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蜜蜂養殖入門教程
蜜蜂的初步認識
1、蜂的認識。在養蜂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些有關蜜蜂的知識。目前我國飼養著7百萬群蜜蜂,其中90%是從國外進口的歐洲蜜蜂,包括義大利蜂和東北黑蜂等;還有10%是中華蜜蜂。義大利蜂,簡稱意蜂。廣泛飼養在華北、東北地區。意蜂蜂王產卵力強,工蜂育蟲能力強,不僅在生產上起重要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育種素材。東北黑蜂,是歐洲黑蜂的過度類型。繁殖力強,在寒冷地區越冬性能好。但在緯度低的地區不能保持強群。中華蜜蜂是簡稱中蜂,適宜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西南等地區生活。中蜂飛動敏捷,嗅覺靈敏,勤奮,抗病、耐寒、耐熱力強。但產蜜量和分泌王漿的能力略低於歐洲蜜蜂。通過介紹,您就可以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採取相應的飼養措施。
2、蜜蜂是群居昆蟲。一群蜜蜂通常由一隻蜂王,佔1%的雄蜂,和佔99%的工蜂組成。蜂王、雄峰、工蜂在群內各有專職,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蜂王是蜂群中的雌性蜜蜂。正常情況下一群蜜蜂中只有一隻蜂王。蜂王的職責是產卵。蜂王交尾一次,受精囊中儲存的精子,就可滿足一生繁殖的需要。交尾後2~3天開始產卵。一隻蜂王一晝夜可產卵1500~2000粒。
3、蜂王產兩種卵。一種是受精卵,可發育成工蜂另一種是未受精卵,可發育成雄峰。蜂王由蜂王房裡的受精卵發育而成。蜂王房也稱為王台。蜂王房內的卵因為吃蜂王漿長大,所以發育成蜂王。大家已經知道一群蜜蜂中只能有一隻蜂王。蜂王的壽命可達3~5年,為了保持較高的產卵率,一般一年左右就要更換新蜂王,那麼蜂群內要產生新蜂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蜂群中的蜂王丟失或死亡,新蜂王發育出來大約需要16天。
②蜂群過大需要分群。
③需要更換老蜂王。
培育新蜂王的工作通常在秋季進行(通常在夏季進行),為來年高產作好准備。當蜂群中出現兩只蜂王,就會相互爭斗,直到剩下一隻蜂王為止。工蜂是蜂群中發育不完全的雌性蜜蜂。工蜂幼蟲孵化後,前三天由成年工蜂飼喂蜂王漿,從第四天起改喂蜜和花粉混合飼料。由於營養條件改變,促使生殖器官受到抑制,失去產卵能力。工蜂的職能是負擔巢內外一切工作。而隨著日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工。剛孵化出房時,顏色蒼白,不能飛翔,還不能擔當其他工作,稱為幼蜂。1~3日齡的幼蜂開始負責巢內保溫和清理巢房的工作。4~5日齡的幼蜂負責飼喂大幼蟲。6~12日齡的工蜂王漿腺發育成熟,並負責分泌王漿,飼喂小幼蟲。13~18日齡的工蜂蠟腺發達,擔負分泌蜂蠟建造巢脾,釀蜜,清巢,搬運蜜蜂屍體,保衛蜂巢的工作。18日齡以後的工蜂,主要擔負採集花蜜,花粉,樹膠和水等項工作,直到死亡。流蜜期工蜂可活30~45天。在北方越冬期可活半年左右。
4、雄峰與工蜂不同。它沒有工作的本能,專職與處女蜂王交尾。大多數雄峰7~10日齡開始飛行,12日齡性成熟。交尾一般在晴天的下午1~5時進行。交尾後不久便死亡。盡管雄峰壽命可達3~4個月,但由於雄峰食量很大,秋末蜜源期終止後,就會被驅除出巢,凍餓而死。
5、每隻蜜蜂的發育都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蜂四個階段。
6、蜂王將受精卵產在蜂房內後,6小時以內,工蜂就會本能的在卵的周圍分泌一些王漿。3天後,卵膜便會破裂,孵出幼蟲。幼蟲孵出後每36小時蛻皮一次。經過4次蛻皮,6天後就變成了蛹。幼蟲化蛹後,不活動也不吃食,只消耗體內儲備的營養。11~12天後,咬開房蓋,爬出蜂房就成為了幼蜂。整個發育過程:蜂王需要16~17天;工蜂需要20~21天;雄蜂需要22~24天。掌握了蜜蜂的發育周期,可以便於我們根據當地的蜜源植物情況培育適齡蜂,以提高蜂產品產量。
蜜蜂養殖所需要的設備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飼養蜜蜂所需要的設備:蜂箱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蜂巢,是蜜蜂棲息、繁殖、貯存食料的場所。蜂箱由大蓋、草簾、覆布、副蓋、巢脾、隔板、隔王板等幾部分組成。脾的兩面有幾千個排列整齊、相互銜接的六角形蜂房。
1、脾。脾固定在木製的邊框上,稱為一框巢脾。根據巢脾上蜂蜜、花粉、幼蟲的數量,分別稱為蜜脾、粉脾、和子脾。根據日齡的大小子脾又分為:卵脾、蟲脾、封蓋子脾和空脾。裝有10框巢脾的蜂箱是使用最廣泛標准蜂箱。可以通過疊加繼箱的方式,及時擴大蜂巢。
2、蜂路。各巢脾之間的距離叫作蜂路。
3、隔王板用於將育蟲區和貯蜜區分割開,有利於蜜的成熟和采蜜,提高生產效率。
養蜂前的准備工作
了解了蜜蜂的大概情況,在著手養蜂之前,還應該作好以下准備工作。
1、可供蜜蜂採集花蜜、花粉的植物稱蜜源植物。蜜源是養蜂生產的基礎。在確定放蜂地點之前,一定要調查清楚蜜源植物的種類、面積、花期等情況。能採集到大量商品蜜的主要蜜源植物有:油料作物中的油菜,牧草綠肥中的草木犀、苜蓿,果樹中的棗樹,林木中的槐樹,灌木中的荊條等。通常,一群蜜蜂大約需要2~4畝蜜源植物。還要了解清楚各種蜜源植物的開花期,以及歷年放蜂產蜜的情況。放蜂地點應選在距離主要蜜源植物2km內的地點。蜂場離蜜源植物越近越好。蜂場附近要有清潔的水源。如湖泊、小溪。水渠等,以保證蜜蜂采水和養蜂人員生活用水。蜂場應選在地勢平坦、乾燥,向陽,東南方開闊,沒有障礙物。
2、西北面最好有小山坡或房屋、籬笆的位置。附近有高音喇叭、路燈、誘蟲燈的地方不適於放蜂。
3、選購蜂群必須根據當地的蜜源、氣候等條件選擇蜜蜂種類。我國西北、華北、東北的平原地區,夏季乾燥,有流蜜期較長的大蜜源, 可以選擇義大利蜂。東北的山區,冬季長而寒冷,春季短,主要蜜源花期早,可以選擇耐寒能力強的東北黑蜂。如果當地位於山區,沒有集中的大蜜源,可以選擇中蜂。
4、選購蜂群的時間最好在早春,氣溫日益回升,並趨於穩定,蜜源植物開始開花時購買。這個時期購買,有利於蜂群的繁殖,當年見效。也可以在夏、秋季節購買,但應當注意,當年至少還應有一個主要蜜源。這樣,即使不能得到很多商品蜂蜜,至少能夠保證蜂群越冬需要的飼料儲備,注意,全年蜜源結束以後不宜買蜂。因為這時買蜂除了購買費用外,還要買糖喂蜂。越冬時,蜂群還可能死亡,購買蜂群還應注重蜂群品質,蜂王的年齡不要超過兩年,如果在夏、秋買蜂,最好選擇當年的新王。質量好的蜂王,腹部大,尾部略尖,四翅六足健全,行動穩重。產卵面積大,而且整齊。品質好的工蜂個頭大,顏色鮮亮。開箱提脾時,不到處亂爬,性情溫順。整個蜂群要健康無病,蜂群中蜜蜂的數量,早春不宜少於2框,夏秋應在5框以上,並有一定的子脾。例如,蜂量為5框的蜂群,應有子脾3~4框,其中,封蓋子脾至少應佔一半。此外還應注意,每張巢脾上,必須有飼料脾0.5~1 kg。巢脾不要過於陳舊。巢脾上不應有很多雄峰房。
5、蜂群運回後,如果箱內吵鬧,可把箱蓋架空,放置在副蓋上通氣,並對巢門噴水。如果場地寬敞,蜂箱可以單箱排列。要求前排與後排錯開,各排之間相距2~3米,蜂箱之間相距1~2米,便於蜜蜂認巢和人員管理。如果場地小,也可雙箱並列。兩箱一組,相距20厘米。排列蜂箱時,巢門方向一般朝南,也可朝東。注意,巢門不能朝西,以免下午的陽光直射巢門,使巢溫過高。
6、蜂蟄是蜜蜂的一種自衛本能,當管理動作粗暴,或站立在蜂箱前,阻擋蜂路時,或養蜂人員身上有異味,都會引起蜂蟄,蜂蜇對人沒有害處,萬一不慎被蟄,不要緊張地用手亂拍。要沉著地用手指甲颳去蟄刺。不要用手拔刺,以免使毒液更多地進入皮膚。被蟄的部位可以用水洗滌。隨後塗一點氨水,或肥皂水,
以上,我們對蜜蜂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作好了養蜂的准備工作,接下來,我們看看蜂群的日常管理。
蜂群的日常管理
1、蜂群檢查
通過對蜂群的檢查可以讓我們掌握蜂群的變化,以便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調整,為蜜蜂創造有利的生活條件。檢查的方法分為開箱檢查和箱外觀察。開箱檢查蜂群時,為避免蜂蜇,應穿淺色服裝,帶好面罩。人要背向陽光。啟動副箱蓋時,先用刮刀輕輕撬動,再用手指推移副蓋,使其與箱口粘著的蜂膠脫離。翻轉副蓋,平放在蜂箱前。一端搭在巢門板上,便於副蓋上的蜜蜂爬回巢內。用刮刀輕輕撥動隔板和巢框,使框耳與箱身槽溝分開。用雙手拇指和食指緊捏兩端的框耳,小心的將巢脾垂直提出。注意,巢脾不能相互擦碰,以免擦傷蜂王或激怒蜜蜂。檢查巢脾的方法有兩種。
①是把巢脾提到視線的高度,先看面對的一面,再以巢脾上的梁為軸翻轉,看另一面。注意,翻轉時巢脾與地面始終保持垂直,防止蜜汁與花粉從巢房中掉出。
②是先看面對視線的一側,然後將巢脾放低,把巢脾的上部向視線傾斜45度,看另一面。
檢查巢脾時,必須在蜂箱上方進行,尤其是雙王群,最好在提脾的一側上方觀察,以免蜂王掉落,造成損失。因為蜜蜂擁擠,不利於觀察,可在巢脾提出箱口一半時,用腕力上下快速振動幾下,利用慣性抖掉蜜蜂。如果巢脾上剩餘的蜜蜂多,可用柔軟的蜂掃輕輕拂去。
2、需要檢查的內容
①要檢查蜂王是否存在。從蜂群中央提出巢脾,如果看不到蜂王也看不到卵,蜜蜂四處亂爬,並發出振翅般的叫聲。這就是蜂群喪失蜂王的表現。如果巢房中有多粒卵,而且多產於房壁上,很凌亂,表明失王很久,工蜂已經開始產卵。檢查要經過兩到三次,確認確實沒有蜂王了,才能放入新王。否則,一旦出現兩只蜂王相遇,就會兩敗俱傷,給農戶帶來損失。
②檢查蜂王產卵情況。揭開箱蓋,蜜蜂工作有條不紊,巢脾上可以看到卵,表明蜂王在產卵。一個單王的蜂群中,卵、幼蟲、封蓋子脾的比例應為1:2:4。也就是:一個卵脾,2個蟲脾,4個封蓋子脾,以及1~2框蜜粉脾。如果子脾上產卵面積大則表明蜂王產卵旺盛,群勢正常。如果蜂王胸腹部小,顏色變深,跛行,缺翅,表明這是劣質蜂王,如果脾上沒有卵,而有自然王台,蜜蜂怠工,預示將要分蜂。如果子脾面積小,蜂群比其他蜂群發展慢,表明蜂王產卵力差,或產卵處於低潮。
③檢查蜜蜂和巢脾的關系。揭開副蓋時,如果發現副蓋上、隔板外、邊脾上擠滿了蜜蜂,就表明蜜蜂多於巢脾,需要加脾。如果巢脾上蜜蜂稀少,隔板上沒有蜜蜂,說明巢脾多於蜜蜂。如果隔板上蜜蜂多,而巢脾上蜜蜂少,則說明巢內溫度高、濕度低,蜜蜂離脾。
④檢查箱內貯蜜情況。揭開巢蓋時,能夠聞到蜜的香味,可以看到各巢脾上部有加高的白色的蜂蠟蜜房蓋。提起邊脾,感到沉重。表明箱內蜜足。如果開箱後,蜜蜂表現出不安或驚慌,提脾感到輕,並且有蜜蜂掉落,說明箱內缺蜜。無病情,但子脾上蜂子不整齊,表明曾經缺過蜜。如果子脾有拋棄蜂子的現象,表明缺蜜嚴重。
3、巢脾原位裝回
巢脾檢查完成以後,必須按原位裝回,裝回時,注意蜂路應保持在8~9毫米。插上隔板,輕輕地上下搖動副蓋,催促蜜蜂離開箱沿。最後蓋好箱蓋。開箱檢查一般10~15天一次,早春時節最好在中午進行,而夏季最好在上午10點和下午4點時進行
2. 蜜蜂養殖技術
春繁期,將每兩個蜂箱並列放在一起,在無風的傍晚,給每群蜂喂糖水(蔗糖:水=1:1)或兌水蜂蜜250~300ml,2小時後,待蜜蜂興奮散團,箱內溫度升高,即可進行抖蜂緊脾。
緊脾時,只選留1張脾即可,多餘的脾全部提出,能促使蜂王快速產卵。這樣可防止早春低溫多寒潮的襲擊,使產卵圈不受凍,蜂子健康發育,同時也使一部分蜜蜂得以休息,延長壽命。
將緊脾後的1張脾放在蜂箱中央,此時蜂足以保護巢脾。靠近鄰箱的一側放1隔板,另一側放1隔板,板外再放保溫物。箱外保溫的做法是:箱底墊草,兩蜂箱之間填雜草,用塑料布防濕保溫,在陰雨天或較冷的傍晚,用塑料布將蜂箱全部覆蓋,謹防堵死巢門。傍晚視氣溫隋況,可關閉巢門。
(2)哪裡可以學到養蜂蜜技術的擴展閱讀:
蜜蜂的主要分類:
1、中華蜜蜂
軀體較小,頭胸部呈黑色,蜂王體長17.5mm左右,體色呈黑色或棕紅色,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黃色絨毛。工蜂體長11mm左右,喙長5mm左右,腹節背板呈黑色,有褐黃色環,處於高緯度、高山區的中蜂腹部色澤偏黑。
2、義大利蜜蜂
體形較黑蜂小,腹部細長,吻較長,因此可利用它為紅三葉草授粉。腹板幾丁質顏色鮮明,腹節背板第2~4節的前部具黃色環帶。性情溫順,在提脾檢查時,能保持安靜。抗病力弱,對蜂蟎的抵抗力弱。
3、卡尼鄂拉蜜蜂
大小和體形與意蜂相似,腹部細長,腹板呈黑色,腹部背板第2~3節通常有棕色斑,少數個體具紅棕色環帶,幾丁質黑色,覆毛短而密,體表絨毛灰色,雄蜂絨毛灰至灰棕色,吻長與喙長均6.6mm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蜜蜂
3. 蜜蜂養殖技術學校
蜜蜂養殖技術要點如下:
一、場地選擇
場地周圍2.5公里的半徑范圍內應具有充足的主要蜜源和輔助蜜粉源,而且主輔蜜粉源應搭配適宜;場地宜選擇在南向的近山坡地,陽光充足,背有高山為屏,上有自然遮蔭,夏季通南風,冬季阻北風,且土質肥沃,蜜源植物生長旺盛,花期長,水量充足,交通較便利。
二、蜂群的選購
1、購買時間:北方宜在4~5月份,此時正當蜂群繁殖期,挑選比較穩定,且外界環境好,飼養易成功。
2、挑選方法:在巢門口觀察,凡是工蜂出入勤奮,採集蜂帶花粉比例較多的,一般是有生氣的好群。然後開箱檢查,如工蜂安靜不驚慌,說明性情溫順;如蜂王體大。足粗,身高胸寬、腹部長而豐滿、全身密披絨毛、產卵靈活迅速而不驚慌,說明蜂王年輕健壯,產卵力強。
3、蜂群的排列:依場地大小、養蜂多少和季節情況而定。有四種排列方式:單箱排列,雙箱排列、交錯排列、三箱排列。
三、飼養
1、補助飼養:即在蜜源缺乏時所進行的人工飼喂。其方法有:①補飼蜂蜜。可用蜂蜜加溫水二成稀釋(結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釋後的蜂蜜,可採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人框式飼養器內飼喂蜜蜂。②補飼糖漿。糖漿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經加熱充分溶解後涼至微溫,最好在糖漿中加入0.1%的檸檬酸,以利於消化和吸收,此時不宜用紅糖。
2、獎勵飼養: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產期所進行的人工飼喂。一般給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漿,早春時隔日1次,以後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時間從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人為止。每框蜂每次獎勵50~100克糖漿即可。
3、飼喂花粉:目的是補充蛋白質飼料。在越冬後期及早春,補給前一年秋季保存下來的花粉,也可用黃豆粉代替。飼喂方法如下:
(1)液喂。將花粉加糖漿10倍,煮沸,待涼後放人飼養器內飼喂。
(2)餅喂。將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漿,充分攪拌均勻,做成餅狀,外包塑料紙,兩端開口,置於框樑上供蜜蜂採食。此法遇寒流時,經常採用。
4.飼喂水分及鹽類:①水分。一般每一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飼養器內盛水或在紗蓋上放濕毛巾,供自行采水。②鹽類。在糖漿中加入l%的食鹽即可。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進蜜蜂飛翔排泄。巢中央溫度提高到33~35℃,要有足夠的蜜粉源或獎勵飼養,及時打開箱蓋和保溫物,使其出巢飛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溫。排泄後即進入繁殖期,必須採取人工保溫。緊縮蜂巢,密集群勢。多群同箱飼養,箱內、外保溫,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調整和組織好采蜜群。②保持強群采蜜。控制蜂王產卵,可用隔王板將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區或巢箱中。斷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從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張脾蜂另組小群,第二天給采蜜群誘人一個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產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對於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應創造條件,促使群勢迅速發展。在適當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補充群勢。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換老劣王。②培育適齡的越冬蜂。適齡越冬蜂系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僅進行過二三次排泄飛翔,沒有做過哺育和採集工作,未分泌過王漿的幼蜂。為了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須控制流蜜期以後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譚蜂群的群勢。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肋一定時候迫使蜂王停止產卵。③適時早斷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後期,先採取蜜粉壓脾,用蜂蜜澆2~3次,這樣蜂王就會停產,同時將蜂群搬到陰冷的地方,將蜂路擴大1倍,並從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溫物,即可提早斷子。
4、冬季管理:①調節巢門。巢門高6~7毫米,寬60~70毫米為宜。②防蜂蜜結晶。加強保溫,或由巢門向箱內塞一些濕棉花球,以減少通風。③北方室內越冬。應在水結冰,大地未積雪之前人室,人室時,蜂箱在室內應離牆20厘米,第一層離地40厘米。室溫保持在0~2℃,濕度保持在75~80%之間。
4. 中國蜜蜂養殖技術
山峰養殖技術: 山蜂是野生經濟昆蟲它比家蜂體小,每30隻體重僅1克左右,而家蜂10隻體重可達1克重。山蜂採集自然界的百花釀成的蜂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可做高級營養補品。山蜂蜜還是一種防病的良葯,有補脾胃、潤肺、 養肝、解毒之功效。時下,市場售價每500克可達15~20元。一般每養一桶山蜂一年可獲蜜25千克左右,如蜂群壯,蜜源好,氣候適宜,每群蜂可 產蜜40~50千克。實踐證明,山蜂家養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不爭地,不爭肥,無公害,收益的好項目。
一、山蜂的生活習性 山蜂居於山區和半山區的樹洞、石縫里,過著群居生活。一般蜂群由6萬 只左右組成,稍大的蜂群可達7萬只左右。每群蜂由一隻蜂王、幾萬只工蜂 和幾百隻雄蜂組成。蜂群中蜂王和工蜂是永久性蜂,而雄蜂只有在繁殖期間才會出現。山蜂多選擇冬季背風、夏季陰涼的地方居住。山蜂的耐寒能力很強,冬季零下35℃~38℃也可安全過冬。夏季氣溫在35℃時仍能照常工作。 山蜂多採集野生植物的花蜜,很少採集農作物花蜜。山蜂採集花蜜時很勤勞,即使蜜源很少也極力去採集。早春和晚秋的中午,照樣飛出工作,一般每年可比家蜂多出巢工作30~45天。
二、蜂桶的製作和放置 接蜂,應先做好山蜂的窩巢即圓木蜂桶。蜂桶由底桶、繼桶、桶底、桶帽 (蓋)組成。底桶和繼桶可選用長100~120厘米、直徑40厘米左右的園木 製成。用鑿子掏成空心並清除內部木屑後呈園桶狀,桶內壁不宜太光滑。在桶體下方的邊緣處,做成一長4厘米,高1厘米的巢門。山區通常選用林 中的自然乾枯的空心樹,截出所需長度,稍加製做便成蜂桶。制好後,放在 陽光下曬干,並將桶內壁均勻掛蠟,以便山蜂定居後盡快采蜜和造蠟。一般繼桶比底桶要長2倍多,也有不分底桶和繼桶兩者合為一體的。桶底可用比 蜂桶底口面積稍大的園形木板製成。桶底和蜂桶連接處除留巢門外其餘部分 應密封好。桶的上口一般不用另加桶蓋,直接用樹皮或其它木板做成和蜂桶 口大小適中的園錐狀桶帽,扣在桶口上即可。園錐桶帽的下緣要長出蜂桶10 厘米左右。外面再加一層草編簾子以防雨水。桶帽與桶口相接處也應密封,帽的內側也應掛蠟。桶帽、桶、桶底之間應連接固定好。蜂桶做好後,放於房舍附近的背風向陽、後邊有樹、前面開闊、夏不積水、冬不積雪的地方。放桶時,蜂桶應盡量墊得高些,一般以長頸酒瓶倒立做墊墩,並在桶底墊塑料布防潮。也可用光滑的木桿或其它材料做墊墩,主要是防止鼠、螞蟻等進入巢門。蜂桶要分散擺放。放置要端正、堅固,以防桶倒蜂逃。清除蜂桶周圍的污物、雜物。接蜂前最好將桶帽下面塗少量蜂蜜。
三、接蜂方法 山蜂分群多在春季5月10日至6月2日和秋季7月20日至8月10日進行。接蜂時操作者要戴好蜂帽等保護裝備。常用的接蜂方法有巢門接蜂法和結團收捕法。巢門接蜂法:當蜂群分群開始飛成喇叭筒形狀時,在1~2分鍾內,將塗有蜂蜜的桶帽(或桶蓋)用一隻手提著。當蜂王出生時,迅速用另一隻手或手 握的草把,將蜂王托到桶帽上。手離開後,山蜂很快結團並越結越大。然後 就可把桶帽輕放在蜂桶上。當本群大部分蜂都進入桶後再蓋嚴桶帽並固定好,之後再縮小巢門或關閉巢門,在夜間妥善移動放置好蜂桶。蜂群進桶後 要注意看護,如果桶內安靜,可打開巢門,不安靜可隨時關閉巢門。 結團收捕法:在巢門接蜂未能成功時,蜂王第一次起飛不會飛太遠,一般都 落在附近樹上、房檐等處結團。此時,接蜂者可搭梯子上去,一手把蜂帽放 在蜂團上方接近蜂團,另一手用草把將蜂團由下向上驅趕,待蜂王和全群蜂在桶帽下面結團,再將桶帽提走,以引蜂入桶。此期如收捕不成功,蜂群就 會向遠處遷飛。蜂群遠處遷飛時,可用鍬或手撒揚小灰(草炭土)或潑水的方法擋住其去路,迫其停留在附近的樹上或房檐等處結團,以便再次收捕。此外,在野外發現分蜂群結團在樹枝上時,可鋸斷樹枝將蜂團放入蜂桶內,也可將其抖落在面袋裡,帶回放入蜂桶。發現山蜂群在樹窟里時,可在白天量好高度劃好記號,晚上將樹鋸斷抬回家養。先鋸去上段後鋸下段,防止桶倒蜂逃,注意人身安全。在石縫里發現山蜂時,要在其分蜂時用巢門接蜂法或結團收捕法接蜂家養。也可在山上立些空蜂桶,以招引分群蜂居住,當蜂 群住後安靜進入正常工作時,可在夜間抬回家養。
四、繁殖分群 山蜂接入蜂桶後,工蜂馬上利用蜜囊中的貯蜜營造巢脾、貯蜜,蜂王開始產卵繁殖。繁殖是由蜂王和雄蜂交尾來完成。交尾後,雄蜂因外生殖器脫落而死亡。一隻健壯的蜂王,一晝夜可產卵1000~2000粒。山蜂分群,多採用抓王法,即將蜂王放入紗布、窗紗袋裡,吊入蜂桶內上方, 等蜂群安定後,再把蜂王從紗布袋裡放到蜂桶內。一般每大桶蜂群春季可分成5~6群,秋季又分3~4群。
五、飼養方法
1.早春繁殖的弱小蜂群應進行補飼。補飼應在天黑前進行,每次喂蜂蜜250~500克,連喂2~3天。
2.新招引或越冬後期至早春時期桶內貯蜜不足的蜂群,也要進行補飼。新接的山蜂要一次補足,缺蜜的蜂群要連續補2~3天,一般每天補蜜1.5~2公斤。補飼時,先將蜜裝入盤中,蜜上放秫秸2~3個,之後將盤放進桶中。也可用白糖代替蜜進行補飼,500克糖兌500克開水,涼後補飼。補飼應在 深秋和早春的傍晚進行,以防引起盜蜂。
六、注意事項
1.控制溫度:夏季應將蜂桶放置於濕潤涼爽、敵害少的地方。如果蜂場周圍 沒有避陰樹林,可臨時搭設涼棚防署降溫,同時做好防雨工作。入冬前,要將蜂桶周圍、桶底、桶帽的縫隙用泥抹嚴。檢查溫度時,可用一根長膠管,從巢門插入蜂桶,使上端接近耳部。如果聽到桶中呈「嗡嗡」聲,表明溫度適宜,如聽到「唰唰」聲,表明溫度低,應適當關閉或縮小巢門;如果聽到 「呼呼」聲,則表明桶內溫度過高,應適當擴大巢門或採取其它措施降溫。
2.控制分群:立秋前後,蜂群易出現分群現象,當分完兩群後,要將再出現 的新蜂王掐死。以培養壯群。
3.嚴防敵害:山蜂的天敵很多,如田鼠、螞蟻、蟾蜍、蛇、蜘蛛等,為防其 危害,應在蜂桶周圍加設圍欄。
4.防葯害:蜂桶放置最好遠離農田、化工廠、採石場等可能有農葯、煙塵等 危害的地方。最好把蜂桶放置在上風頭。
5.防逃蜂:有時接蜂回來後,不幾天發現蜂都跑了。主要是因為周圍環境 不好,有煙味、葯味或其它有害氣味,或有病菌感染、寄生蟲、動物的干擾等。
七、取蜜和取蠟 取蜜從清明節後開始到白露為止。山蜂從植物上採集來的花蜜很稀,經過蜂 的加工釀造,水分才漸漸散發減少,變成較濃的蜜。待載蜜的巢脾達到蜂桶 三分之二以上時,桶內的蜜將近做滿,可考慮取蜜。 山蜂釀蜜期一般從清明到白露,生產實踐中多山蜂每年僅在白露前後進行 一次性取蜜。取蜜前用細鐵絲在繼桶與底桶之間的縫隙間插入,拉斷桶內的 蜂蠟,之後將繼桶取下放倒,再用鐵絲纏上棉花點燃,放在繼桶的一端進行 熏煙,待繼桶內山蜂飛出即可取蜜。現在多不用煙熏法,而用風吹法。就是 將繼桶放倒後,用小型吹風機從一端往另一端吹風,把山蜂吹出即可取蜜。 取蜜時,可將蜜脾混在一起破碎,用1~2層紗布包好控壓出蜜。待蜜全部 控壓出後,將殘剩的巢脾放入熱水鍋中加熱,水蒸發後,再把液體蜂蠟緩慢 倒入盛有少許(半盆)溫水的盆里。盆中的溫水可對臘進行清理,使蠟中的 雜質沉入水底,臘浮在表面,待水涼後製成固體蠟團。這種蜂臘無雜質,品 質較好。
5. 在哪裡可以學養蜜蜂
養蜂需要:1、蜂箱2、蜂具3、蜂種4、四季管理5、病害防治等。
一、蜂箱、巢框、巢礎、搖蜜機、起刮刀、面網、噴煙器、隔王板等用具。
蜂箱標准箱,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蜂箱是10框標准箱,又稱郎氏蜂箱,它是由10個巢框,箱身、箱底、巢門板,副蓋、箱蓋以及隔板組成的。十框箱:可用不變形的紅白松、杉木、青楊等堅固耐用的木材。板的厚度不少於2公分。箱內圍長465毫米、寬380毫米、高245毫米,前後壁外側各有一個扣手,便於搬運。前後壁內側上部各開一條寬8毫米、深25毫米的槽,槽口處釘上一鐵片引條,引條上沿距箱體上沿17毫米。2、箱蓋a、蜂箱大蓋b(副蓋)紗蓋。3、箱底。
二、蜂 具
蜜蜂飼養管理用具有多處,除蜂箱外還有巢礎、分蜜機、面網、起刮刀、蜂帚、隔王板等都是必需的,根據蜂的規模選用,其他蜂具如生產蜂王漿、生產蜂花粉等的用具可根據需要購置。
1.巢礎
巢礎是安裝在巢框內供蜜蜂築造巢脾的基礎,它是人工製造的蜂蠟片,經巢礎機壓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板基。有供飼養歐洲蜜蜂使用的意蜂巢礎;生產雄蜂蛹的雄蜂巢礎;飼養中蜂用的中蜂巢礎。使用巢礎築造的巢脾整齊、平整、堅固,雄蜂房少。
2、面網
面網是管理蜂群時,保護操作者頭部和頸部免 遭蜂蜇的用具。
3、起刮刀
養蜂的專用工具。一端是彎刀,一端是平刀。 用它撬動、刮、鏟東西。如撬動副蓋、刮鏟蜂箱內和巢框上的污物。
4、噴煙器
是鎮服或驅趕蜜蜂的工具。由發煙筒和網箱兩部分組成。使用時,把紙、乾草或麻布等點燃,置入發煙筒內,蓋上蓋嘴,鼓動風箱,使其噴出濃煙,但不要噴出火星。
5.蜂帚
主要用來掃除巢脾、箱體、養王框等蜂具上附著的蜜蜂,是長扇形的長毛刷。一般有兩排刷毛,刷毛長65 毫米,用不易吸水的白色馬鬃或馬尾毛製成。
6.蜂具凳
可放置管理用的蜂具和記錄本。檢查蜂群時當坐凳。
7.隔王板
隔王板是控制蜂王產卵和活動的柵板,把蜂群嚴格分隔為育蟲區和產蜜區,使幼蟲、蛹、花粉等不會與蜂蜜相混雜,工蜂可以自由通過。用14號鉛絲製成的鉛絲隔王板,牢固耐用,不易變形;兩鉛絲之間的空隙約4.4毫米,蜂王不能通過,但價格較貴,用直徑7.5毫米竹絲製作的竹絲隔王板,在我國南方取材方便,加工容易,成本低,但是牢固度較差,較易變形,隔王板分平面隔王板和框式隔王板。平面隔王板是把育蟲巢和貯蜜繼箱分隔開,便於取蜜和提高蜂蜜的質量。框式隔王板插在蜂箱內,可把蜂王控制在幾個脾上產卵。
8.飼喂用具補充飼喂蜜汁、糖漿或水的用具有多種,常用的有:
(1)巢門飼喂器,也稱瓶式飼喂器由一個廣口瓶和底座組成,瓶蓋用寸釘釘出若干個小孔,將裝滿蜜汁的瓶子倒放,插入底座,在大氣壓力下,蜜汁能被蜜蜂吸出,而不滴落。晚間將巢門飼喂的底座口從巢門插入巢內,適合進行獎勵飼喂,能避免引起盜蜂。對於未滿箱的弱群,可將它放在蜂箱內的隔板外面飼喂。河北農業大學養蜂場研製的塑料杯飼喂器攜帶方便,灌人糖漿後,蓋上底蓋,翻轉底蓋朝下平放,從巢門插入巢內。
(2)框式飼喂器
為大小與標准巢框相似的長扁形飼喂槽。有木製的和塑料的,也可用粗竹子製造。器內,有薄木片浮條,飼喂時供蜜蜂立足吸食,框式飼喂器適合進行補助飼喂。此外在巢框上樑鑿成長方形的淺槽,也可作為少量飼喂蜜汁用。
(3)巢頂飼喂器
是放置在蜂箱上面的大型飼喂器,大小類似淺繼箱的盤狀,適應緊急補充飼料和飼喂越冬飼料,一次可裝5~10升糖漿。
9.蜂王誘入器
常用的蜂王誘入器 有木套誘入器、安全誘入器和框式誘入器等數種。
(1)木套誘入器
木套誘入器是一個扁平的鐵紗籠,一端的木堵頭上開有小孔,裝有可抽拉鐵片,鐵紗籠的開口端插入一薄木板。
(2)安全誘入器,又稱扣脾誘入器是一個長方形的銀絲紗籠,四壁的下部有鐵片制的齒牙,可以壓入巢脾,下部有一可抽出的鐵片。
(3)全框誘入器
用木板或鐵板為框架,兩個大側面裝備鉛絲紗,其內部寬度約43毫米,高度245毫米,剛好可裝入一個巢脾,上面有抽拉板。
(4)蜂王籠
是用鉛絲紗製成的長方形小籠,體積約23橐米×33毫米×50毫米,其上面鐵壁有一圓孔,由此可放入王台或蜂王,圓孔上有滑動的鐵片蓋,下部裝有可開閉的木製飼料槽,槽內可裝入煉糖。可用來誘入王台或蜂王,也可以囚禁蜂王。近年來廣泛使用一種竹絲製作的蜂王籠,以四周鑽有小孔的塑料片,作上下兩端,用直徑2毫米的竹絲插入小孔,圍成長方形小籠,體積約20毫米×33毫米×50毫米,每根竹絲間距3毫米,其中有一根竹絲較長,是活動的,可以拉出,由此處放入蜂王。多用於晚秋或冬季,將蜂群的蜂王關入竹絲蜂王籠,使蜂王停產,便於防治蜂蟎。
三、蜂種
選擇蜜蜂了。現在飼養的主要蜂種是意蜂和黑蜂系的雜交蜂種。初養蜂的,早春最早的時候,一般買個四箱左右,三箱到四箱的蜂,這個蜂就可以搞飼養了。
(一)東方蜜蜂
東方蜜蜂有許多自然品種,如印度蜂、爪哇蜂、日本蜂以及中華蜜蜂等。
中華蜜蜂(中蜂)是我國的土著蜂。工蜂體長10~12毫米;腹節背板黑色,有明顯或不明顯的褐黃環。在高緯度、高山區中蜂的腹部色澤偏黑;處於低緯度、平原區的色澤偏黃。全身被灰色短絨毛。喙長4.5~5.6毫米。雄蜂體長11~14毫米,體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絨毛,蜂王體長l4~19毫米,體色有黑色和棕紅色兩種,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黃色絨毛。
工蜂嗅覺靈敏,發現蜜源快,善於利用零星蜜源,飛行敏捷,採集積極,不採樹膠,蠟質不含樹膠。抗蜂蟎力強,盜性強,分蜂性強,蜜源缺乏或病蟲害侵襲時易飛逃。抗巢蟲力弱,愛咬毀舊巢脾。易感染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病。蜂王產卵力弱,每日產卵量很少超過1000粒,但根據蜜粉源條件的變化,調整產卵量快。蜂群喪失蜂王易出現工蜂產卵。
中蜂因為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蜂種,對各地的氣候和蜜源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穩產和適於定地飼養,特別在南方山區,具有其他蜂種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西方蜜蜂 我國飼養的西方蜜蜂都屬於歐洲類型,我們常稱它們為歐洲蜜蜂。
1、義大利蜂 為黃色品種。工蜂腹板幾丁質黃色,第二至第四節腹節背板前緣有黃色環帶。體長12~14毫米,絨毛淡黃色;喙長 6.2~6.9毫米。分蜂性弱,能維持強群;善於採集持續時間長的大蜜源。造脾快,產蠟多。性溫和,不怕光,提脾檢查時,蜜蜂安靜。抗巢蟲力強。意蜂易迷巢,愛作盜,抗蜂蟎力弱。蜂王產卵力強,工蜂分泌蜂王漿多,哺育力強,從春到秋能保持大面積子脾,維持強壯的群勢。
意蜂是我國飼養的主要蜜蜂品種。它的越冬性能不如東北黑蜂和其他歐洲黑蜂。意蜂除在華南亞熱帶地區越夏困難,在西藏地區沒有飼養外,在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卡尼鄂拉蜂卡蜂的大小和體型與意蜂相似,腹板黑色,體表絨毛灰色,喙長6.4~6.8毫米。卡蜂善於採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分蜂性較強,耐寒,定向力強,採集樹膠較少。性溫和,不怕光,提脾檢查時蜜蜂安靜。蜂王產卵力強,春季群勢發展快。主要采蜜期間蜂王產卵易受到進蜜的限制,使產卵圈壓縮。 3.喀爾巴阡蜂 它是卡尼鄂拉蜂的一個地方品種,形態和生物學特性與卡蜂相同。
4.東北黑蜂黑龍江省飼養的東北黑蜂。是卡蜂和歐洲黑蜂的雜交種,並混有義大利蜂的血統。體型與卡蜂相似,腹節背板黑色,絨毛灰色,喙長平均6.4毫米。分蜂性較弱,耐寒,性溫和,不怕光。蜂王產卵力強,春季群勢發展快,善於採集流蜜量大的蜜源。
5.歐洲黑蜂工蜂體長12~15毫米,腹部粗壯,背板黑色,有的在第二三腹節背板有黃棕色斑,絨毛深棕色,喙長平均6.4毫米。分蜂性較強。採集樹膠多,怕光,檢查時蜜蜂亂爬。蜂王產卵力較強,春季群勢發展平緩,善於採集夏秋季的主要蜜源。我國新疆伊犁一帶飼養的歐洲黑蜂也叫新疆黑蜂,大部分已經與義大利蜂混雜。
蜜蜂養殖技術要點如下:
蜜蜂生活的最適合氣溫15~25攝氏度。氣溫在5~35攝氏度時(白晝蔭處氣溫,下同)蜜蜂就能出巢活動,蜂王在巢內產卵,工蜂哺育幼蟲,整個時期可稱為繁殖期。這個時期外界往往有蜜粉源,也是生產各種蜂產品的生產時期。氣溫長時期在10攝氏度以下時,蜂王停止產卵,蜜蜂減少或停止出巢活動,在蜂巢內結成蜂團,轉入斷子越冬期。在溫帶地區,冬季蜂王停止產卵,只有老蜂逐漸死亡,沒有新蜂羽化,蜂群中蜜蜂的數量漸漸減少;夏季蜂王每日的產卵量往往超過1500粒,新蜂的羽化數大大超過老蜂的死亡數,蜜蜂的數量逐漸增多,蜂群發展到高峰。蜂群中蜜蜂和子數量的變化,每年都有相似的順序和速度,它主要取決於氣候和蜜蜂數量和質量的變化,蜂群在一年中的生活,一般可劃分為若干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它的特點,但是在這些時期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 1、恢復期早春從蜂王開始產卵,蜂群又開始哺育蜂子起,到蜂群恢復到越冬前的群勢為止。北方蜂群越冬期長,蜂王在2月底至3月開始產卵;長江中下游地區,蜂王在1月開始產卵。通常,越冬蜂經過排泄飛翔後積極培育蜂子。大約經過1個月,當年培育的新蜂將大部分越冬蜂更替,新蜂比越冬的老蜂哺育蜂子的能力提高 2~3倍,為蜂群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2、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蜜蜂哺育蜂子能力迅速提高,蜂王產卵量增加,每天羽化的新蜂超過了老蜂的死亡數,蜂群發展壯大,蜜蜂和子脾數量都持續增加。有的蜂群出現雄蜂子和雄蜂。蜂群發展到8~10框蜂(蜜蜂在2萬只以上),便進入強盛時期。 3、強盛時期北方一般出現在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在春末夏初。這個時期,蜂群可發展到20~30框蜂(3萬~6萬只蜂),子脾8~12框,群勢相對穩定,蜂群往往出現分蜂熱(造王台,培育新蜂王,作自然分蜂的准備)。強盛時期,常有主要蜜蜂源植物大量開花、流蜜,是蜂群突擊採集飼料的時期,也是養蜂生產的時期。 4、秋季蜜蜂更新時期秋季,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結束後,蜂群培育的冬季蜂更替了夏季蜂,冬季蜂主要是沒有哺育過的工蜂,它們的上顎腺、舌腺、脂肪體等都保持發育狀態,能夠度過寒冬,到來年春季仍然能夠哺育幼蟲。 5、越冬時期晚秋,隨著氣溫下降,蜂王減少產卵,最後完全停產。氣溫下降到5攝氏度以下,蜜蜂周圍溫度接近6~8攝氏度時,蜜蜂結成越冬蜂團。周圍溫度繼續下降時,蜂團就收縮,同時中心的蜜蜂產生熱量,使蜂團內部溫度升到14~30攝氏度,表面溫度保持在6~8攝氏度。越冬期間沒有新蜂羽化,只有老蜂死亡,蜜蜂數量逐漸減少;早春蜂群中的蜜蜂數量減少到最低點。實踐證明,秋季培育的越冬蜂多,強群越冬,蜜蜂死亡率低,飼料消耗少,能保存實力,來年春季蜂群恢復發展快,能夠利用早期蜜源。強群哺育的蜜蜂體格強壯、器官大、壽命長,採集力強,而且強群抗病力強,管理省工,是取得高產、穩產的基礎。 6、亞熱帶地區的蜂群越夏亞熱帶地區的7~9月,氣溫常在35攝氏度以上,並且缺乏蜜源,蜂王停止產卵,蜜蜂只在早晚出巢活動。為維持適宜的巢溫,蜜蜂扇風,加強通風,采水降溫,體力消耗很大,很快衰老死亡,群勢迅速下降。 10月氣溫下降,有桉樹等蜜粉源,蜂王恢復產卵,蜜蜂又開始育蟲,蜂群進入恢復發展時期。一、場地選擇
場地周圍2.5公里的半徑范圍內應具有充足的主要蜜源和輔助蜜粉源,而且主輔蜜粉源應搭配適宜;場地宜選擇在南向的近山坡地,陽光充足,背有高山為屏,上有自然遮蔭,夏季通南風,冬季阻北風,且土質肥沃,蜜源植物生長旺盛,花期長,水量充足,交通較便利。
二、蜂群的選購
1、購買時間:北方宜在4~5月份,此時正當蜂群繁殖期,挑選比較穩定,且外界環境好,飼養易成功。
2、挑選方法:在巢門口觀察,凡是工蜂出入勤奮,採集蜂帶花粉比例較多的,一般是有生氣的好群。然後開箱檢查,如工蜂安靜不驚慌,說明性情溫順;如蜂王體大。足粗,身高胸寬、腹部長而豐滿、全身密披絨毛、產卵靈活迅速而不驚慌,說明蜂王年輕健壯,產卵力強。
3、蜂群的排列:依場地大小、養蜂多少和季節情況而定。有四種排列方式:單箱排列,雙箱排列、交錯排列、三箱排列。
三、飼養
1、補助飼養:即在蜜源缺乏時所進行的人工飼喂。其方法有:①補飼蜂蜜。可用蜂蜜加溫水二成稀釋(結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釋後的蜂蜜,可採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人框式飼養器內飼喂蜜蜂。②補飼糖漿。糖漿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經加熱充分溶解後涼至微溫,最好在糖漿中加入0.1%的檸檬酸,以利於消化和吸收,此時不宜用紅糖。
2、獎勵飼養: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產期所進行的人工飼喂。一般給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漿,早春時隔日1次,以後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時間從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人為止。每框蜂每次獎勵50~100克糖漿即可。
3、飼喂花粉:目的是補充蛋白質飼料。在越冬後期及早春,補給前一年秋季保存下來的花粉,也可用黃豆粉代替。飼喂方法如下:
(1)液喂。將花粉加糖漿10倍,煮沸,待涼後放人飼養器內飼喂。
(2)餅喂。將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漿,充分攪拌均勻,做成餅狀,外包塑料紙,兩端開口,置於框樑上供蜜蜂採食。此法遇寒流時,經常採用。
4.飼喂水分及鹽類:①水分。一般每一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飼養器內盛水或在紗蓋上放濕毛巾,供自行采水。②鹽類。在糖漿中加入l%的食鹽即可。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進蜜蜂飛翔排泄。巢中央溫度提高到33~35℃,要有足夠的蜜粉源或獎勵飼養,及時打開箱蓋和保溫物,使其出巢飛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溫。排泄後即進入繁殖期,必須採取人工保溫。緊縮蜂巢,密集群勢。多群同箱飼養,箱內、外保溫,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調整和組織好采蜜群。②保持強群采蜜。控制蜂王產卵,可用隔王板將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區或巢箱中。斷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從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張脾蜂另組小群,第二天給采蜜群誘人一個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產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對於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應創造條件,促使群勢迅速發展。在適當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補充群勢。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換老劣王。②培育適齡的越冬蜂。適齡越冬蜂系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僅進行過二三次排泄飛翔,沒有做過哺育和採集工作,未分泌過王漿的幼蜂。為了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須控制流蜜期以後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譚蜂群的群勢。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肋一定時候迫使蜂王停止產卵。③適時早斷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後期,先採取蜜粉壓脾,用蜂蜜澆2~3次,這樣蜂王就會停產,同時將蜂群搬到陰冷的地方,將蜂路擴大1倍,並從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溫物,即可提早斷子。
4、冬季管理:①調節巢門。巢門高6~7毫米,寬60~70毫米為宜。②防蜂蜜結晶。加強保溫,或由巢門向箱內塞一些濕棉花球,以減少通風。③北方室內越冬。應在水結冰,大地未積雪之前入室,入室時,蜂箱在室內應離牆20厘米,第一層離地40厘米。室溫保持在0~2℃,濕度保持在75~80%之間。病蟲害防治:1、蜂蟎小蜂蟎嚴重,而且封蓋子脾又較多時,應將所有封蓋子脾抽出,用硫磺煙熏3-5分鍾,熏後通風10-20分鍾將子脾送回原箱。
2、美洲幼蟲病每框蜂可喂3萬單位四環素,或先鋒黴素。發病治療,可用磺胺噻唑納和土黴素片交替或混合使用,每片混合稀蜜液喂蜂16框,連續喂7-10天。
3、大肚病又叫痢疾病,大多是蜜蜂消化不良和沒有及時排泄所致。可用氟哌酸、酵母片一定劑量混合在40-50%的稀蜜水中飼喂2-3天。
4、黑蜂病又叫癱瘓病。主要由於低溫和環境潮濕引起,可用20萬單位金黴素或新生黴素糖漿治療,每隔2天喂1次,連續3-4次。
5、白堊病可用浙農大蜂研所研製的白堊凈二號,每個幼蟲脾噴0.4克,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