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潮汕餃子怎麼包 附送餃子餡好吃做法
到了過年的時候全國各地都流悔銀毀行吃餃子,周末在家花一點點時間包點餃子比在外面的買的更好吃,更適合自己的口味,而且放在冰箱也能保存兩個星期,下面就教大家個人最喜歡的潮汕餃子怎麼包。
潮汕餃子餃子陷做法
用料:
豬絞肉、胡蘿卜/芹菜/韭菜、魷魚干、雞蛋、姜、小蔥、料酒、生抽、鹽、糖、香油、黑胡椒、餃子皮(我比較懶都是買現成的)
具體做法:
1,把所有材料洗凈
2,豬肉絞成肉末,胡蘿卜切小丁,盡量小一點,口感不會粗
3,姜切末蔥切成蔥花
4,把准備好的豬肉,胡蘿卜,薑末蔥花混搏仔在大碗里,加入雞蛋、鹽、糖、生抽、料酒、香油、黑胡碧備椒
5、用筷子將肉餡往同一個方向攪拌均勻至發粘,隨後放入冰箱冷藏1小時左右待用
6,取適量的陷放在餃皮上,開包!
包好的餃子,可以蒸煮、水煮或煎煮~
潮汕餃子餃子的做法附餃子的處理方法:
蒸煮:鍋里放適量的水,架上蒸汽架,餃子擺盤上鍋蒸20分鍾左右即可,出鍋撒上芝士碎羅勒會更好吃
水煮:鍋里燒水,水開了之後撒入少量的鹽,餃子下鍋,蓋上蓋子中火,煮開後開鍋倒入一杯冷水,再次煮開後再倒入一杯冷水,餃子都浮起來,體積變膨大的時候即可撈出
煎煮:不粘鍋放入少許油,一點即可,餃子趁火還沒熱擺進去,中火煎至底部發黃。
碗內調好澱粉1:水10,倒入鍋內,蓋上蓋子中大火煎3分鍾左右。鍋內水差不多沒了,沿著鍋邊淋一點油,小火煎1分鍾左右,煎至焦脆結透明狀即可出鍋
Ⅱ 潮汕各地的冬至過節小吃
潮汕各地的冬至過節小吃
冬至大過年,那麼潮汕各地的冬至過節小吃是什麼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這塊。
冬至丸
冬至丸是用糯米粉和少量番薯粉加開水製作而成,與湯圓的外皮用料相同,搓成圓圓的,要吃的時候用開水煮熟,再加些白糖即可。
在潮汕也有人把它搓成兩頭尖尖的小丸,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團搓成小長條形,再用剪刀剪成尖丸。
東京丸
東京丸是用東京薯澱粉做成的,東京薯是潮汕的特產之一,像筷子一樣的長度,多用來煲湯或者磨成粉,性涼,清火去燥,主要是製作成東京丸子和甜湯。
姜薯
最出名的姜薯是潮陽河溪鎮的上坑姜薯。上坑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連,品上質優。
姜薯洗掉土削皮,浸在水裡,防止它發黃,再把它抽成薄薄的一片,燒開水後,放進滾水中滾一滾,看到姜薯片自然捲成卷時就馬上關火,防止煮太久變爛了。
在潮汕地區,每家每戶都有逢年過節吃一碗姜薯湯的習俗。
潮南地區也有人在冬至丸里加入了大薯,淮山等做成甜湯。
鴨母捻
鴨母捻【niǎn】,是一道傳統名小食,在清代初期就出現了,它類似北方的湯圓,製作的`要求比較嚴格,鴨母捻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要約15克。
鴨母捻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沖尺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
落湯錢
落湯錢是用糯米做的,口感香黏軟滑,是將花生芝麻炒熟壓爛後與白糖粉混合,將糯米粉和成粉團後蒸熟,然後切成小件,沾上配料即成。
其糯米餡料性溫,可以益氣止泄,起消渴,暖脾胃,所以落湯錢既是葯膳,又是美食,深受潮汕人的喜愛。
冬節鴿
冬節鴿,不是鳥,又叫菜包粿、塌螞冬節粿,是汕尾冬節那天的餐桌主食,餡料比較豐富,有菜脯、包心菜、芹菜、蒜、蝦脯、五花肉等。
冬節鴿的皮做法像餃子皮:麵粉和糯米粉的比例為1比1,用溫水和成面團,然後碾成薄皮。把包好的冬節鴿放進蒸籠里蒸熟為止,也可水煮。
酥餃
有些地方也叫油粿子,酥餃皮是把麵粉、雞蛋、油和水加到一起揉成面團,餡料則是將花生炒過去皮,打成碎末,然後將芝麻炒過和花生末、白糖拌勻做成餡,包酥餃最重要的步驟是“捏角”,是在餃子的邊緣上捏團判埋出一些間隔相等的褶紋,讓酥餃看起來玲瓏精緻。
;Ⅲ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冬至這天為何要吃餃子?各地過冬至有什麼不一樣的習俗嗎?傳說在東漢時期,張仲景在行醫回家的路上,看到老百姓耳朵因為寒冷被凍壞了,於是張仲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用羊肉、辣椒等祛寒食材做成餃子,分給老百姓吃餃子、喝湯,治好了凍傷的耳朵,從此以後,每年冬至,老百姓就在冬至這天吃餃子,表示對張仲景的感謝。今天就給大家分享6種好吃又好做的冬至傳統美食。
【南瓜餅】在很多地方有逢年過節吃糯米粉做的美食,南瓜餅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安徽合肥冬至到了,除了要吃雞蛋掛面,還要吃南瓜餅。顏色金黃,甜香軟糯的南瓜餅,好吃又好看。分享一下南瓜餅的做法,南瓜削皮去籽去瓤,切小塊蒸熟,加入適量的糯米粉揉成光滑的面團,取適量的南瓜面團,裹上一層椰蓉,按扁放到油鍋里煎熟,喜歡吃夾餡的可以加點紅豆餡。
Ⅳ 冬至吃餃子嗎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在我們北方人家的冬至飯桌上,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古往今來,無論貧富人家,這一天都會想法子整一頓熱騰騰的餃子。條件好的吃肉餃、蛋餃、蝦餃,條件一般的吃白菜餃、青菜餃。當然,現在在我們偉大的黨領導下,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判睜想吃什麼餡的都可以滿足了。蝦仁餡、三鮮餡、羊肉餡、豬肉餡、牛肉餡、韭菜雞蛋餡等等.......
冬至喝羊肉湯——山東省滕州市在滕州地區,冬至喝羊肉湯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據說是起源於友並漢初劉邦。羊肉溫陽大補,在寒冷冬日喝羊肉湯自然是最溫暖身體的美食。此外,在當地,還有喝羊肉湯取一年好兆頭的特殊寓意。可以說,這是百姓通過食物來寄予對未來美好嚮往的一份表現。
冬至吃湯圓——廣東省潮汕市按照當地風俗,冬至日開始,要先焚香上供祭拜先祖,然後一家圍坐飯桌吃湯圓。湯圓,湯圓,合家團圓之意。這是潮汕人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希望。潮汕湯圓也就成為了潮汕冬節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冬至吃雞蛋好沖跡掛面——安徽省合肥市當地人認為冬至日要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以此來面對一年中最冷時候,即數九寒冬。這是一份普通的家常食物,但卻有著極為豐滿的煙火氣息,平凡中透著不平凡。
Ⅳ 潮汕冬至習俗 該做什麼該吃什麼 作為潮汕人都應該懂
潮汕市冬至吃湯圓;潮汕市各市縣冬至的習俗基本相同,有甜丸,占卜等習俗。
1,冬至飲食:
團圓飯:在潮汕地區,冬至是一個團圓的日子,這一天,一家人將盡力趕上溫暖的團圓飯。長者會在冬季晚宴上說:「有團聚的葯丸,還有糯米糠的錢。如果你吃芹菜和大蒜,你將有錢說服(隱藏)。」盡管從食物的名字來看它們都是諧音的,但它也表明潮汕人珍視家庭,並期待著團圓的美好祝願。
吃冬至丸:潮汕有「吃了一年多的冬節」,其中「冬節」是餃子,在潮汕地區也叫甜丸,在冬日吃甜丸的習俗冬至幾乎散布了整個潮區。在潮汕地區,在冬節前,每個家庭都必須用糯米粉製作糯米湯丸。
2,貼甜丸的習俗: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用來吃東西,人們還會將甜丸貼在房屋的屋頂上,屋頂樑上的甜丸是圓形的,表示下一步一年的收成整個家庭聚會,其次是感謝老鼠將穀物種子發給農民。如今,人們不再堅持吃甜葯了,但是在冬至節上吃甜葯的習俗仍在流行。
3.占卜習俗:冬季節日期間,人們大量湧入,通常伴隨搏消備著占卜活動。冬至有雨,一年中如民歌一樣是封閉的,說:「寒假,除夕;冬日紅,橋局大夜(濕)。」意味著如果冬天有陽光,那就太晚了。下雨了;相反,天氣很好。
另外,有人用冬季節日葯來占卜男性或生女孩。如果今年有新婚妻子,則在早上完成健康工作後,將湯丸倒入井中。然後,讓新daughter婦趕來取水。如果葯丸可以打,那麼男孩就出生了。基毀有人每次都把兩個葯丸裝進篩子,直到最後。如果只剩一個,那男孩就出生了。
Ⅵ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胡返鍵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歡迎大家分享。
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
冬至,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氣,大家應該世液都知道冬至要吃餃子。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嗎?還不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的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冬至吃餃子的介紹。
據說,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考證,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北方各地都有「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的診語。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地方。餛飩和水餃是同一種東西,如河南確山、中牟的水餃也叫餛飩。太康的餛飩俗稱「扁食」等。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據說是因為餛飩像雞卵,陰陽胚胎,包孕渾涵,似遠古天地混沌未開之象,並取其諧音,將吃餛飩引申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之意。另外,民間認為冬至吃餛飩或水餃。可以保護一冬耳朵不被凍。河北灤縣人則認為冬至吃完餛飩後可以使人更聰明。但是在江蘇蘇州。人們在冬至日要吃面。有俗語說:「夏至餛飩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
冬至吃餃子寓意
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里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最後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說有算財之意。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通過我的介紹,大家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了吧。冬至要吃餃子與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
冬至節氣習俗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褲巧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採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生活習俗
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卜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後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薑、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薑、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雜訊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裡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紹興冬至習俗
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後106天為准,謂「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過冬,冬至月底,賣牛買被」,「冬前不結冰,冬後凍煞人」及「晴冬至爛年邊,雨冬至晴過年」之諺,以冬至遲早、晴雨佔一冬寒暖與年邊干濕。是日,民間必家家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里去祭祖,謂「做冬至」。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於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冬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困覺要困冬至夜」之說,謂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冬至日前後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冬舂米」,一來因為過了冬至,再個把月時間就「著春」了,家事將興,人人須忙於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時的堅實,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成後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冬水,所釀之酒易於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冬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家事興旺發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頓面條,謂之「冬至餛飩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餛飩形團而就節;夏至食麵,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後者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於記載。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麵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罵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於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過夜;不許打罵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只能舉著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中國天氣網每年農歷十二月中旬,約當公歷12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嘆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 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閑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閑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准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干冬節,濕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區的風俗是冬至掃墓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這里有什麼樣的謎團呢?
台灣冬至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拓展資料:
冬至是什麼?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而且在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有什麼習俗?
節日起源:始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
節日活動: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祭天。
節日飲食:吃水餃、湯圓、喝羊肉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東平、汶上、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季應注意什麼?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至春分這段時間固然冷,但我們注意保暖,調節好心情,做一下戶外運動,相信我們都可以過好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