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好吃不過餃子的全部話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好吃不過餃子的全部話

發布時間: 2022-01-16 08:02:17

1. 好吃不過餃子的下一句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下句即是「舒服不過倒著」。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

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2. 好吃不過餃子 完整段子是什麼

完整的是兩句話,說法是:「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解釋分析:因為農村人經常下地幹活,一天的勞作很辛苦,而且農村的條件沒有像城市那麼優越,所以農民們對生活要求也不高,能吃飽喝足就行了。

偶爾吃一頓餃子就是非常美的事情了,而且幹完活躺在炕上休息也是最舒服的時候了,所以也就有了「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這句歇後語了。

(2)好吃不過餃子的全部話擴展閱讀:

在過去的年代裡,農村的生活很貧窮,像餃子這種食物只有過年過節的,或者大場合才能吃上一頓,而且那時就覺得吃頓餃子就是非常奢侈的了,平時農民的生活都是土瓜玉米面餅子。

難得吃上一頓白面餃子就是人間美味了,哪像現在天天大米白面的人們都吃膩了,玉米粗糧都成了好東西了。所以這句俗語也是為了表達人們對餃子這種食物的最高稱贊,就是沒有比餃子再好吃的食物了,這也就是「好吃不過餃子」的由來。

3. 好吃不過餃子全部語錄

餃子的歷史:相傳醫聖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很多貧苦鄉民耳朵都被凍爛了,於是他用麵皮包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食用治好了凍壞的耳朵。人們便把這種食物稱為餃子,也有叫做嬌耳、子孫餑餑、扁食、煮角、箍扎、餶餷的等等……

餃子後來越做品種越多,含義也不一樣,就按餡兒來說吧,芹菜餡即勤財,韭菜餡寓意久財,白菜餡即百財,香菇餡即鼓財,酸菜餡即算財,油菜餡有財,還有什麼羊、牛、魚肉餡兒又代表洋才、牛財、魚財等等等等,均寓意著生活的美好!

作為地道的山東人,俺喜歡白菜餡兒和豬肉大蔥的,你們愛吃什麼餡兒的呢,朋友嗎?

4. 有一句歇後語 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意思是沒有什麼能比餃子更好吃的,沒有什麼比躺著更舒服了。

5. 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是一句民間老話,不過如果真吃完了就餃子就倒著的話,估計會變成一個大胖子。

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6. '好吃不如餃子' 下句是什麼

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7. 好吃不過餃子順口溜有哪些

「好吃不過餃子」並不是順口溜,而是一句俗語,完整說法是:「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解釋分析:因為農村人經常下地幹活,一天的勞作很辛苦,而且農村的條件沒有像城市那麼優越,所以農民們對生活要求也不高,能吃飽喝足就行了。

偶爾吃一頓餃子就是非常美的事情了,而且幹完活躺在炕上休息也是最舒服的時候了,所以也就有了「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這句歇後語了。

(7)好吃不過餃子的全部話擴展閱讀:

在過去的年代裡,農村的生活很貧窮,像餃子這種食物只有過年過節的,或者大場合才能吃上一頓,而且那時就覺得吃頓餃子就是非常奢侈的了,平時農民的生活都是土瓜玉米面餅子。

難得吃上一頓白面餃子就是人間美味了,哪像現在天天大米白面的人們都吃膩了,玉米粗糧都成了好東西了。所以這句俗語也是為了表達人們對餃子這種食物的最高稱贊,就是沒有比餃子再好吃的食物了,這也就是「好吃不過餃子」的由來。

8. 好吃不如餃子完整段子

這句俗語的完整版是: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是河南流傳的一句俗語。

農村俗語是農村比較常見的一種文化現象,是過去和現在的勞動人民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可以說是包含了鄉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些俗語有適應當今的時代,也有落後於現在觀念的,但不管怎樣都是生活的一種縮影。

(8)好吃不過餃子的全部話擴展閱讀:

相傳,餃子最初由東漢時期的南陽人張仲景在冬至那一天發明,叫作「祛寒嬌耳湯」,並被張仲景用來舍葯救治患有傷寒及耳朵凍傷的家鄉人民。

舍葯從冬至一直持續到人們凍耳全部康復的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早上,人們為了慶祝新年和凍耳的康復,並感謝張仲景的恩情,就模仿「祛寒嬌耳湯」中嬌耳的樣子製做早上吃的食物,後來這種食物被稱為「餃餌」。

紀念張仲景施葯濟民之恩,是河南民間對於冬至和春節吃餃子習俗流傳最廣的解釋。到了宋代餃子在河南又被稱為「角兒」,元代又稱之為「扁食」,直到明清才被稱為「餃子」。就這樣,老實巴交的河南人在美食界一不小心趕了回潮流,成了第一群「下海」吃餃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