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德的特色美食有神馬
英德比較有特色的菜餚是九龍豆腐、英德筍、英德走地雞、東鄉蒸肉、擂茶粥、沙螺等。
可以在油菜花地里吃農家菜,一般為當地農民殺只雞,煮點青菜,價格貴點。也可以出到英德市區吃,選擇效多,一般在英洲大道邊有很多吃店,價格適中,口味不同,已成為英德的食街。一般人多的有雲香酒店(專吃英德長湖魚為主),客家村(最多遊客去的一間,價格便宜,味道一流),再就是可以不進市區,到大站長湖水庫里吃當地最有名的河鮮,那裡也是一個景點,以遊船為主。
B. 英德市美食
英德市美食有西牛筍干、九龍豆腐、擂茶粥、捲筒糍、大灣菜包等。
1、西牛筍干:英德所產筍干色澤金黃鮮艷、肉質爽甘甜,筍尾、筍絲、筍干、筍衣等品種齊全,是本地有名特產,包括馳名中外的西牛筍干。自明代以來,金竹、赤米、樹山、花塘、高道等管理區就有種植筍竹、精製筍乾的習慣。
2、九龍豆腐:九龍豆腐是九龍鎮特產,以當地特有山水磨豆製成,吃來口感嫩滑、豆香盈口,在英德人人皆知。吃九龍豆腐一定要到九龍鎮,那才是正宗。要做真正的九龍豆腐,其實並不需要什麼秘訣。全靠當地的水質好。首先,把挑揀好的本地黃豆用十幾米以下地層的水浸泡三個小時,再用磨盤將之磨成豆漿,榨出豆汁,此謂之榨漿;把榨出的豆汁加熱後沖入加了石膏粉的大木桶,叫做沖漿。
3、擂茶粥:流行於英德的石灰鋪、西牛、大洞一帶,是用生茶葉、生薑放在陶制擂缽中,加入適量水山蒼子木棒將其擂成糊狀,加點花生油,然後用沸騰的白粥沖入,調味即成,有些人喜歡加入炒花生炒芝麻一起擂制,使甘辣之中添上濃香,吃起來更有滋昧。此粥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提神醒胃的功效,是炎炎夏日的上佳食品。
4、捲筒糍:捲筒糍是英德人喜歡的早餐品種,它是用一塊方形沙河粉,上面塗以芥辣、麻油,在加入爆香的蔥花,然後放上一條鮮炸油條捲起來,蘸點醬油即可食用,香辣爽口,別具風味。
5、大灣菜包:大灣菜包是用生糯米拌以冬菇、臘肉、蝦米、鮮肉粒等,再用豬婆菜或油麥菜將其包裹起來,隔水蒸熟,蘸上醬油,吃起來糯香菜滑,是英德農村的特色小食。
C. 清遠特產小吃可攜帶的
清遠,屬廣東省地級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北面與韶關為鄰,東接廣州,南與佛山接壤,西與肇慶相連,是廣東旅遊資源大市之一,素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宜居城市等美譽。同時,清遠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主要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奇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個性鮮明的原始森林和溶洞溫泉等奇特景觀。當然,清遠不僅旅遊資源豐富,其境內各種特色美食和小吃也數不勝數,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廣東清遠最棒的5種美食,每一種都口感豐富,來看看你吃過幾種?
1.白切清遠雞
白切清遠雞,是廣東清遠最有名氣的一種美食。當地雞肉吃法眾多,其中最地道的吃法還是白切了,白切清遠雞的製作工藝非常考究,主要以土雞為原料,製作時先把雞拔毛處理干凈,去除內臟後,再用熱水浸熟斬件即可。食用時搭配調配好的蔥姜蒜蓉,入口雞汁鮮甜,雞皮爽口,雞肉嫩滑香脆,一直都深受當地民眾和外地遊客的青睞。
2.洲心燒肉
洲心燒肉,是清遠清城洲心鎮內的一種特色美食。當地燒肉自清代就非常出名,製作工藝也非常考究,主要以新鮮豬肉為原料,製作時要經過起肉,剔骨,撒鹽,撐起,刷蜜糖,貼紙,下爐到出爐等好幾個工序精心烤制而成。成菜後具有酥嫩香脆,肥而不膩等特點,食用時入口香味濃郁蔓延口腔,搭配白粥或美酒味道就更佳了。
3.九龍豆腐
九龍豆腐,是清遠英德地區的一種傳統美食。當地九龍豆腐主要分為三個品種,一種是白豆腐,煎豆腐和油炸豆腐,每一種的製作工藝都非常精細,製作時要經過碎豆,浸豆,磨漿,榨漿,燒漿,凝漿和榨水等七個步驟精製而成。因為豆腐品種不同,吃法也不一樣,但是無論哪一種都具有嫩滑鮮甜,豆香盈口等特點。現如今在英德市區的梅城西市場的夜市小吃街可以吃到,但是最正宗的九龍豆腐還是九龍鎮的最地道,最美味了。
4.刀切糍
刀切糍 ,是廣東清遠境內的一種民間特色美食。當地刀切糍的製作工藝非常簡單,主要以黏米粉為原料,製作時先用黏米粉和成粉團,然後在案板上擀成塊狀,之後用刀切成面條形狀,最後配上高湯煮熟即可。食用時搭配上一些香菜碎和芫荽等配料,入口爽滑鮮嫩,香味濃郁,一直是當地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的美味。
5.東鄉蒸肉
東鄉蒸肉,是清遠英德東華鎮的一種特產美食。當地東鄉蒸肉的製作過程非常考究,主要以豬腩肉為原料,製作時將豬腩肉洗凈切片,然後再用油炸至金黃撈出控油,之後加入白糖,燒酒和鹽等調料炒制一番,最後拌上炒芝麻放到蒸籠中蒸透即成。成菜後具有色澤金黃,香味濃郁,肥而不膩等特點,一直是當地民眾用來招待親朋好友的必備菜餚。
D. 英德有什麼好吃的
英德有什麼好吃的,英德當地最著名的美食有哪些?x0dx0a蘿卜牛雜x0dx0a人在英德混,怎能不吃蘿卜牛雜?蘿卜牛雜堪稱是英德美食界的街頭小霸王。但是,相信不少人出來工作以後,都會有一種想吃到小時候學校門口那種味道的感慨。因為,調味料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小時候的味道,永遠只停留在我們心裡。x0dx0a好吃的街頭牛雜檔多是一些小店,或是小推車。但行人都願意站在路邊,捧著小碗,用小竹簽在那團團熱氣中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x0dx0a無論是夏天冬天,蘿卜牛雜都是很棒的街頭小吃!比點蘿卜、牛筋以及各種肺、腸、肚等各類牛雜,加上一點辣椒醬,冬天吃上一口真是非常贊!x0dx0a雞蛋仔x0dx0a論英德小吃,雞蛋仔當然少不了。還是學生時期的你,一定藏著那個TA為你買雞蛋仔做早餐的回憶吧?x0dx0a看著雞蛋糊倒進模具里,我總是會跟老闆說少烘一下,因為我喜歡吃7成熟的。沒有完全熟透的雞蛋仔,更加香滑柔軟,十分誘人~x0dx0a冬天裡的雞蛋仔,就像是一個小太陽一樣溫暖著我們。那濃濃的氣味總能勾起我的食慾,無論吃得再飽,還是想再來一個雞蛋仔!x0dx0a雞蛋餅x0dx0a雞蛋餅也是一種在英德步行街隨處可見的小吃。外脆內軟,冬天把它捧在手裡,暖在心上。x0dx0a冬日逛步行街,吃一份雞蛋餅,熱騰騰的香氣實在是冬天裡的治癒神物。x0dx0a豬腳姜x0dx0a豬腳姜是廣東美食,在英德街頭和小食店都經常可以看見。因為營養豐富、滋補養顏,受到了廣大女性的喜愛~坐月子必須要吃上幾碗熱乎乎的豬腳姜。x0dx0a冬天吃上一碗,嘴上雖然油膩膩,心裡卻是暖暖的。x0dx0a咖喱魚蛋x0dx0a小悠既愛吃咖喱,又愛吃魚蛋。小時候看翡翠台電視劇,常聽見咖喱魚蛋,但英德還沒有出現。這些年,終於在英德街頭終於看到咖喱魚蛋的身影。x0dx0a不僅僅是咖喱魚蛋,各種魚丸、牛肉丸、蝦丸,都很好吃~可以拿著一串吃,也可以放在小碗里捧著吃。再加上一點點辣醬,QQ彈彈又美味,真的是完美了。x0dx0a卜卜糍/蘿卜糍x0dx0a卜卜糍/蘿卜糍在英德已流傳幾十年,因為酥軟香脆,容易製作而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x0dx0a章魚小丸子x0dx0a章魚小丸子是日本的傳統美食,簡單又方便。出爐後擠各種醬料、撒木魚花、海苔碎。x0dx0a保持小火,底部金黃時,用竹簽將丸子翻轉,繼續燒制金黃。x0dx0a各種粵式點心x0dx0a粵式點心又叫廣式點心,一般出現在茶樓的熱氣騰騰的點心,也走上街頭,成了一天24小時都可以隨處吃到的街頭小吃。x0dx0a新鮮出爐,熱氣騰騰的點心~蝦餃、干蒸燒賣、娥姐粉果、馬蹄糕、叉燒包、糯米雞、蜂巢香芋角、雞仔餅、家鄉鹹水角、白糖倫教糕等等,吃不完,打包!x0dx0a擂茶粥x0dx0a擂茶粥是廣東英德農村地區的傳統食品,長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養神,是對英德風味擂茶粥最恰當的描述。擂茶粥是英德農村基礎最深,受眾最廣的特色飲食,其中又以大洞、九龍、水邊、西牛、石灰鋪、連江口、黎溪等小北江沿岸或相關支流為集中區域。據不完全統計覆蓋人口近30萬,近100個村(居)委,至今仍保留著吃擂茶粥的傳統習慣。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對它情有獨鍾,幾乎到了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粥(擂茶粥)的境地;坊間普遍流傳喝上兩碗擂茶,勝吃兩貼補葯的說法。x0dx0a到英西農村,逢年過節或親友到來,擂茶粥是當地村民招待客人的高級食品。當地有一條約定成俗的規定,人來客到,主人熱情不熱情,有沒有禮貌待客,就看有沒有擂茶粥的招待。習俗是,招待客人吃正餐之前,通常是先吃一頓擂茶粥,叫做半餐。x0dx0a據說,遠在新疆、西藏、黑龍江、海南等地,都有人吃擂茶粥,原因是現在不少英德人外出工作,他們不論去到哪裡,都千里迢迢把家鄉的飲食習慣帶去,從而也帶去了擂茶盆、擂茶棍、茶葉。有意思的是,大洞鎮一些茶農保存了十多年的舊茶葉,一斤竟賣到了近百元,擂茶粥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x0dx0a青塘切粉x0dx0a青塘切粉手工製作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舉子岩陳氏,就這樣一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它用優質粘米磨製,用傳統工藝加工製成。粉條潔白、均勻、柔韌、富有彈性,可炒、可湯,其特點是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香滑爽口,筋道十足。若配以各種菜餚或湯料進行湯煮或干炒,粉絲不斷不糊,味道更佳。x0dx0a在外地工作的青塘人,年節或平時回家,離開時都不忘給親戚朋友捎上一盒青塘切粉。就連外地路過的人,吃了都不禁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確實好吃!x0dx0a燈盞糍x0dx0a燈盞糍——是一種很讓人口饞的英德地方小吃,它的金黃金黃的,味道獨特,香香脆脆,很誘人。x0dx0a也許你會疑惑,燈盞做的?對了,就是用燈盞做的,准確一點來說是用燈盞去做糍粑。燈盞,對現在的人來說確實有點陌生,或許我們這一代看過無數次西遊記的人來說也許會記得,那和尚經常會用條細細的小棍子去撩那快要熄滅的燈絲。那用來裝燈絲和燈油的那個小盞子就是燈盞了。x0dx0a在青石板巷子的拐角,一位阿姨,一鍋、一爐、一桶、一盆,一兩分鍾就可以炮製出鮮香味美的燈盞糍。鍋是油鍋,爐是煤爐,桶是米漿桶,盆是菜盆。x0dx0a阿姨一手持直徑五寸、燈盞形狀的鐵模,一手從桶里舀一勺乳白的米漿倒入鐵模,轉動鐵模,讓米漿均勻覆蓋鐵模;夾一筷子提前腌制好的蘿卜絲、豬肉或番薯放在鐵模中間,堆成一個小山模樣;再舀一勺米漿覆蓋所有材料,持鐵模下入油鍋。吱地一聲響,米漿、蘿卜絲、豬肉、番薯在熱油的包圍中,逐漸成熟,一分鍾左右,給燈盞糍粑翻個身,再炸一小會,等糍粑顏色微黃,就可以撈出放在鍋邊的鐵絲架上控油。油瀝干後,就可以趁熱吃了。x0dx0a艾糍x0dx0a俗話說:清明前後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x0dx0a艾糍: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里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x0dx0a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傳統葯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x0dx0a吃一口艾糍,口感柔軟,甜糯彈牙,豆沙慢慢地流出來,細膩、香甜,齒頰之間那種芳草的芬芳,讓你覺得把春天含在嘴裡,一時還捨不得咽下。x0dx0a黃糍x0dx0a黃糍客家人的傳統特色美食,是用山上的黃糍樹(也稱灰水樹)、稔子樹等的樹枝燒成灰後,用木桶等農家原始工具過慮成灰水,再加入糯米粉攪拌而成的地道美食,品嘗有清澀回甘的味道。x0dx0a黃糍的原料主要是糯米、鹼水,以及餡兒。糯米用水泡兩三個小時,直至用手可以搓爛時,便可以撈起來,瀝干水分後打成粉。鹼水可以到市場上買,也可用過濾後的灰水代替。燒開的鹼水緩緩地倒入糯米粉堆中,並不停地用筷子攪和,待糯米粉和鹼水攪拌均勻後,使勁反復揉搓成團,揉搓得越足,黃糍吃起來越有勁道。而餡兒則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較為經典的是瘦肉、冬菇、筍干、木耳切成丁炒熟,或者用蘿卜切絲炒肉。x0dx0a黃糍的吃法很多,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炸著吃,甜咸隨個人的口味。x0dx0a九龍豆腐x0dx0a提起九龍豆腐,相信英德人都不陌生。x0dx0a英德九龍豆腐以鮮、嫩、滑而著稱,由九龍鎮產的優質黃豆和天然山泉水加工而成。外表白而不亮,細若凝脂;摸起來嫩而不滑,放在手裡晃而不散,彈性十足;滾湯時久煮不碎,放入口中,口感清鮮柔嫩,唇齒留香,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x0dx0a觀之白而不亮,細若凝脂;摸之嫩而不滑,托於手中晃而不散,富有彈性;擲於湯中波浪不驚久煮不碎;入口,則清鮮柔嫩,細膩醇厚,滿口留香,九龍豆腐令人回味無窮,終生難忘。x0dx0a九龍豆腐好吃,一方面是因為做豆腐用的水,是沒有受到一絲污染的山泉水,並且鹼性較大;另一方面是九龍豆腐的製作工藝,在壓水的流程中,採用大木桶,成型的豆腐可以用筷子夾起不碎,即使在鍋里煮很久也不會爛,這是九龍豆腐的一大亮點。x0dx0a更多關於英德有什麼好吃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4e0c9161573215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E. 英德特產是什麼
英德紅茶 英德紅茶出產於廣東省英德市,「英紅」是與「祁紅」「滇紅」齊名的五大紅茶之一。 英德茶葉產區多建於丘陵緩坡上,土層深且肥沃,土壤PH值在4.5~5之間,加上英德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達20.7℃,雨量豐富,全年相對濕度大,非常適於茶樹的生長。 英德產茶的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喝茶,到明代,英德茶葉已有貢品。英德紅茶分為葉、片、碎、末以個花色,每個花色有多個不同等級,成品外形重實、色澤烏潤、茶色紅艷、香氣濃郁、口感極好等特點倍受品茶人士的青睞。目前遠已遠銷到英國、德國、美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英國女皇在盛大宴會上就曾用過英德紅茶招待貴賓。 主要榮譽 英德紅茶在國內外茶葉評比中榮獲各種榮譽數十之多。其中國際級金獎有4次,國家級獎6次,省部給獎26次。主要的獎項如下: * 1986年 碎茶2號獲巴黎美食旅遊協會頒發的金獎棗金桂獎 * 1991年 袋泡茶獲國際博覽會金獎。 * 1992年 英德紅茶系列產品獲92國際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銀質獎 英石 中華奇石種類繁多,英石無論從儲量、產量、質量、用量、銷量哪個方面講,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應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石種來介紹。 英石是中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是石灰岩經過千百年風化、沉積形成,玲瓏剔透,紋理錯落,以「瘦、皺、漏、透」的特點著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概念 英石是石灰岩經內部碳酸鈣分化和外部風化、溶蝕等自然力作用而成的奇石。 特點 劉清涌教授總結為「或雄奇險峻,或嶙峋陡峭,或玲瓏宛轉,或 接層疊」宋代 認為以「丑」為美。以上觀點均可視為英石之特點。英石的硬度在四大園林名石中比黃蠟石稍遜,比太湖靈壁強些。 種類 英石分為陽石、陰石英兩大類,陰石埋在土層中或藏在沙坑裡,體形高大,嵌空斗竦,表露地面,散落成構件、小件,多折皺,比較堅硬。陽石中有橫紋、直紋、大花、小花、雨點、疊石幾種。按顏色分英石有青綠、青灰、灰白、粉紅、鐵紅、默黑等。石書認為英石以黑為貴。可是蘇東坡曾經擁有的「一綠一白」兩口「仇池」石被譽為「罕世珍寶」。現在依我看來,有兩種石值得研究,一是粉紅色的,質地由許多小口膠合得那麼緊,不可思議。另一是淺黑色的,表面布滿了螺、貝、小魚化石。 分布 英山百蹬石以陽石為主。冬瓜鋪雙馬山以陰石為主。其它鎮不同程度儲藏有英石,但以含光境內溪坑之中和石牯塘 山的英石質量較好。粉紅色的發現於冬瓜鋪、庵山等地。 功能 大器、中器即體積1立方米以上者可在園林中獨立成景,構件可以製作假山、盆景,小件可以在廳堂、房間,甚至書案、壁供置。總的來說,英石屬於園林建築景石,銷量很能大。 英德茶葉 金毫茶 選用場內英紅九號良種幼嫩芽葉,經精工製作而成的高檔名茶, 1992 年被授予廣東名茶稱號。該茶外形條索圓結挺直,茶芽完整肥碩,毫尖鋒銳,滿披金毫,色澤金黃,鮮活油潤;湯色金黃艷亮,金圈明顯且厚;花香芬芳,濃郁持久;滋味鮮爽濃厚,回味甘甜;葉底完整柔軟紅亮。 英紅九號 選用聲場內英紅九號良種特級茶青加工而成。干茶品質外形色澤烏潤細嫩,顆粒重實緊結,金毫顯露,湯色紅艷,加奶後的茶湯,湯色瑰麗,滋味甘美清鮮,葉底紅艷,是英德紅茶極品。 英州線螺 選用場內良種黃炎幼嫩芽頭經碧螺春加工工藝加工而成,有「英德碧螺春」之美譽, 1999 年獲廣東省銀毫茶名茶。該茶外開形纖細捲曲,白毫顯露,香氣濃郁,有熟板栗香,滋味鮮純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是英德手工茶的極品。 黃炎綠茶 選取用良種黃炎特級茶青特級茶青加工而成;該茶外形細勻一,色澤銀灰綠;葉底嫩黃,是省內綠茶中的佼佼者,早在 1988 年就獲得廣東省茶呂評比優質產品,之後多次獲此殊榮。 英州一號 選取用場內珍稀品種英州一號對夾二、三葉經精加工而成。該茶外形色澤墨綠。內質香氣清香帶花香,滋味醇厚甘潤,後韻回甘極強,湯色金黃明亮,是廣東省繼鳳凰單樅之後又一個烏龍名茶, 1996 年獲得廣東省烏龍茶優質茶稱號。 苦丁茶 英德境內均有生產,以茶樹良種場內品質最優。選用場內冬青屬苦丁茶經精加工廠而成。品質外形條緊卷粗壯,重實均勻,芽葉完整,色澤烏褐油潤;香氣清鮮醇和,湯色淺綠或淡黃清澈,是葯飲兩用茶,保健功能極佳, 1994 年獲得省名優質茶評比苦丁茶冠軍以及 1995 年中國茶葉學會 1995 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華茶展評為最佳推薦產品。 以上六個茶葉品種均勻由英德市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場生產。 岩背高山雲霧茶 無污染,外形式形條索勻整,湯色綠而明亮,內質香氣高,滋味鮮爽。產地:岩背鎮壓人民政府,種植面積 450 畝,年產量 1.5 萬公斤。 無核黃皮 英德市沙口鎮高橋村委馬徑竂村組種植有大果無核黃皮20多畝,1千多株。此果個大、薄皮、無核、爽口,甜度12%左右,帶蜜香味,營養價值特別是葯用價值高,消食健胃,理氣健脾,消痰化氣,潤肺止咳去疳積,生津止渴防中暑之功效,是夏季最佳的食用水果。 沙口甜桃 英德市沙口鎮。 沙口甜桃種植面積有數百畝,果質甘甜清爽。 筍干 筍干是英德市傳統名產品之一,具有三百多年的經營歷史。筍干鮮嫩、爽脆、味甜、供量較大。產品遠銷港、澳、台和日本等地,大受消費者的歡迎。 西牛腐乳 西牛腐乳產於西牛鎮,以當地產的黃豆為原料,加工成豆腐,以科學方法加配料精製而成。且有特殊香味,嫩滑可口,能增進食慾,在當地享有盛譽。產品遠銷東南亞,為西餐桌上特具風味的小菜,西餐館稱之為「西乳」。 香茗精品白沙茶 英德市東部白沙鎮生產一種茶葉,以產地取名顧名思義取名白沙茶,因品質上乘,在當地小有名氣。 說起白沙茶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劉興元有一年春節宴請客人,為提高接待規格,大年三十,還派專人從廣州趕到百里之外的白沙,殊不知春節茶葉脫銷,公社幹部幾乎全公社找遍了才找到兩斤,勉強完成了省委領導交辦的任務。當地的茶農得知後感慨地說:古時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說法,省委書記大年三十百里購我們的白沙茶足以說明白沙茶的品質及其影響力。此消息傳出後,更使白沙茶的名聲大震。 砂糖桔 英德市大站鎮聯豐村生產有大量的砂糖桔。本場主要生產砂糖桔,現有面積60畝,年產砂糖桔15萬斤以上。果場位於大站鎮聯豐村委會境內,距離英坑二級公路1.5公里,交通方便。是由農業專家投資經營,採用無公害操作流程進行生產管理,產品質量可靠,歡迎廣大客商前來洽談訂購。砂糖桔原產於廣東省四會市,又稱四會桔,其果形扁平,果皮有瘤狀突起,單果重50克左右,可食率75%,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甜如砂糖,故又名砂糖桔。果實在11月底即可採收上市,是春節期間應市的優良品種,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九龍豆腐 同粵北山區的許多小鎮一樣,英德九龍鎮坐落在一峰峰松青柏翠花紅柳綠的山腳下,一條彎彎的小河從小鎮的旁邊潺潺流過。小河叫九龍河,河水是從不遠處的山谷中流出來的,清澈見底,甘甜如露;河兩岸楊柳青青修竹依依芳草萋萋,遍地的野花一年四季常開不敗,景色美不勝收,有「小桂林」之美稱。是英西峰林走廊最有名的景點之一。可以想像,以獨一無二的特色而聞名於世的九龍豆腐出自這樣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也就不足為奇了。在英德九龍鎮,那裡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都愛吃豆腐。特別是逢年過節,每家每戶幾乎同時開工做豆腐,整個小鎮都氳氤在一種豆腐的清香之中…… 據專家考證,九龍豆腐的好吃,一方面是因為做豆腐用的水,是沒有受到一絲污染的山泉水,並且鹼性較大,口味甘醇;另一方面則是代代相傳了上千年、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製作技藝。 隨著歲月的流逝,英德九龍人把他們無數代人的智慧都融進了九龍豆腐那多姿多彩的烹飪製作之中,使它發展成如今的數百種豆腐菜系。它可以獨成一菜,也可以作主料、輔料或調料;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作多種工藝加工,如蒸、燉、炸、爆、煲、焙、烤、鹵、氽、煎等等;它還可做成多種造型,如塊、團、條、片、丁、卷、夾、丸……總之,菜式、品種數不勝數應有盡有,讓人賞心悅目應接不暇…… 英德擂茶粥 英德是個古老的茶區,唐朝時就已經建有「煮茗台」,後來更發展出來具有英德特色的「擂茶粥」,經久不衰,據當地群眾介紹,做「擂茶粥」很簡單,但必須有二件特別工具,一是擂盆;二是擂槌。擂盆是一種碗狀陶器,內壁滿布網狀溝紋;擂槌則是用一種質地堅韌的山蒼子木棒做成。製作擂茶粥時,先放茶葉(或新鮮茶青)於擂盆內,用槌成粉末,然後放入所需的配料如生油、香炒花生仁、芝麻等,一起擂成糊狀,再把剛煮熟的米粥(以不糊為度)倒入盆內,放入生鹽,攪勻就可以吃了。「擂茶粥」清香可口,當地人還說能治感冒,過去農村缺醫少葯的情況下,身體有點小毛病時,就「靠」擂茶粥治病。 徐其修涼茶 權祥涼茶公司位於英德市浛洸鎮鹿城路,由徐星權、徐星祥兄弟倆組建。公司成立於1997年4月18日,在短短的幾年裡,擁有涼茶連鎖分店600多間,橫跨省內外100多個大中城市,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直至2001年分店已成功到廣西、江西、浙江、福建、海南等省外,開設分店;現擁有保健廠房、辦公大樓、大型倉庫、別墅渡假村,大酒店等,佔地面積約4萬多平米;公司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現已購置了大小車輛10多台,屬下員工1300多名,其中工程師、技術員50多名。另外還聘用了60多名大學生參與企業管理,分布在科研、技術、公關、財會、供銷等重要崗位部門,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公司的領導從提高員工素質入手,搞好員工的福利待遇,實行高標准,嚴管理,制訂了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辦法,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雙豐收。公司是首批擁有「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配方及術語的企業之一,「徐其修」商標被評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 徐其修」商標被評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 西牛麻竹筍 西牛麻竹筍產於粵北山區英德市西牛鎮,具有鮮嫩、爽口、筍味香濃的特色,享譽山珍之稱。麻竹筍富含粗纖維和A、B2、B6、C等多種維生素,是天然無污染的優質食品,多食有助消化、消滯、益壽延年。 西牛麻竹筍產品主要有即食系列和筍干係列。即食筍系列以優質麻竹筍為原料採用現代工藝精製而成,產品有脆筍、玉筍、鳳尾幼筍等;筍干係列有筍花、筍尖、筍衣、生筍絲等,以民間傳統加工而成,是美味佳餚的上乘佐料,產品遠銷日本、香港、澳門、新加波、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西牛鎮早在明清時期已盛產麻竹筍,現有筍竹面積15萬畝,年產竹筍75000多噸,是麻竹筍生產加工集約基地。2005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麻竹筍之鄉」、中國果菜產業發展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優質食用筍基地鄉鎮」。目前鎮區建成投產的筍產品加工廠有巨龍、震興、旭祥、欣樂,年加工筍產品3萬多噸。主要品牌有巨龍農副產品加工廠的「鴻大」和震興農副產品加工廠的「巧口」商標產品。 岩背高山茶 岩背高山茶以綠茶為主,產岩背高山之上,是綠色環保的茶葉,色香味俱佳. 粉葛 淮山、粉葛是水邊的特產,味道獨特、知名度高,遠銷英德、清遠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年種植淮山1500畝,粉葛1500畝,冬瓜400畝,今年新種蠶桑2500畝。同時,發展山區優勢,筍竹在原有面積3.3萬畝的基礎上,今年新發展1.8萬畝,合計5.1萬畝。 沙口鎮特色農產品 (1)紅香米:飩含硒食品,有健脾養胃補血養顏功效,用來煲甜水,色、香、味俱全。 (2)紅瓜子:久負盛名,顆粒飽滿,色澤鮮紅,肉質清香自然,口感純正,生吃熟食均可。 (3)黑香米:含硒食品,有保健、抗癌、補血、健胃之功效,對治療糖尿病有輔助療效。 (4)金錢草:性味甘淡,常飲之,清熱去濕,通尿利淋,是飲食與葯用俱佳的健康食品。 (5)野菜:枝粗葉嫩,野味濃香,色澤鮮綠,自然純正,口感清香。屬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具食用與葯用雙重價值。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與氨基酸,常年食用,有防癌健身、滋陰壯陽、美容養顏之功效。 連江河鮮 「吃河鮮、到北江,最美味,在連江」的說法已在英德內外廣為流傳。連江口鎮因地理環境獨特,溪澗多,水質清淳,河鮮種類繁多,味道鮮美。以桂花魚、馬面骨、和順魚、魚甘魚、邊魚最為出名,年產量1200噸。另外,筍竹7.8萬畝年產筍干2830噸,蒿水竹1.9萬畝。種有的砂糖桔3375畝,並陸續掛果。 青塘米粉 青塘米粉(又稱米面),產於青塘鎮,以優質粘米磨製,經科學方法加工製成。粉條潔白,均勻、幼潔,其特點是水煮而不糊爛,香滑爽口,油炒軟韌可口。
F. 英德的長湖豆腐怎樣做的
做法跟其它地方的一樣,只是所用的水的水質不一樣罷了。而且所用的石膏也比較少,所以吃起來比較嫩。
G. 我想問問英德有什麼好吃的
英德有什麼好吃的,英德當地最著名的美食有哪些?
蘿卜牛雜
人在英德混,怎能不吃蘿卜牛雜?蘿卜牛雜堪稱是英德美食界的街頭小霸王。但是,相信不少人出來工作以後,都會有一種想吃到小時候學校門口那種味道的感慨。因為,調味料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小時候的味道,永遠只停留在我們心裡。
好吃的街頭牛雜檔多是一些小店,或是小推車。但行人都願意站在路邊,捧著小碗,用小竹簽在那團團熱氣中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
無論是夏天冬天,蘿卜牛雜都是很棒的街頭小吃!比點蘿卜、牛筋以及各種肺、腸、肚等各類牛雜,加上一點辣椒醬,冬天吃上一口真是非常贊!
雞蛋仔
論英德小吃,雞蛋仔當然少不了。還是學生時期的你,一定藏著那個TA為你買雞蛋仔做早餐的回憶吧?
看著雞蛋糊倒進模具里,我總是會跟老闆說少烘一下,因為我喜歡吃7成熟的。沒有完全熟透的雞蛋仔,更加香滑柔軟,十分誘人~
冬天裡的雞蛋仔,就像是一個小太陽一樣溫暖著我們。那濃濃的氣味總能勾起我的食慾,無論吃得再飽,還是想再來一個雞蛋仔!
雞蛋餅
雞蛋餅也是一種在英德步行街隨處可見的小吃。外脆內軟,冬天把它捧在手裡,暖在心上。
冬日逛步行街,吃一份雞蛋餅,熱騰騰的香氣實在是冬天裡的治癒神物。
豬腳姜
豬腳姜是廣東美食,在英德街頭和小食店都經常可以看見。因為營養豐富、滋補養顏,受到了廣大女性的喜愛~坐月子必須要吃上幾碗熱乎乎的豬腳姜。
冬天吃上一碗,嘴上雖然油膩膩,心裡卻是暖暖的。
咖喱魚蛋
小悠既愛吃咖喱,又愛吃魚蛋。小時候看翡翠台電視劇,常聽見咖喱魚蛋,但英德還沒有出現。這些年,終於在英德街頭終於看到咖喱魚蛋的身影。
不僅僅是咖喱魚蛋,各種魚丸、牛肉丸、蝦丸,都很好吃~可以拿著一串吃,也可以放在小碗里捧著吃。再加上一點點辣醬,QQ彈彈又美味,真的是完美了。
卜卜糍/蘿卜糍
卜卜糍/蘿卜糍在英德已流傳幾十年,因為酥軟香脆,容易製作而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
章魚小丸子
章魚小丸子是日本的傳統美食,簡單又方便。出爐後擠各種醬料、撒木魚花、海苔碎。
保持小火,底部金黃時,用竹簽將丸子翻轉,繼續燒制金黃。
各種粵式點心
粵式點心又叫廣式點心,一般出現在茶樓的熱氣騰騰的點心,也走上街頭,成了一天24小時都可以隨處吃到的街頭小吃。
新鮮出爐,熱氣騰騰的點心~蝦餃、干蒸燒賣、娥姐粉果、馬蹄糕、叉燒包、糯米雞、蜂巢香芋角、雞仔餅、家鄉鹹水角、白糖倫教糕等等,吃不完,打包!
擂茶粥
擂茶粥是廣東英德農村地區的傳統食品,長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養神,是對英德風味擂茶粥最恰當的描述。擂茶粥是英德農村基礎最深,受眾最廣的特色飲食,其中又以大洞、九龍、水邊、西牛、石灰鋪、連江口、黎溪等小北江沿岸或相關支流為集中區域。據不完全統計覆蓋人口近30萬,近100個村(居)委,至今仍保留著吃擂茶粥的傳統習慣。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對它情有獨鍾,幾乎到了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粥(擂茶粥)的境地;坊間普遍流傳喝上兩碗擂茶,勝吃兩貼補葯的說法。
到英西農村,逢年過節或親友到來,擂茶粥是當地村民招待客人的高級食品。當地有一條約定成俗的規定,人來客到,主人熱情不熱情,有沒有禮貌待客,就看有沒有擂茶粥的招待。習俗是,招待客人吃正餐之前,通常是先吃一頓擂茶粥,叫做半餐。
據說,遠在新疆、西藏、黑龍江、海南等地,都有人吃擂茶粥,原因是現在不少英德人外出工作,他們不論去到哪裡,都千里迢迢把家鄉的飲食習慣帶去,從而也帶去了擂茶盆、擂茶棍、茶葉。有意思的是,大洞鎮一些茶農保存了十多年的舊茶葉,一斤竟賣到了近百元,擂茶粥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青塘切粉
青塘切粉手工製作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舉子岩陳氏,就這樣一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它用優質粘米磨製,用傳統工藝加工製成。粉條潔白、均勻、柔韌、富有彈性,可炒、可湯,其特點是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香滑爽口,筋道十足。若配以各種菜餚或湯料進行湯煮或干炒,粉絲不斷不糊,味道更佳。
在外地工作的青塘人,年節或平時回家,離開時都不忘給親戚朋友捎上一盒青塘切粉。就連外地路過的人,吃了都不禁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確實好吃!
燈盞糍
燈盞糍——是一種很讓人口饞的英德地方小吃,它的金黃金黃的,味道獨特,香香脆脆,很誘人。
也許你會疑惑,燈盞做的?對了,就是用燈盞做的,准確一點來說是用燈盞去做糍粑。燈盞,對現在的人來說確實有點陌生,或許我們這一代看過無數次西遊記的人來說也許會記得,那和尚經常會用條細細的小棍子去撩那快要熄滅的燈絲。那用來裝燈絲和燈油的那個小盞子就是燈盞了。
在青石板巷子的拐角,一位阿姨,一鍋、一爐、一桶、一盆,一兩分鍾就可以炮製出鮮香味美的燈盞糍。鍋是油鍋,爐是煤爐,桶是米漿桶,盆是菜盆。
阿姨一手持直徑五寸、燈盞形狀的鐵模,一手從桶里舀一勺乳白的米漿倒入鐵模,轉動鐵模,讓米漿均勻覆蓋鐵模;夾一筷子提前腌制好的蘿卜絲、豬肉或番薯放在鐵模中間,堆成一個小山模樣;再舀一勺米漿覆蓋所有材料,持鐵模下入油鍋。吱地一聲響,米漿、蘿卜絲、豬肉、番薯在熱油的包圍中,逐漸成熟,一分鍾左右,給燈盞糍粑翻個身,再炸一小會,等糍粑顏色微黃,就可以撈出放在鍋邊的鐵絲架上控油。油瀝干後,就可以趁熱吃了。
艾糍
俗話說:清明前後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
艾糍: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里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傳統葯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吃一口艾糍,口感柔軟,甜糯彈牙,豆沙慢慢地流出來,細膩、香甜,齒頰之間那種芳草的芬芳,讓你覺得把春天含在嘴裡,一時還捨不得咽下。
黃糍
黃糍客家人的傳統特色美食,是用山上的黃糍樹(也稱灰水樹)、稔子樹等的樹枝燒成灰後,用木桶等農家原始工具過慮成灰水,再加入糯米粉攪拌而成的地道美食,品嘗有清澀回甘的味道。
黃糍的原料主要是糯米、鹼水,以及餡兒。糯米用水泡兩三個小時,直至用手可以搓爛時,便可以撈起來,瀝干水分後打成粉。鹼水可以到市場上買,也可用過濾後的灰水代替。燒開的鹼水緩緩地倒入糯米粉堆中,並不停地用筷子攪和,待糯米粉和鹼水攪拌均勻後,使勁反復揉搓成團,揉搓得越足,黃糍吃起來越有勁道。而餡兒則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較為經典的是瘦肉、冬菇、筍干、木耳切成丁炒熟,或者用蘿卜切絲炒肉。
黃糍的吃法很多,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炸著吃,甜咸隨個人的口味。
九龍豆腐
提起九龍豆腐,相信英德人都不陌生。
英德九龍豆腐以鮮、嫩、滑而著稱,由九龍鎮產的優質黃豆和天然山泉水加工而成。外表白而不亮,細若凝脂;摸起來嫩而不滑,放在手裡晃而不散,彈性十足;滾湯時久煮不碎,放入口中,口感清鮮柔嫩,唇齒留香,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觀之白而不亮,細若凝脂;摸之嫩而不滑,托於手中晃而不散,富有彈性;擲於湯中波浪不驚久煮不碎;入口,則清鮮柔嫩,細膩醇厚,滿口留香,九龍豆腐令人回味無窮,終生難忘。
九龍豆腐好吃,一方面是因為做豆腐用的水,是沒有受到一絲污染的山泉水,並且鹼性較大;另一方面是九龍豆腐的製作工藝,在壓水的流程中,採用大木桶,成型的豆腐可以用筷子夾起不碎,即使在鍋里煮很久也不會爛,這是九龍豆腐的一大亮點。
更多關於英德有什麼好吃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4e0c9161573215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H. 英德特產有什麼
英德主要土特產:
英德茶葉:紅茶、綠茶、苦丁茶、菊花茶
竹筍:鮮筍、筍干、香筍
雞:黃花雞
豆腐:九龍豆腐
野味:山羊、狸、野兔
河鮮:北江各種河鮮
英石:四名石(英石)
米:油粘米
山珍:冬菇