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逢年過節都會吃餃子,你吃過最好吃的餃子是什麼餡的
餃子是逢年過節最美味和最喜慶的食物之一。海邊長大的我最喜歡吃的餃子是鮁魚餡水餃和海腸餡水餃。鮁魚餡水餃是以鮁魚肉和五花肉為主料,韭菜為輔料調制的餡料製作而成。海腸餡水餃是以海腸和五花肉為主料,同樣搭配韭菜製作而成。韭菜蝦仁餡餃子則以蝦仁和韭菜為餡料製作而成。
海鮮類的餃子不宜長時間的烹飪,沸水中下入餃子,大約兩分鍾後就可以撈出食用了。
『貳』 古交縣的古交人文
①歲時民俗,傳統節日
正月初五:送窮日,前一日將室內外清掃的垃圾堆放好,於初五拂曉時送至門外,墳香放炮,謂之「送窮土」
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晚上點谷面蒸的燈;
四月初四:馬王生日;
十月初一:這時已進入冬季,家家上墳燒紙。新墳以五色紙做衣褲,謂之送寒衣;
臘月初八:臘八節,農村均食餾飯以代臘八粥;
臘月二十三:是日普遍祭灶、地方古節
廟會:俗稱趕會,由民間舉辦各種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源遠流長,相沿不衰。如二月初二的大川文昌寺等處廟會、河口的清明會、七月十八的三縣嶺關帝廟會等,均為農民選購農具、牲畜,准備春耕秋收的時機。
七月初五狐爺山的廟會、三月二十五古交鎮圪咀崖的廟會
古交境內,各村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俗稱過節。如六月二十四盤龍山關帝廟、七月初七河口關帝廟等處均為唱戲古節。正月十二古交鎮有鐵棍、抬閣。正月二十四西區村有垛獅子火習俗。正月十五放焰火。
②儀禮民俗:
婚俗:古往今來,古交農村的聯姻一般經過議婚、納采、訂婚、登記、妝戲迎親等幾個過程
生日:小孩1至3歲過生日,親友除贈送衣物外,尚需贈送一種特製的面蒸食品此物名叫囫圇;不論年歲大小,過生日要吃餃子,晚上熬紅飯以示不忘對母親的養育之恩;以後做壽多為70到80歲逢十之年
喪葬:其主要程序為入殮、孝服、央人主、開吊、裝衣飯、出殯、燒七、百日、周年等
③交際民俗:
走親:多在春節、中秋節後進行,走親戚時穿新衣。向親友贈送食品,超過兩個者,送單不送雙。俗謂供奉神鬼的祭品以四個為一奉
待客:態度要和藹,問寒問暖,讓於室內上座自己坐於客旁,熱情談話。招待客人或給長輩端茶、端飯、遞物,忌用一隻手。應雙手遞送,表示尊敬;
④藝慧皮術民俗:
民間藝術:清末明初,民間藝術有古交鎮的鐵棍、旱船、竹馬、張三推車;草庄頭、營立村的花鼓;李家社、白岸、曲坪村的秧歌踩街。40年代,屯蘭的關有、頭等地由晉北傳入扭秧歌、打霸王鞭。60年代,古交鎮等村示由外地傳入高蹺、大頭娃、牛斗虎、舞獅子等。
民間游戲: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之餘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游戲,如:打瓦、遞方、捉漢奸放風箏、踢毽子、老虎吃羊鷹撾小雞、跳繩、摔跤、打陀螺結牛槽、叼羊骨等,這些娛樂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勞動人民的精冊枝神生活
民間工藝:古交的民間工藝也是非常豐富的,如麵塑、刺綉、剪紙等常常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① 徐師曾,清江西省新建人,曾任古交巡檢司。
② 折遇蘭,字佩湘,號霽山,清陽曲縣南溝村(今本市草庄頭鄉南溝村)人,生平廉惠明敏,所至均著政聲;詩文書法,各自成家,著有《折霽山文稿》,《看雲山房詩草》等。
③ 閻廣居,字子仁,號安亭,清陽曲縣河口村(今本市河口鎮)人,性格直爽敦行孝友,博學能文,手不釋卷。著有《力恕堂全集》、《格言錄》,均刊行於世。
④ 邢陰氏,女,清道光、同治年間交城縣河北都盤道村(今嘉樂泉鄉盤道村)人,其父因醫術精湛聞名鄉里,邢陰氏自幼秉承家教,及長工詩善書,尤精醫術。後州碧敏嫁古交鎮邢寶德為妻。她對鄉村常見病、多發病有很高的治療技術,還潛心專研醫學理論,「特製靈葯,遍療鄉僻無醫之症」(《交城縣志》語)。婆母雙目失明,她精心照料起居達30年之久。為醫婆母眼疾,長年累月悉心研究葯理,終創奇方,僅施數付,就使婆母重見光明。
⑤ 張起鵬(1906-1944),字子翔,交城縣西曲村(今古交鎮西曲村)人,出身於地主兼商人家庭。少年時即酷愛圖畫,1920年在交城縣第一高小上學期間,常在課余之暇,臨摹勾畫,入醉如迷。1923年考入太原市山西美術專修學院悉心學習圖畫。1926年考入北平藝術學院,親受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教誨,他勤奮學習,刻苦專研,所畫的翎毛、紫藤、螃蟹、梅、菊,還有不倒翁、鍾馗等,頗受齊賞識。 1930年他受聘為太谷銘賢中學美術教師。1年後因父病棄教返鄉,代父經營在本村開設的「富恆涌」商號。暇時即室外寫生,從大自然中攝取素材,進行創作。他筆下的雛雞、鷹、鵲、向日葵、南瓜等,無不形身兼備,惟妙惟肖。1930至1937年間,先後在太原市海子邊自省堂舉辦過3次個人國畫展覽,每次展出作品近200幅,以寫意花鳥為主,均受到愛贊賞。首次展出時,齊白石曾在畫上題詞,並寫了潤格。
1938年,張起鵬任閻政權交城縣政府財政科長。1940年春,日軍侵佔古交鎮後,充當維持會長、偽交城二區區長,兼任古交「新民小學」校長。是年11月,古交鎮日偽軍在武家莊逮捕了5名抗日幹部,他參與保釋了2名。1942年夏,辭去偽區長,專任小學校長。1944年,日軍侵華勢力已成強弩之末,他避居太原,任教於工業職業學校。受人誣告,被日本憲兵隊抓捕入獄而慘遭殺害。
⑥ 梁存地(1919-1944),陽曲縣西庄村人。出身於貧農家庭,1937年投身與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初在本村發動群眾群眾建立村政權、組織青年、農民、婦女抗日救國會和民兵小隊、自衛隊,先後建立了村黨小組、黨支部,任小組長、黨支部書記,領導群眾進行抗日斗爭。
1942年冬,存地任中共陽曲(西)縣三區(今河口、大南坪、曹坪一帶)區委書記。當時日偽軍在區內扎有河口鎮、大南峪、六家河、南山上4個據點,對周圍村莊大肆「掃盪」,他領導群眾實行堅壁清野,進行反「掃盪」。
1943年在貫徹執行「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下,他領導民兵和群眾,配合游擊隊和武工隊,抓漢奸特務,改造村政權,割電線,毀道路,埋地雷,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訊,封鎖敵人據點,不斷襲擊出擾之敵,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1944年1月30日晨,他與民兵副大隊長呂永全等在褲兒腿小山莊准備召開民兵中隊長會議,突然被日偽軍包圍。他們憑借窯洞堅決抵抗,斃敵1人。在激烈的戰斗中,呂永全和1名通訊員犧牲。他負重傷後,焚毀了所帶文件,又擊傷敵人2人,敵人要活捉他,他以最後一粒子彈自殺殉國,年僅26歲。
他犧牲後,中共陽曲(西)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尊崇他為全縣人民的抗日楷模,並為他建墓樹碑,碑上題詞:「英勇氣概喪敵膽,光榮犧牲重泰山」、「人民的忠實兒子,國家的英勇戰士」。
⑦ 康禿則(1922-1946),交城縣張山圪垛村(今常安鄉張山圪垛村)人。1940年初,他參加了民兵。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村民兵隊長,帶領民兵堅持對敵斗爭。
1946年冬,閻軍和「復仇奮斗團」進佔了古交部分地區,他毅然投入自衛反擊戰斗。同年12月29日,他帶領民兵參戰隊在張山圪垛山上狙擊進犯平原川之敵,敵一部從後山迂迴包圍過來。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他當機立斷對民兵說:「你們趕快撤退,我來掩護!」民兵們安全轉移後,敵人已經逼近上頭。他獨自奮戰,子彈打完了,接連扔出僅有的3顆手榴彈,炸死敵人4名、炸傷2名後奮身跳下山崖,摔斷了腿,被圍追之敵捅了20餘刺刀,壯烈犧牲。
⑧ 趙士文(1909-1954),交城縣武家莊村(今姬家莊鄉武家莊)人,出身農民家庭。1927年隨人經商,1930年在太原開設宏發客棧。1935年返鄉在武家莊村公所管錢糧,兼營小本生意。1937年冬,參加陽交邊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接受中共交城縣委的指示,動員群眾集資入股,與交城縣貿易部門聯辦葯店。1943至1945年7月秘密前往太原,利用舊關系開設信義商行(實為根據地的地下物資供應站),自任副經理,常以商人的身份做掩護,冒著危險,往返於敵區與抗日根據地之間,想方設法買回根據地奇缺的葯品、布匹、食鹽、紙張及辦公用品等,供應晉綏八分區、交城縣黨政機關及駐地部隊,部分還出售群眾 。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他回到武家莊,繼續經營葯店。1954年病逝。
⑨ 康生瑞(1919-1974),原名康心寬,古交鎮李家社村人。出身於貧農家庭,幼年喪父,隨母移居河口鎮。
1933年,年僅15歲的他,被生計所迫到太原西北實業公司鑄造廠當了童工。1937年11月日軍侵佔太原後,他 回到河口鎮,被推選為河口鎮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主任,領導該會發動群眾組織自衛隊、參軍參戰,維護社會治安,實行合理負擔,支援抗日。之後,他從師學木工。
1943年春,他參加工衛旅二十一團,在團部當修械工人。同年秋調入交城炸彈廠,學習製造地雷、手榴彈和炮彈。由於手榴彈和地雷的拉線供不應求,他苦心專研,依據紡車的原理,製造出只用一人搖車,一人撥線,就能紡出7股棉線的大型紡車,滿足了拉線的需求,還節約了勞力。後又製造出以木輪帶動的鼓風機,代替了手拉風箱,加大了風量,提高了煉鐵質量,減輕了勞動強度。
1945年7月,他調入晉綏八分區炸彈廠,發明了殺傷力較大的跳高爆炸地雷,還製造出蒸酒精機。1949年3月,他轉到晉中軍區修械所,後又到忻縣軍分區修械所當工人。1951年任忻縣軍分區土木建築社副經理,負責土木工程的技術指導。翌年,調山西省軍區後勤部營管科,晉升為技術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後勤部工程隊副隊長。以後十餘年間,他為省軍區及所屬各分區的修建工程設計施工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連年獲物質獎和榮譽獎,榮立三等功一次,被評為五好乾部,1966年晉升為工程師。
1969年轉業回鄉,被聘為古交區化肥廠工程師兼任財務供銷科科長,參與了建廠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1974年冬,他應聘為太原市對外貿易局搞工程設計,11月21日趕赴工地時,不幸因車禍遇難。 同普通話相比較主要特別有:一是詞義相同,詞形不同;另一點是詞形相同,詞義不同。
詞義相同,詞素不同的現象在古交土話中又有四種形式,一是詞義相同,詞素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如普通話「衣服」,古交話稱「衣裳」;普通話「裡面」,古交土話稱「核里」。二是詞義相同,詞素的音節不同,如普通話「碾子」,古交話稱「碾兒」;普通話「上面」,古交話稱「上頭」。三是詞義相同,詞形完全不同。如普通話「娶媳婦」,古交土話為「吃婆姨」;普通話「昨天」,古交土話為「夜裡」。四是詞義相同,詞素顛倒,如普通話「墨黑」,古交土話稱「黑墨」;「每天」古話稱「天每」。
詞形相同,詞義有異,就是說同一詞語的詞義在古交土話與普通話中產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形成了同詞異義的現象。一是詞義擴大,即一些詞語在普通話里含義較窄,而在古交土話中用來兼表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其含義得到擴大。例如:「能」在普通話中指能力、能夠,而在古交話中還有一層精明的意思,如:你真能。二是詞義縮小,一些詞語在普通話中含義較廣,而在古交土話中則縮小了。例如「食」,在普通話中除吃、食之外,還指日食、月食等現象,而在古交土話中僅指食物。「窮」在普通話中除反映缺乏外,還指極端講,而在古交方言中僅指缺乏。
古交土話有以下幾信方面:
(1) 身體類:
髑髏、的老——指頭
綳頭、眉棱骨——指額頭
下巴骨兒——指下額
拐狐——指踝
脊背鍋——指脊背
圪地塊——指膝蓋
奶頭——指**
獨踏骨、獨蛋——指屁股
尿——指小便
邕——指大便
老溘——指老人去世
怕見動、難過、落活——指患病
劈著——指感冒
馬鬃鬃——指劉海兒
天毛辮——指朝天小辮
舅舅毛——僅留脖子後一撮毛的小兒發式
巴拐——姑娘的一種發形
毛圪嘟——指已婚婦女腦後的發髻
不臍——指肚臍
哦兒頭——婦女剪頭發
指頭兒——指頭
燎泡——水或火燙成的小泡
(2) 方位類:
外頭——指外面
核里——指裡面
上頭——指上面
下頭——指下面
正半切——指正面
左半切——指左面
右半切——指右面
邊邊起——指旁邊
這里——指這兒
(3) 日常生活類:
家舍、鍋舍——指家、房子
火旮旯——指鍋台
門眼子——指門檻
硯瓦——指硯台
灶馬爺——指灶王爺
火半子——指火台
坑棱——指坑邊
好面——指白面
谷面——指小米麵
撩羹羹——指勺勺、調羹
軟米——指黍米
角子、扁食——指餃子
黃兒——指米面攤餅
油麵兒、油核桃——油炸食品
圪斗——爐坑
手幅幅——手帕
烙鐵——熨斗
撥吊——捻毛線的工具
吃婆姨——指娶媳婦
煙洞兒——指煙筒
茅只——指廁所
熬飯——指煮稀飯
溜飯——紅棗紅豆軟米飯
山葯丸子——山葯絲拌面蒸熟的食物
撥爛子——指不用菜,用開水拌莜麵或玉米面做成蛋狀的飯
冷布——指紗窗
孩——指鞋
瓦盔——指陶制瓮罐
燈樹——指舊式燈具(油燈架)
狗牙牙——指衣服的裝飾花邊
塔塔火——指用炭塊壘成塔狀,節日點燃歡慶的旺火
旺火——同上
圪嘮——指點豆腐用的鹵
哭連兒——指面蒸的食品圓圈狀
祭殼——祭奠用的空心蒸饃
扎片子——用雜糧做的片狀食品
壓肉——用豬頭肉壓制的肉
紅飯——紅豆小米稀飯
寒雞雞——清明節蒸的面雞
熬年——過年守歲
妝戲——送嫁妝
纏媳婦——指女嫁相(伴娘動作)
混媳婦——指鬧媳婦
見大小——新婚夫妻結婚第二天早上認親
出坡——上山放羊
山旮旯——指山溝
殺坊——指牢房
鞋襯襯——鞋墊
搭邊子——蓋簡易小房
床床——小橙、矮橙
做事務(做四五)——指辦婚喪事
盤纏——路費
(4) 代詞、形容詞、動詞等
娥、俺、自家——我
荷——拿、帶
炸——跑
甚勒——什麼
甚時勒——指什麼時候
怎地勒——指怎麼回事
俺行——我家
使喚——使用、支使
嚷架、叫喚、圪吵——吵架
折摞——收拾整理
不格錢——不值錢
甲磕子——指口吃
揚了——扔了
圪轉——溜達、轉游
穿——鑿、鑽孔
寄——藏
歇涼涼——休息
撥拉——扒
圪就——蹲
搗歇——聊天
約摸——估量
該賬——欠賬
曉得——知道
猴——小
大揚——大方
日臟——不幹凈
認捏——指聽話、乖順
拴者——漂亮、好看
害——玩
不敢保——也許
概及拉——指從來沒有
兀來大——指那麼大
兀來小——指那麼小
日怪——指古怪、奇怪
克細——指好、巧、精細
不支明——不清楚、不明事理
圪裝——指假裝
迷兒蛋——指糊塗
吃信——指自信
一不抓——嘟嚕
掛——指輛
圪達——塊
釀——指躺、卧、睡一睡
圪邊——小睡
支應——招待
舊膽——多管閑事
忽毒——糊塗
兔頭——蠻橫、厲害
牛眼暴急——形容激怒的樣子
拖零四拉——穿衣服、辦事不精幹
花麻麻吊嘴嘴——不切實際的巧辯
(5) 親屬、稱呼類
大、爹——指父親、爸爸
娘娘——祖母、奶奶
伯伯——叔父
大爺——伯父
婆婆——外祖母
老爺——曾祖父
姥姥——曾祖母
老老爺——高祖父
老娘娘——高祖母
老丈——指公公
大大——指姐姐
港港——指哥哥
婆姨——指妻子、婦女
鍋舍的——指妻子、婦女
丈人——指岳父
丈母——岳母
響工——民間樂隊
當家的——指妻子、愛人
賊娃子——小偷
受苦人——農民
買賣人——商販
討吃的——乞丐
光棍——單身漢
盤頭閨女——指未出嫁的閨女
閨女——女兒
小子——指男孩
火頭——指廚子
切人——指客人
漢——指丈夫
(6)動、植物類
犍牛——指公牛
氂牛——指母牛
牛犢子——指小牛
花牛牛——指瓢蟲
蚧犢——指癩蛤蟆、蟾蜍
草雞——指母雞
雞娃兒——指小雞
夜蝙蝠——指蝙蝠
凶鶻——指貓頭鷹
曲蟾——指蚯蚓
兒馬——公馬
騾子——母馬
叫驢——公驢
草驢——母驢
騷胡——公山羊
圪爹——公綿羊
山羊——在外放牧的羊
站羊——在家裡飼養的羊
紅嘴鴉兒——指烏鴉的一種
呃鵲鵲——指喜鵲
餓老車——指老鷹
旮旯里家、姑兒——指老鼠
瞎老兒——鼴鼠
占——指屬相中的蛇
海牽花——指水仙花
山丹花——指野百合
甜草蜜——指甘草
西番柿——指蕃茄
玉茭子——玉米
大豆——蠶豆
王八——指鱉
圪獪——指松鼠的一種
抱角兒牛牛——指蝸牛
虼蝌蚪——指蝌蚪
蛤蟆——指青蛙
種谷蟲——布穀鳥
醋粟兒——沙棘
地菜——指豆芽
山葯蛋——馬鈴薯
(6) 天文、地理類
日頭、陽坡——指太陽
月明——月亮
踩陽坡——日食
踩月明——月食
時攜——星星
響雷——打雷
前晌——上午
後晌——下午
紅練響兒——炎熱的中午
晚西——傍晚
遞明——明天
天每——每天
夜裡——昨天
前兒——前天
年時——去年
過年——明年
早起——早晨、大早
春起——春天
年終兒下——除夕
冬涼——冰
冷彈子——冰雹
風風亮——天剛亮
(7) 成語類
山眉愣眼——指土裡土氣、愚昧無知的樣子
一知半明——指頭腦愚蠢、反應遲鈍
白眉翻眼——指不認賬、不服從的樣子
刁眉忽眨眼——指使眼色、作秀
灰眉處眼——指矮小肥胖的人
圪淌——指彎曲得像弓一樣
老壓圪叉——指老態龍鍾
賊眉鼠眼——似小偷
齊梭展畔——指整整齊齊、有稜有角
圪支扇搖——指搖搖欲墜
光眉俊眼——指相貌白凈
揚眉吊眼——傲氣十足
扯皮料謊——撒謊
亂麻鋪氈——東西亂七八糟
凍天圪爛——天氣很涼
利皮寡骨——指親人之間關系疏遠
花里忽哨——指華而不實
走京出外——出門在外
直僵壓棍——固執、不聽勸告
狗吃圪渣——不忠義、賴皮
呃氣八達——氣不順
挖牆里壁——指淘氣的孩子
枯乾叫渴——指渴得很
板頭仄楞——指不服從
冒里失坎——冒失
急忙連趕——急急忙忙
吹三吊四——態度不好、認真不負責
呲前努肚——指大腹便便
搗大——吹牛
搗鬼弄忽閃——耍鬼點子
圓滿二山——小孩生得健壯可愛
拉瓜出鏈——指選東西多、相互牽扯
清灘利口——指乾乾凈凈
混充八達——指蒙哄過關
朝眉霸眼——指長相兇狠或注意力不集中
穩排四坐——指坐姿端正、泰然自若的樣子
戳東拐西——東一頭西一頭
不識事眼——不識時務
仄愣板皮——比喻做事不認真的人
悄眉圪毒——悄悄地在私下鼓搗
斜麻圪撩——脫離了原有的規則
(9) 其它
日糊洋腦——假裝不明白
披風不來——做事不認真
鬼裝六神——不誠實
偶人——指小混混
起開——挪開
扒臘——礙事
屁頭——打耳光
圪毛——悄悄地看
布雞娃——孵小雞
澇窩——母雞發情
叫明——公雞報曉
土冒煙色——塵土飛揚
不知半明——不太聰明
邋遢——不幹凈、不整潔
火冒喧天——說話生硬
扯皮旋骨——擁擠
白眉翻眼——死不認賬
窮家卜宴——家貧
實拉弄扯——互相幫助
軟雞扒愣——沒力氣
得理八份——得理不讓人
截山探海——距離太遠
盤纏絞計——外出花銷
窩囊圪節——沒出息
碰頭失坎——辦事急躁
圪出打旦——身材不魁梧
氣悶心——呆、傻
小二人——不寬宏大量的人
肉尾巴——寸步不離大人的小孩有垛獅子火習俗。正月十五放焰火。
『叄』 想請朋友吃餃子!配什麼菜比較好!
配白菜和胡蘿卜好吃,做法如下:
准備用料:豬肉末200克、胡蘿卜100克、白菜350克、油7克、蒜7克、生抽3克、雞精2克、鹽3克、蚝油6克、姜5克、料酒9克、蔥8克。
1、白菜洗凈,用料理機打碎,加些鹽腌制一會。
『肆』 山西省交城縣婚嫁習俗
一、婚嫁
清代至民國年間 清代至民國年間,本縣婚嫁禮俗十分繁瑣。當男女至十四五歲時,便將年庚屬相書於紅紙,交媒人或親友說親。媒人按門當戶對的傳統提親。父母則託人對所提親家詳細打探,了解根底,並請算命先生合婚算命,如滿意且無沖克,即擇吉日由媒人帶領男方赴女方相親。如敗跡果男方或女方長相醜陋,往往暗請他人代相。經相看雙方無異意,男方父母,送女方金銀戒指,或金銀耳環,作為定親。待萬事俱備後,男方請陰陽先生擇選良時吉辰為娶親之日。將擇定的日期書寫於梅紅紙上,連同彩禮裝入「拜貼盒」內,用紅布包裹,由媒人送到女家。女家接知娶親日期後,請陰陽合算,看是否相宜,有無不利,如有異說,重定日期,如無異議,則決定婚期。
迎親之日,男方僱用粗細兩班樂隊,四乘花轎,執燈籠火把,旗羅傘扇,鼓樂不斷,鞭炮不絕,赴女家娶親。第一乘轎是娶客轎,請當地有名望的鄉紳學士乘坐,帶牌功執事,押轎夫二人;第二乘轎為新郎轎,新郎身穿袍褂,頭戴禮帽,腳踏長靴或革履;第三乘轎為新娘轎,去迎親時,由擔喜瓶兒童乘坐;第四乘轎為送客轎,啟程時,內放膳盒果品,直奔女家。隨轎有掩紅氈者二人,各提見方紅氈一塊,為新人避邪掩惡。貧家則雇二乘轎,免去娶客、送客轎。但娶送女客亦各坐馬車陪著。
花轎至女家,娶客、新郎和擔喜瓶兒童被迎接回舍,客坐於貴賓席位。新娘在伴娘、嬸娘等協助下,更換新衣,梳妝打扮,穿霞帔,團畝戴鳳冠。同時給新郎頭插官銀花,身披十字紅。新娘梳妝完畢,要舉行「坐椅則,扇扇則,丫環蠻女侍候的」等上轎前的儀式,男方贈送梳頭洗臉錢後,新娘頭掩蓋頭紅,被人背出門外上轎。女方聘請當地有聲望的鄉紳學士為送客,乘送客轎,在鞭炮齊鳴,鑼鼓聲中啟程。跟隨花轎的是陪送隊列,前有抬頂櫃、皮箱、瓶、斗、穿衣鏡者,後抬食簍若干架,每架食簍分四節,每節放入衣服一件。食簍根據女家貧富情況定多寡。富者十架乃至十二架,貧者只有一架或兩架。極貧者無食簍可送。
花轎啟程後,繞街一匝,返回女方家門,新娘要照鏡子,整雲鬢,富家贈金耳墜,金戒指,貧家則戴銀耳墜或銀戒指,俗稱「回頭望月」(諧岳音)。
娶親隊列走後,女方派人送請柬,俗稱「下貼」,恭請新姑爺婚後第三日(七七事變後,改為第二日),至岳丈家「會親友」。放請柬的書盒俗稱「拜貼盒」,其內除請柬外,另放柏葉一枝,喻白頭到老之意;艾草一枝,喻相親相愛之意;有蜂蜜,食鹽各一盅,喻有緣份、密疙瘩之意;有灰石頭七小塊,喻愛情永固,堅如磐石之意;有五顆核桃,兩個紅棗,喻五男二女七子團圓之意;有紅箸一對,喻豐衣足食之意;另有豇豆一撮、辣椒兩個、大蔥兩根,系諧音取意,豇豆,喻一切比人強;辣椒,喻快樂之意;蔥,喻愛情長春之意。此外,亦有放銅、鐵、銀頂針者,喻銅幫、鐵底、銀蓋兒,祈望家資萬貫,子孫永昌。
花轎回到男方家門口停轎,是時,門前張燈結綵。大門、照壁、水口、水井以及碾、磨均已貼紅紙,謂之喜禁,陰陽先生手托木盤,一邊撒穀草、紅棗和核桃,一邊高唱:「頭撒天門開,二撒地門開,三撤新媳婦下轎來……」,新娘下轎後,在兩個伴娘的攙扶下,先扔喜歲錢,然後抱照妖鏡和車幅,新郎抱斬妖刀和弓箭,越過用馬鞍代表的天轎,腳踩紅氈,直至院心早已陳設妥當的喜閣之內。司禮人高唱:「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親朋」等等,新郎新娘行三跪九叩首禮後,離開喜閣,腳踏紅氈緩步進入洞房。入洞房門,新郎張弓射箭,四射邪惡,新娘揭翻扣在門檻的便盆,取其中錐剪,以祛邪鎮惡。爾後,新郎為新娘揭去蓋頭紅,新娘盤坐炕席,兒童打諢乞糖,婚禮至此告成。
洞房之內,點喜燈,晝夜不熄,鬧洞房者至夜闌而去。新郎新娘合吃和氣拌湯,分食兒女扁食和蓮花饃後就寢。一些好事的青年人舔窗紙,窺門縫進行聽房活動。
次日早餐後舉行道喜儀式,新郎新娘拜謝親友長輩,親戚朋友為新人父母寒喧。道喜,男作揖,女拜禮。
第三日,新郎攜帶禮品偕同新娘赴岳父母家會見親友。新郎為女方所有察或並長輩親友叩頭敬禮。七七事變後改為次日會親友,道喜則在結婚當日下午舉行。
第四日,吃拉麵,夫妻拉長到百年。
第五日,新娘不吃婆家飯,一早起床,回娘家過五日。
第六日,吃餾米或燜米、蒸米,意喻百年好夫妻。
第七日,吃餃子。
第八日,吃火燒。
第九日,吃饃煮肉菜。
滿十日,吃油糕。取意日日向上,步步登高。
諺雲:頭過門,二道喜,三日女婿會親友,四日吃拉麵,五日回娘家,六日吃餾米,百年好夫妻,七餃子,八火燒,九日饃,十日糕。這也是新娘十日的飯譜。
山區則有所不同,因條件所限,除少數富家外,多數貧家騎驢娶親。傍黑,新娘才從娘家動身,路遠者,整夜都在路上,新娘新郎頭上插戴鮮花,冬日插紙花,粗細兩班鼓樂迎送。謂之黃昏媳婦。
舊社會娶親,貧富大不相同。清同治年間,城內王家巷丑牛財主的兒子結婚,除酒席大宴賓客千人外,還在城隍廟獻唱上馬戲。清光緒二十七年,城內孫家巷富家李合之次子李信結婚,僅皮毛工人待客酒席二百五十多桌,計兩千餘人。民國初年,夏家營富豪夏廷東之女出嫁於坡底村財主宋秉成之子,抬陪妝食蔞二十四架,陪嫁丫環一人。而貧家結婚,則簡單從事。極貧者採取搶親手段完婚;童養媳結婚僅吃頓餃子就算了事,俗稱「圓房」。
新中國成立以來 新中國成立以後,提倡婚姻自主,實行新式結婚。1950年婚姻法頒布以後,廢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封建制度,革除了婚配舊俗。男女經人介紹自由戀愛,雙方經一段時間了解,情投意合,諸方相宜即互贈定婚禮物。經登記,領取結婚證書之後,選擇五一、七一、國慶等節假日,或選擇吉日,舉行結婚典禮。典禮儀式上,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親朋厚友吃喜糖吸喜煙,慶賀新婚夫婦完婚。次日,照舊舉行會親友活動。
進入七十年代後,不少青年男女實行旅遊結婚,大多赴北京、太原等地探親旅行,返回後,以糖果香煙招待親友。
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娶親不再騎自行車而是乘坐卧車或吉普。陪妝愈益豐華,不但有被褥衣物,而且有彩電、收錄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有的陪隨立櫃、平櫃、沙發、梳妝台等日用傢俱和自行車等。
『伍』 為什麼山西的煤礦那麼重視冬至
自古以來,在我國民間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節到來之際,廟堂之上百官朝賀,帝王休政;民間則店鋪歇市,學生也要放假。而到今天,人們雖然已不像過去那樣隆重地慶祝冬至節,但各地在冬至時依然有不少獨特的風俗習慣。那麼就讓老黃歷為你介紹,山西各地冬至風俗。
「冬至」,晉北一帶俗稱「新冬」、「賀冬」、「拜冬」,晉中一帶俗稱「過冬」,雖然如今對冬至不像古代那麼重視,但在民間,仍把冬至看做重要節日之一,還有賀冬、拜冬等習俗流傳。
山西《廣靈縣志》記載:「冬至,晨起拜賀,一如元旦禮。」《左雲縣志稿》記載:「冬至,謂之亞歲。隆師,送節。紳士、鄉人祀獻祖先。里黨、親友交相登拜判睜顫,如元旦然。」
至今,雁北、大同等地,冬至節這天,女婿攜重禮拜謁岳父岳母,岳父母則要隆重設宴招待,要吃火鍋。晉西北有些山村,仍流行冬至節宴請教師,習慣用燉羊肉招待老師。
冬至節普遍要吃餃子,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傳說,古人在嚴冬時日常常掘敗被凍掉耳朵,女蝸用面捏成耳朵為人補上,餃子形似早哪耳朵,後人便在冬至節包餃子吃,從此耳朵再沒有被凍掉過。
另有一說是古代名醫張仲景在冬至節教人們熬制「祛寒嬌耳湯」治療傷凍,所謂「嬌耳」,即將羊肉、葯材等切碎,用麵皮包裹,煮熟後連湯吃下,渾身發熱。「嬌耳」形似人的耳朵,又稱「餃耳」,因為要用水煮熟,又稱「水餃」、「餃子」。山西交城、文水等地,過冬至講究吃羊肉餃子,因羊肉性熱,可暖胃健脾。
冬至節的另一習俗,是從這一天起作為數九寒天的開始,每九天為一段,並有「九九歌」流傳,因各地氣候寒冷程度有所不同,「九九歌」也有許多異文。如山西晉南一帶的《數九歌》:
冬至數一九,兩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
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
五九四十五,還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丟;
八九連九九,耕牛地里走。
『陸』 山西冬至吃什麼食物
山西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山西交城、文水等地,過冬至講究吃羊肉餃子,因羊肉性熱,可暖胃健脾。
冬至過後就進入數九天氣,要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6)交城好吃餃子擴展閱讀:
冬至南北方習俗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是時年八節之一,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蔽塌猜祖先。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宏型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衫仿」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柒』 山西冬至吃什麼食物
1、寧武扁食
寧武水餃是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的特產,寧武人稱餃子為「扁食」,其特點是:皮薄、餡大、肚兒圓,在寧武縣,餃子成為宴席、婚嫁、喜慶節令、迎賓的美食。
做餃子時寧武人在皮兒上特別講究均勻、細膩、綿薄、光滑,提之揉輕,揪之有彈性,照之如玉似晶,可見日光影象。餡兒以青山羊、肥綿羊、上等羯羊肉,取其肉滿膘肥,紅白相間處,剔盡脂膜,去盡骨質,洗過刀砧,精切細剁。
2、玻璃餃子
玻璃餃子堪稱大同女人的絕活,做出來的餃子皮如玻璃,水晶一樣玲瓏剔透,口感極佳,的確是一種可觀可餐的地方風味,是用大同盛產的土豆煮熟去皮碾壓成泥,要反復不斷地碾壓至土豆成糊狀。
同等重量的白面用開水燙成熟面團,再把土豆泥、白面和同等重量的土豆澱粉揉合在一起形成光滑的面團,面搓成長條分割成劑子,擀成餃子皮兒,包入葷餡或素餡兒,捏成餃子,上鍋蒸熟。
3、莜麵餃子
莜麵餃子又名山葯餃子,將莜麵小劑子用兩個手掌搗成有波紋的橢圓小皮子,內包山葯絲(此處的山葯其實是土豆,在山西方言中將土豆叫做山葯蛋)或蘿卜英子等的餡子,捏成餃子。
4、餛飩
除了餃子之外,山西人在冬至時節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而食之,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故相沿成俗。
5、吃火鍋
雁北、大同等地,冬至節這天,女婿攜重禮拜謁岳父岳母,岳父母則要隆重設宴招待,要吃火鍋。晉西北有些山村,仍流行冬至節宴請教師,習慣用燉羊肉招待老師。
『捌』 很多人愛吃餃子,你知道有哪些好吃的餃子餡
作為一個北方人,主食以麵食為主,像面條、饅頭、包子、餃子、餅等等。餃子在日常餐桌上特別常見,特別是冬天,餃子的翻牌率是非常高,可以說是隔三岔五都會吃餃子,而餃子餡兒很多種,有韭菜雞蛋餡兒、豬肉芹菜餡兒、豬肉白菜餡兒、豬肉大蔥餡兒等,你喜歡的是什麼餡兒的餃子呢?
『玖』 交城過年民俗
一、花燈展
璀璨的花燈、多彩的民俗。交城過年時期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燈光晃得人眼花繚亂。關帝大殿、市樓以及六角亭等建築雄偉壯觀、異彩紛呈。九曲黃河陣千回百轉、似橘橡衡如迷宮、如夢如幻。
二、傳統社火
每逢春節,男女老幼,便會走上街頭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搭建柏葉樓、如消壘塔塔火,以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三、咬災
年終歲末的來臨,交城有「咬災」的習俗。大早上一起來,不要說話,抓一把昨天晚上准備好的「炒豆豆」咬一咬,寓意把一切災難,病痛全部咬碎,來年風調雨順,無災無難。
四、恭送「灶馬爺「
臘月二十三,打發灶馬爺爺上了天,早晨即恭送「灶馬爺」神仙"上天",家家戶戶貢獻"粞瓜兒"。送走"灶馬爺"後,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清掃衛生,糊窗戶,掃塵土。洗涮擦抹,「家家戶戶胡拾翻」。
五、糊燈碗
臘月二十九,提上壺壺打燒酒:到圓做二十八九日,家家戶戶忙著忙著打酒買醋,還有一項工作是「洗燈瓜瓜,糊燈碗」,將糊好的燈碗擺放在窗檯上。
『拾』 山西呂梁市交城縣寒假放假時間
山西呂梁市交城縣寒假放假時間是2023年1月10日
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古稱河東)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市,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22年山西中小學寒假放假時間表,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2022年山西中小學寒假放假時間表
山西各地春節習俗大盤點
山西四大名棗是什麼
2022年山西中小學寒假放假時間表
中小學校寒假時間為2022年1月22日至2022年2月16日,2022年春季學期開學時間為2月17日。
<<<返回目錄
山西各地春節習俗大盤點
一、太原南郊——過年過足兩個月
從臘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裡家家戶戶就都開始進入了過年的准備過程,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穀,就是把玉米、小麥、高粱、黃豆、瓜子等放在鍋里炒熟,以此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不生蟲害。五穀炒好後,孩子們把自己的小口袋裝得滿滿的,然後整個村子地串門,互相交換著嘗嘗哪家媽媽的手藝最好,炒出的五穀又香又酥……炒五穀的香味和著孩子們的歡笑,回盪在村莊上空,輕輕地拉開了年的序幕。
臘月三十,過年的高潮已醞釀到了極致,除夕下午家裡的男主人會扛著大掃帚,認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掃得乾乾凈凈,而在他身後的屋子裡,心靈手巧的女人,會用粉紅、金黃、翠綠、天藍、濃紫等色彩艷麗的紙張,剪出網狀鏤空、帶有穗子的五色紙,形狀像是一朵盛開的花,在除夕傍晚,這些美麗的「花朵」就會被粘貼在對聯、院牆、福字、堂屋等顯眼的位置上。當天的年夜飯是不吃餃子的,餃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來吃,這叫做吃「連年飯」,大約是取衣食豐足,一年連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來到了,一整天,村人都會四處遊走拜年。正月初二困散此,在我們這里是在外的遊子歸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們燃放大量煙花爆竹,表示破除過年期間的眾多禁忌。家鄉有句俗語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個正月里,所有人家都會不斷走親戚或款待親友,處處都是歡聲與笑語。
二、太原河西——羊肉餃子年味足
提起春節,讓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應該還是大年初一的那頓羊肉餃子。
為了這頓餃子,人們往往提前半年就開始准備。七月炎夏時節,有經濟能力的人家便會開始挑選羊。這選羊還別有一番講究。據老一輩太原人講,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選骨骼剛長成、身上還沒開始長肉的「架子羊」。選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個只夠一隻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趕進去後,只需好吃好喝地喂養就可以了。這樣,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時已長得膘肥體壯,人們磨刀霍霍的時機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會被剔出來,而羊頭、羊蹄和羊皮都會被另外放置起來。
年三十晚上,羊頭、羊蹄和羊皮便成了當晚的主角。家中的長輩會拿出一個祭盤,將羊頭和四個羊蹄按整羊的樣子擺好,然後用整張的羊皮將祭盤蒙住,只露羊頭和四個羊蹄。隨後,便是祭拜天地神的儀式。簡單的儀式過後,祭盤便留在神龕上,直到整個新年過去。
而剔下來的羊肉會在守歲的時候端出來,這時已有人將羊肉剁碎,並加好佐料。於是整個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圍坐在熱乎乎的炕頭,歡歡喜喜包羊肉餃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便是帶著家鄉味道的羊肉餡餃子。
三、左權——豆腐頭腦和麵茶
春節要守歲,要吃餃子,還要放炮。故鄉在晉冀交界,春節風俗和多數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有兩樣習慣,卻是在外地很少見到的。
一個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葯、黃酒等製成,傳說由傅山發明,算是一種滋補食品。但故鄉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但為什麼這樣吃,爺爺奶奶輩的人也說不上來。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節日專吃炒豆腐的風俗,似乎只有蘇南人有冬至吃大蔥炒豆掘慎腐的習慣,但一個在蘇南,一個在晉中,應該只是巧合吧,說不上有什麼淵源。
另一個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廣東一帶有喝早茶的習慣,左權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暢喝,而茶也不是廣東習慣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麵和玉米面混和後炒成的一種「麵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麵茶里還要煮素餃汪迅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曾經問過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帶有這樣的炒麵茶法,但沒有人說得清正月喝麵茶的來歷和講究。
四、盂縣——點燃年草迎年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戶戶都要舉行一個儀式——迎神,大約是早上五點,天還沒有亮,人們點燃提前一天准備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實就是一些莊稼的秸稈,這與山西好多地方不同,盂縣也是產煤大縣,可是卻不是用煤燒旺火,而是燒年草,期望通過這個儀式,驅除往日的煩惱與不幸,祈禱來年五穀豐登,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這堆年草大約能燒半個鍾頭左右,在這半個鍾頭里,全家老小都得起來,穿好新衣戴好新帽,然後大聲向自家的長輩們道「過年好」,彷彿新的一年的運道都在這新年第一縷陽光到來之前的祝福聲里了。每一個接受祝福的人,都會有一年的好心情,好運氣。
然後是家裡成年的男人們,開始燃放爆竹,這幾乎是各家同時開始,剎那間,金蛇狂舞,銀舌騰空,一派火樹銀花。於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個黎明來到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的希望洋溢在人們的臉上。
天亮了,一家人相伴三五成群地出去給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無論碰到誰,都是三個字的問候「過年好」,原先晚輩給長輩們拜年是要磕頭的,現在伴隨著移風易俗,這個跪拜的儀式免了,可是新春的祝福一點也沒有少,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時的祝福才最合時宜,最有力量。
趕到快八點的時候,出門拜年的人,陸陸續續回來,家裡已經熬好了土豆豆腐的素頭腦,煮好了熱氣騰騰的餃子,當然還有滿盤滿碗兒的各式佳餚,新年的第一頓飯就緒了,懷揣著每個人真摯的祝福,吃飯的胃口當然會格外地好。
五、鄉寧——棗花饃饃送親友
鄉寧的春節,承繼了整個晉南熱烈、濃重的風格。按照鄉寧的傳統習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許動火做飯的,因此人們要在春節前把麵食准備好。但現在「不生火做飯」的習俗已經改變,但在年前准備麵食的風俗還是保存了下來。
蒸「棗花饃」是家家戶戶最開心的事兒,春節期間蒸年棗花饃不僅供自家食用,它還是正月拜年走親戚時的主要饋贈禮物。因此蒸饃時,在數量上要比平時多得多。在農村,街坊鄰居,三五合夥兒,互相幫忙,往往一戶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時,戶均一百二十多個棗花饃也就蒸成了。棗花饃分為兩種,即「大饃」和「小饃」。「大饃」是給比自己輩分大的親友准備的,「小饃」是給平輩親友准備的。棗花饃的樣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說。「棗花饃」,和鄉寧人的「年」貼得最近。紅棗和麵粉,誰家都有,做成棗花饃,最普通卻最有年味兒。
六、壽陽——送出窮土過大年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在壽陽縣,人們習慣在大門左右寄放紅紙條裹的黑炭,相傳紅紙代表秦瓊,黑炭代表尉遲敬德,意即「辟邪」。除夕,這里家家通宵不眠,謂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的人們燃旺火、放鞭炮、拜尊長、吃餃子、喝頭腦。飯後出拜鄰居長輩,人人見面互相慶賀。在初一至初四這四天當中,掃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才一並倒出,被稱為「送窮土」,北鄉人稱「送五窮」。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燈節」。屆時,壽陽家家張燈結綵,村村鼓樂喧天,從正月十四開始城鎮高搭牌樓,花燈齊懸。各商行店鋪門前遍壘「塔塔火」。男女遊街串巷,謂之「走百病」。正月十六,村村繞歌鼓吹,扮有雜戲。有的還鬧「風公雞」,也叫「攆虛耗」、「逐瘟」。
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天內,該縣縣城設有燈官衙門,燈官坐八抬明轎,模擬縣官出巡,燈官似小丑,滑稽幽默,妙趣橫生,對衙門多有諷刺。在該縣南鄉松塔一帶,十五清晨點旺火,放鞭炮,謂之「接半神」。正月廿謂之「小填倉」,其活動與正月初五「送五窮」相似。到正月廿五謂之「老填倉」,即畫地作倉囤狀,放上五穀,壓之以石,象徵倉盈囤滿,豐衣足食。
七、廣靈——全村出動迎喜神
一年一度春節到,歲歲年年風俗同。廣靈縣過年時有留接年飯、喝糖水、點旺火、供家神等許多獨特的風俗習慣,而家家戶戶最重視的一項風俗莫過於過大年迎喜神了。在當地流傳了上千年的說法是,只有焚香磕頭迎了喜神,一年到頭才會財旺、運旺、人丁旺。
每年喜神降臨的時間由一些懂得易經、八卦的老先生推算,大約在每年初一到初五的某一天。這一天上午,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要穿戴一新,牽上騾、馬、牛、羊等走出家門迎喜神。傳統的迎接方法不但要焚香、磕頭、燒紙錢,而且要大放鞭炮,默默祈禱,這樣喜神才會跟著回家。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除了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還會按部就班地遵循以前的程序迎喜神,大多數年輕人到了那一天雖然也要出門迎喜神,但不再向老人一樣中規中矩,放了鞭炮,鞠個躬也就了事,並且不再帶家畜迎喜神,而是帶著汽車、拖拉機、農用三輪車、摩托車、電動車等。
沿襲了多年的迎喜神風俗,除了有「迎接喜神進家門,保佑全家福財旺」的象徵意義之外,這一天還是全村人的一個大集會之日。一般各村都會形成一個比較固定的迎喜神地點,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會走出家門到此迎喜神。在這特定的時間地點,在外工作的、常年卧病的、不愛出門的都能遇上,大家除了互相噓寒問暖,說些恭喜的話之外,還會七嘴八舌談論誰家的日子越過越好,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誰家的年過得講排場。這一天有個共同的禁忌就是誰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年輕人還會相互來比誰的新衣服好看,有檔次,誰家買了汽車,誰拿上了手機,誰換了摩托車。這一天還是大家看新媳婦的日子,村裡前一年娶回的新媳婦,在外工作的人帶回的新媳婦,這天都要出門迎喜神,鄉親們也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欣賞,老婆婆、姑娘、嬸子們還會對新媳婦品頭論足。近中午時,全村人才會在歡笑聲中依依不捨地散去。
八、方山——敬拜水神祈豐收
臨縣、方山一帶的年俗從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九就開始展現了,這一天縣城要舉行傳統的古廟會。一到清早8點,家家戶戶都會把自家用心製作的花饃送到廟會上擺供,有象徵人丁興旺的十二生肖、象徵六畜興旺的家禽家畜、象徵萬物崢嶸的花草樹木、象徵長壽百歲的松鶴延年……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廟會會吸引很多采購年貨的人前來觀看,看誰家的花饃好,誰家的手藝精。
到了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放花炮、接神、然後合家互相拜年。
大年初一上午,當地的農村人家都要去水井旁拜水神。在村裡,水大都是從岩石縫里流出來,為了祈求水源不斷,全村人要會在水井前獻上一份用白面製作的貢品。而孩子們則身掛花包,脖子上拴著紅棗、蒜頭、黃豆相間的「項鏈」,寓意為吉祥,希望常年豐收。
拜完水神,秧歌隊登台了。村裡大都要演「道腔劇」,這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娛樂活動,演員由喜好此活動的村民自行組織。好多演員都是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戲衣、道具樣樣俱全。伴隨著引人入勝的「道腔劇」,傘頭秧歌、會則、嗩吶吹奏等一系列活動,構成了這里年俗文化的「狂歡節」。
九、絳縣——拜年不忘祭祖先
河東大地是黃河文明中心,也是黃河文化聚集地。所以晉南的年俗傳統悠久,也是比較多的。絳縣每年大年初一的「祭祖」俗稱「獻神主」是最隆重的。
神主畫在一個粗布卷軸畫上,左右一副對聯「追遠長存一片心慎重須盡三年孝」,橫批「追遠」。寓意懷念祖先吧。平常的神主畫是捲起來存放著,到過年的時候或者家裡有紅白喜事的時候才拿出來掛起,一般存放和懸掛在長子家裡。大年初一早上早早吃過餃子後,一家人就張羅著開始「獻神主」。
通常由一個家族的男人們來張羅,女人們不插手。供桌上擺放好各式各樣的供品後,男人們按照輩分一排一排站好,先上香,然後磕頭,還要燒紙敬酒。要先給老祖先磕三個頭,然後晚輩給長輩拜年。拜完年後,全家人在院里大放鞭炮表示慶賀。獻完神主後,就開始到鄰居家裡拜年,拜年的時候,也是要在神主前面給長輩鄰居磕頭,磕頭的時候,還是先給神主上香磕頭,然後才能拜年。到親戚家裡也是這樣。
十、屯留——初二姥姥初三舅
在屯留縣,過年不是一天,而是一個時段,即從臘月二十三到翌年正月初五。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一天是家家戶戶打掃衛生的時間,也是過年的開始。傳說,這一天五更時分,保家人一年平安的灶神爺將回天宮向玉帝訴職,選在此時清理衛生是為了不冒犯灶神爺。此後,人們便開始了為過大年做准備。磨豆腐、蒸花糕、炸油條、剁餃子餡是必不可少的四大項。經過緊張地准備,大年三十,在做好最後的准備工作,一家人便會投入到過大年前的最後一項工作——貼春聯。
除夕夜,一家人紅紅火火吃餃子、看晚會、磕瓜子、聊家常。心急的人已經開始邀朋喚友,走家串巷。
大年初一,放過鞭炮,吃過早飯,辛勞一年、飽受疲憊的人們開始徹底地放鬆:爺們四人一圈,打打麻將,放鬆心情;娘們們圍城一堆,聊聊閑話,放聲大笑;小孩們身著新衣,互相打鬧盡情嬉戲;老人們聚在一起,追憶往事,盡顯真情。
大年初二,人們便開始走訪親戚。初二到姥姥家,初三走舅舅家,這是不可更改的。轉眼到了初五,這一天全家老少在一起吃飯,進行過年的「閉幕式」——吃燒賣。如此,年就算過完了,勤快一點的人就開始整修上地使用的家什,盤算新年的新計劃。
十一、長子——大年初二過「追節」
故鄉的春節是懸掛在狹長記憶里的一幕老電影,每逢春節來臨,就在腦海中反復播放,給人以親切和溫馨。
作為一年中最隆重的慶典節日,家鄉長子縣的春節,遵循時代相傳的風俗習慣,從臘月二十三就拉開帷幕。這一天,家家戶戶通過隆重的祭灶儀式,給灶王爺供奉麻糖,希望他在來年「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大家要集中地洗澡、洗衣,打掃衛生,除去一年的晦氣,貼門神、貼春聯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除夕夜,家家戶戶會坐在一起包餃子守夜,等待新年的鍾聲敲響。當凌晨零點的鍾聲敲響時,大家會爭先恐後地奔到院子里,把長長的鞭炮掛在門外,點燃一年的希望和喜悅。
正月初一的早上,每家每戶會相約來到村裡的土地廟,為土地爺奉上供品,企盼一年裡平安多福,財運滾滾而來。初二是祭祀祖宗的日子。在過去的一年裡出嫁的新媳婦的娘家人還會在這一天來到女兒家為女兒女婿送新年禮物,俗稱「追節」。從初一至初五,大家會相互拜年,互祝好運。初六是出嫁的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從初六開始,村裡會組織「秧歌隊」、「獅子隊」到家家戶戶拜年,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十二、大同——春節生旺火
大同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在大同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過年時的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用機械或者人工挖掘出來,再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
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凈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城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可謂規模龐大。
十三、聞喜——過年蒸花饃
每逢過年,聞喜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饃,寓意生活吉祥如意。
花饃的製作是頗為講究的,首先挑選上等的麥子,用比臉盆略大的鐵篩子篩去浮塵、石子、雜物等,倒進盛有清水的容器中精心淘洗兩三遍,倒入可以瀝水的竹編筐中,再在上面澆水。這道工序稱為凝水,據說凝水可以提高麵粉的質量,是不可輕視的環節。在發好的酵面中摻入適量的精粉,倒入溫水和勻,然後進行揉制。揉好面後用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開始正式捏形。捏花饃沒有教材,也沒有什麼圖樣,全憑一代代藝人口傳心授,模樣全裝在他們的腦子里。只見他們成竹在胸,經過一番搓、捻、擀、剪、切、捏、揪、壓、挑、卷等手法,花鳥草蟲、飛禽走獸便從他們的手底下活脫脫地變出來。
捏好了形,下一步便是醒饃,也就是讓饃發虛。把捏制好的麵塑品放在炕頭的籠圈中,用棉褥捂住,保持一定的溫度,待發虛適度後,上鍋蒸制。蒸制環節也特別有學問,像中國的武術一樣有一套路數,什麼水開上籠、籠圈封嚴、急火上氣、大小分蒸、落氣出籠等等。出了籠要趁熱上食品色,這樣顏色艷麗,不易褪色。待上好色晾乾,需要組裝的還要用竹簽把輔助的部分與襯托的花瓣等進行組合。這樣,經過點染描畫,組合搭配,剛才還是白描的面製品已經花紅葉綠,鳳翔魚游,蛇盤獅吼,栩栩如生。
十四、洪洞廟會最熱鬧
洪洞人大多於除夕交替時開始燃放各式花炮,響徹大地,全縣炮聲連綿起伏,花炮愈響,愈象徵著來年財運亨通,好運連年。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貼掛千(掛千分大小而定,二五七九數),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這種慶祝活動一個接一個。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洪洞人這一天不動用掃帚,否則會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除夕夜之前就將庭院打掃干凈,垃圾全部倒掉。洪洞人過年還忌刀器,在年三十將初一一天三餐用料備好,初一每頓飯必剩飯,以應年年有餘之說。
過年人們最熱衷逛廟會,洪洞城內大小廟觀二十餘處,每年春節最熱鬧處數:城隍廟、老爺廟、火神廟、千佛寺、呂祖祠、二郎廟、文廟等,廟內張燈結綵,香火繚繞。吸引兒童的有用紙做的彩色風車、風箏、泥塑的老虎、兔子等,泥燒制的雞、鴨,姑娘喜愛的玩耍「纏蜜」,男孩子有玻璃燒制的「琉璃嘣嘣」可吹,亦可用手吹響,「吹糖人」也很受歡迎。洪洞蘇堡民間藝人郭璞玉,是「吹糖人」的傳人,還有用手摔打的鞭炮,亦稱「摔炮」。
十五、太谷社火好紅火
太谷過春節民間慶賀活動的第一項為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諸神下界與民同樂,今天已經成為迎新辭舊的主要象徵了。內容首先是點旺火、燃年草和響鞭炮等等。旺火位於當院,年草置於門外,要由家長親自點燃。起床後不能貿然出門,須先點一個爆竹,從門縫伸出室外爆響,稱為開路炮。點旺火要稱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在家長發旺火時,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著旺火燃放鞭炮。婦女們則收拾家務,整理祭祀天地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此時此刻,村村戶戶,鞭炮齊鳴,萬里長空響成一片。
拜年是春節活動的高潮。舊俗講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數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禮,也有的是只磕一個頭。小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面帶笑容,欣然受禮。拜完年後,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用意在護持後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婦,則長輩須給新媳婦壓歲錢,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視自家經濟情況而定。婆母還要另外給新媳婦一塊上等布料,希望媳婦繼承針黹。春節這一天,家家習慣吃餃子。餃子諧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種錢幣。餃子的形狀又好像元寶。元寶是古代一種較大金銀錠。
大年吃餃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財進寶。民間煮餃子時講究忌諱吹冷風,所以不拉風匣,全憑柴燒。燒柴講究要燒芝麻秸稈。一方面芝麻稈燃燒時悅耳的響聲,好像一連串發財的發、發、發聲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喻義。餃子煮破了要說成是掙了,不能說破了。吃飯前要鳴炮示知。第一碗飯要敬供祖宗神靈。全家人入席要請家長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長致祝酒辭。盛飯時,不能讓鍋里空了,要留有看鍋的飯菜,意喻取之不盡。有人吃著包有蓮子的餃子,表示連年有餘;吃著包有紅棗的餃子,表示早交好運;吃著包錢的餃子,表示錢財兩旺。
從春節的下午開始,村裡興辦的傳統社火或秧歌,便開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村娛樂,挨門挨戶拜年賀喜。主人家要用煙糖招待。上一年曾發生死傷災病的人家,要邀請社火隊進院表演,稱為沖喜。上一年曾娶媳婦、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請社火隊進院表演,稱為賀喜。沖喜與賀喜,主人的招待費特別大方。本村拜年結束後,還要到臨近村莊活動,一直到元宵節掀起高潮。不參加社火活動的人們則開展下棋、打撲克、玩麻將等游藝活動。縣城要舉行春節長跑活動,參加人數眾多,有年過花甲的老人,也有佩戴紅領巾的少年,熱鬧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