎氣等。常用人參、黨參、黃芪、白術、山葯等葯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補肺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腎氣丸等。臨床上具體使用補氣法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肝火、肝陽上亢、痰阻引起的頭暈目眩,飲食積滯或濕濁中阻引起的胃脘脹滿等實邪致病,不宜使用本法。②氣虛兼有實邪的病證,補氣法宜與祛邪法配合使用。
治療學術語。系補法之一。又稱益氣。指有補氣葯物治療氣虛證的方法。肺主氣,主一身五臟六腑之氣;中焦脾胃受納水谷,脾氣健運,氣血得以化生,故氣虛多與肺、脾二臟相關。肺氣虛以少氣懶言,動輒喘促,怕風自汗為主症;脾氣虛以脘腹虛脹,神疲倦怠,食慾不振,大便泄瀉為主症。可用玉屏風散補衛氣,固表斂汗;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補中氣,助健運。常用葯物有人參、黃芪、黨參、白術、山葯、甘草等。

人參
這是最重要,最名貴的補氣中葯之一,味甘、微苦,性微溫,功能大補元氣,益智安神,為補益保健之佳品。
研究證實,人參有促進人體細胞發育,增加細胞分裂次數的作用,而美國學者誨弗利克認為,人體細胞大約分裂50次就停止丁,細胞每次分裂一次需要2.4年,如果能達到分裂50次,就可以活到120歲,由於人參大補元氣,可常用於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脈微弱,血壓低的休克等症.此外,由於人參有補益強壯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
現代研究證實,人參含有多種皂甙和揮發油,多糖類,維生素BI、B2、C等成分;對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有促性激素樣作用,還有強心作用;能降低血糖,增強造血機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此外,人參還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抑制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對慢性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
若燉服,用量一般3--9克;燉時要用慢火煮沸1小時以上,以便把人參有效成分煎出,保證療效。若吞服,將人參乾燥後,研為細末,每次用量1—2克。若酒浸,將人參切碎,放人好米酒內浸泡,—般1個月後便可飲服,每次兩2湯匙,1日2次。[1]
黃芪
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的乾燥根,以肉黃白,質堅而為易折斷,粉多,味甜,無黑心及空心者為佳。
黃芪性微溫,味甘,功能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痛疽不潰,內傷勞倦,脾虛瀉泄,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
黃芪含有糖類、葉酸和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它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勞,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對防止氣虛,感冒和感染頗為有效,還有強心利尿作和降壓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症的天敵,所以黃芪有抗癌作用。
若水煎,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症者忌用。
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葯用其根,為貴重葯材,是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
西洋參味甘,微苦,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證;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飲,有潤喉美聲之效,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於嗓音保健;西洋參亦是體育保健之佳品,可供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口於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在使用時,可研為細末,每次服1—1.5克,溫開水送下;亦可單獨水煎,每劑1.5--3克;存放時要防腐,防蟲蛀,可:乾燥後密封保存,或放於陰涼乾燥處保存。
本品忌用藜蘆同用,虛寒者忌用。
黨參
黨參為橘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的根,以山西的潞參參為優;含有菊糖,生物鹼,皂甙,維生素B1、B2等成分,能興奮中樞神經,使精神振奮,消除疲勞,亦可增加紅細胞和血色素,並能增加免疫力;此外,對化學療法及放射方法引起的血細胞降低也有升高作用。
本品性平、味甘,功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萎。黃,頭暈等症,以及病後體弱,營養不良。
若酒浸,將黨參切碎,浸於1斤米酒或白酒中,1個月後服用,每次2--3湯匙,1日3次;
若水煎,每次9---15克,內服。
本品反藜蘆,不宜同用。
太子參
太子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又稱孩兒參,是一味很好的清補之品,內含果糖,澱粉,皂甙,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有強壯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每次用量:9—30克,要防霉,宜放置乾燥通風處或乾燥後密封存放。
白術
白術為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根莖,以浙江出產的白術為最好,為健脾益氣的主要葯物;內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醇和蒼術酮,含有維生素A類物質,有保護肝臟,降低血糖,增強體力等作用;能促進胃腸液分泌,有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及升高血細胞效應。
中醫認為,其性溫,味甘、苦,功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留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用量:5—15克,凡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舌苔光剝,唇燥口乾者不宜使用。
甘草
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以質堅實而重,皮細而緊有柚溝,斷面黃白色,粉多、味甜,嚼之纖維少者為佳;內含甘草甜素、甘草素、異甘草素、甘草甙、異甘草甙等,動物實驗證明甘草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此外,尚具有鎮咳,鎮痛,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功能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葯,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症。
用量:1.5-9克,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補氣方一椰子1個。將椰子剝去外皮,去殼,取白色肉瓤,切成小塊食之,每次數塊。
椰子肉
異名椰子瓤,為棕櫚科植物椰子的胚乳,色白,嚼之似肉質。味甘性平, 「益氣,去風,食之不飢,令人面澤」(《本草綱目》)。
椰子果肉含油量為60%一65%,油內大部分脂肪酸為飽和脂肪酸,僅有很少的油酸與亞油酸。這與一般植物油有很大不同。飽和脂肪酸盡管有一些弊端,但也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為了維持良好的健康水平,營養學家建議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最好各佔1/3,即保持1:1:1的比例較為適宜。此外椰子肉尚含有一些蛋白質、蔗糖、葡萄糖,對皮膚的健美也有益處。
老年人、高血脂症、肥胖者慎用。
補氣方二豆漿200克,粳米59克;白糖適量。豆漿加水與米同煮為粥,或粳米如常法煮粥,臨熟時加入豆漿,繼續煮至粥成,以白糖調味,每日2次。
本方補虛羸,肥健人,適合於體弱多病,形體消瘦者食用。
補氣方三鮮桑椹1000克,糯米500克。鮮桑椹洗凈搗汁(或以干品300克煎汁去渣),再將葯汁,與糯米共同燒煮,做成糯米干飯,待冷,加酒麴適量,拌勻,發酵成為酒釀。每日隨量佐餐食用。
補氣方四豬裡脊、粳米各50克,花椒、食鹽、茴香、香油皆適量。將裡脊肉洗凈,剁成肉末,入食鹽、花椒、茴香、香油調拌,待用;粳米煮粥,粥將成時放入上述原料,再煮至肉熟米爛;每日2次。

不同體質食物:

中醫認為,氣是人體一切生理功能的動力,是由水谷的精氣與吸入的自然界大氣合並而成的。《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正氣充盛,邪氣就不會侵襲使人致病。怎樣才能補氣呢?食補是一種重要的保健養生方法。然而,補氣時,應因人而異,不同體質的人應吃不同的補氣食物。
陰虛之體質者
應多吃些補陰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而蔥、姜、蒜、椒等辛味則應少吃。
氣虛之體質者
在飲食上要注意補氣,葯膳「人參蓮肉湯」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葯、大棗,這些都有補氣的作用,應該多食。
血虛之體質者
應多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甲魚、羊肝、海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均有補血養血的功效。
陽虛之體質者
應多食用溫陽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等。溫陽的食物有助於補陽。
陽盛之體質者
平素應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蒜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 果、蔬菜、苦瓜,因酒是辛熱上行的,故應戒酒。
血瘀之體質者
要多吃些具有恬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如桃仁、油菜、黑大豆等;酒需長飲,醋可多食,二者均有活血作用。
氣郁之體質者
可少量飲酒,以活動血脈,提高情緒,平素應多食一些能行氣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蕎麥、茴香菜、香櫞、火腿等。
痰濕之體質者
應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蘿卜、紫菜、海蜇、洋蔥、扁豆、白果、赤小豆等,對於肥甘厚昧之品,則不應多食。
健德堂中醫提醒:每種體質應吃不同的補氣食物,然而這只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一味吃某種食物,可能會因過量攝人,過猶不及了。飲食要講究度,適可而止。

1、補氣健脾活血補血-糖棗荔圓:大棗、桂圓、荔枝各50克三七粉5克食糖過量。將大棗放砂鍋中加水過量燒開後小火煨5分鍾再加入其他各物煮沸用小火煨10分鍾加食糖調勻即可。每日1次溫熱過量食之。
2、補氣健脾益胃-參棗米飯:黨參10克大棗20個糯米250克白糖50克。將黨參、大棗泡發煮半小時撈出湯備用糯米蒸熟把棗擺在上面再把湯液加白糖煎熬成黏汁澆在棗飯上即可。作主食食用。
3、補氣潤腸通便-麻仁栗子糕:火麻仁10克芝麻5克栗子粉50克玉米面50克。將火麻仁、芝麻打碎與栗子粉、玉米面、過量紅糖拌勻以水合面蒸成糕。作點心服食。
4、補氣行氣潤腸通便-芪香蜜營膏:黃芪300克木香45克蜂蜜過量。將黃芪、木香加水過量煎煮。每30分鍾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2次合並煎液再以小火煎熬濃縮至較稠黏時加蜂蜜一倍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每日2次每次1湯匙沸水沖化。
5、補氣養血-黃芪阿膠粥:黃芪15克阿膠10克粳米30克。黃芪水煎取汁用葯汁煮粳米為粥烊化阿膠兌入粥中。補氣養血。每日1次溫服。
6、補氣養血通乳-歸芪鯉魚湯:鯉魚1條(約500克)當歸15克黃芪50克。將當歸、黃芪用紗布包後與洗凈的魚同煮。補氣養血通乳。飲湯吃肉。
7、補氣益胃-黃芪補胃棗:蜜炙黃芪60克橘皮10克黑棗1000克豬油、白糖、黃酒過量。將黑棗、黃芪、橘皮放入大瓷盆中加白糖3匙熟豬油1匙黃酒2匙拌勻。瓷盆不加蓋旺火蒸3小時離火。以後每天可在飯鍋上蒸一次直至吃完為止。每日午飯和晚飯後吃黑棗5個喝芪棗汁水半匙。3個月為1個療程。
8、補氣化濕散瘀解毒-糖醋清蒸魚:青魚1段(約500克)米醋50克。將魚去鱗及內臟花切其肉肉上覆蓋姜絲置於魚盤中上籠屜蒸10~15分鍾取出用油加佐料熗鍋兌入糖醋用稀澱粉勾芡澆於魚體上即成。佐餐食用。
9、補氣活血通絡-黃芪川芎兔肉湯:兔肉250克黃芪60克川芎10克生薑4片。兔肉切塊去油脂用開水氽去血水然後與黃芪、川芎、生薑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過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成。每日或2日1劑隨量飲湯食肉。
10、補氣健脾利水消腫-加味黃芪粥:生黃芪、薏米各30克赤小豆15克雞內金末9克金橘餅2個糯米30克。黃芪加水過量煮20分鍾去渣再加入薏米、赤小豆煮30分鍾最後加入雞內金末和糯米煮粥。每日1劑分2次服食每次服後食金橘餅1個。連服2-3個月。

Ⅵ 肝脾陰虛中葯方

脾陰虛,病證名。指脾精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各部的濡養,有賴脾氣散精輸布。若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或飲食 營養 不足,均可使脾氣散精無源而致本證,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肝脾陰虛 中葯 方,希望能幫到你。

肝脾陰虛中葯方

心陰虛

【症狀表現】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虛煩,盜汗,手足心熱,口乾咽燥,舌尖紅,少苔,脈細數等。或有兩頰發紅、心煩怔忡、 頭暈 目眩等虛火上炎之證。

【病因】勞神過度,久病傷心,熱病粍傷等。

【調理 方劑 】天王補心丹加減等。

天王補心丹

【來源】《攝生秘剖》。

【組成】生地30克,五味子20克,天冬、麥冬各12克,玄參、黃精、女貞子各15克,生黃芪25克,太子參15克,炒棗、柏仁各30克,赤芍12克,生、煅牡蠣各30克(先煎),貓爪草30克,陳皮6克,炒谷、麥芽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心悸多汗,加浮小麥30克(先煎):失眠不寐,加遠志10克,茯神15克,夜交藤30克;低熱,加青蒿、銀柴胡各9克,炎鱉甲12克(先煎);形寒肢冷,加菟絲子、仙靈脾各15克。

【功效】

有 補腎 養心、扶正抗瘤之功效。主治甲狀腺癌中晚期正氣虛衰、心 腎虧 損、邪毒內蘊,症見心悸頭暈、失眠、耳嗚、乏力肢軟等。

腎陰虛

【症狀表現】頭暈 耳鳴 、腰膝酸痛、失眠多夢、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男子兼見遺精,女子經少或經閉等。

【病因】精神壓力過大。

【調理方劑】知柏地黃丸等。

知柏地黃丸

【來源】張景岳《景岳全書》。

【組成】知母、黃柏各40克,熟地黃160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葯80克,茯苓、澤瀉各60克。

【用法】以上8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克粉末用煉蜜35?50克加適量的水泛丸,乾燥,製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110克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效】

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證。適用於頭目昏眩、耳鳴耳聾,虛火牙病、五心煩熱、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遺精夢泄、骨蒸潮熱、盜汗顴紅、咽干口燥、舌質紅、脈細數。

肺陰虛

【症狀表現】 咳嗽 無痰或痰少而黏,口咽乾燥,形體消瘦,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因】久咳傷陰。

【調理方劑】養陰清肺湯、清燥救肺湯加減等。

養陰清肺湯

【來源】《重樓玉鑰》。

【組成】大生地6克,麥冬、生甘草、玄參各5克,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各3克。

【加減】質虛,加大熟地,或生熟地並用;熱甚,加連翹,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用法】水煎服。

【功效】

有養陰清肺、 解毒 之功效。主治白喉,症見喉部起白斑點如腐,不易抹去,咽喉腫痛發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 呼吸 有聲,似喘非喘。

清燥救肺湯

【來源】《醫門 法律 》。

【組成】霜桑葉9克,石膏12克,人參2克,甘草3克,胡麻仁(炒研)、真阿膠各9克,麥門冬(去心)10克,杏仁(去皮尖炒)、枇杷葉(刷去毛,塗蜜炙黃)各9克。

【用法】水1碗,煎六分(水的3/5),頻頻滾熱服,痰多加貝母、瓜蔞;血枯加生地黃;熱加犀角、羚羊,或加牛黃。

【功效】

輕宣達表,清肺潤燥。適用於溫燥傷肺、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喘胸脹(或痛)、心煩口渴、含苔薄白少津、尖邊俱紅者及肺痿、咳吐涎沫、喘逆上氣、咽喉乾燥、口渴、舌光紅、苔干薄、脈虛而數者。

胃陰虛

【症狀表現】胃脘隱痛,飢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或干嘔見逆,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因】吐瀉太過,傷津耗液,過食辛辣等。

【調理方劑】參苓白術散、平胃散加減等。

參苓白術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人參、炙甘草、白術、山葯各100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

【功效】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適用於脾虛濕盛證,症見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痩、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肝陰虛

【症狀表現】頭暈眼花,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脅助隱隱灼,面部烘熱或兩頰潮紅,或手足蠕動,口咽乾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乏津,脈弦細數。

【病因】情志不暢等。

【調理方劑】天麻鉤藤飲等。

【組成】天麻、梔子、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川牛膝、鉤藤(後下)各12克,石決明(先煎)18克。

天麻鉤藤飲

【來源】《 中醫 內科 雜病證治新義》。

【用法】水煎服。

【功效】

平肝息風, 清熱 活血,補益肝腎。適用於肝經有熱、肝陽偏亢、頭痛頭脹、耳鳴目眩、少寐多夢;或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舌紅、脈弦數。

脾陰虛

【症狀表現】納少,口淡乏味,食後作脹,消瘦倦乏,涎少唇乾,五心煩熱,大便干結,尿短赤,舌紅千苔少或光剝,脈細數或細澀。

【病因】勞倦過度,營養不足等。

【調理方劑】四君子湯加減等。

四君子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乾薑、附子以溫中祛寒。

【功效】

益氣健脾。適用於牌胃氣虛證,症見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陰虛體質以養陰潤燥的葯物調理為佳

可以補陰的中葯有:海參、百合、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明黨參、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五味子、龜板、鱉甲、燕窩、雞子黃等。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這些中葯,製成葯茶或葯飲來改善一盛陰虛的症狀。

年老陰虧、皮膚乾燥、手足心熱、面部供熱、大便乾燥者,可用生雞蛋1枚,打碎調勻,用沸水沖開,待溫後用蜂蜜調服。

如煩躁易怒、兩目干澀、視物模糊,可用菊花6克,枸杞子、決明子各3克,每日沸水沖泡代茶飲用。若有口燥咽干、咳痰帶血、皮膚乾燥,可用百合、麥冬各6克,枸杞子、黃精各3克,沸水沖泡代茶飲用。如感到心悸心慌、氣短煩渴,可用黨參9克,五味子3克,麥冬6克,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補陰的成方最有名的要數六味地黃丸,它是由山萸肉、熟地黃、山葯、丹皮、澤瀉、茯苓6味葯組成,一起調補肝 滋陰 降火 ,適用於陰虛火旺的體質。

根據不同症狀,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變生出多種中葯成方,如治療肺陰不足症可用麥味地黃丸;治療肝陰不足、兩目干澀可用枸菊地黃丸;治療五心煩熱、虛大上炎、顴紅盜汗可用知柏地黃丸等。

年老體弱真陰不足,可用左婦丸;治療陰虛火旺者可用大補陰丸等。補陰類的中葯多滋膩,如果服葯過程中有食少便溏的症狀,應遵醫囑服用。

選用冬蟲夏草、石斛、白芍、山萸肉各15克,桑葚子、女貞子、旱蓮草、熟地各25克。煎湯服用,有養肝腎之陰、清虛熱、安心神之功效,最適合陰虛人士補肝腎之用。

還可選擇適合陰虛體質的葯膳,如四味養陰粥:山葯、粳米、枸杞子、百合各適量,加水煮爛熟,加上調味品即可。既能補氣又能養陰。

另外,陰虛甚者或更年期綜合征患者,可以西洋參蜂王漿泡蜂蜜來治療。節制性慾,因為精屬陰,陰虛者首當護陰,而性生活大過可傷精即傷陰,因此必須節制性生活。

小兒陰虛發熱主要採用滋陰清熱的方法,即補充人體陰的不足,以調整陰陽的動態平衡。常用的滋陰類中葯有沙參、麥冬、生地、地骨皮、天花粉、玉竹、青蒿、白薇等。對體質虛弱的小兒可以用西洋參煎水服,西洋參既能滋陰,又能補益氣血、增強體質。

Ⅶ 緩解孕吐有哪些偏方

女性懷孕時,有一段時間會有孕吐現象,孕吐無疑是很難受的事情,那麼,該怎麼緩解孕吐呢?緩解孕吐有哪些偏方呢?以下是我給你整理緩解孕吐的 方法 。

緩解孕吐的偏方
1、生薑烏梅飲

愛吃烏梅的妊娠婦女比較適用。取生薑和烏梅肉各10克,為了不至於極寒取少許紅糖即可。將3者加水煎煮為湯,每日飲2次,每次飲約100毫升即可。這個偏方可以和胃止嘔,是治療脾胃不和引起的妊娠嘔吐。

2、蓮子茶

這里的茶選擇的是綠茶哦。取綠茶1克,蓮子30克就可以了,蓮子加水煮30分鍾後,趁熱加入綠茶熱服即可,記得一點就是,每日服一次,要分3次服用。

3、香蘇飲

這個是一個中葯的偏方。取紫蘇葉和薷香各9克,陳皮6克,砂仁3克。將這些葯材加水同煮,濾渣取汁飲即可。每日3到4次,每次約100毫升。

4、梅乾菜瘦豬肉

我們知道妊娠嘔吐時比較想吃的就是酸東西,但是又不能缺乏營養,所以這道菜很實用。取2兩瘦豬肉,梅乾菜與榨菜各15克。將豬肉洗凈切成絲。之後將梅乾菜、榨菜和豬肉絲一起放入清水鍋中,小火煮湯。出鍋前放入鹽和雞精調味即可。

5、砂仁粥

取粳米2兩,砂仁5克。首先將砂仁磨成粉末備用。之後將粳米淘凈放入清水鍋中,用小火熬成粥狀。最後在粥熟時加入砂仁末略煮一下即可食用。主要功效是化濕開胃、理氣安胎,適用於妊娠初期的嘔吐、惡心。

6、冬瓜排骨湯

取冬瓜和排骨各6兩。排骨洗凈放入沸水中焯一下後撈出。冬瓜去皮切成塊。將排骨和薑片一同放入清水鍋中,大火燒開,之後調至中火煮半小時。開鍋放入冬瓜,直至冬瓜熟爛後放鹽調味即可。主要是有清熱、健胃的作用,十分適合於妊娠嘔吐患者服用。

7、生薑糯米粥

這個的主要材料就是半斤糯米。姜適量即可。首先將生薑洗凈榨汁。之後將糯米炒至爆破,研成細末。取出後與生薑汁調勻,用開水調服,可以緩解妊娠嘔吐現象。

8、甘蔗生薑茶

這個偏方要取,薑汁和甘蔗汁各10克。攪拌均勻後可以分次慢飲即可。

9、麥門冬粥

這個的做法很簡單。取鮮麥冬汁50克,鮮生地汁50克,薏米15克,大米80克,生薑10克。首先將大米、薏米、生薑一同放入鍋中煮熟,然後加入准備好的兩種汁,調勻後煮成粥狀即可。趁熱服用效果最佳,每日一次即可。主要能夠安胎、止嘔。

10、薑汁牛奶

這個偏方做法非常簡單。取鮮牛奶200克,沒有鮮牛奶普通牛奶也可以。生薑30克和20克白糖。生薑榨汁後與牛奶和白糖攪勻,煮至溫熱服下即可,每日服兩次。

11、竹茹湯

取青竹茹9克,半夏15克,橘皮9克,茯苓和生薑各12克。將其都研製成粉末,用溫水沖服。一日一劑就可以了。

12、丁香半夏薑汁敷臍法

這個偏方比較簡單。取丁香粉、半夏粉和薑汁一起調至糊狀,用小火熬制為膏狀。待其溫度在40度左右,敷在已經常規消毒的臍部,再用紗布覆蓋固定即可,每次貼2小時左右,每日2次。

13、蜂蜜薑汁

這個偏方主要是用20克蜂蜜。薑汁符合自己胃口即可。將薑汁和蜂蜜加水後蒸熟後服用,每日兩劑就可以了。
治療孕吐的中葯方劑
1.孕吐調沖湯

黨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京半夏15克,陳皮8克,香附12克,白蔻12克,生薑6克,大棗12克,黃芩10克,白芍15克,牡蠣30克,甘草6克。

功能:健脾和胃,適用於妊娠期劇吐之脾胃虛弱證,症見惡心嘔吐,胃腹脹悶,不思飲食,食入即吐,頭暈體倦,嗜睡者。

用法: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口服。

2.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20克,茯苓20克,生薑6克,炙甘草6克,白術30克,法半夏12克,大棗10個,廣木香5克,砂仁5克,柿蒂15克,陳皮5克,灶心土30克。

功能:健脾和胃,適用於脾胃虛弱之妊娠嘔吐,症見孕婦呈現面色萎黃,肢體疲乏,口淡,嘔吐,舌淡,苔白,脈細滑者。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劑,分兩次服用。

3.山萸烏梅湯

山萸肉10克,烏梅肉10克,懷山10克,麥門冬10克,天門冬10克,炒杜仲10克,炒阿膠10克,菟絲子6克,炒砂仁6克。

功能:酸收,滋陰,養血,補腎,安胎氣,適用於妊娠孕吐,症見妊娠後惡心,嘔吐清水或酸苦水,不思飲食,腰腹酸痛,頭暈,四肢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劑,分兩次口服。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治療孕吐的偏方,這些偏方雖然可以治療孕吐,但是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千萬不要私自用葯,避免影響胎兒及母體健康。

Ⅷ 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虛不受補,應該怎麼食療比較好

1、氣血兩虛證:是指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證候。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

應當益氣補血,用歸脾湯之類的。

2、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食少納呆,口淡無味,脘腹脹滿,腹滿便溏,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脈緩弱。

應當腱脾益氣,用四君子湯之類的。

3、脾陽虛證

臨床表現:納呆食少,脘腹脹滿冷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口淡不渴,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帶量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食少,腹脹冷痛,便溏或水腫和陽虛證並見。

有些人血虛是相對於自己胃來說,食物超過自己運化能力,引起血虛。

比如有人從來沒吃到好吃食物,一下貪吃到傷食。嘔吐出酸餿未消化食物,拉肚子,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這時就要消食法來補血。千萬別用人參,阿膠,等於害死他。

拉肚子,嘔吐的多為重證,要用大黃,枳實,厚朴這些瀉下葯來治,有人說四肢無力,還拉,能瀉嗎?能。中醫叫通因通用。

輕一點的,用山楂,麥芽,神曲來治,中醫叫三仙。重點用大腹皮,萊菔子,內金。小兒得了這種慢性的食滯血虛,用大山楂丸或保和丸治。

代表食物:生蘿卜,白蘿卜不辣,青蘿卜辣。紅蘿卜效差,胡蘿卜不能用。

五,減肥健脾法補血

胖的人,肥肉多,瘦肉少。且四斤肥肉占的體積,相當於一斤肌肉。肥肉里不含血。所以,很肥的人,一跑步就喘。既使體內總血量多於瘦的,但也不夠用,也就是相對血虛。

中葯減肥就要用防己,大黃,蒼術,白術,威靈仙,桂枝。只要把這些濕氣,痰濕清掉,特別腹部之肥肉化掉,就不會影響脾胃生血的功能了。

代表食物:荷葉。我們做叫化雞的荷葉,原來可以吃。

首先說說脾虛,脾胃虛弱主要會導致人體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大便稀溏等症狀;而腎氣虧虛,腎精不足,又容易出現腰酸腿軟、精神不振、記憶力下降、遺精盜汗等症狀;這兩者皆可間接導致氣血虧虛,從而出現倦怠乏力、氣短、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等情況。

以上是這些證候的主要臨床表現,脾胃為後天之本,是吸收營養物質化生氣血的後天來源;而人體腎之精氣能夠促進氣血的生成,也能促進脾胃的健康。

所以說腎氣虧虛、脾胃虧虛以及氣血虧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調理脾胃、補腎氣、調補氣血的方法,能夠改善上述的證候。

如果脾胃虛弱表現為明顯的,可以通過調補脾胃,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來充養氣血,也有補腎精的作用;通過補益腎精,使得人體的陰陽調和,也能夠促進脾胃的健康,促進氣血的生成;臨床上很多補益氣血的葯物,比如人參、白術、熟地黃、龍眼肉、山葯、黃精、枸杞子等葯物,都有間接的補脾胃或補腎精的作用。

總結:脾虛、腎虛、氣血虧虛有諸多聯系,需要共同調養;但臨床具體使用,要權衡各方的輕重,有針對性的用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