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祁陽包餃子哪家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祁陽包餃子哪家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2-08 05:01:31

『壹』 頭菜白菜哪個包餃子好吃

頭菜,白菜,包餃子都好吃,就看我們個人的口味,有的人喜歡偷菜包餃子,有的人喜歡白菜包餃子。

『貳』 湖南永州寧遠自駕|一個偏遠小縣城的美食全攻略(1)

作為一名一直懷揣著「歸隱田園,承包一座山種蘑菇」而不可得的加班狗,我特別珍惜每一個能夠自由放縱的周末,話說得沒錯,上班就要勤勤懇懇,下了班就該好好的犒勞自己,人生一世。
於是周末開著車到處找好吃的,就是我最喜愛的不務正業的「業餘生活」。
而這個周末,我又去了 寧遠 ,這是我第二次到這個小縣城,如果不是朋友召喚,我想我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這里,更別說去兩次了~而這一次,我是帶著我的「原始本能」去的,那就是吃!

雖然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脫俗」,但我又必須承認,作為一名大吃貨,任何地方只有「 美食 」能留住我的心(看來我還是很俗),那麼這一篇,回歸一個 廣州 人吃貨的自我修養,只講關於 美食 的那些事兒,並跟著本地人的腳步,推薦一些地道餐廳,如果各位有機會去 寧遠 旅遊 ,不妨去嘗試一下~畢竟沒吃過一個地方地道 美食 ,就等於沒去過嘛~

寧遠

寧遠 ,位於 湖南 省 永州 市,是一個地處相對偏遠的小縣城,也正因為這樣, 寧遠 尚未大面積開發 旅遊 ,民風淳樸, 美食 相對來說比較「本土」,不會照顧所謂遊客的喜好,所以在這里,你能夠品嘗到最地道的 永州 / 寧遠 美食 ,而不帶一點兒「改良」與「奉承」。

歐師傅燒烤

( 寧遠 人最愛的夜生活-燒烤,後面介紹)
我們 廣東 人所熟悉的湘菜,在 長沙 地區又被稱為本味菜,是 中國 歷史 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湘菜製作精細,用料上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鮮、軟嫩;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而 永州 / 寧遠 菜自然與傳統湘菜一脈相承,但畢竟 湖南 省那麼大,每個地方都有著每個地方的特色菜餚,在味覺上也會稍有差異,如 永州 寧遠 的湘菜味道要比 長沙 的 更加重,相比 廣東 的湘菜更是如此。畢竟 廣東 的湘菜早已經入鄉隨俗因地制宜地做了改良,所以味覺上遠遠比 寧遠 菜「淡」許多。

寧遠

( 寧遠 農家菜,必嘗,後面介紹)
據本地人介紹, 永州 有十大菜餚,分別是: 東安 雞、 寧遠 血鴨、道州扎肉、藍山血灌腸、冷水灘干炒螺絲、 祁陽 粉蒸肉、 江華 橙子泡藕、 雙牌 鴨山羊肉、 寧遠 釀豆腐、 寧遠 釀辣椒。
看菜餚的名字就知道,這十道菜中,有3道出自「 寧遠 」,而其他的 永州 菜餚,其實在 寧遠 的一些餐廳也能吃到。不過這一篇,我們主要聚焦於 寧遠 的這個小縣城的 美食 來進行介紹吧。
首先,要特別感謝 寧遠 的朋友,為我們介紹了那麼多本地人最愛的餐廳,要不然憑我們的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找到,雖然 寧遠 不大,但是餐廳可不少,有的甚至連門面都沒有,想要自己勇闖 寧遠 ?那絕對會抓瞎。
其次,要感謝其中的很多餐廳,願意答應我無理的要求,讓我到後廚房去拍廚師們掌勺的過程,也因此我發現, 寧遠 90%以上的餐廳為開放式,而且後廚房十分干凈,廚師也是超級耐撕,待人特別友好,甚至可以用溫暖來形容,真的特別朴實無華~
那麼廢話少說,我們進入正題吧~

一日之計在於晨,要想全天元氣滿滿,早餐是最重要的一環,哪怕是一個想減肥的人,也不會吝嗇於自己的早餐,畢竟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吃飽了才好開啟美妙的一天。
寧遠 早餐的可選擇花樣不算多,以粉、面為主,其中又以粉最為常見。粉的形狀類似於 桂林 米粉,但粉身較細,口感Q彈外加少許柔韌,還有一種叫做水米粉,在下鍋之前必須於水中浸泡,這個我們下面再慢慢介紹。

名稱: 通達餐廳
地址: 寧遠 縣057縣道東50米(通達修車廠旁),高德地圖可以搜索餐廳直達
營業時間:06:30-22:00
人均:15元

通達餐廳

通達餐廳 的門面長這樣上,門口可以停車。早上8點鍾到的時候,餐廳已經過了最旺的早餐時間,但仍然有非常多的客人,大家都在享用自己熱騰騰的粉,讓一整天充滿正能量。

通達餐廳

寧遠 好多的餐廳,都是夫妻檔,這家餐廳也不例外。
廚房是開放式的,一切的製作過程均可以一目瞭然。開放式廚房可謂 寧遠 縣餐廳的一大特色,不論是早餐小店,還是能容下百人的正餐餐廳,廚房很多都是開放式,可以看到大廚在煙霧繚繞的廚房裡熱火朝天的煮著 美食 的樣子,也是別具 寧遠 味道。

通達餐廳

就是這夫妻二人。據說老闆已經做了20年廚師,以前在大餐廳里做掌勺,後來自己創業。這家餐廳的粉的味道是 獨創 的。我可以很負責任 的 告訴大家,非常!好!吃!所以我將之放在了第一家推薦的餐廳。

通達餐廳

老闆每天3-4點鍾便會起來熬湯,湯底用15斤的豬筒骨熬制,到6點剛好開門迎客,而其他的材料都是早上6點鍾送到,也是最新鮮的食材。他家的粉每天限量供應300碗,售完即止。
我看見在熬湯的過程中,老闆還會不時將浮在湯表面的嘌呤物(泡沫)撇去,由見其對細節的認真。

通達餐廳

店子自己製作的小菜(鹹菜),這在 寧遠 也是一大特色,幾乎每一家店子都有這樣一桌子的鹹菜供客人自行取用,每一家都不一樣,這家比較推薦的有炸豬皮、眉豆、自製辣椒醬。而我比較喜歡吃咸蘿卜。

通達餐廳

我們點了牛肉粉和豬腦粉,分別有10-15元的選擇。

通達餐廳

豬腦粉里的材料特別多,有豬腦、骨髓、米豆腐、 豬紅 等,最特別的是裡面有脆芋頭絲。據說這個做法的靈感來自母親,小時候媽媽做粉就喜歡在裡面加入芋頭絲,以豐富粉的口感。

通達餐廳

好大一塊骨髓哦~

通達餐廳

材料十足,粉的口感嫩滑,吸滿筒骨湯汁,一流。

通達餐廳

牛肉粉裡面則加了我最喜歡的孜然。
製作過程很講究先後順序,這個要先炒肉,然後淋 上高 湯煮,再放上青菜、調料以及芋頭絲,最後撒上蔥花,所以芋頭絲的口感還能保持脆感,但是牛肉的口感則是相當嫩滑。口感層次豐富。

通達餐廳

熬制筒骨湯的筒骨,看這個骨髓~

通達餐廳

筋的部分也相當好吃

通達餐廳

豆奶,和 廣州 的楊協成有點像,哈哈哈。
此外,他家的魚粉也很受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我們就倆人,吃不下了啦!

名稱: 原味湯粉 店
地址:泠南路170號
營業時間:06:00-10:00
人均:8元
只做早餐

寧遠

原味湯粉 店,位於泠南路,以前這里叫做官府街,如果你問當地人官府街在哪裡,他們都會知道。不過當然了,高德導航官府街也是能找到的。
在官府街上是有好多家早餐店的,這是其中一家。門口可以停車。

寧遠

看老闆無影手~哈哈哈哈~

寧遠

開放式廚房是一定的,所有食材清晰可見。

寧遠

自家製作的小菜

寧遠

已經配好的底料~就等待著客人下單了!

寧遠

這里的招牌是三鮮粉和豬腦肉粉,三鮮粉7元,豬腦肉粉8元。而豬腦三鮮則10-15元,裡面有豬腦、豬肝、豬小腸、瘦肉、豬骨髓等。

寧遠

依舊是細面,感覺 寧遠 的面 大多是這種size~

寧遠

豬腦三鮮粉,湯底也是用豬筒骨熬制的,特別鮮美,粉微爽,肝的口感也是脆脆的,料十足。豬腦非常完整,口感軟軟的,入口即化。整碗粉可以說非常鮮美。

名稱:老四手工粉面館
地址:泠南路151號
營業時間:07:00-09:00
人均:8元
只做早餐

老四手工面館

這家店子也在官府街上,就在 原味湯粉 店斜對面。在這里開了應該有3-4年了。
這里最招牌的當屬三鮮面(7-10元)、炸醬面(7-10元)、蒸餃(5元,小朋友的至愛,而且我看到他們是用來沾番茄醬的~)、餛飩(5-8元)。

老四手工面館

老闆娘正在炮製客人的早餐。

老四手工面館

廚房不大,撐起一家粉麵店。

老四手工面館

自家的鹹菜

老四手工面館

竟然看到了油條,勾起了我的 廣州 胃,用油條沾這里的湯汁,想來也是一道美味。

老四手工面館

我們點了這里的招牌餛飩,自家製作的餛飩,湯底使用排骨+姜熬制而成,餡料是豬肉與香菇,所以當香菇味進入湯汁中,竟然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香氣。

老四手工面館

這碗5元,一定要帶著湯吃餛飩,會更美味。

老四手工面館

炸醬面,也是店主自己做的手工面,口感柔軟但不會粘,炸醬的材料和 廣東 的不一樣,肉很多,料足,拌起來鹹淡適中,味道剛剛好。

老四手工面館

這一碗7元,一個女孩子吃足夠了。
另外,我們發現這家店子特別多父母帶著小孩子過來,因為他家選擇較其他家多樣,除了粉面,還有餃子、餛飩等,所以可以很好的滿足大人孩子的不同需求,而這里的蒸餃最受小孩歡迎。

名稱:禾亭缺牙子水粉
地址:泠江中路37號
營業時間:06:00-12:00
人均:7元

禾亭缺牙子水粉

這家禾亭缺牙子水粉在 寧遠 有很多家分店,這是其中一家,在當地非常出名,他家的水粉可是申請了國家專利號,受國家保護的。

禾亭缺牙子水粉

店子很小,就這么一個角落便是出菜的地方。
禾亭水粉,據說湯底是用精緻瘦肉熬制而成,湯底不用食醋,卻酸甜可口,鮮味至極。

禾亭缺牙子水粉

辣椒小炒肉水粉,是這里的招牌哦~

禾亭缺牙子水粉

這就是水粉,必須要浸泡在水中。據說這里在旺季,一天可以賣出400-500碗呢。

禾亭缺牙子水粉

自家的小吃~

禾亭缺牙子水粉

湯底還蠻鮮美的,配上湘菜特色辣椒炒肉,別具特色。

禾亭缺牙子水粉

來一碗熱騰騰的水粉,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吧。

名稱: 殺豬佬餐廳
地址:振興路與重華路交叉口 東北 50米
營業時間:06:30-22:00
人均:10元

殺豬佬餐廳

殺豬佬餐廳 ,緊挨著有兩家門店,都是他家的。一家門口是現宰豬肉,可以在這里點搭配的炒菜。

殺豬佬餐廳

殺豬佬餐廳

同時也是出餐口的地方

殺豬佬餐廳

和我們前面去的那幾家餐廳有些不同,除了簡單的粉,如招牌的豬腦粉、三鮮粉,還有炒菜和自助餐。很多人都會來自選炒菜,也就是自選豬肉,豬內臟,菜等,我看都是一大盆的,然後再點一個四元的素粉,但目測要比較多人吃比較好。

殺豬佬餐廳

點了三鮮粉7元,豬腦粉10元。
兩者的區別其實只是豬腦粉在三鮮粉的基礎上多了豬腦。
發現這里真的好喜歡豬內臟啊。

殺豬佬餐廳

粉的料都很足且新鮮,粉的口感微爽,豬腦口感細膩豬肝口感爽脆而豬肉口感有嚼勁,因此層次感分明,加上那口香濃的湯,完美的一天就從早餐開始。

殺豬佬餐廳

在 寧遠 真的吃了好多豬腦呀~

(未完待續)

『叄』 寧夏灘羊哪個地方的肉包餃子好吃

寧夏灘羊的肉包餃子是非常受歡迎的,味道鮮美,口感豐富,是當地一種傳統風味小吃。它以羊肉為主料,搭配各種調料,製作而成,有肉有骨,香氣撲鼻,口感細膩,口味獨特,是當地人最愛的小吃之一。

『肆』 朝天委陵菜包餃子好吃嗎

朝天委陵菜飽餃子,好吃嗎?嗯,當然好吃了,我把它用開水燙一燙,然後放些肉放鍋中煮煮料在裡面已經是很好了沒有

『伍』 中國各地美食{如湘菜,豫菜..各地美食特點}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素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聲譽,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川菜起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自秦朝至三國時期,成都逐漸成為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較大發展。

川菜風味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川菜的基本味型為麻、辣、甜、咸、酸、苦六種。川菜特點是突出麻、辣、香、鮮、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鮮姜。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辣椒、胡椒、花椒、豆板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干燒、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薑汁、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

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和香港地區都有川菜館,受到各國外賓的好評。

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尤為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燒有其獨道之處。從高級筵席「三蒸九扣」到大眾便餐、民間小吃、家常風味等,菜品繁多,花式新穎,做工精細。有炒、煎、干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噢!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歷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燒、酸、辣、魚香、干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廣泛、調味多樣、菜式適應性強三個特徵。由筵席菜、大眾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個大類組成一個完整的風味體系。在國際上享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

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煽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

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烹調技藝多樣善變,用料奇異廣博。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說。時令性強,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濃郁。

粵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同其他地區的飲食和菜系一樣,都有著中國飲食文化的共同性。早在遠古,嶺南古越族就與中原楚地有著密切的交往。隨著歷史變遷和朝代更替,許多中原

人為逃避戰亂而南渡,漢越兩族日漸融合。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原飲食製作的技藝、炊具、食具和百越農漁豐富物產結合,這就是粵式飲食的起源。粵菜起源於漢,就是憑借這段歷史來說的。

南宋以後,粵菜的技藝和特點日趨成熟。這同宋朝南遷,眾多御廚和官府廚師雲集於粵,特別集中於羊城有關。唐代開始,廣州成為我國主要的進出貿易口岸,是世界有名的港口。宋、元之後,廣州成為內外貿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業日益興旺,帶動了飲食服務作為一個商業行業發展起來,為粵式飲食特別是粵菜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和場所。

明清兩代,是粵菜、粵點、粵式飲食真正的成熟和發展時期。這時的廣州已經成為一座商業大城市,粵菜、粵點和粵式飲食真正成為了一個體系。鬧市通衡遍布茶樓、酒店、餐館和小食店,各個食肆爭奇斗艷,食品之豐,款式之多,世人稱絕,漸漸有「食在廣州」之說。

粵菜系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早在西漢《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載有粵菜選料的精細和廣泛,而且可以想見千餘年前的廣東人已經對用不同烹調方法烹制不同的異味游刃有餘。在此以前,唐代詩人韓愈被貶至潮州,在他的詩中描述潮州人食鱟、蛇、蒲魚、青蛙、章魚、江瑤柱等數十種異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時,章魚等海味已是許多地方菜餚的上品佳餚。在配料和口味方面,採用生食的方法。到後來生食豬牛羊鹿已不多,

但生食魚片,包括生魚粥等的習慣保留至今。而將白切雞以僅熟,大腿骨帶微血為准,則於今仍是如此。將粵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講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諸特點,表現具體。

粵菜還善於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常學常新。蘇菜系中的名菜松鼠鱖魚,飲譽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粵菜宴席。雖粵人喜食鼠肉,但鼠輩之名不登大雅之堂。粵菜名廚運用嫻熟的刀工將魚改成小菊花型,名為菊花魚。如此一改,能一口一塊,用筷子及刀叉食用都方便、衛生,蘇菜經過改造,便成了粵菜。此外,粵菜烹調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從北方菜的爆、扒、烤、汆移植而來。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類方法

改進之後形成的。但粵菜的移植,並不生搬硬套,乃是結合廣東原料廣博、質地鮮嫩,人們口味喜歡清鮮常新的特點,加以發展,觸類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將原料調味後,烤至酥爛,推芡打明油上碟,稱為清扒。而粵菜的扒,卻是將原料煲或蒸至膩,然後推闊芡扒上,表現多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鴨、雞絲扒肉脯等。廣東的飲食文化與中原各地一脈相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上曾有多個另立王朝的內地人。歷代王朝派來治粵和被貶的官吏等,都帶來北方的飲食文化,其間還有許多官廚高手或將他們的技藝傳給當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設店營生,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直接介紹給嶺南人民,使之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後,廣州成為中西海路的交通樞紐;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結隊而至。當時廣州地區的經濟與內陸各地相比,發展較快。

除了正式菜點,廣東的小食、點心也製作精巧,而各地的飲食風俗也有其獨到之處,如廣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這些飲食風俗已經超出「吃」的范疇,成為廣東的飲食文化。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制 作精細享譽海內外 善於以蔥香調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時子」、「炸脂蓋」等。

魯菜發端於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於秦漢。宋代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派別: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 特色: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咸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絕活: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腌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扒法成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喜好有關。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水果產量居全國之首,僅蘋果就佔全國總產量40%以上;豬、羊、禽、蛋等產量也是極為可觀;水產品產量也是全國第三,其中名貴海產品有魚翅、海參、大對蝦、加吉魚、比目魚、鮑魚、天鵝蛋、西施舌、扇貝、紅螺、紫菜等馳名中外.。釀造業歷史悠久,品種多,質量優,諸如洛口食醋、濟南醬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負盛名的佳品。如此豐富的物產,為魯菜系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資源。

魯菜歷史極其久遠。《尚書·禹貢》中載有「青州貢鹽」,說明至少在夏代,山東 已經用鹽調味 ; 遠在周朝的《詩經》中已有食用黃河的魴魚和鯉魚的記載,而今糖醋黃河鯉魚 仍然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可見其淵遠流長。魯菜系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齊國,憑借魚鹽鐵之利,使齊桓公首成霸業。

傳說中將自己的兒子蒸熟了獻給齊王吃的易牙,實際上是當時善於調味的烹飪大師。魯菜中的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獨具風味,可能是繼承古代善於做羹的傳統;而膠東菜以海鮮見長,則是承襲海濱先民食魚的習俗。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夫子,還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張,如「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餒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說明當時的魯菜已經相當講究科學、注意衛生,還追求刀工和調料的藝術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漢時期,山東的經濟空前繁榮,地主、富豪出則車馬交錯,居則瓊台樓閣,過著「鍾鳴鼎食,征歌選舞」的奢糜生活。根據「諸城前涼台庖廚畫像」,可以看到上面掛滿豬頭、豬腿、雞、兔、魚等各種畜類、禽類、野味,下面有汲水、燒灶、劈柴、宰羊、殺豬、殺雞、屠狗、切魚、切肉、洗滌、攪拌、烤餅、烤肉串等,各種忙碌烹調操作的人們。這幅畫所描繪的場面之復雜,分工之精細,不啻烹飪操作的全過程,真可以和現代烹飪加工相媲美。北魏的《齊民要術》對黃河流域,主要是山東地區的烹調技術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不但詳細闡述了煎、燒、炒、煮、烤、蒸、腌、臘、燉、糟等烹調方法,還記載了「烤鴨」、「烤乳豬」等名菜的製作方法。此書對魯菜系的形成、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歷經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錘煉,魯菜逐漸成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東的「北食店」久興不衰。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吳苞、崔浩、段文昌、段成式、公都或等,都是著名的烹飪高手或美食家,他們對魯菜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到元、明、清時期,魯菜又有了新的發展。此時魯菜大量進入宮廷,成為御膳的珍品,並在北方各地廣泛流傳。清高宗弘歷曾八次駕臨孔府,並在1771年第五次駕臨孔府時,將女兒下嫁給孔子第72代孫孔憲培,同時賞賜一套「滿漢宴」銀質點銅錫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給孔府。這更促使魯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經過期的發展和演變,魯菜系逐漸形成包括青島在內,以福山幫為代表的膠東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內的濟南派兩個流派。並有堪稱「陽春白雪」的典雅華貴的孔府菜,還有星羅棋布的各種地方菜和風味小吃。膠東菜擅長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鮮奪人,偏於清淡;選料則多為明蝦、海螺、鮑魚、蠣黃、海帶等海鮮。其中名菜有「扒原殼鮑魚」,主料為長山列島海珍鮑魚,以魯菜傳統技法烹調,鮮美滑嫩,催人食慾。其他名菜還有蟹黃魚翅、芙蓉干貝、燒海參、烤大蝦、炸蠣黃和清蒸加吉魚等。

濟南派則以湯著稱,輔以爆、炒、燒、炸,菜餚以清、鮮、脆、嫩見長。其中名餚有清湯什錦、奶湯蒲菜,清鮮淡雅,別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黃河鯉魚、脆嫩爽口的油爆雙脆、素菜之珍的鍋豆腐,則顯示了濟南派的火候功力。清代光緒年間,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將豬大腸洗涮後,加香料開水煮至軟酥取出,切成段後,加醬油、糖、香料等製成又香又肥的紅燒大腸,聞名於市。後來在製作上又有所改進,將洗凈的大腸入開水煮熟後,入油鍋炸,再加入調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鮮美。文人雅士根據其製作精細如道家「九煉金丹」一般,將其取名為「九轉大腸」。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壽宴第一道菜,選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為「八仙」。將雞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羅漢錢狀,稱為「羅漢」。製成後放在圓瓷罐里,擺成八方,中間放羅漢雞,上撒火腿片、薑片及汆好的青菜葉,再將燒開的雞湯澆上即成。舊時此菜上席即開鑼唱戲,在品嘗美味的同時聽戲,熱鬧非凡,也奢侈至極

江蘇位於我國東南沿海, 長江的下游。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稻、麥、棉、蠶、魚等土特產,素有「魚米之鄉」 的美譽。「春有刀鱭夏有鮒,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各種禽蛋、瓜果蔬菜、水產、有、土產不斷上市,這為蘇菜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經過長期的演變與發展,江蘇的食文化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烹調技術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淮揚、南京、蘇錫三種地方菜為主體的江蘇菜系。

江蘇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據《史記》、《吳越春秋》等書記載,早在2400年前已有炙魚、蒸魚、魚片等不同的烹調方法。用鴨子做菜,起源也較早,在1400年前鴨子已是金陵民間喜愛的食品。

由於蘇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統稱江浙菜系。主要以南京、揚州、蘇州三種地方菜組成。早在二千多年前,吳人即善制炙魚、蒸魚和魚片。一

千多年前,鴨已為金陵美食。南宋時,蘇菜和浙菜同為「南食」的兩大台柱。蘇菜擅長燉、燜、蒸、炒,重視調湯,保持原汁,風味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鬆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在清代的時候,蘇菜流行於全國,相當於現在川菜、粵菜的地位。蘇菜中的一支——淮揚菜系曾為宮廷菜,目前國宴中的大多數菜餚仍屬於淮揚菜。因此,淮揚菜亦稱國菜。蘇州菜系歷史上也十分流行。乾隆帝南巡的時候,曾經到蘇州的得月樓做客,嘗到江南美味後,非常高興,口稱蘇州為天下第一食府。

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揚州菜清淡適口,刀工精細;蘇州菜口味趨甜,清雅多姿。其名菜有烤方、水晶餚蹄、清燉蟹粉獅子頭、金陵丸子、白汁圓菜、黃泥煨雞、清燉雞孚、鹽水鴨(金陵板鴨)、金香餅、雞湯煮干絲、肉釀生麩、鳳尾蝦、三套鴨、無錫肉骨頭、陸稿薦醬豬頭肉、沛縣狗肉等。

蘇菜是我國主要的傳統菜系之一,在國外享有較高盛譽。

從杭州近郊的良渚和浙東的餘姚河姆渡兩處人類活動的古遺址中發現,從豬、牛、羊、雞、鴨等骨骸中證明,浙菜的烹飪原料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已相當豐富。東坡肉、咸件兒、蜜汁火方、叫化童雞等傳統名菜均離不開這些烹飪原料。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青水秀,物產豐富佳餚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於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索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東部沿海漁場密布,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物產豐富,佳餚自美,特色獨具,有口皆碑。

浙菜體系,由杭州、寧波、紹興和溫州為代表的四個地方流派所組成。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經歷了中原漢族文化和當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漸形成。根據閩侯縣甘蔗鎮恆心村的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保存的新石器時期福建先民使用過的炊具陶鼎和連通灶,證明福州地區在500年之前就已從烤食進入煮食時代了。福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旅外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新品種食品和一些新奇的調味品,對豐富福建飲食文化,充實閩菜體系的內容,也曾發生過不容忽略的影響。福建人民經過與海外、特別是南洋群島人民的長期交往,海外的飲食習俗也逐漸滲透到閩人的飲食生活之中,從而使閩菜成為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

閩菜又稱福建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最早起源於福建閩侯縣,在後來發展中形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福州菜包括泉州、廈門菜,菜餚淡爽清鮮,重酸甜,講究湯提鮮,閩南菜包括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酸辣:閩西菜包括長汀及西南一帶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為山珍,帶有山區風味。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於紅糟調味,二長於制湯,三長於使用糖醋。這一傳統即使進入上海,盡染海派風味後,依然未變。閩菜是20年代初進人大上海的,前幾年僅剩一家閩江飯店,現在經過網點調整,閩江飯店已成歷史了,只有都城大酒家還有閩菜供應。除了招碑萊「佛跳牆」外,還有七星魚丸、烏柳居、白雪雞、閩生果,醉排骨、紅糟魚排等等,均別有風味。

徽菜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皖南菜包括黃山、歌縣(古微州)、屯溪等地,講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燒、蒸而成,湯清味醇,原鍋上席,香氣四溢。皖南雖水產不多,但烹制經腌制的「臭桂魚」知名度很高。

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它以烹制河鮮、家畜見長,講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調味,尤以煙熏菜餚別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菜餚講究咸中帶辣,湯汁色濃口重,亦慣用香菜配色和調味。

徽菜的著名風味菜有:無為熏鴨、毛峰熏細魚、符離集燒雞、方臘魚、石耳炳雞、雲霧肉、綠豆煎餅、蝴蝶面等。

瀟湘風味,以湖南菜為代表,簡稱「湘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湖南省,位於中南地區,長江中游南岸。這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嶽衡山,北有一碧萬頃的洞庭,湘、資、沅、澄四水流經全省。自然條件優厚,利於農、牧、副、漁的發展,故物產特別富饒。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產魚蝦和湘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史記》中曾記載,楚地「地勢饒食,無飢饉之患」。長期以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更是廣為流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農牧副漁都很發達。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豐富的物產為飲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產有:武陵甲魚,君山銀針,祁陽筆魚,洞庭金龜,桃源雞,臨武鴨,武岡鵝,湘蓮、銀魚及湘西山區的筍、蕈和山珍野味。在長期的飲食文化和烹飪實踐中,湖南人民創制了多種多樣的菜餚。據考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長沙地區就能用獸、禽、魚等多種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調方法,製作各種款式的佳餚。隨著歷史的前進,及烹飪技術的不斷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的湖南菜系。

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在《史記》中曾記載了楚地"地勢饒食,無飢饉之患"。

『陸』 用什麼餡包餃子最好吃

做餃子的時候,一般都可以根據自己口味進行選擇合適的餡來進行,因為不同的人,口味都會不一樣的

1、如果平常比較喜歡吃甜的人,做包子的時候可以用一些甜味的餡來包餃子,比如胡蘿卜,白蘿卜,馬蹄,玉米,木瓜絲,椰子絲

2、平常愛吃鹹味比較多的人,可以選擇做肉餡的餃子,或者放一些香茹,木耳,芹菜,香菜

3、做餃子餡的時候需要注意,餡一定要均勻,合味要搭配得好。因為餡做得不好吃,這樣做出來的餃子在口感上不夠順滑

4、還有就是餃子皮的選擇,一般做餃子的皮會比較簿,滑。因為皮簿的餃子這樣才能夠有彈性,口感香醇

所以,做餃子的時候可以選擇這樣的方法來操作

『柒』 大年三十的團圓飯是怎麼回事

團圓飯又稱年夜飯,是農歷除夕的一餐。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年夜飯,是春節期間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家庭宴會。

年夜飯集中體現了三個重要的文化元素:團圓,家人團聚;喜慶,慶祝一年的收獲;祝願,展望明年做什麼,包括大人對小孩的期望。年夜飯里的團圓內涵實際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增加親和力、凝聚力的一種方式。

年味最重的是在農村,家裡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回了家,平常冷清的家裡,頓時熱鬧了起來。父母忙碌的身影,廚房裡熱氣騰騰的飯菜香,孩子們一群一群的玩鬧聲,如同一幅年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各個地方年夜飯的習俗。

1、北京

北京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同時也少不了這幾個菜: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和燉雞,再做幾個炒菜。

2、上海

吃年夜飯極其講究,不僅要色香味全,還得討個好彩頭。年夜飯上海人最常做的就是四喜烤麩。所謂烤麩即是「靠夫」,寓意家裡的男丁來年取得更高的成就。四喜烤麩,烤麩、香菇、木耳、花生米,就是四喜,菜色濃郁,醬香入味,口感層次豐富。

3、哈爾濱

一般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4、陝西

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