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節氣吃餃子
立冬節氣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一來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而「好吃不過餃子」;二來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在吉林,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之交。
立冬的其他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2. 立冬時節吃什麼食物 立冬什麼時候吃餃子最好
1立冬吃餃子
立冬必吃的傳統民俗食物就是餃子,而且此時吃餃子還有相應的說法:一是「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因水餃外形像人的耳朵,人們吃了它,冬天耳朵就能不受凍;二是人們認為在交子之時要吃餃子,寓意交好運,而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在交子之時吃餃子也是古代傳統習俗。
羊肉胡蘿卜餡餃子
材料:羊肉餡、胡蘿卜、油、鹽、大蔥、姜、花椒、生抽、醬油、香油。
做法:
1、包餃子就要先和面,溫水和好面團餳半小時,這時候正好准備餡。
2、羊肉絞成肉餡。
3、花椒粒用開水沏開。
4、胡蘿卜兩根大蔥一根姜一小塊全部洗凈,胡蘿卜擦絲剁碎,蔥、姜剁碎。
5、花椒水放涼用過濾網濾除花椒粒,將花椒水倒入羊肉餡里。
6、放入適量精鹽,放入植物油和香油,生抽、醬油。
7、把胡蘿卜、蔥、姜碎全部放入和羊肉餡一起朝一個方向攪拌。
8、揉好面,做劑子,擀皮兒,開始包餃子。
9、水開煮餃子,開三次水就煮好了。
2立冬吃薑母鴨
薑母鴨這道美食起源於福建泉州,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葯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立冬進補吃薑母鴨,有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疏肝潤肺的功效。
薑母鴨
材料:鴨半隻、老薑1個、枸杞少許、芝麻油1大勺、廣東米酒1/3瓶、老抽1大勺、白糖1小勺、鹽適量。
做法:
1、將鴨肉洗凈後切塊,老薑切成片。鍋中放入芝麻油,中火燒至6成熱時放入薑片,慢慢地煸香。待薑片煸至微微發黃時將鴨肉倒入。
2、炒至鴨肉變色時倒入適量的老抽炒至上色。炒均勻後倒入廣東米酒。繼續維持中火翻炒約15分鍾。
3、炒至鴨肉水分炒干,顏色變深的時候,加入糖,八角,桂皮,香葉,加適量的鹽調味。
4、加入沒過鴨肉的開水。開大火燒至沸騰,轉小火慢慢燉1.5個小時。出鍋前10分鍾將洗凈的枸杞加入,開大火拌勻燒至湯汁濃香即可。
立冬吃羊肉爐
立冬進補的目的,就是要養護人體的陽氣,使身體保持溫暖,補充身體的陰血。羊肉爐符合了這樣的進補原則,所以是立冬進補的好選擇。
而且羊肉爐中,熟地、當歸、紅棗有補血功效,枹杞子有滋陰作用,黨參、黃耆有補氣的效果,桂枝能溫通經脈,陳皮健脾理氣。羊肉溫性,有助元陽、補精血的功效。綜合起來,羊肉爐可以滋補身體的氣血,使全身的血脈暢通。
羊肉爐
材料:桂枝兩錢、陳皮兩錢、熟地兩錢、白果兩錢、當歸三錢、黨蔘三錢、枸杞子三錢、黃耆三錢、紅棗6顆,羊肉1斤、白菜1顆、蔥白3根、姜1塊、米酒半瓶。
做法:
1、將葯膳料用半碗米酒浸泡20分鍾,待用。羊肉洗凈後,切成小塊,先放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再撈出後用冷水清洗干凈,待用。
2、將蔥白切成節,姜洗凈切成片,待用。
3、用麻油三湯匙,將羊肉、薑片在鍋內炒出香味,羊肉炒到微焦。
4、將羊肉、葯膳料,調味料一起放入砂鍋中,倒入米酒後,加水淹過羊肉。
5、先用旺火將水煮沸,撇去浮沫。
6、轉小火煨2個小時,燉至羊肉熟爛,放入白菜,加入調味鹽即可食用。
3立冬吃四物雞
四物雞湯以當歸、地黃、白芍和川芎等四味中葯組成和雞同煲,是立冬南方常見的傳統美食,食用具有補血、活血和止痛之效用。當歸含揮發油及維生素e,有補血與活血之功效;熟地黃含有大量配糖體,具補血作用;炒白芍有收斂、止痛之功效;川芎有行氣活血作用,可加強當歸的補血功效,合而為湯,味道鮮美,能滋陰補血,增進血液循環,紅潤臉色,適合一般人士飲用,而對身體虛弱、血虛體質的人,或女士經期後尤為適宜。
四物雞
材料:烏骨雞1300克、當歸10克、白芍葯10克、熟地黃10克、川芎8克、大蔥20克、姜5克、料酒5克、味精1克、胡椒粉1克、鹽10克。
做法:
1、將雞宰殺後洗凈。
2、姜、蔥洗凈。
3、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洗凈,裝入雙層紗布袋內。
4、砂鍋置大火上,加入鮮湯(1100克),放入雞、葯包煮沸後,撇去浮沫。
5、加姜、蔥、料酒,移至小火上燉至雞肉和骨架松軟。
6、加精鹽、胡椒粉、味精調好味。
7、揀去葯包、姜、蔥不用,連湯汁與雞一起上桌即成。
4立冬什麼時候吃餃子最好
沒有固定的食用時間,推薦早上吃為好,理由如下:
1、早上腸胃消化功能最佳,此時吃餃子,其營養成分能最快被吸收消化,為人體提供營養和能量。
2、餃子吃法多清淡,早餐吃清淡的食物有利於腸胃健康。
3、立冬早上一開始就先吃碗餃子,這一天有交好運的寓意。
4、立冬可能有天氣變冷的現象,早上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可驅寒保暖。
3. 什麼節吃餃子
「春節、冬至、除夕、正月初五、立秋、立冬」吃餃子。
1、春節
餃子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名字,它的形狀也有著各種各樣。春節餃子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餃子的形狀和元寶一樣,所以在春節的時候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意思。第二:餃子按照古代的習俗是在過年的時候祭祀用的食物。講究守歲的時候包餃子,在辭歲的時候吃餃子也就是到子時的時候吃餃子。
2、冬至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與南陽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是東漢時期河南安陽的著名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曾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他在長沙為官期滿告老返鄉時,恰遇大雪紛飛,沿途看見不少人耳朵被凍爛了,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煮熟後剁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作為葯物給每人吃了兩個,治好了鄉親們的耳朵。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並稱它為「扁食」或「餃子」,留下了「吃冬至餃子不凍人」的說法。
3、除夕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古代北方底層人民生活很艱辛,一年到頭不餓肚子已經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的美食只能留到大的節日和特殊的日子時才能吃,而被列為最好吃的美食「餃子」也是最難吃到的,所以才找機會就吃餃子。
4、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
5、立秋
對於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那麼,貼秋膘又是什麼意思呢?上面已經說到了,夏季人體會有所清減,古人會在立秋這一天稱一下自己的體重,如果發現自己變清瘦了,大家會吃一些肉類食物補一補,俗稱「貼秋膘」。而餃子也是一種肉類食物,所以立秋吃餃子也是一種貼秋膘的吃法。
6、立冬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4. 冬至什麼時候吃餃子好
冬至吃餃子一般是中午吃 。在北方,人們在冬至當天以吃餃子慶祝。每到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家家戶戶都會吃水餃,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為什麼冬至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好處多多
1、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溫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3、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
4、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5. 什麼季節的時候會吃餃子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立,為開始之意,立冬便表示冬季的開始。日期為每年公歷的11月6日-8日之間。立冬民間習俗:
一是迎冬: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註:「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二是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三是食俗: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6. 都什麼節氣,要吃餃子
餃子現在隨時可以吃,如果按照風俗講,有如下講法:
1、節氣:
暑伏季節,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冬至餃子夏至面,立冬那天有的地方也講究吃餃子。
2、風俗:
春節正月初一子時,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在那天是要吃餃子的。
7. 冬至和立冬哪個節氣吃餃子
立冬跟冬至都可以吃餃子。相比較來說,冬至吃餃子的人偏多。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近些年來,餃子不僅是中國人喜愛的傳統美食,還是很多外國友人喜歡的食物。
有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是「交子之時」,所以這時吃餃子有「順從天意」的意思。但其實現代的人,不僅會在節氣的時候吃餃子,在一些盛大的節日中也會吃餃子,比如新人結婚時會互相喂對方餃子,寓意和和美美。
據了解,胡蘿卜、羊肉、洋蔥、牛肉等都是立冬水餃餡料的好選擇。根據人的口味不同,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餡料包餃子,在北方地區多用大白菜豬肉,芹菜豬肉,或者韭菜雞蛋。
過年家家戶戶包餃子象徵全家團圓幸福美滿,在節氣中吃餃子,是氛圍最濃的時刻。不管是立冬還是冬至,總之,人們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8. 什麼時候吃餃子
1、除夕。
除夕,為了祝福,用不同的餡的餃子祝福未來的日子紅紅火火,甜甜美美。
2、初五。
中國的習俗有破五之說,在初五這天,要吃餃子,寓意著大家可以一起過,可以開始動起來。
3、入伏。
入伏的時候,快要麥收,吃一頓飽滿的水餃,用來表示,麥收成的好,麥大可以有一個大收成,達到好的谷滿倉。
4、立秋。
立秋的時候,有貼秋膘之說,在秋天的時候,多吃水餃,用來貯存熱量。
5、立冬。
立冬的時候吃水餃,表示要輕松地度過整個休息的冬天。
6、冬至。
冬至吃水餃,有一個典故,為了不讓耳朵被寒風凍掉,這個是為了讓耳朵平安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