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蜉蝣怎麼念
fu you都是二聲
B. 《蜉蝣》全詩的讀音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fú yóu zhī yǔ,yī cháng chǔ chǔ。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chù。)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fú yóu zhī yì,cǎi cǎi yī fu。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xī。)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fú yóu júe yùe, má yī rú xǔe。xīn zhī yōu yōu, yú wǒ guī shuō。)
【注釋】
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澤。蜉蝣:一種昆蟲,壽命只有幾個小時到一周左右。
楚楚:鮮明貌。一說整齊干凈。
於(音wū烏):通「烏」,何,哪裡。
采采:光潔鮮艷狀。
掘閱(音xué穴):挖穴而出。閱:通「穴」。
麻衣:古代諸侯、大夫等統治階級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縫制。
說:(音睡):住,居住。
【譯文】
蜉蝣的羽啊,像穿著衣裳鮮明楚楚。心裡的憂傷啊,不知哪裡是我的歸處?
蜉蝣的羽啊,像穿著衣衫修飾華麗。心裡的憂傷啊,不知哪裡是我的歸息?
蜉蝣多麼光澤啊,像穿著禮服潔白如雪。心裡的憂傷啊,不知哪裡是我的歸結?
簡介:
《蜉蝣》,《詩經·曹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曹地漢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蜉蝣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於水澤地帶。幼蟲期稍長,個別種類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為成蟲,即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完成其物種的延續後便結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蟲。它身體軟弱,有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那姿態是纖巧而動人的。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後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因而,這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乃至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鑒賞: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
說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說,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於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於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當然,活著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實也是最大的無奈與最大的哀傷。於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的象徵。
這詩的內容簡單,結構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力。變化不多的詩句經過三個層次的反覆以後給人的感染是濃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麗經這樣處理,便有了一種不真實的艷光,那小蟲的一生竟帶上了鋪張的華麗;但因這種描寫之間相隔著對人生憂傷的深深感喟,所以對美的贊嘆描畫始終伴隨著對消亡的無奈,那種曇花一現、浮生如夢的感覺就分外強烈。
這詩的情調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裡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於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蒂是表現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出聲音和光色,感嘆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毛詩序》解說此詩,以為是諷刺曹昭公的奢侈,後人有贊同也有不贊同的。以蜉蝣來諷刺國君的奢侈,實在有點比擬不倫的感覺。不過從詩的內容來看,它所傳達的是貴族階層的情緒,應無疑問。從曹國的特定背景來看,一則其地多湖泊,適宜於蜉蝣生存,一則其國力單薄,處於大國的威逼之下,這里的士大夫也許因此對人生更多憂懼和傷感吧。
C. 蜉蝣的英文怎麼說
dayfly
n fly
ephemera
ephemerid
may fly
金山詞霸上查得!肯定對!
D. 蜉蝣是什麼
文學記載
蜉蝣是中國文人騷客心儀的對象。《詩經·曹風》就歌唱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婦女衣裙聯系起來了,像輕雲舒捲,如嫩柳拂水。《淮南子》進一步說:「蠶食而不飲,二十二日而化;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蜉蝣不食不飲,三日而死」,更作了科學上的比較描述。到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加了神來的一筆:「蜉,水蟲也,……朝生暮死」,一句話抓住了蜉蝣的生態特徵。西洋人也早就發現了蜉蝣夭壽,它的昆蟲學學名叫做ephemeron,是希臘哲人亞理士多德給起的,意思直截了當就是「短促」。
我國古代人對蜉蝣習性的觀察
「蜉蝣」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國風·曹》中的《蜉蝣》詩(可能作於曹昭公在位的公元前661—公元前651年間)。其詩雲:
(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國小而迫,無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將無所歸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詩中最難解的是最後一句。根據鄒樹文(1956)的考證,「掘閱」是雙聲疊韻,同「閱」,即容貌,並且與上兩句中的「之羽」、「之翼」對應。而藍菊蓀(1982)和陳子展(1983)都將此解釋為「改變容貌」,多出一個動詞,似乎沒有鄒樹文的解釋好。他們兩人對詩中最後一個字「說」的解釋為「歇」。
從詩序和詩文內容來看,詩人是借漂亮而短命的蜉蝣來諷刺時事,表達朝不保暮的憂心。可見詩中的「蜉蝣」即是現今昆蟲綱Ephemeroptera目的昆蟲,故將本目譯為「蜉蝣目」是對的(鄒樹文,1956,1981)。
由於歷代對《詩經》的解釋層出不窮,故古代許多人對蜉蝣都有過記述和考證,但可惜絕無具體描述形態的。
《爾雅》可能始創於西周(公元前1027始)。自其創始,直到西漢,歷時在千年以上,其間不斷有所增補。其在「說蟲」部說:「蜉蝣渠略」。
荀況(公元前三世紀人)《荀子·大略篇》:「不飲不食者,蜉蝣也。」
毛亨(公元前二世紀人)《毛傳》:「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猶有羽翼以自修飾。楚楚,鮮明貌。采采,眾多也。掘閱,容閱也。如雪,言鮮潔。」
西漢戴德(約公元前93—49)《夏小正》:「五月蜉蝣有殷。殷,眾也。蜉蝣殷之時也。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見也。」
三國魏國阮籍(公元三世紀初)《詠懷》:「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晉朝郭義恭(公元三世紀人)《廣志》:「蜉蝣可燒啖,美於蟬。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尋死,隨流而去。」
晉朝傅咸(公元239—294)《蜉蝣賦》:「讀詩至蜉蝣,感其雖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興,遂賦之。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質,羌采采而自修。不識晦朔,無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戲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唐張九齡《感懷》:「魚游樂深池,鳥棲欲高枝,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宋蘇軾《前赤壁賦》(公元1082年):「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宋羅願(公元1174)《爾雅翼·釋蟲》:「蜉蝣朝生而暮死。蓋蜉蝣者速死之物,故以刺曹公之好奢,言雖衣服楚楚,安能久也。淮南子曰,蠶食而不飲,二十二日而化。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蜉蝣不食不飲,三日而死。又曰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盡其樂。蓋以旦暮為期,遠不過三日爾 。蜉蝣出有時,故王褒頌聖主得賢臣頌雲,蟋蟀俟秋吟,蜉蝣出以陰,言知時也。又許叔重注《淮南子》言,朝菌者,朝生暮死之蟲也。生水上,狀似蠶蛾,一名孳母,海南謂之蟲邪。則亦蜉蝣之類。按今水上有蟲,羽甚整,白露節後即群浮水上,隨水而去,以千百計。宛陵人謂之白露蟲。」 明劉昌:《縣笥瑣探恃才傲物》:「湯家公子喜誇詡,好似蜉蝣撼大樹。」
另外,清陳夢雷等在《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公元1726年)和日本人岡元鳳(公元1784)在《毛詩品物圖考》中還繪出了蜉蝣圖(圖1.1,圖1.2)。
由上可知,歷代古人對蜉蝣外觀和生活習性的觀察是很細微的,清楚指明蜉蝣是一種生活期極短的昆蟲,生活在水中,死後隨水漂流。蜉蝣外表漂亮但很柔弱。可見古人的觀察是符合實際的。
但同時,一部分古人可能因講不同方言的緣故,而將「蜉蝣」錯誤地解釋為一類甲蟲或蛾子, 故朱弘復、高金聲(1950)仍認為蜉蝣可能是一種金龜子。如:
三國吳人陸璣(公元三世紀初)《毛詩草木蟲魚疏》:「蜉蝣,方土語也。通謂之渠略。似甲蟲,有角。大如指,長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陰雨時地中出。今人燒炙之,美如蟬也。」
晉郭璞(公元四世紀初)《爾雅注》:「(蜉蝣)似蟲吉蟲羌 ,身狹而長,有角,黃黑色。聚生糞土中,朝生暮死。豬好啖之」。《遊仙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他在《爾雅音圖》中還繪出了蜉蝣圖。
孔穎達(公元642年)《毛詩正義》:「郭璞曰(蜉蝣)似蟲吉蟲羌 ,身狹而長,有角,黃黑色。聚生糞土中,朝生暮死。豬好啖之。陸璣疏雲,蜉蝣,方土語也。通謂之渠略。似甲蟲,有角。大如指,長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陰雨時地中出。今人燒炙之,美如蟬也。樊光謂之糞中蠍蟲,隨陰雨時為之朝生暮死。」
北宋陸佃《土卑 雅·釋蟲》(公元1125年其子作序):「(蜉蝣)蟲似天牛能飛。燒而啖之,美如蟬也。翕然生。覆水上,尋死,隨流。」
南宋戴侗(公元1241—1276)《六書故》:「按詩稱蜉蝣羽翼以興,衣服之采采粲粲,甲蟲雖有羽毛,詠物者不應舍甲而言羽。荀子言蜉蝣不飲不食,渠略攻食糞土,亦非不飲不食者也。蜉蝣蓋羽蟲,疑即夜蛾。夜蛾粉翅,如蝶而小,四月陰雨時多生麥田中,夜則飛撲燈火。不飲食類蠶蛾,故其不能久,近似所謂朝生暮死者。蓋以其不飲食而但翻飛,故謂之蜉蝣也邪。」
明李時珍(公元1518—1593)《本草綱目·蟲羌 蟲良 條·附錄蜉蝣》(公元1587):「蜉蝣一名渠略。似蟲吉蟲羌而小,身狹而長,有角,黃黑色,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雨後叢生糞土中,朝生暮死。豬好啖之。人取炙食,雲美如蟬也。蓋蟲羌 螂、蜉蝣、腹蟲育、天牛,皆蠐螬、蠹、蠍所化此。亦蟲羌 蟲良 之一種,不可不知也。或曰蜉蝣水蟲也,狀似蠶蛾。朝生暮死。」
明王土斤、王恩義父子(公元1609年)《三才圖會》:「(蜉蝣)形似天牛而小,有角,長三四寸,黃黑色,早下有翅能飛。燒而啖之,美如蟬也。翕然生。覆水上,尋死,隨流。梁宋之間曰渠略。叢生糞土中,朝生暮死。有浮游之義,故曰蜉蝣也
E. 蜉蝣怎麼讀音掘
蜉蝣
[讀音][fú yóu]
[解釋]1.亦作「 蜉蝤 」。蟲名。幼蟲生活在水中,成蟲褐綠色,有四翅,生存期極短。《詩·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 傳:「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漢書·王褒傳》:「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陰。」 顏師古 注:「蝤音由,字亦作蝣。」 晉 郭璞 《遊仙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 柯靈 《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否則只好朝生而暮死,與蜉蝣同壽。」2.比喻微小的生命。 明 許自昌 《水滸記·聚義》:「雲天誼,詎可量,匡救蜉蝣離虎狼,復垂憐閫內荊釵,使夫妻團圓無恙。」3.比喻淺薄狂妄的人或文辭。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今人未窺 韓 柳 門戶,而先掃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輕 溫 李 :何蜉蝣之多也。」 何啟 胡禮垣 《曾論書後》:「此而羣喙猶未息也,吾請質諸聖訓以掃俗學之蜉蝣,稽諸聖言以靖偽儒之簧鼓。」4.猶浮蟻。浮於酒面上的泡沫。 五代 譚用之 《貽費道人》詩:「碧玉蜉蝣迎客酒,黃金轂轆釣魚車。」
F.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全文是什麼啊怎麼理解詳細一點的解釋!!
1、「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出自《前赤壁賦》,全文如下:
《前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全文翻譯詳解(與上文文段一一對應)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盪,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盪,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裡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麼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餚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拓展知識
1、這篇散文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軾因烏台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
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並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舊址,當地人因音近亦稱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2、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G. 介紹下蜉蝣
「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很多人都認為蜉蝣朝生暮死,那這是真的嗎?
蜉蝣為原變態類的水生昆蟲,屬於蜉蝣目。從外貌上看和蜻蜓有相似之處,但體型相對要小很多。其體長一般為3至27毫米,身形細長柔軟,頭部靈活,有較大的復眼,觸角短且呈剛毛狀。
關於蜉蝣朝生暮死的說法,其實並不完全符合事實。蜉蝣一生要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4個時期。蜉蝣交配後,將卵產在水中,一段時間後孵化成稚蟲。蜉蝣的稚蟲期時間較長,可達數月或1年以上,最長可蟄伏3年。稚蟲長年生活在水下,主要在淡水湖或溪流中,食物主要是水中草類、藻類和孑孓(蚊子的幼蟲)等。所以,就某種程度來說,蜉蝣還是一種有益的昆蟲。
在稚蟲期,蜉蝣要經歷20多次蛻皮,才能慢慢長大,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顯著的亞成蟲期。當蜉蝣的幼蟲生長到半成熟期時,胸部背面會長出發達的翅芽,但此時,它們的足、尾須等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因此,被稱為亞成蟲。亞成蟲出水後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塊上,再經過24小時左右的時間完成蛻皮,最終成為成蟲。
蜉蝣成蟲的壽命很短,少則幾小時,多則1至2天,少數能超過10天。蜉蝣一旦變為成蟲,其口器就會退化,失去進食的功能。因而,成蟲期的蜉蝣便會處於不吃不喝的狀態,只能依靠之前積蓄在體內的能量來維持生命,所以,蜉蝣生存時間就變得短暫了。
蜉蝣的生命雖然不是很長,但也並非朝生暮死,你了解了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H.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怎麼讀
jì fú yóu yú tiān dì miǎo cāng hǎi zhī yī sù 。
出自蘇軾的《赤壁賦》(又稱《前赤壁賦》)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
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在江面上)無所不至,並不知到哪裡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這時喝酒喝得高興起來,敲著船邊,指打著節拍,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簫,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訴,餘音在江上回盪,絲絲縷縷繚繞不絕。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飲泣。
蘇軾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
這里向東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裡呢?
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象滄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樣渺小。唉,哀嘆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
(8)蜉蝣怎麼讀擴展閱讀
賞析:
無端受屈、含冤入獄的蘇軾,在"烏台詩案"結案後不久,就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所幸的是黃州地方官吏欽慕他的為人與俊才,非但不加管束,還常常任他在管區內縱情游山觀水,而情豪興逸的蘇東坡則每游一地必有詩文紀盛,《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於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里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於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
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葯,使客人終於"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復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
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
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
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
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於鬥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I. "蜉蝣"怎麼讀
fu you
第一個是第二聲
第二個也是第二聲!
寄蜉蝣與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蜉蝣(fú yóu)
蜉蝣目(Ephemeroptera)體小型到中型(約4公分〔1.6吋〕)的昆蟲。棲於水溪和池塘中。近2,000種。前翅膜質,三角形;後翅小,圓形。有三根長絲狀尾須。停歇時翅直立。稚蟲水生,咀嚼口器在成體時退化。雄蟲成群飛舞以吸引雌蟲。
壽命最短的昆蟲,有翅亞綱的 1目。通稱蜉蝣(mayfly)。小至中型昆蟲,頭小,體軟弱;翅2對或1對,膜質,大多前翅大後翅小;腹部末端有長尾須兩條,中尾絲或有或無。屬古生翅類。最早發現的是石炭紀古蜉蝣化石號稱活化石。全世界已知有2100餘種。中國已知有 100餘種。常見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節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蟲和成蟲是許多淡水魚類的重要食料。不同種類的蜉蝣稚蟲喜歡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們是測定水質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對蜉蝣目昆蟲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闡明從無翅昆蟲到有翅昆蟲的進化過程。
蜉蝣目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的廣大地區。已知有14科、約2250種,我國已知有大約250種。
J. 蜉蝣怎麼讀
FuYou,都是第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