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豆腐好吃標准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豆腐好吃標准

發布時間: 2022-01-17 18:22:17

⑴ 有沒有豆腐製作的標准,比如各種成分含量等

豆腐的簡易製作
製作方法 1.原料處理。取黃豆5公斤,去殼篩凈,洗凈後放進水缸內浸泡,冬天浸泡4~5小時,夏天2.5~3小時。浸泡時間一定要掌握好,不能過長,否則失去漿頭,做不成豆腐。
將生紅石膏250克(每公斤黃豆用石膏20~30克)放進火中焙燒,這是一個關鍵工序,石膏的焙燒程度一定要掌握好(以用錘子輕輕敲碎石膏,看到其剛燒過心即可)。石膏燒得太生,不好用;太熟了不僅做不成豆腐,豆漿還有臭雞屎味。
2.磨豆濾漿。黃豆浸好後,撈出,按每公斤黃豆6公斤水比例磨漿,用袋子(豆腐布縫製成)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捏緊袋口,用力將豆漿擠壓出來。豆漿榨完後,可能開袋口,再加水3公斤,拌勻,繼續榨一次漿。一般10公斤黃豆出渣15公斤、豆漿60公斤左右。榨漿時,不要讓豆腐渣混進豆漿內。
3.煮漿點漿。把榨出的生漿倒入鍋內煮沸,不必蓋鍋蓋,邊煮邊撇去面上的泡沫。火要大,但不能太猛,防止豆漿沸後溢出。豆漿煮到溫度達90~110℃時即可。溫度不夠或時間太長,都影響豆漿質量。
把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約0.5公斤)調成石膏漿,沖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里、用勺子輕輕攪勻,數分鍾後,豆漿凝結成豆腐花。
4.制水豆腐。豆腐花凝結約15分鍾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里,盛滿後,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板,壓10~20分鍾,即成水豆腐。
5.制豆腐乾。將豆腐花舀進木托盆里,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乾。一般10公斤黃豆可制25公斤豆腐乾。

⑵ 大豆腐有沒有檢測標准現在的豆腐很不好吃了,據聽說做豆腐也有添加劑,誰來管管老百姓的食品安全

任何食品都有添加劑,那些標榜沒有的食品除非是新鮮的,否則都是騙人的!
至於誰來管管食品安全,ZF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局呀,不過怎麼說呢,只要不出事,這些部門都不會做事的,但即使出了事,他們也會把死亡人數控制到35人以內.
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⑶ 鹵水豆腐的鑒定標准

鹵水豆腐的鑒定標准主要是普通人,只能通過品嘗,感覺味道才能夠知道啊!

⑷ 問豆腐做法什麼標准能開的

不知是不是內酯豆腐,家裡的做法是;放入油少許,放蔥花爆炒,加鹽,少量水,千萬別放醬油或老抽,喜歡辣的話可放辣椒,只放這些,才有豆腐的原味,那些芹菜和香菜是裝飾用的。

⑸ 豆腐的食品安全標准

凡事都需要一個標准。秦始皇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書同文,車同軌」。要是沒有這些標准,很難說中國是不是能夠維系兩千多年的綿延不絕。語言的統一有多重要,歐洲就是例子。

民以食為天,故而豆腐的地位至少是跟語言同樣重要的。漢朝發明的豆腐可能是中華民族飲食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農耕而非畜牧為主的中國人因此有了穩定廉價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如此重要,當然需要頒布一個國家標准。

如果事涉及語言又牽扯到豆腐,那更是雙重重要。這么重要的事,是豆腐名稱的翻譯問題。

走在街上,大量公共標識的英文翻譯不知所雲,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更看不懂。不但看不懂,還鬧出不少笑話。針對這一現象,最近幾個國家部委聯合發布了一套《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系列國家標准。除了通用准則之外,這套標准還在交通、旅遊、餐飲、文化等十三個領域給出了具體規范,並附上了3700多條推薦譯文。

編寫這套規范的初衷當然是好的,其中絕大多數准則和推薦譯文也都符合英文的使用習慣。不過,某些詞條似乎在符合譯名規范和尊重既定使用習慣之間搖擺,「豆腐」就是其中之一。

1. 豆腐的推薦譯名

國標推薦的譯名是Bean Curd或Doufu,二者一意譯一音譯。

先來看Bean Curd。我小時候學英語,書本上有一些中國食品的英文翻譯,豆腐就是這么翻譯的。後來在北美生活多年,每每試圖用這個詞,對方都如墜雲端。

平心而論,這個翻譯不算壞。翻譯從來就不只是一個語言問題,文化和生活習慣是更大的障礙。如果一件東西在一種文化中壓根就不存在,要通過對一個詞的翻譯把這件東西介紹到這個文化當中,讓人明白它是什麼,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情況下常見的做法是藉助於目標文化中已經存在的一個類似的事物,比如把餃子翻譯成Dumpling就是這種做法。

那麼Bean Curd裡面的這個Curd是什麼東西呢?從字面上講,這個詞形容的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形狀。從使用習慣上來說,它通常指的是經過發酵的奶塊。單說curd,這是一種類似於酸奶但是比酸奶更粘稠更厚的奶製品。這在印度和英國比較常見,在北美很少看到。另外一個東西叫cheese curd,這是製作乳酪的發酵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半成品,形狀是一寸見方的小塊兒,很粘、韌性很好。從形狀上講,把豆腐翻譯成bean curd,好像說得過去。但是,不管curd還是cheese curd都是經過發酵而成的。而豆腐的生產是不經過發酵的,中國制定的食品安全國家標准中豆腐歸為非發酵類豆製品。所以curd並不是非常准確。

Bean表示豆類,這沒有問題。可是,在日常使用習慣中soy或者soy bean指黃豆,而單獨使用bean則通常是指四季豆一類的豆。比如醬油一般譯為soy sauce,絕沒有bean sauce這種用法。

這么說來,bean curd這個翻譯並不是很直觀。有人考證過,這個詞在美國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可是很不普及,基本上沒人這么用。這也從側面反應出這不是最優的翻譯。

2. 音譯好不好

從某種意義上講,音譯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國家標准要推薦使用漢語拼音Doufu作為豆腐的英文翻譯。

這也是很常見的做法。比如義大利著名的甜品提拉米蘇Tiramisu,名字原本只是創造這道甜品的餐館給它起的一個商標,有人說是廚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道甜品,也有人說是「帶我走」的意思。可是當它流行開來,其他文化中沒有這樣東西,就直接音譯了這個名字。更有趣的一個例子是拿鐵咖啡,英文寫成latte,也是從義大利文音譯過來。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可是在義大利文中這是很普通的一個詞,就是牛奶的意思。義大利人喝咖啡的習慣,如果不加特別說明,都是不加奶的,特濃espresso,加奶的就是latte。

所以說把豆腐譯為Doufu,一點問題都沒有。

3. 使用習慣

如果說這個翻譯有什麼問題,那就是它不符合約定俗成的使用習慣。英文中已經有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詞Tofu用來翻譯豆腐。這個詞是從日文音譯為英文的,就像日式拉麵譯成Ramen。

沒錯,不論豆腐還是拉麵,都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再由日本傳到歐美的。可是一旦當這些音譯詞進入英語,它們就已經成了英語的外來詞彙的一部分。如果說一定要正本清源,把它們改過來,恐怕要費些周折。

比如青島啤酒的商標,根據標準的翻譯方法,「青島」應該按照漢語拼音拼寫成Qing,可是在漢語拼音方案出台之前很多年,青島啤酒就用Tsingtao Beer的商標賣到了全世界。今天的青島啤酒仍然沿用這個商標。反過來說,外來詞彙一旦進入漢語,使用習慣也不是那麼容易改過來的。著名的強生公司英文叫做Johnson,跟NBA球星魔術師約翰遜是一個名字。可是不論強生還是約翰遜,在漢語中都已經是廣為接納的英語名詞,不管是硬要把強生公司改名為約翰遜公司,還是把魔術師改名為強生,都很難讓人接受。

一定要讓別的國家按照自己的習慣更改譯名,我們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韓國要求中國把「漢城」的譯名改為「首爾」。且不說這個要求被中國網民嘲笑了好一陣子,單就可操作性來說,這個要求起碼是可行的,因為事件的主體是在外交活動中的兩國政府。可是如果韓國政府要求全世界所有賣韓國燒烤的餐館把它們的名字一律從「漢城燒」、「漢城燒烤王」改成「首爾燒」、「首爾燒烤王」,那就不但可笑,而且無法實現了——餐館老闆們可不會聽他的。

中國的餐飲企業到底是要遵從國家標准把豆腐叫做doufu還是按照吃豆腐的顧客的語言習慣把它叫做tofu,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海外的中餐館不必顧忌部頒標准,多半還會繼續用tofu——一邊是制定標準的老爺,一邊是衣食父母,聽誰的?

⑹ 什麼豆腐是好吃的

慢慢看啊- -!汗阿
炒麻豆腐要備四樣兒料
正宗的麻豆腐應該有四種必備的原料——雪裡蕻、羊尾油、黃豆醬、青韭。炒麻豆腐,加一些雪裡蕻是為了讓炒出的麻豆腐有筋骨,用切成丁的羊尾油炒,會更香,盛一勺炒好的麻豆腐放到嘴裡,吃到羊尾油時會咬出一股油來。過去人們喜歡在吃面的時候拌上一勺麻豆腐,為了提它的鹹味,炒麻豆腐時要加勺黃豆醬。炒得之後,用勺子在麻豆腐中間打個窩,中間加入炸好的辣椒油,周圍則要撒上青韭。青韭很細,蔥芯綠,這種韭菜特別提味,用刀一切滿屋子都會飄著韭菜的香氣。但青韭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沒有青韭時也可以用一種紫色根的叫「野雞脖」的韭菜代替。

炒麻豆腐
製法:
(1)麻豆腐在炒前壓去其中的殘余水分,直至鬆散乾燥才下鍋。500克麻豆腐(約一大碗),約需用豬油200克。再加豬肉200克,一半剁肉末,一半切小肉丁。
(2)先將肉丁下鍋煸焦待用,再下肉末稍炒,加黃醬、醬油、蔥薑末及少量水,最後加入麻豆腐一起煸炒。炒時逐漸變色,越炒越干,不斷加水,加油,邊炒邊調勻,直至呈稀糊狀,鍋中出現氣泡,並時時將豆汁濺起時暫停。最後,麻豆腐水分已干,可以用筷子夾起。
(3)將起鍋前,加入煸焦的小肉丁,青韭,熟豆芽及油渣,即成。炒時要防止豆腐焦底,故須不斷加熟油,邊炒邊加油才能在起鍋時使豆腐滋潤、滑膩。

特點:灰綠,微酸,開胃。

麻豆腐

麻豆腐 北京清真風味小吃。將較濃的生豆汁,用旺火煮去大部分水分,即成質地較粗的渣狀麻豆腐。然後用羊油、黃醬炒制後,淋上辣椒油食用。其特點:色澤灰綠,麻辣清香,酸中微甜。相傳北京羊油炒麻豆腐在明代初期就成為民間食品。

肉炒麻豆腐
原料: 原 料:
麻豆腐250克 五花豬肉50克 植物油50克 青豆50克 紅辣椒10克 蔥、姜各5克 精鹽2克
製法: (1)麻豆腐、五花豬肉切丁;紅辣椒切絲;青豆水發後放沸水中焯一下;姜切成末;蔥切成蔥花。
(2)炒鍋置火上,倒入植物油燒熱,加入蔥花、薑末熗鍋,將肉丁、辣椒絲、青豆放入油鍋中煸炒片刻出鍋備用。另將麻豆腐煸炒片刻後,將肉丁、辣椒絲、青豆下鍋,翻炒均勻,加入精鹽拌勻即可。
特點: 味香濃厚,風味獨特。

羊油炒麻豆腐--能降血壓
具體方法是:用150克羊油炒500克麻豆腐。不吃羊油可用其他食用油炒,但麻豆腐必須是以綠豆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炒麻豆腐時可放鹽適量及蔥花、鮮姜等調料。每當血壓不穩定或升高時仍可如法炮製,療效顯著。

這有做法和圖片

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樣,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愛的北京小吃。相傳早在明代初期就已成為民間食品。它的原料也和豆汁一樣,是製作綠豆澱粉和粉絲的下腳料。發酵後的豆汁用旺火燒,使之水份揮發掉,存下的渣兒就是麻豆腐。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發綠。舊社會的貧困人家買回來,用羊尾巴油來炒著吃,裡面加些咸雪菜和青豆一起炒,冷熱吃均可。它炒的要素是煉去麻豆腐內的水份,使其粘糯才好吃。所以北京人留下「炒麻豆腐,大咕嘟」的口頭語。

炒麻豆腐是貧民食品,但有錢的人也愛吃,甚至還吃上癮。梨園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都愛吃,馬連良的夫人陳慧璉做的麻豆腐在梨園就非常有名。現在北京的不少餐館多有供應,但夠質量標準的不多,原因是他們不懂得炒麻豆腐的來歷和烹制方法,以為麻豆腐買回來,炒一下就成了,因此顏色品味都變了樣。

炒麻豆腐原來用羊尾巴油炒,因其涼了以後有膻味,一般人不能接受,現改用植物油和羊腰窩肉切末,配青豆和雪菜,先用黃醬與麻豆腐一起炒,然後要用小火(火靠)至粘糯後,要用紅辣椒與切好的豆瓣蔥,用熱油炸出蔥辣香味,澆在剛出鍋的麻豆腐上,炒麻豆腐成菜之後,灰白紅綠相間,口感香醇味厚,別有風味。

京城絕品-*-麻豆腐
所謂絕品,就是說炒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他處皆無。麻豆腐出自老北京的粉房。粉房原來是出產粉皮澱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隨碾隨加水,同時這豆子就分成了三種東西。頂細的成了豆漿,是正品,用來做澱粉;頂稀的成了汁兒,即是豆汁;中間一層稠糊凝滯的暗綠色粉漿,裝入布袋加熱一煮,濾去水分,就是麻豆腐。

麻豆腐是粉房的副產品,或曰下腳料,所以價格特別便宜,兩個大子兒(硬幣)就可以買一大碗。老北京人買回家去,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當飯菜吃,叫做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是老北京人地道的家常菜,別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選擇,得用東宣門四眼井粉房裡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講究用純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雞脖兒」嫩韭菜,方能顯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炒麻豆腐的「套路」大致如下,將羊肉丁炒焦起鍋,下黃醬煸炒蔥薑末出香味兒,加入麻豆腐翻炒。隨後,讓大青豆、紅辣椒、嫩豆芽、雪裡蕻末依次投入到炒麻豆腐的「事業」中來,輔之以大火,使鍋中之物變得「轟轟烈烈」,再不斷地加油、添水,用一點兒老黑醬油,將麻豆腐及其夥伴炒作「翻天覆地」狀,直至麻豆腐表面氣泡涌動、蜂窩畢現、香氣四散,方算成功。老北京有句俗話:「炒麻豆腐——大咕嚕」,是說麻豆腐一熟會自己「咕嚕、咕嚕」地起泡說話,告訴您:「我熟啦!」似乎麻豆腐通了人性,怪不得老北京人會青睞於它呢。

此時,在起鍋前放入切碎的「野雞脖兒」嫩韭菜梗兒,灑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鍋,再淋上一勺紅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飯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

麻婆豆腐的做法(圖解)

新版麻婆豆腐(圖解)

麻婆豆腐

原料:豆腐1對,肉末50克,素油100克,豆瓣辣醬35克,味精3.5克,骨頭湯10克,紅油15克,花椒粉0.5克,濕澱粉30克,蔥2根,姜10克,蒜頭2瓣。
製法:豆腐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裝入容器內,倒入1000克開水,浸泡10分鍾左右,倒入漏勺瀝水。蔥,姜,蒜頭洗凈,切成細末。鍋置旺火上燒熱,加素油50克燒熱,下肉末炒散至轉色,加入蔥姜蒜末,炒出香氣,放入豆瓣辣醬,炒出紅油。豆腐丁下鍋,加入骨頭湯,味精,燒開後用濕澱粉勾芡,淋入50克素油,轉動鍋子,用湯勺輕輕推幾下,淋入紅油,撒上花椒粉,出鍋裝深湯盆上席。
特點:色澤金紅,麻辣味濃,鮮香可口。
關鍵:燙豆腐丁的水要開,豆腐勾好芡要淋熟油,裝盤後不會出水。
=================================
請教做麻婆豆腐的時候紅油和勾芡的問題 為什麼我做出來的麻婆豆腐,顏色沒有那麼紅?勾了芡以後,還是水汪汪的效果不好?

答:
油燒到5成熱時就要放下豆瓣(絕不是事先做好的紅油哦,我們四川人一般只用那種辣椒油來做涼拌菜,炒菜都用豆瓣醬),稍微翻炒一下,讓豆瓣的香味受熱後跑出來,然後再下豆腐,這樣油才會又紅又香。
澱粉要先加清水,攪拌均勻,到起鍋前加入,而不能直接把干澱粉撒進鍋里。加入水澱粉後馬上轉成小火,用炒菜鏟輕推豆腐,使澱粉均勻受熱,才能很快凝固,這樣就不會水汪汪的了

麻婆豆腐

用料:
豆腐500克,牛肉150克,青蒜50克,郫縣豆瓣40克,辣椒面10克,花椒面1.5克,豆豉20克,醬油30克,料酒20克,精鹽5克,味精2克,薑末3克,水豆粉40克,清油125克,清湯250克。

製作方法:
1、豆腐切成1.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鍋內,加鹽氽透。不要用沸水煮,保持溫度即可。
2、牛肉切末。青蒜洗凈,切成1厘米長的短節。豆瓣、豆豉剁細。
3、鍋內油燒至六成熱,下牛肉末,煸干水分,等酥時烹入料酒,下豆瓣炒出紅色,下辣椒面、薑末、豆豉炒香,加湯,放豆腐、醬油、精鹽,用微火將豆腐燒透入味,待湯略干即下味精、青蒜、水豆粉,輕慢收汗至濃亮油,輕輕裝入碗內,撒上花椒面即成。

注意:
製作過程中,豆腐下鍋燒開後,應用微火慢燒,使內外的味一樣。由於豆腐嫩,所以動作要輕,使成菜後豆腐塊仍保持完整。汗要濃,以突出麻辣味厚、咸鮮而香的特色。

麻婆豆腐

材料
嫩豆腐…………2塊
豬絞肉…………150克
蔥末 …………1大匙
薑末 …………1小匙
蒜末 …………1大匙
辣豆瓣醬………2大匙
胡椒粉…………少許
糖 …………1茶匙
味精 …………0.5茶匙
醬油 …………1大匙
澱粉 …………少許

做法:
1、豆腐切小方塊丁。
2、起油鍋,鍋中放油3大匙,待油熱,炒熟絞肉取出。
3、用鍋中余油爆香蒜末及豆瓣醬後,加入2碗半的水及豆腐、肉末、醬油,大火煮滾改小火煮約10分鍾,灑上胡椒粉拌勻,以糖、味精調味,再用濕澱粉勾芡,灑上蔥花即可

⑺ 豆腐國家標准

豆腐的話暫時是沒有一個特別的標准,主要就是一個你製作出來,口味越好越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