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有什麼習俗嗎
1.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2.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3.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B. 自己養的蜂蜜可以直接吃嗎
1.可以吃,有些人擔心有毒蜜源,但是有毒蜜源植物可以分為幾類,有的毒蜂不毒人,有的是毒人不毒蜂,如油茶蜜,人吃了沒事,但是蜜蜂不行;珍珠花蜜,蜜蜂吃了沒事,人吃了不行。
2.蜂農很少會把蜜蜂放到有毒蜜源的地方去採集花蜜,蜜蜂本身對有毒蜜源也會據而遠之。他們自己也會判斷,蜜蜂比我們想像中聰明。有毒蜜源很難形成片區,只是偶爾幾株,即使蜜蜂採集了,也會因為損耗、自食等因素消耗掉,微不足道的量。
3.國家蜂蜜標准新規已經去除了對有毒蜜源的定義。那也就表示有這么多年來,幾乎沒有案例直接表示是人吃了蜂蜜直接導致中毒、身亡等。
4.關於衛生問題,天然成熟蜂蜜本身具有很強的殺菌抗菌作用,而且含有多種營養物質一般都不會含有致病菌,這個叫原蜜,完全不需要高溫消毒。
5.國際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蜂蜜是地球上唯一不會腐敗變質的食物。高溫加熱後的蜂蜜香味揮發,滋味也改變,因此天然成熟蜂蜜的吃法是用溫開水或者涼開水稀釋後直接服用即可。
(2)紅包傣族蜂蜜可以吃嗎擴展閱讀:
其實蜂蜜沒有「生、熟」之分,蜂蜜一般都是從蜂箱中取出,經過濾分裝後直接上市的。
蜂蜜能夠直接使用,人類已經食用天然蜂蜜幾千年了。只是最近才有加工蜂蜜之說。但是天然的蜂蜜會有雜質,這些雜質全是蜂蠟,是葯材,可以食用的,可是一般人不知道,覺得有臟東西。
加工過的雜質全過掉了,但是加工的話,是先高溫把蜂蜜融化,再過濾的,這樣經過高溫蜂蜜的營養價值就被破壞了呢。
純天然蜂蜜可分成熟天然蜂蜜和未成熟天然蜂蜜,成熟天然蜂蜜是蜜蜂采來花蜜後經蜜蜂加溫,扇風,排除水分,當水分在百分之二十以下時,蜜蜂用蠟將其封蓋即為成熟天然蜂蜜,也叫封蓋蜜,此蜜只要密封好可放十年不變質,但有些蜜會顏色加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然蜂蜜
C. 蜂蜜可以直接吃嗎
可以直接吃。
蜂蜜是一種天然食品,味道甜蜜,所含的單糖不需要經消化就可以被人體吸收,對婦幼特別是老人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蜂蜜的成分除了葡萄糖、果糖之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1千克的蜂蜜含有2940卡的熱量。另外,蜂蜜是糖的過飽和溶液,低溫時會產生結晶,生成結晶的是葡萄糖,不產生結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蜂蜜的品級一般是按濃度來分的。蜂蜜的濃度主要按成熟度分,習慣上用蜂蜜波美度,即在標准室溫20℃下,蜂蜜中可溶性固形物的百分含量。根據不同濃度,蜂蜜分為一級品和二級品,一級品水分含量≤ 20%,二級品蜂蜜水分含量≤ 24%。
(3)紅包傣族蜂蜜可以吃嗎擴展閱讀:
早晨一杯蜂蜜水清腸排毒。經常早晨喝蜂蜜水的朋友會發現,基本每天都會廁所便便一次,非常規律,會形成一種習慣,這樣每天排毒非常及時。
清晨起來一杯蜂蜜水,有利於清理腸胃,有助於排除體內垃圾。蜂蜜所產生的能量比牛奶高約5倍,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補充給人體能量,消除人體疲勞和飢餓。
午後一杯蜂蜜水補充能量。每天下午3、4點,正值午餐與晚餐之間,也是能量消耗最大最疲勞的時候,此時機體處於「飢餓」狀態,及時補充一杯溫熱的蜂蜜水,既讓混沌的大腦在芬芳香味中有所清醒,還能夠補充一些糖分和能量。
睡前一杯蜂蜜水安神助眠。中醫有句話:「朝朝鹽水,晚晚蜜湯」。說的意思是:每天早起空腹喝淡鹽水,每天晚上睡前喝蜂蜜水。
蜂蜜中的葡萄糖、維生素可以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神經緊張,促進睡眠,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睡前一杯蜂蜜水,可以幫你舒緩情緒,提高睡眠質量。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蜂蜜水怎麼喝?千萬不要用開水沖蜂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健康網——懂蜂蜜 要知道八個指標
D. 鮮為人知的頂級食材-酸蜂蜜簡介
要介紹酸蜂蜜,必須了解什麼是酸蜂,它又跟我們熟悉的中華蜂及其蜂蜜又有著怎樣的聯系?為什麼說是它們是頂級的食材,它們又有著怎樣的食療效果?
酸蜂是什麼:
酸蜂又名無刺蜂,是蜜蜂總科蜜蜂亞科麥蜂族(Meliponini)昆蟲,。酸蜂形體小,一般只有普通蜜蜂的十分之一大小,無蜂刺。通常前腳攜帶粘性較強的膠類物質,用於築巢和自衛。所以又稱粘蜂。其蜂蜜甜中帶酸,故稱其為酸蜂。
酸蜂生活在哪裡:
全世界有500多種無刺蜂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南美洲、非洲及東南亞各國,我國的海南及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均有分布。由於無刺蜂的生存依賴於大面積的森林,因而無刺蜂正日益面臨著文化、經濟及生態方面的挑戰。同時,無刺蜂的興衰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反映當地森林採伐及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參考指標。
酸蜂跟我們現在熟悉的中華蜜蜂是怎樣的生存關系:
酸蜂築巢一般選擇在高大原始雨林樹木的頂端樹洞中隱蔽的土崗下。一巢一孔,用於進出。遇到攻擊時它們會傾巢出動,用前腳攜帶的蜂膠團,將黑熊或野豬等侵入者的眼睛粘住,使其無法睜眼,迫其知難而退。當 中華蜜蜂 的天敵 胡蜂 靠近時,酸蜂會義無反顧的對比其體型大十倍的胡蜂發起進攻,用蜂膠將其翅膀粘牢,使其無法飛行,兇猛的胡蜂被迫紛紛落地,頓失空中橫行的優勢。因此,中華土蜂多選擇有酸蜂的地方比鄰而居,當酸蜂 蜂糧 (花粉)短缺時,中華土蜂自己會節衣縮食,將節省下的蜂糧由工蜂送給酸蜂食用。在百花盛開的原始雨林中,中華土蜂一般會把如野黃蓮,野生三七等葯用價值高的花蜜留給酸蜂去采,自己則飛到距離較遠的森林中采蜜,形成了原始雨林谷獨特的共生現象。
野生蜂蜜與人工飼養的蜂蜜區別在哪裡?
人工飼養和工業量產的蜂蜜受地域和氣候的限制,蜜蜂並不能一年365天採集到自然界的花粉,所以在無花粉的季節,飼養者必須給蜜蜂餵食白砂糖等人工飼料,確保蜂蜜的產量穩定和蜂群的生存率。久而久之,飼養的蜜蜂腸胃會發生變化,激素分泌也會產生紊亂,其所產的蜂蜜品質會大幅下降。而野生的蜂蜜,則遵守大自然優勝惡劣汰法則,以增加花粉儲藏量,物種共生,挨餓甚至死亡的方式渡過寒冬,這種倔強精神成就其所產的蜂蜜有著獨特的風味和不一樣的食療效果。
地酸蜂蜂巢:
樹酸蜂蜂巢:
酸蜂蜜的產區:
亞熱帶野生蜂種酸蜂產的蜜,因蜜有果味,口感酸甜而得名。酸蜂蜜國內主要產自雲南西南部,臨滄、普洱、德宏、西雙版納均有分布。國外產區為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緬甸、印尼等。眾多產區中,以緬泰柬的亞熱帶雨林最適合酸蜂生長,故為酸蜂蜜的主要資源產區。酸蜂屬於小型蜂種,因此產蜜量也比較低,酸蜂有多個亞種,有在地底下築巢的,也有在樹洞里築巢的,所產的蜜口感、品質有差異,但不影響其療效。
酸蜂蜜誰在吃?食用歷史有多長?
早在1900年左右,在柬埔寨和泰國的皇室、僧廟與土著部落早有酸蜂的記載,食療價值極高。因為完全依靠人工採挖,來源珍貴和稀少,這些佳品往往限量上供於名望僧侶和土著部落長老。酸蜂因為采蜜過程中優先採集葯用價值高的植物花蜜,因而其蜜甜中帶酸,非常可口。僾伲族、傣族、基諾族等森林居住的少數民族,一般將酸蜂蜂蜜視為強身健體的靈丹妙葯。幾千年的食用經驗證明酸蜜在消食化積、潤腸通便、清熱潤沛、解毒安神有顯著功效。僾伲老人喝一碗酸水安然入睡,僾伲姑娘用酸蜜洗臉如花似玉,僾伲兒童吃一勺酸蜜活潑強壯。 傣族 、 哈尼族 等少數民族都有採集酸蜂蜜的傳統,並且相信酸蜂蜜能強身健體,有調理咳嗽、腸胃的功效,常將酸蜂作為滋補品采與寨子里的老人、小孩、孕婦或病人食用。
酸蜂蜜療效的現代研究:
1999年7月,第一次酸蜂國際研討會在墨西哥召開。酸蜂蜜的化學標准草案也第一次在法國舉行的蜂蜜專家特別會議中被提出來。酸蜂蜜具有廣泛的葯效作用。常見的酸蜂蜜的葯效作用見表1。從表中可見,酸蜂蜜的葯效作用涉及人體的多個系統,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女性生殖系統、皮膚及外表病變。除蜂蜜外,從酸蜂巢中獲得的花粉及蜂蠟也經常用於病症的治療。Melipona和Trigina的幼蟲更成為當地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在瓜地馬拉、墨西哥和委內瑞拉,酸蜂蜜常被用作治療白內障,並取得了不錯的療效(表1)
酸蜂蜜與普通蜂蜜相比有什麼特點:
1、濃度較低:因為酸蜂巢的獨特封閉結構,導致酸蜂釀的蜜濃度較其他蜂種低;
2、有果味:酸蜂蜜的口感是酸甜的,類似果味;
3、有樹脂味:和其他蜂種自身能分泌蜂蠟不同,酸蜂的築巢材料來自 樹脂 ,因此蜜帶有一定樹脂味。
野生酸蜂蜜為何如此難得?
自古以來,野生蜂蜜被人為摻雜實為常事。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今出晉安檀崖者,多土蜜,雲最勝。出東陽臨海諸處多木蜜; 出於潛、懷安諸縣多崖蜜,亦有雜木蜜及人家養者,例皆被添,殆無淳者,必須親自看取之,乃無雜爾,且又多被煎煮。其江南向西諸蜜,皆是木蜜,添雜最多,不可為葯用。 道家丸餌,莫不須之。仙方亦單煉服之。致長生不老也。
可見,野生的中華蜂蜜已經如此難得,更別說是野生的酸蜂蜜。因為酸蜂是小型蜂種,產蜜周期較長,一般在3年左右。另外此類蜂群產蜜量較低,一窩很少超過一公斤。更困難的是,酸蜂警惕性非常高,一旦蜂巢被偷,未來三年內絕不在附近1公里范圍內築巢。另外,亞熱帶雨林每年均有雨季,雨季一到,無法采蜜。所以,一年裡,能進雨林采蜜的時間不到6個月。如此難得的佳品,就是當地人也難以採集和食用,所以,如不是本人在現場監督,酸蜂蜜百分百會被摻雜。
*掘地三尺挖蜂巢:
*一不留神,蜂巢挖壞了,但可見酸蜂巢的花粉:
*功夫不負有心人,挖出完整一個地酸蜂巢:
E. 傣族的民族習俗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傳上座部教,亦稱小乘佛教[5]。據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傳進來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傣族稱宗教為「沙煞納」,把他們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納帕召達麻」。帕召達麻指的就是佛祖喬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在西雙版納,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宗教習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認為這樣才算有教化,不野蠻。並且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當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文化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葯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
[民族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目。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民族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不能隨便大聲喧嘩。
]【民族飲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蟲類特產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後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築巢於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後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生。
特色飲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禮儀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
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
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傣歷7月15日)、開門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節慶食俗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新娘過門後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並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後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典型食品
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餚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
民族服飾】
女性服飾
傳統
傣族民族服飾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現代
婦女服裝既保持了傣族的傳統特色,又吸收了漢族風格。傣族傳統的短衫和筒裙仍為女性所青睞。她們所穿上衣袖管細長,僅容一支胳膊穿過。衫身緊窄,長僅及腰,剛好在筒裙的銀腰帶上,以淺色居多。天冷時,外套各種彩色的毛衣、西裝。
老年婦女以白毛巾纏頭。中年婦女留長發,盤發於頂,用各色紗巾包頭,幼女也用紗巾裹頭。少女、青年婦女則梳發辮,發式和內地相同。只有在節日時,少女們才綰髻於頂略向左傾,飾以插簪,鮮花等。青年女子盤發時,頭發不夠長,就把一絲襪套於發上,以增加頭發的長度,盤成發髻。
婦女們喜歡帶手鐲、戒指、耳墜、項鏈等,這些物飾金質、銀質、玉石均可,仿製品也行。女嬰生下來幾天,就由家長用消過毒的針為娃娃扎耳,為帶耳環作準備。對女性而言,銀腰帶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帶上飾以孔雀、蓮花等各種花型。女人們認為銀腰帶越寬就越美。
「筒帕」仍很流行,但多是中年婦女使用,很多姑娘已改背皮包。
男性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男女老幼均喜歡赤腳穿拖鞋。
]【民族風俗】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發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到過雲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潑水節,可是潑水節由來的傳說卻有兩種。西雙版納、德宏的傳說都是由「七公主殺火魔」的故事得來,而位於麗江華坪地區的傣家潑水節的故事卻獨具特色。這里的傣族人是中國乃至亞洲緯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還有,傳說諸葛亮曾經來過這,並教會傣族人民洗澡、造高房、種植等,所以到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大家會相互撲水表示祝福。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潑水節活動
劃龍舟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象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潑水節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
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傣族家庭】
家庭形態
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態,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權制小家庭。由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在西雙版納,解放前還保留著較多對偶婚的殘余,表現為家庭和婚姻關系不是很穩定,結婚、離婚比較自由。但由於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關系他們對家族和村社所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因此需要家族長和村社頭人的同意。
男女雙方戀愛成熟,男方即請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親。這時,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發言,由家族長和本村社頭人答話,詢問「上門」年限和如何宴請親友等,經族長頭人認可即可結婚。婚後男方必須如約到女家勞動數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時,由村社分給「份地」。假若雙方意見不合,徵得頭人同意,互遞一對蠟條就算辦了離婚手續;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紀多大,也要辦離婚手續,即以蠟條一對放在死者棺上,將館材送至樓口,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耿馬、孟連傣族家庭婚姻形態與西雙版納大同小異,不過對偶婚的殘余更為淡薄,主要表現為不能輕易離婚。
家庭婚姻
德宏和內地傣族地區的家庭婚姻具有更為鮮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買賣和包辦的基礎上。一般彩禮合三百元,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要負擔「開門錢」、「關門錢」、「拜堂錢」、「佛爺費」、「認親費」、「媒人費」等,達十幾種。這實質上成了婦女的身價。
不少家庭貧困的青年男子,由於無法負擔這一筆費用,便採取了偷親、撿婚的形式,即男女雙方感情成熟後,確定「搶婚」日期。男青年倍其夥伴,身帶砍刀、銅錢,到預定地點埋伏,待姑娘走來,「搶」著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將銅錢撤下逃去。既成事實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親,雙方邀請頭人、親友會商解決,聘禮定後,才正式過門成親。
此外,在這些地區,入贅的現象也較普遍,但在性質上和西雙版納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習俗的遺留,而是封建婚姻的產物。入贅的人社會地位極低,他們的子女沒有財產繼承權。
傣族婚札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親。舉行婚禮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內設置「茂歡」(直譯為魂桌),擺上一至三張蔑桌,用芭蕉葉鋪面,上擺煮熟的雌雄子雞一對,和用芭蕉葉盛裝的糯米飯以及米酒、舂鹽棒、食鹽、芭蕉、紅布、白布、白線等物。雌雄子雞需用傣語稱為「索累東」的芭蕉葉做成的葉帽罩蓋。作好舉行婚禮的准備後,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門。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親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樓上舉行結婚儀式。
儀式開始時,主婚人端坐在「茂歡」後的正中位置,長者圍桌而坐,一對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對主婚人而跪,親友圍於兩旁。坐在「茂歡」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靜聽主婚人念誦祝詞。主婚人揭去蓋在食物上的葉帽,先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個美好、吉祥的日子,現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時辰,你倆恩恩愛愛結成夫妻,金鳳與銅鳳結成一對,日子會幸福美好,願生子會得子,盼生女會得女,祝福你們幸福美滿,永不離分。」。
主婚人念完祝詞以後,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團糯米飯,蘸點米酒、食鹽、舂鹽捧、芭蕉後擺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條長長的白線,從左至右纏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將白線兩端搭在「茂歡」之上,表示將一對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後再拿兩縷白線,分別纏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願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無災無難。在座的長者也各拿兩縷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手上,邊拴線,邊念些祝願詞。拴完線後,婚儀基本結束,婚宴開始,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致意。
F.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傣族人的習俗: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傣族人的婚禮: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傣族飲食文化: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乾巴絲,包燒魚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極。普洱茶是雲南普洱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
傣族重大節日: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G.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1、服裝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
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3、習俗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分布: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H. 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
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男女雙方戀愛成熟,男方即請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親。這時,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發言,由家族長和本村社頭人答話,詢問「上門」年限和如何宴請親友等,經族長頭人認可即可結婚。
(8)紅包傣族蜂蜜可以吃嗎擴展閱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
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
I. 新鮮蜂蜜可以直接吃嗎
當然可以,蜂農采釀的新鮮蜂蜜好比初級農產品,完全可以直接吃,屬於真正的純天然蜂蜜,不需要經過任何加工、消毒殺菌。其實蜂蜜本身就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早在二戰時期,德國士兵將蜂蜜用於傷口消炎。
真正的好蜂蜜是自然成熟蜜,富含多種活性營養成分,可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我和老婆一直在喝苗子蜂情的洋槐蜜,屬於自然成熟蜜,他父母採的蜜。而經過加工濃縮的蜂蜜營養成分不全面,加工造成蜜香揮發,滋味也改變,商場超市大多都是這種蜂蜜。因此,自然成熟蜜的吃法是用50℃以下的溫開水或者涼開水稀釋後,直接服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