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楊貴妃最後到底是怎麼死的
楊貴妃最後在馬嵬驛自殺而死。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叛亂,共打進了長安,第二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往蜀中開始逃亡,在經過馬嵬驛的時候,保護唐玄宗的禁軍軍士陳玄禮和其他官兵一直要求唐玄宗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並且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告訴陳玄禮楊國忠禍亂朝政,但是楊貴妃沒有過錯,想要赦免楊貴妃,但是禁軍軍士和官兵都認為楊貴妃是個紅顏禍水,安祿山之所以反叛是因為楊貴妃而起,不殺死楊貴妃不能以振軍心,繼續包圍著唐玄宗。
唐玄宗無奈之下聽從了隨身太監高力士的勸言,賜給了楊貴妃一條白綾命令楊貴妃在佛堂的李樹下面自殺,楊貴妃為了保護皇上聽從了唐玄宗的話,在梨樹下自殺而死,年僅三十八歲。
(1)楊貴妃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相傳楊貴妃被逼死後,又經過多人檢查驗屍,確認其氣絕身亡後才離開。除了留下楊貴妃生前的幾名隨從處理善後外,大部隊繼續踏上了前往四川的旅途。
據史書記載,就在准備埋葬楊貴妃期間,楊貴妃奇跡般的又蘇醒了過來,眾人秘密將楊貴妃藏了起來,只是將一些鞋帽等裝入棺材埋了。
隨後,楊貴妃在侍從的保護下秘密來到揚州,在揚州城僻靜的地方臨時租了一間房屋住了下來。安祿山的叛亂被平定以後,太子李亨繼位,就是唐肅宗。
唐玄宗以太上皇之位居住於興慶宮,此時的唐玄宗已經沒有任何權利,肅宗一派專政以後,玄宗幾乎失去了自由,一直被幽禁在宮內。
曾經鶯歌燕舞、美人相伴的一代帝王,霎時間,一落千丈,這樣的生活是何等的凄慘與悲涼。身居揚州的楊貴妃也不時打探著玄宗的消息,原打算在平定叛亂之後,重新回到玄宗身邊。
然而,叛亂已平,玄宗也失去大權,往日的輝煌早已消失。如果這個時候在回到長安,無疑還是死路一條,無奈之下只能隱匿在繁華的揚州城內。
有一天,楊貴妃的侍從在街上購置日用品時,遇見了楊國忠的兒媳婦徐氏,就是長子楊暄的夫人。楊國忠共有四子,楊暄在馬嵬兵變中與楊國忠一同被殺,其餘幾個兒子被捕後也被殺害。
楊暄的妻子徐氏在長安陷落後帶著幾歲的女兒混在老百姓當中逃走了。當時的揚州是中日使節出入的主要港口。
楊暄當時負責對外交流工作,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他的一家上下應該也與那些往來的遣唐使都熟悉,徐氏來到揚州也應該是為投奔那些日本使節。
㈡ 古代楊貴妃死亡之迷——她是怎麼死的
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楊玉環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
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
(2)楊貴妃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參考資料
網路-楊玉環
㈢ 楊貴妃怎麼死的
馬嵬驛嘩變的時候,軍士都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高宗無奈之下,只能命高力士賜死楊貴妃,高力士就勒死了楊貴妃。
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人說最後楊貴妃不想讓高宗為難,吞金自殺。
也有人說,楊貴妃沒有死,只是去了現在的日本。
不過去日本的說法多來自民間傳說。因為楊貴妃死了以後,高宗十分悲痛,就青了很多道士來做法,道士用了很多皮影等幻術,讓高宗得到心靈上的寬慰。
㈣ 楊貴妃是怎麼死的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將楊國忠寸斬。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理當誅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㈤ 楊貴妃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楊貴妃是被高力士弄死的。
馬嵬驛之變大家都知道,楊貴妃被生生逼死大家也知道,可是是誰逼死了楊貴妃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士兵嘩變,看見楊國忠不順眼,早想收拾丫,可惜沒機會,這會兒出了口惡氣,為國為民除了一害。有人說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想篡班奪權,於是鼓動禁軍把楊國忠殺了,然後自立門戶,帶領人馬重頭收拾舊河山。但是唯獨沒人想到幕後黑手是高力士。恰恰相反,在所有人的認識中,包括一些史家的認識中,高力士和楊貴妃關系好得很,鐵的很,呱呱叫得很。為了讓楊貴妃多活一秒,死得舒服點,還親自給楊貴妃弄了三尺白綾,而不是吞金而亡或者跳井而死。
面對楊國忠的飛揚跋扈,高力士多次跟李隆基說過,要搞死楊國忠,但是李隆基沒同意。早在天寶十三載,也就是安祿山造反前一年,高力士就發現楊國忠搞不定安祿山,要壞事,就讓李隆基搞掉楊國忠換人,但是李隆基沒同意。現在安祿山造反了,借口就是清君側,高力士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讓陳玄禮實行兵諫,清除了楊國忠。可以說禁軍打死楊國忠是經過李隆基首肯的。李隆基此舉跟漢景帝誅晁錯一樣,用楊國忠的人頭向安祿山納了投名狀。我身邊的壞人死掉了,你該收手了吧。
那麼為啥楊貴妃也要死。要知道楊國忠和楊貴妃可是要區別對待的。楊國忠禍國殃民,楊貴妃可沒有,無非就是貪圖享樂而已。女人么,正常,誰不是愛慕虛榮之徒。所以當禁軍要殺楊貴妃時,李隆基問高力士,為啥楊貴妃也要死。為啥不問陳玄禮要問高力士,因為他知道是誰在搞鬼。
㈥ 楊貴妃怎麼死的
關於楊貴妃的死因,歷史上有多個不同的說法。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楊貴妃在安祿山叛變中死於馬嵬坡。
具體解釋: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因為楊國忠的錯誤決策,本該固若金湯的潼關天險被叛軍很快就攻破,長安城危在旦夕,玄宗驚慌,連夜帶著楊貴妃和皇宮禁衛軍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馬嵬驛的時候已經是第三天中午了,眾將士又飢又餓,心裡滿是怨氣,正好看到楊國忠和吐蕃人在一起,於是就大喊「楊國忠勾結胡人」沖上去將他亂刃分屍,參與嘩變的士兵越來越多。
傍晚的時候大批士兵包圍了玄宗和貴妃所在的驛站,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來見玄宗,對他說道「士兵們情緒激動之下殺死了宰相楊國忠,現在心中憂懼,害怕您秋後算賬,所以想請您殺死貴妃」玄宗回道「這都是我的過錯,與貴妃無關」士兵們不從,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然就不再跟隨玄宗去四川了。眼看著一場更大規模的嘩變就要出現,玄宗無奈,只能向將士們妥協,含淚殺死了楊貴妃。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6)楊貴妃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關於楊貴妃死因的其他說法:
1、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 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 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 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 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 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 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
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樂 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2、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
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3、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
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 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 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4、逃往日本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繼死的,乃是個待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待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
5、貶為廉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廉人,並被下放於民間。
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假設以「長恨」為篇名,寫到馬嵬就不寫了,何苦還要在後面假設個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從而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
㈦ 楊玉環怎麼死的歷史
楊玉環(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號太真。 [1] 唐朝時期後妃、宮廷音樂家、舞蹈家、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齊國公楊玄琰之女,宰相楊國忠堂妹。
性格婉順,姿質豐艷,擅長歌舞,通曉音律。嫁給壽王李瑁為妃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奉命出家為女道士,後唐玄宗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後,跟隨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士兵嘩變,含恨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